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信息技术课程【优秀5篇】3-12-15

下面是细心的小编醉清风给家人们分享的信息技术课程【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信息技术课程 篇一

信息技术课程【优秀5篇】3-12-15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的展开。作为教育摇篮的中小学,正在建立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应运而生,应该怎样教,教什么,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自己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经验,我就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几个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信息技术教师的角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指导纲要的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都应该有一个全新的变化。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就意味着你的思想和行动都应该走在现代教育的前列,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着信息技术教育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而不应该成为旧的教育体制和思想观念的“跟屁虫”。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没有稳定的知识结构,教师不可能用一本教材,来完成几年的教学。何况,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家庭拥有电脑已不再是新闻,很多的中学生是小电脑天才,以致出现了“教师不如学生”的难堪局面。未来教育的发展对信息技术教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朝一专多能方面发展,并能通过学习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经验,而且还要求具有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可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一个刻不容缓的工作。信息素养,是涵盖面较广,以获取、评估、利用信息为特征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素养相结合的科学文化素养。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认识、态度层面上的内容,即对信息、信息社会、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态度,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二是信息能力,即实际操作层面的素养,是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理解和活用的能力,即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的理解和活用能力,这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非常明确获取信息的重要性,在研究、解决问题时总是想方设法获取有关信息,有目的地经常上网搜寻信息或阅读有关纸质媒体、电视媒体、电子读物信息。

2.能经常根据获取的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策略,在自身的教育教学中经常处于“否定之否定”的状态,因而做到与时俱进。

3.有较强的信息道德意识和信息安全意识。

4.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总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使之养成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书刊、电视等信息工具、媒体等渠道来开展学习。

二、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目前,中小学信息化的实践证明,很多的学校和领导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还没有形成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他们关注的只是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建设,花巨资建设的校园网、电子监控、多媒体在一线的教学改革中起不到多大实质性作用,成了只供参观、炫耀的摆设,严重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我们现行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改变教师同其他科目类似的传统教学模式,改变那种教师一味讲,学生自己消化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建构一种能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模式。我从三个比较重要的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以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知识的源泉”。从培养、提高、发展学生的兴趣入手,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为此,在备课方面,尽可能的搜集一些趣闻趣事,优秀的网站,漂亮的动画,优美的卡片,使课堂生动有趣,丰富多彩。在导入新课时,力求形式多样化,尽可能发挥学生想象力,使他们对新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比如,在讲授Frontpage中超链接时,很多同学都很难理解超链接是什么概念?我尽量简单讲解一些理论,然后演示一个自己做的网页,比如我们的学校主页,这样学生感觉非常的亲切,容易接受,从而对自己产生了信心。当单击“学校历史”字样时,就会切换到历史介绍的页面,一睹为快。当单击留言板时,可以进入留言的界面。当单击学校风光时,就能够欣赏到我们学校的缩影,这样的话对超链接就潜移默化的理解了。接着,再来给学生讲解超级链接怎么插入,超级链接的四个方向怎么设定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就很容易接受。

特别是某些理论性强的课题,课前要尽可能多搜集资料,做成课件的形式向学生讲解,使文字、图形、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综合显示。比如,在讲解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时,可以依次以直观的形式展现给学生,附带介绍各自神奇的功能,这样让学生对计算机神秘的面纱就会慢慢揭开。再比如,讲解计算机病毒时,学生也只是偶尔听说,这方面经常有一些滑稽可笑的动画,可以给学生观看,从中了解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和本质,和生物病毒区别开来,以及怎么预防。通过这种启发和兴趣式的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更好地学好信息技术课。

(二)以“学生为主体”带动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强的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导师”的作用。每学完理论后,都要让学生亲自动手,上机操练练习,来检验掌握的程度。在教学中,我总结出了课堂教学一般过程。

1.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尽可能的精炼,把最基本的方法将清楚,把操作步骤讲明确。比如完成一个文件的复制,需要四个步骤,选择被复制的文件──执行编辑菜单下的复制命令──确定目标文件夹──执行编辑菜单下的粘贴命令,这样就完成了文件的复制。有的教师,它可能一股脑的把其他的拖动法,快捷菜单法统统的给学生讲一遍,然后让学生自己去练了。这样的话,很可能使学生的思维很混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就连最基本的复制、粘贴命令都搞不清楚前后关系。

2.然后,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来完成一个小型的任务,即以“任务”来驱动学习。当然给学生留的作业,要紧扣本节课的内容,难易适中。过难,步骤过多,学生容易丧失信心,打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太简单的话,起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巩固文件、文件夹的复制和移动这一节时,让学生先在桌面上建立一个文件夹、一个文件,再用课堂所讲的方法实现它们的复制和移动。把其他的方法给学生简单提示一下,作为思考题来完成。如左键和右键拖动在实现文件的复制和移动时有什么差别?

