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带来了《致橡树》优秀教案(优秀9篇),希望能够对朋友们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致橡树》说课稿 篇一
一、教材分析
1、 知识内容
本课包括的主要内容有《致橡树》内涵的把握,象征手法的运用。
2、 地位和重要性
《致橡树》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第一册的必修内容,是高考考查的内容范围;通过对这一节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关于舒婷关于朦胧诗的知识,又可以加深对意象概念、象征手法的理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人生观。
3、 教学目标
根据《致橡树》一课的教学大纲及它在高中语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三个维度设计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了解作家作品,加深对当代诗特点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2)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仔细品味意境与情感的能力及作品评价能力。
(3)情感目标: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4、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难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等特色。
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与主题。
5、课时安排
1课时
二、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水平,我采取诵读感悟法、探究式阅读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方法。
这一节属于意象比较强的一节课,因此首先我布置学生预习,对有疑问的地方划上着重号,在上课开始时通过放配乐朗诵、学生齐读、个别同学单独读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大意有初步的了解。
然后提出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师生共同讨论的学习方法;运用设问、反问、疑问的教学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紧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学生才有可能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来,对问题产生深刻的思考、探索,在此时教师再稍作一点点启发、点拨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体现了素质教育中能力的培养。
多媒体投影可以加大一堂课的信息容量;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鲜明地得到展示。
三、学习方法
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基于此,中学阶段必须帮助学生掌握科学鉴赏新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意象解读新诗的能力。
“重美读”是新诗的重要学习方法。诗歌的美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来不断加深、强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始找出意象、分析意象。
诗通过意象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解读诗歌的关键在于意象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意象即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同一种事物在不同诗人眼里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凌霄花”在舒婷的诗中是攀附权贵的象征,是被完全否定的,但其有向上攀缘的特征,完全可以作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象征。意象掌握了,诗歌的大意就可以把握了。
诗歌往往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含义,挖掘出意象的象征意义,诗歌就完全解读了。要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类比式联想,领悟诗歌的情感与主旨。
四、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拓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3、通过比较阅读《致橡树》与《我愿意是急流》,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否定了攀附、依恋式爱情,不满足于一味奉献式爱情,她所追求的爱,是双方的彼此平等。而且认为只有在人格价值各自独立上,才能有真正平等基础上的。互相理解。
《我愿意是急流》有比较明显的男性视角,在两个系列的意象群中,他始终把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为了心爱的人可以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让学生做课本P14第二题。通过作业反馈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效果,以便课后解决学生尚有疑难的地方。
总之,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抓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是“主导”,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优化整个教学。
附:板书设计:
攀附式爱情
否定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精神独立、人格平等 崭
橡 心灵相依、互相扶持 新
树 肯定 共同语言、心有灵犀 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 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 情
坚定信念、执著追
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篇二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板书:第一教学目标),师生同看投影片: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舒婷《致橡树》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朦胧诗特点。
2、掌握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及象征等艺术手法
3、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掌握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及象征等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了解朦胧诗特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爱情,一个亘古不变的人生话题,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尽情歌颂,留下了几多千古绝唱:“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爱情,让人烦恼并甜蜜着的主题,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爱情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舒婷的心灵深处,听听她的心灵独白。(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
致:给予。如:致函,致电。
可见这是一封信,是一封写给“橡树”的信。5。下面我来朗读这首诗,同学们用笔画出诗中所写的具体物象,同时思考如下问题:
① 是谁写给“橡树”的“信”呢?
② 她为什么要给写这封“信”呢?
三、设疑:一位不平凡的女性怎么会对橡树发表自己的爱情宣言呢?
1、师简介作者(结合课文注释①):
舒婷: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板书)。
2、引出“朦胧诗”概念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它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或意境,从而诱发人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使人获得特殊的审美享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四、这位朦胧派代表诗人的爱情宣言到底是什么呢?
让我们屏神静听那来自心灵深处的真实表白
1、师朗诵全诗,配乐《海边的阿狄丽娜》(或听录音)
2、请同学就所学知识浅谈:什么是爱情?
