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企业风险管理(优秀4篇)

有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关键能有效地控制风险。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整理了企业风险管理(优秀4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带来一些参考。

企业风险分析与规避风险 篇一

技术风险分析与规避风险

1、 技术、产品更新不及时的风险

风险:企业的长足发展不仅需要有强大的资金支持,还必须有不断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否则会被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和产品利润下滑。

规避:公司必须坚持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强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加大科研投入,并且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来不断提升公司的技术研发能力。

2、 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的风险与规避

风险: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是公司能长期保持技术优势的保证。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石油化工等一些行业的迅猛发展,业内的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能否维持技术人员队伍的稳定,并不断吸引优秀技术人员加盟,关系到企业能否继续保持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优势和未来的行业竞争力。

规避:公司不仅要提高技术人员薪酬和奖励并且还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并将公司的核心技术人员吸收为公司股东,实现了利益共享,并要为技术人员提供出去学习的机会,将知识融合达到更好的技术效果。

市场竞争分析

风险:在价格方面,传统的建筑材料的价格相对更加低廉,泡沫玻璃优势不足。与当今流行的同行业泡沫玻璃公司相比,两者同时掌握了泡沫玻璃的制成技术,部分厂商甚至更早进入该行业,对我公司来说,在市场竞争上处于劣势。

规避:需要从多方面来形成本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从价格上要形成竞争优势,质量上是要更高要求地做到精益求精,最重要的是要从产品更加人性化和注重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企业间联合协作,建立企业合作联盟。

管理风险分析

决策风险:由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主客观原因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导致决策结果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并造成了一些损失。

质量风险:包括资产质量风险和产品质量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佳,效益滑坡,必然会对资产造成损害,损失股东的利益;企业产品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若监督不到位造成质量问题,会导致在市场上产生不良的影响,动摇顾客对企业的信任,减少订单,质量问题会导致需求方的索赔,还会承担经济赔偿或是诉讼风险。

债务风险:为了防止企业资产负债,企业必须控制好负债比率。不能盲目扩大经营规模或向银行借贷,最终导致企业资不抵债,陷入困境。

公司风险管理论文 篇二

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公司风险管理论文摘要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尤其是上市公司的市场参与度比其他性质的企业高,所以经营风险管理应成为财务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但是在某一些应用领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国内企业风险管理相对滞后,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普遍存在风险管理意识不足,多数企业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风险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

公司风险管理论文内容

本文论述了上市公司风险及经营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提出了经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监管当局,上市公司管理者以及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经营风险管理 对策建议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企业已走出国门,走入世界。面对市场全球化、资本国际化竞争日益激烈,风险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一大危害。企业要发展,风险管理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管理内容,尤其是上市公司,市场参与度比其他性质的企业要高,经营风险管理问题应成为公司管理的核心内容。本文从上市公司的风险出发,分析经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和目前上市公司在经营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针对这些不足提出了相关的对策,以求为企业监管当局、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重要启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保险业,而真正作为一门学科是从20世纪50年代才开始的。1963年,美国出版的一手册中刊载了《企业的风险管理》一文,引起欧美各国的普遍重视。此后,随着实践的发展,风险管理理论不断丰富完善,已经从以信用管理和财务管理为价值导向的传统风险管理阶段,经过以整体风险控制为价值导向的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发展到以风险效益为价值导向的后现代风险管理阶段。国内的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风险管理传入我国大概是在20世纪80年代,起初风险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金融、设备维护与更新、自动仪表的可靠性分析等领域,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应用得到广泛关注。

(三)本文研究思路与结构

本文介绍了上市公司风险和经营风险管理的内涵,分析了上市公司实施经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以及上市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企业实施经营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二、上市公司风险及经营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要参与市场上各种各样的竞争,必然要面对各种风险。企业风险管理是一种企业对可能产生以上风险的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管理的过程,表现为认真分析风险、有意识地承担风险、科学地管理风险、稳妥地获取风险收益。它通过对事物全方位、深层次的的分析,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为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上市公司风险及经营风险管理的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风险的概念

