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精选4篇】10-10-4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该页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洛阳诗韵教案【精选4篇】。

洛阳诗韵教案 篇一

关键词:高峰体验 诗词 背诵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2-0042-03

作者简介:张西云(1980―),广东南雄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广东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语文教师。研究方向:课外阅读、初中文言文教学。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查一批有相当成就的人士时,发现他们常常提到生命中曾有过的一种特殊经历,“感受到一种发自心灵深处的颤栗、欣快、满足、超然的情绪体验,”由此获得的人性解放、心灵自由,照亮了他们的一生。马斯洛把这种感受称为“高峰体验”。

常有高峰体验的人最接近真实的自我,能够最佳和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智慧,因此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富有责任心,更富有主动精神和创造力,他的行为更具有自发性、表达性、纯真性,更加自然、公正、坦率。因此这种人的潜能与价值更能得到充分实现。

虽然自我实现的人更容易有高峰体验,马斯洛也承认有些还没达到自我实现阶段的人也有可能有这种体验。高峰体验不能通过个人的意愿而发生,但却有可能通过安排自己周围的环境提高它发生的可能性,例如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创设条件,激发学生获得高峰体验的可能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古典诗歌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高峰体验的载体,笔者也试着从各个方面引领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古诗文背诵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必然路径。叶圣陶先生曾说:“读,原是很重要的,从前的人读书大都不习文法,不重解释,只知死读上用死功夫。他们朝夕诵读,读到后来,文字也自然通顺了,文义也自然明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然而,不少学生认为古诗文枯燥无味,尤其讨厌背诵。学生在背诵时死记硬背,教师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本文从诗词吟诵、背诵竞赛、歌曲哼唱、游戏活动等角度引领学生获得学习的高峰体验,希望不仅能让学生高效地学习,并且能在背诵中培养语感,提高自学能力,积淀人文素养。

一、以诗词吟诵引发高峰体验

吟即吟咏,按照汉语特点和诗词格律拖长腔地唱。吟诵即吟咏和诵读的合称。区别在于吟咏有曲调,诵读没有曲调。古诗文是以吟诵或唱的形式创作的,白话诗文是以朗诵形式创作的。故古诗文吟诵之,白话诗文朗诵之。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写道“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吟诵的感染力可见一斑。

在学习古诗词时,笔者先给学生播放了吟诵专家徐健顺的七绝《乌衣巷》(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这首仄起七言绝句中,用的是“麻(a)”韵,这个韵比较单纯直白。这首诗每句的前半部分都比较低回顿挫,后半部分比较明朗上扬,这种音韵上的对比,吟诵起来正符合诗歌所表达的古今对比之意。吟诵之时,无限感慨尽在其中。燕子年年寻旧巢,辈辈相传,而此屋主人已经数易,旧时贵胄华堂,今成百姓人家。

吟诵时应拖长的字有:边、花、衣、阳、斜、时、前、常、家。入声字读短音。这些字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学生不仅深入理解了诗意,也牢记了字词,不易写错。

然后,笔者也依样画葫芦,引领学生尝试着吟诵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也是初唐古绝。从格律角度来看,亦可视为押仄声韵的仄起五言绝句,所以吟诵时用古体诗的调式和近体诗的调式均可。按照吟诵专家的指点,这首诗中有三个闭口音的字,比较有特点。“琴”“深”“林”,这三个字现在收音收到-n上,过去是收到-m上的,所以在吟诵这三个字时,尽量闭口走鼻音,才更有古韵。如果按照近体诗吟诵,则应拖长的字是:篁、琴、啸、林、知、相、照。入声字读短音。学生在反复的吟诵、体悟中,颇受感染,亦深解其中滋味,这种别样的体验,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先生也说:“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极其重要,声音是对生命的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会让学生感动。”引领学生进入诗歌教学高峰体验的第一步就是倾听诗中个性的声音,让学生在吟诵中沉入、陶醉、忘我,引领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二、以背诵竞赛激发高峰体验

人皆有好胜之心,中学生更是如此。少年不识败滋味,表现欲很强,屡败屡战,更容易激发其兴趣。背诵竞赛可针对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现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内容为例,以小组为单位举行背诵竞赛。比赛项目有:其一,“非你莫属――指定背诵”。即人员由老师随机指定,背诵篇目则在附录的《山中杂诗》《竹里馆》《峨眉山月歌》等古诗中,由被指定的学生抽签确定。指定背诵是为了确保将基本的背诵篇目准确、熟练地背诵出来,考量的主要是准确度,而抽签则让比赛充满戏剧性,也要求学生充分准备每一首。其二,“狂飙突进――速度背诵”。顾名思义,比拼的就是在准确背诵的基础上的背诵速度,限定背诵《木兰诗》和《口技》等较长的诗文,一声令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各小组派出的背诵快手就迫不及待地开背了。眼看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背诵的学生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气呵成,快速背完,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全班学生都屏息凝视,目不转睛地盯着背诵者,神情紧张,场面热烈,气氛火爆,扣人心弦。学生梁家健背诵《口技》全文仅用44秒,可谓神速。其三,“击鼓传花――接力背”。由每个小组的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背诵附录的课外古诗词10首,每人限背一首,不得重复,在准确的基础上以时间决胜负。这个项目是为了保证小组成员共同参与,轮番上阵,增强团队的凝聚力,考验学生小组的和谐和分工合作能力。其四,“独此一家――挑战背”,即各小组的背诵高手毛遂自荐,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文,只要没有其他小组的学生能背,即可得分,反之,则挑战不成功。这个项目是为了鼓励学生积极背诵课外古诗文,进一步扩大学生的背诵面,增加学生的积累量。

