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描写草原风光的诗句优秀8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诗句吧,不同的诗句,其语言艺术所表现的语言风格、特点、技巧各不相同。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您整理了描写草原风光的诗句优秀8篇,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草原的诗句 篇一

1.知识与技能:

学会6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诗意,学习领悟草顽强的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赏图理解诗意,感受意境,学习领悟草顽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软件,实物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让学生观察路边、田边、河边等处的野草。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由课前学生背诵古诗引出《草》这首诗,读诗认字。

引言:刚才同学们背诵了好几首古诗,背的很流利也很有感情,赵老师告诉同学们,我国古代出了很多很多的诗人,他们写了许多许多的诗,这些诗写的都可美了,流传千古,传诵不衰。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首。

1.师领读课题,范读诗文。

2.生模仿读,学习识记5个生字。

3.生再读诗,想: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看不懂?生质疑问难。

二、品词赏图释诗意。

(一)第一行:离离原上草

1.抓关键词“原”解意。

2.配图理解“离离”。

3.理解诗句意思。

(二)第二行:一岁一枯荣

1.用“岁”说一句话,理解“一岁”。

2.出示“草”四季图,理解“枯荣”。

3.理解诗句意思。

(三)第三行:野火烧不尽

1.播放“火烧草原图”的动画录象,理解诗意。思考:为什么烧不尽?师板画草根。

(四)第四行:春风吹又生

生解译,看图感受意境。

三、指导有感情诵读古诗。

四、思想熏陶:感悟草的顽强精神。

五、背诵古诗。

六、总结:师背诵《草》的后4行(第二部分)诗,激发学生期待的欲望。

七、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八、作业

“我爱春天”书法比赛 借助课件和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 思。

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篇二

一、《蓝色的蒙古高原》的情景

美内蒙古大草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千千万万人的心,令人向往。古往今来,许多作家都对其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歌颂草原的美丽迷人。古代诗人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写出了草原的勃勃生命力。著名作家老舍在《草原》里,写出了草原的辽阔无边,写出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淳朴美。歌曲《蓝色的蒙古高原》也以画面的方式展现了草原的风貌。草原的山,连绵不断,气势磅礴,与草原融为一体,无论东部还是西部,都命名大青山。大青山与草原一样,给了牧民生活的美丽环境、美丽家园,成为牧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山周围是一望无尽的辽阔的草原,一只只大雁在空中飞舞,其雄伟的姿势如蒙古族骑兵。于是歌曲就如诗般地倾泻而出:望不尽连绵的山川,蒙古包像飞落的大雁。这场景中,大雁般的蒙古包是草原中的灵气,给了草原生机勃勃的活力。接下来,歌曲吟唱道:勒勒车赶着太阳游荡在天边, 敖包美丽的神话守护着草原,啊,我蓝色的蒙古高原,你给了我希望。这一小节,画面把镜头对进行了切换,由远景切向近景,由抽象切向了具体。虽然勒勒车已成为牧民过往的生活工具,但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意义,它象征着牧民和平温馨的牧歌般的生活。正是这种意义上,太阳也被勒勒驱赶着,日子在牧民的生活中是主动的,是积极向上的,是快乐的。生活在草原的男男女女无拘无束,快快乐乐,具有浪漫的传奇,普通的敖包也被赋予了神话的色彩。这一段,也仿佛是一幅剪影,形成了动与静的结合,大自然是静态的,其中的人物是动态的,表现了牧民生活的悠闲自由。这两小段体现了作者独特的生活体验及对草原的无限深情,而这种深情是每一个牧民,每一个生活在草原的人对家乡的热爱, 由此, 歌曲进一步升华,从远古到今天,你就像不灭的信念。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土地爱的深沉。正是由于对草原的热爱,它成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信念,无论身在何方,无论身在何处,即使无法用母语来诉说,对家乡的爱已融入到骨髓里。