转贴于 3.布置好任务,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发挥创造性思维,采取不同的方法,完成任务。这样在探索过程中,既有快乐,又学到了知识。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发挥其导师的作业了,巡查学生练习的情况,有问题的地方及时的给以指出,并正确的引导。比如,在word教学中,有一节讲的是表格的制作和编辑,其中有一个典型的特点就是在不同的对象上鼠标指针悬停时,会显示不同的形状。一旦掌握这一点,在选择表格、行、列、单元格时,就会得心应手,对完成一个时间表或一个课程表的修饰增加了更多的时间,提前完成任务,就会有种成就感,从而对我们的信息课会产生更浓烈的兴趣。

4.练习的差不多时,让学生进行演示某一个内容。当然,我们最好让学生自己主动要求,不要随便的命令某个学生来做。如果,老师强求学生来练,他反而会更加的紧张,以至于不能完成任务。学生主动的话,它的积极性高,精力集中,效果会非常的好。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心,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很好的鼓励。

5.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及时的点评,经常出现错误的地方给以纠正,把较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方法告诉学生,做得较好的给以表扬和鼓励。最后,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指出其中的重点、难点。

(三)以“考评”来检验学习

近年来,在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下,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了长足的进展,在课程内容设置、课堂教法上都进行了一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得出了一些理念和方法,而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评体系却没有明确提出。如果信息技术学科沿用其他学科的考评方式不但不适用,而且还制约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为此我就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考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所学的知识比较琐碎。前后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没有层层推进的逻辑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脱离了学习目标。有的教师在完成课本知识的讲授以后,就把所有的时间都放给学生,形成了一种“放羊式”的教学形式,自己或者脱离教室,或者忙自己的一套。这样的话,我们的教学效果到底怎么样,则不言而喻,所以我认为,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考核与评价,是非常必要的。2000年年底,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本着这个原则,中学信息技术的考评方式要转变观念,寻求一种科学、适用、能发挥出评价体系积极导向作用的考评方式。考核内容可分为两大块,理论是基础,实践是关键。

1.对于理论部分,占有的时间要少些,最好做成选择题的形式,以课件的形式出现。对于选项要精心设计,教师要适当的介绍,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既产生兴趣,又在无形中扩展了他们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多在期中、期末考核时采用。平时,利用课前5到8分钟的时间,通过广播或多媒体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常识方面的教育,比如:INTERNET(国际互联网)等一些热门话题;MICROSOFT(微软公司)等一些大的计算机公司;还有像比尔。盖茨这样的IT界的名人趣事。内容做成多媒体课件或录成声音文件,在课前,设置成自动循环播放,让学生一走进微机室就感受到计算机的强大魅力,从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无形中扩展了他们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

2.对于实践部分的考核要定期的举行,每学完3至4节课,就举行一次。考核形式以上机为主,让学生完成一个作品,检验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基本操作,软件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的能力。考核任务最好能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说,在因特网上有非常丰富多彩的网页,各种文字、图形、动画效果特别有吸引力,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这方面的任务,做一个学校主页、班级主页或个人主页。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和归纳处理的能力,同时考察了他们对教学内容如文字的编辑、图片的处理、信息搜索和选择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当然,题目设计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内容要求不宜太具体化,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作品也可让学生自选题材。因为学生都愿意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和特色,所以选择题材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题目和内容,根据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以兴趣、特长和目标驱动的考核方法,学生比较喜欢,考核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再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物理方面的动量定理应用的动画,两个物体相遇,结果会怎么样?学生就会联系物理知识,两个不同质量,不同速度的物体,如果相遇,依据动量守恒的原理,它们的运动方向会发生怎样的改变。通过这样一个作品的设计,它能涉及到计算机软件使用、数学、物理等多学科,使他们相互的融合。