在背诵竞赛中,学生踊跃参与,背诵中的表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潜能,充溢着高峰体验。而观摩比赛的学生也倾心投入其中,与之感同身受,同样体验到背诵的和乐趣。

三、在歌曲哼唱中享受诗词

优秀的古典诗词大多语言精练、意境优美、意蕴深远,富于形象性。一些具有深厚古典文化底蕴的当代流行歌曲词曲作者,将古典诗词重新谱曲,巧妙地化用古典诗词的语句、意境或意象,将古典诗词的精华融入当代流行歌曲中。例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著名歌手邓丽君、王菲等人都曾演唱过,流传甚广。再如由徐小凤演唱的李商隐《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别亦难),同样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月满西楼)近年经安雯演唱后,更是不胫而走,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学生在对流行歌曲的哼唱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诗词的熏陶影响,不知不觉就能入脑入心。笔者常在课前、课间播放由相关的古诗词改写的流行歌曲,带领学生哼唱,让学生既得到音乐的享受,又受到古典诗词美的浸染,深受学生的欢迎。

中小学各版本教材的课内及附录的课后诗词,迄今已被谱曲传唱的详见附表。

四、以游戏活动触发高峰体验

开展《我爱记诗词》等活动,以游戏活动、比赛形式,通过朗诵、吟诵、背诵、接龙、默写等,寓教于学,寓学于玩,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让学生在游戏活动、竞赛中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加速诗词的背诵,享受运用诗词的,体验学习诗词的乐趣。

环节一,诗词接龙,主持人说上半句“海内存知己”,选手就得迅速接下半句“天涯若比邻”,或者先说下半句“长河落日圆”,选手就得迅速答上“大漠孤烟直”;如此这般,循环往复,让人乐此不疲。

环节二,按图索诗。展示一幅图画,选手须猜出相关的诗词。

环节三,说名道诗。主持人报一个诗人的名字,选手马上背出所提诗人的一首诗;或主持人说出一个关键字,选手需要说出一句包含这个关键字的诗词,例如说红,选手可说“落红不是无情物”。

环节四,描诗猜景――主持人会描述一位诗人或一个场景,猜出答案的选手可随时举手回答,答对得10分,答错将失去再答这道题的资格,本环节共10题。这一轮主要考验选手对诗词、诗人与诗词知识的了解程度。

古诗文背诵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乐趣是强大的内在动力,如果能带着乐趣去探求,让学生感受其中的奇妙和,学生将充满探求的动力。诗文的背诵也是如此。引领学生去发现背诵的快乐,经常获得诗词学习的高峰体验,学生将会进入乐此不疲的忘我境界。

洛阳诗韵教案 篇二

初步摸索找好酒

西北工业大学虽说是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为专业特色的学校,却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学校每到周末都会开展通识教育或相关的选修课,但这种课的授课方式往往比较传统死板,效果也一般。

电子信息学院的吴闻川老师就开始思考:“比起老师给学生授课,不如让学生给学生授课,这样的颠覆模式会不会有新的效果?”于是,2013年12月份,吴老师就想到了“学生百家讲坛”的点子。“让学生有机会像老师一样站上讲台开坛授课,像易中天、钱文忠一样侃侃而谈自己的课外钻研。既能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传播知识,讲课者与听课者是双赢啊!”

吴老师把这个想法跟学校团委交流后得到了肯定与赞赏,并希望活动在全校开展。2014年3月开学初,“百家讲坛”开始了第一季尝试。刚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很多学生觉得新鲜好玩,风头一热就跟着报了名,统计下来有80多位学生参加。接着学校要求参加报名的学生花一周的时间去备课,这个要求一出来,一下走了大多半,只剩20多位学生。之后,再经过试讲的选拔,只有三四名学生可以真正走上讲台。比如讲“摇滚乐”的胡家康、“经典英文诗歌鉴赏”的马子晴、“哲学与思考”的吕焰。

除了通过报名筛选的学生,吴老师和其他一些学院的老师还主动邀请了一些能力出众的学生来参加讲座,比如西北工业大学国学社的副社长赵梦圆。赵梦圆是个国学迷,对先秦的文化、历史、哲学、诗歌散文都有很多研究和了解,这部分知识对西北工业大学的学生来说正好比较欠缺,吴老师就希望赵梦圆打好开头第一枪。经过一系列准备,学生百家讲坛第一季第一讲定在了2014年的5月5号晚7点。