风险是人们因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及客观条件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引起的后果与预定目标发生多种负偏离的综合。简单说,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它是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

R=f(P,C)

其中,R表示风险,P表示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C表示该事件发生的后果。就是说,风险既包含潜在损失的大小,也有发生概率高低的含义。

风险其实是一种潜在损失的可能,只有符合一定条件后,这种可能的经济损失才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损失,并且,这种可能与现实之间不一定完全相等。只有当不确定因素引起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时,风险才真正发生。因此,风险又可以简单定义为:风险是指未来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

(二)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的内涵

企业经营风险,又称营业风险,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供、产、销各个环节不确定性因素引起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使企业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简单地说,企业经营风险是企业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所面临的由于管理、市场与技术变化等引起的各种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在企业经营面临的诸多风险中,有人将它们归纳为决策风险、管理风险和非经营风险三种类型。他们认为,法律风险不是孤立的一种风险形态,它存在于各种风险之中,任何一种风险都有可能演化为广义法律风险,以承担法律责任的形式而告终。

(三)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的要素

企业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识别、评估、分析各种可能造成潜在影响的风险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进行控制和管理,从而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其核心是将难以预计的未来事项的不确定性控制在可接受的程度,并从中寻求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机遇。企业风险管理要完善有效,一般应具备相互关联的八个要素,各要素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为实现企业目标提供保证。分别为:内控建设、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控。

三、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将面对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何辨识、评估、监测、控制风险,已成为热点问题。中国企业风险管理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缺乏正确的风险理念。风险理念是指对风险的态度和认识。风险理念应该与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企业的资源状况以及企业战略相适应,应该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正确的风险理念既不是对风险的刻意回避,也不是片面为高回报而刻意追求;既不是对风险视而不见,也不是对风险过分强调。第二,有待于从战略高度认识风险管理的必要性。中国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大都停留在职能管理的层次上,风险管理缺乏必要的高度,也没有得到企业高层的必要关注。第三,缺乏系统性风险管理手段。中国企业的风险管理缺乏风险分析和度量手段,缺少专门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往往按职能被切分到财务、运营、市场、法律等多个层面,缺乏全局性的整合框架和主线。经营风险管理还未渗透到组织和流程的各个层面,组织的风险理念往往缺乏清晰的表达和内部贯彻,并没有为大多数员工理解和认同,也无法落实到具体的日常工作中。风险管理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企业来讲还是个新概念,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工作薄弱是企业发生重大风险事件的重要原因。开展风险管理,既是出资人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确保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一些专家分析认为,未来几年中,我国的企业必将会掀起一股风险管理的高潮,为了确保上市企业的持续健康的发展,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必须有效合理地规避各种风险。   (一)管理经营风险是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需要

风险和利润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彼此不能分离,紧密相连,相互作用。就同一事项而言,其风险度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因行为人的控制措施不同,从而导致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实际发生的损失不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市场主体经营的产品,大多数情况下是趋同的,同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风险管理能力或风险经营水平的竞争。风险管理水平高的企业,其支付的风险成本相对较低,获得高收益的比较优势明显,意味着其获利相对丰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风险是未来发生潜在损失的可能。只有符合一定条件之后,这种可能的损失才转化成为现实的损失。风险管理过程,其实就是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救济的过程,是企业为实现经营目标所建立的一种机制。这种机制,不仅可以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实际造成的损失,还有利于保障企业安全稳健运行,避免毁灭性风险发生。

(二)实施经营风险管理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面对的风险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最近,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给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急剧变化,确保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工作水平的任务更加紧迫。此外,现代企业经营的实质是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三者达到动态平衡和系统优化的过程。但任何时候,使这三者达到绝对平衡是不可能或者是极少见的,而不平衡则是经常的。这种不平衡会产生经营风险,为了将经营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实施经营风险管理。

