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高考文言文作文范文(优秀12篇)10-19-27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要一起来学习文言文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本文是细心的小编为大家找到的高考文言文作文范文(优秀12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冲刺高考文言文 篇一

高考文言文作文范文(优秀12篇)10-19-27

《五人墓碑记》 节选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高考满分作文文言文 篇二

1、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上海高考学习作文

怎样面对人生中的转折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条长路,每经过一个路口都会是经历—次转折。此时此刻,我就站在人生的一个转折处,茫然与彷徨使我的心如蝶翼般颤动。微风摩擦着耳鼓,我听见冥冥中一个声音:"这个转折,你会如何去面对?"

转折的出现是偶然的战场上,骑兵主将马蹄铁上的一个螺钉的脱落或许会让这位主将丧命,进而让他的部队溃散;商场上, —位公司经理在酒店吃饭时或许会无意中听到竞争对手的机密,从而让他找到挤垮对手的绝招;官场上,有人酒后失言或许会得罪上司,于是从青云直上到落泊江湖。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变化会带来巨大的转折,小到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大到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既然如此偶然,我们怎么趋利避害?很简单,“事无巨细,处处留心”可矣!心细的人自然会滴水不漏,不犯偶然的小错,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希望渺茫的机会。小事情往往就促成了大转折!

了解了转折的必然性,我们就该认识到:平日多修美德,即使处境不顺,也会有个转折在不定什么时候帮助我们;如若不能防微杜渐,严于律己,即使处于顺境地,也会有一次大转折,将我们推入深渊。

人生的转折也许并不多,但每一个转折的影响都会很大。这些转折也许是因为自身的成长和经验必经的路口,也许是生活中无辜遭遇的突变,但毫无疑问的是,都需要我们去面对。

抓不住的岁月的鸟翼,被火光映在手掌;每一次转折,都形成—道深深的掌纹,比羽毛还要清晰。我多希望,在我们走到长路尽头的时候,那每—道掌纹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不息的生命力;我多希望,在每一个转折的路口,都留下我们顽强的身影和从容不迫的笑容。

记得席慕容的一句话:”每一条走过来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而在这“走过”与“走下去"的转折路口,待我以最充溢的信心和活力,去感受灵魂舞蹈如花之绰约;待我用最坚实的心灵和意念,去创造人生烂漫如霞之辉煌。

高考满分作文文言文 篇三

是日高考,书“大同世界,焉能忘本?”,感慨系之,故作此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时维六月,序属仲夏。榴花绽红,清荷吐绿,轻舟晚楫香风细;鸳鸯戏水,白鹤亮翅,柳枝摇曳湖水平。乘假日,风吹衣袂,花迎树阴;望繁星,夏解人意,月又明空。忆往昔,唐风宋韵,过长街十里,尽是人间繁华;叹而今,闾阎扑地,皆为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何缺青雀黄龙之舳。于是余有叹焉,斯大同盛世,风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怡人。呜呼!陶陶然之乐哉。 然则,大同盛世,焉能忘本?子为猫,本在捉鼠;子为人,本在图学。倘若忘本,将何以立身治国,何以齐家平天下?

不为学者,学书学事学志气,枉费七尺之躯;不为图者,图家图民图天下,怎称炎黄子孙?学为本,终身勿忘。忘本者,如离江之水,无以致远;忘本者,若无泽之鉴,岂能一用?

故大同盛世,尤不能忘本也。

追先贤,一代风骚,长剑天涯,酒过三巡还依旧,笑星醉春风;勉吾辈,义气书生,笔走龙蛇,大鹏一日乘风起,直上九万里。

高考文言文学习方法 篇四

高考文言文学习方法

一、高考语文文言文主旨把握

研读高中语文文言文课本。在复习时不要轻易舍弃课本,反而还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只要认真分析一下历年的高考试题就会发现,每年的文言文试题都和中学阶段学习的文言文课文有着密切的联系,尽管选的文段我们没有见过,但考查的所有的知识点都可以在课本中找到,也就是说都是课文中学过的内容。因此,一定要加强对课本的复习。

要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实践证明,有效地训练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或准确地解答文言文试题,最重要的就是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文义,或叫整体把握文章,理解大意;否则就会犯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错误。

面对一篇文言文,通过整体阅读,应能快速准确地把握如下的信息:写的是什么人,其生活在什么时代(朝代),具有什么特点,干了什么事(起因、经过、结果),这些事有什么意义,文中还涉及了什么人,人物之的关系怎样等等。如果不能整体把握文义,那么有时不仅会搞错了主要人物,搞错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还会张冠李戴,混淆是非(比如裴矩对炀帝和对太宗的态度)。

