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讲者的思路、提示演讲的内容、限定演讲的速度的作用。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使用演讲稿的机会越来越多,大家知道演讲稿的格式吗?下面是高考家长帮小编小月月给大家分享的德育工作措施【通用1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德育教育范文 篇一
【关键词】新形势 小学 德育 教育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各方面的发展更是迅猛,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在教育方面,需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来完成祖国交给他们的使命。小学作为学生重要的阶段,影响着学生今后的价值观,因此必须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过程要充分的结合学生自身发展的特点,总结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模式,必须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推陈出新,将学生健康的成长作为新的教育理念,与学生的家长联合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意义
目前很多家长怀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对孩子进行教育,在没有真正的了解到孩子内心需要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强迫孩子,重点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德育教育问题,导致孩子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成年之后误入歧途,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整体的国民素质和品德[1]。未成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容易被误导,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必须对孩子的德育教育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新形势下小学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首先,社会环境对小学德育教育带淼挠跋臁T谛畔⒒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信息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然而信息内容的质量却是在不断的下降,不健康的内容对小学生的毒害也是尤为严重的,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同时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比较弱,容易轻信网络上的传言,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其次,家庭环境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当前生活节奏不断的加快,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另外夫妻双方不合经常吵架,让孩子的心理也蒙受了很大的阴影。一些家庭的长辈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从小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导致以后的德育教育工作难以展开。
最后,学校里教育模式的落后。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很多学校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方式,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潜力,使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学习习惯,没有良好的学习意识,体会不到德育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教师在平日的生活中也不能保持良好的形象,对自身的要求过低,在学生之间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基于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
第一,发挥社会育人的功能。不断的改善育人的环境,联合学校和家长做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巧妙的使用当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多让学生参加社会性的实践活动,比如志愿者、小红帽等等,宣传社会城市劳模的先进事迹,在实践中不断的学习和成长,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更加成熟,生活的自理能力也会不断提高。教会学生辨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谨防学生被骗,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科学上网。给孩子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培养孩子团结互助的优良作风。
第二,家长应该高度重视学生自身的德育教育的问题,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由于孩子有极强的模仿能力,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梳理好的榜样,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解决孩子的苦恼,多与孩子谈心,了解孩子的真正需要,向教师咨询孩子的学习情况及状态,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心理与行为的异常,避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培养孩子的团结与他人分享的意识,从小树立高尚的品格,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心中充满安全感,形成良好的品德。
第三,教师应该严格的按照课时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陶冶情操,引领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保证学生健康成长。另外教师还应该以身作则,为学生们树立好的榜样,以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2],将德育教育的工作渗透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引入恰当的例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所学知识,形成积极开动思维的习惯,并对学生进行检查和监督的工作。小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弱,在完成课时任务时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及监督,确保完成的质量。在学生品德及心理方面出现问题时,及时的联系学生家长,找到问题的根源,排除孩子德育方面的障碍,并且定期的召开学生家长会,与社会建立相关紧密联系,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形成一个整体,让孩子更加健康的成长。
结束语
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影响到孩子的一生,需要社会、家庭及学校方面的高度重视,编排德育教育的内容时要结合当前时代的需要及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断的减小社会及家庭对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孩子更快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对学生教育时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价值观,将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工作核心,不断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新德育教育的模式,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3]。
【参考文献】
[1]夏红艳。 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02:76-78.
德育工作措施 篇二
一、健全学校德育管理系统
进行学校德育管理,需要有一健全的组织机构。我们建立了校、处、班三级管理网络,明确德育管理的职责。由校长、德育主任、大队辅导员和班主任组成德育领导小组,从校长到最基层的班,可形成一种垂直的联系并沟通教导处、总务处之间的横向联系,这就使学校的德育工作从组织系统方面做到了上下左右联系密切,指挥灵活,步调一致,信息畅通,充分发挥德育管理的效能,从组织上保证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
二、明确责任,调动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发挥德育组织作用必须明确学校各类人员德育工作职责,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德育工作落实。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首先应调动管理者育人的积极性。学好《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以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等,统一认识,一致行动,建立和落实德育工作目标及工作步骤,使他们既明确自己的责任,又有一定的职权范围和利益。其次应调动教书育人者的积极性。一是调动班主任教师加强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因为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
为调动他们育人的积极性,学校制定了班主任工作职责、考核细则,以及高于国家标准的班主任津贴,对班主任工作出色的同志在评先、评职、晋级等方面优先,如评职指标受限时,确有够条件的班主任,实行校内低评高聘的政策,并与工资挂勾,大大调动了班主任的积极性,使我校班主任队伍稳定。二是调动各科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学科教师是不容忽视的德育工作者,学校提出要在学科教学中以知识为载体渗透德育。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主旋律,各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同本学科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就增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给学生深刻的影响,形成强大的内化力量。各学科德育以知识为载体,能实现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效果。学校制定了科任教师教书育人的职责,以及配合班主任抓好班级工作的具体要求,并对他们的工作在评选巴蜀好教师工作中有所体现,同时也把他们此项工作的好坏纳入每期末的工作质量评价中。第三,调动服务者育人的积极性。学校的后勤人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营造校园育人环境方面,需要他们有构思、有设计、有计划地实施。学校制定了有关服务育人的职责和制度,期末评价将成绩显着的同志评为巴蜀好职工,进行奖励。学校在德育管理中,重视了对各类人员的管理,运用激励性原则,调动了各方人士的积极性,达成了育人共识,形成了合力,充分发挥了学校各类人员的聪明才智,使学校德育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三、更新观念,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自身素质
未来社会的发展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新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我们认为应更新教育观念。更新观念重点体现在一个重视、两个克服上,即学校教育不仅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更新人才观念,克服用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必须树立为受教育者今后的终生学习打好基础的观念,树立为受教育者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观念,按李岚清同志提出的"六个学会"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即教育、培养、训练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和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审美,学会健体。
同时还应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确立人在经济社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要求给人的个性和人格以充分的尊重,使人的个性和创造才能获得充分的发展。德育工作者的着眼点,应放在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身上,致力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健全,实现人格个性的社会化。为此,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着眼点的现代德育观。
要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必须提高学校干部和教师的素质。学校重视对教师的培训,通过教育理论学习,举办专题讲座,加强德育科研等形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德育工作者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传播者和建设者,要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因为,教师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起着重要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好坏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因此,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树立德育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德育科研是德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标志,是德育工作科学化的保证,也是提高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应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进一步加强以下六个方面的教育和研究,即:爱国主义教育、良好行为习惯教育、艰苦奋斗教育、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我校多年来重视德育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参与了市、部级科研实验,如"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与评价"、"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及"以红岩精神为主导的小学生责任感启蒙教育"等。通过科研实验培养、锻炼、提高了干部、教师队伍素质,大家思想解放,努力实践,勇于探索,获得了丰硕成果。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学校应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创设一个"时时爱教育,处处受感染"的德育环境。我校有健全的教育阵地,如: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阅览室、少先队活动室等,有统一用磁砖烧制的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校风、教风、学风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等标志,让每一堵墙壁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学校长期坚持不懈地开展升旗仪式和系列化的国旗下的讲演,丰富多彩的巴蜀艺术团活动和兴趣小组活动并形成了学校"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的大型活动传统。这些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育目的的素质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发展。
