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以下是高考家长帮敬业的小编醉清风给大家整编的夹竹桃教学设计【优秀10篇】,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一
叶圣陶曾经说过:“阅读教学总得读。”张天若先生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可见,在语文教学中,读是多么的重要!
当下,我们一直在追求课改,强调打造高效课堂。那么在语文教学中,究竟我们还要不要“读”,如何“读”呢?“读”会不会影响课堂的高效呢?其实,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文本,不宜舍文本而他求。”“读”,要贯穿于课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一切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都要在“读”中求。我把语文阅读分为:“读”中质疑、 “读”中释疑、“读”中创新三个阶段。在预习阶段,让学生“读”中质疑,通过查阅字典,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记录读书疑问。在学习阶段,达到释疑和创新,通过理解内容,学习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形成阅读能力,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一、“读”中质疑
古人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那么,疑又从何而来呢?
首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当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时,哪怕是一些极其简单的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这会促使他们多读多想,逐步学会思考问题。
其次,授之以渔。一些有价值的疑问就隐藏于文本的字、词、句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细心读书,引领学生在读中对字、词、句进行大胆思考。在值得思考、咀嚼的词句上反复朗读,并把心中的疑问化作一个个小问号,标注在课文中。这样的质疑,才是有效的,是智慧的流淌。
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看到题目后,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疑问,学生纷纷发问:“我”是谁?“我”肯定不在祖国,一定十分思念并热爱祖国,要不为什么要将心脏带回祖国呢?“我”是怎么离开祖国的?为什么不能回国呢?
通读课文后,我再次让学生提出自己新的疑惑,学生的问题也很多。
(1)肖邦那么爱自己的祖国,可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2)埃斯内尔老师送肖邦一个盛满泥土的银杯,这有什么意义呢?
(3)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学生“俯而读,仰而思”,天长日久,就会慢慢养成用心读书、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二、“读”中释疑
“读”中释疑是提高阅读能力最关键的一步,它直接决定着学生阅读的效果。提出的问题要把控好难易度。过易,缺乏思考性;过难,思而不得,读而不知所措,学生会丧失信心。问题最好具有阶梯性,能逐步引导学生寻求到正确的答案,让学生似有所悟,自觉阅读,读出兴趣,读出味道。教师还要讲解一定的阅读技巧,去引导学生释疑,因为有些疑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如同“八卦阵”,钻得进去却钻出来,教师要及时给予点拨,适当的提供解题思路。
案例: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夹竹桃》
我设计的问题层次如下:
(1)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它的呢?
(2)阅读第二段,画出直接描写花的句子。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
(3)第四节又写夹竹桃的花的什么方面呢?用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4)“这一点忍性”指的是什么?“不止于此”中“此”指代什么?
(5)月光下的夹竹桃的影子有什么特点?
问题设计有层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阅读中找到阅读价值,得到阅读认同,获得阅读满足,从而使阅读能力的提高成为可能。
三、“读”中创新
“读”中创新就是创造性的阅读,这是更高层次的阅读。这种阅读要求教师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给以恰当的点拨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散发在阅读中。这既能使学生养成认真研读课文、深入理解作品的习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阅读欣赏能力。
案例:苏教版六年级《爱之链》
为了进一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我抛出了如下问题:
(1)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老妇人的车在这抛锚了,此刻她的内心会是怎样的?
(2)乔依是怎样为老妇人修车的?想象当时修车工作的困难。
(3)正因为乔依曾受到他人的许多真情帮助,所以他认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友爱的手是天经地义的,这正是用“爱之链”作课题的道理。请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联系课文,通过合理的想象和推理,展开了创造性思维。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二
一、引导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给我们带来的一篇优美散文——《夹竹桃》。(板书:夹(jiā)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昨天,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请同学们自个儿先去感受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3、读好了吗?文中哪几个小节是直接写夹竹桃的呢?
4、学生汇报:第2、4、5自然段。
5、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品味它……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让我们一起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吧!(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大家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这是两盆什么颜色的花?(板书:花色)(生答:红色和白色的)
4、作者由这两种花色分别联想到什么呢?看课文,老师引读,请大家跟读。
5、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你为什么觉得这样的景象奇妙有趣呢?(火与雪是不相融的,却能融洽地开在一起。)
6、你们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吗?请大家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
通过练读有了自己的体会吗?怎样才能把这段话读好呢?(指名说,教师标出重音)你能为大家朗读吗?
读得真不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好,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奇妙有趣的景象吧!(齐读)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段,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板书:花期)
2、请同学们再读第四自然段,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先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句子,再用着重号标出反映花期长的词语,然后好好地品读品读。
3、学生合作,交流,探究,教师巡视。
4、学生汇报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能一边读一边圈画,这真是“不动笔墨不读书”。那么,哪些句子写出了夹竹桃的花期长?