二、归纳文言词语意义和用法

在复习和整理文言词语时,没必要将常用实词的每个义项都列出,弄得眼花缭乱。比如看“见”的“见”:只须强调“见”有表“被动”的意思以及“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相当于‘我’,词性副词”即可,记准两个例子“信而见疑’’和“君既若见录”,剩下的“看见”“拜见”“召见”“会见”“见解”等跟现代汉语中的“见”都有关系,容易理解。再比如危险的“危”,学生一看到“危”便想到“险”,其实在古汉语中“危”经常做:“正直”、“高”解,例如成语“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诗歌“危楼高千尺”等。文言文如果考查“危”的“危险’,“危难’,“危害’’义项,大概学生都能掌握,只有“正直”“高”难以掌握,那么就要在复习时重点注意这些和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掌握了这些不同,其他的义项基本就可以应付裕如了。

另外,还要归纳掌握一点基本的。文言语法。学习古汉语语法,应重点了解古今语法的差异方面。因为古今汉语的一些基本语法规律(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动词,形容词可作谓语等)古今相同,这些就不必死记硬背。而对古今差异方面(如词类活用,特殊语序,特殊句式,特殊的被动表示法,以及一些常见的虚词的用法等)应很好地掌握。有些特殊的固定句式,不妨记住。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只有注意这些特殊规则,才能正确理解原文。比如“是以”“孰与”(和……相比,哪个更……)“无乃……乎”(恐怕……吧。)“得无……乎”(莫非……吧,恐怕……吧。)等。

三、特定语言环境推断词义

在文言文综合阅读中,常常会碰到个别字、词、句一时无法理解,就需要根据上文、词义的惯性来顺推,或根据下文的语脉、文义来逆推。俗话说,宇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篇),只有将字、词、句置于段乃至篇的整体语境框架内,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文言文中“言”的试题,由于侧重考理解能力,非常注重语境因素。特定语境中的词语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尤其是文言实词,由于其具有多义性,离开语境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判断。因此,多掌握一些理解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对我们进行有效的复习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另外,还可以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在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后,便可以根据一些成语的意义、用法,推断出文言词义。例如高考题“在官清恪,未尝问私”(恪,谨慎而恭敬),成语有“恪守不渝”。

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或常见成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四、区分文言虚词常见用法

复习虚词,要注意近几年考了哪些虚词,考的什么义项和用法,同时注意本年度要求掌握的虚词有哪些。近年的《考试说明》只要求掌握18个虚词,但虚词的范围虽小,变化很多。因此在复习中,要掌握这些虚词的词性和常见的用法,以及当它具有某种词性时可以翻译成什么。有了这种基础再去做题,一般题目都能解决。首先应明确虚词在不同词性时的特点。比如经常考试的、用法也比较复杂的虚词“以”,词性主要有介词和连词等。作为介词后面往往跟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构成介宾短语,在句中充当状语,如“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以”后跟名词性短语“一璧之故”作谓语“逆”的状语。而当它作连词时,后面通常都是动词或主谓短语,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以”后是“其无礼于晋”,是一个主谓短语,所以“以”只能是表原因的连词。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这两个例句中,“以”都译为“因为”,但因为所连缀的词性不同,用法也明显不同。所以“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就须对它所连带的词语作具体分析。

文言文除了考实词、虚词用法外,还考查句子翻译、信息把握、文义概括等内容。但相对而言,实词虚词是基础,是根本。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

五、分析归纳概括题解题思路

“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分析就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并且对这些部分作独立的研究;综合就是把部分结合成整体,再现事物各部分多种多样的、丰富的内在联系。分析是细节性的、局部性的研究,只针对某一点进行独立研究;综合是整体性的、全局性的研究,既要忠于原文又要超越原文,进行通盘思考。分析综合不是互相孤立、可以截然分开的,分析以对事物的整体认识为前提,综合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的全面、深刻的认识。一般思维是先综合后分析再综合。

“筛选文中的信息”。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筛选出来对选项的表述加以正误的判断。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指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综合,对所述事件或所说的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与推理,要求考生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等。这种考查经常采用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做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指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事件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者自己的看法,注意是指所读文章作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分析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文章中,作者的观点、看法、态度有时表现得直露而显明,有时却表现得含蓄而曲折,因而这类题的难度也往往较大。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作者自己的看法,并进而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或概括。

