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彩6篇】

认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观后感呢?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分享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彩6篇】,希望能够为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一

这个电影最令我感到的是魏老师找张慧科那一段:

魏老师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大城市的电视台,却一次又一次被赶出,第二天团长终于被她的行为打动了,让电视台帮她寻找孩子。当张慧科在饭店看到魏老师在电视台找他时说的话时,发现老师这么爱他、关心他,所以他就和魏老师回水泉小学,而电视台也送出了许多东西给水泉小学。

啊!故事的结局真完美!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魏敏芝老师。

魏老师找了他3天,还吃别人剩下的食物,睡在大街上,她的坚持不懈令我敬佩。

在当时贫困的山区和现在的大城市,真是有天壤之别呀!不过,他们身上所有的精神气质我们都没有。他们连升国旗都那么认真,而我们却……他们的国旗是用木头做的,都弯了,而我们的旗杆是铁的,我们却在下面说话、玩……

现在的食物多么好!对于山里的孩子就是天堂美食,可我们却毫不珍惜。

看了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食物和现在的一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二

今天,我在家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该片根据施祥生的小说改编,由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讲述了乡村代课老师魏敏芝和一群28个孩子的故事。高老师是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因水泉村太偏僻,村长只找到一个13岁的女孩来代一个月课,魏敏芝为了50元代课费就来到了水泉村。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小魏“一定要把学生看好,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郑重地点头答应了。

影片最打动我的是家中贫困的小男孩张慧科离开学校,小魏老师为了去城里寻他和同学们去砖厂搬砖,可搬砖的钱还是不够去城里的车费,她只好徒步往城里走去,从早上走到晚上才碰到一个好心的拖拉机师傅把她带到城里。经过两天的寻找还是没有张慧科的影子,她又找到电视台发布寻人启事,可是等到天黑也没等到台长。在城里无助的奔走着,她身上没有一分钱,已经饿了两天没有吃饭了,晚上就在马路边睡觉。可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找到张慧科,我答应高老师了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看着她小小的身影穿梭在大街小巷,我心里即感到心酸,又佩服她的毅力,她这种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想到自己平时遇到一点困难都半途而废,真是惭愧。

台长终于知道了小魏老师的事,电视台安排了小魏参加一个节目。主持人循循善诱的问着小魏各种问题,小魏紧张的张不开口,主持人只好让她对着镜头对张慧科说几句话。那一刻,小魏老师再也绷不住了,眼泪泉涌似的流了下来,她委屈的像个孩子,其实她就是和我们一样大的孩子啊,可她缺承受着本不该属于她的压力,看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张慧科终于找到了,电视台派车子把他们送回了水泉村,还有满满一车的文具和书籍,社会各界人士也给水泉小学捐了款,村长说要用这笔钱盖一座新的学校。孩子们看到七彩的新粉笔脸上乐开了花,我的心情也随着他们高兴起来,他们终于不用再为粉笔发愁了,高老师看到了也一定会很开心吧……

泥泞的土路,低矮的教室,稀缺的教学工具,与我们城市里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坚持读书,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呢?

本部影片对我感触更深的还有小魏老师的执着、诚信。她固执的遵守着对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她的毅力,她的坚持,她的信守诺言都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三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里程中都应该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灿烂的春天。而在这个春天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这个春天有足够的甘露为他们浇灌知识与快乐!这是我在20xx年6月6日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时最深的体会。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孩子们在操场上升旗的情景。孩子们升旗或敬礼的动作对于成人而言或许过于夸张,可以说让在场观看这部电影的同学们都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但是,影片中的孩子们自己却是很满足,很骄傲。其实,在我们的笑声过后,我们或许还应该思考:现在的我们是否还会、还能像天真烂漫的孩子一样,可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真正认认真真地去做一件事?我们是否还会为手中哪怕只有两罐汽水,但只要一人能有一口而高兴得手舞足蹈?