3.对考核的形式,可以采用个人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两种形式。对于一些知识点比较独立的,采取个人完成的形式,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反映个性特征。比如,做一个班级课程表,下载一个免费的动画制作软件等。对于知识点比较密集的考核任务,我更倾向于让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也就是采取协作学习形式。小组由学生自由组合,学生中常有学科成绩和计算机能力倒挂的现象,因此,合作是必需的。分组考核不仅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感情交流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对待学习内容与学校的乐观态度、小组个体之间及其与社会成员的交流沟通能力、自尊心与个体间相互尊重关系的处理等都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4.对考核结果的评价。对于学生完成的作品,因为经济条件有限,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复制到教师机上一个特殊的考试文件夹下面,其中以班级分开不同的子文件夹。因为作品是很难用一两分去区分的,评分标准按等级制,我将作品分为五个等级。可依据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程度,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否有创新意识等方面来:A-优秀,按要求将作品完成得很好并有创新意识。如在一个多媒体项目中,仅仅要求把文字、图像链接起来,而学生还把视频、动画链接进去。B-良好,按要求完成作品。C-中等,基本完成作品,但有些地方没有完成或不合理。D-及格,作品不完整,不完成要求。E-不及格,不交作品或不认真完成作品。

当然,对一个学生的评价不能只看一份作品,评价应是动态的、全面的。面临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起点不同、差异较大等问题,评价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情况更不能只凭考核作品,应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去衡量。首先要求我们教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起点,是完全没接触过电脑,还是游戏高手;要弄清楚学生的原始状况,经过一学期的学习,这个学生和自己比较是否有较大的进步。另外,除了和学生个人情况比较外,还要和整体情况相比,包括该学生是否能跟上班级学习进度,与起点相同的学生比,谁有较大进步等。无论考核是优是劣,都应多给予学生欣赏性、鼓励性的评价,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加以适度的宽容和及时的指导,并以欣赏的目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作品。鼓励学生,使学生在老师的积极评价中增强信心,体验成功,这将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三、结束语

在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中,只有适应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模式,才能立住脚。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当不断的学习、探索,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在此文中,我只是根据个人的教学体会谈了一些看法,经验尚浅,希望得到广大教育学者和信息技术教师的指正。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课程 篇二

一、指导思想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

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信息意识、信息道德,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触信息技术、体验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运用信息技术去学习、探索知识的奥秘,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二、课程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常识及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体会信息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信息技术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2、能够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加工、表达的能力。如因特网的基本操作;用计算机绘图软件简单绘画;简单的文字处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的方法。

3、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合理规范的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爱护公物,遵守纪律的良好品德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能初步运用已学习、掌握的信息技术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三、课程内容

1、信息与计算机常识

本模块主要由认识计算机的主要设备、计算机的特点、计算机的发展,信息与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日常中的应用等内容组成。

2、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本模块主要由启动和关闭计算机、认识与使用鼠标、键盘与键盘的使用,指法和英文打字三部分组成。使学生学会操作计算机的正确姿势、基本操作步骤、熟悉键盘、逐步形成正确和比较熟练的键盘指法,让学生终生受益。

??3、WINDOWS的初步使用

本模块主要由初识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文件的简单操作三部分内容组成。让学生了解文件和文件夹的作用,学会Windows窗口的基本操作,文件和文件夹的简单操作。

??4、用计算机画画

本模块介绍使用WindowsXP的画图软件进行画图。教学内容:包括认识“画图”程序,学用基本画图工具,画图的技巧与组合处理,创作画画。让学生在学中用、用中学、并与美术整合,学会使用画图软件对图画进行编辑、组合处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运用画图工具画画的技能。

5、用计算机处理文字

本模块主要由使用WPS2003输入中、英文和标点符号,输入文章、编辑文档、制作表格和电脑小板报制作四部分组成。

6、因特网的简单应用

本模块由认识因特网,上网浏览、收集信息,网上搜索、保存信息,使用电子邮件和使用网络开展主题探索学习五部分内容组成。

*7、多媒体作品(选修)

本模块由认识金山演示、建立演示文档,插入图片、加入背景音乐,动画设置和演示播放四部分内容组成。

四、教学实施建议

1、把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

??

