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郑和远航》(最新10篇)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

郑和远航 篇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作业:抄写词语,扩展练习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郑和 第一次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远航 二——六次 开拓 探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 篇二

《郑和远航》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词语的分类理解,从而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3、在朗读和想象的过程中,体会郑和第一次远航时的壮观场面,激发并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

4、尝试着复述课文。(练习3“诵读与积累”有相关词语训练复述)

教学基本流程:

一、激情导入:

二、读课文,感悟远航

(一)规模宏大的远航

(二)友好交往的远航

(三)充满凶险的远航

三、郑和远航的意义

1、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2、拓展

四、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节选)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郑和远航有着伟大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哪部分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生:课文第七节写了这部分的内容。

师:读一读这节,看写了郑和远航的几点意义?(生读课文思考)

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师:对,这是第一点意义。

生: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师:不简单,你说出了两点。

生: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师:(点头示意让学生坐下)郑和远航有四点意义,每一点都能用一个词语去概括。比如说第一点,我可以用“达到顶峰”概括。(板书)其余3点你能不能也用四个字的小标题写出来,在书上标一下(动作示意)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三名同学每人写一点意义)

生:(三名同学到黑板上写)2顽强拼搏  3开阔眼界  4促进交流

师:这些词语概括得可以吗?

生:可以。

师:还可以用上哪些词?

其他:探索精神   顽强拼搏

师生:(师指黑板)说第3点概括地很好。

生:第四点促进交往,还可以概括为文化交流。

师:可以(点头表示)

生:友好往来、促进交流、增进友谊。

师:同学们表现得都很积极,为了更好的体会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再把这节读一读。

(生自由读第7节)

师: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的确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课文中哪些句子写出了这个特点,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画,用不同的符号作标注。

师:你画了哪些句子?

生: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七次,前后一共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师:1405到1433多少年?(28年)时间真长!

生:这次远航,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

师:你读书很细致!是的,这节主要写的是写航海时间长、范围广。

生: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师:“人山人海”那场面?(声音拉长)

生:多雄伟、多壮观!

生: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士兵,共两万七千多人。

师:两万七千多人,人真多。从这能看出规模大。

生: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车又叫“宝船”,也能看出规模大。

师:你的眼力真好。

生;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

此处,把数据与我们身边的实物做比较,更有震撼力!

师:“十多层楼房那么高”,你知道这样的船有多少只吗?( 62艘)

生: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师:“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多么壮观。

师:课文1到3节是写郑和远航规模大的。读时要把咱刚才画的句子特别突出出来。读得好的同学,老师给配上音乐。

(生自由练读1至3节)

师:(认真观察读的情况)相机指名读书。用上这样的话语:恩,某某同学读得非常投入,来,你给大家读读。

生:声请并茂地读。

师:郑和的船队起航了,路上能一帆风顺吗?(不能)课文哪部分写了他们战风斗浪的?

生:第五节写了这部分内容。

师:找得真准!让我们去读读这里,置身于这凶险的环境中去。

(学生自由读)

师:好,拿出笔把你喜欢的句子画出来。

(生全神贯注地划)

师:在你划的句子旁写出你喜欢的理由。

师:你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狂风呼啸着……撕裂”这一句。

师: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生:我想郑和不愧为主帅,尽管海风呼啸着,浊浪排空,他还是不顾生命危险去指挥船队,一次次化险为夷。

师:你对他的评价太好了,不愧为主帅。

师:齐读这句“狂风——撕裂”(生齐读)你还喜欢哪些句子?

生:我喜欢“面对如此险境——化险为夷”郑和面对危险能沉着指挥船队前进,真了不起!

师:同学们体会得这么深,那能不能用我们充满激情的声音,把你们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生:能(响亮地说)

师;我们一起来读。“然而……当了俘虏”

(生有感情地读,师也跟着读)

师:同学们声情并茂地朗读,师旁边伴读。

战风斗浪,惊心动魄,友好交往,其乐融融,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节。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现在拿出来说给大家听听。

生:郑和第一次出使西洋到过:古城、爪哇岛、杜板、新村、满者伯夷、苏门达腊岛,等小

生:郑和远航比哥伦布早87年,比双达。伽马早92年,比麦哲伦早114年。

师:郑和了不起,太伟大了!

