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高考家长帮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送元二使安西教案(优秀5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些帮助。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 篇一
【设计意图】
1.主题凝聚、资源整合,以实现古诗教学模式的突破。
2.比照参读、并列索解,以实现古诗解读模式的突破。
3.举象显情、借象悟情,以实现古诗感悟模式的突破。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同时呈现,比较题意
1.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李白和王维这两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两对好朋友的深厚友谊。
2.自读诗题,感悟节奏,领悟诗题之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元二/使/安西
3.比较诗题,谈发现。
预设一:都有一个“送”字,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凸显主题。)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离别远行就意味着天各一方,很难有再见面的机会。因此,古人对离别的感受特别深,他们写出来的诗也特别精彩。]
预设二:都有地名,“广陵”和“安西”。(引导学生利用注释来理解。)
广陵就是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是一个风景优美的都市;安西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出示地图)那时是唐朝的西域边关。从首都长安出发,要穿越几千公里的戈壁沙漠,才能到达那里。
预设三: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提示人物。)
师: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成为知己。元二是王维的朋友。姓元,排行老二,所以称元二。
4.区别题目中“之”和“使”的意思。
(“之”是“去”的意思;“使”是出使,是朝廷派元二去戍守边关、保家卫国的。)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两首诗,学生自由朗读。
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渭城朝雨”的“朝”读“zhāo”,“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
3.对比“故人西辞黄鹤楼”与“西出阳关无故人”。
同是“故人”,所指却不一样。前指孟浩然,后指王维自己。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西出”指向东告别,往西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5.诵读这两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 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再也不能一起__________。
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
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二)《送元二使安西》
(课件展示渭城的繁华与安西的萧条景象。)
自古人生重离别。元二此去是千里之外,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料,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自由读诗后填空:如今,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如今,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如今,渭城这儿听不尽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却(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正因为元二此去是茫茫的大漠与戈壁,长途跋涉,此地一别,生死难料,所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除了留恋还多了一些什么?
预设一:多一份“无故人”的凄凉与关切
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西出阳关就再也没有老朋友来陪你──(喝酒,吟诗……)
2.西出阳关又岂止是没有朋友呢?西出阳关就没有──父母、兄弟、妻儿……
3.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生死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预设二:更多了一杯离别的酒
劝君更尽一杯酒。“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1.(伤感的酒)春雨挽留不住友人的脚步,朋友终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祝福的酒)出使安西,路途遥远,吉凶难料,还请您干了这一杯,祝福我的朋友一路平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壮行的酒)祝愿朋友今日出使安西,一定能在边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来年凯旋而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酒,可用以消愁,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正像另外几首诗所写的,读(屏幕显示):
“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御赴常州》
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这浓浓的离情,这杯杯的美酒,都化作这样的一首缠绵悱恻的诗──《送元二使安西》(配乐齐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两位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两首诗──
(齐读。)
五、设计作业,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留恋
送元二使安西
担忧
友情
【备课资料】
链接:
1._d.html送别诗的四大意象:柳酒水月
2.《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二
1、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的生字。正确理解“更、阳关”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2、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由形象识记转为意义识记,能借助教科书上的注释和工具书,展开较丰富的想象来理解诗意。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过去的经验,自主合作理解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 新设计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指名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首送别诗,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题
1、让学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们读懂了什么?(相机板书:王维 送 元二)
3、如何理解“使”?(生说:出使)出使哪儿?(生说:安西)
4、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谈谈对王维的了解,然后师出示王维的简介)
过渡:同学们对王维已经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请大家自由朗读几遍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1)相机点拨“渭”和“浥”的读音。
(2)谁愿意把这首诗流畅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三、读古诗,悟诗情
(一)学习前两句诗
1、过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看看王维在这首诗中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我们先看诗的第一、二句。请同学们自己小声地多读几遍,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语,然后小组交流。
2、学生汇报交流,师相机点拨学生理解以下重点词:“朝雨、浥、客舍”体会清新明朗。
3、这么美的地方是在哪儿?(渭城)
4、谁能通过读把你所知道的美景告诉大家?(出示第一二句)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读出美景。
5、同学们读的真好!可是这么美得景色王维和元二有没有心情欣赏?(没)为什么?小组交流讨论。
6、师预设学生会这样汇报,师 相机评价:
生1、因为元二是王维的好友,而元二要走了,他们很伤心,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真会理解)
生2、因为他们要离别了,大家舍不得,所以没心情欣赏。(你的感受可真深啊!)