五、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强调整体效益
当今社会,只靠学校教育难以完成培养下一代新人的任务,要用大教育观思想来指导小学德育研究。要树立整体观念,加强综合研究,要着眼在学校教育教学整体改革中,加强德育;着眼德育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转化,这才有利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全面落实德育工作目标。
系统论的核心是"整体性原则"。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发挥自身的个性优势,形成整体功能,树立整体观念。从各育之间的关系看,德育与其它几育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构成全面教育的整体。从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各种个性、品质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诸途径各自发挥独有的教育功能,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形成有机的整体。从大教育观的高度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一个整体,要协调一致,密切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一致性教育。
德育原则基本要求 篇三
德育过程是德育学或德育原理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德育过程论是德育学中的基本理论,对德育过程作理论上的探讨不同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德育工作过程,作为德育学研究对象的德育并不同于我们一般日常意义上的德育,而是更概括、更抽象。由于德育过程涉及到诸如德育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德育也涉及到这些问题、因此德育过程观实质上也就是德育观,但两者在理论探讨的侧重点还是不一样。德育过程是把德育作为一种活动,在展开意义上探讨的,显然只是德育理论的一个层次,由于这一层次对德育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因此也是广大实践工作者普遍关心的。一般的德育学著作都在德育过程理论中涉及到德育原则,即是从指导具体德育实践而言的。
学术界对现代德育、现代德育过程概念的阐释还不多,由于现代德育实质是培养现代人的德育,我们当今对德育理论的探讨实质上也就是在不同层次探讨现代德育本质,只是这种探讨尚需系统化、科学化。只有在此基础上,现代德育学体系才能形成,现代德育过程也是如此。
一、现代德育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 所谓实践过程,包括两个含义。其一,必须以实践观点审视德育过程;其二,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以往,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等基本原理简单化、概念化,把德育看作是单纯的阶级斗争工具,片面强调德育的政治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往的德育过程理论正是建立在这种片面认识的基础之上的,在德育的目标、内容、功能、本质、途径上都强调社会政治的需要,随着思想解放和理论研究的深入,人的主体性问题得到了重视,现代德育过程不仅要强调其受社会制约的一面,还要强调其能动性、创造性的一面。不仅有服务,还有其对人的自我解放、自我发展功能,这两个方面在实践上得到统一,实践是人的本质和活动方式,是物质存在和意识的中介,也即人的实践活动把人的感性存在和精神活动具体地统一起来。现代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社会思想道德个体化、个体品德社会化的统一过程,现代德育过程的三个要素:教育者、教育内容方法、受教育者,在实践或活动中相互作用,构成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运动。思想品德的形成,不是起因于个体自我意识,也不是客观世界在个体身上的自然投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具体的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实践性原则。品德的形成不是思想与知识的直接结果,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道德。一个人可能有知识、会工作,但同时在道德方面又可能缺乏修养,因此必须强调在行为活动中培养、考察学生的品德,既强调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更强调其道德行为的践履,使认识、体验、践行结合。
二、现代德育过程是一种主体性过程。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所具有的能动、自主和创造的内在特性,它体现在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也体现在人对真、善、美等价值目标的不断追求中。道德作为人的关系、人的活动、人的价值追求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体现了人的主体性。现代社会赋予并要求人们具有高度发达的主体性,作为培养人的道德的教育实践在人的主体性形成过程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主体性原则是现代德有的根本原则。所谓现代德育过程的主体性,具体说包括西方面:一 是教育者的主体性;二是对受教育者来说,德育过程不仅要为包括人的道德主体在内的一般主体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且使学生在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成长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道德活动的自觉的道德主体。
传统德育过程根本抹煞学生的主体性。在德育目标上,不顾受教育者已有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需要,脱离我国人民的整体需要,要求学生都成为“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新人;在德育内容上,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对立起来片面强调集体利益本位,强调集体对个人的统制;在德育方法上,强调说教和灌输,用强制的手段让学生接受某些道德规范。结果造成受教育者盲目接受道德信条不能形成真正的道德信念,接受一些“高而大”的道德规范而连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都没有掌握;个人道德选择和实践能力大大削弱,在复杂的社会实际面前,要么谨小慎微,循规蹈距,要么无善恶原则,随波逐流;要么道貌岸然,心灵阴暗;要么对已有的道德信条怀疑、抗拒、叛逆。
现代德育过程造就道德主体。在德育目标上,培养学生高度自觉的道德主体意识和坚定的信念,使其成为自我教育和自我道德实践的独立的道德主体,成为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能维护社会基本伦理原则的公民。在德育内容上,在强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同时,提倡自信、自尊、自立、自强,提倡人的价值、尊严、利益、需要以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的培养。在德育方法上,讲求平等对话、说服疏导、自我评价等尊重学生主体作用的方法。现代德育过程的主体性,要求德育过程在总体运作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所谓能动性,即不仅强调社会发展的整体需要,还要强调个人追求人生价值、自我实现、自我解放的内在需要,在具体道德教育情境中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所谓自主性即遵守自律性,这就要求强调学生的自我道德教育,根据学生不同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水平,把道德教育的主动权逐步让给学生,使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一个有根高的道德教育能力的人,能不断更新道德观念,不断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所谓创造性,是指道德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应教育学生敢于打破陈规陋习,具有变革更新道德观念的能力。
三、现代德育过程是一种系统性过程。 与实践性和主体性相联系,现代德育过程还具有系统性,它也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德育过程必须接受系统原理的审视;其二,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系统性原则。
唯物辩证法有着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社会实践基础,其产生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但是唯物辩证法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人类认识方法发展进程的结束。随着现代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的巨大变化,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得到改变。众所周知,系统思想植根于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思想,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就是系统内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现代德育过程必须遵循系统辩证思想。
以往的德育理论对德育过程不作结构的分析,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只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突出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德育的外部环境关注甚少,或者简单地认识到德育环境如家庭、社会的影响,没有分析学校和家庭、学校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影响。
浅谈德育教育范文 篇四
要想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从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道德文化。美术作品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通过具体的、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出来,有着其他学科所没有的优势。例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时,一开始学生对其作品抱有质疑的态度,但经过对画家的生平介绍和对典型作品的分析和理解,感悟到画家通过绘画传达的精神品质与风格特点,学生能以包容理解的态度去看待其作品,这种心理状态的变化对欣赏之后的每一个艺术派别都能引发学生的审美心理体验,获得情感和道德的教育,在赏析过程中,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还能帮助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文化观,提高道德修养,是引导学生进行美的欣赏和创造,提高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二、捕捉教学中的德育契机
杨振宁教授指出:“渗透性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学习到了很多的东西。很多东西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经过了一个长时期的接触,就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懂了,这个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一个人在思想品德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形成的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所以在具体教学管理中,渗透德育教育应讲究“悄无声息”,准确地把握字里行间潜在的德育教育内涵,渗透一定要找到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内容进行,不能强行渗透。很多老师会把美术课堂上的德育教育变成上思想品德课,说教式的教学容易引起学生反感。笔者认为可以在上课结束前,花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或者讨论下节课怎么上,自己要做哪些准备工作。这些看似与德育不相关的举动其实也是潜在的进行德育渗透。通过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来带动课堂的良好氛围,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创造性会得到激发,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其德育教育的应有功能。
三、体验创作中的德育情感
美术作业完成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诸如工具的准备、技能的掌握,知识的理解等等。“老师,我不会画”、“老师,我没学过”、“老师,我忘带铅笔了”等等理由导致作业拖沓,质量不高。所以教师在布置课堂作业时,要注意增强思想性,发挥教育功能。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新奇与乐趣,比如第一次使用刮画纸创作作品时,学生表现出来非常高的积极性,觉得很有趣。教师在示范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创作工具进行示范,比如用圆珠笔示范一幅风景画,学生会很惊奇,“老师不怕画错啊!”,怕了就永远不会尝试新的工具,不能体验这种创作方式带来的乐趣。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四、更新评价中德育机制
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原来的基础上知道不足与改进的方法,因此,美术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作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美术活动可以采用多样和多角度的评价方式,比如对学生的作业可以采取等级和评语的方式。对一些美术作业质量不高但上课遵守纪律的同学,这个也值得表扬,或者有些同学对课前老师让搜集的资料准备得很充分,亦或者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甚至还会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纪律,这些都可以作为加分的理由。明确告诉学生,老师不止看中绘画才能,更看中道德品行。不管采用何种评价方式,其宗旨是要充分肯定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要求克服的弱点和发展方向,用欣赏的眼光对待,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让同学们多一点成就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的行为。
五、发挥自身榜样的力量
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个人魅力和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兴趣。美术老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如果在课堂中示范一幅水平较高的作品,学生也会投来赞赏的目光,从心底佩服老师的才能,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去。教师平常的一举一动,说话的语气,做事的方法都落入学生的眼里,对孩子是无声的语言和有形的榜样。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方法,时刻关注学生的言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自身的优良人格潜移默化的对学生产生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管理和与学生的日常接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随机教育,以自己的仪表态度、言谈举止和处事待人,发挥表率作用,以自身的道德风范影响学生。
总之,德育教育的渗透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其效果是深远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强调的“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相信在有效的目标指引下,将真正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让德育之花美丽绽放,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陈涛.浅谈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02).
