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阅读答案及译文(优秀8篇)5-13-61

齐桓公得宁戚的阅读你对答案了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下是人美心善的小编演员给大伙儿整理的8篇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阅读答案及译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一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阅读答案及译文

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虽嬉戏玩耍,务令忠厚,毋为刻急①也。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至于发系蜻蜓,线缚螃蟹,为小儿玩具,不过一时片刻便折拉而死。上帝②亦心心爱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托命乎?

我不在家,儿子便是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③而姑纵惜也。家人④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他。凡鱼飧⑤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嬉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注释】①刻急:苛刻严峻。②上帝:老天。③犹子:兄弟之子。④家人:仆人。⑤飧(sūn):熟食品。⑥无可如何:无可奈何。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3分)

(1)务令忠厚 (2)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3)若吾儿坐食好物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意思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岂有不爱之理 B.驱其残忍之性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⑥,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剜肉乎!

4.文中作者希望弟弟把儿子教育成怎样的人?(2分)

【参考答案】

1.(1)让、使 (2)适合 (3)吃

2.D

3.他们的父母看见了,很怜悯他们,但又无可奈何,呼叫他们让他们离开,难道没有割心挖肉(的痛苦)吗?

4.忠厚(善良),充满爱心(有平等思想)(意思符合即可)

【翻译】

我五十二岁才有了一个儿子,哪有不爱他的道理!但爱子必须有个原则。即使平时嬉戏玩耍,也一定要注意培养他忠诚厚道,富于同情心,不可使其成为刻薄急躁之人。

平生最不喜欢在笼子中养鸟,我贪图快乐,它在笼中,有什么情理,要让它屈服来适应我的'性情。关于用发系住蜻蜓,用线捆住螃蟹,作为小孩的玩具,不到一会儿拉扯就死了。天生万物,父母养育子女很辛劳,一个蚂蚁,一个虫子,都是绵绵不断,繁衍出生。上天也很爱恋。然而人是万物之中最珍贵的,我们竟然不能体谅上天的用心,万物将怎么样托付给我们呢?

我不在家时,儿子便由你管教,要培养增强他的忠厚之心,而根除其残忍之性,不能因为他是你的侄子就姑息,放纵怜惜他。仆人的子女,也是天地间一样的人,要一样爱惜,不能让我的儿子欺侮虐待他们。凡鱼肉水果点心等吃食,应平均分发,使大家都高兴。如果好的东西只让我儿子一个人吃,让仆人的孩子远远站在一边观看,一点也尝不到,他们的父母看到后便会可怜他们,又没有办法。只好喊他们离开,此情此景,岂不令人心如刀绞。

《明史·余懋衡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篇二

《明史·余懋衡传》阅读答案及译文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永新知县。征授御史。时以殿工,矿税使四出,骄横。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忤旨,停俸一年。

巡按陕西。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懋衡奏之。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辨。帝疑御史言不实。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迹,托言永遣,乘马结阵驰去。县隶追及之华阴,相格斗,已皆被系,懋衡遂以反逆闻。永窘甚,爪牙尽亡,独纲在,乃教永诬劾咸宁知县满朝荐,朝荐被逮。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靖。懋衡寻以忧归。起掌河南道事。擢大理右寺丞,引疾去。

天启元年,起历大理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理京营戎政。进右副都御史,改兵部右侍郎,俱理戎政。三年八月,廷推南京吏部尚书,以懋衡副李三才;推吏部左侍郎,以曹于汴副冯从吾。帝皆用副者。大学士叶向高等力言不可,弗听。懋衡、于汴亦以资后三才等,力辞新命,引疾归。

明年十月,再授前职。懋衡以珰势方张,坚卧不起。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崇祯初,复其官。

(选自《明史·余懋衡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B.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C.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D.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里巷”有乡邻之意。“里”是古代居民区名,一里所含居民家数,说法不一,历代也有变化。《周礼》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

B.“畿”,指古代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来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京畿”“畿辅”都指京城附近地区。

C.“忧归”是指因父母丧事,回乡守丧。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表达当事人对已故父母的崇敬和不舍。