3、师略论爱情(深情地):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令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惘。
是啊,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
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
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而有部电影则忍不住困惑地问道《爱情啊,你姓什么》?!
是啊,爱情啊,你到底姓什么?
五、让我们先听听美丽的木棉树的回答吧!
(板书:木棉的自白)
1、她说:爱不应该是这样的
⑴请一女同学朗读此片断。
⑵请同学讨论归结:作者否定了哪几种爱情观?为什么?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
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情?这是一种“极力攀附”(板书)的爱情。它没有自己的主干,它是靠别人的力量上去的。木棉对这种爱情态度鲜明,立场坚定,坚决予以否定,课文中有三个字,一起读出来绝不像!其中哪一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决心之大?绝!
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或婚姻关系?(“夫贵妻荣”、“攀龙附凤”的依附关系。今天,“傍大款”者还想通过依附“高贵”的丈夫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真是可怜又可笑。现代女性绝不做“以丈夫为职业”的女人,不做靠男人发光的女人。女人不能再是月亮。
b 其次,对于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木棉树又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课文中也有三个字,绝不学!
因为这种鸟儿是单方痴恋,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所以,这是一种“只知依附”(板书)的爱情。
这让你想起怎样的女性?(甘愿做男性的附庸、花瓶、家庭笼中的小鸟,在男性的阴影中麻木丧志,在男性的恩宠下迷失自我的女性。这是单方地痴恋。)
C、接下来,诗人又分别列举了“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那么本诗中木棉对它们的态度呢?同学齐声回答“也不止;不,这些都还不够!”
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遗憾。
因为它们为了橡树的蓬勃生长,无怨无悔地奉献、结予,却忘了给自己一个独立的世界、创造自身价值的机会,这种自我牺牲精神固然可嘉,却也难免令人遗憾。
所以,这是一种“一味奉献”(板书)的爱情。
提示:我想给大家念几句歌词,选自艾敬的《外婆这样的女人》“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谁而活着;女人,女人,这一生啊,为了他和他的孩子们。情窦初开时为爱牵引,瓜熟蒂落时为爱受困,人到中年时残花败叶,人老珠黄时为着儿孙……”外婆这一生过得怎样?(把一生给了他和孩子们,为了别人而活,没有一刻是为了自己活的,这就无所谓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并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从人格价值的维护和保持看,这种一味的奉献不足取。
虽然从道德情感方面说是高尚美好的,但从人格价值的维护保持来看是不明智的,而且从爱情关系的维系发展方面看也未必是明智的,如《牵手》中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所透露的:夏小雪和钟锐是大学同学,后夏为了支持钟的事业和照顾儿子,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了很称职的“贤妻良母”,但这时,钟觉得与妻子缺少共同语言,于是感情不和,终至离婚。后小雪重新找回了自我,此时她又具有了吸引钟的魅力,使钟希望与她再次牵手。所以现代女性应摒弃“男性中心”的世俗偏见和“女人支撑男人,男人支撑世界”的成就替代观,不能一味地牺牲自己而“为他人作嫁衣裳”。
D、小结:
以上三种传统的“世俗的爱情”,都是以牺牲一方为前提的。传统的爱情观显示爱的双方的结合,并不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往往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结合的双方也往往是主导和从属、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失去了爱的本质。作者是持否定、批驳的态度的。在作者看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不是单方的痴恋,即使由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 那么,作者向往的真正的爱情(板书)是什么样呢?木棉是如何回答的呢?
2、她说:爱应该是这样的。
⑴全班女同学齐读至结尾。
⑵这一部分,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同学讨论、回答)
⑶师分析、明确:
a 首先,作者强调的是爱的基础。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这两句指出了只有以独立的人格、高贵的尊严为前提,才可以论及“爱情”,
也即强调了爱的基础应是“独立、平等”(板书)。
b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这几句强调了爱的双方应紧密结合、相亲相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依存的(板书)。
c 作为爱的双方,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呢?