正确理解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明确教学目标,重视基础年级的教学,抓好基础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为整个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应该正确区分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哪些目标应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实现,哪些目标则在某一阶段仍至整个小学阶段才能达成。例如,有些操作技能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在不同的年级分别作出要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2、加强教学的整体规划

要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把握好课程的重点,合理分配课时,结合小学学生的初始能力、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处理好教学内容,使教学有序高效推进,要结合学校的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实际进一步对课程的内容选择、调整、深化、拓展,重组教学内容,开发、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内容,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总体安排

?认识计算机4课时

?WINDOWS的初步12~14课时

?用计算机画画16~18课时

?用计算机处理文字16~18课时

?因特网的简单应用10~20课时

?*多媒体作品5~7课时

3、树立新课程的教材观

要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教师要钻研教材,深挖教材内涵,正确把掌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研究突破教学难点的教学方法和措施,结合学校现状合理处理教材。

4、促进教与学方式的变革,优化课堂教学

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把握各种课型的特征,合理选择、采用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切莫把“任务驱动”当作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唯一教学方法。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措施教学方法,保证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教师要及时做好点拨、归纳、小结,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要在学习过程中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

五、课程评价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现评价的诊断、反馈、调控等功能。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发展。应在教学设计阶段即对学习评价进行设计,使评价成为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发展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在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在进行过程性评价时,应针对不同评价内容和相应的课程目标,选择适当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能力、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业评价的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的学业评价应结合学科特点,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既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又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对学生在一学期中参与学习过程的情况及表现做出评价。内容包括:出勤、课堂纪律、练习完成情况、思维状态,以及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进步幅度、与人合作的意识等情感、态度等因素。评价主体,从只强调教师评价到注重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小组评价。利用学生互评、小组互评等发展群体合作技能,由只注重对个体学习的评价到注重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或协调工作的结果,利用学生自评发展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评价信息的搜集,从一次性的总结性评价转变为使用档案袋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取样。将档案袋作为教师评价的基础,作为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将档案袋作为与家长、社会及其他相关机构沟通交流并组织多主体评价的基础。

终结性评价:是在某个学习阶段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全面检查。为了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素养,应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三方面去考查学生。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内容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常识等;基本技能主要考查内容为:中英文输入、窗口操作、文件(夹)管理、文本编辑、简单表格制作、信息的搜索、保存和处理等;综合运用主要考查内容为:让学生根据要求运用画图、金山文字或金山演示等软件制作主题作品。在考查命题的内容应结合实际,尽可能地贴近真实生活。考查学生“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

(2)学业成绩的评定

①学业成绩,建议过程性评价成绩占40%,终结性评价成绩占60%,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②过程性评价成绩可根据学生的表现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成绩综合评定。

③终结性评价分为知识与技能和主题作品制作两部分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部分可安排在期末堂上一课时内完成,成绩由教师评定。主题作品制作应注意主题开放,内容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允许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成绩可根据实际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和教师等根据一定的标准及比例共同评定,以体现多元评价主体的发展性评价观点。

(3)注意事项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评价信度和效率。如通过电子档案袋保存学生练习,为整个学期的表现性评价提供评价依据。

终结性评价不能只强调机械记忆,应允许学生在开卷、开机的状态下完成。

评价结果的解释和分析:从单一归因到多维度归因,从学生多种能力和多个维度对评价结果进行解释,重视学生的潜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发展和展示各种能力的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结果对教学进行调控,重在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而非仅是甄别。

六、努力创设新课程实验的保障条件

1.建立课程资源的汇总、筛选、开发与使用指导,形成资源共享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是保证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开发时要注意下列事项:

(1)信息技术教材是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

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要引导教师主动积极用好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开发和建设校本课程资源。

(2)建立学科教学资源库,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教师要注意做好教学资源的开发、积累工作,把经过教学实践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辅助教学软件、网上教学资源、学生作品等进行积累、整理、保存、交流、共享,逐步建立起学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资源库。以会员制方式,组织教师把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课件、教学资源包、测试题、试卷、学校本课程资源等,可放在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研网上供教师们下载、参考使用,形成课程资源共享机制。

(3)根据教学需要,对已有课程资源进行二次开发

对已有课程资源,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二次开发,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运用,使之有利于解决重点难点,有利于拓展。