(三)实施经营风险管理是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经营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企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近年来,国内外一些著名的企业由于风险管理失控而导致企业经营损失甚至破产的案例为大型企业实施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世界上最古老的商业银行——巴林银行由于操作风险在1995年2月倒闭;全球第一大能源交易商安然因财务问题申请破产,股票价格从每股90美元跌至几美分;2003年3月,长虹因为信用风险损失44亿人民币;2004年12月,中航油因从事石油期权投机造成5.54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可以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控制企业的风险,实施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是非常关键和非常重要的。

四、我国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一)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发生,使世界范围内对风险管理的呼声越来越高。 先是2001年11月,安然公司爆发财务丑闻;接着在2002年6月,世通公司爆出会计舞弊;加之其他一系列的会计舞弊事件,直接导致了2002年7月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出台,旨在减少不准确甚至是欺诈的财务报告。从企业风险管理的角度,COSO委员会于 2004年9月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 对企业推进风险管理的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建议。

在我国,同样存在类似安然事件的丑闻。例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破产,伊利股份高管挪用公款,四川长虹大量货款难以收回等。在此背景下,我国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6月正式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予以贯彻执行和落实。根据2004年美国 COSO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RM),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旨在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有关人员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然而,在我国,除了金融、保险等行业已经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并积极推行信用和市场等风险管理之外,大部分企业尚处于专家管理风险的个人时代——认识到某些高风险领域,企业的业务专家针对这些高风险提出自己的认识和建议,采取保险等工具对重要资产的风险进行转移。但随着企业的发展与规模的扩大,企业采取这种措施很难全面地应对经营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另外,国内的风险管理发展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不足。

1、国内企业风险管理发展相对滞后

国外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加快了对风险管理特别是公司治理结构的立法。英国在2002年发表了国家风险管理标准。美国更为领先,COSO于1985、1992年、1998年及2004年共发表了4篇报告。除了COSO以外,包括审计师协会、企业董事蓝带委员会等机构都做了许多工作。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所有资本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如马来西亚),都发表了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监管条例和公司治理准则。相对于国外,国内对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规定起步较晚,财政部在2008年才推出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鉴证指引》3个征求意见稿。其中,《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所涉及的项目在2008年年底达到27个。

2、多数企业不能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现代投资理论认为,风险和收益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高风险的投资应该提供高回报,风险高但收益低的投资显然不符合投资理论。错误地把防范风险与业务发展和经营效益对立起来,在强调业务发展时,往往忽视风险管理,在强调风险管理和控制时,又放松了市场营销和市场拓展。作为企业,其本质功能就是通过承受风险来获得相应的回报,所以风险管理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现代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风险和收益相配原则。企业对其各项业务以及整个企业的风险进行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它们各自所承受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对整个企业来说,如果不注意控制风险则会产生严重的后果违约或破产。在我国的企业中,风险与收益相匹配原则还没有被充分理解和执行。   3、企业风险管理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实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而风险管理制度则是风险管理的基石,管理层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关于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主,缺乏对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制度的完善;在操作过程中某些制度过于原则化,使得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同时员工的素质及其风险意志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企业本身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等外部规则的结合出现问题,使得内部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确保各项业务操作与管理制度符合规则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

(二)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风险是市场的灵魂,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运作的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性,对于企业来讲,要完全消除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有的风险显然是不现实的,也就是说风险管理问题总是存在,但为了有效地规避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应全面分析形成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找出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将风险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1、缺乏风险意识,尚未形成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

