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科学教学 科学教案【优秀7篇】5-3-27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美丽的编辑为大家整编的科学教案【优秀7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科学教学教案 篇一

目标:

1、引起幼儿对“神六”发射的关注,对宇宙飞船和宇航员感兴趣。

2、了解我国神舟六号的特征,并尝试绘画表现。

准备:

1、幼儿对神舟六号发射的信息有所了解。

2、神舟六号发射的图片若干。

3、绘画材料。

重点:

了解神舟六号的有关信息,并能交流讲述。

难点:

尝试表现火箭和飞船特征。

过程:

一、引出主题

1、出示神舟六号飞船的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2、请个别幼儿介绍。

二、观察讨论

逐步出示神舟六号飞船从发射到返回的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神舟六号的飞船在哪里?神舟六号的火箭上有什么标志?

2、宇航员乘在飞船的哪里?这两名宇航员是谁?

3、神舟六号发射以后是怎样变化的?

4、简单小结。

三、联想创作

1、我们的航天科学家和宇航员们真了不起,造出了这么先进的宇宙飞船,他们还在不断的研究,以后的宇宙飞船肯定还要先进。

2、那我们小朋友想想看,我们将来造的宇宙飞船是什么样的,把它画下来。

3、指导幼儿表现宇宙飞船和火箭的主要形象。

4、及时展示幼儿作品。

科学课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数量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师: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揭示课题)

二、运动起来会怎样

1.我们每个同学经常在运动,运动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2、我们都能感受到运动时心跳、呼吸会加快,但1分钟内会加快多少次你知道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了?

(1)怎么测心跳的次数?心脏位置在哪里?教师出示心脏位置图。仔细观察图,再摸摸自己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之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心脏的大小和本人的拳头相当。

(2)怎样算呼吸一次?怎么测?

(3)1分钟时间怎么看?(出示课件钟表)

测心跳,可以测脉搏的跳动。测呼吸只要将手捂在鼻子下,感觉热气一次就算呼吸一次。1分钟时间就看秒针从哪里开始,再回到那里,教师出示课件闹钟。

3.学生设计后分组活动:(要求:四人小组中两人测心跳数,两人测呼吸数)

(1)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把数据填写在表格上。

(2)原地跳动1分钟后,测试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次数。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

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3)汇报、交流。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学生汇报时用)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让学生自己比较数据,说明什么?对不合理的数据作出。

三、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模拟活动:心脏肌肉的力量。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呼吸会加快?

教师出示心脏跳动有关知识,见书P77,可以以课件形式出现

读后提问:读了这段话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心跳是怎么回事?(板书: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血液循环模拟器,指名演示血液循环模拟器的收缩和舒张,并请学生模仿,体验心脏的力量。

2、心脏跳动是干什么?

猜一猜心脏舒张时血液怎么流的?心脏收缩的时候血液又怎么流?

师给各组一盆水,分组做血液循环的模拟实验。

教师用课件演示心脏收缩、舒张与血液循环关系(板书:血液在全身循环)

3.血液不停地在体内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教材资料P77,说说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教师借助课件说明。(板书: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4.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数据来计算平静时和运动时肺吸收的空气和心脏泵送到全身的血液量。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姓名:班级:实验时间:年月日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运动时

增加

注:按每次呼吸吸进500毫升空气.每次心跳泵送70毫升血液计算。

5.汇报、交流。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

运动时

增加

6、讨论:

(1)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现在你认为运动时人的呼吸和心跳为什么要加快?

(学生回答后,出示:因为人运动时能量需求增加,那么氧气和营养物质也需要增加,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就要加快流动

才能满足身体各处的需要。所以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就要加快。)

(2)呼吸加快,心跳加剧了,血液流动快了,能量消耗大了,这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出示训练有素运动员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训练有素运动员平静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毫升)(毫升)

平静时1070004036000

得出: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这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和心肌的力量。(板书:运动能使新陈代谢加快,呼吸肌、心肌力量加强。)

四、: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运动与健康

心脏跳动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血液在全身循环

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作用: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心肌力量。