2.加强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制度、教学设施配备、实验与活动的组织。

信息技术教学要纳入学科教学的。教学督导要检查学校执行广州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计划的情况,各年级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与教学管理的情况。学校计算机教室的软、硬件条件是否达到课程开设的基本要求。要把以上情况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的评估范围。市、区教研室和学校教导处要建立检查信息技术教学设施配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上机实习和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开展的机制,发现问题及时与学校研究解决。

评价改革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要努力建立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以评价的改革保证课程改革在信息技术学科顺利落实。

我市小学信息技术学业质量监测实行市、区(县级市)、校的三级管理。以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目的的表现性评价,主要由学校负责实施,区负责指导和抽查。以检测目标达成度为目的的水平性评价,由学校、区共同负责实施,其中学期、学年等考查由区提供考查指导意见和样题,由学校命题并组织考核实施;学科竞赛,一般由市负责命题并组织市一级竞赛实施,区负责区一级的竞赛。

建立全市性小学信息技术学业成绩上报和专项测试制度,是质量监控的重要管理措施。它通过对我市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质量检测,及时反映教学中存在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①学生学期考查成绩

小学阶段的毕业水平考查,由市、区指导,学校命题,学校自行实施考核。各校测试后要进行全面的质量分析,指出取得的成绩和进步、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经区汇总后将全区的情况上报给市教研室信息技术科。其他学期的学业考查命题和成绩分析工作由各学校自行安排,考试结果向区教研室信息技术教研员。各校成绩统计结果不对外公布,不进行排队。

???②专项抽测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掌握熟练的基本技能是全面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其主要考查内容为:中英文输入、窗口操作、文件(夹)管理、文本编辑、表格运用、信息的搜索、保存和处理等。全市性的专项抽测,一般一个区只选择一个项目由部分学校的一个年级部分或全部学生参加抽测。

抽测工作由市、区负责命题,学校实施。抽测的年级和具体内容在学期初公布,抽测的学校在测试前一个月前公布。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条件,新课程的实施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⑴形成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继续教育系统

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组织参加新课程实验的老师进行岗前培训,以专家讲座形式对全体教师进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教材培训,让教师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掌握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式等。

培训形式应多样化,如通过讲座、课例研讨、现场展示、专题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开展。

培训内容应全方位,包括现代教学理论学习、教材教法培训或专题技术培训、教学技能、教育科研培训等。

???培训对象应分层次,骨干教师以教育科研、教学专题研究为主,新教师以对新教材、课程学习研究和提高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设计能力为主。

⑵构建区域教研与校本教研有机互补的教研体系

要构建市、区、学校的三级教研网络。

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中心组负责市一级的教学专题研究工作和教研活动的组织,对各区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工作宏观指导,促进区际的教学、教研交流。

各区教研室、教研会要做好区教研规划、学期工作计划和总结,负责具体指导区所属学校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教研工作和开展教研活动。组织、指导以学片或学校为单位的集体备课、课例研讨等教研活动。组织区一级的专题教学科研工作。

学片与校本教研。因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较少,制约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在学校除了以本学科教师的集体备课外,还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吸取可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利元素。学片教研由学片负责人组织,以课例研讨、集体备课和片内教学经验交流为主,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片的老师开展教育科研专题活动。

总的来说,以区、学片教研为主,以中心组为核心展开,教研工作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使教研工作植根并服务于学校的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紧紧围绕课程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灵活运用案例分析、问题解决、调查研究、实践探索、区域交流等多种教研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⑶通过开展教育科研引领新课程实施

1)重视教育科研培训,增强基层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普及教育科研的知识与方法,提高教师开展教育科研能力。

2)教育科研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达到科研促教的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 篇三

一、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1.误解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地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的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等同于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于是在教学中就出现了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来替代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缺乏科学安排,并忽略培养学生协作能力等现象,结果不但导致信息技术坏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和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也都丢失殆尽了。

比如:一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能够动手上网,就学会了自主学习,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加快了.就达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了。其实对学生的信息素质的培养更多地还要训练他们在短时间内对大量信息的快速浏览能力,把握文章重点的能力,提炼主要观点、评价分析综合表述的能力,下载信息的能力等。所以考查这个环节的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浏览网络、收集信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探索性学习的过程、方法,只有教学目的需要且学生通过适当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主动质疑提高了自身信息修养,提高了判断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才能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初步效果。