男生齐读片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作者在此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理想中的男子汉比作刀、剑、戟,枝干像铜、像铁,得出理想中的男子汉形象应是伟岸挺拔、坚强有力的。
d 那么,女性又应以怎样的姿态出现呢?
《致橡树》说课稿 篇四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我国当代女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爱情诗的代表作。 作者以新的视角,否定传统的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以橡树象征男性的阳刚,以木棉象征女性阴柔。
二、说学情
大一新生,数控、汽修、物流等专业的学生。为学生的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各具特色的意象的象征意义。
②培养、提高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小组讨论的展开”为平台,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团结协作和个性发展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正确领会作者的爱情观;引导学生初步领悟“爱”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理解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2、教学难点:意象的表现手法。
五、说教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情景创设法
3、交互式教学法
(因此将教学步骤设置为导入——诵读——讨论——欣赏四个环节。)
六、 说学法
主要采用自主式学习法、讨论式学习法、表演试学习法。诗歌可以点燃生命的激情,升华人的的情感价值和理想境界。建立在互动、对话、共享基础之上的共同赏鉴,师生共同成为学习者,以朗读、探究、品味、抒发为主要方式。
七、 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分四个阶段即新课导入、新课讲解、扩展阅读及结束阶段。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我力求发挥学生主动作用,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启发、引导为教师的责任。
(一)导入阶段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有人说:亲情是根,让生命延续;友情是叶,让生命舒展;爱情是花,让生命绚丽。他把人生最绚丽的部分归结于爱情的美好。古
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都极尽才情歌颂它的美好或抒发失意的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与煎熬,表达自己的爱情观。“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其中精彩的几笔。那么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倾听这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吧。
(二)新课讲解阶段
1、诗人否定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通过六个意象分成三组,通过凌霄花否定了攀附式爱情,通过鸟儿否定了痴恋式爱情。不满足于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一味奉献,为下文提出崭新的爱情观做铺垫。
2、诗人提出了什么样的爱情观?
诗人通过橡树与木棉两个大的意象,正面提出了崭新的爱情观。她认为精神上的独立与平等是双方相爱的基础,双方应该心灵相依、互相扶持、互相尊重、心有灵犀,双方要以独立鲜明的个性出现,要能够命运与共。同时提出爱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爱对方坚定的信念、执著 的追求与灵魂深处动人的美丽。
(三)拓展阶段
1、指导学生阅读舒婷的另一首代表作《双桅船》
本诗同样运用了象征手法,以“双桅船”与“岸”象征相爱的双方,认为人在追求坚贞爱情的同时,崇高的理想更不能放弃。
2、指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文学中关于爱情观的描写。
以白居易的《长恨歌》和李商隐的《无题》为例,加深对本诗和传统诗歌的了解。
(四)结束阶段
教师寄语:爱是无私、爱是奉献,但爱更有自尊、更有平等。对中职生而言,爱还有等待。“面对心仪的那一棵橡树或木棉,我们应该思考,这棵树是否已长成大树,是否已拥有铜枝铁干或红硕的花朵,是否能够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是否已深深扎根于足下的土地?”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全诗
2、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
八、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十五分钟)
附:板书设计: 痴恋式爱情
一味奉献式爱情
致 崭
橡 新
树共同语言、心有灵犀的
各具特色、形象鲜明爱
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情
《致橡树》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 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2、 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
3、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
a. 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形式结构所孕含的感情,理解诗中所倡导的新型爱情观。
b. 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1、 诵读感悟法
2、 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设计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多少人吟唱它的美好,写下了隽永而感动的诗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样情意绵绵、含蓄蕴藉的诗句让我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浪漫的憧憬。但爱情必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带来柔情蜜意的同时,也会伤及灵魂深处,那么如何处理爱情、建立正确的爱情观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读当代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也许会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