开坛美酒讲国学

“在《诗经・关雎》里面,有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大家都知道‘窈窕’是美好的意思,但古人为什么说‘窈窕’而不是‘窕窈’呢?”“其实,把‘窈窕’分开解释会发现窈是指代内心,而窕则表示外貌,可见君子对女子的喜欢是先考虑心灵美的。”主讲国学的赵梦圆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坐在台下的学生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作为第一季的首次讲座,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这当然离不开讲座背后的认真准备。“先秦文学是中国文明的滥觞之地,我们应该多去研究。”在赵梦圆的身上会不经意之间流露出一种复兴国学的愿望。一开始,赵梦圆想找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诗歌,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重新讲解。但吴老师却认为这样太过零散而且没有主题性。国学内容庞大,如何才能吸引大家,又能引发思考,从而了解国学?师生在一起琢磨了很久,最后把主题定为“诗经与爱情”。“爱情是大学生很喜欢且容易接受的话题,而诗经有很多关于爱情的诗歌,两者正好可以结合。”赵梦圆觉得吴老师的切入点很不错,就沿着这样方向去搜集资料着手准备。

最终,赵梦圆将系列讲座取名为“如诗爱情,经久弥新”,按照总分总的讲课模式,先通过《诗经・关雎》这首诗总述君子的爱情观,然后从恋爱过程:相思、表达、行动、勇气、责任等几个方面具体阐述君子爱情观的特点,最后用《诗经・邶风・击鼓》中“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诗句总结,告诉大家:爱情,要且行且珍惜。

讲座准备好了,校园里的公告栏,宿舍楼下的活动栏都张贴起了海报,学校在官网、“三航青年”等微信平台也鼓励学生去参加讲座。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前来听讲,吴老师还给每个到场的学生发了一个可以盖章的小本子,每听一次讲座就盖一个章,积累一定的次数还可以得到一些小礼品。

经过努力,第一讲到场的有40多人。大家本是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前来参加,但赵梦圆不仅把国学中的诗歌讲得简单易懂,并且有着作为90后独特的理解。就比如讲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这里面‘友’字不仅仅指今天朋友的意思,而是君子与女子产生好感,形成男女朋友。而‘友’下面里的‘又’,在象形文字中其实是两只手交叉在一起,这就说明执子之手,要相互扶持,有一种责任心。”这让很多听众都有耳目一新之感。

在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男同学对赵梦圆说:“你知道吗,自从听过你的讲座,我现在去图书馆就会情不自禁地走到文学板块,翻阅几本先秦时代的诗文。”听到这话,赵梦圆心里翻起一阵热浪,似乎能感受到复兴国学的梦想在一点一点地萌芽。在大家的口口相传下,在第二讲时,听众来了100多人。就这样,百家讲坛第一季慢慢开展起来。

好酒可以多贪杯

经过一个学期的摸索,百家讲坛的活动流程初步形成。讲坛于开学3周后展开,一直持续到第11周或12周,讲座时间则完全尊重讲课的学生,只要提前一周上报就可以,学校会把讲座提前排好,放到各个宣传栏里。如果讲者讲得好,还可以适当延长。比如第二季讲座中讲西方音乐史的韩韵潼就从2期讲座延长到了5期。

“我们的主讲人很会唱歌的,大家想不想听?”2014年9月初,在电子信息学院报告厅里,韩韵潼的几个好朋友正起哄请他唱歌,结果大家的兴致一下被点燃了:“来一个!来一个!来一个……”听到大家热情的呼喊,主讲人韩韵潼实在无法拒绝,就给大家清唱了一首意大利歌曲《请别忘了我》:“Se fossi qui con me questa sera. Sarei felice e tu lo sai……”很多人虽然不懂意大利语,也都听得如痴如醉。伴随阵阵掌声,百家讲坛第二季“西方音乐史”的讲座开始了。

韩韵潼不仅歌唱得好,而且对西方音乐史研究得更是十分深入,从西方不同时期的音乐剧特点到具体的乐队布局方式、剧场礼仪、特色乐器等都有涉猎。

“大家都熟悉钢琴,当看到大键琴的时候下意识就会想到钢琴,因为二者从外表看长得实在太像,并且大键琴还是钢琴的前身。但其实这两种乐器的发声机理是截然不同的。大键琴也叫羽管键琴,它是靠内置的羽毛拨弦发声的,属于拨弦乐器,所以声音很清脆,而且很短促,而钢琴是用里面的毡锤敲击琴弦发声的,属于击弦乐器的范畴。”说完,韩韵潼就给大家播放了相对应的音视频,让大家更加直观地对比了解。

由于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历史十分丰富,但大部分人对这块又都不是很熟悉,所以韩韵潼主讲的“西方音乐史”就从这点入手。为了让大家容易接受,韩韵潼选择了一些有代表性的乐器作为切入点,比如大键琴、维奥尔琴、木笛、鲁特琴等。在讲解具体内容时,韩韵潼不仅会插入相应的图片,还会选取相关的音乐剧,如巴洛克时期最著名作曲家维瓦尔第的两段音乐《D大调鲁特琴协奏曲》和为多乐器而做的《C大调协奏曲》等,让大家先从理论去认知,然后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去感受,加深了解。