[2]赵国华.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之我见[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21).
德育述职报告 篇五
一、提升个人素养
1、加强学习:作为一名基层 家庭教育指导——与Xx社区联合建立了家庭教育指导站,与Xx社区联合建立了周末家庭教育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请专家作讲座。请法律专家董照永律师为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家长作《法律知识进校园、进家庭》专题讲座,夏海涛律师作《未成年保护法》专题讲座,深受教师和家长们的欢迎。
假期德育作业——每年布置暑期德育作业,对学生假期在家的学习、生活、安全、参与社区的文明创建等提出具体要求,同时要求中高年级学生到所在社区报到,让社区评定学生暑期在社区的表现等,受到家长、社会的好评,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关爱留守儿童——学校特别关心留守、单亲及特困学生,大部分教师主动与困难学生分别建立了帮扶对子,及时补学补差,帮教工作有计划、有措施。
3、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成效卓著
学校一年来先后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省级卫生先进单位、市级绿色学校、市级青年文明号。目前校园环境做到了
三化:绿化、净化、美化
四无:地面无破损、无积水、无蚊蝇、无陈旧垃圾
四性:教育性、知识性、艺术性、人文性
校园的每块墙壁都能“说话”,每块场地都能“开口”,每一寸空间都凝聚着“爱心”。漫步校园,赏心悦目,到处都呈现出自然美、艺术美和内涵美,处处散发着浓郁的诗意,成为孩子们的学园、花园和乐园。
4、法制安全教育扎实,深入人心
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不断巩固“五五”普法成果,积极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进程,充分利用“全国戒毒日”、“全国环境保护日”、“12.4全国法制宣传日”,请专家作讲座,开展征文比赛、出黑板报、张贴宣传标语、发放宣传传单等多种形式,普及《宪法》、《教师法》、《环境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法制建设,增强了师生的法制观念。学校还制定了一系列安全工作预案、层层签定责任书、建立学生安全档案,开展了燃气安全进校园、交通安全进校园、消防安全演练、进行紧急疏散演、冬季铲雪等活动。在今年流感的预防过程中,由于各位班主任的努力,课任教师和各部门的协助,我校的甲型H1N1防控工作非常成功,到目前为止,我校只有一个班级停课,是全区的唯一。正是由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校的平安校园的创建工作卓有成效,今年学校被评为市级平安校园。
5、充分发挥工会职能,民主管理
积极发挥工会在学校桥梁纽带作用,协调各方关系,增强教师凝聚力,致力于建设团结、协作、奋斗的团体,做老师的知心人。组织学习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民主建设,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关心困难职工,慰问看望困难职工和生病职工。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组织教师暑假去西安、开封、洛阳等地去作寻根之旅、文化之旅,举办教工羽毛球比赛、健美操比赛、篮球赛等,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之中,虽然年过四十,体力不支,但我不怕苦不怕累,不计个人得失,只求为校争光。正是由于大家齐心协力的努力,我校今年三八节大众健美操获区二等奖,教职工男子篮球赛获区第五名和优秀组织奖。
三、做好兼职工作
兼职一:区教育工会组织委员,积极完成区教育工会交付的各项工作任务。
兼职二:区数学中心教研组组长,积极参加区数学中心教研组活动,深入七所学校参加教学研究活动,一次区级骨干教师教学评比活动,所获良多。
四、主要不足和努力方向
我的不足:
1、在平时的学校管理中,工作还不够细腻,方法灵活性不足;
2、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提高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克服。
德育工作措施范文 篇六
关键词: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引言
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是首要的教育任务,它也是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在学校教育中只有对德育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才能更好的促进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是需要学生与学校双方来配合完成的,所以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都是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的。
1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意义
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才能对学生的人格与个性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德育工作应该是贯穿学生的所有学习阶段的,它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能忽视的重要部分,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德育工作是一个长久性的工作,本身就有一定的复杂性,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阶段,它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思维结构,会使其发生很大的变化,怎么正确的培养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文化修养,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2目前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教育结构的改革,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道德品质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也就是如此学生德育档案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在现代企业招聘中对于学生的德育品质的考核被放在了首位,知识与技能的不足可以在实际的工作中进行在培训是可以很快得到提高的,但是德育品质不好那么其他的都不重要了,这样德育品质差的人是不被企业所接受的。
2.1不够重视
我国的教育活动中长久以来对于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一直都是放在首位的,也就是专注的对学生文化素质与文化技能的培养,而对于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德育档案的建立则是属于长期的空白状态,即使有也只是对文化档案的一个补充,并不是完整独立的档案体系,发挥的作用很小。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德育档案工作与过去有了较明显的区别,但是也没有得到全面的普及,只是在一些重点学校会有所涉及,且学校中的教师与学生对于此并不怎么关注,这也是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关注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2.2管理制度不完善
虽然我国有专门的《档案法》,但是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而德育档案管理就是属于其中的薄弱环节,它的相关管理制度还并不是很完全与成熟,在部分地区虽然已经有了明确的德育档案管理的制度与规定,但是还是存在个别地区的德育档案管理处于空白状态,制度的不完善就不能很好的指导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现阶段在高校中对于学生的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主要分为两种,即集中管理和分散管理。
3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措施
3.1制定德育考核细则
在进行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之前需要学校根据自身的德育教育特点再结合整体的德育教育方针来制定适合本院校发展的德育考核细则。德育考核细则中要明确的规定德育考核的具体内容,主要的内容有:思想政治方面、文艺体育方面、科技活动与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方面、纪律遵守方面以及其他方面等,把每一个方面在进行相关的细化,列出详细的考核标准,以此来作为学生德育档案记录的主要方面与内容。
3.2健全德育档案管理机制
为了让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更加的科学、合理,就需要健全德育档案管理机制,这是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只有明确了责任才能在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中发挥好自身的工作职能,使得德育档案管理工作长久有效。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是需要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加大德育工作的宣传力度,可以克服部分学生和教师对于德育工作的排斥与抵触心理,并且规范了档案管理工作的严肃性,严禁私自修改档案内容。
3.3建立班级德育考核管理组
可以建立班级德育考核管理组,在班级里为每一个同学建立德育考核档案,并且在班级里组建考核小组,有专门的同学负责填写,而学生会下属的各个部门都要对每个班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活动、纪律遵守情况等为每个班级进行分类管理,将整理的结果与每个班级的专门负责人进行沟通,如若某个学生觉得自己的德育档案记录有问题可以提起申诉,经调查确定情况属实的可以进行更改,而这些德育档案最后都要进行电子登记录入。
4结语
总之,在高校建立学生的德育档案对于学生德育发展和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并且德育档案管理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使得用人单位对于学生的在校表现能够了解的更加全面,以此来增加认同感,这也为毕业生的综合评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也能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是对自我的一种管理锻炼,也是对其德育培养的有力约束,所以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既是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需求,也是时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晓峰。高职院校学生德育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兰台世界,2013,05:40-41.
