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高考家长帮美丽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精选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 篇一
关键词:新媒介素养;新媒体;媒介主体媒介素养;未成年媒介素养
一、新媒介素养的内涵与适用主体
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在《媒介素养》中提出:“媒介素养是一种视角,我们运用它来接触媒介,解释我们所遇到的消息的意义。它并不是一个种类。媒介素养具有不同的层次。”①。把媒介素养定位于公众媒介素养,即教育公众要有关于媒体运作的知识,并尽量避免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
陈力丹教授认为“媒介素养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②在其看来,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也非常重要。
而新媒介素养主要指公众接触、解读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时所表现出的素质与修养,与传统媒介素养和网民素养不同。③本论文还引用陈力丹的观点,认为新媒介素养应该还包括媒介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此外,作为特殊受众的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也应该纳入新媒介素养的考虑范围。新媒体时代受众接触新媒介的年龄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年人和成年人都难免受其负面影响,因此重视未成年受众的媒介素养,保护其远离新媒介的负面影响对未成年的健康成长十分关键。
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与媒介素养的结构转型
传统媒介素养和新媒介素养在结构上都包含:传播者、媒介信息、受众、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④但新媒体的出现使新媒介素养迥异与传统媒介素养,具有扁平化的趋势。
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由媒体,受众是被动的、单向的接收过程,因此受众在接受和解读信息时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媒介的影响,很难独立主动的解读、反思批判、质疑信息。因此,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公众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接触、解读和理解能力。
新媒体的崛起和发展,传统媒介走下神坛,打破了对信息的垄断,使得信息权不再掌握在媒介精英手里,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模糊。2016年4月3日一名女性在北京和颐酒店遇袭,并在新浪微博讲述自己遇袭过程,并公布监控视频,此举引发爆炸级的传播影响。越来越多的突发事件中,信息的者往往是身处于现场的人,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社交媒体给他们提供了即时信息的路径,他们既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也是新闻传播者,他们在第一时间开启了新闻流动的进程,将新闻发生和报道时差缩到最小。⑤
三、媒介素养现状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媒介主体的媒介素养
1、求快不求实,假新闻频出。因一味求快而产生的假新闻并不罕见。2015年10月27日,某歌手在个人微博中爆料,阎肃去世,引来网民围观。此外,搜狐新闻、网易新闻等新闻客户端均以最快速度推送去世消息。随即该歌手删除了微博,并称消息不实,向其家及家属致歉。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任何媒体都理应遵循这一原则。某些新媒体为了在第一时间报道,抢占头条片面追求新闻时效性,对新闻来源、新闻内容不加核实,而频繁出现假新闻。
2、贴标签式报道反吸引公众眼球。2016年5月7日晚,“雷洋事件”媒体突出“人大、硕士生”的“标签”,用噱头、刺激性的新闻来吸引公众眼球,以猎奇、刺激、煽情为价值取向,在新闻的标题中突出身份、地域、职业等字眼,以吸引受众的围观。
3、煽情报道泛滥,急于盖棺定论。在南京虐童案被告人出狱报道中,媒体极力渲染其出狱回家途中的辛酸经历,营造被告人出狱后和孩子生母、受虐孩子团聚的“感人”场面。报道明显有煽情和同情罪犯等倾向,有悖新闻客观中立原则。老人被玩具车碰倒被贴上了“碰瓷”标签,事实却是老人的确被撞到且骨折。新闻反转屡见不鲜,因急于作评价而忽视了事实,新媒体一次次地“被打脸”。
(二)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媒介素养
1、缺乏信息辨别、分析与批判能力。传统媒体时代由媒介负责把关,而新媒体时代信息把关人主要是个人。由于新媒体时代信源的多元化,导致公众无法准确把握和辨别信息真伪。新媒体上充斥着大量的“鸡汤文”“成功学”,这些看似有道理且鼓舞人心,实则是一剂安抚人心的“精神鸦片”。媒介素养较差的受众极易受此类文章的误导。
2、不负责任地和进行信息再传播。新媒体中最常见的就是,在个人微博上公开污蔑他人、图片和视频、散布拜金主义等。此外,新媒体时代公众的再传播过程能起到放大事件影响力的作用,“山东非法疫苗案”发生后,大量公众朋友圈和微博平台上散布“毒疫苗”等言论,引发恐慌。
3、语言暴力与人肉搜索。在“大妈碰瓷玩具车”的视频后,大量网民开始对其展开攻势,事后又向大妈道歉;“地铁吭鸡爪女”事件中,涉事者被人肉搜索,公共场合不文明行为确实不值得提倡受到相应处罚,但是不应高举“行侠仗义”的名号,侵犯他人隐私。新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新媒体赋予每个人信息和观点的权利,新媒体上的信息质量良莠不齐且时常伴随着谣言。强调新媒体时代下,公众媒介素养提高自律更为重要。
(三)未成年的媒介素养
1、过早接触新媒体中的成人信息。新媒体的诞生,使得未成年与成人之间的分界限变得模糊,新媒体注册无年龄限制,信息也缺乏严格监管,把关人的缺失,使未成年可以通过新媒体窥探成人世界。由于缺乏判断能力,过早的接触成人信息中的不良成分,不利于未成年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新媒体时代“儿童”的童年正在消逝,正如波兹曼说的“成人化的儿童”。⑥
2、明星崇拜与消费主义。新媒体时代,信息娱乐化现象突出,人们也更倾向于生产消费这种娱乐化信息。新媒体是明星偶像文化、消费文化的聚合地,未成年本应拥有的纯真童年被各种“小鲜肉”、“网红”侵蚀,在未成年还未形成个人的价值评判体系时,价值评判标准极易受到影响,现在的未成年表现得越来越成人化。另外,新媒体中的消费文化也让未成年过早的开始关注品牌、商标以及各种符号式的消费,使得攀比心理在未成年心中滋生。
