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浅谈媒体的公信力(通用2篇)7-7-74

本文是高考家长帮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浅谈媒体的公信力(通用2篇),仅供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媒体的公信力 篇一

【摘要】英国新闻集团的信用问题给其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纵观整个事件,对媒体公信力重要性的忽视是促成事态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媒体公信力是媒体生存的基础,其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则在于其在媒体构成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其本身的特性。而树立媒体公信力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做好新闻,另一方面在于推广自己的传播理念与人文情怀。

【关键词】新闻 信任危机 媒体公信力

传媒大亨默多克旗下英国报纸为获得独家新闻而窃听失踪女孩电话,进而妨碍警方调查的事件持续升温。一时间,本应作为传播媒介的报纸,却成了报道中的“主角”。事件起初,“驰骋疆场”多年的默多克也未意识到事件本身的利害程度,直至群众抗议呼声强烈,国会专门为其成立听证会,他才一改强硬态度,但为时已晚。此次事件直接导致英国新闻集团多位高管下马,收购天空广播公司计划流产,旗下经营了168年的英国小报《世界新闻报》停刊。窃听阴云同时蔓延至英国政坛,甚至将英国现任首相卡梅隆卷入其中。信用问题正带给新闻集团前所未有的危机。

保信用才能保生存

窃听事件之所以带来几乎撼动整个新闻集团的后果,事先忽视了公信力对媒体生存的重要性是主要原因之一。

大众媒体公信力,即是大众媒介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是大众媒体生存的基础和须臾不可缺少之物。而其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在媒体构成中的特殊位置,以及其本身的特性。

当下大众媒体的生存环境中,存在着三类主体:政府、媒体及大众。首先政府与媒体之间,无论何种政体的国家,无论媒体性质是否隶属于政府,任何媒体都处于政府不同程度的控制之下,不可能凌驾于政府之上,政府因具有以国家为支撑的行政权力,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直接对媒体进行干预。政府利用媒体的传播属性寻求群众最大化的支持,利用媒体的社会属性保证国家信息畅通。而媒体则生存于政府之下实现自身的事业理念、通过向大众传播各种讯息来寻求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大众与其它两个主体间的关系是:大众利用媒体具有的监视环境、协调社会讯息、传承社会遗产以及提供娱乐等功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以便更好地满足自己作为公民的权利以及义务。

如此看来,大众比起政府和媒体来说,既无前者的政策制定能力,也无后者的信息把关能力,主动权似乎要弱得多。然而,无论政府还是媒体,其生存和发展的前提都是以大众的参与和认可为依托,也就是说,无论政府还是媒体其存在的基本动力就是得到大众的认可和选择。一旦大众认为媒体传达出的信息不真实甚至损害了其利益,便会导致构成主体间关系最基本的信任受损,进而促使大众放弃选择,而媒体失去了大众的选择也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因此,媒体良好的公信力,是促使其被选择的根本助推力,对媒体的发展乃至生存至关重要。

媒体公信力虽然重要其本身却易被忽视,社会学者郑也夫在其对信任关系的总结中提到:言与行,承诺与兑现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信任者与被信任者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对称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媒体想树立起一定的威信,并不是一日的言行就够的,常常要经过受众漫长的观察和消化才能逐渐形成。反之,一旦媒体在不经意间出现损害其公信力的行为,一开始,由于后果带有滞后性而不易被察觉,而当量变转为质变,也就是矛盾骤然凸显的时候,想平息一场信用危机已非易事。这就是媒体公信力的危机所在,也是为何连默多克本人都未意识到窃听事件后果严重程度,以致几乎波及整个英国传播业的原因。

因此,作为媒体,时刻坚守住自身的媒体公信力,才能保证自己不在貌似平静的波面中缠陷于信任危机的暗流之下。

保信用更需保新闻

对媒体来说,树立媒体公信力最应该做好哪一点,或者说最该保护好哪一点呢?答案也正是新闻集团没有做好的这一点,也就是新闻。我们知道,由于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增大,许多媒体越来越倾向于娱乐化,但娱乐并不能带给媒体公信力的提升,原因就在于它并非是人们作为公民生活在社会上所必需的信息,而只是作为个人的消遣。相反新闻中所提供的信息正是人们作为一个社会人所需要的社会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但凡重大事故、重要消息,人们会愿意选择更具权威性的电视台或报纸的消息,而不会轻易相信闲时浏览过的娱乐小报。而一旦涉及社会信息的新闻可信度出现问题,则将直接影响媒体声誉,这也是为什么《世界新闻报》只因几则信息的来源问题就被迫停刊,而许多娱乐性的媒体屡屡刊登不实的炒作消息则是考虑受众方面的原因了。

