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天幕红尘》读后感1500字(精选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帅气的高考家长帮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天幕红尘》读后感1500字(精选6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一

《天幕红尘》,这本书,读了两遍,里面精彩的对白,也反复研读。因为个人见解的水平和能力,较作者豆豆低好几个段位,套用《天道》里面丁元英的话,就是:每次看,都有扒井沿看世界的快乐,乐过之后,因体力不支,最后,仍是重新坐井观天。只能说,我每次于此书,都有所得,但是那种所得终究像借来的袈裟,穿在身上,并不代表真的有所悟。

这真是一种快乐的无奈。

每次读《天幕红尘》,想表达点什么。可是,觉得力不从心,挂一漏万。但是,如果仅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只记下当下我的感悟,也是不错,得之于深,得之于浅,只在个人。所以,我以一种膜拜此书的心情,写下个人所感。

一、关于《天幕红尘》。此书是豆豆政治经济小说系列的第三部。第二部《遥远的救世主》,拍成《天道》之后,好评如潮,成了好多大咖每年必温习的一部电视剧。

在我看来,《天幕红尘》比《遥远的救世主》更精彩,更有深度,可能是因为作品的深度,会影响传播的热度,减少大众的欢迎度,所以,目前,还没有导演去拍成电视剧。当然,这种遗憾,倒可以成为一种期待,看看哪个导演、演员能够担纲,完成对这部小说的完美演绎。

二、小说所呈现的思辨,是精华所在。这是一部思辨色彩极浓的小说。无论是影视,还是小说,其中的对白,很难写,因为它直接反映着作品本身的主题深度和思想厚度。而《天幕红尘》中通过对话展现的思辨,不仅有可读性,还能让思维获得一种被启迪、被提升的快乐,这是最直接吸引我的部分。

比如,对意识形态的思考,对中国当下经历的成就与问题的思考,对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定位的演变的思考,对民主含义的思考,对“实事求是”的内涵的思考,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思考等等,这一系列很深刻的问题,在主人公叶子农那里,他都已经得出了答案。这种思辨,令人折服。

叶子农,带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曾专门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学说的诞生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也曾入佛学院去寻求因果律的真谛,这些游学式的学习,与独立思考,最终让他形成了个人的思考体系。

这种体系一旦形成,就会达到如佛家所言:见相非相,就不会被表面的、现象的东西所蒙蔽,会更多的是用思想触及本质的、根本的、规律的东西。当一个人,“见相非相”的时候,就会生发出离心,不再陷于当下的“场”中,就不会再以个人的好恶、利益来判断是非,也不会被“相”上呈现的东西来左右情绪、影响判断。

除了“见相非相”,小说中还聚焦一个思辨,就是关于“见路不走”。这四个字,从字面上,就有禅偈语的魅力,这也是小说中,将叶子农从一个隐于市的自由人,拉进名利场的一个关键词语。这四个字,其实就是“实事求是”的另一种表达和解读,不唯他人之路,不唯权威之路,不唯经验之路,这就是“见路不走”的内涵。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二

小说《天幕红尘》读完了。4分评价,不推荐。豆豆写的。之前读过她写的《遥远的救世主》(此书7分推荐)。

评价一本小说好坏,有个简单的方法,读完后问自己两个问题即可:其一,读完一遍后,多大程度上想读第二遍呢?其二,在阅读过程中,多大程度因被情节吸引而很专注,又多大程度因被其惊到而频频“出戏”呢?回答完此两问,你基本就可得出你个人对一本小说的评价(影视剧亦可)。若此外还能就自己的回答有条有理地讲出个“为什么”,说明你对故事的理解确实较深刻,具备了一点创作者意识。

对于《天幕红尘》,我不会因为故事情节再去读它,因为写得太不自然。大多人物关系发展处都让我出戏。下面从我个人所认为的优劣两方面,简单谈谈这部小说:

一、人物关系发展太别扭了,极其不自然,尤其是男主人公和两个女主人公的关系发展。小说人物的发展方向完全是任由作者的个人意志来扭曲。有人可能说:那作者写小说,人物关系的发展肯定都是由作者来控制的啊,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呀!设计一件衣服能够想怎么设计就怎么设计吗?不需要根据人体的形状来设计吗?从来就没有随意的创造。一切创造都遵循一定法则。在小说中创造一个人物,就如同用手从某点朝某方向画一条射线,这条线的方向是一定的、不变的。高手徒手画射线能从头到尾保持一个方向,普通人徒手画就难免曲曲歪歪,不能保持一致了。其中画线的一致程度便可看作是作家创造人物的能力水平。关于创造人物遵循一定法则,有两点可作为简单例证:(1)《三体》中罗辑受第一任女友要求,自己写了一部小说,发现写完后,人物仿佛有了自己生命,小说发展的方向并不受自己控制了;(2)《武林外传》的编剧宁财神也曾在采访中说道,写这个剧本时,一开始是希望小郭和小六在一起的,但写着写着小郭就不知道怎么跟了秀才,大概是人物的选择吧。所以说,作家创造了一个人物性格,那么人物在故事中怎么走已然注定,作家要做的是将其描写出来,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强行修改。不得不说,即便戴梦岩与叶子农的关系发展很别扭,她对叶子农的感情始端也是尚可理解的,毕竟是想找个靠谱之人作依靠。但方迪对叶子农的感情完全就是无来由的,一点前因也没有,突然读到她对叶子农的内心表白,真是别扭坏了。与《遥远的救世主》相比,豆豆在这本书中描写的恋情关系真得很一般。感觉像是在写命题作文一般,没有关系,硬创造关系。

二、对“民主”的一些认识谈得不够彻底,不够究竟,避重就轻。我个人是极其不认同这种谈法的。感觉很多内容都像是在写“命题作文”。比如男主人公认为代议民主制就是数人头,说来说去着重点似乎就在“数人头”上。对其本质也没说多少,为什么要数人头?数人头表现了什么?我理解主人公说的:代议民主制并不适合在这片土壤上生存。因为从结果的角度来看,这片土壤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是历史注定的。但注定的只是按照规律走,按照规律走,并不见得是最好的安排。

三、说理成分太多,并且常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给人“故弄玄虚”的感觉。但恰恰这一点,也是很多人追捧这本书的原因吧。人都是这样。舍其易者而不行,究其难者以为学。比如,“见路不走”四字,说到底不过就是“实事求是”而已,是要人“做事要看本质而不要拘泥于表象”,一个本质,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现象。但现象再多,本质就那么一个。简单举个例子,下面这个图片中的物体,用简体中文写是“书”,用日文写是“書”,用英语写是“book”,三个概念都不同,但表达的意思都是一样的。

我比较欣赏《天幕红尘》的一点是:用“见路不走”来解释“实事求是”这一真理,确实是别出心裁。在此指导思想之下的“老九面王”的商业案例,也像《遥远的救世主》中“格律诗音乐公司”的商业案例(www.kaoyantv.com)一样,给经商的人很多借鉴意义。而这一点也是未来我可能再重新翻看《天幕红尘》的缘由。

相比之下,我真是觉得豆豆写的《遥远的救世主》要好得多。这个小说讲一段情,讲由一段情引发的商战,在这之中,讲佛法、讲自然规律。故事“一以贯之”,简单易懂,主人公间的感情不至于让人潸然泪下,但也让人感动,让人沉思。而《天幕红尘》说理成分太多,喧宾夺主,人物关系发展不自然不说,故事情节反倒成了陪衬。小说是以故事去反应一些道理,而非以道理去写故事。

我相信豆豆对于这些写作的道理都懂。但为何写成这样,天知道。可能这本书就是个命题作文吧,可能受时间限制吧。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三

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豆豆所写的《天幕红尘》这本书,这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之前看过豆豆的另一本小说《天道》,同名电视剧《遥远的救世主》,两本小说都对文化属性,人性有很深刻的思考。在《天道》里边,主人公对“神及道,道法自然,如来”有很多的论述,故事的展开也是围绕主人公的理解展开的。而这部《天幕红尘》延续了这一思路,提出了“见路不走”的理念,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实践,作者借人物之口,阐述了见路不走的具体思路,并通过人物的事件经历来阐述作者的思考。

小说的开头就明示:见路不走,是要见,见性,见智,着相,着礼,品鉴有别,亲密有度,这是个没有道法的红尘,而且有时还要你滚一下,这是个没有方向的名利场,有时会绞一些你的肉。这就是你头上的天幕。天有道,则无常道,事于道,则天有道看与事则无常,无常则明,明则通,则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则世事可治愈,渐达佳境。

罗家明践行“见路不走“而自杀于莫斯科。罗家明的莫斯科投资失败自杀,不是见路不走,而是事于道,又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经验教条,罗家明栽跟头是呈因果存在的,谁具备了那种条件谁都离栽跟头不远了。条件的可能,条件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个条件只管它这个条件的用,不管别的用,如果你面对的不是正确,你跑一辈子也没有用,老天爷不会因为众生心诚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条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让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的,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是条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只是你听过了,不觉得它神道了,不觉得它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说实事求是的时候,其实实事求是是根本不关他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是人就会有错,但你至少有了这种意识,比起唯经验唯教条就少出点错。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嘛。

