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最新10篇】

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范文 篇一

我们常会从生活中获得启示,一件小事、一句格言、一幅漫画,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从下面的建议中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作文。

1.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想一想获得了什么启示,把它写下来。

2.从平时收集的名言警句中,选择对你启发最大的一句,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事例写一写对自己的启发或帮助。

3.写一幅漫画故事对你的启示。

一、抓整体,寻找启示

在学习完本单元的4篇课文后,我布置了如下作业:

1.搜集你喜欢的关于做人、做事的名言警句。

2.整理材料,思考后填充下列表格。(准备时间一周)

(注:后面三行填写优选的本次习作的素材。)

二、抓联系,提炼启示

课前,我检查了学生所填的表格,发现有的学生事件与启示联系不紧,是两张皮;有的学生只看到事物的表面,启示也很肤浅。这是小学生认识能力还不成熟造成的。为此我做了如下指导:

师:同学们,通过一周的准备,你们收集了哪些材料,获得了哪些启示,谁能谈谈?

生:上星期二,下午写字课,老师叫我把生字抄到黑板上,我想这也太简单了。于是,我走到黑板边,拿起粉笔,很快把生字抄完。下来后,我的同座凑了过来,告诉我柜子的“柜”字写错了。我翻开课本看了看,果真把“柜”字右边的“巨”字写成了“臣”字。想趁老师不注意,把字修改好,却被老师拦住了,要我把抄错的字讲给同学听。我的启示是知错能改。

师:从你的材料中,我感觉启示“骄傲自满要不得”似乎更恰当。

生:我有两个表哥:一个大学毕业后,在家里玩,除了打游戏就是睡觉,没有赚一点钱;一个高中毕业后就去打工,现在赚了不少钱,日子过得很好。我的启示是:读书没用,还是打工好。

师:这不是读书多少的问题,而是肯不肯努力的问题。

生:要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这样可以吗?

生:我搜集了一些名言警句,觉得给我启发最大的是:幸福要靠自己双手来创造。

三、抓构思,写顺启示

作文的构思,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最基本的元素就是:为什么写(主题);分几部分来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哪儿详细写,哪儿简略写。

师:课文《落花生》写了几件事,先写了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启示是什么;重点又写了什么;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呢?我们通过列提纲的方法就可以明白。

主题: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师:为什么作者这样安排详略?

生:因为父亲说的话最直接揭示主题,所以要详细写。

师:同学们可以参照《落花生》的思路来写。

生:我写春天养蚕的事。好朋友送我几条蚕,我辛辛苦苦地为它安置了一个新家,到处采桑叶,细心地喂蚕,清理蚕沙,搭架子让它做茧子。我很想看到蛾子产卵出来,就早早把茧子剪开,没想到不久里面的蚕蛹就死了。我的启示是心急会坏事。

师:万事万物都有规律,不按规律办事会坏事的。你准备分几步来写,按怎样的顺序写,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

生:我想分为五步来写,蚕安家,喂桑叶,清理蚕沙,搭架子,剪蚕茧。就按我做事情的顺序来写。把体现中心的“剪蚕茧”重点写,其他的略写。

《剪蚕茧》提纲:

主题:要遵循事物的规律

四、抓重点,写好启示

师:《钓鱼的启示》一文,作者是怎样来写出启示的?请读下面的片段。

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这时是晚上十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尽管没有人看到我们,更无人知道我是在什么时候钓到这条鲈鱼的,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余地的。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大鲈鱼有力地摆动着身子,一转眼便消失在湖水中了。

(一)抓细节,写活启示

师:这是《钓鱼的启示》片段,写了在父亲的要求下,我把鱼放了。父亲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要求很严格。从父亲的神态“平静地说”可以看出,他的话是不容争辩的,是个对子女要求严格的父亲。

生:“父亲划着了一根火柴,看了看手表”“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这动作描写中,说明父亲也喜欢这些鱼,但他更注重孩子的教育。

师:对,这是一位有远见的父亲。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出父亲的这些特点的?

生:写了他的动作、神态、语言。

师:对,作者就是抓住了父亲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来写,让父亲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抓心路,写深启示

师:这段话中,作者还写到了另一个人物就是“我”,那么作者写了“我”的哪些方面呢?

