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道 树 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指导朗读,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3、品味并赏析语言特点 重点难点:上1、2、3
学习过程
一、作者简介
张晓风,女。1941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县,中国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毕业,现任阳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及东吴大学中文系教授。张晓风的文采亦秀亦豪,创作腹地广阔。除散文外,兼长戏剧。
二、学习生字词 行道树 堕落 点缀 苦熬 冉冉 贪婪 自豪 繁弦急管 灯红酒绿三、朗读课文 1、全班齐声朗读课文 要求:抑扬顿挫,有感情。 2、默读课文 把你认为是行道树最动人的表白的语句画出来四、品味与鉴赏 1、“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堕”:落、掉。“堕落”,本义指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有沦落、流落的义项。 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原始森林,立在城市的飞尘中,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堕落”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nbs(高考家长帮★www.kaoyantv.com)p; 2、“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车辆、烟囱不断制造烟尘污染城市,居民却麻木不仁,习惯污浊,并不珍惜清新。在树木看来,城市充满烟尘实在令人悲凉,一行绿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这样悲凉的局面,所以说“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这便是“痛苦 和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环境,总是一身烟尘;和城市里欢度夜生活的人民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污染担忧。 (3).为何说“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痛苦的磨炼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这便是“深沉” 。 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如此,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民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 4、“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忧愁:城市的污染严重,损害着人民的健康。 快乐:奉献是快乐的,能为城市制造清新。5、为了突出行道树的形象,作者都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对比 (1) 与同类优越的处境对比 (2) 与人类无知的行为对比6、思考:可以用哪几个词来概括行道树的内心世界 ? 痛苦、忧愁、自豪、快乐 五、小结 1、行道树体现了什么精神? 自我牺牲、奉献人类、心系社会……六、课外延伸 现实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2、模仿此文借物喻人手法写一段八、品读 【梅】
在姐姐妹妹里,
她的爱情来得最迟。
春天,
百花用媚笑引诱蝴蝶的时候,
她却把自己悄悄地许给了冬天的白雪。
轻佻的蝴蝶是不配吻她的,
正如别的花不配被白雪抚爱一样。
在姐姐妹妹里,
她笑得最晚,
笑得最美丽。 【藤】 他纠缠着丁香,
往上爬,爬,爬。/..
终于把花挂树梢。
丁香被缠死了,
砍作柴烧了。
他倒在地上,
喘着气,
窥视着另一株树。/..
行 道 树 篇二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行道树》。
一、教材来源
《行道树》是人教版课改实验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
二、教材分析
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表达无私奉献的人生理念。本文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类的无知行为对比, 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 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 知识和技能目标: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2. 过程和方法目标: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培养合作研究的习惯,并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其中朗读、体味、领悟是学习的重点,理解无私奉献者形象是学习的难点。
五、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1. 教法设计
①情景创设法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握与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贴近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②朗读感悟法 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赏读、品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③对话互动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2. 学法指导
①圈点批注法 通过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养成读书就动脑动笔的习惯。
②探究阅读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合作探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 设置情景:炎炎夏日,当你走在光秃秃的道路上你的感觉是什么?烈日当头, 当你走在城市的水泥路面上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呢?
2. 多媒体显示行道树,学生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揭示课题。
[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初步感知行道树的作用,形成与文章感情相一致的价值倾向;同时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课前预习 对照导语,默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词典正音释义。运用文中优美词语,写一段表意完整的话,课堂交流。
2. 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写法内容情感等方面谈整体感受。
[引导学生逐步获取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片段练习,积累词语;初步感知,明确学习方向。并让学生逐步养成习惯,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基础。]
(三)赏读课文,感悟情感
1. 小声朗读课文,画出喜欢的句子和语段并在旁写上感受。
2. 学生朗读喜欢的句子和语段(朗读时要说出欣赏的理由)其间可用学生赛读,师生赛读的方法,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发音、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朗读是学生的个体化行为要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如喜欢的方式,擅长的方式,独特的方式等)表达出对朗读内容个性化的反应。叶圣陶曾说:“就是好好读书,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本文文质优美,篇幅短小,适于朗读。学生朗读时,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1. 学生再读课文,然后自由提问(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问题,中间可启发学生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语句并理解它,还可以启发学生对文章表达方法的思索)
2. 找学生代表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堕落 ”一词应如何理解?②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③、“忧愁”和“快乐”是否矛盾?为什么?④、“神圣”、“痛苦”和“深沉”的含义是什么?⑤文章运用了几处对比?有何作用?然后学生分组讨论。
3. 将不能解决的问题,用纸条的形式交给老师,再在全班集体讨论。