生:宝船中的巨无霸有138米长,56米宽,载重量为2500吨,排水量达3100吨,大型宝船仅舵杆长11米,舵叶达6米高。

师:不愧称它们是“宝船”。

生:我还知道郑和的船队,在白天使用旗语,到夜晚以灯火为号。

……

师:同学们从课外书上了解到这么多的知识,不简单!

师: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作业,你一定喜欢。在世界航海史上,有几位西方航海家也为航海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你选择其中的一位,搜集他的有关资料,仿照书上的写法,也创作一篇小短文,好不好?

生:好。

附:板书

郑和远航

1.达到顶峰    2. 顽强探索

3 .开阔眼界     4. 促进交往

(教师示范板书,学生板书为主)

课后反思:

在《二泉映月》中,我就尝试着用新词来组织课文的教学,景观、音乐两方面的内容由这些词语进行组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堂课我依旧按照这样的思路,用学习新词来理清了文章的条理。这样,既很好的落实了词语的教学,又巧妙地结合了课文的初探,一举两得,效果不错。看来,新词教学中很有玄机,值得好好研究。二是练笔的设计。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的角度对郑和进行评价,培养他们的语感。在最后小短文的写作中,锻炼了他们对课文语言的再造和运用能力,同时也考验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我认为还是比较合适的。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都能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新课程理念提倡,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让学生的练习更有指向性。

郑和远航 篇三

10  郑和远航(第一课时)

教材简析:

本课为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十课。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郑和率领船队扬帆启航的经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清课文条理,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教学难点:

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设计理念:

以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借助于文本,使用多媒体课件,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设计思路:

我抓住了《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远大意义。课前布置学生充分做好预习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的能力。在课上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读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中,理解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教学中,力求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张扬阅读个性,升华情感。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

教学准备:

1、预习,搜集有关郑和的资料

2、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其时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郑和航海经历的文章。

2、板书:10郑和远航

4、同学们在预习中,查找到了哪些关于郑和的资料?请大家作个交流。

过渡:课文《郑和远航》向我们介绍了些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词

(1)出示: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桅杆

魁梧  炫耀  珊瑚   鬓发

化险为夷    扶老携幼

(2)说说你还有哪一个词语读不准?指导读

(3)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遣”、“范”。

2、检查课文的朗读

(2)在读的过程中你还发现哪一小节比较有难度?

(2)指导读。

3、理清课文条理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重点写了郑和第几次远航?哪几小节写的?

(3)默读课文一到五小节,给郑和第一次远航加上三个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4)课文1到5小节重点描写了郑和远航的经过,那么剩下的两小节又写了什么呢?(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

三、学习“扬帆启航”。

1、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2、从文中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自读课文,仔细找一找。

3、又可以从哪儿看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呢?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抓住重点,品味语言。引导学生抓住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解郑和远航规模大,时间长,范围广。重点理解其规模之大。〕

(1)船多,出示第二小节。

a指名读

b指导理解“宝船”

a为什么说是“宝船”?

b出示: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c指导读

d还有没有其他原因了?(设备精良;满载丝绸和瓷器。)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让学生感悟体验,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宝船”。〕

c齐读

(2)人多

4、小结:真是规模宏大呀!郑和率领着这只规模宏大的船队扬帆启航了。

(1)出示图,文

〔设计意图:生动的课件能再现、强化、传递教学内容,激活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情感。图文结合,体会郑和远航船队规模宏大,将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习潜能,张扬独特个性。〕

(2)齐读第三小节

四、课堂小结

1、小结: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与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在航行过程中也不只是彩旗和欢呼,还充满了凶险。请同学们自由读读四、五小节。我们下节课再作交流。

