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找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可以引起物体的形变。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二、教学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三、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四、突破难点方法:列举大量事例,精心设计实验,使学生对难点问题有深刻的感性认识。五、课时
《力》教案 篇一
课 题
4.10.2理智面对学习压力
课 型新 授
教学
媒体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1.认识学生压力对人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了解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2.了解考试焦虑的原因,知道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的方法。
过程
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觉察自己面对学习压力的各种反应;通过相互交流,能够全面客观地认识学习压力;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调整对考试结果的自我期望。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由于学习压力而产生各种反应是正常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面对考试。
教学
重点正确面对学习压力。
教学
难点如何从容面对考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理想的实现要靠脚踏实地的努力的努力。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你面临哪些学习压力呢?请例举。 学生例举面对的压力,对这些压力,我们应如何应对呢?(问题导入新课)活动一:调查同学在压力面前的反映,分析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 结合教材第130页的材料,引导学生续写面对压力的反应,并探讨原因。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并出现不同的反映:a、明天考试,我要取得好成绩……这时会感到心跳加快,脸上烫乎乎的;b、老师期待我进步……这时会感到紧张,头脑空白,难以思考;c、父母希望我考上理想学校……这时我会感到心跳加快,脸上烫乎乎的。
出现的原因来自考试的压力、学习的压力、老师的期待和父母及长辈的希望等方面。小结:学习生活中感受到压力是正常的。列举面对的学习压力:上课、作业、考试、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同学的竞争等续写面对压力的反映,探讨原因,在全班进行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我们面对的压力来自那些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面对压力出现各种反映是正常的。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活动二:探讨考试压力对学生的影响。1.将教材第130-131页中的三个情境呈现给学生:小晨、小晔、小玉面对考试压力的不同心态。
2.讨论教材上的问题:(1)面对考试的压力,小晨、小晔、小玉各持什么态度?(2)不同的态度会对考试和考试成绩产生怎样的影响?3.引导学生思考在自己以往的生活中,是否有过面对压力反而表现得更好的经历。4.小结:学习压力给我们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会使焦虑不断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5.全班共同讨论缓解学习压力的有效方法。明确学习的意义;培养学习的兴趣,化压力为动力。活动三:探讨小清的压力来自哪里?1.呈现教材第132页中小清的故事,探讨问题:(1)小清是否面临着过大的压力?压力来自哪里?(2)你有哪些应对压力的好处?2.全班交流对压力的好办法?3.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大概发现了形成考试焦虑的原因。这些都容易导致我们陷入考试焦虑。考试焦虑和学习压力一样,适度的焦虑体现了我们对考试积极认真的态度,但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干扰我们的学习,对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我们要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从容地面对考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3页的“相关链接”,认识考试焦虑。活动四:你如何看待考试?看教材第133页中间的材料,讨论解决材料中的三个问题。小结:1.要树立正确的考试观念。2.要实事求是地调整自我期望。活动五:探讨如何增强自身实力?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4页提供的增强自身实力的方法。 2.分小组进行竞赛,看哪些小组提供的增强实力的方法更多,更有效。看材料,讨论问题:1.态度对错2.两种影响看小清的故事,交流对问题的看法。1.压力较大,来自考试。
2. a、将压力看作是学习的动力。b、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c、向别人倾诉、进行心理咨询。d、坚持体育锻炼、听音乐、看书、看电影电视、休假旅游等。e、深呼吸或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把内心的压力发泄等等。问题:1.你如何看待考试?2.其他人怎样看待?3.你认为那些观念有助于你积极面对考试?分小组列举增强实力的方法,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压力。使学生认识到有压力并不完全是坏事。有时候,压力反而会使我们表现的更积极,鼓励学生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陷入考试焦虑的原因,形成对考试焦虑的正确认识,从容面对考试。引导学生了解自己对考试的看法,了解其他人对考试的态度,形成正确的考试观念。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增强自身实力的具体方法。
作
业
布
置
1、为了增强实力,你现在可以做些什么?
答:a、拟订具体的复习计划;b、不轻言放弃任何一科学科,也不只专攻某一学科;c、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保持良好的体力和充沛的精力;d、掌握一些放松情绪的方法;e、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学习压力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分别是什么?