[2]马玉妍,宋巍巍。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08:109-110.
[3]吴洁,李婷。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办公室业务,2016,23:112.
[4]龙洁。通过“以人为本”分析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创新[J].民营科技,2014,11:113.
德育的基本理念 篇七
[关键词]高校德育;人本理念;个性化理念;生活化理念;责任理念
Abstract:Theideasofmo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people''''s
basicconceptsonessence,valueandactivityofmoraleducation.Theyarerelatedwiththequalityofmo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presentsocialandhistoricalconditions,mo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ouldhavesuchideasashumanism,individuality,lifeandresponsibility
.Onlythesenewideasofmoraleducationaresetupandthedifferentrequirementsofeachideaareobeyedcanthemo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vethefunctionforimprovingcollegestudents''''moralquality.
Keywords:moral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deaofhumanism;ideaofindividuality;ideaoflife;ideaofresponsibility
德育理念是人们对于德育的本质、价值及活动的基本观念,它来源于人们对于德育的基本认识和总体设计。由于它把握了德育的本质和德育的最主要方面,因此,德育理念一方面成为了德育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或者说,德育理论是德育理念的升华和理论表现形式),另一方面又是德育活动的标准和准则,从而具有规范德育活动的模式和价值取向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只要存在着德育活动,就一定会有相应的德育理念。可以肯定,不同的德育理念所产生的德育效果是明显不同的。因此,德育理念问题是关系到高校德育质量的根本问题,“德育理念创新是大学德育创新的先导”[1]。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需要树立起不同于以往高校德育模式所奉行的德育理念。只有树立了新的德育理念,高校德育才能起到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的作用。
一、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它是产生于现代社会并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本质的核心理念。就高校德育而言,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以大学生为本的理念。
人本理念主要有着三方面的要求。首先,应该以大学生为目的,而不应该以其为手段。高校德育乃至整个教育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为了学生。它要求高校德育从大学生出发,以大学生的成长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作为判断高校德育工作的最高尺度,以大学生的成才为最终目的和归宿。不应该只从完成某一社会任务出发,甚至从老师的主观臆想出发去模塑大学生,将其培养成为如马尔库塞所描绘的那种因崇尚科学技术而丧失了批判精神的“单向度的人”,或者成为不具有道德选择能力而只知道服从他人意愿、无条件地遵循某种固定的外在道德准则的人。
其次,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权利和尊严。高校德育具有工具性价值,是一座教育和培养大学生的“桥”,它应该尊重大学生的人格独立、主体性和道德选择意识,不应该出于防范或者束缚的考虑而采取强制性或者威胁性手段向大学生灌输道德知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道德而生存,道德的本质在于它是人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重要方式。”[2]高校德育应该重视和遵循道德的这一本质,教师应该肯定和帮助大学生“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精神和努力,只有这样,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才能真正地培养起来。
再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又应该是以能力为中心的发展。高校德育只有注重了大学生的道德能力尤其是道德选择能力的发展,才真正抓住了大学生道德发展的根本。
二、个性化理念
当今社会的迅速变化、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主体活动的自主性及所导致的道德观念的多样性,要求社会控制的方式、手段和程度发生某种变化,于是,个人在社会生活有序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和重要。这就决定了个性化理念必定会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理念,也决定了德育个性化应该成为高校德育所追求的目标。
个性化理念的主要要求是:首先,应该注重大学生之间的道德差异性。每个大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观念、道德标准方面都存在着某些差异。这种差异性是大学生基于其特殊经历和理想及对整个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而形成的,高校德育不应该对此予以忽视甚至否定,尤其在主体意识被强调和价值观念多样性的条件下更应该合理地对待它。为此,高校德育应该改变过去那种无视大学生道德个性发展的要求,期望通过整齐划一、程式化、命令式的说教来模塑所有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德育模式,尊重所有大学生所作出的道德选择。要符合这种要求,高校德育过程就必须实现人性化,因为,“只有人性化的教育过程,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3]。
其次,应该注重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是指大学生在道德方面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它表明大学生能够自主地选择外界所施加的道德影响,合理地解决内在的道德冲突,主动地探索、发现和建构内在的道德准则,从而成为康德所说的“自我立法”者,有效地启动和控制其道德行为。它对高校德育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应该尊重、激发和利用大学生的道德个性,以使其道德选择能力得到提高;二是不要将大学生视为机械地接受道德知识的客体,而要将他们置于与教师同等的地位,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高校德育这一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
三、生活化理念
正如高校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样,高校德育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方面。这决定了高校德育应该与整个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应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也决定了高校德育应该树立生活化理念,构建生活化的德育模式。这一理念是一个有助于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理念活化理念的主要要求是:首先,高校德育应该立足于生活。这意味着高校德育主要不是一种发现和揭示道德世界本身规律的学术探究活动,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学术精英型人才,而是在大学生与实际社会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为了大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选择社会生活,为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在此前提下,高校德育应该立足于生活还有三重涵义:一是高校德育离不开生活,离不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也离不开更为丰富多彩的个人生活,否则,它将会变得不可理解,没有任何价值。正如杜威所说:“学校既与社会隔离,学校里的知识就不能应用于生活,因此也无益于品德。”[4]二是高校德育的价值只有在生活中才能得到实现。对此,英国学者约翰•威尔逊在其《道德教育新论》中明确地指出:“德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三是高校德育的最终价值指向是为了让大学生选择和实现美好生活,或者说,“道德教育作为对个体行为规范的教育,实际上承担着批判与改造生活世界的使命”[5]。
其次,高校德育的内容应该根据生活来确定。人们所面对的生活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现实生活,它决定了高校德育内容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只有内容反映了现实生活需要和符合时展趋势的高校德育,才会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才会被大学生所自觉接受和一致认同。如果人们是根据主观臆想或者纯粹理想性的道德要求来进行高校德育,那么,它就会发挥不了任何积极作用,相反,还会被大学生所拒斥。
再次,高校德育应该在生活中进行。高校德育要产生良好的效果,没有别的途径,只有在生活过程中进行。在此意义上,高校德育即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现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6]这种意义上的高校德育,不只是要求大学生走向现实生活,适应既有生活,而且是通过用美好生活去观照现实生活、用应有的生活去反思实有的生活的方式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指导大学生选择生活。这样一来,高校德育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活指导。“生活指导是指帮助学生加深个人对自身的认识,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与兴趣,圆满地适应自身所在的整个环境内的种种事态,发挥能够作出明智的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社会做出自己特有的贡献”[7]。正是在对大学生生活的指导、引导过程中,高校德育起到了培养大学生道德选择能力的作用。
四、责任理念
高校德育的责任理念集中表现在对社会和大学生的责任两方面。就其对整个社会的责任而言,高校德育不应该我行我素、自娱自乐,更不应该与社会的需要背道而驰,相反,它“首先是用来实现某一社会目的的一个社会手段,社会需要借助这一手段保证自身的生存”[8]。高校德育要承担起自己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就应该关注社会的需求,研究社会发展的趋势及其对人才所提出的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就其对大学生的责任而言,高校德育不仅仅是向大学生灌输道德知识,让其在校表现良好,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大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使个人具备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起到应起的作用的资格,也就是说,把他的个人个性塑造得极为接近社会个性,使他的欲望符合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的需要。”[9]在这两重责任中,由于社会的生存发展是由人来实现的,因此,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的责任就更为突出。胡弼成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际上是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服务与学生产品的质量,后者则是高等教育产品质量的最重要方面,因此,高等教育产品的质量具有主体性,在此意义上,高等教育的质量实际上就是主体性教育的质量。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主体性本身就包含着道德主体性这一内容[10]。在此意义上,对大学生的责任集中表现在对大学生道德主体性的责任上。
[参考文献]
[1]杜向民.论大学德育理念创新[J].长安大学学报,2003,(3):68.