“归纳概括”题常见出题方法。

一是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

二是采用对某一问题提问的方式出现。

对第一种,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大致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但不论是什么类型,只要认真读懂原文,理清脉络,深入思考,仔细辨析,从句间关系,条件限制,原文有无表述、表述是否恰当以及词语解释等方面人手,对照选项逐一筛选,最终就会做到去伪存真。第二种考查方式要求学生要有全面理解材料内容的能力和推理判断的能力。这中间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题干的提问点,吃透选择项的内容含义,紧紧抓住人物和事件的内在联系,合理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弄清事件的来龙去脉。

六、归纳概括题常见错误选项

纵观近十年的高考文言题,“归纳概括”题一般以“找出符合(或不符合)原文义思的选项”的方式出现。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误用因果”、“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和“词语误解”几种类型。

(一)误用因果。这类错误是指原文上下两件事不构成因果关系,而选项却以因果关系处理。

(二)事件杂糅。这类错误是指把两件事或三件事合在一起表述,混淆了状语、定语或其他条件。

(三)无中生有。这是指原文无此意,而选项中虚添了内容。如高考题第19题C项中说“(狄仁杰在劝谏时)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狄仁杰的谏劝。”这里又有两处不符合原文,即“为难”和“不得不”,高宗“为难”原文并无表述,而“高宗意乃解”一句充分说明高宗在接受谏劝时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题的错误就属于无中生有。

(四)颠倒是非。这类错误是指原文有相关的表述,但选项中的表述恰恰与原文相反。

(五)词语误解。这类错误很细小,因为往往仅是一个词解错了,而其他表述完全无误。

高考文言文分析 篇五

高考文言文分析

一、分析概括作者在中的观点态度

1、文中筛选法

(1)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

(2)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较,如果题干要求选正确项,则选两者吻合的;如果选错误项,则选两者不相符合的。

2、概括评价法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通过人物、事件、事理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现出来的,因而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的言行、某一事件的叙述、某一事理的说明中,在领悟、分析、综合的基础上,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拿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较辨析,从而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的思考角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作者对民族和人民的态度,看作者对统治阶段和邪恶势力的态度;看作者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看作者观点在当时和今天的意义和价值。评价作者观点态度时要注意:要完整全面,不可以偏概全,评价要准确恰当。

3、关键语句推断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一般选取史传类。在此类中,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通过评论性的语段表达,如《史记》的“太史公曰”。史传作者的观点往往只用极简括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厉操清白”“清慎简素”等,这都是我们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着眼点。作者观点态度在文中的表现:记叙文,集中体现于议论性的语句中,有的融于细微的字里行间;议论文,就是的论点或论点引发的对现实的观点态度。

一般来说积极的有:抒发爱国情怀,表现忧国忧民,歌颂传统美德,赞扬美好品质,赞美真善美。消极的有:宣传封建伦理道德、剥削阶级意识、迷信思想、贬低劳动人民、宣扬假丑恶。

4、感悟深意法

通过感悟的深意来体会。在一些中特别是在以史传文为主的中,从字面上有时并不能看到作者直接表现出来的观点和态度,这就需要我们结合语境,驱遣我们的想象,用心去感悟,体会字里行间所蕴藏的深意,通过揭示含蓄的内容或阐述抽象的内容来体会作者在中表达出来的观点和态度。

二、文言文的综合分析题目中常见的设误,有以下几种:

1、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阅读材料中没有所选义项的内容,或选肢中所说的内容是阅读材料中未涉及的。如: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答案]A[解析]韩康伯时为太常,并非吏部尚书,这是无中生有,添枝加叶。

2、张冠李戴,偷梁换柱。

本是甲想的、说的或做的,选项中误设为乙想的、说的或做的。如:

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曹操)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

(建安)二十三年,代郡乌丸反。以彰为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临发,太祖戒彰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时兵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骑数百匹。用田豫计,固守要隙,虏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干,去代二百余里,长史诸将皆以为新涉远,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不可深进违令轻敌。彰曰:“率师而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遂上马,令军中:“后出者斩。”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彰乃倍常科大赐将士,将士无不悦喜。时鲜卑大人轲比能将数万骑观望强弱,见彰力战,所向皆破,乃请服。北方悉平。时太祖在长安,召彰诣行在所。彰自代过邺,太子(曹丕)谓彰曰:“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彰到,如太子言,归功诸将。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