答:积极影响:适度的学习压力可以激发我们的干劲和潜能,使我们表现得更积极。
消极影响:过度的学习压力则会使焦虑不断增加,影响学习效率和已有水平的正常发挥。
3、为什么说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
答:学习没有压力,可能会使我们觉得学习非常轻松,也有可能使我们失去动力,止步不前。因此,学习需要适度的压力,我们要在现有的基础上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适度加压,增强学习动力。
4、概括上述经历和说法,谈谈你对“压力”的认识。
答:“压力”是催人向上的良好的催化剂;“压力”是通向成功的动力和源泉;“压力”是我们战胜困难的强大精神支柱等等。
5、你有哪些应对压力的好办法?请说给大家听。
答:a、将压力看作是学习的动力。b、明确学习的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c、向别人倾诉、进行心理咨询。d、坚持体育锻炼、听音乐、看书、看电影电视、休假旅游等。e、深呼吸或找一个没人的地方把内心的压力发泄等等。
板
书
设
计
理智面对学习的压力学习压力新思维从容面对考试学习压力对人的影响缓解学习压力的方法形成考试焦虑的原因克服过度的考试焦虑的方法
教
学
反
思
《力》教案 篇二
第一节 力
教学课题
第一节 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②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③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④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⑤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实验、录像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的认识。 ②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③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②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
仪器材料
实物投影仪、磁铁、铁钉、铁球、两个刷子、三角板
板书设计
§7-1 力一、 力的概念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符号:f 3.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4.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5. 力的单位:n 二、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三、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四、 力的图示:(作图略)五、 力的示意图:(作图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设计
新课引入
一、什么是力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90页中前四幅图片(通过投影或制作成电脑动画),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 演示:起重机吊起钢管,磁铁吸引铁棒。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一些现象 学生总结共同特点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也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一定有另外的物体对它施加了力的作用,受到力作用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是施力物体。不存在没有施力物体或受力物体的力。分析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演示: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与铁钉没有接触就被吸起来了。说明物体之间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学生举例
力的相互性演示:1.两刷子互相摩擦,刷毛都变弯曲。 2.两小车上各放一条形磁铁,松手后两车同时开始运动、手托球。 录像3.穿旱冰鞋的同学互推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 (n).在这里介绍牛顿的资料 那么,“牛顿”这个单位究竟有多大?我手托两个鸡蛋,告诉学生,手托住两个中等大小鸡蛋,大约需要1牛的力。然后举起我们用的物理书放在手上,该书对手的压力大约2.5牛。同学们亲自体会一下物理书放在手上时感受到的压力。二、力的作用效果实物投影仪展示: 用磁铁吸引静止在光滑桌面上的一个小铁球,铁球在磁铁的力的作用下改变运动状态,由静止变为运动。教师继续用磁铁吸引小铁球,小铁球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教师再举一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的实例。请同学到讲台上亲自拉弹簧、用力握小橡皮球、用力弯锯条, 三、力的三要素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板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容易把螺母拧紧。 首先要注意选择力气悬殊的两名同学以让其他同学信服,再要注意两个同作用点的选择。这个活动一是能较好的说明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二是调动课堂气氛,应该让学生试一试。没机会亲自试一试的同学课后可做一做。力的图示在力的图示中表示出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要注意作图顺序,应先定标度,再定点,定方向,定长度,最后画箭头,箭头的尖端正好对齐线段的末端。教师应动笔画规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箭头 教师介绍力的示意图,并指出力的图示和示意图的区别。教师可对一个力分别作出图示和示意图,从画图的对照中找出二者的区别。学生只要求会画力的示意图。
课后作业
练习册相关部分
教学后记
《力》教案 篇三
1.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力的三要素,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难点:用力的图示法表示一个已知的力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复习提问
1.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
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板书: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
2.力的方向
讲述: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
板书:2、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
板书:3、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讲述: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讲解: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
板书:二、力的图示 备注
讲解: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分析才能认识力的存在。
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
板书:1.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教师示范)
板书:2.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
(教师示范)
板书:3.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在线段的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教师示范)
学生练习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
(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4、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
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
练习:课本p15:4
作业:a作业本p4、5 备注
板书设计:
一、 力的三要素
二、 力的图示
1、 力的作用点的画法
2、 力的大小画法
3、 力的方向的画法
4、力的示意图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教案 篇四
活动目标:1、学习并掌握简单的穿、脱衣服的方法和初步的生活技能。
2、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
活动准备:
1、 请家长给幼儿带一件和幼儿身上所穿不同款式的衣服来幼儿园。
2、 2、钢琴。
活动过程:
一、活动开始。
教师:喔喔喔,太阳出来啦。睡醒了,要起床了,我们要做些什么事情呢?