[2]威廉•K.弗兰克纳.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47.
[3]肖凤翔.教育个性化观念之管见[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5):36.
[4]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北京:人民教出版社,1990.78.
[5]龙柏林.道德教育:在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之间[J].伦理学研究,2003,(5):83.
[6]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4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428.
[7]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83.
[8]涂尔干。道德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467.
浅谈德育教育范文 篇八
关键词:高中数学 德育渗透 德育教育
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努力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作为自然基础学科的数学,将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更加注重数学的趣味性,也更加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找到德育的切入点,进行德育渗透,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德育渗透“渗”的途径怎样?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呢?这里,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高中数学教材的例题、习题、注释中,有不少进行德育教育有说服力的数学材料。因此我们要将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深入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一)在史料激励中渗透德育
所谓史料激励法,就是运用数学史实、数学家的事迹激励学生,促其积极向上,形成良好品德素质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给学生讲授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时,我告诉学生,我国南宋时期数学家杨辉在他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已经记载了著名的“贾宪”三角(后世人也称杨辉三角),这是世界上最早给出 展开式中各项系数的排列,它比欧洲最早发现这个表的法国数学家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要早四百多年。因此,我国古代数学的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
(二)在数据材料分析中渗透德育
教材中,有许多反映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有说服力的数据,有许多应用题是描述我国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方面的发展变化的,其主要方式是前后、左右对比,通过数据对比,反映变化的大小和快慢,这些素材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内容。例如,在给学生讲指数、对数函数这一节内容时,我们可以联系实际,搜集有关国民生产总值的题目,让学生惊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从而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信心和希望,激励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青春。
(三)在数学规律揭示中渗透德育
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例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数学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可以使学生体验事物间的种种辩证关系,学会用辩证的观点,观察、分析事物,研究和解决问题。
二、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因素
在课堂教学中,蕴含着很多潜在的德育因素,只要我们肯做有心人,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灵活性地设计教学环节,同样可以进行良好的德育渗透。
(一)在创设情境中渗透德育
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好的学习情境,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德育的渗透。例如,在讲授《椭圆及其标准方程》之前,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述“2008年9月25号,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这一标志我国航天科技取得又一次跨越式胜利的伟大创举,再引入所要讲的课题。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又激励了他们立志为献身于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民族热情。
(二)在学习活动中渗透德育
我们可以设计出灵活多样的教学环节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例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作用的,这时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共同协作,共同思考。这样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共同努力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使学生领悟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学会尊重他人,倾听他人。
(三)在课堂即时评价中渗透德育
在课堂中,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契机,如果我们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德育的基本理念 篇九
新课程改革 德育工作 素质教育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为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根据中央指示精神,落实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成为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结合自身基层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只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积极实践,在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灵活性、持久性、实效性上狠下功夫,才能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一、明确德育工作的“三个目标层次”
在中学德育工作中,首先要从实际出发,确立德育工作目标的三个层次。第一,要做好安全教育,让学生遵纪守法,树立优良校风。只有纪律严,校风好,学风才会浓,教学质量才能提高。搞好德育是教学工作能正常开展并不断提高质量的前提。第二,必须坚持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并渗透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伦理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观念。同时,积极进行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学会爱人”,懂得“孝”,懂得关心父母长辈,这在当今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构成状况下尤为重要。第三,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重视德育的个体功能,重视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健康心理、健全人格和心智,使之成为有正常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的“人”,这应该是新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工作和整体教育工作的最高层次目标。因为德育说到底要能有助于人的生命发展、高尚精神世界的形成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坚持以德育为首的发展方向
学校工作坚持德育为首,已经喊了很多年,可在工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的确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往往只喊在口头上,而实际工作中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
在新的课程实施过程中,首先就要从理念上改变,要把德育工作确实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成立德育领导小组,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要为德育工作提供有效保障。要改变评价体系,不能以教学质量一方面来考核,要把德育工作优先考虑。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对人的培养,学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体现以“德”育人,为育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树立全新的德育工作理念
李岚清同志曾经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课程改革要求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既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又体现时代的要求,使我们明确意识到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样是一大基本任务,而且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完善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素质,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促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是中小学德育的根本目标,可见德育是一个直接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作为基础教育的工作者,首先就要与时俱进,更新德育观念,明确在新课程中德育的内涵。在新课程中,对德育、德育课程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改变一讲到德育,总是偏重于政治教育,甚至在政治与德育之间划上等号。而应该认识到,德育不能离开政治,这是毋庸讳言的,但是,政治不能涵盖德育,更不能替代德育。德育是以育人为背景的比政治有着更丰富更广阔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德育和德育课程就是要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凡与做人相关的思想、观念、规范,都可称之为德育。
四、注重以身示范的表率效应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主要是工作在一线的广大教师。新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要真正做到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德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要以民主的态度与学生进行协商,不可独断专行,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过去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主要是以说教为主,教师高高在上,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按教师的要求做。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德育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做到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建立平等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要成为这个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如何来当好这个“首席”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那么,我们教师首先就要树立教人求真的思想,一要知道自己的角色位置,并认真当好这个角色,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二是作为“首席”就要作好表率作用,加强学习,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道德素质,在各方面给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就是应当辛勤耕耘,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内化成学生的自我要求。
五、发挥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