太祖东还,以彰行越骑将军,留长安。太祖至洛阳,得疾,驿召彰,未至,太祖崩。文帝(曹丕)即王位,彰与诸侯就国。黄初二年,进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彰年少时,善于射箭、骑马、驾车,本领高强,力量超人,能徒手击杀猛兽。

B、曹彰早年曾立志做将军,主张赏必行,罚必信,在日后的战斗中实现了自己的初衷。

C、在敌人处于优势的情况下,曹彰临危不惧,善于听取下属意见,制定正确策略,坚守要道,使敌军退散。

D、曹彰用兵有方,战功卓著,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

[答案]D[解析]文段主要讲述曹彰好武不好名,喜欢打仗,不喜欢读书,开始受到曹操的贬抑,后来又受到表扬的故事。D项中叙述“曹操大为赞赏并封他为任城王”而在原文中,“封他为任城王”是文帝曹丕做的。这就是张冠李戴,偷梁换柱。

3、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将局部的、个别的误设为全局的、普遍的,或将全局的、普遍的。误设为局部的、个别的;或者故意将范围、程度误设为小于或大于材料中叙述的范围、程度。如:

(许)君讳逖,字景山,世家歙州。少仕伪唐,为监察御史。李氏国除,以族北迁。献其文若干篇,得召试,为汲县尉冠氏主簿。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数上书论北边事。是时赵普为相,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瓮满辄出而焚之,未尝有所肯可,独称君为能,曰:“其言与我多合。”

又二岁,拜太仆寺丞,磨勘钱帛粮草,监永城和籴,知海陵监。三岁,用监最迁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迁太常丞、知鼎州。州杂蛮蜑,喜以攻劫为生,少年百余人私自署为名号,常伺夜出掠居人,居人恶之,莫敢指。君至而叹曰:“夫政,民之庇也。威不先去其恶,则惠亦不能及人。”君政既行,盗皆亡入他境,约君去乃还。迁国子博士,奉使两浙、江南,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

出知兴元府,大修山河堰。堰水旧溉民田四万余顷,世传汉萧何所为。君行坏堰,顾其属曰:“酂侯方佐汉取天下,乃暇为此以溉其农。古之圣贤,有以利人无不为也。今吾岂宜惮一时之劳,而废古人万世之利?”乃率工徒躬治木石,石坠,伤其左足,君益不懈。堰成,岁谷大丰。

迁尚书主客员外郎、京西转运使,徙荆湖南路。荆湖南接溪洞诸蛮,岁出为州县患。君曰:“鸟兽可驯,况蛮人乎!”乃召其酋豪,谕以祸福,诸蛮皆以君言为可信。讫三岁,不以蛮事闻朝廷。君罢来朝,真宗面称其能。会有司言荆南久不治,真宗拜君度支员外郎、知府事。荆南钤辖北路兵马,于荆湖为大府,故常用重人,至君特选以材,用员外郎自君而始。

明年,选司封员外郎,赐金紫,徙知扬州。州居南方之会,世之仕宦于南,与其死而无归者,皆寓其家于扬州。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君捕其甚者笞之,曰:“此非吏法,乃吾代汝父兄教也。”子弟羞愧自悔,稍就学问为善人,风俗大化。

君少慷慨,卒能自立于时。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其材能称于其官,是皆可书以传。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普为相时,独对许逖赞赏有加,因为他们的见解经常不谋而合。

B、因为许逖在海陵监任上政绩考核优秀,被升迁为大理寺丞。

C、真宗打破旧例,委派并非朝廷重臣的许逖担任荆南知府。

D、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倚仗权势,经常横行不法,最终落得家破人亡。

[答案]D[解析]文段原文“故其子弟杂居民间,往往倚权贵,恃法得赎,出入里巷为不法,至或破亡其家”中“或”指“有的人”,并非全部“定居于扬州的官宦子弟”,再者“破亡其家”指的是家道衰败,并非达到“家破人亡”的地步。这就是以偏概全,言过其实。

4、先后颠倒,因果混淆。

题肢中将直接的、根本的、原因的或已然的事情误设为间接的、枝叶的、结果的或未然的事情,或反之设误。如: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

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他官居其中,且又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

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已多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

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

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

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

[答案]B[解析]B项中,“发文叫来邓通”,太直接,原文中邓通是先“入言文帝”,文帝发话后才去申屠处,颠倒了先后顺序;“并依法斩首”不当,因为“帝使使者持节召通”,且说“此吾弄臣,君释之”,从邓通的话“丞相几杀臣”,可见没有“斩首”,因果混淆。

