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精心整编的《生命的重建》读后感10篇,希望能够给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一
生命的重建一书由露易丝·海所著,主要介绍了作者倡导的整体健康观念,以及揭示了疾病背后隐藏的心理模式。下面小编带来的是《生命的重建》第五章读后感:我们现在该做什么。
第五章的标题是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副标题是我看到我的模式,我选择改变。不知道我们一起共读的小伙伴,还有几位坚持在日常的生活里,运用《生命的重建》里提到的练习来提升自己的觉察和改变的步伐?
经过前面四周的共读和练习,现在我比较常用的几个书中的练习是:尽量少的苛责和批评自己;应该——可以的练习;照镜子的练习;当头脑中有消极观念出现的时候,尽量想一想它从何而来?这几个练习已经帮助我在遇到麻烦或困难的时候,能够缓一缓,平复情绪,减少焦虑与愤怒的发生。让我们一起继续加强练习,提升自我。
第五章重点谈到的是愿意改变。我想,改变,可能是我们共读的小伙伴最希望发生的事情。在这章谈到改变时,提到的练习仍旧是照镜子,同时,感受自己在说“我愿意改变”这句话的时候,喉部的震动所带来的力量感。国庆前一周,这一章已经读完,当时我的心情有一些起伏,因为遇到了一些事情。于是,我就用第五章的练习来调节情绪。当镜子放在我的面前,我看着她的眼睛、对她说:“我愿意改变,我能够改变。”同时将自己的手放在喉部,当声音发出的那一刹那,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说它很大,也可以说它很小。说它小,是因为它好像只是我轻轻地震动喉结,就跑了出来。说他力量很大,是因为它让我觉得,改变,原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当对自己说了好几遍“我愿意改变”,并且感受到自己手部传来的力量时,我觉得原来的困难仿佛不再是困难:我相信自己有力量越过这个困难。
同时,我也对自己的消极思想进行了觉察,发现里面有很多在抵抗的部分。于是,我看着她的眼睛、对镜子中的自己说:“我愿意放弃所有的抵抗。”当这句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眼泪也瞬间而下,流过脸庞。就是在此时此刻,我说到这件事的时候,鼻子仍有一些酸酸的感觉。这些抵抗,可能让我觉得自己有力量,也可能让我觉得有安全感。我就在这样抵抗的模式里与困难作斗争。这个斗争并不是去解决困难,而是与解决困难的方法对抗。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又无法面对自己的软弱(某些方面的无能),所以就用对抗让自己显得强大些。当看清这一点的时候,我非常想抱一抱那个软弱的、无能的自己,非常想对她说:“辛苦的你,不用再抵抗了,让我来抱抱你吧。可以安静地休息了,就在我的怀抱里。”
这章提到改变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包括身体、思想和精神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我目前尝试的主要是前两种。6、7年前我对身体进行的尝试,主要是进行中药调理。我在两年的时间里连续服用中药,以期来改变自己抑郁的这种状况。(当时不知是抑郁,只是觉得很痛苦,撕裂感很强。)效果是有的,那个时候我主要是失眠非常严重,情绪也低落。服药一年多的时间里,睡眠随着药量的增加得到了改善,心情也有所好转,但是我总是感觉心里的某一个角落仍旧别别扭扭。我曾经跟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里一位非常有名的中医探讨过一个问题:当时我说在考虑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这位非常有名的中医跟我讲:“不要去看了,你忘掉所有的事情吧,每天看一些开心的电影或者是视频,让自己保持好心情。”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她说的是可以实现的,也是我最终的选择,但是当时的我已经没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把自己从那个泥沼里拉出来。所以在吃了两年的中药之后,感觉这个拐棍没有办法帮助自己走得更远,最终我选择了接受心理咨询,并且同时加强身体锻炼。
身体锻炼一开始进行的时候,我是和自然观察结合到一起的。这个可能不得不提到,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中医的接触。中医非常强调人从大自然里汲取营养,所以我在接触了相关的中医的知识之后,经常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植物、动物。所以一开始的身体锻炼是和自然观察、自然体验结合到一起的,为此我还去接受了非常专业的自然体验师的培训,从而进一步帮助我打开了身心,带来了能量的交换与流动。最开始的身体锻炼,是任意游晃。没有硬性规定,晃到自己舒服为止,有时候一上午都在外面,有时候几天不出门。后来慢慢保持规律的、1到2个小时的慢步走,当时的身体非常的疲惫,没有办法承受剧烈的运动。坚持了一年慢步走之后,身体有了自然的变化,它提示我可以把步伐加快一些。于是后来,慢步走变成了快步走,又在坚持了一年多快步走的情况下,我就慢慢跑了起来。到现在,每次出去锻炼身体,如果不跑一跑的话,就会觉得全身不舒服。所以,这种以自己舒服为准的锻炼,更容易持久。
