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整编的夜书所见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的启发。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 促织
篱落 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三、四句古诗应当颠倒过来看,古人有颠倒诗句的习惯。
“夜深”指夜幕降临的时候,“篱落”指篱笆,“知”指猜想、推测,“促织”指蟋蟀。夜幕降临的时候他忽然看见篱笆外面有一盏灯亮着,他猜想可能是有孩子在捉蟋蟀。
5、后两句诗作者的心情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回忆童年,心情亲切悲伤舒缓。)
三、巩固提高
1、根据板书重述诗意,体会诗人感情的变化。
2、练习背诵,朗读。
a.自由朗读,练习背诵。
b.全班背诵。
c.指名朗读,比赛朗读。
四、课堂小结
叶绍翁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秋天的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他思念亲人,思念家乡,心情非常愁闷,虽然儿时的回忆让他感到几分亲切,但思念家乡的感情仍然浓烈,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诗,《夜书所见》。
五、拓展延伸
另外还有一首诗和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在题目上有点相似,只多了一个字。
出示《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
(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六、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并组词。
夜书所见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熟读成诵《夜书所见》。
2、通过读寓言故事悟出一定的人生道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通过口语交际,引导学生把学语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学目标
1、读读背背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2、阅读寓言《邯郸学步》。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小组学习: ⑴ 熟读古诗。 ⑵ 作者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全班交流。
3、熟读成诵。
二、阅读《邯郸学步》
1、自由读,理解内容。
2 m.xiaozongshi.com 、小组讨论: ⑴ 那个青年人为什么学来学去,连路都不会走了? ⑵ 作者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3、全班交流。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对寓意的理解。
〖教学目标进行口语交际,介绍健康小常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听,说话的训练,请同学们注意积累学习方法,提高听、写、读的能力。
二、口语交际训练
1、这次是练习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做法的训练,老师把平时了解的一些健康小常识讲给大家,让同学仿照老师的方法,进行训练。
2、同桌互相讲。 告诉学生,你们所讲的健康小常识,要准确,清楚叙述内容。然后谈谈自己保持身体健康的方法。别的同学讲的时候也要认真听,哪些地方讲的好,就向他学习,哪些地方讲的不好,就帮他改过来。
3、推送代表在班上讲,同学们进行评价,教师酌情指导。
〖教学目标
指导并完成习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要进行写作练习,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内容。
二、习作指导
1、读题明确要求。 (重点明确:内容广泛,要写出自己最喜欢写的。)
2、写文章要做到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同桌互说。
4、全班交流,然后师生共同评议修改。
〖范文点评
位于四川省南坪县境内的九寨沟,是一个中外驰名的自然风景区,也是珍贵动物大熊猫的产地之一。九寨沟秀峰挺立,山谷幽静,湖泊棋布,河道纵横,道道瀑布点缀其间,是个景物奇异、风光秀丽的佳境,有“人间仙境”、“九寨风光胜桂林”的美称。(开头简洁,概括介绍九寨沟的秀美。)7月28日这天,我游览了这个“人间仙境”。 我们顺着林荫小道向上走去,不一会儿,便看到诺日朗瀑布,恰似银河奔泻,抛珠撒玉,声震幽谷,映出道道彩虹。那些数不清的小瀑布,水势平缓,汩汩有声。这里,四季景色各异,春天百花点缀水面,夏天浓荫遮盖水面,秋天枫叶野果为水添色,冬天玉树琼枝倒挂水边。(描写瀑布生动自然。)九寨沟的湖泊是美丽的。它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深山峡谷中,湖水清澈透明。放眼望去,水的颜色由浅处的天蓝色,变为较深处的墨绿色。蔚蓝色的天空,银白的雪山,翠绿的`树木、倒映在湖水中,美丽极了。水面上鸳鸯、野鸭和翠鸟成双结伴;水中,游鱼清晰可见,历历可数。湖水随风荡漾,远看就像水波仙子在翩翩起舞。 长海,是九寨沟中最大的一个湖泊。水天相接,浩渺无垠。我们乘船向上游而去,但见两岸峭壁千仞,大声一喊,山鸣谷应,余音袅袅。(具体写湖泊。)最高兴的是,我见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金丝猴全身金黄色,背毛很长,宛如肩披一件金黄色的蓑衣,鼻子向前翘着。它的爪子很尖,有一根长长的尾巴。从远处看,像一个威武的卫士,在守护着九寨沟。(写金丝猴,文笔俏皮,活泼。)啊,九寨沟,你是镶嵌在祖国河山上的一颗明珠。
〖评析
这篇小游记,作者抓住了所观景物的特点,展示了九寨沟的迷人景色。开章简洁,概括介绍了九寨沟的秀美。全篇着重写九寨沟美丽的湖泊,运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比喻,具体描绘“人间仙境”。由静到动,动静结合、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三、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修改作文
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篇三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诗歌就知道了。(出示自主学习提纲)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
梧(wú)叶
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师:这首古诗有两个字(板书)“促、深”要特别注意写法。你们看“促”的左边是单人旁还是双人旁?(生:单人旁)所以不要多写一撇;“深”字右边头顶上有一点没有?(生:没有!)那就不要加点!