2、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1)齐读

(2)联系今天所学的内容谈谈:为什么说郑和远航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设计意图:回顾全文,激发情感,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对课文进行一个整体性的把握。〕

3、课堂练习。

(1)完成钢笔描红。

(2)请同学们把自己搜集到的信息整理一下,写一篇人物介绍。

板书设计:   10 郑和远航

扬帆启航(1~3)

友好交往(4)

战胜凶险(5)

(执教:傅丽萍)

郑和远航 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读6个字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理解重点段落的意思。

思品目标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郑和航海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揭题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专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郑和。出示

郑和,明朝宦官。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洲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当时称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两年而返。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600多年前郑和远航的一幕。板书:郑和远航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监 炫 载 (读四声)缰(与“疆 僵”区别)

2.出示词语:派遣 宏大 炫耀 威胁 呼啸 咆哮 袭击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自读,指名读;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任选一个或几个造句;齐读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讨论分段。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的首次壮举,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进行介绍的?边读边作简要的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问题。

生读画后自主交流,师巡视点拨,首次:第一次 壮举:“壮”在哪里?

2.谁能概括的说一说?从哪几方面看出是“壮举”?指名回答。

学生结合1—6自然段的内容谈理解。

(郑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如: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护船的兵士等,共27000多人;200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宝船60多艘;

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10多层楼房那么高。每条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

3.为什么要有这个“壮举”?(即为什么要远航?)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指名回答。

你对郑和远航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郑和远航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这可以从6自然段看出“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

再如:郑和首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可以从课文的2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还可以从课文的4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

师在学生回答时,随机出示补充文字资料。(西方学者称:只有举世无双的特混舰队才能远航非洲;郑和舰队——集先进科技之大成;郑和舰队军事建制 整军行动优于商船;舰队规模庞大 帅舰甲板有足球场大;当代10大航海科技郑和舰队拥有2项;《郑和航海图》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哥伦布、麦哲伦只有几条船、百十名水手 百年后海上列强打破郑和神话等等。)

四、回顾全文

1.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3.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读到这几百年前激动人心的一幕幕,由衷地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查阅郑和远航相关资料;了解祖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情况。

教学反思1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教学反思2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习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平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平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郑和远航 篇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激趣导入

1、这节课,我们将要走近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千帆竞队的船队成为西洋永不磨灭的风采,他就是——(板书:郑和)

2、谁来向我们大家介绍你所知道的郑和。(引导学生简介)

注意:介绍郑和时,复述自己印象深刻的部分,3、4句即可,一定要说自己理解的资料,不能边看材料边说。

(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他是太监:说明他曾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他肩负民族大义,高扬和平风帆踏波远行,他是一个真正的男人!有才有学,有勇有谋,官居四品。)

3、小结: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家,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明朝的这位著名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28年里,郑和率领船队远航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板书:远航)

4、思考:这篇课文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郑和远航的壮举,重点又介绍了哪次远航的经过呢?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围绕上述问题,引导学生作简要交流。

过渡:看来,通过预习和初读,同学们对课文已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下面老师来检查你们预习生词的情况。

2、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派遣  太监  魁梧  抱拳  桅杆  珊瑚

脱缰  撕裂  威胁  身材  瓷器  赠送

(2)指导学习,重点指导学生书写:遣  撕  瓷

(3)小结:这一课这么难写的字同学们都能掌握得很好,看来你们很会学习,老师发现这一课不仅字难写,成语也挺多的,我们来看一看。

人山人海       浩浩荡荡      雄伟壮观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友好交往      名扬海外    狂风呼啸

波峰浪谷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4)自由小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体会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难读的句子、长句子要反复练读。

(5)汇报读难读的句子、长句、带有成语的句子。

(6)出示下一屏成语:这些成语有的是文中的,有的是与课文紧密联系但我们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请自由地读读,根据课文内容猜猜它们的意思,并试着给它们分分类。(学生自由读成语并分类、朗读。)

过渡:你能根据上下文来理解这些词语吗?