心理咨询,在本章中作为改变的一种方式,是放在思想这一部分的。在接受了四年的心理咨询之后,我的确改变了自己的思想,提升了自己思维的弹性、广度和深度。其实,我还一直在一个家庭教育网校学习了八年。八年里,我也接触到了很多关于哲学、关于历史、关于文学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也有改变,但是由于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局限,在网校学习的这些思想,和我总是有着水油分离的感觉。随着心理咨询的逐步推进,现在我觉着前面在网校学习的这八年里接触的那些思想,慢慢地变成了我的血肉。虽然我念了大学、读了研究生,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思想一直都非常浅薄。只能说是一个识字的人,脱离了浅层的文盲水平,并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这也让我非常的痛苦。但是我不想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所以,在前些年的时候,我加强了自己阅读上的广度和深度,一直保持着常年阅读的习惯。这两年,又把过去看的一些书找出来重读,并开始写读书笔记,同时把自己从书中看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争取做到知行合一。这个过程,也是伴随着强烈的不适到舒适,通过慢慢的提升,我的思想舒适区不断得到了拓展。
本章的副标题提到了“模式”,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也非常难以几句话就说清楚的一个问题。我们常常说人有宿命,其实宿命就是代表着人会在自己的模式里不断轮回,最后变成了自己的命运。这里边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心理模式。我们从小学习语文、学习数学、学习英语,甚至物理化学生物,都是有模式的,但是,对人生心理模式的识别,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在和咨询师痛苦互动的在这四年里,我在前一段时间才终于看清楚了自己的心理重复。为了从医学上寻找到一个确定、科学的答案,我跟咨询师探讨了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心理咨询中的定义。咨询师说,我目前的状况属于焦虑障碍下的强迫性重复。从具象的跟咨询师的互动方式,到抽象的名词定义,然后再由抽象的名词定义,返回到日常的、具象的、与别人的互动方式里,这样有利于我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自己的意识与潜意识、心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就如上一章里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日常生活里看到的事情、分析的问题,到底有哪些是真相?有哪些真相代表了我们这一章里提到的最根本的模式?我们要从那些真相里,将这个模式提炼出来,这个模式将是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所在。所以我觉得这一章提到的“我选择改变”,可能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找模式上。看清模式对我们的控制,然后,再有的放矢,来提升改变模式的能力。
在每一章的最后,作者都写了简短的几句话,这些话可以常读,也能起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切断创伤的代际传递。加油,伙伴们!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二
第三章的标题是“问题出在哪里”,副标题为“过去已经无法将我羁绊”。这一章我想可以是前面在第一章里谈到的,“善护念”中我们的念从何而来?这些观念可能来自于父母,来自于兄弟姐妹,来自于学校的老师,来自于我们的小伙伴,来自于邻居,来自于权威人物,还有可能来自于广告。当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们从身边的环境里吸收了他们给我们的某些限制性的观念,或者说是消极性的观念,并且由于当初孩童的认知能力的局限,慢慢把它们当作了我们行动的唯一指南,并且将它们内化到我们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中。或许我们一开始曾经有过反抗,曾经有过争执,但是小小的我们无法抵抗周围的环境对我们的塑造,最后这些念头留在了我们的心里。随着岁月的流淌,到了七经八脉,变得根深蒂固、理所当然。
把这些消极的念头写出来,当我刚开始做这个练习的时候,甚至不敢仔细看头脑里周围的人带给我的那些消极观念。可能是我从小成长的环境比较复杂,接触到的很多东西,真的是无法言语。并不是说要埋怨,或者说抱怨我成长的环境,我觉得这的确是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客观环境。这些客观因素塑造了我。很多年里,我无法原谅身边的很多人,最不能原谅的可能也包括我自己。先生常常对我说,让我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这个道理都是懂的,但是知道和做到,总是隔了十万八千里。如今,已经到了我接受心理咨询快四年的时候,此时此刻,我的怨恨、我的抱怨,已经降低了一些,但是还没有完全的消失。这些抱怨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恐惧,如果这些恐惧没有消除,我想那些抱怨,可能也真的没有办法做到彻底的原谅。