教师:起床以后我们要先穿好衣服,鞋袜,然后刷牙,洗脸,女孩子还要梳头发,现在请小朋友跟着老师的琴声一起来做动作吧。
二、基本部分。
(引导幼儿发现衣服的不同样式,学习衣服的不同穿、脱的方法。)
教师:刚才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是用什么动作表示穿衣服的?原来刚才穿的是一件需要纽扣的衣服啊。其实在生活中有着各式各样的衣服,你们看看小朋友的衣服,再看看小朋友的衣服,不同的衣服是需要不同的方法来穿的。
教师:纽扣衣服先穿两只袖子,然后将衣服穿到身上,从下往上扣扣子。
教师:套头衣服先穿两只袖子,在套头。
教师:后面有拉链的衣服先按套头衣服的方法穿好,再请老师或者是好朋友帮忙拉后面的拉链。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都长大了,所以自己的衣服都要自己穿,明白吗?
三、幼儿判别对错。
教师:现在老师讲一个故事,小朋友们说说他们做的对不对?小刚早上起床,看见妈妈正在做早饭,他就自己将外套、裤子穿好了,不要妈妈帮忙:红红的爸爸早上喊了好几次红红起床,可是他就是不起床,最后红红终于起床了,但是他要爸爸帮他穿衣服,弄得爸爸手忙脚乱的。
教师:你们觉得谁做的对呢?为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教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我们要早点起床,自己的衣服。自己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且还要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力》教案 篇五
1、 能描述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 能说出力的作用效果
教材
重点
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作用效果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
方法 讲授、讨论、
活动
教 学 过 程
新课引入:多媒体课件播放:小丽同学推门进教室,拉开椅子,提起书包放在桌子上,翻开书本准备学习
思考:1、小丽同学在做以上这些动作时,手臂肌肉是否会感到紧张?
2、门、书包、椅子、课本的运动状态与原来相比是否发生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 手臂肌肉感到紧张
2、 门、书包、椅子、课本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说明:生活和生产中所见到的推、拉、提、压等过程中存在力的作用
板书:第一章第二节:力
一、 什么是力
1、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阅读:课本p9图1、2、2,分组讨论上述例子中受力物体有哪些,施加力的物体有哪些?
实例 施加力的物体 受到力的物体
推土机 推土机 土
牵引车拖拉故障车 牵引车 故障车
起重机提升重物 起重机 重物
压路机压实路面 压路机 路面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板书: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思考:在有力作用时物体应该有几个以上?单独一个物体能否有力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板书:3、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以上的物体
二、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活动一:观察用丝线悬挂起来的两个带同种电荷的塑料小球,相互靠近是所发生的现象
提问:a、b两球是a排斥b还是b排斥a或相互排斥而分开? 备注
活动二:将相同形状的一块磁铁和一块铁块分别放在小车上,并将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使两车相互靠近到一定距离时由静止放开,观察发生的现象
讨论:是磁铁吸引铁块,还是铁块吸引磁铁,还是相互吸引?