3、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哪几个小节详细地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找得很准)根据“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郑和第一次远航分为可以分为三层,请迅速用一道竖线标出来。

(2)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又介绍了什么呢?(作者还简略地写了郑和其他几次下西洋的情况以及他远航的意义和贡献)

4、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小节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你能找到吗?(出示第七小节)

三、布置作业,存疑留韵

1、抄词

2、读课文一遍,熟悉课文内容,想象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郑和远航》,先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词语。指名读。

人山人海   雄伟壮观   浩浩荡荡

友好交往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狂风呼啸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评价:能不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词语的意思。

评价:因为有了体会,这些词语读的可真好。

2、能不能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梗概?

二、品读词句,体会中心。

过渡:郑和远航虽然已经过去600多年,可是直到今天,有关国家还依然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文中有一小节对郑和远航作出了高度的评价?请你打开书找一找(最后一小节)

小声读第7小节,思考:你从这一小节中读懂出了什么?

生:郑和远航,规模之大……

师:顶峰你是怎么理解?郑和远航的哪些方面达到了顶峰?

生: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

师:它指的是谁?(郑和远航)也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

生: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

师:这是对郑和出使意义的评价。

生:直到现在,有关国家……

师:这是对郑和远航,郑和出使总的评价。

郑和远航 篇六

10郑和远航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能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的作用。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二、        教学重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三、        教学用具:小黑板  多媒体

四、        教学用时: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出示郑和图像。(板书郑和)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请来说说看。

2补题 (远航)

3读题质疑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

码 遣 器 拳 赠 撕 范 桅 魁 炫 瓷 珊 夷 鬓

(2)出示词语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用上面的词语,联系课文,说一、两句完整的话。

4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5指导分段。

(1)  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1-5自然段)

(2)  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4)  教师指导,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三、理解课文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六百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他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有句话给予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

(1)  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一起读句子

理解“顶峰”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

郑和远航达到了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

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学习规模大

(1)自由读1-3自然段,圈出表示规模大的词语或句子,读一读。

出示句子:“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 ······先进的仪器。”

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读好句子中的数字,你就会读出宝船的气势和雄伟,读出你心中的赞叹。)

鼓励学生在读中体会规模之大。(主要从四个方面:人多、船大、设备先进、分工明确)

板书规模大

3、学习时间长

规模确实非常庞大,那郑和远航的时间到底有多长呢?指导学生学习6-7节。

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历时28年,郑和共计7次远航,(板书时间长)

郑和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空前绝后的。让我们怀着由衷的赞叹齐读第六自然段,读出你的感情。

1432年,最后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已是61岁高龄。第二年初,就在返航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印度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深深地怀念之情再读一遍。

4、学习范围广

郑和七下西洋到底到了那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广)

组织学生介绍课外查阅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

演示投影,播放录像。

5、“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他将中国的文化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那么郑和远航有怎样的深远意义呢?

出示句子:“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指导学生有感情、自豪地读句子。

四、课堂小结:

郑和七下西洋,在我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翻开了新的篇章。人类文明史将会由此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

远航,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那么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呢?在不远万里的远航征途中他们又遇到了哪些凶险呢?又是怎样克服的?我们在下一节课将会学习航海英雄郑和的第一次远航,去细细领略他的风采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五、作业设计:

1、补充词语,并解释所填的字

惊叹不(  )            扶老(  )幼

严阵以(  )               化险为(  )

2、填空

从        年到        年的        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         次,前后到过          个国家。        年        月        日,在        ,郑和授命率领船队第一次         。郑和远航,表现了                   ,开阔了                  ,促进了                     。

3、向别人介绍航海英雄郑和的故事。

六、板书设计

规模大

时间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郑和远航

范围广

一、教材简析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详细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5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场景及经历,最后两个小节写了郑和七次远航的时间跨度、到过的国家以及远航的重大意义。在写作特色上,做到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本文重点写了第一次远航的情况,对其余作了概括说明。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节省了笔墨,做到了详略得当。