这一章提到的“心灵大扫除”,我对里边提到的一句话非常的敏感,她说:“清扫房间是不需要生气的。”在跟咨询师的互动中,我有很多的愤怒。虽然明白自己是去清扫心理的房间,释放心里的消极情绪,但是我的愤怒无处安放。虽然我知道有一些信条是该丢弃的,比如说让自己痛苦,把母亲和弟弟跟我自己捆绑在一起,没有把母亲和弟弟照顾好而内疚。某一次,林老师让我仔细地、冷静地来想一想这些场景的时候,其实我有很大的愤怒:我觉得他为什么不让我痛苦,为什么要让我从痛苦里走出来?因为我的信条是:只有自己痛苦了,与母亲和弟弟一起痛苦,才能消化内疚。痛苦是痛苦者的粮食。痛苦也是会上瘾的,它可能会让我们在某一种状态里保持很久,而不自知。当我看清生气或是愤怒,来自于对自己的不满意、来自于对自己脆弱的不接受的时候,我反而冷静下来,慢慢放弃了一直端着的假装坚强,接受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也有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原来觉得接受自己不坚强是懦弱的表现,会自卑。这种接受带来了哀伤,继而带来了力量,自卑不见了。这个时候,那些心灵里边边角角的灰尘,才被自己轻轻地拂掉,而没有怨气。
关于垃圾,有人说,没有被放对地方的资源才是垃圾。我想用在我们的人生隐喻里也是十分的恰当。有的可能明明是资源,却被我们当成了垃圾,而有的明明是垃圾,我们可能却把它当做宝贝。如何来对二者进行区分?可能需要足够的智慧。
我们的确无法选择父母,或者说,我们的确有主动权选择了父母。这一部分读的时候感受到,作者在强调是我们选择了现在的父母,让我觉得我应该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而不应仅仅埋怨、抱怨父母,这样其实是没有对自己的选择承担起责任。当看清这一点的时候,内心反而轻松了一些,有的时候逃避责任,反而比承担责任。我一直无法原谅自己的母亲,直到现在,我跟她在一起时还会有很多的恐惧,所以我跟她基本没有正常的交流。即使回到家,我也跟她保持1到2米的距离。当我现在慢慢理解到,我的母亲可能也有她的痛苦,也有着跟我一样的恐惧和害怕,这个时候我才慢慢地放下了一些防御,想一点一点走进她。我已经很多年跟母亲没有身体上的接触。这种身体上的亲密感的匮乏,也让我十分的崩溃,阻碍我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所以我也有一个计划,希望在未来的一两年内,能跟母亲有一个拥抱。我相信就会在不远的未来得以实现。
为什么作者会说把自己看作一个小孩?我的理解是:我们回到原点,回到我们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时的状态,那是我们的观念生成的时候。当我们回到原点,重新感受我们跟这个世界的互动,重新观察我们跟这个世界上的人之间的来往,重新看待那些来到我们身边的观念,用我们现在的智慧和知识重新去塑造。我常常会到大自然中去跟那里的花花草草待在一起,体会它们的生存智慧,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看它们在四季中的轮回。每一朵花、每一棵草都是那么的不同,看到它们的状态,与它们同在,我时常会感动得想流泪。我觉得这就是生命本来的样子,这就是生命本来的状态,在自然里被雨水滋润、被阳光照耀,全然打开自己接受生命的洗礼。或许我们出生在贫瘠的山坡,或许我们出生在富饶的农场,没有关系,都是大自然的孩子,都可以绽放出自己的光彩。
从最小、最容易打扫的房间开始,修正过去的心灵地图,把控现在的自己,走向新的开始。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三
露易丝·海,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杰出的心灵导师、著名作家和演讲家,是全球“整体健康”观念的提倡者和“自助运动”的缔造者。她帮助了千千万万人改变了健康状态,提升了生命质量。书序中这样写到:“假如我不幸被困一个荒岛之上,而又命定只能存有一本可读的书,且无法保有其他的书籍的话;我会毫不迟疑,选取露意丝茜所着这本伟大巨著:《生命的重建》。”
这本巨著不单给人以师长般的教导,而且是由这位女作家以亲身经历写出,所以有非常感人、巨大的影响力。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知道有关自己生命的一切。这本书就是教导我们怎样应付生命中的一切,和怎样使我们的生命更健全、更充沛。露意丝茜在这本书里,写出心理和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引述她自己的亲身经验,作出非常精辟的讲解。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懂得知足、感恩,学会把握当下,让生命变得充实、快乐。
我们可能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但是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开开心心度过每一天呢?实际上很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心理状态的调整来改变这一切。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四
第五章的标题是我们现在该做什么,副标题是我看到我的模式,我选择改变。不知道我们一起共读的小伙伴,还有几位坚持在日常的生活里,运用《生命的重建》里提到的练习来提升自己的觉察和改变的步伐?