生:写了“我”的语言、动作、心理变化等。重点写了“我”的心理变化。

师:“我”的心理是怎样变化的?

生:“急切”“委屈”“乞求”“依依不舍”。

师:要写好“启示”最好也要能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方面的细节。特别是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下面开始习作。

附:学生作文

写字的启示

星期三下午的写字课上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真让我太难堪了。

下午第一节是写字课,同学们都在教室里认真写字。我也聚精会神地练习着。不一会儿,老师来了,他走到我身边轻声说:“你去把生字抄写在黑板上。”我拿起语文书走向讲台,看着上面的生字用粉笔写了起来:“窃”“锅”……最后一个“柜”字写完了,我拍拍手上的粉尘,大步流星地走回座位,心想多么小儿科的一件事啊。

当我正沉醉在我的书法技艺里时,突然,同桌用手捅了我一下,悄悄说:“张菱,你写错字了。”“笑话,我怎么可能写错字呢?不要开这种愚不可及的玩笑。”我头也不抬冷笑道。“不相信你用书本对照一下!”同桌急了。我猛地一抬头,拿起书本一一对照起黑板上的生字。顿时我的脑袋“轰”的一声,脸“腾”的一下全红了,由于一时的疏忽,我把“柜”字后面的“巨”写成了“臣”字。

唉!太粗心了,照着书本写都会写错,真是笨啊!我怎么犯下了一个这么低级的错误?这可怎么办、怎么办啊?此刻我心急如焚,不停地抱怨自己,心不在焉地在写字本子上胡乱划着。这时我的耳畔又响起平时妈妈讲过的话:“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于是,我站了起来,走上讲台,想把写错的字改过来,老师看见了,示意我别着急,让我先回到座位上。这时,我环视了一下四周,仿佛同学们都用一种嘲笑的目光看着我,我恨不能找个地缝钻下去。我回到座位,头也不敢抬起来,只伏在桌子上。

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范文 篇二

师范附属小学 四(5)班谌辰

近百年来,人类从动物身上得到了许多启示,模仿它们的原理发明了许多东西。

人类从鲸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声呐,用来探测敌方水下潜艇和定位。人们还从射水鱼利用压缩空气发射水珠击落停在树枝头的鸟儿的原理得到启示,发明了用火药气体的能量将弹头发射出去杀伤敌人的枪。

这些知识给了我极大的触动,使我对大自然不禁产生了浓厚兴趣。鲨鱼常常在水下轻而易举地超过潜艇,是因为它是用尾鳍获得前进的动力,身体呈流线型。而流线型是在水中受到阻力最小的一种身体形状。用尾鳍横向摇摆又是速度最快的推进方式。所以,就可以把这两个原理用到潜艇上:潜艇尾部装有镰刀状的推进舵,行进时横向摇摆,或上下摇摆为潜艇提供动力。另外加设小型螺旋桨为辅助动力。潜艇身型也改为流线型,以减少水中的阻力。这样便可以出其不意地加速冲入敌方腹地,将敌方停泊在港口的舰只全都炸毁。

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范文 篇三

人们从动物得到的启示有很多,比如蜻蜓的复眼,自从人们对蜻蜓的复眼经过研究之后,发明了复眼照相机;大家可能在上学的时候也都知道,雷达也是从蝙蝠的身上来得到启示的。另外飞机的设计师还广泛的研究了苍蝇,蚊子,蜜蜂等各种各样的飞行动物以及昆虫,为了从中得到启示,来研究出各种各样优良性能的新式飞机来。

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是很多的,比如复眼照相机、雷达等等。对蜻蜓的研究发明了直升飞机;对于蜘蛛网的研究,发明了新的行为以及渔网;对乌龟的研究发明了坦克;对动物巢穴的研究制造了新型的狩猎技术。总之动物对于人类的启示启发还是很大的。

(来源:文章屋网 )

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范文 篇四

教学《人类的“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时,发现了局部的改变:由原来的“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改为“科学家从鱼儿的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由原来的“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类一种”改为“其实,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何止鱼儿一种呢”。

这应该是语文教学宝贵的资源,要引领学生在品味文本的过程中感受语文,学习语文。

于是,我很快修改了课件内容,将新旧教材中的语句都出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对比着读来品味,感悟。

我对学生说:“上面一句话是原来教材中的语句,后面一句是现在教材上的语句。请同学们读读看,你觉得哪一句好,说说理由。我们不要迷信权威,要说出自己的感悟与理解!”