媒介素与年龄并不成正比,媒介素养需要后天的习得和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未成年更需要监护人的引导和对媒介及信息的把关,限制未成年暴露在媒介前的时间;仔细监督未成年接触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
四、结论与讨论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内涵与结构的变化,有着相应的社会背景,对新媒介素养的认识以及不同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普及,都应该引起更多的重视。尤其是媒体从业者的媒介素养和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新媒体的影响之中,新媒介素养更应该成为我们在新媒体时代的基本素质,努力提高新媒介素养,利用新媒体获得更多有利、有用的信息。这样我们才能尽可能地正确的使用新媒体、解读新媒体中的信息,将新媒体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发挥到最大。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注解:
① 媒介素养:第4版/(美)波特(Potter,W.J.)著;李德刚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书原名:Media Literacy
② 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③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
④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
⑤ 陈力丹,孙龙飞,邝西曦。泛众传播视域下的新闻真实,新闻与写作,2016年03期。
⑥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1931―2003)消逝的童年(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
参考文献:
[1] 媒介素养,第4版/(美)波特(Potter,W.J.)著;李德刚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书原名:Media Literacy
[2] 陈力丹。关于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的网上对话[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3] 余秀才。全媒体时代的新媒介素养教育,现代传播,2012年第2期。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 篇二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素养;提升路径
一、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引领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将参与到大众传播的过程中去,极大地丰富信息传播的方式,拓展信息传播的范围,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进程和个人的成长方式,每个人都面临着如何面对媒介现实性的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是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步伐、实现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对网络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意识形态上的挑战,必须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引领,努力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崇高的理想信念,正确的道德准则,健康的伦理观念。
1、培养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准确把握国际形势
互联网技术高度发展,逐渐渗透到每个角落,尤其在信息传播领域,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媒介。互联网在传统媒介的基础上,不断塑造着新的媒介环境,在互联网环境下,媒介传播活动更加方便活跃,传媒手段多样化,传播信息多元化的趋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享受信息时代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复杂的信息内容令人眼花缭乱,作为网络信息的积极接收者和主要使用者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尤其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观念和自我意识的建构。在时展的大潮中,既不能躲避,也不能拒绝,而应做出正确的选择,抓住机遇,积极迎接挑战,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契机,努力培育自身的创新思维和发展能力,在网络世界里有效驾驭信息,用批判的眼光挖掘网络信息背后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最终做出正确选择并采取有效措施。
2、立足国家需求,科学判断,积极推进社会发展
曾强调:“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2]在全媒体时代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依托强大的互联网技术,目前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迅猛,却也存在许多问题,媒介素养水平的提升,需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理念集中系统的一种观念表达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之中,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价值取向、标准、尺度和追求的具体化实现。