过去的德育活动主要是教育工作者采取说教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德育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教育。教育家陶行之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人对人的理解,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多少道理,使他去遵守多少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在长期生活中形成基本的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因此,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展德育活动,要改变以往说教、灌输的方式,要把德育融于学生的生活之中,倡导品德培养回归生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地方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学生喜闻乐见的德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活动受到教育、受到熏陶,逐步形成待人做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六、构建多维德育网络结构
新的课程改革,是一场全国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只是教育工作者的事,是全社会都要关注,共同努力去做的事业。德育工作为首,更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德育工作要坚持多维联合,要建立健全学校、家长、社会全方位的德育网络,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开展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全社会人人都知道基础教育新的改革目标,让新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让全社会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青少年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实现德育培养目标。
总之,我们要时刻牢记“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指示精神,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开拓创新,讲求实效,全面推进以德育为首的素质教育,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懈工作。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案例及反思范文 篇十
论文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中学德育管理中,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把学生培养成适用时代的有用人才,应本着确立“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的教育指导思想。因此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深刻把握师德内涵是中学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重头戏。
在德育管理中,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才能可持续发展。我们一直很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与时代相适应的有用人才,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依法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在德育管理中,只有重视学校学风、班风、师风建设,才能确保学校各项工作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这就要求学校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和《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指导思想,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以及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素质。这样我们就可以依据法律条文,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如:教职工考勤和奖惩制度、教师教学和教研制度、学生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制度、升旗制度、学生礼仪要求、学生德育评价制度等。同时也要大胆改革学校一些陈旧的不适应当今时代教育管理的制度,建立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新管理机制,例如,实行校长负责制和民主监督制。制定各项职能岗位职责,做到责任到人、奖勤罚懒、优胜劣汰,建立教师业务档案,从而促进师德、师风建设。
二、在德育管理中,师德建设应摆在首要地位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全面实现教育目的。因此,育人先育己,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垂范。教师的职业性质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必须走在社会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年9月1日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平时以《中学生行为规范》为教育重。对照学生的言行,每日反思,在反思中成长。通过思想政治品德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教育,还有班主任的常规强化训练以及学校的检查督促,不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
2.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对纪律较差的后进生,教师要多了解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家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真正感化其内心,并在其周围形成浓厚的法治氛围,促使其改掉不良的习惯,自觉遵守法纪,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
3.重视青春期的性教育。要把青少年性教育当作师德建设中的重点来抓。为什么这么说呢?前不久,某中学发生了一起由中学生早恋、三角恋引起的凶杀案。这起案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震动,老师和家长们对孩子的青春期性心理和性生理等一系列问题的关注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同时这个案例进一步提醒各中学的领导班子不能只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它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全员重视,这对青春期性教育成为社会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要组织一支队伍,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青春期性教育。必要时学校需专门培养心理咨询教师,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
四、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优化校内外育人环境
论德育的重要性范文 篇十一
一、德育“供给侧改革”的特征
“供给侧改革”主要通过建设要素市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化解过剩产能这两大途径进行。供给侧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内容包括了对产业结构、投入结构、动力结构等的改革。改革的手段主要有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只有坚持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同步结构性调整,实现新的平衡,才能实现经济的稳步增长。”[2]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矛盾统一的两个方面,不能强调一侧,而忽略另一侧。在“供给侧改革”思维的影响下,高校德育“供给侧改革”应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德育“供给侧改革”具有系统性。德育本身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德育首先是高校内部的一个系统工程,德育本身包括了德育资源、德育方式、德育队伍以及德育环境等各要素。德育“供给侧改革”是对德育系统各个要素进行的改革,从而促进德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第二,德育“供给侧改革”具有协调性。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强调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平衡,德育“供给侧改革”同样强调改革的协调性,在注重德育有效供给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德育需求。第三,德育“供给侧改革”具有创新性。高校德育“供给侧改革”着眼于改革整体性的同时,也注意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通过整合德育资源、创新德育方式以及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最终实现德育工作的最优目标。
二、高校德育工作对“供给侧改革”的呼唤
(一)德育“供给”资源效能低下
高校拥有许多德育资源,只有科学合理配置才能充分发挥德育资源的作用。然而在德育实践中发现,高校德育资源的使用和配置出现了资源浪费和利用率低等“供给”资源效能低下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1)高校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内容重复,针对性不强。一方面,高校德育内容大多是大而全的理论,缺少丰富生动的案例。有些内容未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大学和社会之间缺乏有效的联系,使大学生缺乏对社会的了解,进而难以获得深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另一方面,大中小学德育内容的衔接性不强,高校所使用的“两课”教科书内容与中学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内容衔接不自然,单调并且重复,导致德育效果欠佳。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在总体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分段衔接的具体内容。(2)线上线下的德育资源存在同质化、低端化问题。在大数据时代,高校重视德育资源的投入,生产了包括教育案例、新媒体作品等在内的德育“产品”。但很多德育“产品”重复投入,脱离了学生实际,未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浪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3)高校的德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德育工作者和非工作者之间的“脱节”现象严重。一般德育教师负责第一课堂,宣传部、团委、学工部门、辅导员、班主任等负责第二课堂。在实际工作中,两者之间缺乏协作,教育重叠与断层现象严重,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
(二)德育“供给”方式吸引力不足
高校德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发展,获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但是仍然没有很好地解决强调单向灌输、理论说教,与主张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建构之间的实践矛盾和理论论争。目前高校德育“供给”方式缺乏互动性,忽视实践性,隐性德育方式的“供给”不当。一方面,是“供给”方式缺乏互动性。德育过程应该是教师的教育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统一,因而德育方式应当要以师生互动为特征。“活动和交往不仅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得以表现和检验的场所。”[3]长期以来,德育工作者将自身定位在施教者、领导者的位置,把学生放在受教育者、服从者的位置。德育工作者以灌输作为主要的教育方法,忽视双向交流、观念碰撞和思想启迪的互动式德育方法。这种缺乏互动的德育方式用于生长在改革开放时代并具有明显主体意识的青少年,教育效果将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德育“供给”忽视实践性。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应该是德育教育过程中重要的两个方面,二者的辩证统一要求在德育过程中德育方式的运用要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曾言,“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4]高校德育历来重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因而重视理论教育的作用。青少年良好的品德形成固然离不开系统的理论教育,但同时还要通过青少年参与社会实践,经过比较、判断、选择,最后付诸行动,才能形成较为稳定的思想品德结构。然而目前高校忽视德育的实践意义,没有提供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情境,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大学生当下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难以运用思想道德知识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校德育忽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在不同环境与条件下进行行为抉择的能力。
(三)专业化德育工作队伍的“供给”不足