分析:1、a、b两球是由于相互排斥而离开
2、 磁铁和铁块是由于相互吸引而靠近
板书: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讲解: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对力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展示发生车祸时两车都被撞扁的情景,使学生对力的相互性有更为具体的认识,并请同学分析原因。
提问:你还看到哪些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讨论:既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任何一个力都涉及到两个物体,是否两个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演示小磁针在条形磁铁磁场中受力转动。)
板书:板书:力的作用效果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板书:2.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讲述: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讲述: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讲解:运动状态改变包括① 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 物体的运动由慢变快
③ 物体由运动变为静止
④ 物体的运动由快变慢
⑤ 物体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
小结:
练习:课本p15:1 作业:a作业本p2、3 备注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力
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二、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力的作用效果
1、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学
后记
(反思)
《力》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分析: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应用。
这篇课文节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课文主要讲了“我”到裁缝铺买衣服时,先遭到冷遇,而后由于拿出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大钞,又倍受关照的故事。作者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小市民以钱取人、金钱至上的丑态。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2.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3.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课文内容了解托德和老板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体会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写作中学会运用。
教学准备:了解马克土温的相关资料及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感受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形象,让我们再来看看外国作家笔下的人。下面这篇课文选自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土温写的短篇小说《百万英镑》。
2.了解故事梗概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
3.揭题:24*金钱的魔力
二、自读课文,畅谈体会
1.静心读文,想想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老板和托德的特点,课文的哪些描写突出了这些特点。(在书上作批注。)
2.交流阅读感受。
(1)学生在四人学习小组交流,谈谈对两个人物的评价。推选代表准备全班交流。
(2)派代表分别在写有“老板”和“托德”的题板上写上概括性的词语。
例:
老板:见钱眼开、金钱的奴隶……
托德:以貌取人、刻薄、世故……
3.各学习小组针对其中一个人物选取课文中一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谈体会。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相机指导:
◆关于“托德”:
(1)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那个家伙摆出一副非常刻薄的嘴脸,说道:“啊,是吗?哼,当然我也料到了你没有带零钱。我看像你这样的阔人是只会带大票子的。”──(抓住:“刻薄的嘴脸”读出“刻薄的语气”。)
他一听这些话,态度稍微改了一点儿,但是他仍旧有点儿摆着架子回答我:“我并没有恶意……恰恰相反,我们换得开!”──(抓住“仍旧”“摆着架子”读出“善变”。)
(2)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
他微笑着接了过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恰像你所看到的维苏威火山边上那些小块平地上凝固起来的波状的、満是蛆虫似的一片一片的熔岩一般。
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读懂的?
(点拨:托德神情的变化:“笑容是遍布满脸的”──“凝结”、“毫无光彩”;通过表情朗读体会比喻的妙用。)
聚焦托德的“笑”,感悟作者写法的独特。
师:所以当我把钱递过去,托德的那张脸啊,马上发生了变化,我相信这张脸的变化一定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那就拿起书,一起读——“那种笑容是遍布满脸的,里面还有折纹,还有皱纹,还有螺旋纹,就像你往池塘里抛了一块砖那个样子;……”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平时是怎么描写“笑”的。
(2)补文,感受其他作家对笑的描写。(《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曹雪芹对笑的描写片段)
(3)品读马克·吐温写的托德的“笑”的独特之处。(教师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从笑的变化,写作方法,深刻含义等来体会)
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描写呢?小结:对,这就是作者高明之处,对比的写法,幽默的语言,极度地讽刺了托德这个小人形象。
(4)师:同一张脸,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引起变化的根源就是那张百万英镑,为什么这张钱能让托德出现这么大的变化?根据资料二的介绍,我们已经知道一百万英镑那是需要当时一个普通的英国人辛苦工作1000多年才能得到。所以,在托德的眼睛里,这简直是一张天文数字的钞票啊,难怪他在接钞票时——,(读)当看清钞票上的数字时,这个笑容——
(读)
教师适时地点题:这就是金钱的魔力。
(5)师:让我们再来读读作家精彩的描写。有感情地朗读第6自然段4、小结:学到这里,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我们通过抓住作家对托德的哪些描写,看到了一个见钱眼开的托德?(板书:动作 语言 神态)而在这些描写中作家又特别侧重于哪一些方面的刻画?(神态)
◆关于“老板”:
(1)动作描写:
老板望了一眼,吹了一声轻快的口哨,一下子钻进那一堆顾客拒绝接受的衣服里,把它来回翻动,同时一直很地说着话,好像在自言自语似的:
(引导抓住:“钻进”“来回翻动”“兴奋地说着话”,想象人物的连续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2)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课文12~18自然段。)
学生自由试读十二自然段,谈谈感受。分角色朗读。(较快的语速,体现人物的金钱的奴隶媚态。)
4.小结、提炼:读了文章,托德与老板的可耻嘴脸及性格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这都缘于作者对人物的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细致入微的神情刻画,入木三分的语言描写。
三、拓展延伸,引发阅读兴趣