D.“祟祯”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此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如汉武帝、崇祯帝等都是年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懋衡在御史任上,因上奏被朝廷派往各地的矿税使骄横无礼骚扰百姓一事,而被认定违背圣旨,停发了一年俸禄。

B.税监粱永役使众多人马搬运个人财产到畿辅,余懋衡和王基洪等御史官先后把这件事上奏皇帝弹劾梁永,但皇帝怀疑御史的话不真实。

C.咸宁知县和梁永对立的很厉害,梁永爪牙乐纲指使梁永诬陷咸宁知县朝荐,朝荐随后被逮捕,不久梁永也被撤回朝廷,关中才安定下来。

D.皇帝不听大学士叶向高的规劝,任命第二人选的余懋功担任南京吏部尚书,但懋衡极力推辞新的任命,最后不得不称病回到家乡。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

(2)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

参考答案

4.C

5.D(汉武帝是庙号)

6.B(“余懋衡和王基洪等御史官先后把这件事上奏皇帝弹劾梁永”与文中内容不符)

7.(1)与其騷扰平民,征税至于鸡猪,还不如明明告诉天下人,稍为增加田赋,共同成就大殿工程。

(2)不久奸臣张纳诋毁讲学各位大臣,其中以余懋衡、冯从吾和孙惧行为首,于是,余懋衡等被削职。

参考译文

余懋衡,字持国,江西婺源人。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授职永新知县。升为御史,当时因为修建大殿,矿税使被派往各地,骄横异常。余懋衡上奏说:“与其骚扰平民,榷税至于鸡猪,还不如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稍为增加田赋,共同赞助大殿工程。现在避开增加赋税的'名声,实际上是竭泽而渔的办法,这样的害处比增加赋税要大十倍。”违背圣旨,余懋衡被停发俸禄一年。

巡按陕西,税监梁永将私人财产运到畿辅,役使人马甚众。余懋衡上奏弹劾他,梁永恨得要命,唆使其帮凶乐纲贿赂厨师想毒死余懋衡。两次中毒,余懋衡都没死,拷问厨师,获取乐纲给予的贿赂和剩下的毒药,于是,上疏极力弹劾梁永,御史官也争相弹劾梁永,皇上都不讯问。梁永害怕军民为难他,召进一些亡命之徒自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梁永一定会造反,将梁永杀掠官吏、百姓的事一一陈上。巡抚顾其志为梁永隐讳,梁永于是为自己辩护。皇帝怀疑御史说的不是实话。可咸宁、长安二个知县与梁永的对立更加厉害。梁永党徒王九功等多私人武装,怕被有关官吏察觉,托词说是梁永调遣,拉帮结伙乘马驰走。县吏在华阴追上他们,相互之间发生战斗,不久都被抓住,余懋衡于是以谋反之罪控告梁永。梁永很害怕,他的爪牙也逃散了,只有乐纲还在,他教梁永诬告咸宁知县朝荐,朝荐被逮捕。梁永不久也被撤回京城,关中才安宁下来。余懋衡不久后因家人去世回到家乡。后被起用掌管河南道。升为大理右寺丞,声称有病归家。

天启元年(1621)他又被起用为大理左少卿,官至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同管理京城军队政事。又任右副都御史,改做兵部右侍郎,都是管理军队。三年八月朝官推举南京吏部尚书,李三才为第一人选,余懋衡为第二人选;推举吏部左侍郎,以冯从吾为第一人选,以曹于汴为第二人选。皇上都用第二人选。大学士叶向高等极力认为不行,皇上不听。余懋衡、曹于汴也认为自己资历不及李三才等,极力推辞新的任命,声称有病回到家乡。

第二年十月,余懋衡又被授予前职。他看到宦官势力正大,坚决不肯就任。不久奸臣张纳肆意诋毁讲学各位大臣,其中以余懋衡、冯从吾和孙慎行为首,于是,余懋衡等被削职。崇祯初年,方又官复原职。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三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扛,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捷而登,箕踞而邀,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蚜然洼然,若垤若穴,尽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杜五郎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篇四

杜五郎传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杜五郎传

沈括

颍昌阳翟县有一杜生者,不知其名,邑人但谓之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唯有屋两间,其一间自居,一间其子居之。室之前有空地丈余,即是篱门,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