三、课堂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曾子闻之,曰:“微与!其嗟也,可去;其谢也,可食。”

(1)对黔敖、饥者的评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目的是好的,是一种善举。

B、黔敖施舍食物时的言行不文明,引起饥者反感,但后又向饥者道了歉。

C、饥者虽有志气,但不应该不食嗟来之食,因为黔敖没有恶意。

D、饥者不接受别人侮辱性的施舍,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生活的严肃态度。

[答案]C[解析]C项错在“不应该不食嗟来之食”上,黔敖在施舍食物时言行不文明,给人感觉是一种侮辱性的施舍,引起饥者反感,反映了饥者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人格尊严。由“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可看出A项是对的。由“嗟!来食!”可看出黔敖言行不文明,由饥者的表情和话语可看出其态度是很反感的,再由“从而谢焉”可看出黔敖及时道了歉,故B项正确。D项是对全文的最确切的一个评价,是这段文字的核心所在。

(2)对曾子的评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种调和妥协论调,表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

B、这是对饥者的批评,认为黔敖向他道歉之后,他应该吃嗟来之食。

C、这是对黔敖的赞扬,认为他知错能改施舍嗟来之食是对的。

D、曾子不可能说这样的话,这是作者为表明自己的态度硬加上去的。

[答案]D[解析]D项在原文中没有根据。

参考译文:

齐国发生了大灾荒。富人黔敖在路边熬了粥,等待饥饿的人来了,就施舍给他们吃。有个饿得发慌的人,用衣袖蒙着头,用绳子绑着鞋,昏昏沉沉地走过来,黔敖见了,左手捧起食物,右手端着汤,叱喝道:“喂!来吃吧!”那人听了,翻起眼睛,瞪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吆喝着施舍的食物,才饿到这种地步啊!”(黔敖)随即向他表示歉意。那人始终不肯吃,便饿死了。曾子听说了这件事,说“恐怕不该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则可以去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定,完成10~14题。

上梅直讲书(苏轼)

轼每读《请》至《鸱鹗》,读《书》至《君夷》,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日:“‘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日:‘‘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日:“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丛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

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间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传》日: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选自《苏轼文集》卷四十八)

【注】①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苏轼参加的此次礼部考试时他任详定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苏轼中进士后写给梅尧臣的一封信。文中表达了自己受到前辈欧阳修、梅尧臣赏识、提拔的感激之情,以及作者内心的喜悦。

B.本文用反衬之法,悲周公而赞孔子,暗以孔子比欧阳、梅二人,以孔门弟子自况,说明富贵不足重,而师徒以道相乐才是人间至乐。

C.信中极力推崇主考官欧阳修与详定官梅尧臣“爱其文…‘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的同时,谈了士遇知己的快乐和自己的抱负。

D.引“不怨天,不尤人”,“优哉游哉,可以卒岁”,其目的是用来歌颂欧阳修、梅尧臣有超凡脱俗的明达之道、坦然处世的高雅情怀。

答案: D/没有包括欧阳修。

参考译文:

我每次读到《诗经》的《鸱鹗》,读到《书经》的《君夷》,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围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伯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温和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管账。”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的学生竞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的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像召公这样的贤八,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

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游,并且和他上下议论。后来年纪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

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试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一名。后来听说,先生喜欢我的,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我,因此我留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疏通关节,不是亲戚朋友为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

《论语》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晕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

高考文言文 篇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是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是言,又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出师表》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且中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乃是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也,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掉、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是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也,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之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掉、允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询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之,临表涕零,不知所以言。

高考文言文复习方法 篇七

高考文言文复习方法

一、总体要求:还是要在文言知识的积累上多下功夫。

文言文阅读是一种书面语言,你不接触书本就无法获得语感,所以要多接触。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多做题,至少两天一个文段,配合一定量的练习检测。文段最好涉及到高考有可能考到的各种古文类型及各种语言现象、题目类型。

(二)是多读古文。如果可能,读读《古文观止》、《史记》等名著。实在没有时间,也不要忘记回读自己的中学教材。实在觉得乏味,读一读所做的练习中的文段也行。每天20分钟,就可以保持语感和对各种语言现象的记忆了。

而古诗词曲的阅读,我以为障碍也是在文句的疏通上,至多再加上想像。不要被鉴赏、评价这样的字眼吓唬住,许多时候读通诗句,补足诗句间的跳跃,掌握一定量的典故就可以掌握其主旨与情感了。而正确把握诗歌的主旨与情感显然是诗歌鉴赏的要害之所在。

