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描写杏花诗句(精选句子(优秀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诗句吧,诗句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那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整编的描写杏花诗句(精选句子(优秀5篇),希望能够对您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含有杏花的诗句 篇一

A、艺术手法或修辞手法名称。B、对描述性的内容进行解释说明。C、手法效果或修辞效果的评价。D、必要时在答案中应当引用作品的词句。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彀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

答案:作者极有层次的描写了春天的美景: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2、如果题干要求在作品中找出“诗眼”,或要求对作品中的某一个字进行分析时,答案思路如下:

A:找出作品中最具有动感,最能体现全诗的意境,或具有比喻意、比拟意、双关意、活用意的动词、形容词,这就是所谓“诗眼”。B:答案应当包括:对“诗眼”所在句的解释说明+其写作手法名称+手法效果分析(尽量包括意境内容和抒情内容)

例如:对上一首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作者用一“闹”字,以拟人的手法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机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3、如果题干要求对作品中的某一写景句进行分析,那答题思路应当是:

A:先对写景句进行表层解释说明。B:再分析写景句中蕴含的感情内容或主题内容。此类题通用的答题语言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实写虚、作者明写……之景,暗寓……之意。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之意。

4、如果题干要求对作品中某一细节动作或细节行为进行分析时,答案思路如下:

A:先结合所在句,对细节动作或细节行为进行解释说明,并尽量的点示出写作手法名称。B:继之分析以上内容中所包含的作者感情或作品的主题内容。

例如: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在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5、当题干要求结合全诗对作品进行分析,或者对作品的结尾句(或尾联)进行分析时,答案必须包含:

A:主题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B:尽量包含艺术手法名称及其效果。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6、如果题干要求回答某一诗词作品“分为几个层次”时,我们应当将其理解为划分出几个意义段落,一个相对独立的意义段落就可以理解为一个层次。

意义段落的关系类型有:描写与议论、描写与抒情、叙述与议论、叙述与抒情、写实与想象(实写与虚写)等等。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案:分两个层次,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具体,有石、竹、牧童、老牛等等。后两联抒发自己的亲近动物、亲近自然的内心感受。

含有杏花的诗句 篇二

关键词: 《清明》 文化 美感 对应 六个译本

《清明》是著名诗人杜牧的作品,短短的四句就描绘出一幅浪漫唯美,让人心碎又心醉的美景,朦胧在绵绵细雨中的山路和隐约浮在山雾雨帘中的村落,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郁郁阴雨,衬托的是一种让人断肠的悲戚。而杏花绽放,又给人以“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慨。诗中所描述的“清明”、“牧童”、“酒家”和“杏花村”等意象包含着深层的中国文化内涵,让有同样文化背景的人感同身受。而把这样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翻译成英文时,如何在实现美感和信息功能对等的前提下,传达相关的文化内涵也就成了译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照《唐诗鉴赏辞典》,我们可以这样分析杜牧的这首诗歌:

信息功能:

清明时节,绵绵细雨纷纷扬扬。在山路上赶路祭拜先人的行人悲痛断肠。

欲借酒消哀愁,酒家何处有,牧童指着遥远的杏花村,酒家花中求。

表情功能:

在细雨纷飞的上路上,赶路的行人心情悲苦,惆怅。当远处的笼罩在杏花烂漫中的酒家却又给了凄苦的行人一个安慰,让人心安。根据《唐诗鉴赏辞典》,清明那天,诗人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杜牧出门求官,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平添了一层愁绪(贾晓庆,2007)。这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凄苦心情促使杜牧写下了这首诗,所以这里在体现了作者的哀愁的同时,又渲染了作者当时悲凉心境里的一丝希望。

美感功能:

1.简约

短短的七言四句就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清新淡雅的场景。

2.押韵

诗中“纷”对“魂”全诗韵格为aabc。

要忠实地重现原文的风貌译文,就要尽最大努力实现以上提到的三个功能。本文选择了杨宪益(以下简称杨戴译),许渊冲(以下简称许译),吴均陶(以下简称吴译),蔡廷干(以下简称蔡译),孙大雨(以下简称孙译)和万昌盛王中(以下简称万王译)的译文。六个译文各有千秋,但个别译文在选词上并不能传达诗歌原本的文化内涵,还有个别译文为了追求形式上的对称而造成了信息的流失。希望能通过对比各译本的得失,综合各译本的优点,找出更妥当的译文,以下是这首诗歌的六篇译文:

It drizzles endles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

Travelers along the road look gloomy and miserable.