黎阳尉孙轸曾往访之,见其人颇萧洒,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孙问其不出门之因,其人 笑曰:“以告者过也。”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至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问其所以为生,曰: “昔时居邑之南,有田五十亩,与兄同耕。后兄之子娶妇,度所耕不足赡,乃以田与兄,携妻子至此。偶有乡人借此屋,遂居之。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俱粥,亦有时不继。后子能耕,乡人见怜,与田三十亩,令子耕之,尚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食足。乡人贫,以医卜自给者甚多,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又问:“常日何所为?”曰:“端坐耳,无可为也。”问:“颇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问:“观何书?”曰:“曾有人惠一书册,无题号。其间多说《净名经》,亦不知《净名经》何书也。当时极爱其议论,今亦忘之,并书亦不知所在久矣。”

气韵闲旷,言词清简,有道之士也。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问其子之为人,曰:“村童也,然质性甚淳厚,未尝妄言,未尝嬉游。唯买盐酪,则一至邑中,可数其行迹,以待其归。径往径还,未尝傍游一步也。”

予时方有军事,至夜半未卧,疲甚,与官属闲话,轸遂及此,不觉肃然顿忘烦劳。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居去县三十余里 去:距离

B.以告者过也 过:言过其实

C.度所耕不足赡 赡:充裕

D.径往径还 径:直接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杜五郎父子处世卓异的一组是()

①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 ②乃以田与兄 ③尚有余力,又为人佣耕 ④端坐耳,无可为也 ⑤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俱粥 ⑥未尝傍游一步也

A.①②⑤ B.①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五郎携家人独处荒村,三十年没出过家门,他远离尘世,不问世事,是个隐逸之士,更是个有道之士。

B.杜五郎是一个很特别的人,在他人眼中十分与众不同的行径,杜五郎却丝毫不认为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C.杜五郎的儿子继承了父亲恬淡清净的性格,在别人眼中,他是一个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人。

D.作者听孙轸谈到杜五郎的事“不觉肃然”,是因为杜生无欲无求,不受俗务烦扰,这种超脱而又悠然的心境让他佩服。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3分)

(2)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4分)

(3)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3分)

【参考答案】

1.选C C项,赡:供养,供给。

2.选C ②表现兄弟之情;③表现自力更生,属于常人常为之事;⑤说的是他的生存方式,这也是乡里很多人的生存方式,并没有异常。

3.选A 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谈不上“独处荒村,远离尘世”,“不问世事”是对原文的误解和夸大,他问生活之事、生产之事,只是不问国家之事、朝廷之事。

4.解析:翻译句子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翻译时要注意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等,使句意通畅,切忌望文生义。(1)句中的得分点为“村 民”谦称,所字结构,“见”;(2)句中的得分点为“既”“更”“兼”“尔”;(3)句中的得分点为“但”,“布袍草履”名词作动词,“枵然”。

参考答案:(1)杜生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能耐,您为什么还要来拜访呢?”

(2)既然自己能吃饱饭,就不应当再去和乡里人争夺利益了,从这以后,给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这些事我都不去做了。

(3)隆冬里只穿着布袍草鞋,屋里空荡荡的,就一张床而已。

参考译文:

颍昌阳翟县有个杜生,不知道他的名字,县里人只是叫他杜五郎。杜生居住的地方距离县城三十余里。只有两间屋,其中一间他自己居住,另一间他儿子居住。屋前有一丈多空地,空地外紧接着就是篱门,杜生已经有三十年没有走出篱门了。