生(1)读第一句:(相机出示句子)
师:哪些词语反映了它的花期长?(又开出、又长出)
师:这句话不但写出了它的花期长,还写出了它的品性“悄悄地一声不响”,它是默默绽放,不张扬,常年不败。
师:该怎样读好这句话呢?请大家自己读。
指名读;评价。(“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齐读。
生(2)读第二句:(出示句子)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它花期长的?
生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
师:我们一起来感受感受吧!(齐读)
师:
(1)标出“和煦的春风里”、“盛夏的暴雨里”、“深秋的清冷里”,从这里的三个“在……里”你体会到什么?(不管什么气候,夹竹桃始终是迎风吐艳。)
(2)“无日不”可不可以换个说法?(每天都这样)
这里为什么不用“每天都这样”而用“无日不”呢?(它的语气更加强烈,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
应如何读呢?(指名读)
自由练读;
齐读;(大家读得很投入,我也被感动了。)
生(3)读第三句,从“无不”一词反映了夹竹桃的花期长。
师:“无不”是什么意思?(是“都”的意思)
这里不用“都”而用“无不”一词,大家懂了吗?(起强调的作用,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长,表达了对夹竹桃的赞美)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读。
6、师: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在作者的心理又有什么新感受呢?
生(4)读句子;(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这一点韧性,(板书:韧性)同院子里的哪些花?文中哪一小节写了?(生:第三小节)
同学们有没有注意第四自然段开头的词语“然而”,用“然而”过渡到夹竹桃,就说明第三自然段写了其他花。
请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写了多少花,有没有写夹竹桃?
(生答)
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呢?(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我们再回到刚才的句子上,“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请大家换个说法。(出示陈述句)
请同学们把这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一下用哪一句好?
学生对比读。
哪一句好呢?(生答:反问句好,强调了夹竹桃韧性的可贵)(师标出“不是……吗?”)是啊,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反问句。
7、让我们完整地欣赏一下第四自然段,好好地品味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四自然段。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花影吧!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第四、五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自读自悟,感受夹竹桃的韧性和“幻想”的乐趣。
2.感受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能喜欢夹竹桃。
4.通过训练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旧知——自定目标
1.同学们,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说:夹竹桃不是最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作者为什么说夹竹桃是他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呢?请同学们翻开书,找出相关的句子。
2.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质疑:看到这句话你有什么想要问的?(预设:韧性什么意思?夹竹桃有什么韧性?为什么能引起作者的幻想?引起了作者怎样的幻想?)
二、自读自悟——感受“韧性”
1.“韧性”是什么意思?板书柔软而结实
2.课文的哪几小节写到了夹竹桃的韧性?(3、4)
3.自读第三、四自然段,对比着想想夹竹桃有什么韧性?
集体交流,教师引导,体会三点韧性。(1.默默无闻2.生命力顽强3.花期长)
(当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己的感悟来说出他们心中的一、二、三点)
提醒学生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凡是需要理解的更应静下心来读书。
4.在理解的过程中指导朗读。重点抓住以下几句。
A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的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抓住:悄悄的,一声不响,又,又)
B生读: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抓住: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
C生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抓住:无不)
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看出夹竹桃的花期长的特点的吗?(和第三小节进行对比看出来的)
5.师生合作,重组教材,对比朗读。
师语:看到大家读得这么好老师也想参与进来,可以吗?希望大家和老师合作一起来对比着读读课文的三、四小节好吗?
师领读:院子里的花虽然一年三季,万紫千红,却又(),惟有夹竹桃一朵花败了,()一嘟噜花黄了,(),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从春天(),从迎春花()
6.你最喜欢夹竹桃的哪一点韧性?站起来读一读。
7.对照着黑板上的文字想想:韧性的本意(柔软而结实)和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默默无闻、顽强的生命力、花期长)有什么联系?
(默默无闻就是“柔”的一面,而顽强的生命力和花期长就是“结实”的一面。)
8.过渡:通过刚才咱们将韧性的本意和在课文中的意思进行的比较,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其实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更是引发了作者许多的幻想。
三、自主学习,感受“幻想”的乐趣
1.出示要求,自主学习: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怎样的幻想?