一个富豪之家的两兄弟,从银行中取出面额为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藉此验证这一百万的价值。他们选择了身无分文的年轻人作为实验品。于是一个流落伦敦街头的穷光蛋忽然之间得到了一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他的生活由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引起了他生活方式的突变……想知道故事的原文吗?(这段最好放在前面,介绍背景,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
1.在《百万英镑》这篇短篇小说中处处可寻觅到这样的生动描写。感兴趣的同学可读原文,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的人物特点。
2.了解作者──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马克吐温的《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王子与乞丐》等作品,描绘了一幅幅形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幽默画。这些作品读来亲切、自然,充满轻松的幽默又蕴涵深刻的批判意义,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四、作业
阅读一篇文章,做一则读书笔记:摘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的句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板书设计:
托德 以衣取人 傲慢无理 见钱眼开 市侩小人
金钱的魔力 老板 唯利是图 世故圆滑 阿于奉承 献媚讨好 丑恶的嘴脸
自我问答:讲完此课,在赞叹马克·吐温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同时,我不由的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教育孩子,金钱买不到亲情、友情------很多东西,不要把金钱看得太重要。
《力》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
知识要求: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3、知道力产生的作用效果
能力要求: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力的概念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要求:
从实际的物理情景出发,养成一种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
【重点】 理解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难点】 理解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启发式、讲练法
【教具】 薄板、铁块、弹簧、钩码
【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看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学生列举生活中力的现象)
二、新课教学
(一)力的概念
1、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对力的直观的感性认识
(1)相接触物体间的作用
实验一、铁块将薄板压弯
结论:板的弯曲证明压力的存在
这个压力的产生是铁块这个物体对薄板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实验二、钩码将弹簧拉长(学生根据第一个实验独立进行分析)
结论:弹簧的伸长证明拉力的存在
这个拉力的产生是钩码这个物体对弹簧这个物体作用的结果
总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用字母f表示
产生力的要素:1、两个或以上物体
2、发生相互作用
说明:一个力的产生要有两个物体,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产生作用时就产生了力;没有物体就不会有力,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不接触的物体间的作用(根据前面知识可回答)
实验三、幻灯片演示磁体间的作用
结论:不接触物体间能够产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相互性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甲对乙施加力的作用,同时乙也对甲施加力的作用,如磁体间的相互作用
(幻灯片演示)
(2)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力的相互作用问题
2、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1)受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
施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
(2)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力的作用,因此在判断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时,必须指明针对哪个力或确定研究的对象。
(3)针对性练习
(三)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快慢或运动的方向发生变化;力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幻灯片演示)
(四)接触与相互作用
1、发生相互作用力的物体不一定接触
如: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2、相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有力
三、练习
四、知识点小结
五、作业
《力》教案 篇八
一、设计思想
高一新生正处于从初中物理向高中物理跨越阶段的特点,本节教材在文字叙述上非常简洁并配有大量的插图。内容直观、感性,较易为学生接受,加上学生们在初中时对弹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与理论基础,若只是照本宣科,教学会很空泛。教师觉得“没戏可唱”,学生则有“炒冷饭”之感。因此将弹力这节课设计成了探究性学习课,采用了“参与──体验──内化──外延”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知道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自评和互评来不断完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实例、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和能力
本教学设计特别强调了对实验的挖掘。通过引入新课时设计的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中的若干个演示实验的设计,特别是精心设计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变实验,使学生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和强化创新的意识。学生在互动和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获得探究的成功体验,使原本平淡的课堂教学变得充实、饱满、有声有色。
二、教材分析
《弹力》是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力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整个高中物理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以后正确进行受力分析的基础。其重点是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弹力的方向,难点是常见的弹力方向的确定。教材从物体的明显形变引入,继而通过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用实例引出了形变、弹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并通过研究形变来探究弹力产生的原因、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探究支持力、压力和绳子的拉力这几种弹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对于胡克定律的教学,要先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索弹力的大小与形变量大小之间的关系”,这种先从感性认识出发,上升到理性认识,再通过实验检验并进行具体运用的研究办法十分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渗透。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对“重力及相互作用”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力的三要素及作用效果等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初中阶段的学习过程中,也对弹力有了初步感性的认识和一定的理念基础。在高中教学中要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化对弹力的理解。弹力产生的原因及其方向的判定,是学生普遍感到难以把握的问题。为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探究未知世界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真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形变和弹性形变,能识别常见的形变。知道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