文言知识除常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之外,还包括文学、文化知识,甚至包括基本的历史知识、伦理道德、思想观点,这些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读懂古代诗文的重要因素,要尽量给以关注,充分涉猎。

二、具体做法

1、复习时把读懂文言文文本作为重点,利用每一个文段编织知识网,对经常出现的'文言实词必须牢记其常见的词义,对经常出现的文言虚词则要把这个词的所有用法和意义重现一遍,建立牢固的知识网络。

2、多让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次话不假。

3、多做翻译练习,经常把老师讲过的文段进行翻译,提高翻译水平。

4、多总结做题的经验,掌握考场阅读的规律和选择答案的方法。

高考文言文名句 篇八

高考文言文名句

NO1、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否》

NO2、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NO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7、有功则赏,有罪则刑。——司马光《进修心治国要札子状》

NO8、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未形也。——《管子·牧民》

NO9、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善言天者必有证于人。——《荀子·性恶》

NO10、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NO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12、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NO13、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NO1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

NO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NO16、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NO17、公生明,偏生暗。——《荀子·不苟》

NO18、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NO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论语·子张》

NO20、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NO21、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NO2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NO2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NO24、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资治通鉴》

NO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

NO26、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傅玄《傅子·通志》

NO2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

NO28、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NO29、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NO30、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NO31、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NO3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NO3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NO34、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荀悦《申鉴·俗嫌》

NO3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NO36、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NO37、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

NO38、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NO39、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担心)——《宋史·王安石列传》

NO40、实事求是。——《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NO41、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4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

NO43、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劝学》

NO44、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唐甄《潜书·讲学》

NO45、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左传·宣公十二年》

NO46、惟公则生明,惟廉则生威。——石成金《传家宝·绅瑜》

NO47、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NO48、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NO49、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用众》

NO50、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NO51、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

NO5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NO5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NO54、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柏庐《治家格言》

NO55、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NO56、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贾谊《新书·审微》

NO57、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NO58、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

NO5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NO6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NO61、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司马光《训俭示康》

NO62、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NO6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NO6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NO65、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NO6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NO67、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宋史·范纯仁列传》

NO68、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NO69、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

NO70、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NO71、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NO72、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NO73、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NO74、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NO75、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NO76、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荀子·非相》

NO77、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NO7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NO79、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NO80、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高考文言文复习资料 篇九

褒城驿号天下第一。及得寓目,视其沼,则浅混而污;视其舟,则离败而胶;庭除甚芜,堂庑甚残,乌睹其所谓宏丽者?

讯于驿吏,则曰:“忠穆公曾牧梁州,以褒城控二节度治所,龙节虎旗,驰驿奔轺,以去以来,毂交缔①,由是崇侈其驿,以示雄大。盖当时视他驿为壮。且一岁宾至者不下数百辈,苟夕得其庇,饥得其饱,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至如棹舟,则必折篙破舷碎o②而后止;渔钓,则必枯泉汩泥尽鱼而后止;至有饲马于轩,宿隼于堂:几所以污败室庐,糜毁器用。官小者,其下虽气猛,可制;官大者,其下益暴横,难禁。由是日益破碎,不与曩类。某曹八九辈,虽以供馈之隙,一二力治之,其能补数十百人残暴乎?”

语未既,有老m笑于旁,且曰:“举今州县皆驿也。吾闻开元中,天下富蕃,号为理平,踵千里者不裹粮;长子孙者不知兵。今者天下无金革之声,而户口日益破,疆场无侵削之虞,而垦田日益寡,生民日益困,财力日益竭,其故何哉?凡与天子共治天下者,刺史、县今而已,以其耳目接于民,而政令速于行也。今朝廷命官,既已轻任刺史、县令,而又促数于更易。且刺史、县令,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故州县之政,苟有不利于民,可以出意革去其甚者,在刺史则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在县令亦曰:‘明日我即去,何用如此?’当愁醉x,当饥饱鲜,囊帛椟金,笑与秩终。”呜呼!州县真驿耶?矧③更代之隙,黠吏因缘恣为奸欺,以卖州县者乎!如此而欲望生民不困,财力不竭,户口不破,垦田不寡,难哉!