3、坚定政治立场、积极参与,争做新时代新青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广大青年中的特殊群体,肩负着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重任。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信息时代媒介素养教育占据重要地位,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根精神支柱,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既要发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关注世情、国情、党情;又要关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美好社会诉求,积极倡导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在身体力行的过程中渗透家国情怀,养成良好的媒介习惯;还要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素养,以正确的价值导向甄别不同的媒介信息,做良性媒介信息的接收者、使用者和传播者。
二、优化媒介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3]优化媒介信息传播的有效载体,必须坚持从主体优化、过程优化、内容优化三个方面着手。
1、优化媒介信息的有效载体,重点在于主体优化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发展,促进了信息短缺向信息过剩的转化,在信息爆炸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必须关注媒介信息传播主体的优化。积极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高从事信息传播工作者的媒介素养水平,有效发挥媒介把关人的作用,从源头上做好信息获取、筛选和工作,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传播主体的一部分,也影响着校园媒介环境,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倡导学生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信息,保证传播信息的进步性、积极性、有效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身边的同学,助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2、优化媒介信息的有效载体,关键在于过程优化
美国新闻工作者沃尔特李普曼的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媒介并不会决定人们对于某一个事件或者某种意见的看法,但常会通过提供特定的信息和安排与之相关的议题来影响人们对一些事实和意见的看法和观点,包括他们讨论的先后顺序,因此新闻媒介给大众提供的是他们的议程,一般情况下,媒介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大众的关注程度是正比关系。因此在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促进信息的有效传递。此外新媒体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方式提升了“议程”的被执行力,[4]在线实时的交互传播,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方便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而带有这种观点的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影响大众的选择和行动,媒介信息传播的过程优化有助于对校园主流文化及舆论导向的控制,通过媒介议程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议程,使学生在思想上形成价值认同,行动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优化媒介信息的有效载体,核心在于内容优化
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核心内容,发扬有利于全世界、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杜绝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传播。弘扬主旋律,社会思想就有了主心骨;传播正能量,社会发展就有了动力源。把人生理想、政治思想、科学文化、道德品质等融合起来,以品质教育为重点,以社会公德、个人美德、职业道德为切入点,以社会主义价值为突破点,营造符合时代特点的精神价值氛围,让媒介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统一思想、催人奋进的作用。创新媒介信息传播方式,增添时代元素,充实媒介信息内容,改善媒介信息的碎片化趋势,打造完整性强,正确性高,主流价值浓厚、人们喜闻乐见的媒介信息。
三、加强媒介素养培育的协同探索
在素质化教育趋势下,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大学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阵地,要在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根本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培育,需首先在理论层面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媒介素养标准,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媒介素养知识传递;其次在实践层面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作用,有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第二课堂的开展,全校上下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最后加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升,多途径展开媒介素养培育协同模式的探索。
1、媒介素养理论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辨识和批判意识
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5]为人师表就要加强自身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老师要自觉学习媒介素养知识,做到教师和网络一同更新,正确认知和运用媒介,传递给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正能量的媒介信息,在传授网络新技术的同时扩展学生网络视野,自主更新网络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还要运用媒介,如教室中的投影仪、多媒体等设备,让学生认识到媒介的积极作用,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为学生解决困惑,让一堂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性、思想性的基础上变得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在理论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媒介批判和辨别意识。