学生开始自觉地朗读着大屏幕上的语句。或许是受到我“不要迷信权威”的鼓励,他们大胆地说着自己的观点。

“我觉得原来语文书上的句子比较好,因为原来的语句中,讲明了从鱼儿的哪些方面得到了启示,并且,鱼儿能在水中自由升降,潜水艇也是能够在水中自由升降的,它们之间有这样的相似点。”“我也觉得原来教材中的语句比较好,因为那样写得比较具体,让人一看就明白从鱼儿的哪些方面得到启示。”

其实,我也觉得原来教材中语句比较具体明确,但是,教材的编者进行这样的修改,肯定也是有原因的吧!况且,一件事情、一句话或是一段语句,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可能从具体明确的角度说,第一句话有优势,从哪些方面,改为现在语句体现出它的优势了呢?我将球继续抛给学生!

学生们继续对比着读两句话。瞬间,有学生举手了。

“老师,我感觉现在教材上进行这样修改,好像更简捷些。一下子就将鱼儿与潜水艇的关系说得很清楚。”

“老师,从‘科学家从鱼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这句话,我们还可以用到课文后面:科学家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看来,同学们真聪明,改动后的这句话,还有举一反三,帮助大家概括自然段意思的作用呢!看来,大家已经明白了编者这样改动的目的了。看来,不管老教材新教材,其中的语言都有长处,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才有不同的优劣之分。“那么第二处改动的地方,同学们能否通过自己的感悟体会出不同的味道来呢?”我适时地将老教材和新教材的两句话在大屏幕上点了出来。

或许是有了前面语句品味的环节,学生很快品味出:原来教材上的语句,读上去好像是硬邦邦的,只是告诉人们许多生物可以充当人类的老师;而修改后的句子,从“鱼儿”两个字可以体会到作者对于鱼儿的喜欢,更贴近阅读的我们(小朋友)的语言,而最后一个“呢”字的增加,用反问句的形式,问中有答,使语言更丰富!

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篇五

大自然真是奇妙无比。人们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研制成功新的仪器、机械,于是产生了一门科学,就是仿生学。

自古以来,人们从许多动植物身上得到启示,做出了许多伟大的发明,例如:人们从旋风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电风扇;从荷叶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雨伞;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

一次,鲁班上山砍柴,不小心被一种带刺的草刮伤了,于是,他灵机一动,便摘下这种草拿回家仔细研究。结果发现这种草的根上长满了齿形的、锋利的刺,他就根据这种齿,不断地思考和实验,终于发明了锯子。鲁班的这一实验,是他善于去观察和发现才做出锯子。我们善于观察,也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成果。

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篇六

小学生思维存在不少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因此,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全面性、深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学生形成正常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蕴藏着科学道理:《画杨桃》中体现出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蛇与庄稼》告诉人们面对事物之间复杂的联系,应仔细研究,把握规律,才能把事情办好;古诗《题西林壁》强调冷静客观地进行调查分析,全面正确的认识事物;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要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揠苗助长》告诉人们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于求成,就会把事情办糟等等。通过一些蕴含哲理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指导自己的行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四、让科学技术贴近学生生活

《奇妙的电脑》一课属于科普知识小品文,向学生渗透了电子计算机的有关常识,可以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的志趣。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构造功能以及和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技术发展速度的惊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计算机和网络日益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计算机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认识到计算机时代的到来,为适应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一系列电脑应用技术的必要性。

《新型玻璃》一课介绍了新型玻璃及其在现代化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中,让学生当一回推销员,把某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用途向顾客进行介绍,在问答表演中掌握新型玻璃的功能,感叹科学发明的了不起。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各行各业中得到应用,让学生开展社会小调查,把生活中科学发明的特点和用途记录下来,通过调查报告、学生举例说明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爱好。