2.误解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应定位为教电子商务资料库&";4(9233$+#''''56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自制力有限,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显得更重要。

比如:"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然而,我们通过观摩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数师并末真正理解教学情境创设的内涵。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播放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视、音频材料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如果没有多媒体的支持就感到无所适从。如此这般程式化的情境创设往往令学生厌倦且昂矫枉过正,导致偏离教学目标。

另外,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一定要和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就要注意体现教学重点,且使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活动参与后要达到意义建构的活动效果。然而,我们发现课堂上有些教师花力气设计的活动,却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活动效果。以福建省电教馆组织的"2003年全省信息技术环境下优秀课例评比活动"中的一节参评课-《航天飞机》为例,参评教师采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分组竞赛抢答的设计,课件画面精美、技术含量也很高,但是有关评委却指出其课件的形式精彩,都是为让学生亦步亦趋地紧跟教师的思考脉络,有的甚至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拓展.故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误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的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的教师甚至认为网络是全能的。但事实上作为学习资源,网络不是惟一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其它资源可以利用。比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影视广播、戏剧表演、图书馆,以及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国内外重要政治事件,还有学生的家庭生活、日常生活话题也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

信息时代资源的重要性已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同,但当前在大部分学校,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和组织,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资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且优秀教学资源由于无法实现共享,使得广大教师在寻找适合教学资源的过程中疲于奔命,收效甚微,甚至打击了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整合实践的积极性。

此外,不少教师在进行整合教学时,也只是把网上搜集来的大量素材性资料提供给学生,并没有过滤无关信息,对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分类工作也没有进行。当放手让学生到互联网上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获得的还都是些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有的只要按照教师事先划好的条框、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回即可,让学生开展的探究性学习都是低层次的。4.误解技术支持的内容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资源平白、VOD校园点播系统等。这些软件加上新媒体(如实物投影、无线传声器),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等常规媒体,一时间学校的硬件装备达到了有点用不过来的程度。然而,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因此始终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进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有些装备也因无人使用,而在''''摆"一段时日后就随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被"自然淘汰"了。

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只重视能参加评奖的精品软件。于是就出现评选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软件,而对日常教学实用型软件往往态度冷漠。笔者认为教师如果能自己动手制作教学实用型软件更应该着眼于课堂教学,对这样的软件不必要求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只要能成为学生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在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即可。

显然,对以上四十问蹰的逃避和忽略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验研究和中小学日常整合教学都是有害无益的。

二、改进与探索策略

笔者建议相关学校与教师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改进与探索。

1.重新定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位置

《新课程标准》倡导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我们仍不能忽视积极探索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教师或许讲得少、讲得精了,但教师作为课堂组织者的主导地位并没发生改变。教师要研究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导航,设定学生自主学习要达到的层次目标,同时要创设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以主人翁态电子商务资料库2*&:17-,3!!+"57度自觉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这要求教师具备四种能力,即:面向全体学生,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善于因材施教的能力;善于创设良好教学惰境,引发学生情感的能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于点拨的能力。

另外,学生自学和协作的时间要有保障,要让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各抒己见。充分吸收他人观点,进行内化,从而完善自己对同题的认识和理解。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有所得,甚至可以在占有资源和有所发现上超过教师。在现阶段,如何控制学生小组讨论的节奏、如何因势利导激发学生更广阔的思维、如何对学生的活动收放有度、如何对学生的思考评价到位我们面临的较大问题,教师要在现代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进行认真、广泛的学习和总结。及时内化.在教学中探求可行的策略。