如来是啥?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就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出来就已经错了,有来必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个词来表述这种性质。“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迷信和科学都用得道这个词,是迷信还是科学就看你的甄别能力了。

见路不走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也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它不以一样不一样为判断,它是让你立足自身的条件,以自身的条件可能为判断。一个人如果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别妨碍他做高人再说,这时候甭管啥道理都会被歧读,只要你还有一颗做高人的心,你就会这样,由不得你自己。这时候见路不走就不再是实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样,我得是高人、高招,这就背离了条件的可能性。他就会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缩小了他愿意缩小的,他载跟头就是必然。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个例子: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这算不算路呢?但随便找个人做的手擀面并不一定有机器好吃,但不能说他的手就不是手了,说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是由经验归纳出的教条,不为错,也很管用,用来判断面条很方便。但我们说他有漏,实相是什么呢,是软硬度,是薄厚宽窄,是给面团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结构等等。总之只要你满足了好吃的面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不管你是用机器的方式还是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个结果,这取决于你需要那种方式,如果你是大规模的连锁店,机器方式的产量、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性就有优势。如果你的思维被束缚在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的教条里,你这个好吃的面条要想实现大的市场系数就很困难。

见路不走就是你不能跟着经验、教条瞎跑,也不能跟着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质,只按它的条件可能去说,至于跟别人一样不一样的不用去考虑。也许是一样大,也许是不一样的。人最愿意走捷径的,比如谁谁的成功之路,他以为别人成功了,他照搬过来也会成功,那就危险了。唯经验唯教条,这东西害人。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四

感觉很久没有认真的读过一本书了,这本《天幕红尘》是前天收到的,很特别。

大红色的封面,黑色的字体,没有任何多余的介绍,在封面的。右侧直直的竖着一排字:《遥远的救世主》之后最新政治小说。看过电视剧《天道》的人应该都知道,《天道》改编自《遥远的救世主》。

《天幕红尘》最特别之处不在于封面的简单、低调,这本书是我目前看过所有的书里,唯一没有序,没有目录的书。从第一章至最后一章第五十一章,一共385页,没有一副插图,没有浪费一页纸。

从苏联解体,石油大亨罗家明一夜之间破产自杀写起,始终是“政治”在主角的位置。而叶子农作为一个“西马”的信奉者,独处海外,企图挽狂澜于既倒,终于被海外右翼势力杀害。他的“见路不走”的如禅偈般的哲言,贯穿了全书,神秘莫测,成为人人在破解的一道难题。巨商、演艺明星、海外学子纷纷登场,场景在莫斯科、纽约、巴黎、匃牙利、中国之间穿梭般展开,全书带给人一种新鲜、浪漫、刺激的阅读冲击力。

以上是封的内容介绍。

第一章开篇是一个叫罗家明的石油大亨自杀背景的介绍,章节最后也是罗家明开枪前最后看了一眼的横幅,他最后的意识里依然是那四个字:见路不走。

在我看来,这四个字就是全书的中心思想。

写这四个字的叶子农是本书的主要人物。据罗家明的妻子林雪红向罗家明的债务人介绍,在北京罗家明的办公室,来了个陌生人,说是有个项目希望家明给他五万元投资用一年,然后返还50万元,他拿出500块钱放在桌上,说我就买你五分钟的时间。家明说骗子我见多了,我就给你五分钟,我倒要看看你能出什么骗招。结果等人说完了,家明拿出2000块钱给他,说温州人向来都是赚别人的钱,你要能到温州赚来温州人的钱,我就给你投资,你要是骗子,你的学识也不是一般的骗子,这点小钱就当赏识你的学识了。过了半个月这人又来了,他拿着那钱真去温州做了笔生意,赚了8000块钱回来,所有的过程都有据可查,那不是作假能作出来的细节。罗家明二话没说甩给他五万。以为这事就过去了,想不到一年后这人还真就提个皮箱再次找上门来了,箱子里放着整整50万。家明问他挣了多少钱,他说挣了200多万。当时家明正筹备去美国发展,就说你别干了,跟我去纽约吧,那儿有大舞台。这人说他己经不干了,已经攒够了出国的钱,他要去柏林。俩人吃了一顿饭,推心置腹谈了一场,才知道这人去柏林是为了研究马克思主义。临走,家明说什么都不要那50万,说我不要你的钱,你要真想谢我,就送我一句比50万还值钱的话吧。这人想了想,说那我就送你四个字吧,见路不走。

