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优秀3篇

《酸的和甜的》是人教版课标本第三册的课文。讲述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大家带来了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优秀3篇,希望能够为小伙伴们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酸的和甜的教学反思 篇一

《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狐狸、小松鼠、小兔子、小猴子围绕“葡萄”发生的故事。在备这节课时,我设计了几个常识性的环节,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有的比较成功,有的还需要进一步细化,还有的则出现了新的生成。

一、随文识字

本课共有9个生字,即“酸、葡萄、狐狸、串、迫、待、硬”。我改变了以往集中识字的教学模式,把这些生字分散开来,在感悟课文时随文识字。教学伊始,在揭示课题后我指导学生认识“酸”字,强调读音是平舌音的同时,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水果的味道是酸的,再说话中学生不但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在表达中反复巩固“酸”字的读音,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在学生初读完课文,对课文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我提出“课题中酸的和甜的是在指什么的味道?”学生很容易就答出了“葡萄”,这样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的生字。对于“狐狸”这两个生字的出现,我是借用了读课文寻找其中的主要角色这个环节了进行的。就这样本课的前5个生字就顺利地解决了。在剩下的4个生字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迫”和“待”两个字上,显然这两个生字出现在课文中一个关键的词语中,即“迫不及待”。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也是课后练习中的例句,所以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个成语时,我就顺其自然地进行了识字教学,并训练学生试着用其造句。

就这样,9个生字在讲读课文时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得到了充分地学习,学生整整实现了在具体的语境中学字识词,而且从学生们的反应上能够感觉到他们很喜欢这种有所变化的识字教学。

二、分角色朗读

现在教学中最让我头疼的就是朗读,也许是学生刚升入二年级,还不适应没有拼音标注的内容较长的课文,每次讲新课时朗读都成为一个难题。所以在讲本课时,我没有把时间过多地方在指明分段朗读上,而是结合本课角色多、对话多的特点来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如:在讲解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时,我把全班的学生分成三部分,分别朗读“狐狸”“松鼠”和“兔子”,同时为了便于指导我加入其中读旁白;在讲到课文的第五、六自然段时,我鼓励学生自由分组,考虑这部分的旁白用处不大,所以建议学生不用旁白,半朗读半表演这部分内容。就这样,面对角色学生兴趣浓厚,而因为朗读内容减少学生又信心百倍,可以说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课后拓展

本课是个包含寓意的童话故事,在讲完本课课文之后,为了考查学生是否感悟到了其中的含义,我让学生说一说最喜欢本课的谁,为什么。结果出现了一些我没想到的所谓课堂生成的东西。

大部分学生喜欢“猴子”,因为它聪明。(我追问:从哪里看出来的?)它没有听狐狸的话,勇敢地去吃葡萄,结果发现了真相。(其实这就是我要的答案)可是,有的学生却说出了喜欢“松鼠”和“兔子”,(这时教室内有的学生发出了惊讶的声音)因为它们诚实,猴子问什么它们就诚实地答什么。(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值得鼓励,但又不能完全给予肯定)听到这里我装作奇怪的样子问其他学生:为什么当她说喜欢“松鼠”和“白兔”时你们惊讶?有个学生所的特别好“因为它们俩太傻了,相信狐狸的话。”就这样我又把学生的思绪引回到了含义中:不要轻信别人的话。随后又出现了更意想不到的“生成”,有两个学生一前一后说喜欢“狐狸”,因为它聪明、狡猾,结果引来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这时,我也有些慌神,我告诉他俩聪明是好的,但如果像狐狸那样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在算计人、骗人上,就成了坏事;而狡猾并不是值得我们喜欢和羡慕的优点,因为狡猾的人只会损害别人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到此,本课的拓展跌宕起伏地结束了,学生们个个显得兴奋不已,好像还有点意犹未尽。

酸的和甜的教师教学反思 篇二

这篇课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爷爷和小树之间发生的故事。我家门口有一棵小树。冬天,爷爷给小树御寒,夏天,小树为爷爷遮阳。人与树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和谐。课文是以孩子的口吻写的,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很有童趣,非常适宜孩子朗读。学生在朗读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爷爷爱护小树的行为的感染。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识字和理解重点词语,对练习朗读注重太少。

从教学过程看,在课堂上,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完成识字和理解重点词句的目标。具体说来,认识生字时,我用多媒体出示了生字,让学生互相说说记生字的好方法。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想到的办法还真多,这一环节,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学生认字很有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认识了原来不会认的字,让孩子有成就感。

在教学课文时,我注重了提问、释疑、但忽略了朗读的指导,尤其是是读中悟情的指导。由于读得太少,对文中的情感体会不够。通过反思,我了解到,学习本篇课文,只要多读,并借助图画,是很容易理解“暖和的衣裳”指的是稻草,“撑开的绿色小伞”指的是树冠。可以针对年级特点练习说短语,如:暖和的、绿色的等。

听了于老师的朗读教学的报告后,更加觉得朗读的必要性了,接下来的课文我将会尝试以读代讲。

酸的和甜的教师教学反思 篇三

《詹天佑》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教材。文章选材典型,详略得当,修筑京张铁路的经过只选取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件最困难的事来写,很能说明问题。而开凿隧道,只选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长度长的八达岭两处记叙,很有代表性。执教了这篇课文之后有这样的几点反思:一、创设情境的这个环节,在音乐的渲染下,在教师语言的感染下,将学生带到詹天佑的铜像面前,使学生对这个人物产生兴趣,做到激发动机时入情。而且在整堂课中教师都很有激情,在语言上努力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二、体现了多种形式的读。例如对于“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这句话,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种情境进行情景体验。对于“遇到困难,他总是想……失掉信心。”这句,让学生体会你想强调那个词?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不一样。三、以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贯彻课堂教学的始终来进行阅读理解、感悟。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丰满,受到其人格的熏陶。四、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课标中强调的以学定教,通过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五、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这篇课文理解的难点就是“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部分内容。这两个技术性比较强的问题教师采取了直观教学的手段,让学生画示意图和观看课件解说,从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杰出与伟大。六、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的情感体验还不是很深刻,学生的回答也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面上,谈得也比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尽管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但是读的时间和遍数还不是太充分。阅读教学还是应该以读为本,让学生在充分读书的前提下,去感悟,去体验,学生自然容易“见文生情”。

2、因为我在这堂课中处理的内容是“直接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那部分内容”没有以理解“社会环境中的困难”作铺垫,把任务放在了背景之外,那么学生的情感当然很难调动,所以导致学生谈起来苍白无力,语言多是贴标签式的词语。

3、在处理“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的两部分内容时,我尽管采用了比较直观的方法,学生也理解了设计的巧妙,但是对于詹天佑的设计并没有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赞叹之情。我想如果结合“连外国的工程师也不敢轻易尝试”这个内容以及当时的施工条件来看詹天佑的设计,学生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水到渠成。同时这也是教给了学生一种读书的方法,即联系上下文。

4、中心问题“找出最使你感动的地方,为什么?”针对性不是很强,并不是任何一篇课文都适合。

对这篇文章来说,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就要从詹天佑这个人身上做文章,让学生谈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得出的这样的结论?从而让学生们在表达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同时又是抓住文章的灵魂,让学生读中悟情,品味语言和内容及情感融为一体,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让我明白了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特之处,要针对文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唤起学生的精神世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实践证明,教学与研究相结合,教学与反思相结合,还可以帮助教师在劳动中获行理性的升华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品位,使教师能够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