一开始,韩韵潼心里很担心,害怕没有学生来听课,会冷场。所以每次讲课前,韩韵潼都要去吴老师办公室,先给他讲一段。吴老师每次听完都会有所收获,所以,他也会邀请很多师生前去听讲。结果大家都很享受韩韵潼精心准备的内容。于是,吴老师建议韩韵潼多讲几节课,可以多融入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方乐器对比分析的讲解。

在最后一期中,当韩韵潼讲到威尔第的《茶花女》时,他为大家播放了维奥列塔临死前的经典片段:从咏叹调《永别了,过去的美梦》到唯美的男女主角二重唱《告别巴黎》,再到剧终维奥列塔死在阿尔弗雷德的怀中。最后台下真的有几个同学哭了,“这一幕真的让我难以忘怀,因为我看到了一些人从对歌剧毫无兴趣,到进入剧情为剧情所动的转变。我也真正感受到了这个活动的意义。”

混合酒香弥漫校园

两季的讲坛举办后,这个活动越来越引起学校师生的关注。到了2015年春季学期,很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报名参加讲座。除了文史哲,作为一所以航空、航天、航海工程为特色的学校,理工科类的讲座更抓人眼球。

“南美人90%是同一个人后代,北美人50%人有同一祖先。”大家听到这个说法立马瞪大了眼睛。“真的假的?”“这结论怎么得出来的?”2015年3月20号的晚上,长安校区的报告厅炸开了锅,大家被一个有着奇特想象力的理科男牢牢抓住了眼球。

“这些都是通过DNA鉴定得出来的结论,比如说利用Y染色体可以追踪父系,细胞质DNA追踪母系。”主讲人杨鹏飞一边解释,一边开始在黑板上用计算公式给大家演算,借助粉笔来讲解其中的道理。当时吴老师恰好在现场听课,记忆非常深刻。“当时整个教室都安静下来,全场的人就看见一个小男生拿着粉笔疯狂地在黑板上写着公式,计算着各种数值,写满一黑板就用黑板擦擦去,然后又满满写了一黑板。我们大家真的有种看傻的感觉!”

这个让大家看傻眼的主讲人杨鹏飞,只是西工大物理学院的大一新生。别看他年龄不大,讲起课来却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手。而他讲座的主题“现有条件下星际穿越的可能性”更是新鲜独特,吸引了很多学生前来听讲。

对于科幻,很多人都抱有一种神秘仰望的视角。那里有太多的秘密,太多未知的领域。但对于一个科幻迷来说,却有着多于常人的)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想象力,并希望把这种想象演变成一种行动、一种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去钻研,这就是杨鹏飞的世界。“大家对这块都很陌生,基础知识的不足,使很多人认为星际航行只不过是拥有‘更大的船’和‘更大的马力’,然后像坐着时光飞船似地去开辟一场新航路。”但理科专业的杨鹏飞明白,“事实上基于‘光速不变原理’和宇宙这么大的尺度,星际航行将不同于以往人类历史的任何一次远征。”他想通过讲座给大家讲述未来的星际航行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况。

一般在讲完知识理论后,杨鹏飞还会用科幻小说或者科幻电影举例子。例如《阿凡达》电影中有一幕场景:人类跨越宇宙,来到潘多拉星球寻找某种矿物质……并决定发起战争。不久,在导弹声中圣树被打倒了。杰克的阿凡达开始劝整个森林的人们奋起抗战,而杰克身为魅影骑士屡立战功,最终获得胜利……这部分给观众紧张激烈的感觉,但杨鹏飞指出,从科学角度来说这完全不合理。人类并不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做出很多事情,这有悖于时空相对论。“星际航行并不同于大航海,航海时我们绝对不会考虑尺缩钟慢质量增加,但航宇必须得考虑。因为就我们太阳系而言,直径大概是一光年,银河系是10万光年,整个已知宇宙的直径约是140亿光年。我们飞行器的速度即使接近光速,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飞出太阳系最快也是半年后的事。所以很多科幻片是不合理的。”不少文科生表示,杨鹏飞的讲座虽然比较抽象,有种听天书的感觉,但这种感觉却特别棒,“你会惊讶原来在我们校园里还存在这样一个大神人物!”