二。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龚舒婷,1952年生于福建石码镇,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今在福建文联工作,她的诗集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作奖。
三。 整体感知
1、 伴着音乐放全诗的影音文件,教师范背全诗。
(解说:教师有感情地范背,便于学生进入诗的氛围,奠定理解、感悟的基础)
2、 学生自由诵读,注意读准字音与节拍。
四。 具体研习
1、 集体朗诵诗歌的第一层(1—13句):学生思考:本部分诗人用了哪些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诗人通过哪些词语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明确:诗人用“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意象来表情达意,这些意象均表现出完全的依附或一厢情愿式的无偿付出自己的特点。诗人用“不像”、“不学”、“不止像”等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表现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的价值的抗争决心跃然纸上,这义无反顾的决心,似一声惊天动地的呐喊。
2、 找一位同学朗诵后半部分,然后讨论:诗中的“木棉”和“橡树”有何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人运用象征手法,以橡树、木棉分别象征男性的阳刚和女性的阴柔,橡树的“铜枝铁干”,木棉的“红硕的花朵”,正是阳刚和阴柔的具体形象,所写的“木棉”的热烈、温情、柔韧、美丽就是女性的阴柔之美,而“橡树”的昂扬、坚毅、果敢、强壮,就是男性的阳刚之美,二者各具特长,又各展风采,二人即相知相恋相依,又独立、平等、互相尊重,表达了诗人共建新型的现代爱情价值观念的愿望。
3、 细读文章后半部分,揣摩作者所表达的爱情观是怎样的?
经教师点拔后明确:诗人以独白的口吻,表现女性作为独立个体的反思,她不是以单纯的容貌和柔情取悦对方,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是并肩携手、互尊互重、互敬互爱、自由平等、心心相印,一起同甘共苦,在思想情感和形体上达到完满的结合,即追求同一的生活信念、人生理想,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样的爱情才是真正崇高伟大的爱情,才会“终身相依”永不分离,诗人在冲破传统爱情观念的同时,洋溢着一种强烈的现代意识,流贯着新时代的特征,诗人所向往并为之讴歌的爱情,乃是人格独立,地位平等、互不依附,而又在祖国的土地上坚持各自的岗位,为了一个伟大的目标共同战斗而凝结起来的爱情,这样的爱情才是崇高的、伟大的。
4、 总结拓展引导:
诗人对爱情的要求和憧憬,表达了诗人对爱情、婚姻关系理智、冷静的思考,流露出一个现代女性内心的期待和渴望,它是中国女性关于爱情理想和人格理想的宣言。她摒弃金钱和权势装饰的虚假情爱,以及女性对男性的依附,追求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我的价值,虽然全诗情调温婉,但却锋芒潜藏、尖刺直指陈腐的爱情婚姻观,令无数青年读者倾倒。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要选择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但我们一定要把握好爱情的舵,假使一种爱情不能使一个女性的人格更趋健全、完美,那么此种爱情并不是称道、健康的。优美的爱情要求我们不断汲取养分,不断强壮、完善自己的筋骨,找到灵魂的皈依一份幸福的爱情就会在不远处等着你。
《致橡树》优秀教案 篇六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的朦胧派诗人,带着他们被伤害后的怨愤和茫然,带着从生活底层而来的沉思和对于追求的渴望,以奇异的形式构思成诗。舒婷就是其中的代表者之一。本课可先引导学生了解“朦胧派”诗歌的特点,在诗歌中体会比喻和象征等手法的使用,从意象身上探究作者对爱情的感悟。
本课的重点,应是朗诵舒婷的诗歌,品读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了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对于爱情本质的理解。
二、教学过程
1、预习阶段。
(1)布置学生朗诵这首诗。
(2)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朦胧诗。
参考: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3)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作者简介。
参考: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原名龚佩瑜。1952年6月6日生,福建省泉州人,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福建文学》围绕她的诗作展开关于“朦胧诗”讨论,当时争议很大,影响颇广。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创作室工作。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理事。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1979——1982”全国优秀新诗二等奖)、《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她的《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青年优秀诗歌奖。
(4)借助参考书或网络,了解橡树、木棉的形象特点。
参考: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高大雄伟,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
2、课堂教学活动。
《致橡树》
(1)检查课前预习效果。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新诗潮。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
(2)诵读本诗,老师订正部分重点字读音。
①炫、藉、戟、雳、霭、岚、霓 (xuàn、jia、jǐ、lì、ǎi、lán、ní)
②威仪/仪容 攀援/攀登
(3)请同学谈谈标题的含义。问题:①橡树是谁?②谁致橡树?③致(告诉)橡树什么?带着问题,再次诵读诗歌。
参考:①橡树代指男性;②“木棉”(女性)致橡树;③告诉他自己的爱情观。
(4)研读诗歌,讨论问题。
讨论1:作者在诗歌中否认了那几种形象,它们分别代表现实中哪几种爱情?