二、《蓝色的蒙古高原》的色彩美

这首歌曲也在词中描绘了内蒙古的色彩美,展现了蒙古高原的美丽,尤其是歌词的第二段,作者更充分而准确地使用了色彩的形容词。最有代表性的是蓝色,正像歌曲的题目所示的蓝色的蒙古高原。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文明取得了重大成绩,但是伴随的是环境的污染,空中的雾霾。这更让人想到草原的蓝天,碧空如洗,上面漂着朵朵白云,与草原上的蒙古包、一群群羊遥相映衬。蓝色也是蒙古族崇尚的色彩,在蒙古族的信仰里,蓝色代表的是宽广的胸怀,代表的是的长生天。因此,在重大和喜庆的日子里,人们喜爱穿蓝色的蒙古袍。在尊贵的客人到来时,蒙古族人民会敬上哈达,哈达分白色和蓝色两种,要把蓝色敬给最尊贵的客人。正因如此,歌曲中才自然而然地吟唱轻轻牵走记忆的长线,漂泊的白云唤起我眷恋。然后想到了阿妈亲切的背景,想到了她日夜的操劳,想到了至亲至敬的人,啊我蓝色的蒙古高原, 你给了我希望。这一段, 作者通过写白云、写蓝天,描绘出草原的色彩,而通过阿妈的身影,为这种色彩做了情感的注脚。阿妈是中国普通百姓的一员,是中国千千万万母亲的一位,她们辛苦的劳作,培育了一代代新人。她让我们联想到中国文化中的很多母亲,烛光里的妈妈孟母三迁等等。中国古代文论中认为,好的作品要写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作者在这里,也暗含对母亲的歌颂,更把蓝色的蒙古高原象征着祖国母亲,这是梦里出现的故乡的容颜。歌曲在这里情感进一步升华,引起每一位读者的共鸣。它的意义已不再局限于赤峰地区、内蒙古地区,而是升华到祖国母亲。歌曲以象征性的色彩表达出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言近而旨远。

三、《蓝色的蒙古高原》的诗意美

草原的诗句 篇三

“野火烧不尽”的意思是:不用管野火是怎样无情地焚烧,“小草已被野火燃尽了身躯”,也不能把小草燃尽。是的,牺牲,失去都是必须付出的,英雄是对走出困境的勇士加冕。

史圣司马迁为了自己心中的信念,毅然地走出了绝境,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春风吹又生”的意思是:小草只用轻轻的声音把温和的春风召唤来,一吹,小草自己奇迹般的复活过来又蓬勃地生长了。这说明小草有顽强的生命力,因此,我希望我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放弃希望。我的外公在时期被划为,危及生命,但是凭借自己的坚韧的意志,走出困境,现在仍然健康和快乐的生活着。

这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古诗告诉我“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去勇敢的面对,去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也许这就是我喜欢这句古诗的主要原因吧!

草原的诗句 篇四

2、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早低见牛羊。——乐府《敕勒川》

3、一川草色青袅袅,绕屋水声如在家。怅望美人不携手,墙东又发数枝花。——曹邺《寄刘驾》

4、黄毯悄然换绿坪,古原无语释秋声。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无名《草原诗》

5、无边绿翠凭羊牧,一马飞歌醉碧宵。——无名《草原诗》

6、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7、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欧阳修《丰乐亭游春》

8、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初春小雨》

9、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10、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11、西风应时筋角坚,承露牧马水草冷。可怜黄河九曲尽,毡馆牢落胡无影。——鲍溶《塞上行》

12、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栻《立春偶成》

草原的诗句 篇五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绘画;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诗歌意涵的引领,要么让学生将诗词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让学生背诵,导致诗词教学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碍了学生对诗词的解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动手绘画这一途径,让学生在涂鸦的同时,将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一、借道绘画,领悟诗歌意涵