7、过渡:是呀!他们心中都装有“别”字,(依依惜别)就是因为他们想着离别,虽有良辰美景却无心留恋。所以读第一二句时,我们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不仅要读出没,还要读出他们的离别愁绪,,语调要低沉些,舒缓些)
(二)学习后两句
1、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朋友之间要分手了,元二要到哪里去?(安西)
2、要经过哪儿?(阳关)阳关在哪儿?
渭城到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如果照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啊!当时阳关以西,是这样一幅情景:荒无人烟、黄沙满天,一路上陪伴元二的只有那荒漠和无尽的荒草。(大屏幕展示图片)
3、元二即将远行了,好友分别。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请大家想想。
4、学生思考、汇报,师预设学生会这样回答,师随机点拨,引导学生体会王维和元二的深厚情谊以及王维对元二的关怀:
生1:元二你这一走,不知何才相见,我会想你的。你路上要注意安全,保重身体啊!(真不愧是好朋友)
生2:元二你一走,什么时候再见啊,记得要给我写信呀!一路上陪伴你的只要荒漠,一个人影也没,你可要多带些干粮和水。(多么无微不至的关怀啊!)
5、过渡:所以王维劝元二(出示后两句)生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因为(生读)-----西出阳关无故人。(齐读两次)
6、这两句诗中有两个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请看大屏幕:更尽、故人,谁理解了?(生答师点拨)
7、这两句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诗意)
过渡:元二奉了皇上的旨意要到塞外去守护边疆,这一去,不知何日相见。王维对好友的情谊都浸透在这浓浓的酒中,所以他又劝元二(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西出阳关无故人。(课件出示)
8、这杯酒喝下了吗?(喝了)顺势引导学生这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浇愁的酒,再次引出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三)感情朗读醉诗境
已数不清这是多少杯了,再喝一杯,元二就要走了,请同学们站起来让我们在乐声的陪伴中,用深情的朗读送送元二吧!(课件出示)配乐读
四、激情背诵
读了这些送别诗,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就让我们再现离别之情吧!(学生练读、赛读达到背诵)
五、拓展延伸
其实在这浩瀚的唐诗宋词中,像这样送别朋友或思念亲人的名篇佳作还有很多,你还知道那些这样的诗词?课下搜集,咱在课外活动搞个送别诗朗读赛。
板书
20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王维 送 元二
情
《送元二使安西》语文教案 篇三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新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浥”、“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浥"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抓住"更尽”、故人、阳关来理解,。更:再,又一次。故人:老朋友。阳关:在甘肃西部。意思:我劝你(元二)再喝一杯送行的酒吧,等你往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作者抓住什么写送别?生:喝酒送行。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的感情。三、背涌、练习说意思。l
四、扩展,:王维喝酒送行,李白望舟远行。还有哪些送别形式?回顾《赠汪伦》,踏歌送行。那下面这些诗又是怎样的?
《劳劳亭》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 ·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 ·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
语文《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自制幻灯片一套。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谁有知心朋友?
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指名回答。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回忆一下,你都知道哪些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名言或名句?
生根据自己的积累回答。
3、师:这浓浓的友情,这难以割舍的友情,就这样在人们之间一直传递着。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唐朝,来到长安城,来到咸阳,来到距离咸阳二十里外的渭城。那里,有两位朋友,正在惜惜离别。今天我们学习20课《古诗两首》的第二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4、师:看课题,同学们课前已经预习过了课文。老师检查一下预习情况。谁知道使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安西是个什么地方?
师补充:安西都护府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元二是要去安西赴任。
5、师:这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所写的一首送别诗。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两个字“朝”、“舍”(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两个字的发音,并提(www.kaoyantv.com)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
师:好,把这两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指名回答。
估计:生:小雨,柳树,客舍,酒宴。
4、师:嗯,让我们闭着眼睛想一想,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学生读诗)结合课下注释,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学生讲诗意)
师:这是你自己理解的,真了不起。
5、师:谁还想读?