2、媒介素养实践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获取和使用能力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离不开实践探索。高校要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媒介,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在丰富除专业理论课外的“第二课堂”文化实践活动中意义重大。高校应充分整合、利用网络资源,丰富高校网络文化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参与网络媒介的实践能力。[6]尤其是校报、广播站、新闻网页、海报、校园橱窗等由大学生自主运作的校园媒体,虽然规模较小,但也是依照媒体技术的要求而建立,遵循新闻传播的规则来运行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操作的良好平台,在参与校园媒介运作的过程中,了解媒介的性质、特点和运作流程的基本知识,掌握创作和的技巧,理性区分媒介现实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区别,进而感知并获得媒体信息的价值以及使用媒体的能力。
3、媒介素养自我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媒介参与和发展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新时代青年,既是媒介信息享用、媒介功能使用的主体,也是媒介环境丰富、媒介系统发展的主体,我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媒介表达,促进媒介生态的良性发展。作为媒介信息享用者,要努力学习媒介素养知识,阅读与媒介素养相关的书目,形成良好的媒介批判和辨别意识,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积极融入媒介实践过程中,掌握获取和使用媒介的技能。作为媒介系统的发展主体,在媒介环境中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贝克汉姆曾说:“媒介即讯息”,意思是说正是媒介技术本身而非媒介所承载的信息与内容对人起决定性作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正确使用媒介,理性对待媒介信息,作为未来媒介技术的发展者,关注媒介发展的趋势,倡导建设健康的媒介环境,让媒介在传递社会信息、整合社会意见、传承知识遗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四、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机制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兼具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及时应对出现的新挑战,是适应社会进步发展的诉求,构建媒介素养教育的延续性机制是对之前媒介素养教育成果的维护,也是之后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保障和参照。就目前我国媒介领域的发展状况来看,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延续机制缺乏,迫切需要从顶层设计、资源集约和绩效评价三个方面开展研究,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1、加强顶层设计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总结当前媒介素养教育经验,宏观把控媒介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建构媒介素养教育结构体系,比如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目标、任务,规定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要求、原则,以及运行方式的设计和规划等。让媒介素养教育成为一项系统性工程,为教育发展提供方向引领,为实施过程提供机制保障,为教育成果提供绩效评价,扎实推进媒介素养教育,占据媒介信息舆论导向、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使媒介素养教育产生更开、更广、更深入的影响。尤其是针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工作纳入重点,找到更加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方式。
2、促进资源通融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媒介素养教育要促进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合理整合。在媒介信息方面,整合资源变各自服务为公共服务,例如信息采集者外出时,可以携带录音笔和相机,为互联网和广播同时提供稿件,保证了稿件内容的一致性。鼓励学者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深入调研,优势互补,扬优去劣,探寻符合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宣传有效的媒介素养知识;政府加强财力和物力的支持,建设健康的媒介信息传播平台,同时为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场地、教育人员的支持。在开展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基础上,联合多项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开展相应的实操训练等。
3、完善绩效评价是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依据和保障
记者对新闻素材的甄别和使用 篇三
现代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许多虚假信息掺杂其中。对于媒体来说,如果不注重对新闻素材的甄别,导致假新闻发生,必然会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媒体自身的发展。作为新时期的记者,怎样在源头(即记者对新闻素材的采集)上甄别新闻素材,如何正确地使用新闻素材,愈来愈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篇好的新闻报道,既要取舍素材得当,又要运用材料详略得体。新闻报道该怎样选用材料呢?
