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一体七交怎么弄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方案(最新3篇)3-12-60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里是编辑为大家整编的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方案(最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方案 篇一

为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全面提升城市品质,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山东省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鲁政办字〔2019〕146号)、滨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滨州市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滨政办字〔2020〕29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顺应城市工作新形势、改革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紧扣舒适、便捷、安全、精致目标,在转变发展方式、塑造特色风貌、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宜居品质上下功夫,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按照“一年打基础、起势头,两年重攻坚、有看头,三年建长效、争一流” 的工作要求,走出一条顺应人民期盼、彰显阳信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二、重点任务

(一)风貌特色提升行动

(二)蓝绿空间提升行动

以上内容由住建局提报。

(三)空气洁净提升行动

(四)道路交通提升行动

(五)城市功能提升行动

(六)城市管理提升行动

25.安全运行提升工程。提升工程建设质量,以住宅建筑、公共建筑和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为重点,适当延长设计使用年限,提高建筑标准,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避难场所,统筹基础设施军民融合发展、双拥共建和模范城创建。(由县自然资源规划局、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县住房城乡建设局、县应急管理局、县公安局、县消防支队、县发改局、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以上内容由住建局提报。

(七)重点片区引领行动

以上内容由住建局提报。

(八)城市文化提升行动

三、方法步骤

城市品质提升行动自2020年开始,为期三年,至2022年底结束,分三个阶段实施:

(一)宣传发动阶段(2020年4月30日前)

县政府制定行动计划,明确城市品质提升工作目标,对亟需提升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相关部门根据自身职能,分别制定本行业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作为今后开展工作的依据。

(二)品质提升阶段(2020年5月—2022年9月)

各部门根据确定的品质提升工作方案,列出项目清单,落实项目资金,排出工作计划,确保按期完成。县政府相关部门根据工作方案,定期进行调度、督导、通报,适时组织现场观摩,推动工作整体提升。

(三)总结评价阶段(2022年10月—12月)

聘请专业机构,对县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进行核查。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城市品质提升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协调推进城市品质提升各项工作。各牵头单位要按照“事业工程化、工程责任化、责任数字化”要求,发挥职能作用,会同责任单位制定好配套政策和行动计划,迅速行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按时完成目标任务。建立相应组织协调机制,确定牵头部门,落实部门责任和分工,积极落实各项工作,确保工作实效。

(二)完善推进机制。各相关单位要根据实际加快推动城市建设管理领域建章立制步伐,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构建“实施方案+工程项目+标准导则+结果评价”的工作体系和推进模式。优化政务环境,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建立定期检查、督查、通报、点评的工作制度,及时掌握重点任务推进情况,纳入年度评价体系。

(三)实行试点引领。每年培育一批城市品质提升试点项目(工程)、街道(片区),确定1个不少于2平方公里的城市品质提升试点片区。以生态修复、城市更新、城市设计、垃圾分类、清洁取暖等为重点,作为城市品质提升专项试点,探索破解工作难题、政策约束的机制、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示范标杆,推动全县工作均衡发展。

(四)落实要素保障。优化城市建设管理领域财政资金投入结构,重点用于有利长远、非经营性、短板明显的城市品质提升项目。用好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渠道筹集项目资金,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加强县场化运作。在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当中,优先保障县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城市品质提升相关工程的手续办理要开通绿色通道,采取并联审批、容缺受理、帮办代办等方式,缩短手续办理时间,加快项目进程。

(五)强化实效核查。制定出台城市品质提升综合评价办法,加强信息共享、结果互用。综合分析应用大数据、民生热线、暗访检测、民意调查等数据、案例,增强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绩实效核查的准确性和便捷性,每年通报,三年总评。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城市品质提升良好工作氛围。

(六)营造浓厚氛围。城市品质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各部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要整合各方面力量,整体策划宣传方案,明确宣传任务、突出宣传重点,多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拓展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的知晓率和覆盖面,为工作顺利开展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方案 篇二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道路运输稽征事业的发展,不断加强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和规费征收管理,进一步加强运管稽征队伍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能力,为全县道路运输稽征行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作贡献。

工作目标

不断完善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规范公交运营,加强站场建设,提升客运服务质量;加强公路规费征收管理,稳定费源,确保各项规费稳步增长;强化监管,提高行业管理水平,推动维管、驾培两大行业健康发展;加强行政能力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巩固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深化文明创建、廉政建设、效能建设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推动行业文明建设。