二、设计理念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中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课堂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qing,最后以情促趣,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于阅读过程,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兴趣,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三、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教学就要让学生能在民主宽松和谐教学的氛围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获取材料来实现,因为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过程的主体。《郑和远航》一文,我是把最后一个自然段作为切入点,依托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理清脉络,最后再回归文本。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三个方面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和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郑和远航 篇七

26 郑和远航

一、教材简析: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像这样大规模的航海,是历史上所罕见的,那课文是怎么来记叙这样的事件的呢?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一至三自然段为第一层,写1405年7月11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受皇帝派遣,第一次率船队出使西洋时的壮观场面。(扬帆起航)第四自然段为第二层,写郑和与所到的亚非各国人民进行了友好交往。(友好交往)第五自然段为第三层,写郑和在航行中多次战胜狂风巨浪和海盗袭

二、目标预设: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三、重点难点:

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设计理念:

由于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成为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我依托文本,借助多媒体,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努力追求着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五、设计思路:

我以《郑和远航》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点:先立足文本,抓住重点,然后超越文本,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最后再回归文本,深入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这堂课的出发点是课本,回归点也是课本,超越文本是为了更好地立足文本,接近文本。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qing;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与“写”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生);让我们

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生)。

二、了解历史地位,感受航海之最。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这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

(1)出示句子“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来,一起读!

(2)理解“顶峰” “什么是顶峰?”(山的最高点)

“郑和远航达到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说明了什么?”(地位高,独一无二)

(3)质疑过渡: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才能被称之为“顶峰”呢?

2、学习规模大

(1) 自由地读1—3自然段,圈画出表示规模大的词句,读一读。

(2) 交流(指说)相机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两个五层楼叠起来的高,两幢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三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一千多名师生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

(3) 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

指名读(规模之大,仪器之先进,真不愧是宝船呀!)

(如果你能把这些数字读好,宝船的气势肯定会更雄伟!)

(呀,你读出了心中的赞叹!)

(4) 六十多艘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船只随行!他们分工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坐船……总共二百多艘!(此处最好再扣到文中“像一条巨龙”这句话)上面载有二万七千多人,(引读)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

3、时间长

(1) 规模确实非常庞大!(板书:规模之大)那时间到底有多长呢?快速浏览文章。

(2) 指名交流:1405至1433年,达7次

(3) 历时28年,多达7次,这么长时间,(板书:时间之长)这么多次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是前无古人的!(出示第六节)让我们由衷的赞叹!(生齐读)

最后一次远航,郑和在返回途中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再也没有回到祖国!让我们带着怀念之情再读!

4、范围广

(1) 郑和下西洋到底到了哪些地方?范围有多广呢?(板书:范围之广)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介绍。

(2) 播放录象

三、 学习航海过程,感受郑和其人。

1、 友好交往

(1) 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那么都进行了哪些交往呢?请大家阅读文章第四节,然后用简洁的话来说一说。

(2) 指名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 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

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 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

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出示“郑和出使,促进了……友好往来。”)齐读

2、 战胜风险

(1) 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速读第五节,想想航行中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2) 交流(风浪,海盗)

(3)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化险为夷。”

男同学读第一句,女同学读第二句。

男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女同学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此处,老师应极力渲染风浪之险恶,使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风浪的恐怖,从而深刻地体会到郑和的智勇双全)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

(4) 引读“智擒海盗”这一句

(5) 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开阔了眼界。”

3、 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板书: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四、 升华情感

1、出示郑和图像。从古至今,许多名人都高度赞誉过他。旁显梁启超诗作,师生齐读。

2、让我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来赞一赞郑和和这段历史!老师课前也准备了一首小诗。(屏显)师配乐朗诵“天记得你,海记得你;山唱着你,海唱着你。七下西洋美名扬,六百春秋长流芳。”

3、相信大家有比老师更好的方式,更美的语言,请大家思考一下,写在书上。

4、交流

5、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五、 作业

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更多这位英雄,了解这段历史。

六、 板书

规模之大

郑和远航       时间之长       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 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自学本课生字,准确理解“派遣”“撕裂”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感悟到详略合宜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过程与方法

1、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       和远航的历史意义,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2、利用专题学习网站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

郑和及其远航的历史有一定了解,逐步培养运用现代

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及问题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郑和第一远航的宏大场面。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映示相关文字的课件;有关郑和远航的情景教学视频。

教学建议:2课时

第1课时(略)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上节课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二、紧扣结尾,引导细读感悟。

1、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书上作者给了郑和远航以高度评价,你找到了吗?