参考: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依附式,需借助橡树的高枝证明女性自身的价值;
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一厢情愿式,女性单方面的频频示爱,丧失女性的尊严;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奉献式,女性向男性单向、忘我的爱的奉献。
讨论2:在否定上述几种意象时,作者运用了哪几个短语,试分析。
参考:“绝不像”、“绝不学”、“也不止”、“甚至”。
这几个刚性十足的短语强化了诗人对下面三种爱情模式的蔑视和摈弃。从而突出了下文木棉与橡树的爱情模式。
讨论3:作者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否定的爱情模式,那么,作者认为真正的爱情应该是怎样的呢?
参考:①在诗文“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中“近旁”二字表现了相爱的恋人关系,“树”、“站”二字则突出了在爱情中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
②在诗文“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中,明确的指出,理想中的爱情,男女双方应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且在心智和能力等方面相互匹配。
③在诗文“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蔼、流岚、虹霓”中,指出,真正的爱情应该经的起人生的考验,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都应该相互陪伴、相互支持,正如古诗所说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总之,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二者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以此共同强健爱的纽带,使双方能够在漫长的岁月,终身相依,共度人生,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建立在这样的基石上的爱情才是鲜活、圆满的,这种本真的爱情。才是值得追求的。
讨论4: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在历史上,还有许多像“木棉”和“橡树”这样的爱情,请举例并谈谈你的观点。
参考:开放性答题,意在拓宽学生的思维模式,展开联想,在别人的故事中,体会爱情的真正含义——相互独立、彼此尊重、不离不弃。
(5)在探讨了部分问题之后,请同学们有感情的再次诵读这首诗,再诵读中通过语气、语调的调整,读出作者否定哪些爱情观,而肯定那种爱情观。
(6)主旨探究——在作者的爱情观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新、旧观念的冲撞,怎么理解这种现象?
参考:全诗表现出诗人对旧的观念、旧的伦理的强烈否定和坚决反叛。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为女性争取尊严、独立和人生价值。诗人以诗为铁锤,决心砸碎就的传统强加于女性身上的枷锁。
(7)《致橡树》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
参考:《致橡树》以木棉和橡树这两种乔木为象征,构思奇特、巧妙,意蕴深邃。它们都是常绿的乔木,同样生活在热带地区,却又各有自己独立的特点。一个又称英雄树,开红花,给人以热烈和温暖;一个高大雄伟,乐于造福人类,使人感到有一种内在的力量。两树相傍,“站在一起”,表现了诗人的既独立、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
诗人在诗中所否定的传统的爱情观,往往并非是人的感情和价值的平等的结合,而是权势和财势的结合,于是双方自然成为主导和从属、依附和被依附、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这样就失去了爱的本质。这种陈腐的观念,至今仍可见其影响和潜流。因此,诗人在《致橡树》中对爱情的追求和理解,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这也是这首诗发表之后,受到广大读者的赞赏,引起文艺界重视的原因。
《致橡树》的语言饱含着感情色彩,又具有深刻的哲理。一句句形象的比喻,寄寓着诗人细腻的情和爱,表达了“终身相依”的忠贞不渝,而又绝非忘乎所以的狂热和感情用事的宣泄,处处包含着清醒的理性的思考。也正因为它的这个特点,使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
这首诗的韵律舒畅而有节奏感,读之琅琅上口,韵味售永、悠长。首先,它的诗句排列大体整齐而有变化,既不呆板,也不感重复。有些诗句是成双成对的,这不仅增强了语势,更有节奏感。两个“我如果爱你”,又引出两个“绝不”和两个“也不止像”。“根,紧握在地上,叶,相触在云里”,不仅情趣盎然,而且在形式上字数相同,词性相对,不求严格对仗,却有中国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其次,全诗从头至尾押一个韵,音节连贯绵长,一气呵成,蕴含着脉脉深情,又富于音乐美。
总之,舒婷的诗善于把抽象的感情凝聚为形象,用精心描绘的细节去概括生活的面貌,揭示事物的本质。她大量使用隐喻和象征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意象。这样利于表现当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很明显,她接受了一些欧美现代诗歌艺术的表现手法,构成了她特异的艺术风格。她虽然显露出可贵的诗的才华,还需要吸取更丰富的艺术营养,使之日臻成熟。
(8)小结。
《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的角度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在“木棉”对“橡树”的真情倾诉中,表达了诗人对爱的热烈追求,否定了传统的完全依附性和单纯奉献性的爱情观,肯定了平等的、独立的、同甘共苦的爱情观,抒发了一位自尊而向往独立的爱情生活的女子的心声,表现了诗人对爱的理解和信念,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9)布置作业。