也许,这两个问号是轻飘飘的,它很快就会在黎明时分连同夜的最后黑暗一起消融。我们已不再是孩子,也就不会再以孩子的思维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但是,不是孩子的我们还是可以在孩子的春天里用心呵护他们,用心珍爱他们的天真、尊重他们的想法、理解他们的任性、保护他们的权利……

影片中的魏敏芝,当自己还是孩子的时候,承担了照顾其他孩子的重担。她总是喜欢坐在那个破旧的屋檐下,在同学们的怨恨声、吵闹声中安静地注视着沉默的空间里闪闪浮动的光粒子,一边坚定地守护着自己责任,一边力图确定“心”的坐标:自己到底是为挣得那50元钱,还是真正地爱上了这份差事。她说:“班里一个都不能少。”正因为这个对自己的承诺,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像风一样飞速追着汽车一直跑,一直跑,不在乎摔倒的疼痛感在自己的全身疯窜;她可以为了一个同学毅然决然在没钱坐车而被撵下客车,抛弃在马路上时坚持靠双腿,一步,一步向城里走去。

夕阳将她的身影拉扯得很长很长,长得像一条不断在蓝天中延伸的霞。她到了广播站,贴了自己所写的寻人启示;她去了电视台,在大门口一个人一个人地问“您是不是台长?”;她吃别人剩下的东西;她睡在昏黄的路灯下……身旁的寻人启示一页又一页被晚风翻开,四处散去,最后在黎明中被清洁工人扫走……

有时,我们会和魏敏芝一样,做事没有目的,只因一种责任。就像村上春树在《奇鸟行状录》中写的“我们可以从这里离开,却不能从这里逃离,有的东西哪怕你远走天涯也是无法从中逃离的。”守信、责任对于我们自己而言就是我们无论如何都逃离不了的。一个人的人生归根结底只能是那个人自己的人生,谁都不可能代替谁负起责任。

祝愿现实中的“魏敏芝”能更多一点,让孩子明媚的春天持续得更久点、再久点,让春天里的他们快乐多点、再多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四

《一个都不能少》,我已经看过几遍了,但每次的感觉都不一样,这次与老师和同学看却又是一番滋味。

影片讲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母亲病了,他要回家探望,于是便请了一位年仅12岁的魏敏芝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时千叮咛万嘱咐,班里的学生一个也不能少。可不久,张慧科同学因家里贫穷连饭也吃不饱,就去城里打工。魏老师知道后,从遥远的乡镇十万火急地赶到城里,最后在电视台台长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看了影片,这件事一直在自己的脑海中出现,教室的墙壁千疮百孔,玻璃残缺,桌子缺胳膊少腿。电影中的小老师魏敏芝为了一个都不能少,要找回张慧科历经的千辛万苦。首先和学生一起去搬砖筹集路费。由于没钱坐车只能徒步行走在前不挨店后不靠村的荒山野岭,夕阳西下,黑暗降临,可是魏老师依旧坚决的向县城迈进。看到这自叹不如,顿感惭愧。如果换成自己,我会有这样的勇气和决心吗?

影片让我看到了这样好的一方面:在寻的过程中,魏老师的一举一动都让人感叹。在寒冷的夜里,她不仅滴水未进,还在冰冷的地上睡了三天。她为了什么?一个信念,一个老师的应尽的职责,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同样我也有着一段这样的实习经历在我的家乡的一所农村小学里,和影片中差不多,散乱破旧的桌子,高高低低的地面,学校的教室中还没有通电,学生口渴了还是直接喝生水,在我实习的班里面仅有12名学生,但这些学生都非常的懂事,在私下的活动中我也尝试这和学生聊天,了解了他们很多,在学生的允许下我看了他的日记,日记中有一个很简单的愿望,希望回家的路上能有路灯,当时我有点疑惑为什么呢?这时学生的回答是有了红绿灯路上的车就会有秩序了,妈妈带着妹妹来接我很辛苦,我想自己回家,说到这时我有点震惊,有点心酸,有点难过,他还是个孩子。

在一次考试中我和班里另外的一个学生聊天,我说你的理想是什么,他说“我想去打工”当时的我很惊讶,我问:“为什么,你没想过上大学么?”他说:“家里没有钱,爸爸经常因为钱在家里唉声叹气所以我想去打工,”我问:“那你怎样打算呢?”他说:“在初三准备出去”我问:“因为初三的时候可以出去打工,我的哥哥就是在初三出去的,高中还要学费呢!”我当时沉默了。赶快离开了,在一旁我的眼睛湿润了,在班里的12个孩子中有10个孩子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两个孩子单亲,我有种无力感,在我的课堂上我经常会给孩子加油鼓励,希望他们不要放弃自己的血学业。