风险管理文化决定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管理理念和行为模式,涉透到企业业务的各个环节。历史和经验表明,一些企业之所以在风险管理上出现问题,并不是因为缺乏风险管理系统、政策和程序,而是因为落后的风险管理文化不能使这些系统、政策和程序真正发挥出作用。由于历史和体制原因,我国企业风险管理起步较晚,风险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战略与风险管理完全脱离,我国大多企业在战略目标的制定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急于求成,希望以最快的方式来获得回报,结果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承担了过多自身不可承受的风险,加之缺乏与之匹配的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导致企业应对市场变化能力不强,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甚至有个别企业在重大风险事件发生之时无从应对,从而导致巨额损失;第二,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于风险的认识明显不到位,只是简单地凭借个人的主观判断和经验进行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主观随意性大,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缺乏全面清晰的把握,风险管理往往是呈间断性的特点,难以保障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作及时积极的应对。此外,风险管理意识还没有贯穿到全体员工,还没有贯穿到业务拓展、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往往把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看做是风险控制部门的事情;第三,重视具体风险管理,缺乏整体风险意识,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还不到位,仍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主,对市场风险、操作性风险重实性不够,缺乏整体风险意识。在已实现风险管理的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企业都将精力投入到具体风险管理中,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地考虑企业风险组合与风险的相互关系的能力,从而导致风险管理的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企业整体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2、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机制存在缺陷

从国外企业看,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经营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目前,我国企业在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以及风险管理职责划分方面与国外企业还有很大的差距。第一,我国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我国企业普遍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国外企业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CRO)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国外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主要特点是建立专门风险管理委员会,对公司的风险进行统一管理,而风险管理委员会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程序控制、内部审计和法律管理等方面;第二,风险管理职责不清。企业现有的风险管理职能、职责散落在各个部门和岗位之中,缺乏明确且针对不同层面的风险管理的职能描述和职责要求,考核和激励机制中尚未明确提出风险管理的内容,导致缺乏保障风险管理顺利运行的职能架构。而且,当前的国内企业尚未形成企业的风险信息标准和传递渠道,缺乏信息的支持。企业内部缺乏对于风险信息的统一认识,风险信息的传递尚未有效的协调和统一,对于具体的风险,缺乏量化和信息化的数据支持,影响决策的效率和效果。

3、注重风险制度设计,忽视制度执行

在规范风险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明确关键风险控制点。首先,应该确保风险管理制度本身的完备性。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加强事前预测与防范工作的开展,在运行过程中,实施风险监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排除障碍。其次,对业务流程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应制定规范的管理对策,重点突破,降低风险损失的严重性。再次,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重点是内部控制的配合,而内部控制中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内部审计。内部审计由于独特的地位优势,可以更客观全面地进行会计风险管理,又能够紧密结合公司实情,在其指导下的公司风险战略的制定和修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必须充分重视内部审计工企业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很多公司很重视制度的设计,甚至高薪借助“外脑”。但事实是制度的执行比设计更为重要,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其效用就无法发挥。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缺乏风险管理监督保障机制。内部审计最重要的职能是帮助企业找到潜在风险,并根据重要性排列处理顺序和提出防范的手段,它可以支持董事会和管理层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控、检查、评估、报告和建议。我国上市公司受法人治理结构不规范的影响,内部审计出现无人管理、无人参与的尴尬处境。整个风险管理缺乏基本的检查和监督保障机制,工作质量大打折扣,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潜在的和现有的风险都得不到解决。

五、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经营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风险管理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   (一)树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

现代风险管理理念是一种把风险和机遇都考虑进来的全方位的风险管理理念。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防范风险、化解风险,同时也是为企业创造价值、创造利润。在风险无处不在的市场经济中,失去机会是最大的风险。大型企业只有选择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才能有效地控制各种风险的发生、抓住机会,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树立正确的风险管理理念要认识到,风险管理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的事,而应该贯穿到整个企业和全体员工,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风险管理应该纳入企业的战略目标,并通过部门协调、人事制度和权责利等的制度性安排,最大限度地使企业活动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并通过激励考核机制,使每个层级的管理者与员工理解自己岗位工作与风险责任之间的关系。作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尤其是核心决策层的风险管理理念则是企业有效进行经营风险控制的前提。只有经营管理者从思想上重视企业的风险管理,树立现代风险管理理念,认识到风险对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对可能面临的风险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企业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加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将风险防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和日常管理的整个过程,实现对各类风险的有效预测、识别、判断、控制和处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以保障和促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规范公司运作