小学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意涵。教师可借助有效的绘画途径,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这首诗歌,诗人紧紧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对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予真诚的赞美。虽然内容直白浅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借助绘画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让学生观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据观察和理解,拿出画笔进行描画。学生画出了一片嫩绿的、生机盎然的草地,并指出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问:“夏天的草是什么样的?秋天呢?冬天呢?”学生画出了夏天草的茂盛与深绿,秋天草的黄绿相间,冬天草的一片枯黄。我让学生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示自己的画,这样学生便深刻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借道绘画,扩展丰富想象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绘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歌意象融合在直观形象的图画中,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开始想象,然后说说自己想要画什么。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细雨,淡淡烟雾,还有茂密的树林;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有学生说,想要画出飞翔的杜鹃鸟,飞得累了就站在枝头啼叫。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学生展开想象,这里的山是绿色的,草是绿色的,山坡上的树木是绿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绿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绿色的……在这样的想象空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借助绘画,将诗歌中的美景诠释了出来,不仅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绘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扩展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借道绘画,突破诗歌难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句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就需要借助绘画设置相应的阶梯,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体会,逐步领悟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课文《渔歌子》中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词人闲适的心情。@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为此,我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前两句内容,画出景物。学生画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几只展翅飞翔的白鹭,山脚下,河水边,桃花正在盛放着,娇艳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远方;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正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远处的景物。那么,在近处有什么呢?学生继续画了江边垂钓的老翁。他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头上还戴着斗笠,小雨轻轻地落下来,他却浑然不觉,仍然在专注地钓鱼。根据学生画出来的这幅图画,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画出白鹭呢?白鹭代表了什么?”学生这才领悟到,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正如垂钓的老翁一样,乐而忘归,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深情。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对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借道绘画,品析诗歌修辞

小学教材选用的诗词不但词句优美,而且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学生借助绘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汲取丰富的文学养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望洞庭》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画出远山和湖水,还有悬挂在高空的月亮。学生勾勒出诗中的景物之后,再根据诗歌的描写,涂上颜色。他们涂上了蓝色的画面,淡黄的月色,并涂出了绿色的洞庭山。但在诗中有一句“镜未磨”,该如何画出来呢?学生仔细思考后,发现当湖上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就会宛如没有磨过的铜镜一般,与天上的月色交相应和。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品味到了诗人借助巧妙的比喻,将平静的湖面比作了一面铜镜,形容波澜不惊的湖水与秋月交相应和的美景。

草原的诗句 篇六

蜀相

杜 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作者生平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诗圣”。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至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有1400多首。他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综观杜甫一生的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1962年,杜甫诞生1250周年时,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自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在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啭千啼,自鸣得意。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诵读提示和整体感知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成都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读时须把握感伤、叹惋的基调。

就内容来说,可分两层。前一层写武侯祠,先指出它的所在,用了设问的方式,读时须有明显的自问自答语气;后描述祠中景象,但不是客观描述,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诗人的咏叹正是从这一联开始的,所以这两个字必须重读,而且要有感伤的情味。后一层是主旨所在,先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后述惋惜之情。全诗以“长使英雄泪满襟”作结,含无限深意,这里说的“英雄”也包括诗人在内,要读得沉重一些,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苦心情。

鉴赏要点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六年后即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到了夔州(现在重庆奉节),那里也有一所武侯祠,他参观后又写了一首《咏怀古迹・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遣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两相比较就可以发现,这首诗主要是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它的核心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而后一首主要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和鞠躬尽粹、死而后已的精神。

全诗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这首联两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处寻”是自问。这里不称“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特别是其中的“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用了这样一个“寻”字。这个寻字有着丰富的含义,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这是诗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点明祠堂的所在地,用来呼应前一句。“柏森森”三个字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这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映阶”,映照着台阶。古代的祠庙都有庭院和殿堂。人们要进入殿堂,要拾阶而上。“好音”,悦耳的声音,这里指鸟鸣。