When I ask a shepherd boy where I can find a tavern,

He points at 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

(In the Rainy Season of Spring,Tr.杨宪益,戴乃迭)

A drizzling rain falls like tears on the Mourning Day;

The mourner’s heart is going to break on his way.

Where can a wine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mid apricot flowers.

(The Mourning Day,Tr.许渊冲译 韵式aabb)

It drizzles thick on the Pure Brightness Day;

I travel with my heart lost in dismay.

“Is there a public house somewhere,cowboy?”

He points at Apricot Bloom Village faraway.

(The Pure Brightness Day,吴均陶译 韵式aaba)

The rain falls thick and fast on All Souls’ Day,

The men and women sadly move along the way.

They ask where wineshops can be found or where to rest ――

And there the hereboy’s fingers Almond-Town suggest.

(All Souls’ Day,蔡廷干英译,韵式aabb)

Upon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the rain drizzleth down in spray.

Pedestrians on countryside ways,in gloom are pinning away.

When asked "Where a tavern fair for rest,is hereabouts to be found",

The shepherd boy the Apricot Bloom Vill,doth point to afar and say.

(The 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孙大雨译 韵式aaba)

The ceaseless drizzle drips all the dismal day,

So broken-hearted fares the traveler on the way.

When asked where could be found a tavern bower,

A cowboy points to 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 flower.

(The Dismal Day,万昌盛、王中译,韵式aabb)