选用能够体现主题思想的材料
无论写什么文章,都必须考虑主题和材料的关系。游离于主题之外而随意地、片面地选择材料,最终必然是文不对题。因此,对于在采访中获得的众多材料,记者应在主题的范围内系统地进行选择。这是选择材料首先应遵循的原则。新闻主题确定后,以观点统领材料、鉴别材料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选材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用最精当的材料将主题表现得最充分、最突出、最深刻,使材料更好地为主题服务,因此,决定材料的取舍、主次和详略,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主题。一般来说,凡是能够有力地表现、揭示、烘托主题的材料就要选用。与主题无关,或者说不能表现、揭示、烘托主题的材料就要坚决舍弃。
还要学会剪裁材料。有的新闻事实本身包括好几个内容,或者有几个不同的侧面,如果不加选择和裁取,统统写上,稿件往往显得杂乱无章,眉目不清。比如一次开得成功的会议,可能包括问题解决得好、民主空气好、开短会、说短话、倡导新会风等等。我们就选择一点而写,其他的,或者捎带一句,或者一概不写。
选用读者有兴趣的材料
新闻报道的感染力要靠许多新颖、生动、有特色的细节或是戏剧性情节(应是生活中确实存在,不能杜撰)来体现。由于报道篇幅有限,尤其要注意使用有特色的细节或情节。美国新闻学家高普鲁说得好,“写一个马戏班子的矮子的时候,不必提他周薪多少,而要告诉读者,在这一切为‘高’人而设的世界里他生活遇到的困难。不要写一个百万富翁如何挥金如土,而是写他在进餐前看到菜单上的价格时是否面有难色。不要写北极地带到处的熊和鹿,而写那里的居民如何洗涤衣服。”这样才算抓住了特点,你的报道才有看头。新闻作品要写得生动,从根本上说有赖于材料的生动。新闻作品中的材料,要新鲜活泼、有特色、有味道。
选择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材料
新闻价值,就是客观新闻事实适应社会需要的一种功能。就是说,你这个事实是不是大家所共同关心的。关心的人越多,功能也就越大。我们所报道的事实,本身至少是我们这个传播媒介关心的事情。选择那些有新闻价值的材料就是实现了新闻和宣传的双重价值。再者,对于记者来说,只要肯下工夫,采访下来总获得大量的材料,在大量的材料面前,必须选取典型的、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而舍弃那些偶然的、表面的、枝节性的材料。有经验的记者往往能从一大堆事实中选取“骨干”事例,“骨干”事例有情节,可以较好地展开,在文章中起到“顶梁柱”的作用。
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从一个苹果筐里抓出10个苹果,从中选中一个大的,较之抓出3个选一个大的,一般地说,前者总归要比后者大一点!记者采写新闻报道,搜集新闻线索时宜“以十当一”,而选用材料则要“以一当十”。
选择有积极意义的材料
选用材料不能单纯追求生动、吸引人,还要考虑社会效果,防止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电台、电视台,有舆论引导的功能,所以,对在传媒上刊发的东西是要负责任的。如我们在宣传新气象、新风尚时,要注意有些新风也隐藏着旧俗。如报道有些穷山沟,原来青年都找不到对象,后经过奋发图强,由穷变富,于是姑娘都肯嫁过来了。乍一看是属于“栽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类的新鲜事,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也存在一种负面影响,即似乎姑娘都是有钱则嫁、不富不嫁,所以,也不宜大书特书。
还要注意的是:一般而言,只有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才能构成新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新闻都能报道,它还要受到新闻政策的制约。凡是与新闻政策相抵触的新闻材料,一般不允许见报。各国的新闻政策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都是要求不违背和损害国家的利益,不允许泄漏国家机密,不允许侵犯公民的隐私权等。我国新闻界还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等规定。
对新闻素材的甄别应该是新时期记者应有的一种能力,而对新闻素材的选择和使用则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必备的素质。
(作者单位:许昌电视台)
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范文 篇四
【关键词】信息过载;信息焦虑;自我效能感;新媒介素养
一、信息论与信息乌托邦幻想
香农在《通信的数学原理》中给出了信息熵的定义和公式,用以测量消息中所含的信息量,并认为信息即负熵,能够减少系统不确定性。[3]当然,这里的信息只是语法层面的。但随着这一概念被运用于传播学,似乎越多的信息就意味更精准的决定和更全面的认知,新闻媒体不断生产着信息,技术赋权使得更多用户和非媒体机构开始生产内容,人人都在为信息总量的增加做着贡献,数据作为信息的核心内容,生成了一个明确的、精准的、可以预测的未来。大数据更像这个信息乌托邦幻想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将为人类的生活创造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维度”“大数据的核心功能是预测”。[4]科学家们也由此看到了量化研究更好的前景:全样本将取代传统的抽样调查,实证研究将有更为坚实的数据土壤;企业家们期冀着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社会的信息化、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移动设备的互联,最终拥有最海量的数据,生成最完美的用户画像。当然,从数据量上来看,全球的数据总量的确令人惊叹;同时,数据的云端化也让数据存储不再成为问题,人们可利用的数据总量显然极大丰富了。而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是,隐匿于这种幻想背后的受众的信息过载与较之于少数选择简化更多的认知负担和处理与利用的困难。