要规范企业运作,使企业的经营活动有条不紊的进行,应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应构筑严密的企业内控体系,具体应包括三个相互独立的控制层次:一是在企业“供产销”活动全过程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二是设立事后监督,对其各个岗位、各项业务进行日常和周期性的检查,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三是以稽核、审计、纪检部门为基础,成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建立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其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主要需要通过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或临时的检查与考核,看企业内控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了什么问题,然后据此进行鲜明的奖励与惩罚,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然后,加强对内部控制行为主体“人”的控制,使内控制度能够落到实处。内控制度失效和经营风险的产生,行为主体是人。因此需要从把握相关人员行为和对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与业务培训两方面入手,做好内部控制工作;最后,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因为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进行沟通,使产生的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和透明度都得到提高。

(三)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制度

上市公司对市场的敏感性使得其对信息获取的及时性和质量要求较高,风险的瞬息万变性也迫切要求上市公司摒弃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改革措施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保证信息的流畅,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是必然举措。目前较为先进和高效的方式是ERP系统,该系统不仅改变了信息与沟通的模式,提供了及时、有效、方便的信息交流平台,更重要的是它引入了内部控制,通过集中处理数据,将内部控制程序化,成为制定风险决策的必经过程,极大地降低了风险因素的影响,值得引进。另外,在整个风险管理制定的建设中,应重视风险预警机制的落实,将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前解决,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稳定公司业绩,塑造良好的市场形象。由于缺乏对风险管理重要性及意义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很多风险管理决策停留在以眼前利益为目的的层次上,只能完成对当前数据的分析,专注于提出事后风险解决对策。也因为没有建立信息共享系统,数据传输不及时,事前的风险预测没有依据,再加上传统的指标分析方法无法满足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的需要,风险管理出现力不从心的问题。企业应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必要的补充、调整、更新,使之具备风险信息管理功能,形成涵盖企业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内部控制系统各环节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包括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分析、测试、传递、报告、披露等。同时,加大该系统覆盖的所属分、子公司的范围,对企业重大风险进行全面监控,并加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预警功能建设,对超过风险预警上限的重大风险实施信息报警。

(四)加强企业危机管理

企业危机管理是指企业为避免或减轻危机产生的可能和危害,并保证企业处于正常运营状态,从而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策略的过程。成功的危机管理不仅能将企业面临的危机化解,而且还能够通过危机处理过程中的措施增加外界对企业的了解,并利用此机会重塑企业的良好形象,化危机为商机。企业要想迅速并成功进行危机管理,第一,必须构筑快速有效的沟通机制。虽然企业危机管理的重点是预防危机,预防危机的措施也可以做得相当周密,但是危机诱因的复杂和多变,任何企业都难以回避随时可能出现的危机。因此,企业危机管理的另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把危机损失和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危机发生后会很快引起新闻媒介和公众的关注,因此企业在遇到企业危机管理时要迅速反应,立即调查情况,确定对策以控制事态的发展,这是危机处理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此外,企业要特别做好危机的善后工作,要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弥补因危机造成的各种损失,从根本上改变公众对企业的不良印象,恢复和重建良好的公众形象,只有当企业的公众形象重新建立之际,企业才能真正谈得上转危为安,企业危机管理才能画上完满的结局。第二,企业必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现代企业是与外界环境有密切联系的开放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体系,预防危机必须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危机预警系统。企业的危机预警系统应包括四个方面:组建高效的企业危机管理小组、建立高度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建立自我诊断制度与开展职工企业危机管理培训。总之,危机管理是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一项长期规划,任何一种临时性措施和权宜之计的做法是不可能的,企业有危机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将危机转为机遇。

六、结论

本文论述了上市公司风险及经营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提出了经营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经营风险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监管当局,上市公司管理者以及投资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公司风险管理论文文献

[1]胡杰武,万里霜。企业风险管理[M]。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2]高立法,虞旭清。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实务[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范道津,陈伟珂。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4]陶丹。中小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硕士论文,2007.

