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初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6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分享的初二语文教学反思优秀6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一些启发。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一

10月28日,赵一博文化传媒公司来我校做了一场题为《唤起心中的巨人》的精彩演讲,我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陪同我班学生一起聆听了这场精彩的演讲。听后,我深有感触,现在谈几点自己肤浅的感受。

1、演讲者的演讲富有激情,始终充满了感情。演讲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让学生树立自己目标并为实现目标面去努力奋斗。学生个个听得都有非常认真,并且信心满满。特别是与学生的互动环节,学生都积极地谈了自己的理想。我想自己在平常的教学中缺少正是这种激情和感情。如果我们整节课都有能充满激情,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肯定不错。这是值得我借签和学习的。

2、演讲的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这也是整场演讲的高潮。学生和家长每人听得都非常认真。演讲者讲的声情并茂,讲到动情之处演讲者流下了热泪。再看学生和家长听到动情处也是哭得稀里哗拉。特别是当学生深情的注视着自己身边的父亲或母亲时,很多家长和学生都相拥而泣。当学生以中华民族最传统也最重的礼节——双膝跪在父母的身边时,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了。是啊,我们整天教授学生知识,教他们如何去学习,如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却忽略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这是我作为一名班主任的工作失误。在今后的班级工作中我一写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不仅主学生学到科学知识,也要让学生学到如何做人,如何去感恩自己的亲人、朋友、老师、同学,去感恩世界。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二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当人类顽强地从刀耕火种一路走来,本该站在高高的云端无比骄傲的时候,却尴尬不已地发现了自己的无知和愚昧。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愈演愈厉,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也日渐深沉。

于是,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就成了《敬畏自然》这堂课的重中之重了。

为此,我努力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动态,制定了一个既教学又育人的教学目标,并精心地安排了教学环节来完成目标。由于“环保”问题已成为全球的热点问题,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加之文章的议论性、说理性很强,所以在理清文意体会文章主题方面很容易入手,学生一点即通。

至于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自然观方面,则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四边互动形式和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个性见解的发表是本堂课的亮点。摒弃了空洞乏味的说教,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疑惑、并通过讨论得出结果。激发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开阔视野,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看待环保问题,从感性认知提升到理性思考。

通过检查学生以活动小组开展的板报展示活动,看到了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树立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思想观。通过参与了由班委会组织召开的“我为环保添块砖”主题班会,更进一步体会到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和高涨的环保热情。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是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时间过于紧凑,个别环节时间稍显不足。

初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三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我很喜欢他的文章,听朱老师的课,让我近距离了解了张岱,从这堂课研究,可见朱老师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朱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的。两条主线同时进入,即从人物和事件并进,层层深入,课堂进展的有头有序,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对我来说,文言文教学依然是很难啃得大骨头,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灵活,问题的突破不够深入,朱老师的示范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教师不断进行问题引导,深入文本,当然问题的设置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是个形式,要落实到学生能力的提升上。

赏读环节朱老师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采用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简单有效,结合板书有效展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前的有关雪的诗词检测营造了良好学习氛围。整堂课有序有文,教与学浑然一体,高雅而不失高效。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还记得两年前教牛汉《我的第一本书》上课时的尴尬,当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并且我认为是很简单的问题——“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由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学生也没有真正的走进课本,因此回答此问题时很是不着边际,我就在气愤和无奈的情况下强行进行填鸭式的教育,学生勉强地记下了笔记,但是否真的弄懂,我就不得而知了,然而他们的眼神和表情深深刺伤了我,我自然也就知道答案了。

两年后,我再次讲授这篇课文时,我还记忆犹新那份“伤痛”,所以之前备课时,我就冥思苦想,怎样让这篇自读课文既能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又能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使学生受益。突然灵机一动,先激发他们的兴趣,于是就从我小时侯的第一本书说起吧。