经过前面四周的共读和练习,现在我比较常用的几个书中的练习是:尽量少的苛责和批评自己;应该——可以的练习;照镜子的练习;当头脑中有消极观念出现的时候,尽量想一想它从何而来?这几个练习已经帮助我在遇到麻烦或困难的时候,能够缓一缓,平复情绪,减少焦虑与愤怒的发生。让我们一起继续加强练习,提升自我。
第五章重点谈到的是愿意改变。我想,改变,可能是我们共读的小伙伴最希望发生的事情。在这章谈到改变时,提到的练习仍旧是照镜子,同时,感受自己在说“我愿意改变”这句话的时候,喉部的震动所带来的力量感。国庆前一周,这一章已经读完,当时我的心情有一些起伏,因为遇到了一些事情。于是,我就用第五章的练习来调节情绪。当镜子放在我的面前,我看着她的眼睛、对她说:“我愿意改变,我能够改变。”同时将自己的手放在喉部,当声音发出的那一刹那,我感受到了自己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说它很大,也可以说它很小。说它小,是因为它好像只是我轻轻地震动喉结,就跑了出来。说他力量很大,是因为它让我觉得,改变,原来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当对自己说了好几遍“我愿意改变”,并且感受到自己手部传来的力量时,我觉得原来的困难仿佛不再是困难:我相信自己有力量越过这个困难。
同时,我也对自己的消极思想进行了觉察,发现里面有很多在抵抗的部分。于是,我看着她的眼睛、对镜子中的自己说:“我愿意放弃所有的抵抗。”当这句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的时候,眼泪也瞬间而下,流过脸庞。就是在此时此刻,我说到这件事的时候,鼻子仍有一些酸酸的感觉。这些抵抗,可能让我觉得自己有力量,也可能让我觉得有安全感。我就在这样抵抗的模式里与困难作斗争。这个斗争并不是去解决困难,而是与解决困难的方法对抗。因为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决这些困难,又无法面对自己的软弱(某些方面的无能),所以就用对抗让自己显得强大些。当看清这一点的时候,我非常想抱一抱那个软弱的、无能的自己,非常想对她说:“辛苦的你,不用再抵抗了,让我来抱抱你吧。可以安静地休息了,就在我的怀抱里。”
这章提到改变可以有很多种方式,包括身体、思想和精神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我目前尝试的主要是前两种。6、7年前我对身体进行的尝试,主要是进行中药调理。我在两年的时间里连续服用中药,以期来改变自己抑郁的。这种状况。(当时不知是抑郁,只是觉得很痛苦,撕裂感很强。)效果是有的,那个时候我主要是失眠非常严重,情绪也低落。服药一年多的时间里,睡眠随着药量的增加得到了改善,心情也有所好转,但是我总是感觉心里的某一个角落仍旧别别扭扭。我曾经跟江苏省中医院名医堂里一位非常有名的中医探讨过一个问题:当时我说在考虑要不要去看心理医生,这位非常有名的中医跟我讲:“不要去看了,你忘掉所有的事情吧,每天看一些开心的电影或者是视频,让自己保持好心情。”现在回过头来看,也许她说的是可以实现的,也是我最终的选择,但是当时的我已经没有更多的心理能量,把自己从那个泥沼里拉出来。所以在吃了两年的中药之后,感觉这个拐棍没有办法帮助自己走得更远,最终我选择了接受心理咨询,并且同时加强身体锻炼。
身体锻炼一开始进行的时候,我是和自然观察结合到一起的。这个可能不得不提到,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对中医的接触。中医非常强调人从大自然里汲取营养,所以我在接触了相关的中医的知识之后,经常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植物、动物。所以一开始的身体锻炼是和自然观察、自然体验结合到一起的,为此我还去接受了非常专业的自然体验师的培训,从而进一步帮助我打开了身心,带来了能量的交换与流动。最开始的身体锻炼,是任意游晃。没有硬性规定,晃到自己舒服为止,有时候一上午都在外面,有时候几天不出门。后来慢慢保持规律的、1到2个小时的慢步走,当时的身体非常的疲惫,没有办法承受剧烈的运动。坚持了一(www.kaoyantv.com)年慢步走之后,身体有了自然的变化,它提示我可以把步伐加快一些。于是后来,慢步走变成了快步走,又在坚持了一年多快步走的情况下,我就慢慢跑了起来。到现在,每次出去锻炼身体,如果不跑一跑的话,就会觉得全身不舒服。所以,这种以自己舒服为准的锻炼,更容易持久。
心理咨询,在本章中作为改变的一种方式,是放在思想这一部分的。在接受了四年的心理咨询之后,我的确改变了自己的思想,提升了自己思维的弹性、广度和深度。其实,我还一直在一个家庭教育网校学习了八年。八年里,我也接触到了很多关于哲学、关于历史、关于文学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对我也有改变,但是由于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局限,在网校学习的这些思想,和我总是有着水油分离的感觉。随着心理咨询的逐步推进,现在我觉着前面在网校学习的这八年里接触的那些思想,慢慢地变成了我的血肉。虽然我念了大学、读了研究生,但是我觉得自己的思想一直都非常浅薄。只能说是一个识字的人,脱离了浅层的文盲水平,并不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这也让我非常的痛苦。但是我不想给自己找理由、找借口,所以,在前些年的时候,我加强了自己阅读上的广度和深度,一直保持着常年阅读的习惯。这两年,又把过去看的一些书找出来重读,并开始写读书笔记,同时把自己从书中看到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际的生活里,争取做到知行合一。这个过程,也是伴随着强烈的不适到舒适,通过慢慢的提升,我的思想舒适区不断得到了拓展。