[5]连伟。浅谈企业经营风险管理[J]。企业管理,2008(8):P24-27.

[6]宾爱琪。论我国企业经营风险管理与控制[J]。学术论坛,2009(10):225.

[7]庄红梅。论企业经营风险管理[J]。决策探索,2010(10):76.

[8]杨炳华。试论企业经营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0(20):129-130.

[9]刘士光。论如何控制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J]。商场现代化,2011(653):137.

[10]李存华。浅谈企业经营风险及防范[J]。北方经济,2011(7):46-47.

企业如何规避劳动合同风险 篇三

企业如何规避劳动合同风险?

(2013-05-09 13:25:39) 转载▼

标签:

分类: 法律大讲堂 财经

近年来,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实施,劳动纠纷案件不断增加,劳动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提出民事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之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法律优先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可以说,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合同风险已成为企业经营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如何避免发生劳动纠纷,应该是企业经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文拟在劳动争议容易出现的环节就企业存在的风险作初步论述,以便企业在劳动合同履行、管理上做好风险防控。

一、签订劳动合同如何规避风险

1、及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在实践中,很多企业不注重与劳动者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大部分劳动争议纠纷都与不及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关。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本条规定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是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时间必须是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三是劳动关系的建立时间是自用工之日起建立,而不必定是签订劳动合同之日。

如果企业不按照《劳动合同法》上述第10条规定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风险呢?风险在《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和第14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上述两条的意思即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用人单位承担两方面风险,一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不满一年的,应按超过的时间按月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双倍工资的支付时间最高不超过11个月;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满一年的,则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如果是劳动者不愿意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企业该怎么办?很多用人单位没办法只能让劳动者签一个自愿不签订劳动合同,并放弃因不签订劳动合同所享有的所有权利的承诺书。但在司法实践中,劳动者签的承诺书一般被认作无效,因为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缴交社保费等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不是劳资双方可以协商的范围,用人单位不能规避,劳动者也不能承诺放弃。此种办法无法规避上述风险。用人单位只能与拒绝签订劳动合同但仍要求保持劳动关系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并办理有关手续。

二、试用期如何规避风险

1、试用期的期限约定要符合法律规定

在实践中,很多企业不论劳动合同期限是多长都喜欢约定三个月或者六个月的试用期。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规定试用期的期限分以下几种情况:⑴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⑵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⑶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⑷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另外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如果企业违反上述第19条规定试用期的期限,则应承担《劳动合同法》第83条规定的风险,即“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需法定理由

目前很多企业的认为,试用期是试用员工的期限,只要企业觉得不满意,企业就可以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但这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1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根据该条规定,在试用期内如果企业要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必须要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一项、第二项的规定并提供员工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证据,否则即构成违法解除,员工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者要求支付赔偿金(《劳动合同法》第48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第87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三、解除劳动合同时如何规避风险

1、劳动合同解除的方式

劳动合同的解除,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法》第36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是单方解除,单方解除又分劳动者的单方解除和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两种。由于篇幅原因,这里暂时只讨论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 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需要注意的是,当劳动者出现上述事由时企业并不是当然的就可以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上述规定虽然是赋予了用人单位法定解除权以保障其自主权及企业利益,但从本条的内容上看,本条还重在防范用人单位滥用解除权,随意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因此用人单位要适用上述条款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对于试用期解除,须用人单位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对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须用人单位证明其规章制度内容及制订程序合法,同时还须证明劳动者有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对于劳动者是否可以“兼职”?《劳动合同法》将该权利赋予用人单位,目的是维护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如果劳动者有兼职行为,需要用人单位明确告知其不得兼职,且劳动者收到通知后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才有权利解除劳动合同。