这颔联两句,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写到近,从祠堂的外部说到祠堂的内部,写的是丞相祠堂的内景。“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到这里。“隔叶黄鹂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功业,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诗衬托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它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一层意思。特别是诗句中的“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对于这两句,杜诗的评注者们有的认为是写景,有的认为是“真正抒情,而非实在写景”,这两种说法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确切些说,应当把这两句看成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这正如宋代范文在《对床夜语》一书中所说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这样的例子在杜诗中是屡见不鲜的。如杜甫在夔州时所写的《武侯庙》一诗,开篇两句:“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写出了庙外景色的荒芜,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就是生动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的写景抒情诗句,可以说是真正达到了这种境地。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频烦”,多次地烦劳。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订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攻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因为这一联是全首诗的重点和核心,所以诗人从开篇起便暗运斧斤,不断蓄势,一路盘旋,到此才着力点明,并用了浓重的笔墨。这也正合乎律诗中间二联“宜乎一浓一淡”的写作法则。这一联同时还是杜甫以议论入诗的范例。本来,以抒情为主是诗歌的显著特征,一般并不夹有议论。但是杜甫在这方面却打破了常规,而常以议论入诗,这不仅使他的诗歌内容有了特色,还体现了杜诗的一种技巧。清代沈德潜曾经说过:“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 ……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杜诗的议论正由于有情韵,不仅没有冲淡诗的气氛和完整形象,反而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丰满。仇兆鳌说这两句诗写得“沉挚悲壮”;浦起龙认为这个联语“句法如兼金铸成,……亦如金浑化。”都是很有见地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今陕西省眉县西南),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诗是叙事兼抒情,再加上前面六句的有力铺垫,使读者感到收束得既有精神,又有余味。清代王渔洋曾经说:“为诗结处总要健举。”沈德潜也认为“宕出远神”是诗歌结尾的一种好方法。所有这些妙处,都在本诗的结句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一千多年来,这个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志士仁人的心。宋朝抗金名将宗泽临终前诵读了这两句诗,又大呼三声“渡河”,才离开了人世。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凭吊古迹的作品非常多,有的人到一处名胜古迹,照例做一首诗,里面有没有感情呢?多少有一点,但谈不上深厚。在杜甫凭吊古迹的诗中,虽然说的是古代的事,但也抒发了他内心的情感。《蜀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这首诗前半首写景,后半首抒情。前后两个部分以一个“自”字,一个 “空”字为纽带。诗人看到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伟人的祠庙竟变得如此破落、荒凉,从而引起种种感慨。这首诗看似抒的吊古之情,实际上也是作者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完美的艺术形式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之一。对于壮志未酬者,它既是颂辞,又是挽歌。唐代诗人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工于诗者能之。”《蜀相》一诗囊括历史,融汇古今,语言凝炼而内涵丰富。如果把刘禹锡的话用来评《蜀相》,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古代诗歌跟古代散文一样,很讲究起承转合的章法。所谓“起承转收,一法也”。《蜀相》这首诗的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写专程寻访丞相祠堂,这是“起”;第三、四两句,直承上文,写祠堂内的春色,这是“承”;第五、六句,推开一层,写对诸葛武侯评价,这是“转”;第七、八句,收束全诗,写对诸葛武侯的悼念,这是“合”。在短短的八句当中,有叙事,有写景,有议论,有抒情,笔墨淋漓,感情深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这首诗的另一个写作特点是:成功地写出了丞相祠堂的特定情境,准确地摄取了森森的古柏、映阶的春草和隔叶的黄鹂这些最能表现典型环境特征的景物,用来烘托一种寂静、肃穆的氛围,借以表达在这种氛围中诗人所产生的凭吊古人的特定心境。此外,诗句还具有非凡的概括力,这突出地表现在第五、六句对诸葛亮的为人和一生功业的表述上。

“李杜文章万丈高,就中诗律杜陵豪。”杜甫的律诗的确取得了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尤其是夔州以后的诗作,更加成熟。他的律诗对仗工妥,用字精当,声音和谐。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那样,“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律诗的这些长处,我们在细读《蜀相》这首诗时,是能够领悟得出的。

关于丞相祠堂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描写草原的古诗范文 篇七

关键词:审美;语文教学;文化积淀;文学积累

审美是一个人素养和品味的体现,一个具有审美能力的人,就是一个有生活趣味的人,有良好修养的人。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呢?通过什么途径提高学生的审美呢?当然这里所说的审美是指语文学习中蕴含的美,这种美有文字结构的美、经典美文的情感美和语言美、古诗文的意境美和句式结构美。如果学生能够掌握这样的美,那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就达到了目的,教师也应该从这几方面进行教学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味,提高文学修养和文化积淀。