目前高校提倡“全员化”德育,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德育工作中。从事德育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德育专业能力。当前专业化的德育队伍“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1)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学历层次不一。高校德育性培训的“供给”较少,教师发展性专业能力不强,在承担德育工作方面存在不足。高校德育课教师以本科生为主,少数是硕士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更是稀少。这样的师资层次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德育工作。此外,当前德育工作者队伍以青年教师为主,过于年轻化,而且其中的优秀人才不多,后备力量不足。德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还要承担部分学生的日常德育工作。目前德育教师的培训机会很少,也很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这导致德育教师的知识更新较慢。(2)德育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当前德育教师队伍由专职和兼职两部分组成。“专职德育工作人员包括学校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委副书记,院(系)分党委(党总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副书记,分团委(团总支)书记,学生政治辅导员和‘两课’教师等。”[3]214许多专职老师缺乏对学生的了解,缺乏教育情感,针对性不强。兼职老师了解学生,但缺乏系统广泛的理论知识以及德育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这也会影响到德育效果。
三、高校德育工作“供给侧改革”的创新路径
(一)做乘法:优化增量,实现德育“产品”的“优库存”
推动事物的发展需要合力,推动高校德育的发展同样也要形成和增强大学生德育的合力。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德育要明确工作方向和目标,整合德育资源,推送优质的德育内容,实现德育“产品”的“优库存”。实现高校德育的优质化并不只是简单的丰富德育内容,而是要统筹和整合德育资源,充分挖掘高校和家庭的德育资源开展德育。一是要整合高校的德育学术资源和实践资源。一方面高校之间要加强联系。一般高校要借助党校、军队院校、干部学院以及有关青年政治学院的优势来进行针对性的德育,要经常召开信息研讨会,借鉴团校在青少年德育方面的工作经验。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和社会的联系。许多发达国家高校与所在社区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中国高校也在尝试加强与社区的联系。高校应当在此基础上丰富和增加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和机会,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与社区的联系还可以拓展到农村,可以让大学生到边远山区进行短期支教,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德育的真正意义。在大数据时代,还要整合线上线下的教育资源,调整资源结构,实现德育的均衡化发展,打造德育精品,实现德育“产品”的“优库存”,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二是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德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优化德育资源的增量仅仅靠挖掘和整合德育资源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德育资源的有效配置。高校要整体规划德育内容,明确德育目标,在整体规划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德育内容,增强德育的效果。要与时俱进,拓展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内容,促进德育内容质量的持续提升。党的十以来,德育更加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廉洁文化教育,高校德育也应该围绕这些内容展开。德育内容长期以来给学生的印象是比较枯燥,为此要增强德育内容的吸引力。与此同时,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强德育工作者和非工作者之间的协调沟通,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合力作用,避免出现同质化、重复性的德育内容。专业课老师也要提高育人意识,充分利用自身学科开展德育。
(二)重创新:分类分层,探索独具特色的育人方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从各级各类学校的实际出发,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大学的个性是高校德育目标和方式定位的新视角。高校德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共进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状况探索独具特色的育人途径。要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分类指导,探索适合研究生、本科生、职业院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实际的德育模式,实现精准的德育供给。1.转变教学方法,开展“互动交流型”的课堂模式不同的形式可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因此要重视德育中的师生互动关系。学校可以采用对话的方式,让学校领导或者学校管理者深入到学生之中,听取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的问答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为德育方法的创新提供了技术手段。高校德育工作者可以将线上教育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突出德育的双向性。例如开辟道德事件交互讨论区,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论坛等来实现网络互动性德育。总之,要对不适应德育教育的方法进行革新,以推动德育更好的发展。2.重视实践育人,努力建设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理论离不开实践的土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德育探索出了生产劳动、社会服务、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勤工助学等多样化的教育形式。然而在强化学生思想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体验、促进知性统一等方面仍然需要创新实践教育形式。要鼓励大学生参与公益实践,让大学生通过不同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体验到服务社会的内在成就感和集体归属感,激发大学生向上的正能量。在此基础上,要丰富参观、访问、考察、假期社会实践等实践教育形式,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能够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增强其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示范相结合,切实提高德育供给的实效性。
(三)补短板:提高本领,打造专业化的德育工作者队伍
高校德育工作者是高校德育的主体,要实现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供给侧”改革,前提是补齐短板,克服“木桶效应”。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提高本领,不断向专业化迈进。一方面是要提高本领。“老师先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校德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构建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构。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且德育的内容又具有思想性,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广博且结构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增强德育的影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德育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理论修养,还要有较高的品德修养。高校德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良好品格的形成,努力把真理和人格的力量统一起来,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个性和道德观念。高校应该重视德育工作者的专业性发展。要为广大德育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德育工作者参加学术研讨会,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学识水平,让其理念和能力与时俱进。另一方面是要优化结构。“队伍建设的优劣首要在于把住前端进口,在源头上保障队伍来源的质量,降低队伍建设过程中的淘汰率,提高工作的效能。教育部24号令规定:辅导员的配备应坚持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原则。”[5]要合理配比专职、兼职人员,优化队伍结构。要打造以专职德育教师为主,兼职德育教师为辅的德育工作者队伍。对于专职德育教师要严格把关,让德育教师兼任辅导员或班主任,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此外,学校应该鼓励和支持品学兼优的党员研究生或高年级大学生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和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发挥兼职队伍的功能。要发挥教育学、马列等部门教师的资源优势,逐渐实现德育教育队伍的专职化。通过开展师生座谈,请中央、地方党委等领导同志定期做形势报告等来完善校外辅导制度。“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对德育队伍有补充和完善的作用”[3]228。高校应对现有的德育队伍进行心理辅导知识的培训并引进心理辅导专业人才,组建专职的心理辅导队伍。高校要通过全方位地建设德育管理队伍、德育干部队伍以及德育教师队伍,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的“供给侧改革”改革保驾护航。强调高校德育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或者只是一味地满足学生的自然需求,而是以德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的现实需求为出发点,建立新的供需结构,实现德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提供“科学的供给”,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德育的“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德育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作者:陈春敏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39.
[2]涂龙力.专家:为什么现在要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深圳特区报,2015-12-15.
[3]沈壮海,佘双好.学校德育问题研究[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0:153.
德育方面的知识 篇十二
关键词:权力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知识导向型;生活导向型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5)10-0103-04
权力道德是权力主体在行使运用权力过程中的道德意识、道德实践与其中发生的道德关系的总和,从狭义上看,指的是一种具体的职业道德即“官德”。权力道德教育是指依照一定的原则,运用道德教育方法对权力主体实施权力道德原则与规范的认知影响,使其接受权力道德规范,自觉依照权力道德要求与规范行使运用权力的活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权力道德教育具有不可或缺的特殊意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依靠人的现代化,是人的公共精神和道德自觉的大众化。这其中权力主体特别是国家公务人员的道德品质与素养就处于中心地位,对于整个社会道德水平有重要的带动示范效应。当前我国权力道德教育依然遵循传统的“知识导向型”范式,这种教育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权力主体的道德知识水平,但却远离了人的生活世界,教育效果欠佳,权力道德失范现象依然多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前权力道德教育范式的反思。
一、“知识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知识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是以权力道德教育客体(主要是各级领导干部)为对象,对其传授道德规范、原则等道德理论知识,通过提高其道德知识水平来实现权力主体在权力实践中的道德自觉。“知识导向型”范式在道德教育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也是当前我国权力道德教育实践中的常规手段。许多思想家都认为道德教育的基础在于传授道德知识,包括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等,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就是例证。后来在科学与认知主义思想的影响下,道德教育更加规范化和格式化,通过课堂讲授已经成为各国的标准模式。但从实践来看,我国“知识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也存在许多问题:
其一,权力道德教育内容的知识化。权力道德教育,也称官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具体化,当前我国权力道德教育范式沿袭道德教育基本方式,以传授权力道德基本知识为主要内容。在具体的实践中,将源于政治实践的权力道德思想形态条块分割为具体的道德理论知识,如共产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观、革命传统道德、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公仆观”、的“为人民服务”思想等知识板块。这种教育范式将原本鲜活的、源于生活的权力道德规范理论化、格式化,将其拆解为枯燥的道德知识,在日常的干部道德教育实践中已经被广大干部学员所诟病。