课后反思

运动对于健康的意义,学生认识不少,如果不上这节课,他们也能说出:“可以增强体质”“少生病”“延缓衰老”,等等。但这是他们从书本上或者别人的'口中得到的,自己很少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或者说很少有意识地去体验。这节课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去体验,去感受运动对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运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课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的有结构的活动主要]www.kaoyantv.com[有三个:第一是通过亲身的运动测算出运动1分钟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多了多少次。使学生知道自己激烈运动1分钟后呼吸和心跳会增加很多。第二是让学生通过心脏模拟器心跳情形感受到心脏收缩的力量;第三是通过做血液循环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心脏收缩、舒张时血液流动地情况。

由于一课时安排三个活动,且知识含量多,因此,如何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我试教了一个班级,结果拖课6分钟,且是草草收场。怎么办?根据试教情况,本着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能精简就精简的原则,我对原有的教案作了五处修改:

第一,精简了“引入”。原来的引入是通过讲述一个人把一只兔子和鸽子从小在笼子里喂养,长大后,他把兔子和鸽子放出来,结果兔子跑不了多远就死了,鸽子飞了几圈后也死掉了,让学生听候谈谈自己的想法。意在引导学生得出缺乏运动就失去健康的结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想法是多方面的,这样就要费时。为此,我改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让学生谈谈看法,学生一般较快地说出能增强体质,延续生命等话语,教师就能顺势揭示课题,省时快捷。

第二是将原来专项教学心脏位置的的内容安排在测试心跳环节中,这样教学自然又省时,不是为教心脏而教心脏,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

第三是精简了实验表格。按教材要求本节课学生需填写两份表格,一份是记录运动前后呼吸、心跳次数的,另一份根据运动前后心跳、呼吸加快次数计算出心脏多泵送了多少血液和肺部多呼吸了多少空气。在填写第二份表格时学生需将第一份表格数据抄在第二份表格上再计算,费时,且易搞浑学生。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学时就直接出示第二份表格,反正第二份表格中包含了第一份表格的内容。

第四是原来在测试心跳和呼吸次数时是让学生自己看着课件上的钟表数次数的,但学生完成人次参差不齐,教师就得等,浪费了时间。第二次教学时老师喊:准备——“瞿”,结束喊:“到”,同时结束。学生起跳都在原地站立跳,也省去了学生走来走去花费的时间。

第五是为节省学生翻书时间,我将树上的有关知识语句直接用课件投视出来。

第六是为节省时间,考虑本课教学以学生体验为主特点,每个问题一般提问不超3人次。

在精简的同时,为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运动能增强人体机能的教学目的,我增加了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血液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全身各处的废物随血液排出体外的flash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从第二节的教学过程看,在测试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数时,由于学生节外生枝,虽然测试的动作过程清楚,但讲述环节还是不够清晰。

为节省时间,对个别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没有及时予以,一定程度上伤失了学生的积极性。

科学教学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学习区分上下位置。

2愿意帮助别人

活动准备

1设置娃娃家里物品乱放的场景。(玩具杯子、碗、锅等在不同的地方。)

洋娃娃4-6个

3幼儿用书

活动建议

1教师和幼儿一起整理娃娃家。

(1)请幼儿观察并说出娃娃家里物品的位置,引导幼儿说出XX物品在XX的上面(下面),感知区分某一物体为参照的。上下。

(2)引导幼儿说说娃娃家的这些物品应该摆放整齐,说出XX物品应该放在XX的上面(下面)。

(3)请几名幼儿整理娃娃家,其他幼儿说说物品摆放在哪儿了?是否整齐?