本章的副标题提到了“模式”,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也非常难以几句话就说清楚的一个问题。我们常常说人有宿命,其实宿命就是代表着人会在自己的模式里不断轮回,最后变成了自己的命运。这里边起到重要作用的,就是心理模式。我们从小学习语文、学习数学、学习英语,甚至物理化学生物,都是有模式的,但是,对人生心理模式的识别,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在和咨询师痛苦互动的在这四年里,我在前一段时间才终于看清楚了自己的心理重复。为了从医学上寻找到一个确定、科学的答案,我跟咨询师探讨了自己的心理状况在心理咨询中的定义。咨询师说,我目前的状况属于焦虑障碍下的强迫性重复。从具象的跟咨询师的互动方式,到抽象的名词定义,然后再由抽象的名词定义,返回到日常的、具象的、与别人的互动方式里,这样有利于我从更高的层次来认识自己的意识与潜意识、心理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就如上一章里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日常生活里看到的事情、分析的问题,到底有哪些是真相?有哪些真相代表了我们这一章里提到的最根本的模式?我们要从那些真相里,将这个模式提炼出来,这个模式将是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所在。所以我觉得这一章提到的“我选择改变”,可能需要我们花费更多的精力放在寻找模式上。看清模式对我们的控制,然后,再有的放矢,来提升改变模式的能力。
在每一章的最后,作者都写了简短的几句话,这些话可以常读,也能起到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
让我们一起继续努力,改变我们的生活,提升我们生命的质量,切断创伤的代际传递。加油,伙伴们!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五
在本人生命的诞生1972年到今天,38年之中生活在往复循环,不管是无忧无虑的童年,还是激情快乐的少年,再或是,创业艰难的青年,就好像是播放了一首平淡的三步曲,并没有太多精彩的画面留在记忆里,这是因为什么呢?看了《生命的重建》这本书一切疑憾,皆抽丝释怀,原来是,我并没有在有生之初学会爱自己,照顾自己,让自己每时每刻活在当天,体验每一天的美好时刻,美丽的经历,让自己充满光明喜悦和安全,郑重声明,从现在到永远,我将衷心的帮助我自己,非常乐意的照顾我自己,真正的学会爱自己,珍惜父母上帝的恩赐,善待无比珍贵的生命。我只有学会了爱自己,才会创造更好的价值。
不远的将来,我已学会了爱自己,我的身体回馈给我了健康和活力。我爱我自己,所以我拥有一个无比幸福和温暖的家,不管是我的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亲人我都好好的对待他们,爱他们 。而那个温暖的家是能够给我任何帮助和需要的地方,我为了他在努力地奋斗,在努力的工作。而我常怀一颗喜悦的心,面容越来越美;身体越来越棒。吃什么都慢慢香。在我广阔的人生中,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完整。每一天,我都选择在过去的经验中开拓学习新思想。过去的虽然过去,而美好的东西已经不经意的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每一天,我都在品味着生活的富足和充实,爱充斥在我全身的每一颗细胞里,每一根纤维里。写到此,读此书带给我感想也就如此了。做个总结;
生命的力量无穷无尽,那么让我们开放心灵,找到生命的价值,绽放万物之灵的光彩!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六
有人说:人类的知识有两种发展路径,一种是横向发展的,如:自然科学,它的研究范围很广泛,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微及一粒尘埃,大到茫茫宇宙;另一种是向纵深发展的,如:哲学、心理学,它可以深入到人的内心,似乎在朝着一个无底的黑洞,绵延向前。于是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洞有没有尽头?”
这个问题似乎早就有人想到了,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奥秘无穷无尽,而人的内心世界却是有限的,因此他们甚至怀疑哲学、心理学有一天要走进死胡同,终究是要撞南墙的。其实这未免有点杞人忧天了。人的内心世界同样有着无穷无尽的奥秘,甚至有人很形象地把它叫做“内宇宙”,足以见出它的无边无际。所以道家说:“玄之又玄”,佛家说:“苦海无边”,儒生说:“剪不断,理还乱”,就连俗语都说:“人心难测”。因而,道家干脆无为而治,佛家索性清心寡欲,大有理不顺,就剪断之意。所以消极避世者要么从佛,要么皈道。然而,从佛也好,皈道也罢,他们都是世外之人,而我们大多数人还是要在这滚滚红尘俗世之中度过一生的。所以,我们要另寻门路,解脱自己。
近来读了路易斯·海的《生命的重建》,不禁使我豁然开朗。
一本书当然很长,但是我反过来倒过去只不过看到了八个字——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这八个字在我们汉语词汇中是早就有了的,但是我认为一直以来我们都把它误解为一种祝福语,所以每逢春节的时候,都会拿出来挂在嘴边,写在纸上,表示对亲朋好友的祝福。其实它实在是警世醒人的名言警句,它是告诉我们:只要心想就能事成,万事都在你的意念之中。你之所以没有事成,是因为你的心不够专一,你的意志不够坚定!