学生百家讲坛对于受众小但话题好的讲座也同样重视。吴老师说:“在国外很多大学都会有千奇百怪的社团,这些社团可能只有四五个人,但讨论的话题并不一定枯燥。”

对于这些规模比较小的讲座,学校就不拘于开讲场所了。比如在百家讲坛第二季的讲座后期,主讲“明初四大奇案”的饶文玉就把开讲地点从庄严拘谨的报告厅,转向了独具情调的Corner咖啡厅,讲座也摇身一变成为一场听众与主讲人分享心得,畅谈历史的座谈会。很多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这种氛围轻松的讲座。

微拓We Talk

由于微型讲座也同样受到大家喜欢,于是在今年上半年,吴老师就将咖啡厅讲座部分单独拎出来,做成了一个百家讲坛的新形式,并取名“微拓”,即“We Talk”的意思。“微拓的口号是‘小空间拓展大思维,小话题开启大视野,小故事蕴含大道理’”吴老师希望微拓能成为西工大轻松、开放的微学术、微文化、微生活交流平台。

2015年5月份,微拓在西工大管理学院南楼二层的“不凡咖啡厅”展开,前几期吴老师不仅免费请大家喝咖啡,还邀请了很多厉害的大牛。比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所的胡八一研究员跟大家分享了“武器设计中的两个经典物理故事”;学校张若南副教授跟大家讲述了“无线技术的演进: 从人的互联到机器的互联”的知识;陕西省国际交流中心的绳文琳研究员与学生们交流了“德国文化与德国留学”的问题……吴老师希望大家能慢慢喜欢上这种学术氛围,从一开始的名人邀请变成学生主动报名参加,然后形成一种习惯。“虽然有的话题不适合在报告厅里举行,但也同样有意义。这样既能弥补百家讲坛的空缺,也能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

2015年9月,吴老师打算推出一款针对百家讲坛的校园APP,学生可以在APP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然后邀请身边的朋友,询问大家是否感兴趣,只要有8位以上学生喜欢这个话题,就可以组织讲座,地点可以是咖啡厅或者操场或者小教室;如果是人数众多的,达到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学校则会组织大教室或者报告厅。

洛阳诗韵教案范文 篇三

一、以问题引领为基石,感悟诗人情怀

在“三步”教学基本模式中,问题引领是最难把握的一个难点。下面我通过一首典型的乐府诗《短歌行》来介绍我的引领做法。这首诗节奏铿锵,整饬有力,满怀忧愤,作者曹操更是家喻户晓,所以我们导学案的问题引领要有延展性,通过它去寻觅这位乱世枭雄的神秘内心。例:赤壁之战前曹操取得过哪些胜利?身边的谋士哪位最有才华?曹操谋士众多,为何还如此渴慕贤才?曹操杀人如麻,目空一切,为何在诗行中却浸透着无限忧怨?从三国历史来看,曹操渴慕的贤才你认为是那些人呢?你对曹操一生作何评价?曹操为什么会对乐府古诗如此钟爱?以上七个问题作为问题引领,不仅能帮助学生挖掘此诗的背景,还能对曹操有一个不一样的内心认知。

二、以自我展示为平台,探究诗行蕴味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高尔基也说:“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没有想象就没有情景再现,诗句也就不会打动人心。自我展示是“三步”教学基本模式我认为最有价值、最具操作性、最能激发学习热情的环节。在《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中,面对海子纠结的内心,从容走向死亡的生命落寞,我用三个展示平台,让学生对海子终身难忘。一是“死亡游戏”。我把全班52人分为8组,每组组长发一把木质小刀,并做凶狠刺向其中一位组员的动作,然后蒙上这位组员的眼睛,并播放惨烈的刺杀音乐。这个游戏不必每人尝试,每组有两个组员参加即可。通过此游戏,一定能让人体会到死亡的气息。这就让学生体会诗人海子山海关卧轨自杀前的心理世界,从而理解这首诗的情感表达。二是画出诗行。即课余时间,每个同学根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提供的诗句为海子画一幅包含喂马、劈柴、粮食、蔬菜、大海、房子的“明天”世界。最后评出了10幅图画,贴在教室学习园地。三是开展“幸福与死亡”大讨论。教师先做引导:海子用26年的生命历程,在先锋诗歌的奔跑中逐步疲倦,最后用走向天堂的冰凉铁轨离开了这个世界,留给后人无限惋惜。那么,同学们,你们怎么看待海子的用最彻底、最决绝的方式走向死亡?全班先分小组讨论,然后请小组秘书形成意见,在班上作演讲。这次演讲效果非常好,八个小组秘书围绕海子的诗歌、海子的爱情、海子的亲人、海子的理想、海子的死亡做了铿将有力的陈词,让人心灵震撼,学生生命意识被唤醒。

三、以巧妙运用为契机,唤醒鉴赏的情愫

巧妙运用就是在完成“三步”教学基本模式的自我展示环节后,用“三赏”法引领学生完成赏析诗歌的情与味。一是赏诗人,不仅要了解诗人的基本信息,还要知道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二是赏意象,意象乃品诗之本,要理解意象,需要有良好的感性认知和想象能力,我会带领学生反复研究意象的来源和想象背后的情感,树立一叶一土皆有情的观念;三是赏诗题,就是琢磨为什么以这个词语为题目,包含了哪些主旨,我把赏诗题放在鉴赏诗的最后环节,是因为只有在了解了诗人,明白了意境之后,再看题目会更有韵味。下面我用一首小诗来介绍方法:

【实例】

(2004年全国卷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步骤一:赏诗人。张籍,中唐诗人,他是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积极支持者和推动者,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