予既揖退老m,条其言,书于褒城驿屋壁。

注:

①(n仍):磨擦。

②o(yì):水鸟,古代在船头以彩色画o鸟之形,这里指船头。

③矧(shěn):况且。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当时视他驿为壮。

(2)皆暮至朝去,宁有顾惜心耶?

(3)远者三岁一更,近者一二岁再更。

解析:

文言文翻译关键在于字字落实,讲求以直译为主,尤其对所译文句涉及的重点实词和虚词力求准确,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信、达、雅”,“信”就是“准确”,“达”就是“通达、顺畅”,“雅”就是要“富有文采”。文言翻译的第二个特点是考查学生的文化积淀,能否将平时对知识的存储学以致用。第三个特点是关注上下语境,加以推测。

第1句中的重点词是“视”与“壮”,“视”在句子中后面有“他驿”,很容易推测应是“比较”的意思,而“壮”以语境来看,使用的应是本意“壮观或雄壮”。

第2句中需注意的关键词应是虚词“宁”与实词“顾”惜”。从语境来看,“宁”放在句首,后有问号,故表反语语气,应译为“难道”或“哪里”,“顾”在句中应译为“顾念”,“惜”应解释为“怜惜、爱惜”,因为语境是借对褒城驿荒芜残破、无人过问来说明社会现实吏治败坏和官制不善的。

第3句中的关键词是“远者、近者、岁、更”四个词,其中“远”与“近”是从时间角度来说,“者”是助词,是“……的”,故“远者”应译为“时间长的”,“近者”就译为“时间短的”,“岁”就是“年”,“更”要解释“更换”,根据语境,也容易推测。翻译时,前两句应补上主语。

答案:

(1)(褒城驿)在当时比其它驿站更为壮观。

(2)(宾客)都是晚上到达早上离开,难道会有爱惜之心吗?

(3)时间长的三年更换一次,时间短的一两年更换两次。

高考文言文冲刺 篇十

高考文言文冲刺

语境推断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对于一眼不能识别的'文言实词,我们就必须结合具体语境,瞻前顾后,披文入理,依靠情节呼应和逻辑关系推断出其意义。

修辞推断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句式。这类句式一般上下句结构整齐,相对应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反。即利用上下文中并列、对偶、同义复用等修辞,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

1、并列

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2、对偶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3、同义复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组词推断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1、太尉尽辞去《段太尉逸事状》

推辞 去除

2、奈何欲以乱败郭氏《段太尉逸事状》

败坏

3、罪且及副元师《段太尉逸事状》

涉及,牵连

高考满分作文文言文 篇十一

孩童时,我们趴在父母的背上撒娇时,父母总是会含笑哄我们开心,遇到不开心的事,第一个会向父母倾诉,大人的臂弯,永远可以安抚我们幼小纯真的心,也许一颗糖会让我们开心一整天。

上小学时,我们会因为不想去学校而发发脾气,总是会被父母亲切而温暖的大手牵向学校,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细心的呵护总是会让我们幸福,一句承诺,让我们乖乖去学校。校园门口,在放学的时候,总是会充斥着父母的背影,也许还会有温热的馒头,父母的双眼总是在我们身上移动,从不为自己考虑,即使下着大雨,飘着大雪,依旧会在校门口等待……上初中时,父母送我们去离家较远的学校上学,每天早晨起的比自己早,准备早餐,然后才会叫醒自己,然后猫着腰,骑车去送,父母含辛茹苦,害怕孩子挨饿受冻,宁愿让自己辛苦。一句叮咛,一丝微笑,,总会让我们心中暖暖,无论多晚回家,锅里总会有温热的饭菜等待着。父母的心总是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将来能有所作为,不让孩子再走自己的这条路……

上高中时,离乡背井,也许到周末才会见到父母,可能有些人觉得终于自由了,不会再有人干涉自己的一言一行,但时间久了,总觉得缺少什么,原来缺的是父母慈祥的微笑。可能我们很少往家里面打电话,但父母总在期待我们的声音,他们害怕打扰到我们学习,所以一直没有打电话,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是父母记不起我们,可现实往往不是这样……

时间会让我们长大,会让我们成熟可是时间依旧会冲散那些温暖,忘不掉的是父母的容颜,忘不掉的是父母的微笑,忘不掉的是父母的叮咛,多想让时光倒流,不要让岁月在父

母脸上留下痕迹。

慢慢的,时间会让我们的父母离我们越来越远,趁着年轻,不要忘记家中的父母,不要忘记父母的期盼,做个有志气的人。其实父母盼望的很简单,不过是想要我们幸福。

我们长大了,该是让父母开心的时候了,一声问候,会让父母安心,一句亲切的话语,会让父母的心温暖,一丝笑容,会让父母感到开心。

时间不多,请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更不要让父母感到凉心,请给父母多一分宽心多一分爱!用自己最有力的臂膀给父母一片天!