一种是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对于本条的适用,用人单位须注意的是,用人单位行使该权利前须做到:一是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二是书面通知;或是用人单位以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为条件。本条规定的医疗期须依照《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规定执行,医疗期满后劳动者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说明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已履行不能,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不能胜任工作,是指不能按要求完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任务或者同工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量。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时,要求用人单位履行培训义务或者把劳动者调整到可以胜任的岗位工作,这是用人单位法定的协助劳动者适应岗位的义务。用人单位履行了该义务后,劳动者仍不能胜任的,用人单位才可解除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

《劳动合同法》第40条除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适用情形,同时也明确规定了不得使用单方解除的情形,即《劳动合同法》第42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本条规定的六类情形,用于约束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0条、41条之规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需注意的是本条并不禁止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也不禁止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九条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3、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或赔偿

经济补偿金是非因劳动者主动同意或者过错,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须向劳动者支付的报酬。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有违法违约时,劳动者可以随时或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并有权取得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权获取经济补偿(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或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劳动合同解除的,劳动者有权获取经济补偿(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且维持或者提高了原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的,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否则,用人单位仍须支付经济补偿。 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之规定。具体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不符合法定条件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没有履行法定义务、不符合法定条件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等。)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作者:中豪律师集团(四川)事务所

姜璟俊律师

公司风险管理论文 篇四

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讨

公司风险管理论文摘要

【摘要】在当今资本经济市场当中,证券公司存在企业财务风险是不可避免的。本文从分析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着手,阐述了我国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有效的控制我国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措施和建议。

公司风险管理论文内容

【关键词】证券公司 财务风险 措施和建议

就证券公司而言,财务风险几乎深入到证券公司的各个领域,如何采取措施降低财务风险是证券公司的经营目标之一,只有不断降低风险,才能实现证券公司效益的最大化。在现今我国证券市场日趋成熟、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背景下,我们对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与探讨,有助于我们审视企业内部潜在的风险,进而从控制与管理风险的角度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及经营收益效率。

一、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界定

证券公司风险大致可划分为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法律风险、运营风险和系统风险这几类。上述六类风险都有可能会对证券公司的财务状况造成影响,进而引发财务风险。就财务管理而言,有的风险是可以进行财务计量或者是评估的,有的则难以在财务上合理进行评估或计量,业界普遍将能够实施财务计量或评估的风险界定为财务风险。

二、我国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证券公司在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两方面带来的风险。一方面,自有资金的风险主要是其在投资中不能取得理想的效益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对公司其他的融资、正常运营以及公司声誉等造成影响;另一方面,借入资金主要考虑其预期效益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它直接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以及银行还款、还息,如果借入资金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不仅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会让公司面临倒闭的风险。

(二)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资金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主要是短期流动资金的管理不当以及投资资金的管理在投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短期流动资金的风险它常常会因为不正当行为受到伤害,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货币资金安全性风险,例如,资金被公司内部人员掳走并携款潜逃等等。除此之外,证券公司对于要从外收回的款项是否能如期收回也属于短期流动资金的风险,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未定的,因此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投资资金的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用证券公司的现有资金进行投资,需要考虑收益、变现以及购买力三个方面的风险,对证券公司而言,利用公司现有资金进行投资既是获得更大效益的机会同时也需要承担更多的风险,因此证券公司在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降低投资的风险。

(三)资金偿还时面临的风险

资金偿还存在的风险主要可以从现金流量和资金调配不周引发风险两个方面来分析。现金流量风险主要体现在现金受时间的影响,在流进和流出时现金的价值会有所变化,另外流入和流出的时间如果不能协调一致的话也会给公司的运转带来恶劣的影响,从而引发财务风险;资金调配不周体现在:资金偿还和资金吸纳如得不到及时、合理的利用和配置,不但使资金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效用,同时还有可能使公司陷入资金困境,进而影响到公司的信誉和运营,致使财务风险的发生。