一、在生字教学中体会文字的结构美

汉字是我国悠久文化的标志,汉字记录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传承着华夏文明。小学生学习语文,在低年级要注重生字词的学习,汉字的意义和书写都具有审美价值。教师要深入研究汉字的结构和书写方法,让学生理解每一个汉字的特点。会意字、形声字都具有一定的内涵,体现造字之初人们的意象。比如“水”字,可以让学生了解从甲骨文开始的书写方法,体会水流的想象是

“水”字诞生的初衷。让学生欣赏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的作品,感受汉字书写过程中的美感,汉字的不同呈现方式所体现出来的美感,深刻感受我国文明的悠久。对班级中写字好的学生的作业等,可以进行展览,刺激学生写好汉字的欲望。教师在指导书写的过程中,利用虚宫格指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汉字,将汉字的间架结构体现出来,感受汉字的结构美。

二、在经典美文中感受情感美和语言美

文字的有机组合就能构建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句子的有机组合就能营造出令人魂牵梦绕的情感。在文字的背后,往往饱含着作者高尚的灵魂和美好的情感。学生在阅读文章中,可以深刻体会到其中的味道。老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一起探索文字中蕴含的美,景色描写的美、抒感的美、表现意境的美。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等文章,通过文字描写了无比优美的景色,让人读后仿佛身临其境,倍感美丽。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这其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可爱的草堂》这篇文章,既有景色描写,也有情感描写,让人在美中徜徉,体会作者写作的精道。在《祖父的园子》一文中,萧红满怀美好回忆了祖父的菜园,在行文中处处充满了自由和随性,那种肆意散发的美,感人至深。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读、感、悟,让学生体会文字所承载的情感,让学生想起童年的快乐和乐趣。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让学生体会社会的现实和残酷,让学生感受穷苦人的生活是多么凄惨,让学生认识苏联时期的社会历史。

三、在古诗文教学中感受意境美

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经典的古诗文,这是我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也是我国悠久文化的体现。古诗文以其精炼的笔触、深刻的内涵、强烈的画面感,千古传诵,经久不衰。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体会和领会古诗文中的美。精炼的字句、优美的意境、强烈的情感,都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好范本。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充分朗读,抓住重点词句进行理解,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功力,熟读成诵,这是古诗文教学的任务,而且在背诵积累中,反刍式地内化为学生日后的文学修养。如《春居》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作者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春天的美丽图景。时间已经是二月了,杨柳依依,水岸上柳树和倒影映在水中,远处的树林仿佛凝滞在一片烟雾中,大地也蒸腾着水汽,袅袅烟气,如诗如画。孩子们早早地放学了,他们在春天的田野上奔跑戏耍,享受着美好的时光。看,天空上一只只风筝扶摇直上,在天空中盘旋,真是美极了。《草》一诗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不仅仅有景色描写,也有哲理蕴含其中。任漫天的大火也不能将野草彻底烧死,待到第二年的春天,在温暖的阳光下,野草又会重新发芽,漫山遍野铺陈开来。

小学语文的审美教学,关乎字句、关乎文本、关乎领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朗读上。在朗读中,学生会自己体会出文字背后的情感和美好,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积淀,为

作文教学提供素材和资料。学生在文字的滋养中,一点一点地高雅起来,腹有诗书气自华,用文字去武装学生,就是用文学的美武装学生、陶冶学生。

草原的诗句 篇八

1.形象思维在翻译诗句中的作用。

跳跃性是诗所特有的语言特征,古诗自然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即使学生把诗句中字词的意思都弄懂了,却仍然不能把句子翻译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利用形象思维,把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空白”填起来。