主要任务及措施

一、着力提升客运行业服务质量。

——在全县行政村“村村通公交”的基础上,推进乡镇公交站场建设,促进城乡公交一体化网络的建成。要用好财政扶持政策,引导乡镇加快五级站的建设,列入建造计划的有:秦山、于城、西塘、大桥新区;同时,根据城乡公交服务标准,对建成的公交一体化网络实施日常监管,促进其健康有序地运营和发展。

——推动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实施意见的具体措施,创造公共交通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以“公交优先”为契机,通过财政补贴、补偿机制的落实到位,改善城市公交经营亏损状况,使城市公交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为群众创造更为优质、便捷的出行条件。

——切实加强出租车行业监管,提升服务质量。力争建成统一的GPS调车服务平台,通过科技手段,实现对出租车行业的动态监管;发挥行业管理中队的力量,重点对出租车的车容车貌、服务质量等方面加强现场监管;通过规范出租车驾驶员客运资格证的管理,提升从业人员素质,从而在源头上促进提升出租车行业形象。

二、培育货运市场,引导运输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实施好“放水养鱼”的政策,以培育市场,引导以货运站场为主的运输服务业的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主动加强与重点企业联系沟通;

——以年度审验为契机,将运输服务业纳入管理正轨。

三、积极引导机动车维修行业大力提升服务水平

——在对维修企业做好信用考核、维修质量排行榜评定等工作的基础上,按照省《汽车维修服务质量规范》(DB33/T626—20*)质量管理要求,选择1至2家汽车维修企业进行试点执行,在企业业务接待、车辆维修、价格结算、质量管理、安全生产等方面按《规范》要求制订统一制度;同时,以点带面,带动全县维修企业切实提升服务水平。

——以检测站为检查点,加强车辆二级维护工作,要特别针对客运车辆的车辆性能、车容车貌加强监督,确保客运车辆车况、外观保持良好状态。

四、加强监管,规范驾培行业经营行为

——深入调研,引导规范全县摩托车驾驶培训市场收费行为。

——加强监管,规范驾培企业教学工作,做好机动车驾培企业信用考核和驾校质量排行考评工作;加强驾培行业行风建设,提升驾培行业服务质量。

五、多管齐下,确保国家公路规费应征不漏

——按照《关于在全国开展车辆外挂治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精神,积极开展外挂车辆治理工作,遏止和纠正机动车外挂现象,严厉打击各种逃漏缴国家税费的不法行为,促进建立公平、有序的道路运输市秩序。

——强化现场稽查,继续开展好与相关部门的联合执法活动,加大对摩托车、拖拉机规费征收力度,确保国家公路规费应征不漏。

——倡导优质服务,从方便广大群众缴费着手,继续实行好“下乡便民征费”、预约缴费、银行、网上缴费、“月末无双休”、办证缴费“午间绿色通道”等便民措施,营造良好的征费环境,抓长效、促征收,提高实征率。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巩固作风建设年活动成果,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要结合“五五普法”工作,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教育,继续实行好每周“晨会”、每天“五分钟晨学”等学习制度,不断提升广大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提高工作能力。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方案 篇三

关键词:城乡规划;交通运输;课程体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33-03

城乡发展与交通发展的互动关系是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交通规划与管理领域的基本理论之一,交通规划也是城乡规划的一项专业规划。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点,而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也是一种必然趋势。作为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开设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从以往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效果来看,学生对于城乡规划和交通运输的专业关系缺乏实践认知,从而导致对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动力不够,因此有必要顺应城乡规划领域的进展、热点,与(www.kaoyantv.com)交通运输领域的需求相结合,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思考,形成面向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有特色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城市规划课程现状

城市规划类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交通运输类本科生更为深刻的理解交通运输发展的内涵和动力。作为同济大学交通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城市规划原理》已经开设20余年,总体来看,这门课程在扩充了学生的城市规划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尚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特色。目前的课程体系基本延续了城规学院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的主要内容,虽然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突出了城市、城市规划与交通的内容,但从总体上,交通运输领域的本科生与城乡规划专业的本科生在学习城乡规划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方面的需求有很大不同,需要进一步针对交通运输专业领域的特点,在原有课程的设置上突出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

2.课时安排紧张。作为交通运输类的专业基础课程,城市规划原理存在教学课时少、理论内容多的限制。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内容较为抽象等特点。对于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而言,城镇化、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设计等内容均为一章或一节,同时作为专业基础课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设计或者实践环节。在34个学时的理论学习中,学生很难完全、深入地掌握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

3.缺少有针对性的适用教材。城乡规划方面的教材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以面向城市规划和地理学科领域为主的,缺少面向交通运输领域的适用教材。城市规划原理也是许多工科类和理科类专业课程,诸如地理信息系统、建筑学、交通规划与管理等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涉及到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生态、人文、地理、法律法规等多方面内容,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针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城市规划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各类城乡规划教材中并未得到很好的梳理和总结。