(四)收益分配方面的风险

收益分配方面的风险主要可以从收益确认时以及考虑收益分配政策所引发的财务风险来分析。在收益确认过程中,在成本和收益的核算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的失误可能会出现核算成本过高,收益过低或者成本过低,收益过高的问题,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收益;除此之外,收益分配政策也是值得考虑的,如果制定的收益留存和利润分配政策不合理、没有采取适当的利润和现金分配方式,就难以保障现金流入与流出的相互配合、协调,从而增加风险。

三、证券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有效举措与建议

(一)建立健全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

1、财务风险的有效识别。只有及时有效的识别财务风险,才能在最短时间内防范风险,降低财务风险的损失。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实施:第一,财务报表法。企业财务报表是用来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各项资金流通及财务情况,同时也包括这一时期内的企业经营的状况及现金与不动产流动量等会计类内容的一种向企业外提供的文件。利用财务报表可以对证券公司的财务情况有详细的了解;第二,询问法。对公司不同阶层的员工对目前公司财务状况进行询问,以了解财务的最新动态;第三,内部交流法。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应定期开内部交流会,集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大家的智慧促进公司财务的发展。

2、财务风险的科学预警。建立有效的财务预警机制是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措施,证券公司财务工作人员详细了解财务状况,对于财务支出收益情况详细真实的记录,并且对于资金投资的收益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时刻关注资金状况,避免财务问题不能得到最及时解决的现象发生。在此基础上,最及时的洞察财务风险的苗头,从而最短时间内解决财务风险的问题,减少财务风险的损失。

(二)制定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1、加强对财务风险工作人员的管理培训。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要求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对其风险意识有很高的要求。可以采取对财务风险工作人员实行责任制的方法,按照工作能力进行绩效考核来发放工资和奖金,不过所有施行的方法都要在以提高员工责任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前提上开展。打造一支具有高风险意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高素质专业业务人员队伍,从而不断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促进证券公司更有活力的健康发展。

2、公司要制定合理的资金周转办法。科学合理的资金周转方法能最大限度地为公司发展带来空间,证券公司与一般的非证券公司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资金融通量大,对于资金周转要求高。资金周转不畅会直接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作。在寻求合理的资金周转方法时,首先应考虑市场的因素,以市场为主导,资金周转方法的创新应与市场保持统一,才能迸发出应有的活力,只有与市场接轨,才能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除此之外,拓展融资渠道,增强证券公司自身融资实力也是解决证券公司资金周转问题的途径。

3、在公司设立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机构。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机构旨在及时解决公司的财务问题,相对而言,证券公司财务问题多且杂,因此对于整个风险控制管理机构来说任务是非常重的,所以不仅要求整个机构的工作人员除了自身专业能力卓著以外,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要求也非常高,在配备足够优秀的人员之后,必须要严格制定公司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规章,并严格执行,尽最大限度的降低财务风险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4、加大财务监督力度,完善财务监督体系。任何企业的良性发展都离不开强有力的监督,千万不可忽视对证券公司的财务监督,首先公司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监督部门工作人员严格落实,确保监督的真实有效,避免出现财务工作人员“中饱私囊”、“携款潜逃”等的现象。只有将监督完全落实,证券公司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保障证券公司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证券行业立足,促进证券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证券公司的财务风险来源于公司内外部,只有证券公司认识到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风险识别与预警体系及制定科学的财务风险管理策略,并加大对财务工作的监督力度;工作人员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积极落实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体系,尽可能的规避财务风险,从而保障证券公司在当今竞争如此激烈的证券行业立足,促进证券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公司风险管理论文文献

[1]郭崖。我国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商业,2008,(23):226.

[2]吴伦虎。我国证券公司财务管理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DOI:10.

[3]王栎轲。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DOI:10.

[4]俞绍锋。证券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J]。商,2013,(2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