也许这样说有点牵强,但我宁愿就这样牵强下去,其他的我不想,可能真要想下去,就是想破了头也想不明白,可是,头破了也是你自己的事,茫茫宇宙,少了一个你,就像大海里少了一个水分子。我们总是把自己看得太重,认为世界没有了我将会是多么大的损失,其实这么认为的只有你自己。所以,爱自己就让自己活得简单一点,再简单一点!《大学》中有一句话:“知止而后有定”,我们应该学会“止”。
过去,我们一直都说:“生命只有一次!”路易斯·海告诉我们:生命可以重建!但是,前提是我们必须学会“止”,止就是停,比赛进行中叫“暂停”。聪明的教练总是在比赛最关键的时候叫“暂停!”我们的生命就是一场比赛,要想赢得比赛,就要学会对自己喊“暂停!”然后把过去的让它过去,一切归零,至于未来,告诉自己八个字:心想事成,万事如意!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七
曾经有朋友问我,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我突然间想了好多觉的很重要又不是最重要的事,就在我不知道说些什么的时候,他笑着对我说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选择了。当亲情友情爱情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当利益金钱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站在十字路口该何去何从。想想真是很对,每天我们都在做不同的选择,大到人生大事,小到一句话,一个眼神。人们每天做着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结果,可我的选择却常常被怨恨、批语、内疚、恐惧四种我生活中的坏习惯所左右。越想做好却往往什么事都做不成,希望得到好的效果却又害怕失败。作为一名教授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我自己却常常被自己错误的信念所支配,让我的生活充满问题,经常感到自己无比的脆弱。
不久前到书店的一次闲逛,让我遇到了露易斯写的《生命的重建》一书,我感到自己的生活逐渐起了变化,充满了宁静、和谐和爱。
我是一位心理健康老师,很多人都觉得这是一份很不错的工作,没有升学压力,工作轻松。但对于升学率依然重要的学校而言,我只能算一个可有可无的豆芽科老师。大学时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现实的巨大反差使我的生活充满抱怨、恐惧,对自我价值的错误认识使我感到内疚和自我压抑。可我从来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些问题,只是感到生活的不如意,和内心的愁苦。但露易斯《生命的重建》一书却一针见血地迫使我直面我的问题。当问题发生在你身上,那么它来自哪里?它是存在的吗?这个时候,你应该做什么。问题的来临往往是为了改变什么。要改变问题就要拒绝被改变,而是先下手为强自己改变自己。在生活上建立新的一切,它就是你的功课。当你找到导致问题的心理原因,你有了新的模式。马上让这些思想开始在你的生活中实现。她的话让我第一次静下心来去思考我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去重新审视我日常的思维模式,我发现我生活中所谓的的问题都来自于我错误的思维模式,来自于自己对自己错误的评价和认识。根据露易斯书中的指导,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
她提出的每一次的失败,就是一种成就的思维模式使我认识到每一次的跌倒,不是说都应该在同一个地方摔倒,而是我们要认识到当时的错误,然后尝试另外的方法直到你做正确了为止。她书中的思想使我意识到尽管我教的学科不参加升学考试,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学生正确地认识到自身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通过我的讲授使他们学到了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和知识,掌握了调节心理的方法。他们成长过程中每一点进步都包含着我的付出与努力。我所获得的各级奖励和学生对我亲切地称呼都证明着我的价值。尽管我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我的第一堂课,我对学生的第一次辅导。但我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这一切已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露易斯的《生命的重建》一书让我知道自己可以生活得多姿多彩,更加富有生命力,因为自己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在我广阔的人生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整和完全的。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包括我自己,都以对我们来说意味深长的方式,体验生活的富足和充实。现在我用爱心来看待过去,我选择从过去的经验里学习新思想。无所谓对与错,无所谓好与坏,过去的都已经过去了,现在只留下过去的经验。我爱自己,我选择以勇敢的心去面对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让自己走出过去,享受现在。我就是我,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好,我将以感恩的心去体验生活的乐趣。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八
《生命的重建》一书由露易丝·海所著,一本探讨关于健康的书籍,在今天这个社会,人们对身体越来越关注,同时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的身体也会不得已有一些损伤,我们可以从这本书看看健康的方式。
它是一本非常好的自助书藉,让我们拥有积极的思想方式
这本书对于缺少自助能力又羞于求助的人来说,就是一种福音,他们可以通过学习这本书,参照书中列出的各种练习,慢慢学会在身体上爱惜自己,在心理上修正自己,精神上提升自己,逐渐把消极悲观都转化为积极乐观。通过学习,学会自己帮助自己,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充满希望和自信的思维方式,改善自己的生活状态,让自己走在正确的路上。
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生活,奇迹发生在我的身上
改变是一种觉察、一种觉醒,更是一种破茧而出的重生。对于改变我有很深的感触,在上一轮读书分享中我也提到,为了改善亲子关系,我曾经坚持了700多天,这个过程有苦有乐,更多的是收获,。一个人要改变确实不容易,但如果坚持住了,尝试过了就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潜力,只要坚持下去就会看到效果就真的会有奇迹发生。远的就象这位读者,通过改变,他企图自杀的消极情绪、折磨他的各种疾病离他远去,让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近的就象我,自从改变以来,人生就象开了挂比之前顺畅了很多,好运接二连三光顾我,这是我之前从来都不敢奢望的,这也是奇迹。