4.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目前的课程设置在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有所不足。一个方面是由于很多学生认为城市规划原理课不是其专业主干课程,对学科关系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比较模糊,从而对课程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在城市规划方面缺乏实践认识和相关知识储备,在理解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尤其是在空间资源配置有关的内容上有难度,容易造成对学好本门课程失去信心,导致学习效果差,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感兴趣。

二、转型思路

1.城乡规划和交通运输学科关系分析。城乡规划理论是关于城市和乡村规划的普遍性和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是理解城市发展和规划过程的知识形态。城乡规划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与实践性涉及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基础,因此,规划理论本身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城乡规划学科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规划作为公共的和政治的决策,是确定未来发展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理性过程;第二,综合性空间规划是经济、社会、环境和形态的协调发展;第三,规划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但在理论上和方法上更为注重科学;第四,规划受到价值观念的影响。城乡规划学科的理论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关于城乡空间发展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描述和解释城市发展现象、发展演变及其规律的内容,通过这些理论可以认识城乡规划研究和实践对象的发展演变规律。二是关于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是关于如何处理城乡规划的本质内容、如何认识城市及其空间、如何来组织这些内容、依据怎样的思想来规划和建设城乡环境。针对城乡规划和交通运输工程二者之间的学科联系,本次课程建设的重点是城乡规划理论体系如何与交通运输工程结合,因此,在城乡规划的理论体系中主要介绍了区域发展政策与战略、区域规划与城镇化、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城乡生态规划、城乡安全与防灾和城乡建设管理等内容,并且主要考虑城乡规划、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二级学科之间的衔接,兼顾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的其他二级学科。

2.课程转型总体思路。基于以上思考,针对交通运输类专业需求,从“交叉融合、突出特色”的角度,将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提升为“城乡规划与交通”,其主要意义在于:课程目标设置的针对性更强,课程设置体现了新时期城市规划、区域规划、乡村规划融合的新趋势,课程内容和体系建设可以更加聚焦、突出专业特色,有利于与城市规划学科优势课程形成互补,有利于与研究生阶段的课程设置良好衔接。城乡规划与交通课程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从城市、城市规划与交通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对城市作为复合系统具有初步认识,初步掌握城市空间布局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城市规划的法规体系和编制流程,从城市发展的整体来认识城市及其空间布局与发展、理解城市发展与交通的互动关系,达到拓展学生宏观思路、强化学生空间思维、借鉴城市规划思维方式的基本目的,并且为这一领域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深入学习土地利用与交通等相关课程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三项主要能力:城市与交通案例的解读分析能力、与城市规划管理体系的衔接能力、与规划技术人员的沟通能力。从而在总体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材体系与课程内容

1.“1+1”教材体系。本次课程建设将编写一本专门针对交通运输工程方向的教材,考虑到城乡规划体系和理论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本教材编写将突出重点,侧重学科融合,因此在教材体系中采用“1+1”的教材体系。同济大学主编的《城市规划原理(第4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是城乡规划类课程的经典教材,该教材系统地阐述了城乡规划的基本原理、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其主要内容包括城市与城市化、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体制、城市规划的价值观、生态与环境、经济与产业、人口与社会、历史与文化、技术与信息、城市规划的类型与编制内容、城市用地分类及其适用性评价、城乡区域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城市生态与环境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乡住区规划、城市设计、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市开发规划、城市规划管理,总共22章。《面向交通运输方向的城乡规划概论》将突出与交通运输领域有关的城乡规划内容,并且结合城乡规划领域的发展趋势,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结合特点,提纲挈领。主要章节内容包括认识城市与乡村、认识城乡规划、城乡用地构成、区域分析与区域空间发展、城镇总体布局、城镇空间设计与开发控制、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城乡规划与交通规划等。