2.汇报: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
理解: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多么美妙的夜晚!请你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好吗?老师给你配乐。
教师叙述: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作者顿时陶醉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齐读。看哪些同学已经进入了情境。
3.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说。(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
师引导朗读:月光下的夹竹桃的黑影本是平淡无奇的,但加入了作者的奇思妙想就变得意趣盎然了。参差的夜影,迷离的花影被想象成了地图、荇藻、墨竹,而小飞虫、小夜蛾则成了远渡重洋的海轮和游过池塘的小鱼。多么贴切、多么新奇的想象呀!这么美的语言要不要再来读读。
自由练习朗读,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配乐齐读。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你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我幻想它是……”句式说话。
5.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每人在纸上滴两滴墨汁,用你的嘴去吹,你看到了什么了吗?又想到了什么呢?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带进这个句子里说一说。
6.提高要求,把句子说具体些(也可以试着说一句排比句)
四、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我们了解了夹竹桃的韧性,又知道了它令作者产生许多美妙的幻想,怪不得作者会爱上夹竹桃,相信你也会和作者一样爱上夹竹桃的,一起读最后一小节。
五、作业设计
小练笔:大自然中其实还有许多的植物也有夹竹桃这样的韧性。如(菊花梅花雪松小草竹子)拿出你手中的笔,把你所喜欢的那种植物的韧性写出来。(可以是一个小片段)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最值得留恋回忆
默默无闻柔软
韧性生命力顽强
结实花期长
幻想爱上了夹竹桃
教学反思:
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自主朗读,不失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朗读的一个好办法。如《夹竹桃》第五小节,描绘了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一些有意思的幻想,作者分别把它们幻想为地图、水中的荇藻和一幅墨竹。在教学时,我允许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自由朗读。对于小学生来说,朗读无疑是表现他们对文本理解和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有效形式。课堂上,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摇头晃脑地朗读,抑扬顿挫地朗读、咬文嚼字地朗读、甚至是带有表演和夸张地朗读,无一不是展示学生个性独特体验的亮点。也就是让学生在把握文本自身意义,作者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朗读理解,使作者的思想在朗读者头脑中得以复现或重建,然后用自己的朗读替作者说话,替文本中的人物说话,替文本中的事物说话。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夹竹桃》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比衬的手法,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
2.理解课文重点句子的意思。
3.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的花影,体味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流程:
一、实物导人
1.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的这棵植物叫夹竹桃。请仔细观察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植物,并把你观察到的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观察后介绍)你还想了解什么?
2.课文《夹竹桃》不仅能让我们感受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还能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想象花影的有趣动人。现在就请大家读读课文,了解一下课文的大概内容。
二、初读了解
1.根据本课的预习要求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细读指导
1.默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朗读第一自然段,完成练习:夹竹桃不是
,也不是 ,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
3.为什么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4.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文章的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这句话既能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又是对全文内容的总结。)
四、研读分析
(一)分析夹竹桃的韧性
1.“夹竹桃的韧性”是“我”爱上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第三、四自然段)
2.默读第三、四自然段,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3.投影出示下面两句话,指导学生理解。
a: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中,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b: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1)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这两句话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2)体味“无……不……”和“无不”的作用。
(3)练习用“无……不……”和“无不”造句。
4.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投影出示: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
5.课文哪一自然段写了“院子里的那些花”?f第三自然段)默读并思考: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
6.朗读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明确反衬的作用。
小结:作者通过描写一年三季的花开花落衬托出夹竹桃的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二)分析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
1.夹竹桃“引起我许多的幻想”,也是“我”爱上了夹竹桃的原因之一。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的想象和幻想?
2.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3.作者对夹竹桃的想象还不止于此,默读课文第五自然段,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会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花朵、香气、影子)抓住“模糊”“浓浓烈烈”“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等词语赏析月光下的夹竹桃。
小结: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五、品读欣赏
画出文中描写几幅图景的文字,仔细品味,体验衬托和想象表达方法的妙处。
1.雪火相映图。
2.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月光下的夹竹桃。
总结:这篇文章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的有趣动人。作者在文中运用了比衬的手法及排比的句式将夹竹桃写得生动有趣。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学习和运用这一写作手法。
六、拓展练习
同学们,你们还熟悉哪些植物?请选择一种介绍给大家。介绍时要抓住植物的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语言力求生动形象,并恰当地运用你所喜欢的修辞手法。
《夹竹桃》优秀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会用“无不”和“无……不……”词语造句。
2.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体会夹竹桃的妙处,懂得作者为什么喜爱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品词析句,体会对比衬托/以花自喻/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品词析句,体会对比衬托/以花自喻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介绍夹竹桃,引入课文。
1、花似桃,叶像竹,一年四季,常青不改。从春到夏到秋,花开花落,此起彼伏。迎着春风、冒着暴雨、顶着烈日,吐艳争芳,在平凡中见伟大,在朴实中饱含坚韧。这是什么花呢?