在这里我突然更加的爱我的工作了,可能我的一句话就能激励一些孩子,可能我的一些爱能让孩子的心有一点温度。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 篇五

今天,我们随老师看了一场电影《一个也不能少》,看完之后,我感触很深。故事是讲:一位姓高的山区小学老师因母亲生病,所以请了一个月的假。于是,村长就找来了一个13岁,名叫魏敏芝的女孩来做代课老师,在魏老师的代课期间发生的事情,其中有几个故事最令我难忘。

一个名叫张慧科的男生因为顽皮弄翻了讲台,一整盒粉笔都摔断在地上,学习委员见了立刻上去捡起地上的粉笔,可粉笔还是在老师与张慧科谈论的时候变成了粉笔灰,学习委员很伤心。后来才在她的日记中知道,原来高老师很爱惜粉笔,就连一个小小的粉笔头也要坚持在写一个字她很怕高老师看了会伤心。从这我看出高老师真的很节约,也可以看出这山区真的很穷,连粉笔都买不起。

就在高老师临走的时候对魏老师特别强调的说:这里的孩子因为家境贫寒,走的只剩二十几个了,不能再走了,一定要记住,在我回来之前,一个也不能少!正是因为这句话是魏老师做出了这样的事。县里的车来接走了一个女孩,可老师一直紧紧的追在车后可村长一点也不领情还一个劲的要司机加速知道把老师甩掉。

那次张慧科也去了县里,魏老师为了把他找回来花光了所有的钱。又是广播台,又是寻人启事可都没找到,没办法只好通过电视台找到了他,在电视中张慧科被哭着找自己的老师感化了,不再那么顽皮,爱搞恶作剧也为山区小学的学生们换来了许多好心人给的学习用品。

看到这,我的心里就有股酸溜溜的感觉,人家山区的孩子想上学却因家境贫寒要出去打工儿而上不了学,我们城里的孩子有那么好的条件上学还不想上。也让我明白了题目的含义:每个孩子都有上学的权利,他们要学习,不能再这么早出去打工了!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六

在我二年级上品德课的时候,看过一个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可是这个电影还是让我记忆犹新。

《一个都不能少》主要讲了在农村有一个希望小学,因为校长有事所以找了一个13岁的老师,叫魏敏芝。校长对老师说:“不能少一个学生,如果我回来看见一个学生都没少的话,就给你100块钱。”校长说完就出去了。

第二天,教育局有些人到希望小学那里,要找一个跑步快的人去比赛。因为老师特别想得到钱,就不让学生出去。

结果睡完觉发现少了一个学生,就是张学生。老师去打听了一下,都说这学生的妈妈生病了,张学生去城里打工赚钱了。

学生为了帮老师为了找到张学生,凑够车费,就去帮老师搬砖,赚钱。赚到了钱老师拿出一部分买了两瓶可乐,一人喝一口,喝完了老师就去城里找张学生。

到了城里老师怎么也找不到张学生,就写寻人启事。但是老师没有钱,没有笔,老师就去买了一瓶墨水和几张宣纸。老师到火车站里去写寻人启事,写着写着墨水不够了,她就找了一个洗手池,在墨水盒里面倒上水,又接着写寻人启事。结果被旁边的一个人看见了,就说这样写的都看不清,寻人启事也没有用,你得去广播站广播。可是魏老师也找不到广播站,魏老师就在大街上过夜了。因为风太大,魏老师写的寻人启事都被刮没了。

魏老师到了白天去了广播站,可是门卫不让进去,魏老师就在门外等着。终于可以进去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张学生在饭店里要饭。魏老师进了广播站,就开始广播了。张学生在饭店里的电视看到魏老师的广播。饭店的老板就送张学生到了那个广播站,魏老师就找到了张学生。

记者最后给了那个学校好几盒粉笔,魏老师让那些学生在黑板上一个人写一个字,张学生跟魏老师说可不可以多写两个字?魏老师就让张学生多写了两个字,张学生写的是魏老师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我是多么的幸福,因为20多个学生喝两瓶饮料,我自己就能喝两瓶饮料。还有13岁的老师就能照顾学生,还能够把丢失的孩子找到,非常有责任。我要学习魏老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