步骤二:赏意象。本诗典型意象“秋风”“家书”“行人”,“秋风”是一种萧瑟之境,让人觉得诗人离开的时间,凄清而落寞。“家书”让我知道作者最不舍的是亲人,所以只能让家书抒发思念。“行人”是匆匆而过的影子,这些行人更加深了诗人脚步的沉重。通过三个意象,我们已初步掌握了本诗的初步情感。

步骤三:赏题目。“秋思”告诉我们两个信息,一是时间在秋天,营造了氛围。二是表明主旨是思念。这样结合意象,我们就一目了然,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客居洛阳,秋风盈袖,心绪万千,面对手中的家书,总感觉心底思念难以述尽,所以又打开信封再写。一个“再开信封”的细节形象地为我们绘出了诗人的悲情。

洛阳诗韵教案 篇四

关键词:莎士比亚 前景化 平行 偏离

引言:

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伟大的戏剧家兼诗人,他的十四行诗用情真挚,用语优美、凝练,堪称上乘。前景化语言就是他诗歌语言的一大重要特征;而第十八首诗中的前景化语言尤为突出。文体学家杰弗里N・利奇(Geoffrey N.Leech)曾说理解诗歌实际上就是把“语言中那些被‘前景化’了的方方面面解释清楚”(转引自楼育萍 2009.10:99)。因此本文试图从前景化的角度分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通过探讨平行、偏离(变异)等前景化语言在诗歌中的运用,一方面揭示诗人是如何运用前景化语言来突显主题、表达情感,从而展现诗歌的魅力;另一方面希望在加深读者对本诗理解的同时也为其它诗歌的欣赏提供一种方法,以兹探讨。

1.原文及译文如下[1]:

Sonnet 18

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

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

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

And sum/mer's lease/hath all/too short/a date:

Sometime/too hot/the eye/of hea/ven shines

And often/is his/gold com/plxion dimmed;

And eve/ry fair/from fair/ sometime/ declines,

By chance,/or na/ture's chan/ging course un/trimmed;

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

Nor lose/posses/sion of/that fair/thou ow'st;

Nor shall/Death brag/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When in/eter/nal lines/to time/thou grow'st:

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

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

第18首十四行诗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盛开的花朵,

夏季的日子又未免太短暂: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像: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长;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屠岸译)

全诗总体用词简洁、用语凝炼,句式虽多富于变化,但行文亦很流畅。它是诗人为挚诚的情义而奏响的赞美之歌,也是为能获如此可贵的友情而高唱的凯歌,更是为了让友人高风亮节之品德流芳百世而行的回报之举。诗歌充满了人文主义感情,读罢宁人感动万分,莎士比亚真是可敬可佩。但可敬可佩的不仅在于诗人高尚的心灵,还在于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在诗中大量前景化语言的强大阵容下读者会较轻易感受到诗人跳跃的思想脉搏和至真至纯的感情。

2.前景化理论简介

前景化是诗歌语言的一大重要特征,指特定的语言成分在其它部分或是背景的衬托下得到突出或强调。这一概念是由布拉格学派的哈弗里奈克(Havranek)率先提出的,而诗歌语言前景化的论述则起始于该学派另一位代表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不过穆卡洛夫斯基关注的仅是前景化中偏离的一方面,即违反常规的现象。另一个方面,即平行,是由雅各布森系统而全面论述的。后来杰弗里・N・利奇(Geoffrey N.Leech)总结了穆卡洛夫斯基关于偏离的理论和雅各布森关于平行的理论,将前景化分为组合前景化(syntagmatic relation)和聚合前景化(paradigmatic relation)(赵伦江2008:12)。前者即“平行”(parallelism),体现的是语音结构和表层语法结构的特征;后者又称“变异或偏离”(deviation),体现的是语义和深层语法结构的特征。平行和偏离即可作为前景化语言的表现形式,又可作为前景化语言的分析手段。作为前者,诗人可以创设大量耐人寻味的诗句,也可以制造丰富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作为后者,当读者被前景化的语言所吸引就可能从经过诗人艺术加工的语言中找到诗人真正的表达意图并体会作品的艺术美感。下文就将对诗中偏离和平行的语言现象进行简要的前景化分析。

2.1 偏离

偏离是诗歌语言前景化的重要手段。穆卡洛夫斯基认为偏离是对常规系统性的违反,它具有突出主题、强化语言功能的效果。因此,诗人往往会以此为契机引发思考,达到欲言又不言明的效果。本诗中偏离主要体现在句法、语义、书写方面。