诗歌中“清明”、“牧童”、“酒家”、“杏花村”等具有深刻文化含义的词是体现诗歌信息和意境的关键词汇,是这首诗歌的翻译重点也是难点。要忠实地传达这首诗歌的信息功能和表情功能,对这几个词的译法就要非常谨慎。就“清明”一词,这六个译本就有不同的译法,“清明”是诗的题目又位于句首。说到清明,了解中国文化的人立刻就会想到那种阴雨不断、悲意凄凄、人们纷纷赶赴坟墓地追悼逝去亲人的令人心断肠愁的场面。“清明”是中国二四节气之一,这里的“清明时节”应该是指清明节前后的若干天。“清明”一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而如果直接按拼音译成Qingming,就会让英语读者一头雾水,不知其所以然。所以六个译本有的采取了意译的方法,有的则采用了英语里与清明意思相关的词。杨译的the rainy season in spring,把《清明》中描述的时间表达得很到位,让人读了首句脑海中就浮现出一幅春天的雨景,却丢失了清明相对应的文化内涵。许译的the Mourning Day传达了清明时节扫墓和祭拜先人的含义,但是,在时间上是矛盾的。吴译the Pure Brightness Day与吴景荣和陆镇球主编的新时代汉英大辞典中对清明的解释如出一辙。词典中对清明的解释是 Pure Brightness,5th seasonal division pint,marking the sun’s position at 15’on the ecliptic.这也是国内对清明节一词比较权威的译法,但是对中国文化不理解的人对于Pure Brightness Day还是没什么概念的,所以这里如何有个相应的注释会更好。而蔡译则采取了归化的译法,用All Souls’Day来代替清明节,达到让英文读者体会到诗歌定场景的设定,重现原诗歌的意境。然而,All Soul’s Day指的是西方的“万灵节”,是罗马天主教徒为亡灵祈祷和超度的节日。中国的清明节在农历的三月份,通常是阳历的4月到5月之间,适逢春季,阴雨连连。而All Soul’s Day的时间是11月2号,这时的天气虽然已经有些寒意,但是秋意仍浓,通常是秋高气爽,天气晴朗。这跟后面的雨纷纷难免会矛盾。孙译的Clear-and-Bright Feast of spring采取了异化的译法,把“清”“明”两字的字面意思翻译出来,“节”则翻成“feast”,很明显的字字对译,只是后面加上了spring表示时间。但是,这种译法不但会让没有背景知识的读者一头雾水,而且会传达错误的信息,clear和bright两词在英文里的意思是积极的,表达了一种清新明朗的气息,这显然和诗歌中阴郁的意境是不相符的。另外,feast一词的选择十分不恰当,feast一般指的是宗教节日,而且另外较常用的意思是盛宴,用在这里难免会造成读者的误解。所以,综合了意境表达、文化传达和信息吻合等要求,本文认为“清明”一词,当属吴译的Pure Brightness Day最佳,不过要加上注释才可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对于“牧童”一词,杨戴译为shepherd boy,许渊冲译为cowherd,吴均陶译为cowboy,蔡廷干译为herdboy,孙大雨译为shepherd boy,万王译为cowboy,一听到“牧童”,大多中国人眼前会浮现出一个倒骑牛背的男孩形象,部分原因是因为骑在牛背上,才看得见远处的酒家、手持短笛、悠闲自得的画面。牧童,也就是放牛的小孩。而这里所选的六个译本都没法把牧童一词的意思重现。根据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的解释,shepherd boy指的是看护羊群的人,这里就会出现一种矛盾,一般放养的地方是在草原,那山上又何来放羊娃呢?许译的cowherd虽然贴切地译出了“放牛者”、“牛倌”的意思,却丢失了“童”的含义,诗歌中牧童不谙世事的形象与感怀伤世的作者之间的对比也消失了。蔡译的herdboy一词显然是作者新造的词汇。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相似的词只有herdsman,herder,意思是牧工、牧人,但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herdboy一词既译出了“童”,又译出了“放牛的小男孩”的意思。英语读者看到这个词也可以理解这个意象。虽然吴译和万王译都是cowboy,但在吴的译本中,cowboy作为一个呼语出现,这显然是不正确的。另外,根据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的解释,cowboy指的是在美国南部骑着马照料牛羊群的人,这显然与诗中描述的牛背上的牧童形象相去甚远,所以,从正确再现“牧童”这一意象的角度来看,蔡译的herdboy略胜一筹。

这六个译本分别把“酒家”一词译成了tavern(杨戴译),wineshop(许译),public house(吴均陶),wineshop(蔡廷干),tavern(孙大雨),tavern bower(万王译)。在中国古代,“酒家”不仅仅是一个卖酒的地方,店里还会有桌椅提供给客人坐着品酒,有的酒家还会提供小菜供客人下酒。中国古代的酒家通常都是朋友聚会的好场所,三五知己把酒谈心或借酒消愁的好地方。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中tavern的解释是inn or public house客栈、酒店、酒馆,是一个古英语里的词,这个跟“酒家”的意思是十分接近的。而wineshop专指卖酒的地方,失去了酒家的另一层意思。Public house 一词表达的意思是正确的,但是跟tavern相比少了一份古雅,所以把“酒家”译作tavern既清楚地传达了原词的意思,又增添了古雅的韵味。

诗歌中“杏花村”这个意象是有歧义的,到底是一个名叫杏花村的村子,还是坐落在杏花丛中的村落。多年以来读者大都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根据整首诗歌的意境,杏花村应该理解为“坐落在杏花丛中的村落”更贴切。试想茫茫雨雾中遥远的村落,在一片绚烂的杏花丛中若隐若现,会是一幅何等清新隽永的画面。另外,这对烘托作者在穷途末路的凄风苦雨中见到柳暗花明的心情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吴译的Apricot Bloom Village,孙译的the Apricot Bloom Vill和蔡译的Almond-Town都是不贴切的。杨戴、许和万王的译本都把杏花村译成了坐落在杏花丛中的村落,但在个别的选词上有所区别,杨戴译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把村庄译成较为少见的hamlet,另外加了nestling一词,把杏花环绕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许译则把村庄译成了cottage,为了减少音节被简化成cot,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中cottage的解释是small simple house,especially in the country,也就是说cottage常见的意思是小村舍,坐落在农场或乡间的小房子,似乎难以表达村落的概念。万王译的yonder village of the apricot flower意思也表达得很清楚,但在还原诗歌中的画面美这个方面,杨戴译的a distant hamlet nestling amidst apricot blossoms更胜一筹。