2、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1)出示最后一小节,大家一起读!

(2)郑和一共进行了7次远航,但课文有没有每一次都写?对,课文只具体的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这是写作文的一种技巧,叫做——详略得当(学生),虽然只具体的写了一次,但从这一次远航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今天,我们就着重学习郑和的第一次远航。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也来做个评论家,说说郑和远航是一次(    )的远航。

二、学习规模大。

(1)让我们来到1405年7月11日的苏州府刘家港码头,请同学快速的读1—3自然段,试着填空,并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

预设1:“苏州” ……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随行的有水手……,共两万七千八百多人。

送行的人山人海,随行的人也是数不胜数,而且各类人才都有,可见规模不是一般的宏大。

你能把人山人海的感觉读出来吗?

预设2“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师红显数字,渲染宝船的大。)

让我们来想象一下,以我们所在的这幢教学楼来作比,宝船大概有这么大:三个教学楼叠起来的高,五个教学楼连起来那么长,六座教学楼那么宽!我们全校所有老师和同学都可以乘坐在这一艘宝船上!宝船的雄伟壮观由此可见一斑!

指导朗读:谁来读出宝船的雄伟壮观?(把句中的数字读好,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预设3:六十多艘这样的宝船,多庞大的航海队伍啊!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船只随行吗?(学生:有。)他们的分工还很明确(出示其他船只图片)有——(引导学生说)“负责装载粮食的粮船”,有——“运输淡水的水船”,有——“拴马匹的战船”……总共——“两百多艘”。难怪课文第三自然段中说这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3)俗话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此时郑和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学生想象练说。)

通过你的朗读表现郑和的威武雄健。

(4)是呀,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板书:扬帆启航)

过渡:大家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依次规模宏大的远航,这还是一次怎样的远航?

三、学习友好交往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交流

预设: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请你们谈谈是如何友好交往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相机理解感悟“扶老携幼”“争相观看”。)

(3)小结:郑和每到一个地方,就与当地群众互赠礼物,商品交易,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难怪作者说郑和远航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我们这部分叫做——友好交往。(出示:友好交往的图片)

四、学习战胜凶险:

(1)出示:第五自然段,这次航行是怎样的航行?

(2)想想航行中船队都遇到了哪些凶险?

(3)交流(风浪,海盗)

a、风浪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郑和是怎样与风浪搏斗的?

出示“在大海上,……一次次化险为夷。”

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风浪的险恶)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郑和的智勇双全)

有这样镇定自若,大智大勇的领导者,还惧怕什么?让风浪来得更猛烈些吧!齐读这段话。

b、海盗

(4) 面对海盗的袭击,郑和又是怎么做的呢?(指名回答)这就叫“智擒海盗”。

(5) 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板书:战胜凶险)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齐读“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

3、总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五、依据标题,指导熟读复述。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分别是:“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试着根据小标题来熟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复述。

3、指名复述自己认为熟悉的一个小标题的内容,师生评价。

4、课后,大家可以把郑和远航的故事讲给朋友、家人听。

5、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板书设计:11、郑和远航

规模大 时间长  范围广

扬帆启航  (详)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略)其余六次远航

《郑和远航》 篇九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郑和远航》较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对话表演中来体会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从而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发愤努力的情怀。

文章的结尾“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文字,全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郑和远航的意义和深远影响。所以,教学本课,在学生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后,我就以此为突破点推及全文,引导学生细读感悟,加深理解。