2.突出特色的课程内容。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城乡规划与交通课时有限,在课程内容上需要以教学需求和课程目标为导向,合理取舍,学习内容要“精”而“特”,要有“融合性”、“代表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突出城市与交通的衔接。例如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土地使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城乡规划体系与交通规划等内容需要深入,而对于类似市政工程、风貌保护、绿化景观、城市设计等内容则予以精简。在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上突出交通公交优先与土地利用、规划协同的观念作为主线,主体内容注重几个方面:城市发展、城镇化与机动化;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与交通规划管理;区域发展与区域交通;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与交通模式;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交通影响评估;城市设计与人性化交通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大板块:①城乡及城乡规划的发展与内涵。介绍城市和乡村的概念和产生,城市的特征及其与乡村的区别,城市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介绍城市化和城镇化的定义、内涵和指标计算;介绍现代城乡规划学科产生的社会背景、发展历程和城乡规划体系的构成。使学生了解城乡发展特征、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理解当前城乡发展、城乡规划的背景与趋势。②城乡发展及规划控制要素。主要包括: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掌握区域发展特征与趋势、空间布局模式,理解区域空间管制分区,理解城市群发展与区域交通网络的互动关系,了解区域规划内容和控制要素。城乡用地分类与布局要求,介绍城乡规模与用地选择的分析方法,城乡用地分类与比例结构,各类用地的组织特征、布局结构要点。城镇总体布局,介绍城市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和典型布局模式及其各自特点,城市交通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城镇空间开发控制,介绍城镇空间环境设计和开发控制的理论和原则,各类开发控制指标及其要求,空间环境控制与交通规划设计的关系。③城乡规划法解读及城市规划的工作框架。介绍我国城乡规划法的主要内容和修编重点,城市规划和村庄规划的体系、工作内容,城乡规划各阶段的审批流程。了解我国城乡规划体系与工作内容层次,理解城乡规划的法定内容和审批流程,理解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各个阶段的衔接。

四、教学方法研究

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合理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针对城乡规划与交通基础课大班教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适当采用案例教学、交互式教学、模拟式教学等方法开展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1.案例教学。收集国内外城乡发展和城乡规划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库。按照教材体系以及教学内容,将基本理论学习融合到实际案例中。主要采用描述型和解释型的案例教学法,即给学生一个或若干城市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或者要求学生就某一城市的规划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并由现象深入到本质,针对某一城市的发展问题提出分析和建议,由教学团队对每个案例分析进行评价,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城市规划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动手与实战能力。

2.交互式教学。教师的单方面授课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本课程中,将结合典型内容与问题,安排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并在课堂上公开发表,接受其他同学的问询,进行互相交流。

3.网络教学。通过大量图文并茂的网络课件,为学生课后的拓展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便于学生随时、随地、随意地自主学习,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又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学习,还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学时不够等局限性。网络教学同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选择地获取知识,通过协作学习,最终形成知识体系,从而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

4.模拟式教学。针对规划的综合协调特征及法定规划流程内容,设置情景模拟,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情景模拟过程中,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引导学生理解各个利益群体的价值判断和出发点,体现社会公平和综合协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本课程将理论教学、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学生汇报等多种形式融合到课程教学中,强调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实践能力培养,以及学科交叉与集成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具有鲜明的特点,更适合于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五、课程中心与案例库构建

以课程转型和体系建设为契机,建设“城乡规划与交通”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资源,构建起开放的、系统的网络教学资源平台。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依照精品课程建设要求,从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课件、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等多个方面整合已有的教学成果和教学资料,形成分层次的“城乡规划与交通”网络课程中心。依托网络课程中心,建设网上教学案例库,作为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教学基础和资料库,有利于学生自主、预先对案例进行研读学习,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城乡规划研究的对象是城市和乡村的空间资源配置,在案例库中的教学案例选择上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典型性。案例能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思想、理论、原理、方法、观点,让所学理论知识尽可能体现在案例分析之中。②熟悉性。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城市和区域,如上海、北京等,大部分同学对这些城市都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上海,学生学习生活在这个城市,日常认知较多,更容易引起共鸣。③延续性。根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安排,案例选择的区域范围可以适当压缩,向某些城市集中,不同章节的案例之间有延续性,这样能使学生对案例理解和解读更加深入。④时效性。针对教材中的案例往往缺乏时效性,在案例选择中需要结合城乡规划的新动态和新进展,将当前的热点问题融合到案例分析中去。⑤凝练性。真实案例往往涉及的约束条件过多,分析解读过于复杂,并且不容易突出某些教学主题,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对真实案例适度的抽象凝练,还可以自己设计制作一些虚拟案例,聚焦主题,突出重点。

在城乡规划与交通的课程转型中,如何明晰不同学科之间的交互融合点,如何判断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需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程体系建设的根本出发点,这就需要教学团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并不断更新,认真研究学科融合中城乡规划在交通运输领域的作用和影响,在教学中探索多样化的、富有成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建设好面向交通运输领域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崔红萍。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学方法创新研究――以城市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建设教育,2013,(7):25-28.

[2]赵万民,赵民,毛其智。关于“城市规划学”作为一级学科建设的学术思考[J].城市规划,2010,(6):46-54.

[3]李德华,吴志强。城市规划原理[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