2.重视教学环境的设置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把信息收集放在课后,学生自觉性差,而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弥补了这一缺陷。学生可以教师的明确要求和适时监督之下通过网络进行信息的收集,充分为学建构知识体系眼务。但我们也应看到.网络资源也是相对丰富的,一些资料还无法通过网络来查询;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信息,也带来了信息的不可靠性;同时,学生收集信息的途径也不应该是惟一的。由此,笔者认为较为理想的课堂,应该突破传统格局,其中教师既可通过投影、录音、电视机等把相关知识传达给学生,又能使学生选择上网等合适渠道自主占有大量的信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活动,可以自由阅读、互相切磋,也可与教师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多边多向活动,进行探索、寻觅,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其次,传统的讲授性课堂也不应就此消亡,而必须根据知识类型和学生探究获取的可能性选择是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或其它媒体方式。笔者在归纳一些整合做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案例的发现,讲课教师在设计课件或用网络导学探究中都考虑到心理学上"关于形成动力型",以及"关于在一定时间内所感受的客体和慨念有一个合适的可能数量"的学说。把信息技术的展示或探究过程用来突出教学目标的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刺激生掌握本质性的东西。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把教学难点交给多媒体,而应让学生充分进行思维活动.激发起解决问题的欲望.即把握好媒体介入的时机。还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不同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例如:当教学内容呈静态时,可选用投影,当教学内容连续性较强时,可选用录像;当教学内容需展示复杂、抽象、不断变化及相互联系的过程时,可选用计算机多媒体。3.对技术手段定位的再思考

信息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教师设计的课件需要及时地与他人共享,以便进一步改进。根据资源共享和信息传输的特点,笔者认为设计的课件容量不宜过大,可以将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舍去(影视、音乐、图片等),或分割,最好是设计成网绍课件,使他人通过网络也能很便捷地使用。此外,在强调学生主动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今天,能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课件不容忽视。因此,要求课件的操作不仅简单易学.更要强调人机交互.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通过课件能进行有效的知识吸收,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模块形课件、基于资源库的课件将更为课件制作者欢迎和使用,所以,在设计课件过程中要注意开放性和可重组性。

另外,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中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只有计算机,传统的电教媒体有时更加适用、便利。只有用之恰当,才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电子商务资料库+.+).&5/)8&8;50真正整合。例如:利用虚拟现实完成现有实验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利用电子邮件进行此替作业批改和答疑,采用可视电话加电子白板满足学生异地切磋交流的愿曰等等都是已有课例中有机结合的很好探索。

信息技术课程 篇四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信息流

在信息技术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处处皆是,别说是繁花似锦的大都市,就连偏僻遥远的小山村都可看到信息技术的产物,就更不用说互联网三巨头BAT了。在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方式的今天,作为一名信息技术的教师,要教好基础非常薄弱的学生,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作为信息技术的教师要面临极大的挑战,要教好这门技术性的学科,自己首先就要搞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开发和研究工作。那么怎样在这种情况下教好渴求知识又想精通技术的学生呢?下面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和看法:

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探究式教学

1.古人云:“教之道,贵以专。”专就要专业、专门研究、认真细致钻研本学科。作为一个知识的传播者,尤其是信息技术这门学科的教师,面对千变万化的各种信息技术的产物,要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对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所以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如此发达的社会要教好这门学科,那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且这门课程还未列入高考,由于各种因素以及学生家长还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到这门课程重要性的时候,要教好信息技术这门学科更是难上加难。

关键词:信息技术;探究式;信息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甚者应该是站在时代的前列,时时刻刻要让自己作为推动时代列车前进的一份子,而不是坐在车上观光的过客。所以要教好这门学科就要专心致志地致力于这门学科的探讨和研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是探究怎样能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的知识,比如关于信息安全一节,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资料或者对生活中所见所闻进行思考和研究。关于获取信息,大胆放开让他们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当然前提肯定是对学生现在学习有帮助的一些信息。他们可以借助很多的工具,比如多媒体,另外许多学生现在都有手机并且还都可以上网,所以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很多,让他们自己尝试着获取最新的高考信息,等等。然后我们相互探讨和研究所获得的信息的具体价值等。

2.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对于教,我的观点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掘自己、慢慢茁壮成长;教师应教给他们方法,解答或者探讨他们的疑惑,而不是告诉学生最后的结果,让他们注重求解的过程,在过程中享受知识带来的快乐和力量。这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习兴趣也一直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相互提高,相互了解。另外,团队的力量是强大的,要相信团队,我们以教研组为一个团队,在团队中相互交流、探讨、提高。

二、信息技术课程的协作式学法

马云说过:“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个CEO是培训出来的。”我们要在学习中成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也是如此。并且我认为学习主要是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相互探究的结果再进行交流,这样效果很好,因为每个学生对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再通过交流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帮助他们利用团队的力量开发信息技术的产品。未来的社会肯定少不了信息技术的带头作用。未来的信息技术需要更专业更深层次的人才。现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基本信息常识,但这些可能会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至于在以后的工作或学习上走太多的弯路。所以我们作为他们的引路人,就要看得更高更远,才能培养有能力的人才,或者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基础环境。