这个人就是叶子农。罗家明的妻子林雪红因为罗家明把这四个字奉为人生真言,所以将罗家明的破产与自杀与叶子农联系起来。于是林女士在罗家明的五个最大债权人同时在场的吋候,向众人说出了这个故事,意在通过五个债权人的影响力,集体去柏林要个说法,原本大家都以为是走个过场,没有想到柏林的叶子农竟然接盘了,为了帮助林女士归还一百多万美金的债务,他在见面后的第二天下午就出了方案。为此,几位债权人都被他征服了,著名的演艺明星也由最初对他的不屑,转而直接上门表露芳心。仅有一面之缘的他的临时英文翻译方迪小姐,将对叶先生的爱慕埋在心里,工作的动力来源于可以接近他的思想,在他不幸发生后,给他准备了墓地,尽管里面只有他的遗物。多么珍贵的情谊!

书中叶子农的观点以及关于叶子农的人生简历,使我不得不停下来去审视自己的曾经,也令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曾经的自己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在意别人的言行,从别人的言行里给自己添堵,曾经的自己不明白自己的心,不看重自己的意,时时以别人的心别人的意为首要,却从来没有收获过一份来自别人的真心。

现在好了,不再有别人了,我能坚持自我,享受独我,在这样转变的过程中遇见这本书,似乎就是上天在给我指明前方的路!

见路不走,在我有限的认知里:不复制别人成功的路!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五

豆豆的书一向是上乘之作,天幕红尘便是至今三部中的集大成。每个人物都少了些故弄玄虚的清高感,虽说还是用僻径拨大道,却有了更多四两拨千斤的合理性。天幕红尘可贵便在每个人都不努力逃脱红尘,出世入世的问题在一点儿也不做作的环境里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

豆豆引导我们看到的问题部分与《悉达多》一书中传递的思路不谋而合。自我意识强烈、试图出世之时,悉达多听身旁自然之声,是蛙声、水声、鸟声、虫的窸窣声和风的过往声,种种声音分割开来,具有清晰之美,却缺少大成之象。自觉意识渐强、出世后再入世,蛙水鸟蝉,融为一体,再也无需分辨各种,自然之音在耳畔心中。

叶子农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灵魂中没有丝毫道德制高点或思维包袱的两袖清风。“不求死不求活“,没有《遥远的救世主中》那自知高明、以低调作为赎罪的姿态,也没有《背叛》里那处心积虑的阴谋和最后英雄主义化的遵循因果。叶子农不扶贫,也不复仇,不为了爱报答,也不为了爱妥协。静下来想一想,每一个在这幕中出现的人于叶子农都有所求,求他悟的能力、道的渠道、爱的呈现、智慧换取财富的可能和真理的存在与疯狂。叶子农呢?他不要,也不拒绝。实事求是,因果论与经验论的辨析,叶子农是最好的实践者。

他不像丁元英一样登庙堂求道,却在追求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参透了这一切。也许,当人以一件事为本身而非工具之时,见路不走便是唯一而又自然的选择。他不像背叛男主角一样在最初拒绝麻烦,抗拒爱最后不能自拔沉溺爱,他设计他参与他识穿阴谋他成全阴谋。因为他的底线在求是而非求生。故事的精彩之处便是叶子农此番棋逢对手。美国新闻人看到他的道,以政治国家搏斗,道走下神坛,叶子农维护道的精神却永远停在了一个让人惊叹的高度。

天幕中,没了一个绝决、聪慧、为了爱的占有挑战爱人生存逻辑的女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有条件无心智的追求者,和一个有洞察却几乎无交集的暗恋者,影星的追求和两者相处的模式自然而等距,她永远不懂他,他也不因为有人懂或奋力懂自己而爱上她,这样的自由让人肃然起敬。方迪无意中得知叶子农的”见路不走“,远远地懂他,关注他,最后在他的坟上迎风流泪,也只是一句默默狠狠的好喜欢你。读到最后,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俞飞鸿的形象,要是这部小说能够变成银幕之作,我希望是她扎一个马尾,走在纽约街头,晴朗,坚定。超越了感情,这样的情感让人觉得我们可以是高级的动物,流泪,犯错,也是高级动物。

从《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到《天幕红尘》,守道法却不守法,看似吊诡,却也似乎正当,作者没有为良好的终极目的过多辩护,所以最后都将主人公推向死亡或孤家寡人的隔绝。到了天幕中,豆豆更懂爱了。实事求是的道法如来如此浪漫又高深,犹如那消散在柏林风中的薄雾。