假如你想过心里希望的那种生活,那么就尝试改变自己吧,如果觉得做起来有困难,不妨采取分段实施的办法,比如7天一个阶段,每天改变一点点,能坚持7天效果也是相当惊人的,再加上我们每天接触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多和有正能量的人打交道,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一步步的接近预期目标。改变的过程是一种煎熬,可一旦熬过那个阶段,就好比化蛹成蝶,希望的曙光就会离你越来越近,你都看见曙光了,那奇迹还会远吗。
不深奥,也不华美
这本书我已经通读完了第一章,也抄写了一遍,它的语言通俗很接地气。读起来很容易,理解起来也不困难,每一小节的内容,读过之后稍加思考就能领会其中的意思,让人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我也经常去图书馆借书看,有的压根就没有看的兴趣,就是因为它的内容太深奥让人觉得枯燥乏味看不懂只能放弃,有的恰恰相反,随手一翻,就让人有迫不及待想读下去的冲动,不管作者是知名带是默默无闻,你写书就是让人看的,看得懂才有兴趣看下去才能被接受,绞尽脑汁也看不懂什么意思就是一堆没有任何意义的文字,就会被读者忽略。
《生命的重建》它的读者和粉丝遍布全世界,并受到广泛关注和认可,它之所以这么火爆,就是因为它既不深奥也不华美而且又符合大众口味,不同阶层的'人们可以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从中获取自己想要的启示和方法,重新塑造自己,开始新生活。
要以分享的心情来读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诠释了分享的真谛。分享是一种美德,懂得分享的人,生活充实也会幸福满满,就象范老师这样。分享还是一种付出,在与别人分享的时候,也会收获许多,这是一种最佳的沟通与交流方式。
范老师是赠人玫瑰的那个人,她创建的幸福来敲门,幸福读书会,开展的各种地面活动,做的微课,还有几百期的每日分享,目的就是想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变得越来越好。她的分享就象阳光雨露滋养着每一个人,这种分享是无私的,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也分享但很狭隘不广泛只限于亲朋好友的小范围。我经常说,你这是在积德行善,会有福报的。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象她这样具有分享的风度,有的人可能会想:我好凭什么你也好,不情愿别人超过自己,这样的人不多但也存在。不懂得分享的人实际上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如果不想与社会脱节不想被众人孤立,真要走出自己设置的障碍,学会分享、懂得分享才会让自己收获更多的亲情和友情,以后的路也会走得顺畅一些,尤其是关键时刻有人拉一把。
似是听一个老朋友或是老奶奶在絮叨着她的感受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朋友圈,三三两两,不管红颜蓝颜,经常聚在一起畅聊,就象我们的幸福读书会,絮叨各自的体会、喜悦、感受,还有困惑和迷茫。这种絮叨是有意义的,从这些絮叨中大家各取所需,取长补短,让自己变得更好,让别人变得更好,让生活变得更好。读这本书就象是和老朋友、长辈在聊天、唠家常,听长辈在跟你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为你指引方向,做你生活的向导,让人受益。
听了其他朋友的分享都是那么完美、精彩,有内涵还有深度,觉得自己的就是一种絮叨干巴巴的没什么含金量。范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没有好坏,能表达出来就是最好的。她这么一说,我的心踏实了,很高兴能有这么一个絮叨的平台,不是孤单的自言自语,有听众、有鼓励更有理解和支持,感谢大家的聆听。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九
挫折和困难,是人生的必修课。面对和解决它们的方法有很多,亲人的帮助,朋友的鼓励,抑或是,一本好书。
在过去的一段不算短的时间里,我曾受到了很多事情的困扰,生气、后悔、自责、悲观甚至愤怒,整个人时不时的被不良情绪吞噬着。因为心情不佳,所以身体的健康状况也时不时的亮起红灯。很偶然的,在阅读毕淑敏的《心灵密码》的时候,看到了她推荐的一本书——露易丝·海的《生命的重建》,由此,翻开了我生活中新的一页。
《生命的重建》是名副其实的心理励志书,露易丝·海在书中揭示了追求身心和谐的心理模式,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采取积极的思维方式,实现身体、精神和心灵的整体健康,从而开辟了重建和谐生命的完美道路。
在阅读这本书前,我曾仔细看了关于这本书的介绍,它受到了很多的高度评价,但是尽管如此,我并未对它抱有很大的希望,因为之前也看过很多的畅销书,它们并没有给我带来很大惊喜。但是,从我拿到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惊喜,一点一点的随之而来。
在书的一开始,露易丝就开始与读者的探讨之旅:你有什么问题——问题出自哪里——问题是真的吗——我们现在该怎么做——改变——建立新的一切。我知道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是对过去一些事情没办法释怀,我觉得过去那些事情在我心里留下了阴影,我觉得自己被伤害了,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对此我无能为力,因为已经过去,我改变不了任何的事实,但是又不想接受这样的事实,所以,我悲观、生气、沮丧……而这本书,慢慢指引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首先,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控制自己的大脑和思想,而不是被控制。其次,在这种积极信念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坚持不懈地把一些积极的观念灌输到自己的脑海中,直到那些消极的思想彻底的被打败。比如,每一天都坚持给自己进行心理暗示,对自己说:“自己的最好的,要接受并喜欢自己;宽恕别人,也宽恕自己;最富有的力量是当下,而不是过去或者将来”。有时间的话,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冥想,不断的给自己灌输积极的思想,久而久之,这种积极的思想就会在头脑里生根发芽,指导着日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当然,人的思想不是一时半刻就能改变的,这首先就需要有改变的勇气,然后按照正确的方法,持之以恒。虽然从我看这本书到现在,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也许我头脑里还有一些残存的消极思想,但是我已经明显感觉到不会像以前那么悲观和无助了,情绪也在日渐的缓和,觉得身心都在一天天的变轻松,对我而言,已经是向前迈出了很大一步了。
露易丝在这本书中还附了一份详细的问题列表,列出了现在有的或者可能会有的疾病,以及可能导致这些疾病的内在原因,当你出现生理方面的问题时,可以应用这个表格查阅可能导致这种疾病的精神因素,然后摒弃那些消极的思想,开始自己的康复之旅。我无法判断露易丝这份表格里的内容是否完全正确,但是,我相信,积极的信念和思想对于身体的康复是大有裨益的。一个人的身体要健康,是需要健康的心灵来辅助的。
一个生命的重建,是一个从内到外的过程,是一个新生命的蜕变,虽然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且艰辛的。从看这本书的那一刻起,我就开始了我的重建之旅,我会一直相信,在我广阔的人生中,一切都是完美、完整和完全的,我选择做健康和自由的人,我的世界里一切都好!