首先,句法偏离方面:即诗人为了表达上或韵律方面的考虑,经常调整句子顺序,省略某些成分造成对语法规则的违反。诗文首句便用一个设问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即答案在不言之中。诗文首句,答案是肯非肯。说肯定是在于夏季在英国文化里,具有美好的意义。因此,若一个人被比喻成夏季,那么那人定是很受敬仰和尊重的。但问题是诗人在把“友人”比作“夏日”的时候自觉有些不妥,从他的话语中分明看得出那丝商量的语气。也只有读完了全诗,读者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诗人是觉得“友人”比“夏日”还要美好,还要长久,故而特在此做个伏笔,以便为后好铺垫。诗文首句的设问句作为诗人前景化的句子,即达到了驻足紧锁读者思维,引起了读者深思的效果;又达到了真实地刻画了诗人内心世界,充分显示诗人欲求表达的对朋友无比崇敬的良好意愿。诗文第六句“And often/is his/gold com/plxion dimmed;”和第七句 “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分别用了倒装的句型结构。倒装句型在诗文中主要是为了强调,即它拥有增强诗句语势的效力,又具有使诗句上下更加贯通一气的衔接功效。在此出现显得非常突出,明显相异于前后诗句,其效果无异于置身平原而突见一座大山拔地而起。这种前景化的语言是诗人有意而为之,通过“你(thee)”指“友人”与“夏日有租令、其色有衰退”相比较而获得表达效果:即“夏日”终不长久,我怎忍把“你”比作夏日呢。诗文到此,诗人欲说而未说的话似乎揭开了第一层面纱。因为诗人接下来马上就会说,“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因为“我”欲用诗文把你的美德保留。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在说出这话之前,又用了第十句和第十一句两个倒装的句子,来尽展他为友人准备的“夏日”是如何的好。这与前面第六句和第七句倒装正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却又达到了殊途同归的一致效果。可以看出,倒装句作为诗人前景化的语言在诗文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正因为有了倒装句的表达效果,才使得诗文即能充分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一片赤诚之情,又能完美展示诗人对自己诗文无比自信的心态。

其次,语义偏离方面:其主要依靠转义(trope)的手段来实现。转义的手段主要包括造成语义偏离的一些修辞格。修辞做为语言前景化的一种方式,在本诗中有大量的展示。诗文首句“Shall I/compare/thee to/a sum/mer's day?” 除是设问句外还是一个明喻,诗人在此欲把“友人”比作“夏日”,语气很委婉、礼貌,能显示出诗人对“友人”无比的崇敬。诗文第九句“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则是一个暗喻,它表达了诗人无比的信心,因为从后面的的诗文可以看出,诗人认为他的诗行能让他的“友人”万古流芳。诗文第五句“Sometime/too hot/the eye/of hea/ven shines”,这是一个提喻,把太阳比喻成人的眼睛。试想人的眼睛若像太阳,那将是多么骇人的事,炙热的气温定能将大地烧焦。诗人如此比喻意在暗示“夏日”亦有它的缺陷,不足以作为“友人”美德的载体。诗文第七句“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中“fair from fair”是一个双关语,前一个“fair”指的是美人,后一个“fair”指的是美本身。同一个“fair”不同的两个意思一起出现必然引起读者视觉上的冲击和语义上的区分,也就是说,“fair from fair”作为诗人前景化的语言定能够引起读者足够的重视,而读者如能意识到这点,那就离理解诗人的真实意图不远了。

再次,书写偏离方面:它主要研究书写、排版、印刷、标点、拼写、句子长短、段落的安排、语篇的形状等等。这些字位或语相特征往往与语篇的主题或表达相连,而并非是随意安排的。本诗书写偏离主要表现在标点和单词的使用上。第一,标点上:诗人分别在第二、四、十二行末尾使用冒号,旨在引起读者足够的注意。前两个冒号主要是为了短暂停顿,意在突出“夏日”的劣处,为后文蓄势做好铺垫;后一个冒号主要是为了总结前文、点明主旨、揭晓谜底,即诗人的诗文将赋予“友人”美德永恒的生命。第二,单词拼写上:第五句“sometime”和“sometimes”均按“有时”理解,为何第一个少一个“s”,是诗人拼写错误,还是在诗人的时代两个单词就完全一样?若诗人未拼写错误,那诗人把“sometime”前景化是何用意,笔者不得其解,在此提出,以飨同仁及爱好者共同探究。

2.2 平行

平行也称为过度规则(overregularity), 指某一语言结构或成分反复的出现,反映出一种统计上超高频率,与人们所期待的情况不一致,往往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利奇(Leech)认为“平行作为诗歌语言特征的重要性几乎等于偏离”。偏离和平行是构成前景化的两个互补的手段,从另外的角度看,二者都是在统计频率上异于常规。本诗的平行主要体现在语音、词汇、句法方面。

首先,语音方面: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说过语音应该成为意义的回响(The sound must seeman echo to the sense)(陈嘉 2005:169)。平行在语音层面上主要是以头韵(alliteration)、元韵(assonance)、假韵(consonance)、尾韵(end-rhyme)和拟声(onomatopoeia)等几种特殊的语音模式来实现的。本诗语音平行主要体现在头韵,尾韵上。第一,头韵是指一组词、一句话、一行诗中反复出现开头音相同的单词,作用在于把相关联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音韵美。诗文第二句“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出现的两个以“m”开头的“more”,第三句“Rough winds/do shake/the dar/ling buds/of May,”出现的两个以“d”开头的“do”、“darling”以及第七句“And eve/ry fair/from fair/sometime/declines,”出现的三个以“f”开头的“fair from fair”都增强了句子的语势加强了诗人比较的效果。第二,尾韵是指用在诗行末尾的结尾辅音相同,元音相同而元音前的辅音不同的一组变化有规律的词。它是获得音响效果的主要手段,更是诗人前景化的制胜法宝。尽管本诗采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既定的“ababcdcdefefgg”格律模式,似乎并不突出,但其实不然。纵观所有的结尾词,可以发现,除了尾韵的特征外,这些词开头的辅音或是相同或是一类,如一到四句中的“day”、“temperate”、“date”,五到八句中的“dimmed”、“declines”,十三、十四句中的“see”、“thee”等,这些音无疑加强了诗歌的音乐性,使诗歌的韵味更加的浓重,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从而也使诗文感情更加丰沛。由此可见,前景化的用词在增强诗歌音韵和情感方面扮演着相当的角色。