黎阳县尉孙轸曾去拜访他,见他本人非常超凡脱俗,杜生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能耐,您为什么还要来拜访呢?”孙轸问他足不出户的原因,他笑着说:“告诉你这 话的人言过其实了。”他指着门外的一株桑树说:“十五年前,我也曾到这株桑树下乘凉,怎么能说是足不出户呢?只不过我对当世没有什么用处,对别人也没有什 么要求,恰好我又不出门而已,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孙轸)问他依靠什么来维持生计,他回答说:“从前居住在县城的南边,有五十亩田地,与哥哥一同耕种。 后来哥哥的儿子娶了媳妇,我估摸所种的田地不足以供养一大家人,就把田地都给了哥哥,带着妻子儿子来到这里。碰巧有乡里人把这屋子借给我,于是我就住在了 这里。只靠替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来置备稠粥,但有时候也会断炊。后来儿子长大能耕田了,乡里人可怜我们,给了我们三十亩田地,让儿子耕种这三十亩地,他 还有余力,又受雇为别人耕种,我们从此就能吃饱饭了。乡里人贫困,靠行医算卦养活自己的`人很多,既然自己能吃饱饭,就不应当再去和乡里人争夺利益了,从这 以后,给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这些事我都不去做了。”又问:“平日里都做些什么?”他回答说:“端正地坐着而已,没什么可做的。”问:“经常看书吗?”回 答说:“二十年前也曾看过书。”问:“看的是什么书?”回答说:“曾经有人送了本书,没有书名,其中多处提到《净名经》,也不知道《净名经》是什么书。当 时非常喜欢那本书中的议论,现在那些议论也都忘了,而且很久以前便不知道那本书放到哪儿去了。”

杜生气韵闲适旷达,言辞简洁,真是有道之士。隆冬里只穿着布袍草鞋,屋里空荡荡的,就一张床而已。问他儿子的为人,回答说:“乡下孩子而已,但他的品性非 常淳厚温和,不曾胡说,不曾嬉玩游荡。只有买盐、醋等日用品时才去一次县城,可以计算出他的行程,来等待他回家。他直接去直接回,从来不到别处游荡一 步。”

我那时正有军务,到半夜还未曾上床睡觉,非常疲劳,与同僚闲话时,孙轸就谈到了杜生的事迹,我不禁肃然起敬,顿时忘记了烦闷和疲劳。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训练附答案 篇五

阅读训练一: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望西山,始指异之。_______

(2)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_______ 。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并从学过的其它文言文中找出一个含有这个字且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_______

句子:_____________ 。

3、阅读选文,你有什么启发或感悟?请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 。

阅读训练二:

9 .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 . 皆在衽席之下 虽席地不容闲也

B .而莫得其涯 学海无涯苦作舟

C .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 .而不知其所穷 穷山之高而上

10 .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 .文段的 “ 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 ” 三组画面,生动、准确的描绘出西山的 “ 怪异 ” 之景。

B .文段中的 “ 过、缘、斫、焚 ” 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他老而不稳的性格。

C .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 “ 从对面着笔 ” 的描写手法(即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 .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11 .翻译下列文句。

①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岈然洼然,若垤若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文中有一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 表现出西山超凡脱俗的神韵 , 这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训练三: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因坐法华西亭 因使唐雎使于秦

B.若垤若穴 若为佣耕,何富贵邪?

C.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蝼为类。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D.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2、下列加线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皆在衽席之下 虽席地不容闲也

B.而莫得其涯 学海无涯苦作舟

C.自远而至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D.而不知其所穷 穷山之高而上

3、下列各组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始指异之 皆指目陈胜

B.而不知太守之乐 而不知其所穷

C.苍然暮色,自远而至 颓然就醉,不知日之人

D.其高下之势 安陵君其许寡人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段中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地描绘出西山的“怪异”之景。

B.文段中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他老而不稳的性格。

C.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5、对下列文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西山,始指异之:看到了西山,才指点着认为它奇异。

B、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悠悠然与天地之气一道,而不知它的。边际;巍峨无边啊与造物者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这以后才知道我以前并未真正地游览过。

D、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青山白云,萦回壕绕,山里山外,水天一色,向四周一望,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6、对选文的有关内容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作者把自己融入到西山美景之中,与之构成一种物我合一的意象,把他那种忘情于山水的情态推向了高峰。

B.“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隐含了作者不与世俗之徒为伍的气节。

C.从“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句中的“游于是乎始”可以看出,该文不仅是柳宗元《永州八记》这组游记之开宗明义之作,而且它贯领全组文章,使其构成一个首尾呼应,脉络一贯的整体。

D.寄情于景,托物寓志,是本段文字的一大特色。文中叙事写景,都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色彩,表现了作者寂寞惆怅的心境。

7、文中有一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表现出西山超凡脱俗的神韵,这一句话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不能增、减、错字。)

答:

(1)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低的地方像池一样低陷,有的像小土堆,有的像洞穴。(2)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

8、既把艰难的登山历程表现得鲜明而充满动感,又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在一种难以言传的渴望中逐渐亢奋起来的情绪的句子是

9、“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这里的“醉”与以往的“醉”是否一样,为什么?文中用“入”而不用“落”,妙处何在?