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篇十
第四章的标题是“问题是真的吗”,副标题是“只有真实的那部分是我不能改变的”。这一章我反复读了好几遍。我们常常说拥抱真相,但是真相到底是什么,有的时候却不容易看清楚。所以检查我们的思想,摸清它运作的模式,可能更容易让我们剥开事情的外衣,看到它背后隐藏的真相。
这段时间跟咨询师之间的互动正好涉及到生父和继父的丧失这一部分创伤,咨询完毕之后,我感觉自己非常痛苦,而且本能地想逃避这种痛苦,非常的慌乱。甚至心里觉得咨询师也会像父亲一样,悄无声息地从我的世界里消失,不管我如何努力,都无法将他找回。
这种信念的力量如此强大,让我即使在当下的生活里,也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这一部分恐惧。在这个过程中,我跟咨询师表达了自己的这份恐惧,以及对跟他保持稳定联结的需求。如果是在以前,我可能会硬撑着,用“我应该坚强、我应该勇敢”来要求自己。但是我想到了前面做的“应该-可以”练习,现在我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可以让自己的这部分需求得到满足,而不再用过去的观念要求自己。于是我跟咨询师表达了自己的需求,并且,每天在不影响他的情况下,跟他保持稳定的联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审视着自己的变化:我变得安定了下来,人也柔软了许多。
一般情况下,咨询师是不会从我的生活里像父亲一样,突然消失的。但是因为过往的生活经历,我觉得生活里对自己重要的男性,都会突然消失,他们一定会抛弃我。这种被抛弃的体验,在我的生活里根深蒂固。也许在当时,这种被抛弃感太痛,所以,我用这种预防被抛弃的防御来保护自己,让自己活了下来,它给我带来了积极有益的地方。
然而,随着长大,我需要跟更多的异性发生联系,此时这种被抛弃感带来的防御就阻碍了跟其他人之间的交往。跟异性交往的时候,往往就预设了一个结果:他们一定会抛弃我。我也按照这样的一个结果在跟他们互动:对他们不信任,反复试探他们对我的感情,结果,他们都不厌其烦、无法忍受,最后真的抛弃了我。于是,我的预言成真了。你觉得,到底哪个是真相呢?
再比如经济困境,我一直不敢让自己有钱,觉着自己不应该有钱。因为没有钱的话,可以不用承担很多的责任,实际上,也可能是我不敢让自己活得好。我觉得没有人爱我,所以,一直要让痛苦和贫穷包围着我,来获取别人的怜悯。实际上,怜悯不等于爱。但是,得不到爱的时候,退而求其次,我选择了怜悯。这里,到底哪个是真相呢?
再比如,我会将小时候妈妈带着我离家出走、跟周围的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生活里,觉得周围的人会嫌弃我,处处不安全。所以我总是小心翼翼,各种不自在,在跟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也会有很大的思想负担。这里,哪个又是真相呢?
这些互动里的轮回,都在咨询室中重演过,而且不仅是一次。我曾经很不能理解,也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重复,所以跟咨询师之间的关系一直总是很痛苦、很别扭,没有办法舒服地靠近,建立安全感。一直到最近,我才终于在各种痛苦体验了很多次之后,意识到这好像是在重复。
这种意识层面的重新认识改变了潜意识当中的一些无意识运作,让我看到很多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对现在的影响;也让我看到这些观念并不是真的,它只是小小的我在当时的'环境下、为了自保而形成的一种符合那个“当下”的观念。这种观念会在惯性中、无意识中带着我,仍旧按照以前的方式行事。如果不能清楚地意识到它们,那么我就会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三次、更多次,在不同的人、事、物上重复着以前的生活。这个改变,实际上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足够的勇气,同时需要多方面的觉察。
以往的中秋节,全家基本会回婆婆家。今年的中秋,全家选择了去皖南徒步。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对母亲的一种内疚,而且是深深的内疚。当八月十五这一天到来的时候,这种内疚到了最强的程度,我甚至没有办法让自己安稳地坐在家里的板凳上。我是一个跟父母分化不好的人,一直把父母背在身上,觉着他们过得好不好是我的责任。其实,我没有分清楚他们是他们、我是我,这么些年里,我都很痛苦。他们痛苦,所以我也要痛苦,并没有意识到母亲的痛苦,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她自己的责任,而我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即使是到了现在(咨询四年之后),原本以为内疚已经处理得很好了,可是在这一次中秋节到来的时候,我又深深地陷入到了无力挣脱的、重复性的内疚里,这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挫败感,自尊受到了打击。
所以读了这一章,我的心里一直有几个疑问:如何才能在具体的事上看清真实的那一部分?当痛苦来临的时候,或者是当痛苦把自己快压垮的时候,如何保持定力来看清真实的那一部分?如何做到不把问题的某个原因当作问题本身?
“每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不是应当去做什么,而是应当去懂得什么。”用文中的这句话作为本章读后感的结尾,要把《原则》拿出来再翻翻,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是需要解决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