除了以上几个深具文化的词外,本诗歌中另一个意思分歧较大的词是“行人”。行人到底是作者本身,路上前往祭祖的赶路人,还是两者皆有呢?诗中没有明确交代。不同的译者就根据自身的理解进行翻译,杨戴译和吴译都把行人理解为诗人本身,译成了“I”,许译用的是The mourner,明确表达出行人就是路上前往祭祖的赶路人。蔡译是The men and women.下句用they带出“酒家何处有?”这个问句。而孙译的pedestrians一词过于现代,与原诗的时代感不符,而且pedestrians专指在马路和人行道上行走的人,用在这里显然是不妥当的。万王译选择了the traveler,traveler可以理解为在赶路的作者,也可以理解为前往祭祖的人们,还可以理解为作者和前往祭祖的赶路人。虽然意思不如上面几个译本明确,但达到了原诗的效果,原诗中“行人”一词给了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而万王译的the traveler一词亦然。

在风格上,原诗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六个译文都做到了短小精悍,但在风格对应方面,孙大雨的译本明显不同于其余五个译本。译文中运用了许多古英语中的词,如:upon,drizzleth,hereabouts 和doth等。让人读起来感觉文绉绉的,风格太古且略为难懂,明显不同于原文的通俗和易懂。在押韵方面,原诗韵格为aabc,六个译本没有采取同样的韵格,但除了杨戴译的版本没有押韵外,其余的五个版本均实现了与原诗歌相近的韵格,许译的韵式为aabb,吴译的是aaba,蔡译的aabb,孙译的aaba和万王译的aabb。相同的是前两句押韵,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原诗的音乐美。

结语:中国古代的诗歌犹如中国的水墨画,追求的是意境。要把中国诗歌中意合的语言翻译成在信息、表情和美感等方面俱对应的英语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但是,译者还可以在深刻理解原文表达的内容、文化和情感的基础上,通过仔细的推敲和反复的考量尽量达到翻译的对等效应。这里所选择的六个《清明》的英译本,都算得上是上乘之作,只是在个别选词上忽略了原词所含有的文化信息,没能成功地营造和再现原诗的氛围和情感或为了押韵而丢失了原诗的信息。综合这六个优秀译本的得失,可以为后来的译者指明一条大路,从而寻找到最贴切的译文。

参考文献:

[1]贾晓庆。《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探讨再商榷[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

[2]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清明》英译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3]黄国文。《清明》一诗英译文的人际功能[J].外语教学,2002(23).

[4]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80).

[5]陆谷孙。英汉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6]牛津高阶英汉汉英双解词典(第四版)牛津大学出版社。

[7]施菌。《清明》的翻砰与文化探讨[J].双语学习,2007(8).

含有杏花的诗句 篇三

1、一字传情。用凝炼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思。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尽:都。着一“尽”字,写出了征人思乡的人数之多,伫立盼望的时间之长。

2、以动衬静。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前一句写诗人所见: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间仿佛过了滤似的,分外皎洁,投下了斑驳陆离的光影,境界显得更加宁静。后一句写诗人所闻:山泉格外清澈明净,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还能听到它的叮咚的流水声。用清泉流淌反衬“空山”的清幽。

3、化静为动。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个“绿”字写出了春风的气势、力量和作用,境界开阔,色彩鲜明,给人以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感。