10、本文写西山宴游之乐,是为了抒发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1.本文写景,抓住了西山“ “的特点,写情,寄情于景,文中的“ ”

一句突出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受。

12、翻译句子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参考答案一:

1.(1)感到惊奇(2)从前

2.是:这 例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启发或感悟可从以下角度回答:(1)只有志存高远,胸襟开阔,才能有所作为。(2)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甚至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3)只有躬身实践,善于探索发现,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参考答案三:

1、《始得西山宴游记》”永州八记”2、A

3、①幽深的溪泉,奇异的石头,无论多远都能到达(再远都到了)。

②到了就分开野草坐下,将壶中的酒喝完,喝醉了。

4、为下文写西山的独特出众作铺垫

5、能写出哲理(如”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求学之路,永无止境,永不知足””对事物的认识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等)才停止得2分;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得1分。

1、C 2、A 3、D 4、B 5B 6B

7、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8、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

9、这里的“醉”指的是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中,而前者的醉指的是借酒浇愁排遣胸中的郁闷。用“入”字显得悄无声息,更能见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之中忘了周围的一切

10、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11、“怪特”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12、我的心似凝结,忘掉了一切思虑;我的身体也像消散在空气中一样,已经与这天地万物融合在一起。这时我才领悟到自己从前还没有过真正的游览赏景的体验,真正的游览赏景是从这里开始的。

萦绕着青山,缭绕着白云。向远处伸展着,跟蔚蓝的天空融为一体。

于是让我的仆人将我渡过湘江,顺着染溪望前走,一路上烧毁茅草,砍伐杂木杂木,一直向山的最高峰爬去,穷尽山的最高位置才停止。

夜幕从远处飘浮至身边,直到天已黑了,还是不愿回去。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理解答案 篇六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理解答案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选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1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隙也隙:闲暇

B.觉而起觉:睡觉

C.外与天际际:交会

D.心凝形释释:解除束缚

13.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施施而行B.攀援而登

C.自远而至D.卧而梦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感受到西山的“特立”,不知不觉与自然融为一体,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B.句式多变,整散结合,既有三字句连用,又有四字句铺排,使得文气跌宕酣畅。

C.首段写被贬后为排遣苦闷而寄情山水及游山之感,为下文写西山做铺垫。

D.第二段正面描写西山高低起伏,“岈然洼然”“尺寸千里”,令人心旷神怡。

始得西山宴游记阅读答案:

12.B

13.D

14.D

【分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含义的能力。B、觉而起:睡醒了就起来。觉,醒来。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D项表承接;ABC三项表修饰。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正面描写”错误,借助西山周围的山来凸显西山之高耸,应是侧面描写。故选D。

参考译文:

我自从成为有罪的人,住在这个州里,就常常恐惧不安。如有空闲时间,就慢慢地行走,无拘束地游玩。每日和那些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到曲折溪流的尽头。幽僻的泉水,奇异的山石,没有一处僻远的地方不曾到过。到了目的地就分开草坐下,倒尽壶中酒,一醉方休。醉了就互相枕着睡觉,睡觉了就做梦。心里有向往的好境界,梦里也就有(在这种境界中获得的)相同的乐趣。睡醒了就起来,起来了就回家。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有奇特形状的,我都游过了;可是我还未曾知道西山的奇异特别。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坐在法华寺西亭,眺望西山,才指点着觉得它奇特。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荆棘,焚烧乱草,一直到山顶才停下。(我们随后)攀援登上山顶,随意坐下观赏,附近几个州的土地,就全在我们的坐席之下了。这几州的地势高低不平,高处是深山,低处是洼地,像蚁封,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之远,实际上有千里之遥。(这为千里之内的'景物)聚集、紧缩、累积在眼下,没有什么能够隐藏。青山萦回,白水缭绕,外与天边相接。向四面望去都是一样的景象。(登上山顶)然后才知这座山的特别突出,与小土丘不一样。辽阔浩渺啊与天地间的大气合一而不能得到它的边际,悠然自得啊和大自然交游而不知它的尽期。(于是我们)拿起酒杯斟满酒,喝得东倒西歪地进入醉态,不知太阳下了山。灰暗的暮色,由远而至,直到看不见什么了还不想返回。(我只觉得)思想停止了,形体消散了,与自然界万物不知不觉地融为一体了。(游过西山)然后才知我以前不曾真正游赏过,真正的游赏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我把这次西山之游写成文章以记载下来。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读书五失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篇七