2、齐读课题
二、品味语言,发现方法。
(一)提出问题,学生自学并组内交流。
师: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请同学根据自学提示进行学xx”标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语句,圈出抓住能体现夹竹桃特点的词语,你读出了怎样的夹竹桃,课本上做批注,写下自己的感受。
2、浏览3段,想一想,这段的内容与夹竹桃有什么关联,能否删去?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集体汇报交流。
师:刚才老师发现同学们自学得非常认真。下面我们按课文顺序来交流我们的学
三、品读花色的“奇妙有趣”
1、红色的花朵使我想到火……宛如雪上有火,或火上有雪。
你觉得夹竹桃的花色怎么样?(板书:“花色奇趣”)
2、师:是呀,火雪不容,但红白花开,相映成趣。的确奇妙有趣!
3、我们通过朗读把这幅奇妙有趣的美景展示出来!
四、感悟花期的“可贵韧性”
1、第一句:“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生谈体会:默默绽放,不张扬,不起眼,从不与百花争艳,接连开放。)
同学们体会的很好,怎样读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请同学们自己练读,指名读。
指导朗读后齐读。(“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2、第二句:“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生谈体会: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无日不迎风吐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说“每天都迎风吐艳”?试着自己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双重否定,语气更加强烈,更能体现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3、第三句:“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从这句话里你又品出了什么?
(生谈体会:花期长)
“无不奉陪”“无不”是什么意思?“无不奉陪”呢?(又一次用了双重否定,强调了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又一次表达了作者对夹竹桃韧性的赞美。)
指读,齐读。
出示:让我们也来练一练。练小结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作者不禁感叹道——齐读本段最后一句。
4、第四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5、作者说,夹竹桃的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显得非常可贵。(板书:韧性可贵)院子里的花又是怎样的花呢?生读第三段。
6、真美,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院子里的花。(出示:展示十四种花)
7、小院的美景可用文中的哪些词形容呢?(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
8、课文题目是夹竹桃,作者却把小院里的花写得这么美,是不是离题了?(这样写,其实是将其他的花跟夹竹桃作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9、细细品味,我们不得不佩服季老先生的独具匠心:写百花,只为一花。同学们,我们描写一种事物,可以象第四段那样直接描写,也可以像第三段那样进行对比衬托描写,从而突出事物的特点。
10、季羡林是著名的散文家,被誉为“文学泰斗”,他的散文质朴而不失典雅,率真而不乏睿智。那么季羡林在这篇文章里只是在赞花吗?
出示季羡林语录。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这是以花自喻。
五、想象花影迷人的“幻想”
1、夹竹桃的妙处还有什么呢?(板书:引起幻想)
2、月光下,一团模糊的花朵竟引起了作者这么多的幻想。让我们来读一读。
(三)总结课文,升华感情。
1、于是,作者爱上了夹竹桃,齐读最后一段。
2、至此,我们也明白了作者开头所写,齐读第一自然段。
3、这样,首尾——照应,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结构方法,使我们的
六、板书:夹竹桃
花色奇趣以花自喻
韧性可贵衬托
引发幻想首尾呼应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六
关键词:小学语文; 设计; 课堂;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1-083-001
教学设计是对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最大的考验,“居高” 才能“临下”,“游刃”才能“有余”。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三维设计,水融
在语文教学设计中,巧妙地把语文知识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通过科学的过程与方法,三维整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获得最佳效益。
如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一课,就在同学们一次次汇报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每段的重点词语,体会它们的深刻含义。抓住“重担”“翻山越岭”,让学生体会这“重担”不仅指肩上的担子,还指生活的重担;“翻山越岭”还指人的一生的崎岖坎坷这样的双重含义;抓住“一次”与“无数次”两个词语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自己仅仅只抱了病中的母亲一次,母亲就那样满足,流下了欣慰的泪水,而自己从小到大,母亲抱了自己无数次却不以为然;抓住了“八十多斤”与“一百多斤”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身体瘦弱,一辈子只有八十多斤的母亲挑起一百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多么艰难……学到这里,老师情不自禁地朗诵起几首古诗文中赞美母亲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把我们此时此刻的敬爱与感谢通过你的朗读抒发出来吧!”接着,老师和学生一起动笔,一起诵读自己的读书心得。学生情不自禁,对母亲的赞美溢于言表。
二、直奔重点,提领而顿
“直奔重点,提领而顿”,主要是指学生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老师引导学生直奔重点,明确主旨,“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整体感知出发,再联系上下文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读书时善于抓住重点词句的良好习惯,掌握阅读方法。