2、请幼儿和洋娃娃一起玩“捉迷藏”游戏。

(1)回忆歌曲《内内抱着洋娃娃》,激发幼儿产生对洋娃娃的兴趣。

(2)请几名幼儿到娃娃家长找出藏起来的洋娃娃,找的后说出位置(在床、桌子…的上面、下面)。

(3)幼儿分组玩游戏,练习区分物体的上下位置。

(4)教师再次江洋娃娃藏在不同的物体的上下位置,请幼儿找出来,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处、找出藏在桌子下面的洋娃娃。

科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包装盒的活动,了解过度包装和滥用塑料包装的危害。

2.知道垃圾减量的重要性,探索减少丢弃和物品重新使用的一些方法。

3.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做力所能及的事,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带 1 ~ 2 个商品包装盒。

教师:几个过度包装的包装盒和注意了环保的包装盒。称重的弹簧秤。再利用的小用品或工艺品,如空罐做的笔筒、饮料瓶做的花瓶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我们已经知道垃圾要污染环境,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怎样才能更好地解决垃圾问题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回答,教师适时引导或归纳:解决垃圾问题要从各方面努力,首先要从根源上想办法减少垃圾的数量,然后把可以用的材料回收,最后剩下的再作无害处理)

2. 减少垃圾的数量是从源头上解决垃圾问题的好办法。日常生活中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

3.师生一起探讨哪些垃圾是可以减少的,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言之有理就应给以肯定,如双面打印可以节约纸张,自己带喝水的杯子,少买瓶装饮料,尽量少用或不用一次用品以减少纸和塑料的丢弃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侧重于考虑家庭中和学校里的哪些垃圾可以想办法减少)

二、包装盒的观察研究

1. 一般情况下商品都有包装,包装有什么用呢?(便于保存、运输、计量、标识等,而且比较卫生)

2. 包装最后到哪里去了?(都成了垃圾)

3. 商品不同,包装的方法也千差万别,今天我们就来观察研究包装盒,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4. 教师出示教材第 24页上的问题,解释什么叫“过度包装”。

5. 讨论:用什么方法或标准来衡量有没有“浪费”的情况。(如可称量包装和商品各有多重或体积各占多少,也可用估测的方法)

6. 分组观察、思考教材第 24页上的1~3个问题。

7. 汇报观察研究结果。

8. 全班研讨教材第 24页上的4~6个问题。

三、废弃物品重新使用的研究

1. 有些东西已经用过,好像可以丢掉了,其实它还可能有其他用处。

2. 教师出示一根包装绳、旧玻璃瓶、废塑料袋,谁能尽可能多地列举它们还有哪些用处?

3. 交流汇报。

4. 说说还有哪些物品是可以重新使用的?怎样使用它们?(教师可提示旧衣物、旧玩具、旧图书等物品)

5. 废物利用有哪些好处?

6. 我们经常购买一些小工艺品,人们还常常互赠贺卡或其他小礼物。如果我们注意收集一些废弃物品进行创意制作,不但省钱,还节约资源,减少垃圾,更具特色,作为礼物的话,还能表达自己的诚意。

(展示几种废旧物品制作的精美作品)

四、总结、拓展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2. 你们能利用一些废旧材料制作出有意义的作品来吗?利用课外时间做一做,然后开个展览吧!

科学教学教案 篇五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新课 标第 一网

尺子伸出左面的长度(厘米)我想到的(预测)我听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变化顺序

音 高振动的快慢音 高振动的快慢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本课是单元的难点,引领学生探究时,确实是障碍重重。首先,尺子振动发出的声音较轻,学生的习惯还是没过关,做不到安安静静地做实验,给听音带来了不便,第一个实验中,拨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须注意的细节,一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边缘处按住尺子,防止拨动时尺子敲打桌面发声,干扰实验。其次,部分学生观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动一再走入低谷,听出用力不同,尺子发出的声音强弱不同后,再问:“两次实验中尺子的振动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没有人能答得上来,再重复实验,也只有少数学生注意到“振动的距离”不同,此时乘机让学生用手的动作模仿了一下,给出了振幅的概念,觉得大多数学生没有注意到这一不同,进行了第三次实验观察,这才堪堪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再后面,就更加举步维艰了,首先,用四个杯子听音,有一部分对音乐不敏感的学生根本听不出来,为强化学生对音高的感知力,我觉得可以用一种乐器先来让学生听听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许会好一些(我在四年级只有一个班级,这阶是没法试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长的音高音低,也有许多听不出的,同样的,用眼睛,也没有几个学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动地有快慢,这一环节的结论得出,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学生有太多的不确定

教学后记:

按书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体传播声音的能力不同这样的概念,要再细化,比较难(本来说预期他们了解金属传播能力最强的)。而且铝箔纸棒,做起来很难,要特地去买材料,我把这个材料改成铅丝了。

土电话是非常好玩的一个实验内容,我把教材里的线加长,加长到30米,让学生对着话筒轻轻说话,他们惊讶地发现,听筒里能听到!这比在教室里进行实验要好得多,因为在教室里,本来就能听到互相的说话声嘛,还要电话干嘛啊!好玩之余,学生也对固体传声能力比空气强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这一个认识还不够,所以在课堂中也没有让学生来证明,只是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无意之间有了一个手握正在振动的音叉而使得声音停止的一个发现,学生也正好利用这一个发现证实了物体的振动会产生声音,物体停止振动,声音就消失。

思考一:学生在这一节课里的活动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没有让每组学生都有实验的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演示实验中思考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思考二:教师的演示实验是否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四、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5

科学教学教案 篇六

【活动材料】

手电筒、记录板、神秘箱、动物或植物等卡片

【活动玩法】

1、尝试打开各种手电筒,玩一玩,知道手电筒会发亮。

2、通过箱子上的洞以及手电筒的照明,观察箱子里的物品。

3、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结果,选择相应数量和形状的卡片在对应位置进行记录。

【观察要点】

1、幼儿使用手电筒进行照明的方法。

2、幼儿是否能尝试变化手电筒照射的位置和方向,寻找到更多的物品。

3、幼儿能否讲清楚自己发现的物品。

【活动提示】

1、建议将此活动放在《白天和黑夜》主题中进行。

2、神秘箱的一端要能打开,方便教师不断调整、更换其中的。物品和物品的位置,。增强神秘感,提高幼儿寻物的兴趣。

活动反思:

激发幼儿探究动机及兴趣是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和教学活动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大自然是知识的宝库,是活教材。奥妙无穷的大自然是幼儿学习科学的最好场所。让幼儿亲临大自然,充分运用他们的感官,看看、闻闻、听听、摸摸,使幼儿获得丰富的感知。让幼儿接触大自然,不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而且还促进了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诱发了他们学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关于科学的教学教案 篇七

活动目标:

1、了解磁铁的一些基本特性,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2、愿意记录实验结果并与同伴交流。

3、初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活动准备:

1、幼儿(幼儿食品)自己认为能被磁铁吸住的各种物品2、磁铁记录板、纸、笔3、教师准备的能被磁铁吸住的物品:如剪刀、铁夹、铁钉、回形针、图钉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一些有趣的演示(如纸娃娃在玻璃上跳舞)引起幼儿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二、介绍自己准备的材料。

师:刚才,我们在玩磁铁的时候发现磁铁能使纸娃娃在玻璃上自由地跳舞,真是神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呀!小朋友们都找来了许多认为可以被磁铁吸住的东西,请介绍一下好吗?

幼儿逐个介绍。

三、做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这些东西真的能被磁铁吸住吗?等一会儿你们来试试。老师这里也准备了一些东西,你们试过自己准备的东西后,也可以试试老师准备的东西,别忘了把你做的每个实验记录下来。

幼儿操作,教师关注他们的表现表达,如请幼儿说说发现了什么,是怎样记录的,有的孩子画“o”表示物体能被磁铁吸住,画“x”表示不能被磁铁吸住。

四、交流实验结果

师:你们发现什么东西能被磁铁吸住?并展示幼儿介绍自己的实验结果,老师把能被磁铁吸住的。东西摆在桌子上,并告诉幼儿,这些东西都是金属物品。

五、情境表演。

让幼儿运用磁铁的作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如:帮“奶奶”找掉在地上的针;帮“妈妈(妈妈食品)”取瓶中的图钉;玩“钓鱼”游戏等,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六、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寻找磁铁的朋友,进一步了解磁铁的广泛作用。

师:做了那么多的实验,我们发现易拉罐、图钉、锁、剪刀、回形针等都是磁铁的朋友,都能被磁铁吸住。你们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也是磁铁的朋友呢?那些东西里用到了磁铁?磁铁在这些东西中是做什么用呢?

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