[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倡导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目标。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主动的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动了天君,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长短的思索,有了困惑而没法解决它,到讨论时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励学生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叶圣陶语)]
(五)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1. 学生扮演“行道树”、“记者”和“主持人”,由“记者”采访“行道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行道树的无私奉献精神。
2. 由树到人 你觉得本文只是在写树吗?你是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举出例子来说明?(播放徐本禹、雷锋资料,帮助理解)
3. 设计广告词和标语 设计一到两句广告词和标语,来表现行道树的内存形象和崇高精神。(学生设计时播放音乐《好大一棵树》)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将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引到丰富多彩的社会中去。“造就善于处理生活的公民。”]
(六)归纳小结,升华情感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学生自行小结,可从方法、知识、情感等方面谈)
2. 教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结束本文的教学:我们是社会的一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应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让我们像行道树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奉献中大放异彩。
[让学生谈学习收获,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整理小结的习惯,通过充满激情的语句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升华情感。让学生做一名行动者,自觉投入到无私奉献者的行列中去。]
(七)附时间安排和板书设计
1. 时间安排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3分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赏读课文,感悟情感(10分钟)-------品读课文,合作探究(14分钟)-------实践活动,拓展延伸(10分钟)---------归纳小结,升华情感(3分钟)
2. 板书设计
行 道 树 篇三
杭州萧山衙前初中 何卫江
一。导言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笔者在教学《行道树》的时候作了一点尝试。
二。课堂实录片段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 )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
(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
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
师: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
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
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
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
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
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在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
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
(师鼓掌,众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记
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之所以达到了这样的效果,笔者以为在于设计了一个主问题,它就好象是一个串珍珠的丝线,只要把这根线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这一个片段中,学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学,快乐的去探究。可以说,教师教得轻松,学生也学的轻松。真正达到了新课标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学生之间的合作几乎没有,这个有待加强。
作者邮箱:
行道树 篇四
《行道树》教学设计
认知领域:a.说一说、读一读、写一写,要养成书法练字习惯。
b.快乐读书,有感情朗读全文,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c.能找出“文眼”句,并指出它的关键词。
情感领域:学完课文之后,能多角度说出类似行道树的人和事物。
技能领域:能小结本文的写作技巧,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咀嚼“神圣”“痛苦”“深沉”三个关键词、领悟“文眼”句,并据此说出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学习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教学步骤:
一、一分钟在生活中学语文
主题:张扬个性我要说
要求:一句话说保亭,你当导游愿意吗?
二、导语设计:
1、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立在公路两旁的树叫什么树吗?那你们想不想了解行道树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为我们描绘的行道树。(板书文题、作者)
2、作者简介:张晓风,1941年生,江苏铜山人,生于浙江金华。八岁后赴台,毕业于中国台湾东吴大学。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余光中也曾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将之列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皆评价甚高。(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作者)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需要积累的词语,结合注释和词典,疏解字词。
2.一分钟书法练字主题:施展特长,我要写。要求:踏踏实实做人,工工整整写字。
3.朗读感知课文主题:读书使我快乐,我要读。
要求:1、学生自选自读一句。2、推荐两名学生朗读全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
1.说说行道树在城市里干什么?没有行道树会怎样?
2.研读主旨句,合作探究
(1)课文用什么词来形容行道树的事业?v(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2)从事“神圣事业”的行道树在城市里生活得怎么样?重点写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一身烟尘寂寞孤独苦熬玩凉凉的云繁弦急管灯红酒绿)
(3)面对痛苦行道树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这说明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精神?(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4)、拓展运用
a、本文只是在赞扬行道树吗?(不是)。是在借行道树赞扬奉献者,赞颂无私奉献的精神。那么,你发现身边的行道树了吗?说说你对他们的印象。
b、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的写法。
1、本文以第几人称来写行道树?这样写好吗?-----用拟人手法、采用第一人称自述——使文章更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2、本文运用什么手法写行道树?
----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文中行道树作为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更加鲜明(文中有两处对比)
a、行道树与原始森林中的同伴在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方面的对比
b、行道树在孤独中苦熬与人们沉浸在欢快的夜生活中进行对比
本文运用什么写法突出文章中心?
--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布置作业
(1)课外摘录有关“人生与奉献”的名人名言。
(2)寻找生活中事物,赋予其特殊的品格,写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五。小结全文
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因为它蕴蓄着深沉;行道树的形象是感人的,因为它是无私奉献者的写照。
六、告别语:我们临高角是红色旅游景点,欢迎同学们来到热血丰碑公园!