例如我在《夹竹桃》一文的教学中,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扫除生字障碍,然后直奔课文的最后一段,抓住全文重点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师生达成共识,全文都是围绕这一点来写的。
接着就势引导学生:“这样的韧性到底是怎样的韧性呢?请联系课文,看看哪一段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学生很自然联系上文引出第四自然段,抠住“无日不”“无不”“从……一直到……”等重点词句读书,体会夹竹桃的花期长、坚韧不拔。
第三步,紧紧围绕“韧性”一句,联系上下文读书,找出描写韧性的句子多读多想,抠住“又开出”“又长出”“看不出”“也看不出”等词句和人物对话指导朗读。
三、研读对话,共同成长
研读对话式的教学,需要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感悟与体验。教师的任务不只是讲课,更不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悟与体验。要实现研读、对话学习的有效性,我们要注意:
1.教师、学生、文本充分展开对话
教师要引领学生,用整个心灵去走近文本、浸润文本、重构文本。《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堂较好地实现了研读对话的课。第一步:学生初读感知,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是讲我们迎来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是我们人类21世纪的希望,我们要好好珍惜海洋。此时可让学生质疑问难,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第二步,由重点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迎来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入手,“人们为什么对海洋又爱又恨?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再读课文,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着重研读,(强调这一点)在此基础上,分为若干个探究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和交流。第三步,回归整体,感情升华。再读课文、或发出感慨时,此时师生的对话已经自然融入“不愤不悱”的状态。
2.认真倾听捕获灵感寻求共鸣
倾听是一种民主的氛围,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课堂。首先是老师的倾听。老师要蹲下身子,眼睛平视,敞开心扉。没有矫揉造作,没有顾作姿态,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情感上走近学生,达成心灵的共鸣。其次是学生间的倾听。每一个人都需要得到尊重与欣赏,不管对方讲得如何,都应给予鼓励的眼神,热情的肯定,善意的尊重与欣赏!
对话教学其实不仅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更是一种教学精神,是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的彼此接纳。
四、猜想问题,探究阅读
猜词语:上课前,吹个口琴曲,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然后对同学们说:“老师看大家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不由得想起了一个词。谁能猜得出来?”大家兴趣高涨:“全神贯注”“不是。”“聚精会神。”“不对。”“津津有味。”“还不是。”“兴致勃勃。”“还没猜对。”“兴趣盎然。”……“其实,你们的词语都用得太正确了,说得太好了!”就这样,同学们的积累思潮如涌。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七
一、“理解”借助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基本规律
1.抓关键词语,品文意。
教学中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捕捉作者用词的精准,品味关键词语在作者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如六年级的《半截蜡烛》一课,其中有一句:“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似乎”一词能不能去掉,为什么?通过探究这个话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这个词准确的反映了危机的过去只是暂时的,为下文更紧急的情况出现埋下了伏笔,从中我们不得不赞叹作者遣词造句的严谨,通过这个环节教学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自己表达时用词的严谨。
2.抓篇章结构,析文趣。
每篇文章作者选用不同特点的句法、段法和篇法都是有讲究的。如三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北大荒的秋天》,其中第3自然段总分结构的构段方式是学生学习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的开始,抓住非常典型的语言结构进行言语能力训练是践行课标理念的有效途径。
3.抓表达方法,悟文情。
每篇课文的作者总是根据内容的需要寻找最恰当的方法来完美地表达,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特别像“学界泰斗”季羡林老先生的作品《夹竹桃》,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课文毋容置疑是写夹竹桃的,但课文的第3自然段只字未提夹竹桃,却足足写了与之毫无关系的另外十四种花,为了让学生捕捉到季老先生这种衬托对比表现手法的独特魅力,我在学完描写夹竹桃的所有段落后,请学生质疑。学生自然就落到我事先设想到的陷阱里来了,“课文明白着是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花费那么多的笔墨去写另外的花,增加一个毫无意义的第3自然段呢?”当这位学生一提出这样的观点,另外一些有反对意见的学生就不服气了,立刻提出了反驳的理由。“如果没有第3自然段来写其它的花,怎么能够衬托出第4自然段中夹竹桃花期长和韧性可贵呢?”甚至有学生立即联系起了以前学过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你忘了在《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中,不是作者也花费了很多笔墨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为的就是衬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坚强不屈吗?这篇课文的作者当然也是为了达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啊!”听着同学们的争论,我在一旁偷着乐呢,这不就达到了从学生的“学”出发,学会衬托对比这种表达方式了吗?学会了表达方式,领悟了作者在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又使得学生言语能力的建构在相互争鸣中得到发展、提升。