天幕红尘读后感 篇六

用了三天的时间读完了豆豆所写的《天幕红尘》这本书,这是朋友推荐的一本书,之前看过豆豆的另一本小说《天道》,同名电视剧《遥远的救世主》,两本小说都对文化属性,人性有很深刻的思考。在《天道》里边,主人公对“神及道,道法自然,如来”有很多的论述,故事的展开也是围绕主人公的理解展开的。而这部《天幕红尘》延续了这一思路,提出了“见路不走”的理念,也就是实事求是的具体实践,作者借人物之口,阐述了见路不走的具体思路,并通过人物的事件经历来阐述作者的思考。

小说的开头就明示:见路不走,是要见,见性,见智,着相,着礼,品鉴有别,亲密有度,这是个没有道法的红尘,而且有时还要你滚一下,这是个没有方向的名利场,有时会绞一些你的肉。这就是你头上的天幕。天有道,则无常道,事于道,则天有道看与事则无常,无常则明,明则通,则世事洞明。世事洞明则世事可治愈,渐达佳境。

罗家明践行“见路不走“而自杀于莫斯科。罗家明的莫斯科投资失败自杀,不是见路不走,而是事于道,又走了一条见路不走的路,见路不走就是实事求是,不住一法,也可以理解成不拘经验教条,罗家明栽跟头是呈因果存在的,谁具备了那种条件谁都离栽跟头不远了。条件的可能,条件的可能是什么:就是实事求是,“想”管不管用?想只管想的用,每个条件只管它这个条件的用,不管别的用,如果你面对的不是正确,你跑一辈子也没有用,老天爷不会因为众生心诚就把有志者都成全了,条件的可能是啥,就是让你想可想之想,能可能之能,你想了条件不可能的,一分钱也是贪心,只要是条件可能的,多少都是正常。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只是你听过了,不觉得它神道了,不觉得它神道并不表示你就真懂了,更不表示你就能操作了,就像很多人说实事求是的时候,其实实事求是是根本不关他的事,他那样说只是想表示他是明白人。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啥叫路?成功者的经验、方法叫路。路管不管用?管用,不管用早就没人走了,它管借鉴、模仿、参照的用,但是我们说它有漏,不究竟,因为成功者的经验是他那个条件的可能,你不可能完全复制他的条件,完全复制了,也就不是你的人生了。见路不走就是提示你,不要拘于经验、教条、要走因果,只有因果是究竟的,是无漏的。是人就会有错,但你至少有了这种意识,比起唯经验唯教条就少出点错。啥叫命运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点错与少出点错的区别嘛。

如来是啥?这得从因果律说起,什么条件产生什么结果,这就是规律,这个规律是怎么来的呢?不知道,因为说出来就已经错了,有来必有去嘛,而因果律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人们就用如来这个词来表述这种性质。“见相非相,即见如来“的意思通俗点说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这里的如来当真相讲,往大里说就是了悟得到的意思,迷信和科学都用得道这个词,是迷信还是科学就看你的甄别能力了。

见路不走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也不是让你跟别人不一样的,它不以一样不一样为判断,它是让你立足自身的条件,以自身的条件可能为判断。一个人如果要做高人,甭管啥道理先别妨碍他做高人再说,这时候甭管啥道理都会被歧读,只要你还有一颗做高人的心,你就会这样,由不得你自己。这时候见路不走就不再是实事求是了,而是我要跟你不一样,我得是高人、高招,这就背离了条件的可能性。他就会放大了他愿意放大的,缩小了他愿意缩小的,他载跟头就是必然。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个例子: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这算不算路呢?但随便找个人做的手擀面并不一定有机器好吃,但不能说他的手就不是手了,说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是由经验归纳出的教条,不为错,也很管用,用来判断面条很方便。但我们说他有漏,实相是什么呢,是软硬度,是薄厚宽窄,是给面团做功的方式和方向,是面的结构等等。总之只要你满足了好吃的面条所要求的那些条件,不管你是用机器的方式还是人工的方式,它都出那个结果,这取决于你需要那种方式,如果你是大规模的连锁店,机器方式的产量、成本和质量的稳定性就有优势。如果你的思维被束缚在手擀面比机器面好吃的教条里,你这个好吃的面条要想实现大的市场系数就很困难。

见路不走就是你不能跟着经验、教条瞎跑,也不能跟着形式走,只看因果、本质,只按它的条件可能去说,至于跟别人一样不一样的不用去考虑。也许是一样大,也许是不一样的。人最愿意走捷径的,比如谁谁的成功之路,他以为别人成功了,他照搬过来也会成功,那就危险了。唯经验唯教条,这东西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