师:这首诗(课文)的左下角有“注释”,它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字生词的,要联系课文来理解。现在,大家边读课文边看注释,看看谁先初步弄懂全诗的大意?
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
师:这首诗都能通读了。四句嘛,能背吗?谁来?
生:(多数举手)
师:(指一位)你背看看!
生:背得好。现在,同桌的互相背,看能背这首诗的有多少?
生:(互相背诗)
师:看来多数同学都能背这首诗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配着音乐背一次。(点击音乐)
夜书所见教案 篇四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
[设计意图]
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课前让学生搜集诗人的资料,交流了解诗人的背景,为学生学好古诗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做好铺垫。
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1)“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2)“所见”呢?(所看到的)。
(3)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设计意图]
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理解诗题,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也能更好地过渡到古诗内容的教学。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边读边画,培养学生带问题读书,养成边读边画的习惯。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5.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
(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设计意图]
初读课文,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其学习情况,通过注释、看图片等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学习,并更形象地理解词语。
6.学习生字(促、深)
(1)这里的“促”是生字,是平舌音,跟老师读一读。(课件先出示“促”,后出示“深”。(2) 这首诗还有一个生字“深”,翘舌音,请读一读。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 (生
自由讲自己的识字方法。)
(3)把刚才学到的两个生字“书空”写写。
(4)指名读生字,男女对读。
(5)(出示生词)生字记好了,请你们同桌互相读一读生词。
(6)开小火车读,齐读。
7.师: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8.师: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
9.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
10.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学习生字词,以落实“双基”的教学,并培养学生的识字的能力。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鼓励学生多读,就是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总体把握诗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2)请男同学读一读这两行诗。
(3)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
(4)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
(5)请大家想想,(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
(6)我们班有新莞人的孩子,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请你读一读这句诗好吗?
(7)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对呀,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8)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9)你们真是诗人的知音人,读出了他的寂寞,读出了他的思乡之情。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说得好的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
抓住诗句中的字词来理解诗文内容,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导学生想象,感受秋天,感受诗人的孤独和思乡情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并让新莞人孩子谈谈自己离开家乡的感受,深深体会“动客情”,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2.赏析第三、四行诗
(1)师:正当诗人孤独的时候,他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现在我们来学习后面两行诗。请同学们默读,边读边结合插图、注释来想一想。
(2)女同学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
(3)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① 生提出疑问,师生一起解决。
② 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
引导: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指名说)
③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
(4)师: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
(5)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① 指名说:生可能会直译诗句,这时师可引导:
你是按照每个字的意思说的,可是觉得通顺吗?怎样才能说得通顺呢?有时候在把古诗变成我们的语言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调换词语、诗句的顺序。所以可以将第三行和第四行的顺序调换一下。
② 谁来根据老师刚才的提示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指名说)
(6)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解除疑难,理解诗句所描述的情景。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必须让学生把诗句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这既符合古诗本身的特点,也让学生在尝试理解的过程中慢慢悟出了学习古诗的方法。并且还引导学生对于诗句中的“知”字深入思考,品词析句,积极思维,展开想象,使之感受更为深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体悟了诗内涵,也学会了阅读。
(五)游戏练习,加深理解
1.刚才同学们对诗的大意基本弄懂了,那我们来玩个小游戏吧!游戏的规则是:我说诗句的意思,你们来猜相应的诗句,好吗?(课件出示)
2.这个游戏好玩吗?你们同桌来试试你说我猜。
[设计意图]
本环节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生的兴趣,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六)深入朗读,感悟诗情
1.全诗从头到尾都融进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诗的韵味,现在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遍,你们认真地听一听。师配乐范读。
2.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想家”“乡愁”的味道来?(自由读)
3.谁能大胆地读给大家听呢?(配乐,指名读)
4.你认为他读得怎样?生互相评一评。
5.思乡的感情越来越浓了,现在让我们男女赛读,看看谁读得好!(男女赛读)
6.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也被你们那深深的乡愁打动了!
[设计意图]
语文的阅读教学应该坚持“以读为本”,诗歌教学更是如此。“三分诗,七分读”
这句话就强调了诗歌学习中读的重要性。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我把音乐引进课堂,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让情感升华。
(七)背诵古诗,加强积累
1.你们最喜欢玩游戏了,现在我们再来玩玩:
(1)我说说诗中的一个字,请你说出相应的诗句。(课件出示:萧、客、促、深)
(2)我指出图片,你说出相应的一句诗。
2.同学们对于古诗掌握得很好,你能把它背下来吗?