二、“运用”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尝试表达
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不经过历练是不可能实现的,言语能力的建构也不例外。成功的读写结合,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文本中学到的言语经验和语用方法付诸于实践,而且要根据年级的不同提出相应的训练要求。
1.低年级模仿式表达。
低年级学生的表达以模仿语言为主。《木兰从军》课后有一道练习: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木兰说服家人的理由可以学习课文中木兰“想”的语言:“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以及“做”的语言:“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样一个读写训练的设计,既抓住了课文的重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化解了学生在语言组织上的难点,又让学生学会了运用文本语言合理规范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感受的方法,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2.中年级迁移式表达。
中年级的训练应该着重在语言表达形式的迁移运用中,强调思维的独特性。在《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时,学生学习到了叶圣陶爷爷写金华双龙洞的一种方法,教者引导学生进行练笔,写一写身边周围的特色景点,一方面抓住景点的特点把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另一方面把当时的感受真实地表达出来。如此,以后学生来写参观的习作、游览的习作,就自然会用上见闻外加感受的表达形式了。
3.高年级创造式表达。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92-1
2011年版语文课程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如何站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制高点上,在阅读教学中扎实开展语文实践,优化阅读效果,增强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谨以此文作粗浅思辨和梳理,以求教于方家。
一、增加思维含量,唤醒主体意识
【课堂观察】 《螳螂捕蝉》
如果按照课文的记叙顺序,围绕“侍奉吴王的少年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引出了什么道理?”等问题展开教学,学生则只要找到课文的相关内容就能较为轻松顺利地将课文学完。而这样的教学往往是浮于表面,肤浅有余思辨不足,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如果教师经常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还会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消磨语文实践的热情。
因此,不妨换了一种思路设计问题:“少年成功劝服吴王取决于哪9个因素?”学生一看到9个因素,探究的兴趣立马飙升,纷纷开始钻研文本,并适当标注。提出9个因素,一方面是极言因素之多,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归类,所以大可不必拘泥于几个因素,重点是要训练学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当教师叫停学生自学探究时,教室里发出了“再等一下!”的呼声,大有找不齐全不罢休的探究激情。交流阶段,学生们一个接一个地汇报学习思考的成果,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对“天时地利人和”各方面因素都有了通盘考虑,对“做样子”、“摆噱头”、“卖关子”等劝说技巧也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最终凝聚全班智慧,总结出9个因素。至此,学生真切地领会了少年智劝、巧劝的艺术。这个教学过程避免了照本宣科的低层次重复,打开学生的思路,突破了接受、记忆的框架,让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评价的高阶思维训练,是一段高质量的语文实践之旅。
启示: 引导学生开展自觉的语文实践,重在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重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有广泛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重在学生能把感知的文本信息转化为自己的认识,独立思考,发表主见。
二、联系文体特点,促进理解感悟
【课堂观察】 《夹竹桃》
学习课文中直接描写夹竹桃韧性的那段文字, 最难的是理解“韧性”。韧性的字面意思是柔软而结实,不易折断。文中又有怎样的内涵呢?这就既须感知夹竹桃的形象,更需领悟夹竹桃的精神。因此,绝不能把夹竹桃仅仅当作花来教,而要看到“花”隐喻的“人”,需要逐词逐句地品读,感悟文字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
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知晓了散文“借物喻人”、“形散神不散”的文体特点,由此生发的理解也是灵动而智慧的。如果再联系季老写作此文的背景,联系季老的一生,则对文本的阅读建构会更丰实,更深厚。由此看来,教学触及课文核心内容的关键词句时,不可照搬词条,浅尝辄止。而要联系语境,联系文体特点,甚至联系作者生平,联系写作背景,形象地感知外在意象,深入地品味内在意蕴。
启示: 引导学生开展深度的语文实践,重在潜心会文,虚心涵泳;重在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重在明内涵、悟情思,促成开放而灵动的理解感悟,获得审美体验,使文学修养得以潜滋暗长。
三、揣摩语言特色,增长言语智慧
【课堂观察】 《水》