如《锄禾》中“粒粒皆辛苦”一句,学生一开始都译成“一粒粒都饱含着辛苦”,教师启发学生:想象一下农民在酷暑中种下秧苗,和风下雨施肥拔稗草,凉秋天气收割稻子的情景。然后再翻译,他们便会想到应该是“一粒一粒都饱含着老农的辛苦”,利用想象把词与词之间的空白填补起来了。又如二年级教材《草》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如果学生能把这两句通顺地译出来,那么学生也就差不多理解课文了。可许多学生把“野火烧不尽”的原因理解成在草原上的草太茂盛或野火被大雨浇灭了。前者没有理解诗的深层意思,后者曲解了诗的本意。如果教师提问“野火烧的是草的哪一部分?什么部位是野火烧不到的?”学生想到草根是野火烧不掉的,纷纷把译句改正过来:因为野火只能烧掉草的叶子,每年春天,埋在泥土里的草根又会长出茂盛的草来,所以草原上的草是烧不尽的。通过形象思维,填补了诗句之间留下的空白。

2.形象思维在体验美境中的作用。

A.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画面美。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整首诗是从“望”字展开的。“日照”“紫烟”“瀑布”“银河”每个物体中分别包含着色彩红、紫、白、蓝,这四项组合起来,就是一幅斑斓的画面。教师要从无色彩的字词的描述中,引导学生看到绚丽的七彩,引起他们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的热爱与赞美。诗中“挂前川”

“飞流直下”“落九天”的描绘使瀑布在浩浩荡荡奔流的声势与一泻千里的动感中,具有了线条美。其线条笔墨随意、酣畅淋漓,诗人的心也随之怦怦地跳动,也使学生读诗时仿佛把着诗人的脉,身临其境。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句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用“飞”字?通过比较,学生改“奔、快、急……”等多个字反复琢磨,细细品味用这些字和用“飞”字的差异。体会其中微妙变化。我通过咬文嚼字,一步步地把学生唤醒,让学生看到庐山瀑布叹为观止的强大落差,听到瀑布抑扬顿挫的水流声,感受到瀑布豪迈磅礴的气势。从而激起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B.发挥想象,体验诗歌的意境美。要进入诗的意境,教师就必须善于给学生创设意境,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如,李白的《静夜诗》,我在教学时,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满天星星的夜空,一轮明月照耀大地,屋子里,一个人正抬着头,望着夜空,他在做什么呢?学生的思维马上变开朗了,有的说:“他在欣赏美丽的夜景呢!”“他在思念故乡吧!”“他在吟诗吧!”……这样。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很快就知道了诗的一些内涵。这时候,我再让学生自吟一遍诗作,进一步感受诗中蕴涵的感情,抓住诗中几个关键字词。如写乡愁是由“疑”字带起的,在表达愁绪时又用了“举头”“低头”两个细节性的动作,把最复杂的乡愁用最轻微的动作表现出来。教学中教师只要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意境就能让学生大胆合理利用形象去思考,充分挖掘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

3.反复吟咏,感受诗歌形象,体会诗歌内涵。学生要通过反复吟咏,加强对语言的理解和吸收来体会诗的内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凡诗,熟读深思子自知”,强调的都是朗读在学古诗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学是要加强朗读训练,反复吟咏。形成画面,感悟其内涵。

在教学诗歌《长歌行》时,我觉得有一个环节的教学比较成功。上课后,我在学生熟读古诗,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这样指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和有感情朗读:

A.让学生大声读诗,边读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就像在头脑中放小电影一样。

B.全班同学交流自己头脑中想象出的景象,交流之后,大家描绘出这样一番情景:“清晨,园子里绿色的蔬菜叶子上滚动着许多露珠,晶莹透亮,可是旭日东升,露珠很快消逝了;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万物充满生机,草木葱茏,繁花似锦,很快秋天来了,草木枯黄,百花凋零,一片萧条凄凉的景象;众多的河流向东流入大海,滚滚向前,永不回头。一个孩子一会儿玩溜溜球,一会儿打游戏,转眼之间已成为一个白发苍苍,衣衫褴褛的老人,他在掩面叹息,痛哭流涕,可是青春已回不来了。”

C.我声情并茂朗读诗歌,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以上的描述再次在头脑中展现出这个面,进一步去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