其次,词汇和句法方面:该平行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结构的反复出现。由于平行结构出现时,读者总会对这种平行结构产生的依据或理由进行思考,因此诗人往往会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把平行作为前景化的语言浓墨重彩地处理。平行包括反复和平行两类,在本诗中均表现得非常的突出。第一,反复主要表现为单词的间隔反复。如诗文第二句“Thou art/more love/ly and/more tem/perate:”中两个“more”的反复,作为比较级的标志词,在此加强了比较的程度,突出了“友人”比“夏日”更加“可爱”“温婉”的品质。诗文第十三句“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中两个“can”的重复,用在此增强了对条件“只要”满足时的信心,也就是第十四句“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其含义所表达的“我的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此行诗中也有两个“this(指诗文)”的反复,强调了作者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诗文的无比自信,更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情谊的挚真挚诚。第二,在严格意义上讲,平行要求在形成平行的结构当中既有相同成分也有相反的成分。以此观之,诗文中符合这个要求的平行诗句有十、十一句:

Nor lose/posses/sion of/that fair/thou ow'st;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形像:

Nor shall/Death brag/thou wan/der'st in his shade,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和十三、十四句:

So long/as men/can breathe/,or eyes/can see,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So long/lives this/,and this/gives life/to thee.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这两组平行句中,前组为一个倒装句,由否定词Nor引导,其结构是Nor+V+O+S,其意承接第九句“But thy/eter/nal sum/mer shall/not fade,”之否定意义。意在强调不仅友人的夏天不会失去,友人的美丽也不会失去,甚至连死亡也无法施展它的阴影。可见,否定的平行句式形成非常强势的语气,再加上反复带来的回环音效和抑扬格固有的交错感,置身此境的人,必能体验到那种蓄势已久而顷刻间爆发带来的。而诗人激越的神情,坚定的面容,崭钉截特的话语必能给“友人”带来强大的精神信仰。他会完全相信诗人的话,因为他相信诗人有颗赤诚的心。

后组平行句是由“So long”引导的。前一句中“so long as”为一整体,译为“只要”,引导了一个条件从句,条件从句中又包含另一选择并列句。从逻辑上说,“or”前后的条件项,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即假设成立。诗人为何如此煞费苦心的安排这个条件句?其意无外乎:一方面有要降低实现某种难事程度的意味;另一方面也一定有要促进某种难事实现的想法。当分析第二句时,可以看到“so long”是一个表示时间概念的副词词组,译为“多久”,其后为两个由“and”连接的并列句。从逻辑上说,若作为条件,“and”前后条件成立,整个句子条件才成立。但在此作为结果,即说明只要条件成立,“and”前后的结果就同时成立。故而,综合此二句之意观之,由于前句已得出,条件成立的可能性是极大的,因此便可以推出后句两个结果同时成立的可能性也是极大的。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选择平行引导词“so long”和上下句连词“or”和“and”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这些前景化的词都是作为能独当一面的词而出现的。在诗句中它们或为先导或为枢纽, 无疑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在彼此的交融合力中实现着诗人欲求表达的思想:为“友人”挚诚的情义高唱赞歌,为拥有挚诚的“友人”高唱凯歌,为保留“友人” 的美德而做诗歌。

3. 结语

歌德曾说:“莎士比亚作为诗人,他的语言功夫极高,比舞台通过的感官所见所闻,更能打动人心”(转引自苏天球 2001.9:73)。第十八首更是这样的经典杰作,诗人在诗中运用了大量前景化的语言。这些语言作为诗人精心安排和设计的语符在诗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另一方面又深化了诗歌主题,使诗人挚真挚诚的灵魂在巧妙的语言文字中得以彻底地表露,即本诗是诗人为挚诚的情义而奏响的赞美之歌,也是为能获如此可贵的友情而高唱的凯歌,更是为了让友人高风亮节之品德流芳百世而行的回报之举。

注释:

[1]所引内容来自:李正栓,吴晓梅编著。英美诗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谭晓文。小议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112.

[2]楼育萍。矛盾与升华――乔治・赫伯特《正义》一诗的文体学赏析[J].安徽文学,2009(10):99.

[3]赵伦江。诗歌语言的前景化现象分析[Z].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8

[4]李正栓著。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