课文是这样描述“我”出生的地方缺水的:“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面对这样看似浅显的语段,有的老师这样组织教学:1.自读,把握主要意思:这个地方缺水。2.出示图片:直观了解缺水的地方人们取水的情景。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在对比中加深对缺水的感悟。4.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教学,关注了文本内容,关注文本的内涵,学生确实能感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但缺少对言语特色、表达技巧的关注,对文本言语智慧的品读赏析还欠火候。
如何改进呢?首先可以引入一段意思相仿的文字,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品评:“记得那时候我们村子里的人很多,吃水要到一个很远又很小的泉眼去挑,挑水的队伍很长,要等很长的时间才能挑到一点水。”一对照,学生自然将目光聚焦到几个数据上,体会到了文本的秘妙。“一个村子”中“一”是全,整个的意思,暗含人多,“十公里之外”说明路远,“一处很小的泉眼”极言缺水,“一个小时”意即等待时间之长,“一担”体现了水量的少。正因为这样的词句,文本才达到了准确妥帖的表达效果。一个“一”字时而蕴藏多的意思,时而表达少的含义,虽普通但含义多样。通过逐个品味,学生对缺水的感悟更加细腻深刻,对言语特色更加敏感,也深深感佩作者马朝虎的语言表达是那么清楚、准确、简练,形象,真正做到了言简意赅、意蕴深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朗读感悟,才货真价实地做到了文意兼得。真真切切感悟了语言的内涵,体会了语言的精妙,领悟了表达的效果,增长了言语的智慧。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九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平衡
新课程改革,使我们高兴地看到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回归,语文教学更多地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同时有些课在落实人文性的同时却忘却了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学生在理解、品味语言中受到人文关照;在学习、运用语言中,得到人文滋养;把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和人文熏陶统一起来,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例如,在教学《爱之链》一课时,我抓住文中的一个生发点――老妇人给女店主留下了字条。让学生写留言条的设计,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如果训练只是单纯地进行文字的练习,那将是毫无生命活力可言的,而要把读书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我出示两位同学写的不同的留言条,问:“你们觉得两个同学的留言条哪个合理?”再次启发学生充分读书,深入思考。学生在读书中,真诚地与文本对话,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地领悟了本课的情感目标――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
二、主体与主导的平衡
主体是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是指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如果主导过头了,就变成了“满堂灌”;如果主体太充分了,很可能就成了“放羊式”,课堂效率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应该发挥教师这个课堂组织者、引导者和点拨者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也应把握好这两者之间的平衡。例如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我巧设 “陷阱”:“究竟该不该杀他的大黑骡子?”让学生展开辩论,当我发现有的学生阅读不够细致,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时:
师:别忙回答,请大家先在小组中讨论,亮出你的观点,摆出你的理由,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支持你的想法。
当我在学生的辩论中发现学生都忽略了课文中和老饲养员的那段对话时:
师:课文中和老饲养员的一段对话也许让我们有更深的体会,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接着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拓展。
师:杀了大黑骡子就会彻底解决红军饥饿的问题了吗?你对彭大将军还有哪些了解?
生:爱兵如子,行军打仗时常常将自己的被子、军毯、大衣,悄悄地盖到战士们的身上。
教学中,学生主体得到充分的尊重,而教师的主导也发挥得淋漓尽致,在老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的阅读活动由浅入深,理解层次不断深入,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的形象也在学生的脑中逐步丰满起来。
三、整体与部分的平衡
课文要深入研读,要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充分挖掘文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这是新课程所反映出来的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但教学中每一个局部细节又都必须体现课文的整体。我们不能在抓词句的同时忽略了文本原有的整体美感,将原本内在紧密联系、具有整体美感的文本割裂开来教学。对关键性问题必须在整体框架下去理解,对文章各个部分的学习,若离开了赖以生存的语境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变得空洞干瘪。在教学中既要对课文进行逐字逐句地揣摩,又要能尊重文本的整体美感,两者要做到有机融合,和谐统一。
例如在教学《夹竹桃》一课时: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读了课文,在作者眼中,夹竹桃为什么最值得留恋与回忆?
……
师:夹竹桃韧性可贵,从哪可看出来?再读读这三、四段,把你喜欢的句子读好了。
师:你最喜欢哪句话?读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好吗?
生1:……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
师: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生1:因为两个“无不”写出了夹竹桃花期长,其他没有任何一种花能与之相比。
师:让作者留恋、回忆的仅仅是夹竹桃的韧性吗?