4、以动写静。如“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张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对静止的,但因为有了云的飘动,将“月”也写得动起来了。着一“破”字,写出明月冲破云层的动感。“花”本也是相对静止的,但着一“弄”字,便将它写得摇曳多姿起来。“弄”字意在点明:从云缝中探出头来的月亮,把月光洒在娇花上,像给娇花蒙上了一层轻柔的白纱,晚风轻轻地撩拨着含羞带娇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摆弄着娇羞柔美的倩影。“破”、“弄”两词,将云、月、花三种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

5、以实显虚。以有形显无形。如“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木兰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听闻的。春天来了,红色的杏花挤满枝头,诗人就在这幅春景图上着一“闹”字,用拟人手法,把它写活了。这一“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写出了在春风吹拂下,杏枝摇曳,花儿微动的活泼神情。

6、以乐衬哀。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鸟语花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花鸟本是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泪落心惊。这样以乐景衬哀情,就使哀情更哀了。

含有杏花的诗句 篇四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经历代诗人的提炼、加工和创造,使之带有了诗化的感情和韵味。“渔父”恰是最经常地触发诗人情思的传统文学意象之一。战国以降,中国的士大夫,无论居庙堂之高,抑或处江湖之远,其精神状态往往与隐逸结下不解之缘。在古代诗文中,渔父即隐者,乘扁舟于水上,披蓑笠于林岩,自由、惬意、无拘无束,令不堪政治纠葛的士人向往,因而诗人骚客多取其意象,不断翻出新作。柳宗元便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的诗句。《渔翁》便是他被贬永州时所作。

这是一首富有奇趣而又颇有争议的七言古诗。

首句先奇,渔翁晚上傍靠岩崖睡着了。写了时间、地点、人物、动作,但也留下了悬念:何以有家不归,要“傍西岩宿”?

“汲清湘燃楚竹”,则又奇了,打水生火做饭本身是凡俗之事,然而柳宗元不说汲“水”燃“薪”,而以“清湘”“楚竹”借代,这一来,诗句的意蕴就不同了。犹如“炊金馔玉”给人侈靡的感觉一样,当人们由“湘”“楚”而联想到屈原时,“汲清湘”而“燃楚竹”则就更具超凡绝俗之感,似乎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

“日出烟消不见人,乃一声山水绿。”就更奇了,诗人笔锋一转,一阵炊烟虚化了主人公,你看,烟也消了,人也没了,只有阳光照耀下的山水一片青绿。渔翁已化入山水之中,青山绿水之间,仿佛处处都有他的身影。作者通过这样的奇趣,塑造了一个清寥得有几分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他那孤高而又不免孤寂的心境。这种从大实到大虚的变幻写法,确实令人感到突兀、惊奇。

问题在最后两句,它是全诗的余音,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他的渔舟。“岩上无心云相逐”,只有“无心”的白云“相逐”,则其孤独无伴可知。

而在艺术构思上,此诗尤为后人注目。坡认为这最后两句“虽不必亦可”。他觉得此诗有奇趣:渔翁在生火煮饭,可饭熟了,烟消了,人却不见了,只听见“乃”一声,那青山却显得更绿了。诗到此处意味无穷,末两句似可不必。

坡也只是说一点体会,不料后人却较真儿了。南宋严羽、明人胡应麟、清人王士祯都认为东坡所说删末两句为好,点到为止,韵味更足。如此看来,末两句便为蛇足。而宋末刘辰翁,明人李东阳、王世贞认为最后这两句点出了作者自诩如清风白云一样高洁,如果删掉,就没这层意思了。

是删还是留,今人还在争议。在《唐诗鉴赏辞典》中,周啸天先生认为应该删去这两句比较平淡的尾巴。可在《唐诗三百首新编》中,马茂元、赵昌平先生则认为尾句是画龙点睛。他们认为“回看”“岩”“云”寄托着柳宗元失志后企求超脱的心情和遭贬后对现实的解悟。

两派分歧的根源在于鉴赏的角度不同,或者说主要在于鉴赏者对“奇趣”的看法不同。就诗而言,通过渔家生活的画面,来表达闲情逸趣,前四句已达到了这种境界。坡“以奇趣为宗”而删去末两句,让诗以“乃一声山水绿”的奇句作结,不仅余情不尽,而且“奇趣”更显――可有可无之句,究以割爱为佳。

