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学过《白杨》这篇课文,而相关的《白杨》课文原文哪里有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整理的《白杨》小学课文原文最新5篇,希望能够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启发。
白杨树课文范文 篇一
[关键词]中学语文 抒情散文 感情依附 美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80020
大凡抒情散好者都知道,成功的抒情散文,无一不在感情的依附上极尽其巧。如果我们在抒情散文的教学中巧抓住这些依附之巧,则能使学生从其间领悟到蕴藏的思想情感,并感悟到作者托物抒情之艺术手法。现以苏教版八下第二课茅盾所写的《白杨礼赞》为例,谈谈其依附之巧及其教法。
首先,抒情散文的感情抒发都不是凭空进行的,它总是巧妙地依附于一定的对象,或直接或间接地予以表达。《白杨礼赞》依附于白杨。这一特定的对象在文中作为作者感情的载体,如水载舟似的把作者的感情载往所要到达的彼岸。这种感情的依附现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寄情于物,它是写抒情散文应首先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特定的依附对象,抒情便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首先就从抓白杨这一载体出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弄清课文所“礼赞”的对象是什么,为什么要赞扬白杨,白杨有什么特点……从而为学生理解北方农民的精神奠定了基础。
其次,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都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在抒情散文中,单纯地为写景而写景是不存在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在作者的笔下都依附着某种感情的主观因素,景因情显,情因景生。《白杨礼赞》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白杨树的特点:“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便都倾注在景物上,寓于其描写之中。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并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然后再让学生共议:“白杨树有着怎样的内在特点?”“作者在描写时抓住了白杨哪几个方面的外形特点?”“这些外形特征与作者赞美白杨内在精神有什么关系?”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作者紧紧围绕特点描写的方法,又真正感受到了白杨内在的精神美。文章至此,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呼之欲出;那么教学到此,也为感受北方农民不屈不绕的品格做好了情感上的铺垫。
再次,抒情散文的感情依附还巧妙地做到了由此及彼,逐层深入,最后揭示本体。《白杨礼赞》中作者对白杨的赞美,都是从形到神,从物到人逐层深入的。也就是说,作者感情的抒发,不是仅仅停留在物体的表象上,而是透过这些表象深入下去,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后把重点落在对人的赞美上。《白杨礼赞》在第五自然段对白杨的特征赞美之后,又通过第七段的开头加以引渡:“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它是树中的伟丈夫。”由赞美树到赞美人;紧接其后又进一步引申,连用几个反问句:“难道你就只觉得它是树……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由此及彼,层层深入,点破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水到渠成地揭示出本体――北方军民。为体会出课文这些写作特色,我又相继设计了“‘白杨礼赞’,仅仅是赞美白杨树的吗?”“赞美北方军民为什么要从赞美白杨树赞开始?”“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由此引导学生讨论,从中还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和写作的意义。
白杨树课文范文 篇二
班级: 学生姓名: 主备老师:
《白杨礼赞》导学案(二课时)
纠错补充
学习目标: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赏析关键语句。
3、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
学习重点: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难点: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 常识填空:
茅盾原名 ,字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短篇小说 ,“农村三部曲” 、 、 ,“蚀三部曲” 、 、 。
2.写作背景: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3、给下列字注音:
大毡(
)子 无边无垠( ) 主宰(
) 坦荡如砥( ) 恹( )恹欲睡 外壳( ) 倔强( ) 婆娑( ) 秀颀( ) 虬( )枝 晕( )圈 锤( )炼
4、 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⑴若不是(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
⑵无边无垠,(平坦得像磨刀石),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
⑶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
⑷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
二、整体感知
1、题目中的“礼赞”是什么意思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 )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章从( ),( ),( )三个方面具体说明白杨树的不平凡。
2、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
三、合作探究一、二部分
1、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 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
(1)黄土高原特点,
(2)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
(3)见)www.kaoyantv.com(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
3、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
四、赏析句子
1、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2、 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学习总结:
语文课堂导学案设计
班级: 学生姓名: 主备老师:
《白杨礼赞》导学案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白杨树的外部形象和内在气质之美。
2、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和难点:分析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纠错补充
【知识链接】: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象征本体)表现与之(象征体)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所谓的托意于物(采用方法:联想与暗示)。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意说的托意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二是把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
一、合作探究课文第三部分(5、6段)
1、文章选用了哪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外貌形体上的总体特征?
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
3、描写了白杨树的哪些外部形态,请从课文中划出相关词语和句子。
4、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二、合作探究课文第四部分(7、8段)
1、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 请您画出文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如何知道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并交流讨论。
3、作者为什么会由树写到人?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文章第七段已经点明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那么第八段是不是多余呢?