指名美读。
6、师: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你觉得这景美吗?让我们带着这感觉一起美美的读一下。
生齐读。
7、引导学生背这两句。指名背诵。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1、就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从课题我们知道元二要去安西,也就是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2、师:我们来看地图,从地图上看,只有这么短,而实际距离呢?大概有3000多里。我们来看这段文字:
那时火车只通到西安,从西安到新疆,我们有时搭车,有时还步行,整整走了二个多月,终于来到了新疆,一路的辛苦自不必说。
3、师问:元二啊元二,既然去安西这么艰辛、危险,你为什么还要去安西?估计:皇帝下的命令谁敢不从?
4、师讲解: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经常有关于贸易或外交活动。从军或出使阳关(唐出使西域的必经之路)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但作为好友的王唯,他想到好友要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想到好友要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于是,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朋友。这份情可谓重矣!
此时,他们来到了一家小客栈里。正在惜惜相别。让我们来看诗的后两句。一起读一下。
5、生齐读。(注意听学生的发音是否正确。尤其是“故人”)
(三)抓“劝”、“更”想象当时情景,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好一个“劝”字啊!(板书“劝”)我们想一下这是谁在劝?(副板书:谁在劝)说说你的理由。
生回答(估计:诗人在劝元二)师:只是王唯在劝吗?先放到这,让我们来想一下,诗人可能在和元二说些什么?师引导学生说课前准备的话。(指名叫五位学生,当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
2、师: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情景。(师拿道具酒杯。)
师生对话。
师:王兄,多谢你从长安赶来送我,你的这份情,我元二领了,来让我们干了这杯酒。
师:皇上此次派我去安西,我一定会不辱使命,扬我大唐雄威。只是,家中老母年纪已大,想到不能在娘身前尽孝,心中又平添几许惆怅,还望王兄,常去看看她老人家。兄弟在这里谢你了!
师:我实在舍不得你们啊,还有家中犬子尚还年幼,就请王兄,多加指点。
师:这是他们在互相劝。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啊!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啊!而现在两位情深意重的好友就要分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痛心,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一起读这两句。
生齐读
3、师:就这么喝啊说啊,说啊喝啊,不知不觉,分离的时刻到了,不得不分开了。什么也不说了,什么也不能说了,就让所有的情都化在这杯酒里吧。那就更进一杯酒吧!(板书“更”字)。读。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离人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再读这一句。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生动的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板书:友情)
6、师:这两句中有一个生字:君。(师板书)谁能组词?(多组几个。)
三、走出文本,回归现实,练习写话
1、这首诗是描写友情的极品,当时曾被人们编成乐曲,这就是著名的《阳关三叠》(师板书)广为传唱。尤其后两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是著名。想一下,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用这两句。
2、生:……
3、师:对,学过的好诗、好句、好词要学会运用。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可以为你的文章添色。
4、老师和你们一样也有朋友,在和朋友分别之时,那份伤感,那份痛心,在很长时间也很难恢复,让我们来看这首诗。
5、(出示幻灯片)师深情地读:
在清音雅声中邂逅了你把美好的感觉深藏在心灵的一隅用歌声散一路的芬芳待蓦然回首时却不管是怎样的曾经认识你的日子里我心快乐过不奢望天长地久的永只想认识你真好……
师:谁能听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情?
(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记得有人说过能读懂诗的孩子是一个超常的孩子。希望你长大后也成为一名诗人。)
6、师:此时,可能你也有些话想对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和你分开很久的朋友,拿出你的笔和纸,把它写出来。
(提醒学生用上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名句为文章添色。一句两句即可。)
四、总结升华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除了友情,还有亲情,乡情,师生情等等,等等。用你的心去感受人间真情吧!课下同学们可以找一下王维的其他诗篇进行阅读积累。
小学语文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篇五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画、唱、写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
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
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
(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
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
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
(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
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
(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
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
客中送客。
(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
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
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
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
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