生2:还有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的幻想。
……
师:(引读)夹竹桃花色之美,花期之长,花影之妙,难怪作者说――
出示最后一段: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学生齐读)
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体会这让人惊叹的韧性、奇妙的幻想吧!(学生读四、五段)
以上教学片段从整体入,又回归整体,自始至终能够在整体的语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很好地实现了整体与局部有机融合。
夹竹桃教学设计 篇十
关键词:环境建设;苏州国际教育园区;环境设计教育园区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培养情操、追求真理的场所,环境设计是校园精神的着力体现。本次绿化景观设计在延续和强化校区总体规划精神基础上,运用现代景观生态设计的理念,突出与校区整体的和谐统一,并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鲜明的时代风格、多元的文化组合和丰富的视域景观,强化植物生态设计的科技含量,着意营造校园的冶学和恬静的氛围。
1 校园环境设计规划原则
①生态优先的原则:以植物造景为主,追求清新自然的景观设计风格,运用自然式造景手法,构成绵延起伏的草坡,绿树成荫的密林等景致丰富的植物群落。创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②整体和谐统一的原则。③文脉与绿脉相默契的原则。
2 校园环境空间脉络结构
本次规划在深入理解和分析总体规划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园区的四大功能分区:公共教学、行政办公、体育运动和学生生活区,将校园内部的景观环境结构精简抽象为“三溪、四轴、十二个主题园”的空间脉络结构。
“三溪”:既东西向贯穿苏州旅游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金色水道,南北向贯穿园区的采香泾和贯穿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花溪。
“四轴”:既前期规划确定的贯穿东西向的三条校内交流轴和一条南北向的校际交流轴。
“十二个主题园”:是指镶嵌在校园内具有特定绿化景观特色或校园文化内涵的块状绿地,主要有:智慧园、惜时园、名士林、数码花镜、醉红坡、桂馨园、竹园、枫叶溢彩、百草园、生态教育区和求实园,作为教育园区环境景观设计的重点,形成校内文化、绿化、美化的亮点。在具体施工时,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部分景点暂时还没有得到实施。
3绿化种植规划设计
3.1绿地系统
3.1.1 校区植物配置原则。从植物的空间围合形态上,注重不同空间场所中人的心理体验和感受,从密林、疏林草地、林中空地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在富有生命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多元化的视觉空间效果,达到林成荫、树成群、草成坪、花成片的优美景观,校园景观随季节不同而表现出明显的季相变化。
3.1.2 植物种群的比例控制。三校区共选用160余种植物,所用种群的比例控制如下:针叶树种占13%,阔叶树种占87%,阔叶树中常绿树占55%,落叶树占45%;木本与草本的比例为:木本65%,草本35%。
3.1.3 骨干与基调树种的选择。①落叶树种:七叶树、鹅掌楸、梧桐、悬铃木、黄山栾、薄壳山核桃、玉兰、二乔木兰、槐树、喜树、枫香、马尾松、重阳木、乌桕、构树、榉树、枫杨、合欢、榔榆、榆树、垂柳、香椿、臭椿、朴树、麻栎、无患子、三角枫、五角枫、银杏等。②常绿树种:广玉兰、石楠、女贞、枇杷、椤木石楠、深山含笑、乐昌含笑、杨梅、珊瑚树、桂花、杜英、青冈栎、苦楮、柳杉、侧柏、柏木、罗汉松、雪松、樟树、棕榈树等。
3.1.4四季景观季相变化的植物材料构成。①春季花木:日本樱花、红叶李、碧桃、榆叶梅、蔷薇类、玉兰类、含笑类、海棠类、梨类、梅类、紫荆、山梅花、溲疏类、木绣球、海仙花、迎春花、红花木、金钟花、杜鹃类等等。②夏季花木:红瑞木、金丝桃、合欢、木槿、小叶栀子、牡荆、石榴、水杨梅、紫薇、光叶绣线菊、绣球类、凌霄、夹竹桃、凤尾兰等等。③秋季花木:桂花、木芙蓉等等。④冬季花木:结香、腊梅、茶花、茶梅等等。
3.2 匠心独具的植物分区配置特色
3.2.1 庭院内部植物配置。材料选以观花观叶的小乔木和花灌木为主,地被植物要求较耐荫。植物造景注重空间渗透与建筑室内的呼应,所有桂花、含笑、木兰、茶花、枇杷、海棠、八角金盘、桃叶珊瑚、长春蔓、茶梅、杜鹃和箬竹等等。
3.2.2 体育运动区植物景观配置特色。以落叶大乔木遮荫效果为主,夏日遮荫、冬日采光,主要有榉树、枫香、薄壳山核桃、栾树、七叶树等等;适当栽植落叶花灌木隔离带。
3.2.3 两条景观轴线的植物配置艺术特色。两条景观轴线的植物配置以花坛、模纹花带为主,形成色彩艳丽、极具动感的图案装饰效果。花坛结合园林小品,如庭院灯,衬以高大林荫树,使景观大道成为校园最具美感的风景线。花坛花带以修剪的小灌木,如红花木、雀舌黄杨、栀子花、紫鹃、茶梅和1、2年生的草本花卉为主,林荫大乔木以香樟、银杏为主。
3.2.4 入口区域植物景观特色。入口区域植物配置要求简洁规整,绿地广植夏末秋初新生入学时开花茂盛的植物群,如木槿、桂花、栀子花、樱花等等,花坛布置1年生草花和秋植球根的花卉,形成花色如锦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孟刚,李岚,李瑞东。城市公园设计[M].北京: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3
2徐公天。园林绿色植保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