二、信息过载与信息焦虑
英国学者蒂姆乔丹指出:“拥有太多的信息使信息的利用变得不可能。它以两种状况发生,第一,有信息而不能被吸收;第二,信息组织得非常差以至于发现任何特定的信息变得不可能。”[5]信息乌托邦幻想下海量信息与技术赋权使得个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而由于个人处理信息能力的有限性,我们面临的境况由“信息匮乏”变为了“信息过载”。信息过载是指信息时代由于信息过多,远超于个人的信息需求、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能力,以至于受众无法准确挑选与运用有效信息的情况。信息架构之父沃尔曼认为数据的增长会使人们感到无法与知识增长同步,并产生焦虑情绪,在其畅销书《InformationAnxiety》中他首次提出了信息焦虑的概念,“信息焦虑是数据和知识之间的一个黑洞,在信息不能告知人们需要了解的东西时,它就会产生”。[6]Bawden和Robinson将信息焦虑定义为“一种不能访问、理解或者利用所必需的信息时的压力状态”。我国学者曹锦丹等则进一步阐释为“信息用户在查询及利用信息过程中由于自身认知类型、信息质量、个人信息素养及检索工具等原因而引起的紧张、不安、焦急等复杂的情绪状态,是信息用户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一种负性情绪反应”。[7]而对于信息焦虑的成因,学者一般认为是生理和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Bawden和Robinson认为信息过载以及与其对立的信息不足、信息组织和信息呈现、用户对工作信息环境的理解是导致用户信息焦虑的主要原因。[8]另外,在信息焦虑的测量上,Girard和Allison则认为信息焦虑包含5个子成分——信息理解、信息过载、已知信息存在、信息搜寻及访问。[9]总之,信息焦虑与信息过载时代信息数量的庞大和信息处理、利用的困难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那么,人们应该如何有效应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和信息焦虑呢?有人认为,应该从源头上对信息进行控制,比如创新信息过滤技术;有人认为应该从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来规范信息环境;心理学家建议个体应自我调适,提升自我效能感。[10]蔡骐和李玲认为面对信息过载,最重要的是提升个人的新媒介素养。[11]笔者认为由于技术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政策和立法往往滞后于技术和社会问题,提升个人新媒介素养是面对信息过载时代信息焦虑的最佳选择。
三、信息焦虑的对策:提升新媒介素养
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认为:“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映能力。”[12]这反映的是传统媒介素养的理念,注重的是用户的媒介批判能力。而今面对信息过载和信息过载引发的信息焦虑,过载的现实情况难以一时发生重大转变,批判因此需退居二线,提升个人的信息管理能力成为更紧迫的要求。有学者从信息筛选能力、甄别能力和整合能力三方面来概括新媒介素养。[13]信息筛选能力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渠道和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两个方面。在UGC俯拾皆是,信息来源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环境中,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选择合适的信息内容意味着要排除虚假信息、无用信息的影响,同时还要信息内容能为己所用。可信的信息渠道和恰当的信息内容应结合起来运用于信息的筛选过程中。信息甄别能力则包括了甄别信息的真假和甄别信息背后的价值观导向,一方面要拒绝大行其道的假新闻和谣言,另外更要警惕隐匿的不良价值观导向。信息整合能力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建立在正确的筛选和甄别基础上,涉及到信息的有效重组和合理利用。除此之外,笔者认为既然信息焦虑的产生有其心理学基础,从心理学角度来改善信息焦虑也应被纳入考虑范畴之内,放置于信息过载的背景中作为对策加以考察。信息爆炸的社会中,比起深入理解某一信息,掌握更多的信息量更为人们所关注。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自我在试图压抑潜意识中被唤起而又不被允许的冲动时产生的情绪冲突。[14]循着这一思路,信息焦虑从心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求知欲使个体渴望将更多“非我”的信息转化为“自我”的一部分,而客观上“非我”的信息数量庞大到无可能被人为所掌握,这种不协调使个体产生了焦虑感。对于信息的无法有效检索、有效处理和掌握会使个体产生无力感,自我效能低下,对此,笔者认为用户应该积极调适自我,适应这种不协调。这就需要个体在提升新媒体素养的基础上逐步提升自我效能感,然后实现信息的有效处理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