2.知道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弹力的有无及弹力的方向。
3.知道胡克定律的表达式,了解劲度系数的单位、符号及物理意义,并能运用胡克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4.知道胡克定律的图象的意义,掌握利用图象法计算劲度系数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根据弹力产生的条件分析弹力方向的能力。
2.通过分组“探究弹簧的弹力与形变量之间的关系”的实验,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知道实验数据处理中常用的方法,尝试使用图象法进行处理数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真实准确地记录实验数据,体会科学的精神和态度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用简单器材显示微小形变的过程中,体会放大法的实验思想,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弹力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发展将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愿望。
3.从任何物体都能发生形变入手,培养学生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认识事物本来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科学观。
五、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弹力有无的判断和弹力方向的判断。
2.自主设计实验探索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二)教学难点
弹力有无的判断及弹力方向的判断。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以探究式教学模式为主,结合问题法、演示法、启发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法等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程设计:实验引入(产生疑问)→设计实验→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拓展应用(产生新疑问)。
(2)对探究实验设计好实验的内容、步骤和表格,便于学生的探究。
(3)教学中通过设计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把复杂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的思考分析。
七、教学准备
细钢丝、钢锯条、弹簧、海绵、橡皮泥、白纸,通过橡皮塞插有细玻璃管的椭圆形玻璃瓶、激光光源、平面镜及支架(两套)、小车、橡皮筋、气球、纤维板、演示胡克定律用的米尺、弹簧、钩码、力传感器等等。
八、教学过程(略)
教学目标 篇九
基本知识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具体问题中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知道力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一矢量,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画出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两种不同的分类;
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对某个力进行分析的线索和方法.
情感目标
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要逐步深入,帮助学生在初中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适应高中物理的学习.
教学建议
一、基本知识技能
1、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大 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
2、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
3、要会从性质和效果两个方面区分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对于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要准确把握这一概念,需要注意三点:
1、力的物质性(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力的相互性;
3、力的矢量性;
(二)、力的图示是本节的难点.
(三)、力的分类需要注意的是:
1、两种分类;
2、性质不同的力效果可以相同,效果相同的力性质可以不同.
教法建议:
一、关于讲解“什么是力”的教法建议
力是普遍存在的,但力又是抽象的,力无法直接“看到”,只能通过力的效果间接地“看到”力的存在.有些情况下,力的效果也很难用眼直接观察到,只能凭我们去观察、分析力的效果才能认识力的存在.在讲解时,可以让学生注意身边的事情,想一下力的作用效果。对一些不易观察的力的作用效果,能否找到办法观察到.
二、关于讲解力的图示的教法建议
力的图示是物理学中的一种语言,是矢量的表示方法,能科学形象的对矢量进行表述,所以教学中要让学生很快的熟悉用图示的方法来表示物理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的应用.由于初始学习,对质点的概念并不是很清楚,在课堂上讲解有关概念时,除了要求将作用点画在力的实际作用点处,对于不确知力的作用点,可以用一个点代表物体,但不对学生说明“质点” 概念.
《力》教案 篇十
<<保护我们的听力>>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过高或过强的声音会对我们的听力产生伤害,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并控制噪声。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保护听力的资料,了解我们的听力经常受到哪些伤害,知道保护听力的做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录音准备(噪音和轻音乐)、发音罐、报纸、毛巾、棉花等
三、 激情导入:
1、 导入:多媒体大屏幕放一段有情节的和对话的短片,看后让学生谈谈对短片的理解,带着声音和音乐再次播放短片,找学生谈感受。之后放一段优美的钢琴曲,让学生说听后的感受。
2、 屏幕放一段材料关于保护我们自己的听觉器官,找同学谈感受。
3、 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说说在生活中有哪些是需要我们注意保护听力的?怎样才能保护我们的听力?
四、 远离噪声:
听一段录音,非常吵杂 。同学听后谈谈感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小组讨论什么是噪声?过强的声音会损害人的听力,如放鞭炮爆炸所产生的噪声、强烈的汽笛声等对人的损伤很大。
五、 控制噪音:
1、过高或过低的声音会影响我们的听力,那么 如何控制噪音呢?小组先讨论,再找个别同学回答。
2、小组活动,做一个发生罐,使发生罐发出声音。
3、我们生活有哪些可以称得上是噪声的?那么有哪些办法可以减少这些噪声呢?小组讨论。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噪声。
4、在生活中有哪些场合需要我们控制音量?为什么啊?我们应该在公共场合怎么做啊?