3.同桌互相背古诗,再指名、齐背古诗。
[设计意图]
古诗教学要注重背诵积累,背诵古诗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同时还是文化的积累,
思想的积累。再次通过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进行背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品味古诗的诗蕴。
(八)拓展延伸,质疑问难
1.在秋天的夜晚,周围的景色触动了诗人的心,于是就写下《夜书所见》这首思念家乡、亲人的诗篇。你们还读过哪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呢?(指名读或背)
2.小结:秋天到了,当我们离别家乡,离别亲人的时候,我们是多么容易思念,有时一草一木都会引起我们浓浓的思乡之情。
3.课文学到这里,你们还有没有不懂的呢?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拓展教材,使课堂教学得到拓展和延伸,并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丰富学生的积累。在最后,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善于解疑,做学习的主人。
(九)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背诵《夜书所见》
2.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还可以与大家一起交流。
3.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观察一下自己周围的景色,看看有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这时你也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多背诵优秀诗文。针对三年级学生的特点,要注意扶放结合,由点及面,让学生在阅读中充分感受中华古诗文化的魅力。“学习即生活”,让学生走进与课堂学习内容相互关联的世界,走进更广阔的生活课堂,才是真正的积累,才是真正的学习。
(十)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见:梧叶 促织 一灯明
听:寒声 思乡之情
感:动客情
[设计意图]
板书的设计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并突出主题,表达诗人的思乡之情,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古诗的理解有所加深。
八、教学反思
古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学习古诗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因此,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我注重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读,如: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小组、男女赛读,以游戏形式激发朗读、诵读等等,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悟情。在学生充分诵读中“心入于境,情会于物”,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促进学生对古诗优美语言的感受、积累、内化,师生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在教学中,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因此,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语言,引导其展开想象,
让学生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在教学第一、二行诗时,请学生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这时播放音乐,渲染气氛)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有了这样孤单寂寞的心情就会很容易想起了什么呢?随着音乐,学生容易进入古诗的意境,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秋风的凉意,感受到了诗人的孤单寂寞和思乡之情。并请班上的新莞人孩子,谈谈: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道滘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这时,触动了学生那根思乡的弦,通过自身的感受,从中理解了“动客情”,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另外,还重视背诵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一些古典诗文,这对孩子一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的同时,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思乡的古诗,多读,多记,拓展文本,丰富学生的积累。朗读古诗不仅是语言的积累,还是文化的积累,思想的积累。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如: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学生在朗读方面还缺了一点感情,因此,在感情朗读方面还需要多加指导,深入朗读,读出古诗的韵味,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句时还不够透彻,有些蜻蜓点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结合自己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多加探索,多向别人请教,仔细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使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五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通过诗句展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根据诗句领略作者所描写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常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一处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天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作者。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根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作者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景色写成一首小诗,这景色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助。)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互相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助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如果有,看看这幅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示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照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味词句,感悟诗情。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略诗中情境的美妙与神奇,体会诗人比喻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荐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励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达到化,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发展、积累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一定也不管文人大家,一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机会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诵: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如果你喜欢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诵。(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欣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示事先准备好的诗配画图片)遗憾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忘记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认真地抄下来。师巡视、评价,挑选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欣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励。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倘若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倘若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渔灯
一点萤美妙
水上夜景图满河星神奇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六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今天这节语文课,由朱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准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故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作者
1、简介作者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敬佩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注释”
A、仔细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现了什么?
B、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里的①②③④对应起来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③,我们就到下边的注释中找③,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么叫它 “促织”吗?
因为它在秋天鸣叫,提醒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注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解说: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老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老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临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格外的寒冷,谁来读读这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第二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傍晚,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因为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临,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想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因为思乡,诗人在茅屋边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回答教学)
(1)猜想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测”的意思。
(2)猜测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经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想、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开心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有趣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天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有趣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浸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伤心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过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2、展开丰富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句意思。
3、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重点】
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一、交流课前查找资料、板题解题
1、学生交流。(学生有的介绍上网查找的资料;有的介绍从课外书知道的内容。)
2、谁会背王维的诗。
师:同学们懂得真多,今天我们再王维的一首诗。板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解题:从诗歌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农历重阳节,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习惯。“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的家乡蒲州。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佳节里怀念家乡的兄弟。)
师小结:王维少年时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他善于描写自然景色。有人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放录音配乐朗读。
2、学生自读。
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看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读全诗。思考。诗中写了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出来。
(诗中写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诗人独自在异地他乡思念家乡兄弟的事。)
三、品读诗句、了解诗意
1、这首诗中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独”字表现诗人一个人离开家乡、亲人的孤独心情。
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说出诗人在外地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
2、你认为这首诗写得最好是哪一句?你体会到什么?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为什么每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亲?(自己孤身在外,每逢过节时,看到别人全家欢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单寂寞,因此,比平时更加思念亲人。)
3、展开想象,用自己语言说说诗意。(独自一人身在他乡,成为他乡之客。每遇到美好的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乡的亲人。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都登上高处,一个个都插上茱萸,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四、再读悟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说一说,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表达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读时速度稍慢,声音稍低缓。)
2、配乐朗读。
五、想象训练口语
1、这是一首思乡的诗,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说?用什么方法向亲人述说思乡的感情?(学生说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学们想到用电话,就请你们当诗人,老师当诗人的亲人,述说思念之情。(口语训练,产生情感共鸣)
附: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思亲
独 兄弟
少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