如上所述,树立或者说是维护好对媒体至关重要的公信力,先要从新闻入手,逐步确立自身权威、可信的新闻体系。

保信用的对策

要保证新闻的可信度,首先要保证消息来源的可信度。必须保证消息来源的方式符合国家的基本法律和行业法规,不得侵犯他人隐私或触及道德底线。此次新闻集团的问题就出在其违反国家法制法规,非法监听受害者私人电话,导致受害人隐私权受损,进而更妨碍了司法公正。同时,在报道中要保证提供信息者具有相关事件的权威解释权,并于报道中清楚交代其于事件中的位置,避免道听途说,损害自身信誉。

要保证新闻的可信度,就要保证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正如《华盛顿邮报》编辑布拉德利所说:“报纸公信力是它最重要的财产,并且几乎完全取决于它的记者的诚实。”当下有偿新闻、虚假新闻时有发生,问题败露后不但是记者个人信誉的损失,更是媒体信誉的损失。因此,身为记者,自身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明了自身工作职责所在,不能为暂时的轰动而拿信誉做赌注。同时媒体还要勤于监督,对记者采回的消息认真把关,不能得过且过,同时建立明确的赏罚标准,保证记者不为外力所诱惑,从而迷失了方向。

树立或者说是维护好媒体至关重要的公信力,还要从媒体的内部入手,建立起一个独特的、具有丰富内涵的品牌。

我们知道,人们对一件事物的认识包括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两种,单独强调理性或者感性,都无法完全建立起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稳固形象,正所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此,媒体要想真正赢得受众的信赖,在保证品质终日如一的前提下,自身还要具有敏锐的品牌意识。将自己的传播理念和人文情怀,展现于受众眼前,创立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坚定了自己在读者心中不可取代的公信力。

从《世界新闻报》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它之所以创办长达168年,正是由于读者对其的信赖,而其之所以在一夜之间轰然倒下,也在于其媒体公信力的溃塌,真所谓成亦信用来败亦信用。

(作者: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2010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简析新闻传媒的公信力 篇二

[关键词]新闻传媒;公信力;构建

新闻传媒公信力是媒体发挥其社会功能的根本和前提,只有有较强的公信力,树立良好形象,取得受众的信任,才能达到引导舆论、传播信息、教育大众等多方面目的。公信力是新闻传媒获得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一个新闻传媒的公信力越高,选择该新闻传媒的群众也就越多,从而选择该新闻传媒的广告商也就越多,新闻媒体就会有可靠的经济效益保障。公信力是新闻传媒的生存之本,比如在采访过程中如果新闻传媒没有较强的公信力的话,就得不到被采访者的足够信任,从而获取不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一、新闻传媒丧失公信力的行为表现

刊播虚假新闻欺骗受众。虚假新闻,指的是那些违反真实性原则,导致失实、失真的新闻。真实性是新闻的第一要义,然而一些新闻传媒,常常出于某种目的或为短期利益所驱使,置事实于不顾,刊播虚假新闻。他们或是不顾客观事实,进行新闻炒作,添油加醋地把一些并不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炒成热点新闻,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或者仅凭道听途说,捕风捉影,任意编造新闻,甚至直接捏造新闻事实,以轰动、刺激等效应来吸引受众。无论假新闻的制造者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误,只要虚假新闻在客观上混淆了受众的视听,伤害了公众的感情,相关传媒就难辞其咎,就面临着失信于人的危险。某些传媒炒作虚假新闻的一个动因是新闻竞争,其结果却是使自己在新闻竞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这恐怕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同样,虚假广告对传媒的公信力也是非常严重的伤害。一些传媒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不加判断、甄别,肆意刊发 虚假广告(例如一些虚假的致富广告、医疗用品广告),一些受众受到虚假广告的蒙骗后,自然也降低了对传媒的信任感。