三、研读课文第五部分(9段)
阅读思考: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
四、学习小结:
本文运用 ,抓住白杨树的 ,借白杨树的 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 ,歌颂他们 、
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 的感情。
五、课后练笔:
现实生活中,值得我们去赞扬的精神品质很多。也许是一份执著,也许是一种坚强,也许是一种高洁……请根据你的所需从自然界中任选一物(如:梅、兰、竹、菊、松、荷、蜡烛等)作为象征物写一段文字,来赞美你所欣赏的精神品质。(100字左右)
学习总结:
白杨树课文范文 篇三
[内容]
《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成长。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支边者的高尚品格。这样,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因此,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之教学目标。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一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二要抓课文中的联系点,即把白杨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联系起来。这就是为本课教学树起的“靶子”,本课的教学定位、定向于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突出以下几点:
一、抓思路,教路、学路、文路和谐统一,同步进行
课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杨的形象———白杨的特点———白杨的象征意义这一顺序来组织文路的。文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问句,承上启下,串联全文,句句递进,引向深入。第一问句“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引出白杨,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第二问句“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理解其“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特点;第三问句“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理解其象征意义。教学中,应把三个问句作为“突破口”,并围绕三个问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之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联系,挖掘内涵,深入理解体会文中寓意
应该说,学生认识了白杨的形象,理解了白杨的特点,体会出白杨的象征意义(爸爸的心愿),本课的教学目的就已基本达到了。但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应采用“上钩下连”的方法,上接“特点”,下连“三个只知道”,从段与段的内在联系中,挖掘出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真正喻义———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引导学生从三个“只知道”,推想出三个“不知道”: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而不知道父母是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而不知道父母带他们来新疆安家落户、扎根边疆的心愿,让他们在这里念小学、中学、大学,将来成为第二代、第三代……的建设边疆的接班人;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而不知道边疆还十分荒凉贫瘠,需要付出几代人艰辛的劳动,才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和乡村……。这样,由表层到深层,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鸣,使语言教学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文和道达到完美统一,可收到一举数得之效。
白杨树课文范文 篇四
正直 伟岸
傲然撑起一片蔚蓝
它的根系
似乎伸延到我的血脉里
它的身影
常在我的梦里 在我的眼前
引出回忆的流水
激起联想的波澜
三十五年前的九月
太阳仍在燃烧着
几片祥云
像天宫的鸽子在远方盘旋
教室门前 白杨树下
一群年轻人
也在燃烧着
燃烧着激情 燃烧着梦想
燃烧着多年的夙愿
一段风云变幻的过去
让他们破碎了当年的大学梦
但他们心中从没熄灭
求知的火焰
历史又吹来了春风
他们从工厂 从田间
从军营 从海边
怀着满腔的热血
围聚在白杨树下
迈进知识的圣殿
我站在教室门前白杨树下
想到我家门前的白杨树
两棵树相隔仅半天的车程
我却走了整整六年
面对崇高的白杨树宣誓
我要追回失去的光阴
像登峰的勇士
攀爬八千米书山
常有几只叶片的影子
透过窗户
爬到我的课桌边
有时还摇头晃脑
笑我作业潦草 成绩一般
我像轰鸟一样拍打着
引来笑声一片
我抬头望窗外
一树深情的目光注视着我
那是老师的关注
同学的勉励
父老乡亲的期盼
我与白杨树有了更多的情愫
常站在树阴下
崇尚它正直的品格
接收它向上的力量
感悟它丰富的生命内涵
临近毕业的时候
几年的磨砺初试锋芒
为了讲好实习课
我面对一树眼睛
反复讲演
用心血 用知识
回报社会 回报苍天
离开了白杨树
像离开了故乡和亲人
情感的海洋
总有起起落落的思念
白杨树下
老师的身影
同学的笑脸
时间越久越眷恋
三十五年中
我曾几次拜见白杨树
拍拍它的胸膛 拥抱它的躯干
如今我已两鬓如霜
还想回到白杨树下
白杨树课文范文 篇五
一、感知白杨壮美的形象初读课文,从两个方面感知白杨形象:(一)铁路沿线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抓装高大挺秀”四个字,以“高大挺拔”作比较,突出了“秀”字之壮美,让学生把“高大挺秀”四个字化为具体形象:①读兄妹俩的谈话,想像“大杀一样的白杨是怎样的;②教师读一段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到“对抗着西北风”)让学生听,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西北高原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鲜明形象;③结合平日的观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二)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在这“浑黄一体”的茫茫戈壁中,白杨宽而大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显得格外挺拔、秀丽。它能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得那么高大粗壮,不是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吗?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白杨树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学生感兴趣、不妨在课外画一张“大戈壁中的白杨”,这样,头脑中的白杨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二、认识白杨树崇高的品格白杨树“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大孩子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进入第二阶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阅读重点是爸爸的一段话,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复句,第一个复句是用“·哪·儿……·哪·儿……”连接的并列复句,告诉我们白杨树能在任何地方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第二个复句是用“·不·管……·不·管……·总·是……”连接的条件复句,赞扬了白杨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风貌。课文这一部分应让学生熟读,重点指导朗读,强调把复句中带点的词用重音来表达,以理解内容,体会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形象地描绘白杨在茫茫戈壁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的。教师可根据教材举个例子,如:戈壁滩上,严重缺水,可白杨树却把根扎得深深的,从大地深处吸取水份;烈日晒得别的植物垂头丧气,而白杨的片片绿叶却昂首向上……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想像。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出白杨的特点——扎根荒原,迎难而上。白杨正是因为有这种崇高的品格,才能“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
三、明确白杨的象征意义。课文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不,还有更深层的意思,也是本课的“暗线”所在,“他也在表达自己的心”一句,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爸爸是托物明志,作者是借物喻人,这是全文教学重点所在。要师生共议:“为什么说他在表达自己的心?”表白自己的什么心?(爸爸不仅自己安心在那里工作,而且教育自己的孩子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里,教师可做铺垫性谈话: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爸爸安心在那儿工作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白杨象征着爸爸,象征着边疆的建设者们,从狭义到广义,这也是本文作者的用心所在。
在课堂练习中,要求学生以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为内容,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两个句式练习说话。例如:“哪儿需要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就在哪儿安家落户,开垦荒地,建造工厂。”“不管是狂风还是大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在戈壁滩上辛勤劳动,打井采油。”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边疆建设者的事迹和成就,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边疆建设者的特点(注意跟白杨的相似之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艰苦创业。至此,师生可以共同列出下列板书:
白杨——扎根荒原迎难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