然就作者而言,此篇作于永州。作者于寄情山水的同时,略寓政治失意的孤愤。此诗首句的“西岩”即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而诗中那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突现出一种孤标遗世的情绪,写渔夫正摇着船顺流而下,回头看到那白云相逐,则正好寓托柳宗元在激烈的政治漩涡中被冲激出来后企求超脱的心境,含有几分自况的意味。“不见人”“回看天际”等语,又都流露出几分孤寂情怀。末两句写随流而下的渔翁回头看到那来去无牵挂的岩云,隐然现出作者对这种境界的向往,寂寥而清幽的山水和诗人孤寂清高的心境是多么的一致。“无心云”用了陶潜《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的句意,同时,“回”是否有回首人生之意?倘有,那应是柳宗元被贬后对现实人生的一种解悟。尊重诗人,不删既无损于艺术,也更了解诗人。

【相关链接】

清 明

杜 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将这首七绝断读为一首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还有人甚至将其删成一首五绝:“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请你鉴赏评价原作、改词、改诗三者意境的高下。

【参考思路】

杜牧诗原作意境优美,状景有声有色,写人形神兼备。江南春季多雨。清明这一天常常下雨。色彩鲜艳明媚的春景,几乎尽被“纷纷”细雨遮住,思亲的行人怎不“欲断魂”?而且“纷纷”既是形容连绵的春雨,也是形容“行人”的情绪。第三句乍看平淡,但与第四句联系起来,情趣顿生。它仿佛让人看到:绵绵春雨中,牧童骑在牛背上,手指远方:“瞧,那不就是杏花村吗!”

关于杏花的诗句 精选37句 篇五

1. 宋代:阮阅《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

2.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3. 月帔飘飖摘杏花,相邀洞口劝流霞。半酣乍奏云和曲,疑是龟山阿母家。

4. “杏花村馆酒旗风。

5.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6. 《途中见杏花》

7. 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唐代:吴融《途中见杏花》

8. 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唐代:司空图《故乡杏花》

9. 《初见杏花》

10. 《曲江红杏》

11. 《杏花杂诗》

12. 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

13. 《风入松·寄柯敬仲》鉴赏词分上下阕,上阕写奎章阁学士院柯九思执勤的日子,形容自己的年老、寂寞。“画堂红袖倚清酣,华发不胜簪。”

14. 唐代:司空图《故乡杏花》

15. 杏子梢头香蕾破。淡红褪白胭脂涴。淡红褪白:淡红的花色褪成了浅白色。——宋·苏轼《蝶恋花》

16.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宋代:王安石《北陂杏花》

17. 曲江春半日迟迟,正是王孙怅望时。杏花落尽不归去,江上东风吹柳丝。

18. 《北陂杏花》

19. 唐代:吴融《途中见杏花》

20. 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宋代:谢逸《江神子·杏花村馆酒旗风》

21. 宋代:王安石《北陂杏花》

22. 《力疾山下吴村看杏花》

23. 裙垂竹叶带,鬓湿杏花烟。——唐·李贺《冯小怜》

24. 忽忆芳时频酩酊,却寻醉处重裴回。杏花结子春深后,谁解多情又独来。

25. 《杏花》

26. 《云露堂前杏花》

27.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雾落五更钟。——明·陈子龙《山花子》

28. 独照影时临水畔,最含情处出墙头。——唐·吴融《杏花》

29.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30. 衡门一别梦难稀,人欲归时不得归。长忆去年寒食夜,杏花零落雨霏霏。

31.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唐代:吴融《途中见杏花》

32. 《古苑杏花》

33. 《游赵村杏花》

34. 风吹梅蕊闹,雨红杏花香。——宋晏殊《临江仙》

35. 宋代: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

36. 知有杏园无路入,马前惆怅满枝红。——唐·温庭筠《经李徵君故居》(又作王建诗)

37. 杏花未肯无情思,何事行人最断肠。——唐·温庭筠《杨柳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