刊播低俗新闻毒害受众。低俗新闻,指的是那些迎合低级趣味,品位低下、粗俗不雅的新闻。一些新闻传媒刊播的低俗新闻已严重侵害了其公信力,并使其社会形象受到损害。

竞争失范所产生的热衷于求刺激、挖隐私、揭内幕等做法,导致了一些低级趣味、格调低下的新闻信息泛滥。一些传媒为了迎合某些人的需要,热衷于传播一些荒诞、变态、色情、暴力等方面的有害信息;大肆炒作所谓“名人轶事”,揭人隐私。难怪有人说,现在 S多新闻已变成“腥”闻、“性”闻和“星”闻,这些低俗新闻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污染了舆论环境,并最终侵害传媒的公信力。

刊播偏见报道误导受众。偏见报道,指的是那些违反客观公正原则,带有明显偏见的新闻报道。其表现为或者受利益驱使,故意发表有失公允的言论,或者不负责任地主观臆断,对客观事实进行歪曲报道。偏见报道,以牺牲新闻传媒的客观公正原则为代价,将 新闻传媒沦落为实现某些个人或利益集团私利的工具,对新闻传媒的公信力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尤为严重的是,现在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也时常出现偏见报道,如某些批评报道仅仅是因为记者发泄私愤或被竞争者利用,或者出现一些被某家媒体监督和批评的对象却受到其他媒体吹捧的现象,严重侵害了传媒的公信力。

刊播“有偿新闻”侵扰受众。“有偿新闻”,是指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利用其传播权力,向要求刊播新闻者索取钱财而刊播的新闻。它把新闻刊播权作为一种用金 钱自由交换和让渡的权力,谁给钱,就可以为谁刊播“新闻”。用金钱换来的新闻刊播权,使得原本应本质纯洁的新闻,走了形,变了质,难怪群众对其深恶痛绝。

“有偿新闻”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在90年代日益泛滥,成为我国新闻事业的“毒瘤”,它既助长了新闻界的不良风气,腐蚀了新闻从业人员,也败坏了新闻传媒的社会形象。对受众而言,它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堂而皇之地传播广告信息,严重地侵扰了受众,损害了受众的利益,侵害了受众获取新闻的自由权利。“有偿新闻”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腐败现象的最集中体现,也是侵害传媒公信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传媒公信力的构建

新闻传媒想要构建良好的公信力,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多加努力。

1.加强自律,遵守职业道德。目前,我国不少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还比较薄弱,这就需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更好地为人们服务。另一方面,在新闻传媒从业人员中存在着不遵守职业道德的情况,制造低俗的垃圾新闻,恶化新闻传媒环境,影响传媒的公信力。更有甚者,利用新闻传媒的职务之便,非法将公众媒体用于个人、商业宣传,严重影响了新闻传媒界的正常秩序,严重降低了新闻传媒在受众心目中的公信力。所以说净化内部环境、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律,是构建新闻传媒公信力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途径。

2.扎根受众,与受众利益紧密相连。在我国,大到国际新闻、国家大事,小到地方杂事、人民生活,都与新闻传媒息息相关。这就决定了新闻传媒既要和国家的利益保持高度一致,也要反映人民的思想和声音。新闻传媒只有考虑到广大人民的需求,贴近广大受众,才能发挥其强大的社会影响力,从而为构建公信力夯实基础。

3.敢于创新,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目前新闻传媒的跟风模仿问题已相当严重,这种作风已经严重影响到新闻传媒公信力的构建。因此在公信力的构建过程中,要严格摒弃人云亦云、模仿抄袭的行为,在原有的风格基础上实施可行的创新措施,即使对于人们重点关注的热点话题,也不能盲目随大流,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在真实合理的前提下,想别人之想不到,说别人之不敢说,拥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

4.把好是非关,坚持公正立场。新闻传媒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念,要对社会生活中真善美的现象进行大张旗鼓的宣扬,对假恶丑的现象进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传媒应时刻牢记自己作为公众代言人的角色和身份,务必坚持客观公正原则,所有新闻报道均要严格忠实于客观事实,且应尽量采取客观报道的形式,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和主观愿望选择筛选事实来报道,尤其注意不能在报道中表现强烈的感彩,也不要随意做主观的解释和评论。

总之,传媒公信力直接影响到传媒的生存与发展,新闻传媒及其从业者都应当从传媒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维护和增强公信力的重要性。要提升传媒的公信力,需要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新闻传媒及广大新闻从业者多方面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