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比如,抓住“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一句,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内容,体会郑和顽强探索的精神:在感悟充满凶险的远航时,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一是险恶的风浪,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最强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有一段话出发,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思考学习了这篇文章。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也提高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对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郑和远航》这一课。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并点明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这节课上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紧扣题眼、突出重点:

本课的题眼应该是“远航”。何为“远航”?课文的最后一段文字做了很好的说明。“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规模之大”这一环节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先计算:

我们的教室长约10米,宽约8米,教学楼每层楼高约4米,学校的师生员工大约1000余人,算一算,每艘宝船相当于我们的教室多少间?相当于我们的教学楼多少层?需要几艘宝船就能装下我们全校的师生员工?

让学生用数学的方法去计算后加以比较,在语文课中运用数学的方法,既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又能让学生更感性地体会到“规模之大”。在感受完“规模之大”这一特点后,可以让学生说说,这次远航除了“规模之大”之外,你还有什么体会?可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我想体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并不是件难事,这样就能把郑和远航的特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理解体会。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我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三、围绕线索、达成目标:

本文按照“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写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感受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呢?”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个问题可以从“战胜凶险”这一环节中得以解决。除了书上所说的遇到的凶险外,可以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发挥自己的想象:他们还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凶险?这里的凶险不外乎人为的和自然的两种。这样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有效地为课堂教学服务,很好地突破了难点。

四、钻研教材、深度剖析:

本文的写作线索很是清晰,但我们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去钻研教材就会产生这样的疑问:(1)郑和为什么要远航?(2)、郑和为什么能远航?(3)郑和远航为什么能成功?(4)、郑和为什么能得到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郑和为什么要远航?这是个历史问题,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一下历史背景:郑和为什么能远航?(1)、跟当时明朝的经济和科技有关,从“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这句话中得以体现;(2)、政统人和,“受明朝皇帝派遣,35岁的三保太监郑和即将率领船队第一次出使西洋。”除了受皇帝的派遣,还有老百姓的支持“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为什么能取得成功?(1)、航行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会遇到哪些困难?自然的和人为的;此外还要了解国外的情况,要得到国外人的认可;(2)、“友好交往”也是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郑和得到了世人如此高的评价,那他有没有“过”的一面呢?这就是我下面所要谈的一点。

五、辨证思考、引导质疑:

本文都是赞扬郑和的一面,那我们辨证地思考,他究竟有没有“过”的一面呢?历史地看,应该有他的“过”,这节课结束后可以引导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辨证地、历史地看待问题,让他们的思维与文本发生碰撞,这样我们才能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政治家、历史家、哲学家。  六、利用网络、深化教学:

在本课的教学中,牵涉到很多历史知识、地理知识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学生在课前搜集大量的跟本课相关的资料,但并不是搜集到的资料都能为本节课服务的,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中加以筛选、加以整理,最终为本节课服务。这就培养了我们学生搜集资料、筛选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在信息化的社会,我们的学生必须具备这样的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得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深化课堂教学。

《郑和远航》 篇十

郑和远航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的课堂如同一个演播室。看,我就像是主持人,那么,你们就是现场的(观众),后面的老师就是咱们的(特邀嘉宾)。说得好,今天咱们就像电视台一样来做四十分钟的节目。这个栏目就叫“漫画历史人物”。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说的是那位历史人物吗?板书:郑和。要讲郑和的什么事呢?板书:远航

二 、第一话题“知多少”

过渡: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个话题。郑和的名字是那么的耳熟,不知道大家对他有多少了解?(生回答已有的有关知识)

三、第二话题“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

的确,郑和下西洋的事很多人都听说。现在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话题“具体了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你们想知道这次远航哪些方面的问题呢?

老师概括为以下三大问题:

1、 郑和出使西洋时是怎样的一个场面?

2、 郑和所带的船队是如何与亚洲各国人民进行友好交往的?

3、 郑和他们是如何战胜风险的?