70年代的时候,盛行一种“画书”,虽然书很便宜,一毛多钱一本,就这样便宜的情况下,家庭条件并不富裕的我仍然买不起,也就只能花一分钱去租这些书来看。我看的第一本小画书叫《铁道游击队》,为了对得起那一分钱,我足足看了三遍。虽说是当时盛行,可是也没有特别精彩的内容可选,不是《红日》,就是《地道站》,要么就是《红岩》。看同学们的眼神,似乎很茫然,但同时也表现出同情的目光,课堂上的我就暗自庆幸,因为学生的反应说明这个导入已经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为了使学生能很好地了解《我的第一本书》的故事情节,我想,如果采取传统的复述方式可能就会比较单调,而且也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所以为了使学生主动地去掌握,我就想试试限时学习和竞赛的形式吧,或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我给学生2分30秒的时间快速阅读全篇和课下注解,然后合上书本,我开始提问。比如:文中的“我”是谁?学生回答牛汉,这就了解了文章作者,我顺便谈及我们之前学的一篇文章《华南虎》,也就勾起了学生的回忆。再如“我”的第一本书有什么特别之处?学生回答那是一本经过“修修补补”后“完完整整”的书,通过“修修补补”就引出了父亲,而这半截书的由来就引出了乔元贞。另外,“我”的期中排名如何?这就引出了我的另外两个同学,于是顺势就导出这三个人物的命运。等等类似的问题,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了故事情节。同时我的巧妙过度,又为下文的讲解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了解了最简单的情节之后,就需要开始对文章做深层次的探讨,而这既是文章重点,更是文章的难点。如果我再像两年前那样强行“填鸭”,可能仍然会重演两年前的尴尬,所以我就想,还是借学生的口来说答案,这样可能会比较容易接受些,于是我就设计了小组讨论这一环节。在讨论之前,为了不使学生偏离讨论的方向,我就先给学生一个讨论前的指导。比如:在“我”上学的过程中,其中书本中有“狗”“小狗”“大狗”这样的词语,然而“我”和狗之间达到空前的默契,给我上学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所以“我”的第一本书中就包含着上学的乐趣。在这样的分析指导之下,学生开始讨论。于是,他们谈到了关心“我”学业且慈爱的父亲,说到了上学时的好友乔元贞,还有当年生活的艰难和辛酸。不经意间,“我的第一本书”的内涵——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爱和上学的乐趣就全都概括了,而这一切都是在学生的讨论中产生的。所以我立刻想到两年前是“踏破铁鞋无觅处”,今天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最后我觉得文中还有一处矛盾的地方,那就是当初父亲说乔元贞比“我”有出息,可是多年后“我”成为了一个大学者,而乔元贞却一辈子挎着小篮子卖一些小东西。是父亲的眼光出现了问题,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于是学生开始产生辩论,在各抒己见中自然就导出了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问题“知识改变命运”。到此,我就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也让学生们明白,知识在现代社会中它的价值和决定性的作用。

说完这些,再回过头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竟然全在轻松的课堂中解决了。两年前的课堂和今天的课堂的对比,似乎是殊途同归,但学生的感受和课堂效果却完全不同。这也让我思索,必须不断地反省自己,并实施改变,才能真正让自己提高。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五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那段岁月离学生较远,所以在教学时,要激活学生的人生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在本次教学中有得有失,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体现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的完成上。在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上,我设计的两个问题,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问题环节上,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整体感知、了解内容环节,针对感人的'情节,酸甜的语句,学生能迅速找出,可知他们已经走进了课文。

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我未能及时、适当地和学生共同赏析文章。没有及时做示例引导学生。另外,在品味重点词句的这一环节,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改进方案:

1.在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

2.研读赏析:让学生自己找含义丰富的词语或句子

八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编选了五课各具特色的介绍科学知识的短文共六篇。它们是《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生物入侵者》《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本单元,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综合性学习是“走上辩论台”。应注重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1.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本单元以“科学”为主题,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即不失时机地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以及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本单元所选课文与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关系密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留意观察身边生活,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 本单元基本上是说明文,因此在教学中要学习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和说明的常用技巧,如释义、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 关于本单元的阅读指导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二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语体特点。 教学中,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应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达成。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学习来搞架空分析,或脱离语文学习搞“科学教育”。

2.教学中几点注意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传统课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学习这篇课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文章开头几段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幅季节更替、物候变迁的大自然的美妙图景。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效果;注意积累其中的优美语句。

2.文章在点明“物候学”之后,对影响物候现象的几种因素作了条分缕析的说明。在这几段说明文字中,体现了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比如,文中不仅用具体事实作说明,而且运用了作比较的方法,还列出时间和数据,使说明更显准确而严密。仅从行文来看,似是表达的功能,而实际上是来自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3.文章最后点明研究物候学的重要意义,使全文结构非常完整。全文结构大体可分为:描述物候现象---作出了科学解释(物候学)---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作者行文思路清晰明了,说明问题逐步深入。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方法和行文思路是我们教学时要注意的。

4、注意在引导学生通读、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体会语言运用的准确严谨。

《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分设四个小标题,把“克隆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入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

本文的学习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和整体理解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并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并且通过对“科学发展引发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的讨论,获得对于科学的更为深刻全面的认识,努力实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统一。另外,本文中多种说明方法的使用,应引导学生体会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