比较分析李商隐《无题》、白居易《长恨歌》、《诗经·氓》和裴多菲《我愿是急流》对爱情的评说。
讨论、明确:
①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忠贞不渝。
②白居易《长恨歌》——“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比翼双飞、相依相存。 ③《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性对难男性的依附。 裴多菲《我愿是急流》——依靠与被依靠,慰藉与被慰藉的关系,男性作为时代的挑战者,社会的主宰者,而女性是小鱼、小鸟、常青藤,往往温柔地依附男性,给爱人带去精神的慰藉。
④秦观《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山盟海誓,心心相印。
《致橡树》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当代诗歌发展的状况和作者的创作情况。
2、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伟大人格及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情景交融,意味隽永,质朴晓畅的特色。
2、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题。
教学方法:
1、诵读感悟法
2、探究式阅读法
教具准备:
录音机、朗读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人有“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两情若是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诗句,作为当代诗人,舒婷又是怎样看待爱情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致橡树》吧。
二、作者: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当代女诗人。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朦胧派的代表人物,主要作品有《又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朦胧诗:
涌现于上世纪80年代左右,其特点是:内涵上意蕴浓厚,不求显露;艺上意象迭加,扑逆迷离。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三、朗读:
1、首先放录音带,学生跟着朗读一遍课文。
2、学生再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3、最后再齐读一遍课文。
板书:痴(chi)情慰藉jie霹雳雾霭ai流岚lan虹霓ni
四、理解:
方式:1、首先,在和学生一起诵读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一遍课文。
2、其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问:这首诗可分哪几部分,各是什么意思?
答:第一层:诗人宣告自己不愿为男性的附庸,对世俗爱情观的扬弃。
第二层:表达诗人新型的现代爱情观价值。
五、鉴赏:
方式:先给时间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再一起讨论总结。
1、象征手法
橡树——男性
木棉——女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2、先破后立
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念,再表明自已的现代爱情观。表现了人性的解放和女性的解放。本诗写于一九七七年文革之后。
3、比喻的修辞手法
诗人还设立了一系列的象征意象来表达她的爱情观,比如: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等,这些都象征了世俗的爱情观。
4、对偶,反复,对比的修辞手法。
本诗继承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大量运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对应形式,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对偶: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去里
对比:不学痴情的鸟儿,要做红硕的花朵。
5、句式长短相宜,错落有致。
诗人丰富的情感。《致橡树》的语言生动形象,蕴涵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例如第一诗节句式由长变短,语气由平缓变得急促,诗人的情感体验越来越强烈。
6、押韵:
这首诗通篇押i韵,增加了诗歌的音韵美,更富于艺术表现力。
六、主题:
方式:先让学生考虑一下再做总结。
诗人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描写,表现了平等独立而又相互依存,亲密无间的现代爱情观。
七、作业:
1、完成有关练习题。
2、诵读。
《致橡树》说课稿 篇八
师:诗歌语言具有凝炼、形象、跳跃性的特点,所以同学们在赏析诗歌时需要大声朗读,细细咀嚼,反复品味,理清诗歌结构,明确诗人思路,体味诗人感情。《致橡树》(板书)是一首爱情诗,诗人通过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表达了一种新型的爱情观。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诗歌,初步把握诗人的思路和感情。学生朗读诗歌,教师巡视作朗读指导。(5分钟)
师:大家在朗读诗歌时会发现诗中有两个人称代词,是哪两个,他们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生:一个人称代词是“你”,另一个是“我”。
师:他们分别指什么?