权力道德教育针对权力主体,主要是领导干部群体,这一群体与普通的学生不同之处就在于前者的社会认知更加深刻,单纯的知识型教育作用有限。“知识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将灌输权力道德基本知识作为权力道德教育的圭臬,片面强调枯燥的道德知识的灌输。“当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根基时,它只能成为没有鲜活内容的虚幻的空壳,根本无法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发生本质上的联系,其内容也难以被受教育者完全理解、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从而严重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1]在这种范式下,教育客体,特别是广大干部学员获得的只是生硬的、缺乏生机的道德知识,如同普通学生课堂学习一般,并没有内化于内心,形成道德意识与道德自觉,往往流于表面。
其二,权力道德教育路径单一。当前我国权力道德教育主要手段依然是传统的思想“灌输”方式,这种方式无可非议,对于权力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在新时期却也暴露出一些弊端。“灌输式”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向客体输入某种思想理论的传播范式。灌输范式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列宁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认为要实现工人的自觉革命,就要把社会主义革命思想“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2]“灌输”式教育是各国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尽管途径、方法等各不相同,但是目的都是一样的,即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利益。
“灌输”式权力道德教育主要路径依然是传统的课堂教育,通过教师讲授,教育客体倾听学习,通过既定的权力道德知识的教学,希冀教育客体能够形成一定的权力道德意识与自觉。但这种封闭的课堂灌输式教育路径是片面的,不能深入教育客体的内心,常常经不起社会实践的检验。当前我国各级领导干部的权力道德教育活动众多,但是权力道德教育失范现象依然频发,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对当前我国权力道德教育范式的反思。这种“知识导向型”的教育范式是封闭的,远离生活世界的,所讲授的也只是枯燥的道德知识,教育客体认同感不高。在教育过程中,以教师和课堂为中心,教师和学员之间的互动很少或没有,不能引起学员的反思。“这既是对关门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惩罚,又是简单、机械灌输的必然结果。因为对人生道德选择影响最大的不是书本上的原则,更根本的是社会环境的熏陶和榜样效应对内心世界引起的强烈震撼。”[3]
其三,权力道德教育效果欠佳。权力道德教育效果是权力道德社会化实现程度的标志,是由权力道德教育内容和教育路径与范式决定的。我国当前的权力道德教育范式,受计划经济时期影响的因素仍然存在,在教育内容上是大而无当的革命道德教育,道德说教的成分较重,远离各级领导干部生活实际,对于各级领导干部实际思想状况关心缺位。这是“知识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的弊端之一。道德知识教育不能等同于道德教育,当人们把道德知识从其发生环境的生活世界中抽象出去之后,这种道德知识已然失去了生机与活力。“这种过于理想化的权力道德教育从抽象的概念、理论出发,忽视了道德的发展阶段和现实需求,与政府公职人员的现实生活差距甚远,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其直接后果是搅乱了政府公职人员日常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衍生出‘双重’人格,使政府公职人员行为与观念发生严重扭曲。”[4]从权力道德失范现象就可看出,一些人表面上颂扬道德理论,背后却是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表面上道貌岸然,私底下却是权力寻租的腐败分子,这些都是“双重”人格的样态。
“知识导向型”教育范式认为:“在完整的道德知识体系中存有普遍的、客观的道德原则,笃信通过训育的方式传授概括、抽象的道德知识,就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寻求以改进知性来促进人的德性。”[5]这种教育范式是理性主义的写照,追求一种一致性、客观性,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和自然科学发展而产生的。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发展。但从道德发生逻辑来看,道德本身源于人类生活,道德的产生就是为了调节社会秩序,更好地维护人们日常生活。而“知识导向型”的道德教育范式,远离了生活,忽视了道德产生的本源,因而呈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弊端。
二、回归生活世界:我国权力道德教育范式的转换向度
在权力道德教育实践中,封闭的、机械的、枯燥的“知识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已越来越不适应社会转型期的权力道德教育实践发展的需要。“知识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用知识来审视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的目标异化为培养“知识人”,为人们构造了一个虚幻的脱离生活的道德知识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的人只是被不断灌输着道德知识,而没有真正形成道德自觉,权力道德教育异化为道德知识普及活动。这也是权力道德失范问题中呈现的“双重人格”现象的缘由。如何改变这种“知识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如何从“超验道德”转变为“经验道德”,改变我国目前权力道德教育生态现状?回到生活,生活世界这一道德产生的源头,为我们打开了权力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新视野。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现象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当代思想界普遍提及的一个话题。“生活世界首先是一个包括人们的一切世界生活(包括科学的思想生活)的世界,是在我们具体的世界生活中不断作为实际的东西给予我们的世界,是一切已知的和未知的东西的世界,是被经验着的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6]马克思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正像一切的自然物必须形成一样,人也有自己的形成过程即历史”,[7]人是历史的现实生产过程的产物。“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人’的生成过程,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统一。”[8]道德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决定了权力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性。
首先,生活是道德的渊源。道德起源于生活,从存在论视角看,无法将道德从人类生活中抽离出去形成纯粹的道德,道德就是生活。道德的各种要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发展的,已经与社会生活实践融为一体,道德与生活已经具有同质性。“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延续是以生活为依托的,人的改变与生活的改变是一致的,人在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和生成着人自身与自身的德性。”[5]道德教育的根本内容是如何做人这一问题。从道德的功能性角度来看,道德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最终实现的人的自由解放,使人成为真正的人,一个自己占有自己本质的“大写的人”。权力道德教育范式从“知识导向”向“生活导向”向度的转变就是从知识回归生活世界,向人自身的复归。
其次,生活是道德的存在方式。道德源于生活,同时道德还存在于生活世界之中。从本体论角度审视,道德不能够脱离生活世界单独存在,只能通过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呈现出来。道德不能在生活世界之外存在,只能处在现实的社会交往实践中,这是道德的一个质的规定性。“道德作为理性和非理性、知和情、意和行的统一,就存在于直接的、具体的人的交往实践中,任何一种言说和表达都无法解释道德的全部。”[9]生活是道德的标尺,道德判断只能通过生活来解释。在生活世界之外把握道德的优劣,道德只是一种抽象的维度,一种限于形式而非实质内涵的解析。“既然善恶界限事先没有划定,那么只能在行动中划定。这种努力的结果,与其说是一张已表明道路的网络,不如说是一串足迹。”[10]
再次,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从本质上看,生活具有教育的价值属性,是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之一。在教育、生活与人三者构成的关系场域中,人对于道德和生活而言是一个中介存在。教育本身是培养与塑造人,使人更好适应社会、更好生活的实践活动。而对于生活与人这对关系范畴而言,生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晶,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但实际上生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存在方式,这是一种主体间性的表征。正是人的存在,使得教育与生活之间发生了不可移易的联系,生活由于对于人的生存方式会产生许多影响,这也就使得生活成为教育视野中的重要范畴。生活具有了教育的功能,也是道德教育的实践路径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倡导者,他提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1]生活的教育功能属性,决定了权力道德教育范式转向的必要性,回到生活,从人的生活世界中体味道德的真谛,而不是站在道德知识堆砌的故纸堆上,做一个道德知识记录者。这种开放的、体验式的“生活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转型新时期权力道德教育实践发展需要的新范式。
权力道德教育范式的生活化转向,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不仅是道德教育方法论的转向,而且是从道德教育本体论视角对道德、教育与生活等问题的反思与重新建构,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是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结合。回到生活,建构“生活导向型”的权力道德教育范式,从历史发展视野中检视,具有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生活导向型”权力道德教育范式的转向,是对社会与教育、当下与未来的历史反思与担当。
德育述职报告 篇十三
福民巷小学德育处 庞彦锋
时间飞逝,一转眼,一个学期又将结束,回顾本学期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有成绩,令人欣喜;有疲累,但颇感欣慰;也有不足,更要勇敢面对。
体育工作,我最大的感触是不易。本学期,体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这与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本学期我校组织参加了洛阳市元旦长跑比赛,荣获小学组团体第二名,王艺然同学获得小学女子组第一名;组织参加伊滨区运动会,获得田径团体第三名;组织我校冬季越野赛、组织我校体育特长生认定、组织我校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查等体育活动,都获得圆满成功。当我亲身经历了,亲眼见证了每个活动全过程,深深的感到组织活动的不易。就拿越野赛来说,原本比赛是想在11中旬进行,由于种种原因延迟了半个月。举行这次越野赛,校长是非常重视的,多次询问,特别是安全问题,千叮咛万嘱咐。王校长更是精心安排,从活动方案、安全预案的制定到各班队员的训练报名,从裁判员的安排到比赛路线的选择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且多次和我沟通、协商、解决比赛中遇到的问题。在比赛开始前的最后时刻,由于上级安全方面的要求,不能到校外组织活动,他又抓紧设计、制定校园内的路线,从丈量、计算到组织学生试路线,都是亲力亲为。再看,裁判老师们,虽然年龄大,但是那股认真劲儿,绝不输给年轻人。你们冒着严寒进行裁判工作,各司其职,为比赛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班主任们也是忙前忙后,发号码布、给同学们加油、记录名次,操场上到处都能看到你们忙碌的身影。总的来说,体育工作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大家的支持与配合。
档案工作,我最大的感觉是疲惫。学校直属以后,各种检查多了。我想,这是上级领导对我校的信任,他们觉得我们能做好;同时也为学校的提升和老师们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是,每次检查都要看档案,所以档案工作就成了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教育均衡县创建档案、星级学校创建档案、绿色学校创建档案、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督导档案、体卫艺年终督导评估档案,档案整理工作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学期。在档案整理的过程中,老师们付出了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清楚的记得赵丽娟老师虽然要疼的不行,但是还得坚持工作;清楚的记得为了迎接第二天的检查,我们几个参与档案整理的老师一直忙到深夜三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细说。有人说,干得再好,不会写等于白搭。我想,学校工作也是这样,干得再好,不会整理档案资料,也是白搭。洛阳市学校管理先进单位、洛阳市绿色学校接踵而来的荣誉能够说明一切。我们要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才能更快更好地提升自己。
电教工作是做得最差劲的,和学校领导要求的相差很远,甚至连电教设备正常的运转都保证不了,有些老师报修了很久才得以解决。由于种种原因,我校的电教工作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像微课的制作、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应用,这些几乎是零。就连音频、视频的下载、编辑等简单处理,word、excel的一些简单使用技巧,老师们知道的都很少,这对制作课件、制定教学设计等日常办公都是很大的障碍。所以,我觉得下学期,要加强电教方面的培训,开展活动督促老师们将所学知识用于教学、牢固掌握。当然,这只是我的想法,还需要和领导协商,征求老师们意见,然后才能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