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 篇十二

高考文言文怎么复习

一、从高考真题入手,熟知“考点”和“考法”

高考的试卷风格具有相对严格的延续性和稳定性,所以从备战高考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应该收集近一两年来全国卷和本省卷的文言文试题,静下以来认真研究高考试题对于文言文考查的考点分布,知道“考什么”;研究高考对这些考点的考查方式,明白“怎样考”。经过这番研究,我们从一开始就占据了较高的制高点,以一种宽阔而全面的视角从整体上了解这一板块,从而做到“心中有数”,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在研究高考真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高考对于文言文的考查一般都是从文言实词的推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文意的综合理解与整合以及文言文的翻译这四大方面入手考查的。文言实词的推断更侧重于多义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文言虚词在考纲规定的18个之中更多地侧重“之、而、其、因、于”等七八个高频虚词身上。从考查方式说,命题的基本方法是“点”在课内,“题”在课外。所谓“点”在课内是说考查的这个词的这个用法,一定在我们所学过的教材中呈现过,比如湖北卷中有一题“则相与笑之曰:鄙。”“鄙”“在此处考查的应是“目光短浅,见识低下”的义项,这一义项在《左传.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就曾出现过。“籍之以为厢兵籍:登记”“籍”的这一义项就是《鸿门宴》中“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的延续,像这种情况,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得分点”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所谓“题”在课外是说高考题的选材一定是课外文言材料,保持相对陌生,既体现了对所有考生的公平,又充分体现高考选拨“以能力为意”的原则。

二、立足教材,凸显以“本”为本

在备战高考的复习阶段,经常会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对着课桌上的“资料长城”“试卷高山”“习题大海”发呆,有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茫然。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删繁就简”,牢牢地抓住课本,把教材中重点篇目吃透,如果能通篇背诵就坚决背下来,即使不能背诵全文,也一定要熟读,反复读,牢牢抓住教材中的知识点理解记忆,分类整理,归纳总结,高考试题我们无法猜也不能猜,但我们相信“万变不离其宗”,不论怎么考,不管命题者对题目如何包装,在陌生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一定是熟悉的“心”,既然如此,我们就坚定不移地从最核心的教材入手,直捣黄龙,既消除了茫然之心,又少走了许多弯路,何乐而不为呢。

在复习教材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重视积累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论是学习还是复习,都要养成动笔的习惯,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或者自己经常出错的或者有困惑的词语,不要光在心里念叨,一定要把它记录在自己的学习笔记本上,这样既能够加深印象,又为以后的复习提供了重点,节省了时间,建议同学要养成“积累――逐步淘汰――形成精华”的学习模式。简单解释一下就是在学习同时随手积累知识点,然后慢慢地把自己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点从笔记本中删除,最后形成的是属于自己的难点疑点精华,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同学们不妨一试。

学会分类整理

举例说吧,高考对于文言实词的考查,更多集中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方面。而这些知识点恰恰都是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地方,那么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就不妨从日常的积累本中分化出来,把一些重点实词的常用义项连同例句整理在一起,这样就把原本零碎的知识点相对集中化系统化,有了这一步,在考试当中遇到这个词,你的头脑中就会闪现它的常用义项,这样对你的高考解题就提供了答题的方向,既节省时间又提高效率,更关键的是平时的'积累为你攻克这个题目提供了成功的可能。

及时回头反复

积累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应用,我们高考的备战一切都必须突出“实”,讲究落实、扎实,讲究实用、实效。所以对于我们精心积累的笔记,对于精心整理的重点难点,我们不要积累了整理了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一定要经常看,反复看,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琐碎,而这种琐碎的特点注定了很多东西容易遗忘,所以对于语文复习要“抓反复,反复抓”,不是有人说“反复是遗忘之母”嘛。

善于总结反思

聪明的学生总是有他聪明的一面。在学习方面,聪明不光体现在天资,更体现在思路上,他们不光反应快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更在于他们比别人更清醒,在努力同时不忘反思,及时总结自己的得与失。这种阶段性总结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查找出现问题的原因,及时调整和矫补,从而使自己的学习一直处于轻松和高效的状态,这是他们高出于其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