生:“你”指“橡树”,“我”指“木棉”。
师:回答很正确。(板书)
师:大家已读过原诗,诗人的思路是怎样的?
生甲:诗人说自己愿作对方旁的一株木棉,她希望自己与对方互相联系紧密相依。
生乙:诗人先否定传统的爱情观,再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
师:你能具体指明诗歌中哪一部分是否定传统爱情观,哪一部分是抒发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吗?
生乙:诗歌开篇到“不,这些都还不够”是对传统爱情观的否定,从“我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到诗结尾是对爱情理想的倾诉。
师:×××(生乙)说得很正确,请同学们记下来。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鉴赏第一部分。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思考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了哪些意象。
师:诗中有几种意象?
生:有六种: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师:这六种意象各有何特点?
生:凌霄花:借高枝炫耀自己。
鸟儿:为对方营造的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师:这两种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单纯地依赖橡树,自己并无真正的自立本领。
师:对,诗人在这里借这两种意象指攀附他人的爱情观。
师:请同学们继续分析以下意象。
生: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师:这两个意象有何共同特点?
生:他们都是不计代价地给予。
师:说得很好。他们都充当对方慰藉的对象,为衬托对方而存在。作者在这里借这两个意象指牺牲自己、降低自身价格、一味奉献的爱情观。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日光和春雨。诗人在这里没有直接写出日光和春雨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鉴赏加以想象,仿照关于泉源、险峰的诗句,将“甚至日光,甚至春雨”改写成四句诗。(教师出示练习)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
(学生用2分钟时间改写诗句,教师巡视指导)师:请同座同学间交流改写的诗句。
生交流互评(2分钟)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品读。(3分钟)
师:请两个同学给全班作一次朗诵表演。(一男生一女生朗诵诗歌)
师:读得很好。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二部分。生读第二部分师:诗人在这一部分中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是诗歌的重要形式和特点。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不是从整体上孕含象征意义,而是在具体的形象上直接表达象征意义,请同学们在诗中找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生读描写橡树的诗句。
师:这几句诗描述了橡树的什么形象?
生:坚毅、刚强、敏锐、有力。(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师:对,象征着男性阳刚之美。(板书)
师:那么描写木棉的诗句呢?生读描写木棉的诗句。
师:通过这几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木棉的什么形象?生:美丽、热烈、真挚、柔韧。(板书)
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生: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板书)
师:说得很好。
师: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生: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对应诗句: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板书)
生:双方默契,互相尊重(对应诗句: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板书)
生:同甘共苦 独立相依(对应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板书)
师:这几句诗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生: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句整齐,节奏明快。
师:对,用对偶句,既有端庄整饬的古典美,又表现出灵动奔放的现代风格。
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最后几句。(学生读诗)。
师: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2分钟)
师:请全班同学集体朗诵。男生读第一部分,注意读出你们坚毅、刚强的阳刚之美,女生读第二部分,注意读出你们温柔、真挚的阴柔之美。
师: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教师读诗题及作者男生读第一部分,女生读第二部分师:读得很好。(下课)
导语: 篇九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伟人毛泽东的万丈豪情;体味了诗人艾青的赤子情怀;而此刻,我们还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
(板书:课题、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