板书设计
神圣——社会需要,人们需要
行道树
痛苦——满身烟尘,寂寞孤独
张晓风
深沉——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奉献者
(托物言志)
《行道树》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设计“一分钟生活中学语文”专题。只重说,不求说好。学生说多了,自然会好;“一分钟书法练字”专题。只重学,不求评,只要每节课学生想写,三年后中考学生就不会在有“龙飞凤舞”。“五分钟快乐读书”专题。只求快乐读书,不谈优劣,师评十秒钟不如再让学生多读十秒钟,只要快乐读书,学生没有读不好的。
行 道 树 篇五
曲红梅
《行道树》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显,容易把握。所以我尽量把读书的权利、表达的权利让给学生(当然这种读包括课前的习读以及课上的演读),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文本,借助生活中种种普通的意象让学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初步感知文章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教育在于培养人,而不仅是人力;在于促进人的进步,培养人的智慧,发扬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进人的价值体现。为实现这一宗旨,我积极引领同学思考:奉献者是伟大的,又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行道树”有哪些痛苦啊?进而回顾,它的家原来在山上,现在被人为的安放在道路两旁,从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到夜晚的孤独、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种种有关痛苦的设想,并就“行道树”的遭遇想到人生,当人处于这种不可选择的人生境遇时,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像石缝间的生命,砖缝里的香瓜子以及悬崖间的奇松怪柏一样,珍惜自己的生命,珍爱自己生命的价值。而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能为别人创造价值。并及时引入《铺路石》、《乞丐和露珠》两篇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觉到: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腾飞的巨龙,就像“行道树”一样,无论我们个体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们也应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更有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并要善于观察,不断感悟,学写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个教学过程 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将一个对初一学生来说非常抽象的人生话题,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来,体现了教育既教书又育人的思想,让他们小小年纪就开始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骛远,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学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资源,启迪自己的思维。
语文外延的广博性决定语文教学决不单纯是记两个生词,学一篇文章的问题,教师要引领学生走入更广阔的视野,切实感受到生活处处是语文的观念。要让学生感悟:语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为主的语文课该是多么单调苍白,对课外丰富鲜活的语文素材的扩充才是探究主动学习有良好效果的基础和前提。有人把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比作树与土的关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叶茂。基于这一点,我采用多种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类文品读、讲名人、说名言、作仿写、拟广告、进行个人创作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链接自然、社会及人生等诸多话题,引领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合作探究。让他们体悟:学语文不单单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感悟作家是如何个性化地感受事物、体察自然、社会、人情及如何创造性地表达人生的。
我在教学上追求的是感动,感化,共鸣。在教学过程 中,多鼓励,少指责,多赞美,少否定。例如教师说:你很有见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彻;你真令老师感动,这么小就有这么深刻的思想;同学生的掌声就是对你最高的评价等等。甚至对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的同学,你都可以赞美几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气,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你的语言非常流畅;你的某个词拿捏得特别准确。教师要有从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让学生从老师的赞赏、教师的微笑中感到温暖,真正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探究式学习的热情得以激发,标新立异的心理得以张扬,新观点、见解就会不断涌现,这样,将丰富的文化知识,内化为人格,积淀为素养。一堂课不仅仅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它的影响更是无比深远的。
总之,学无止境,教无止境,教学没有轻车熟路,我们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我要学、爱学、会学、能学的学习主体。将一次次的收获变做语文教学改革的奔流长河。
行 道 树 篇六
行道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继续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行道树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无私奉献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实现人生价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我们生活的这个美妙的大世界创造了万物,每种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骄傲。
风的骄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给人们带来一丝清凉,
鸟的骄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
花的骄傲是能让这个世界变得绚烂多彩,
树的骄傲是 。
假如你是一棵树,你愿意生长在哪里?
在学生讨论交流后指出:有一种树,它生长在马路的两旁,伫立在城市的烟尘里,人们称之为行道树。同时,在屏幕上显示行道树图片,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悟,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来朗读课文,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意境,同时初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
读后回答问题:用课文中的词语给“行道树”加一个修饰语:“ 的行道树”,将课题补充完整。
三、指导探究,深入理解。
注意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上:“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行道树忧愁什么?又为什么快乐?”
忧愁的是:a、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
b、城市的污染,损害着人们的健康,自己又无力改变;
c、不被人理解。
快乐的是:a、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制造清新;
b、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而快乐。
四、把握课文主旨,明确写法。
1、“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主旨句)
分步解读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牺牲个人利益,满足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的空气,行人需要绿阴,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总而言之,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自己个人幸福的人所从事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
因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夜生活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树们还感到忧愁,因为所有的人都早已习惯于污浊,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3)、“深沉”的含义是什么?
它们为神圣的事业,为人们的幸福,承受着牺牲。他们有所经历,有所磨难,有所付出,最终,有所获得。这些获得就是一种经验,一种人生的体验。
正是由于这些东西沉淀在了行道树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们的头脑中,所以它们在观察这个世界,思考各种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有深度,更有远见。
2、
文章仅仅是为了写树而写树吗?
借行道树的自白来赞美无私奉献的人的崇高精神。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什么?
文中的行道树象征着无私奉献的人
这种写法叫做?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拓展延伸。
结合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像行道树一样的人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树一样无私奉献的例子,同时,用课件展现像清洁工、国防战士、医生、教师等等无私奉献者的光辉形象,然后设计了如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
首先出示这么一个例句:
赞美你,行道树,你让城市变得清新。
请小组每一位同学各自从生活中选定一个对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们身边的某一种人,某一种职业,仿照例子写一句话,然后将小组内各成员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诗,最后全班交流。
六、小结
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赞美的无私奉献者,让我们像行道树和所有这些无私奉献者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点缀美好社会,也使自己的人生在无私的奉献中大放异彩。
附:板书设计
行 道 树
张晓风
忧愁:一身烟尘、悲凉点缀、不被珍惜
无私奉献
快乐:献出浓阴、迎接太阳、制造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