六、课后延伸:
1、同学们平常用耳麦听音乐吗?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好吗?为什么?
2、从哪些地方需要保护我们的听力?如何保护我们的听力?
课后反思: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保护听力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和在公共场所保持肃静的习惯。这节课教学难点是知道各种控制噪音的方法。本来是看似有些枯燥的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图形并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感受到声音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假如生活没有声音我们的生活将是什么样子啊?让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能够大胆的想象。
通过本节课我也懂得了科学教学中情境教学的重要性,在一些科学课中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力》教案 篇十一
本课从教材性质出发,把注意力强的队列队形变化安排在课的一开始进行,这样更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把以游戏形式、趣味性较强的跑跳练习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二列横变四列横队在队形变化中占有重要的的位置,也是学生集体活动中表现班级整体形象的能力之一,它对锻炼和发展学生注意力、集体主义精神等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学情分析:
1、小学三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但是依赖性强、自我约束能力差。
2、三年级学生运动能力、性格爱好都具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对于带有模仿性、竞争性的的练习,学生都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将练习项目融入游戏中学生们更容易接受。
3、三年级几个班的,班级凝聚力、荣誉感强,学生乐学,爱好运动,而且大部分学生运动能力较强。
二、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1、认知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队形变化的口令及要领,理解短跑、跳跃的动作概念以及动作要领。
2、技能目标:
A、学会接力跑,力争有90%左右的学生能独立完成,发展学生的速度素质和下肢力量;
B、通过游戏,练习跳跃以及短跑技术与速度;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本课重点:
A、队形变化时的要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课难点:队形变化后的秩序;
三、教学方法运用:
1、教法:根据本课内容的特点,首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和情绪激励法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还采用了游戏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激发学生,以及采用讲解法和练习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动作要领。
2、学法:本课在学法上主要采用了尝试学习法、对比学习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首先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发现问题,然后在相互对比、小组研讨中悟出动作要领、理解道理,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从而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四、场地与器材:
足球场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9-12分钟):
1、常规教学(1-2分钟):
1)体育委员整对集合,师生问好;
2)宣布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安排见习生;
2、对列队形练习-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4-5分钟)
教学步骤:
1)教师讲解二列横队变四列横队及四列横队变二列横队的动作方法及要领;
2)教师做完整示范;
3)教师口令指挥学生练习,排头到排尾。进行队形变化练习。
组织队形:四列横队—二列横队相对
3、游戏:“贴膏药”(4-5分钟):
方法:各组左右间隔两步,围成一个圆圈,另外从参加者中选出2人做领头人,一人追,一人逃,逃者与追者均可在圆圈内外及各组之间穿插。在追逃中,如果追者用手拍到逃者身体任何部位,则追者与逃者角色互换,但如果逃者贴在任何一组人的前面,逃者立即得到解脱,追者不能再拍他,而这一组的最后一人成了新的逃者。
组织队形(同上)
通过上述练习,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为主教材内容的出现,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展开(19-20分钟):
1、30米击掌接力跑(5-6分钟):
教学步骤:
1)教师示范,学生尝试性练习;
2)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3)教师启发,学生总结跑时的感受,怎样才能跑得最快;
组织队形:学生分为四组进行练习,二路纵队为一组。
2、游戏:“障碍过关”(13-15分钟)
方法:游戏分两个部分,中途设置两个障碍,一段障碍单腿跳过二段障碍蛙跳通过,通过二段障碍后快速返回,与下一个队员击掌,游戏继续进行。直至所有队员全部通过站好队伍,游戏结束
教学步骤:1)教师讲解、示范游戏规则,见习生做中途裁判;
2)教师口令,学生进行游戏;及时纠正学生在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动作;
3)游戏结束,教师启发学生总结游戏心得;
组织队形:同上。
(三)延伸(5-7分钟):
1、游戏:“抱团数数”
方法:1)教师提示,并示范游戏规则;
2)教师口令指挥学生练习。
2、放松操
方法:
1)教师讲解示范动作,学生练习;
2)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4)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游戏比赛在小学体育教材中占有相当的份量,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
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照顾到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需求,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了教学。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对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缺憾,如在30米击掌接力跑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不够。能力强的学生跑的快一些,而能力弱一点的学生,跑起就费力一些。教师对此没能及时加以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