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五自然段)

(一)、学习1-3自然段

让我们随着郑和扬帆起航,将1-3自然段默读一遍。边默读边动笔边画下有关描写郑和下西洋的场面的句子或词语,并说说你独特的感受。

1、 默读并动笔

2、交流,你画了哪些有关描写郑和下西洋的场面的句子或词语,说说你为什么画这里,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3、引读第二小节,强调数字。

4、用一个词概括这是个怎样的场面?

(二)学习第4自然段

过渡:随着郑和一声:“起航”,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船队像一条飞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看,船队出了长江口,驶过东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最好出示第一次航行路线图)

那么,郑和他们是如何与各国人们交往的呢?

1、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2、回答交流:郑和的船队与这些国家都有那些友好交往?

师概括“拜见国王”、“观看宝船”、“交换特产”、“互赠礼物”

想象:(幻灯出示书上有关句子)

(1)、各国君臣都怎样热烈的欢迎郑和他们呢?(他们怎么做?怎么说呢?)

(2)面对那些从来没有见过的宝船,人们会惊叹不已些什么呢?

2、 郑和船对与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也受到了热烈地欢迎。现在请你们通过朗读,让我感受这份热情友好的场面?注意将自己的情感投入进去,我还要通过你的脸部神情看看你是否真的投入朗读中了。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传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着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示友好的感情。

(三)、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毫无疑问 ,这次航行是愉快的,但同时他又充满了凶险,郑和又遇到那些凶险,他又是如何战风胜险的呢?

1、教师范读第五自然段。听完后说说你听后有什么感受?(交流并相机指导朗读有关句子)

3、 交流感悟

体会航行是十分危险的:

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体会郑和过人的胆略和智慧:

(1)、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2)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3.整体朗读第五自然段。再次感受风浪的险恶,郑和过人的胆略和智慧。

四:第三话题“模拟庆功会”

过渡:总算有惊无险,在海上经历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郑和率领着船队平平安安地回到了大明朝,大明皇帝为他接风洗尘,特地为他摆了个庆功宴。接下来咱们的第三个话题便是“模拟庆功宴”。

要求:想想,庆功宴上,大大小小的文武百官都来参加了,他们可没有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航行,心中肯定充满了好奇,请你扮演其中的一位官员,对于郑和这次的远航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就借此机会说说,有什么问题想问个明白,也趁此机会赶快问?选一位学生扮演郑和,准备接受百官的提问。

五:总结并质疑

今天,咱们主要一起了解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有关情况。我们谈到了什么?(概括段意法)对郑和这个历史人物,对于他的第一次远航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能大家还想了解地更多,说说,你还想知道什么?(教给孩子学着答案的一些方法,待第三课时在聊)

附板书设计:  漫话历史人物(人物头像)

26.郑和远航

第一话题“知多少”

第二话题“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

第三话题“模拟庆功会”

(一艘“宝船”图)

第一次,1405年7月,郑和与副使王景弘率水手、官兵27800余人,乘“宝船”62艘(加辅助船共200余艘),从苏州刘家港出发,到福建长乐县太平港最后完成远航准备,然后扬帆南行,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暹罗(今泰国)、爪哇、苏门答腊(今属印尼)、满剌加(今马六甲)、锡兰(今斯里兰卡),再行至印度西海岸折回,于1407年9月结束。

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着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郑和根据事先得到的消息,命令军士们严阵以待。当海盗船乘着黑夜,偷偷摸摸*近船队时,郑和的船队迅速将海盗包围起来。士兵们从大船上往下丢火把,将海盗船烧着了。海盗们无处可逃,只好乖乖地当了俘虏。

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传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没有丝毫炫耀武力、威胁别人的意思,都表示热烈欢迎;老百姓听说明朝的船队来了,也都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他们面对那些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宝船,个个惊叹不已。当时中国的丝绸、瓷器早就名扬海外,沿途的百姓听说船队满载着这些产品,都很高兴,纷纷用香料、珊瑚、珠宝等去换取中国的土特产品。各地的商人十分乐意同中国人做生意。很多人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以表示友好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