在现有条件下,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能利用分组进行,因为条件所限,一般我们3-5人一组进行探讨交流,例如,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节中,学生通过制作网页的形式进行学习,有的制作的是“家乡特产介绍”,有的制作的是某公司的网页,其中广告词和广告形式等都是自己设计和编写的,但由于课时比较紧张,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有一部分会半途而废,很可惜。但总的来说,学生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好学生带动较弱一点的学生,比教师在讲台上天花乱坠的讲解效果要好,这样还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思想和意识,由于他们都有惰性,所以教师的督促是很重要的。

信息技术课程 篇五

【关键词】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程整合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样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提出后,各地区和学校都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与实验。在实践探索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上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日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在研究与实践中,持“大整合论”的人一般都是专家学者,而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则比较认可“小整合论”。笔者认为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小整合论”是符合当前的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1.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我国计算机应用于教学是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开始发展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与实践对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和问题,例如所谓的“课讲”很多还没有改变教学的方式,还是以讲授型为主。演播式的多媒体CAI只是把不形象的形象化,让不生动的生动起来,只不过教学过程更加具体化、细致化和人性化。这种方式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中听的传递式教学,所以只会成为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完善和发展。国内研究人员对多年来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学软件开发与推广进行了反思和探讨,并且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引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国内很多研究会那认识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局限,并且对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系做出自己的论述.例如何克抗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等同于CAI(计算机辅助教学)”。他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解月光则提出基于整合理念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模式的观点。她提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可以有两个层面:一是基于“辅助”的理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媒体、手段和方法来帮助教师或学生解决教或学中的问题.二是基于“整合”的理念,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素来支持学习。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台湾学者王全世和惟存教育实验室柳栋都曾经系统地将二者进行比较,本人在借鉴了上述的研究成果后,提出下面的具体分析(参照下表)。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理念

只是辅助,缺乏对整体教学的考虑

强调事例、融入。强调从教学整体考虑

信息技术的作用

辅助的工具或者媒体

教学中的一个因素

范畴

范畴较小

范畴较大,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

目的

提高教学效率

改善学习

实施

对老师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对教师的整体能力要求不高

实施较难,对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较高

(1)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的是整合和融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基于全局观和系统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考虑整个课程的整体效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它考虑整节课甚至整个单元,强调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菜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

(2)信息技术的件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计算机辅助教学则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根据台湾学者

的观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角色可分为五个等级,从等级0到等级4:

无(等级0):教学中没有使用任何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未扮演任何角色。

分离(等级1):信息技术被用来教学生如何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内容没有连结,或连接性很低。

补充(等级2):师生偶尔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在既有的教学活动中被视为补充的角色。

支持(等级3):在大部分学习活动中需要用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扮演着支持的角色。

整合(等级4):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师生很自然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教学与学习;信息技术被延伸地视为一项工具、一个方法或一种程序。

(3)范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很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及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环境构建工具。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则较小,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上有较少的时候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年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

(4)目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高的目标乃是有效地改善学生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前,学生的学习仍然进行,许能够取得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将有效地改善学习,等新传统的学习观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构筑面向未来社会的学习文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结果是有限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5)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需要将既有的课程与教材进行重新设计。教师需要转变教与学的观念,转变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受到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教师信息化技能和教学设计能力、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等诸多同素的限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实施上难度较大。计算机辅助教学则一般只需要教师使用固有的软件进行演示,对教师的课程与教学设计的能力要求不高,所以计算机辅助教学实施的难度较小。

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认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总之,信息技术应用于理科教学,对传统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是非常之大的,但它并不排斥传统的理论。实验教学模式,实际运用中应把它们两者辩证统一起来,最终实现信息技术与理科课程教学的科学整合。通过整合激发学生对理科学科学习的兴趣.课堂内外参与意识会增强,对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会加深,尤其是实验教学,学生的实验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均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同时,信息技术与理科课堂教学的整合也能鞭策教师进一步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完善课堂教学,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浇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2(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01,(3)

[3]秦力,网络环境下卜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 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中小学电教,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