读书五失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清袁文清尝云:“予少时读书有五失: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好古人言行,意常退缩而不敢望,其失懦而无立;纂录故实,一未终而更端,其失劳而无功;闻人之长,将疾趋而从之,辄出其后,其失欲速而好高;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阅读练习】

1、解释:①择 ②望 ③懦 ④立 ⑤功 ⑥长 ⑦辄

2、理解:①上文“纂录故实”中的“故实”,应理解为

②“一未终而更端”中的“更端”,应解释为

③“未能蓄其本”中的“本”,是指

参考答案

1.①选择②向往③软弱④确立(自己的信念)⑤效果⑥优点⑦往往

2.①往事②换个开头③基础。

注释:

1.择:选择。

2.寡:少。

3.望:向往。

4懦:懦弱,软弱。

5.立:成就,确立(自己的信念)。

6.篡录:摘录。

7功:效果。

8.长:长处,优点。

9.疾:急。

10.辄:总是。

11.蓄:积累。

12.故实:往事。

13.更端:换个开头。

14.本:基础。

15.尝:曾经。

16.甚:更严重

17·故实:往事

译文

清朝的袁文清曾经说:“我年轻的时候读书有五方面过失:广泛地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样的过失在于博览却少有重点;喜欢古人的'言行,意志经常退缩却不敢向往,这样的过失在于软弱而没有确立(志向);摘录往事,一个故事没结束就换个开头,这浪费体力却又没有什么功效;听说别人的优点,打算快速地跟随上去学习,往往落在他的后面,这样的过失在想要迅速而好高骛远;喜欢学习写作,不能积累学问的基础,这样的过失更严重了。”

所谓五失

1.广泛地浏览但没有什么选择,这样问题就是知道得多但是没有什么要旨;

2.喜欢古人的言行,思想总是保守,不敢远望,这样的问题就是没有方法而且没有什么创意;

3.收集材料、笔记过于死板,一个材料没有说完就老是改开头,这样的问题就是作无用功;

4.听说别人的优点,总是马上学习、模仿,这样的问题就是不切实际地追求太高的目标;

5.喜欢学习写作,就要不断积累知识、深入生活、加强写作练习。

启示

1.读书要有选择,要精读,找到主旨

2.思想不能过于保守,要有创新意识

3.收集对自己有用的资料,要坚定自己立场,不要反复修改自己的心意

4.从基础做起,不要一味模仿别人,找出自己的优点,将自己做到最好

5.喜欢学习写作,就要不断积累知识、深入生活、加强写作练习,要善于观察细节

宋人或得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篇八

宋人或得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宋人或得宝,献诸子罕,子罕不受。献玉者日: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日: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8.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B )(2 分)

A.宋人或得宝 或遇其叱咄 B.献诸子罕 投诸渤海之尾

C.故敢献之 温故而知新 D.玉人以为宝也 不足为外人道也

9.翻泽下面的句子。(2 分)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如果把玉给了我,咱俩都失去了宝,不如各人都拥有自己的宝。

10.谈谈你时宝的认识。(2 分)

金银财宝固然是宝,是人生存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旷达的胸等等更是宝,有了它,人生才会更富价值。

附译文:

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便把它献给自己尊敬的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肯收。献玉石的人说:我给玉匠看了,玉匠说这是块宝石,所以我才敢把它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子罕最终也没有要那块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