五、让科学幻想激发学生创新

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神话中的奔月、补天,插上翅膀飞翔,脚踏风火轮穿行等等,现在几乎都已成为现实。语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展开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蝙蝠和雷达》一课讲的是科学家通过蝙蝠飞行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能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雷达的故事。事实上,人类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是从生物身上得到启示的,从而就产生了一门新兴的科学——仿生学。学习完课文后,教师设疑,科学家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学生争着回答:鲁班从植物的叶子得到启示,发明了锯;人们从鱼得到启示发明了船;从鱼鳔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从鸟儿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青蛙等得到启示,创造了蛙泳……一下子就举出了十几个例子。这些都是人类已经发明出的,再请学生们想一想,自己从什么得到启示,觉得可以发明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尽管有的设想显得可笑,却也闪耀着学生们创造思维的火花。

六、让科技制作锻炼学生能力

江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21世纪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才智反映在他的手指尖上。”通过科技制作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仔细分析,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范文 篇七

“父亲大人膝下敬禀者:

儿现在海防,明日便入广西,应陆将军之招也。初八日通香港,因行踪须密,故不登岸。又虑大人惊忧,故不先禀告。今儿不久到广东矣。侍奉之日在即,谨先以数语报平安,藉纾慈念。

此福安

儿宏叩禀阳三月十八日”

这是一封1916年写成的信函。出自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梁启超之手。

1915年,袁世凯,这一倒行逆施之举引起了公愤。蔡锷秘密离开北京,到云南揭起反袁义旗;梁启超也到了广西,策动西南军阀陆荣廷反袁。1916年3月15日,表面拥袁,暗中纠集却反袁力量的陆荣廷在柳州通电宣布广立,护国讨袁。4月6日,广东宣布独立。同年5月1日,两广护国军都司令部在广东肇庆成立,陆荣廷、梁启超等为抚军。

在这封致父亲的信札中,梁启超透露了他的行踪。为掩人耳目,他先从上海赴香港,再转道广西。虽然,陆荣廷宣布广立时,梁启超还在赴桂途中,但计划是在梁启超离沪前即定好了的。陆荣廷“言将起义,极愿得梁任公相助”。因此,陆采用梁起草的文电以两人名义布告天下。

风雨飘摇的乱世里,本该拿笔的柔弱文人不得不扛起了大旗,也留下了一份历史的见证。当事件裹挟着时间远去化作历史,作为过程的载体和见证者,文物并没有随当事人离去而沉默,反而在今天成为一场又一场交易的主角。

从“过云楼”到“南长街54号”

9月17日,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匡时”)召开了“梁启超与现代中国——南长街54号藏梁氏重要档案新闻会”,宣布一大批梁启超档案即将被列入其秋拍阵容。这批梁氏档案是由梁启超的弟弟梁启勋后人整理收藏,包括信札、手稿、书籍、家具等共计950余件文物,底价5000万元人民币。

从在匡时获得的资料中显示,287通信札,涵括梁启超胞弟梁启勋收藏的梁启超信札240余通、康有为信札23通等。通信方涉及民国政坛风云人物袁世凯、冯国璋、孙传芳等。

此次拍卖的重头戏是梁启超的亲笔往来信札。一方面,作为书法作品,对热衷中国艺术品收藏的藏家而言,“将大书法家梁启超的手书”收入囊中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不可回避的一代大家,其信件中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司法等方面内容,它的史料价值与研究价值也是不言而喻的。

“这批文物对于研究梁启超而言,能够重新评估任公在历史上的意义。他的伟大是被低估的。”匡时拍卖副总经理谢晓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多次强调这一点,“透过原件感受到他的谋篇布局、语气、侧重点,对于更直观地分析他当时的心境是任何其他东西所不能比的。”

该档案一经推出就引起了各方的关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也专程前往参观。春拍就曾成功运营,将一级文物“过云楼藏书”拍得两亿一千六百二十万天价的匡时拍卖,也不断地在制造吸引眼球的话题。

“过云楼藏书”拍卖是将关于这家江南著名私家藏书楼的买卖成功地发酵成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事件,引发北京与江苏两地的古籍争夺战,引起了广泛关注。匡时拍卖也因此在内地拍卖行业的地位也扶摇而上,成交额从2008年排名第七,今年一跃挤进前三。

借鉴“过云楼藏书”的推广经验,在“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的宣传上,匡时也表现得不遗余力。新闻会、学术研讨会、全国巡展、演讲周等活动已经赫然落在日程表上。据谢晓东透露,此次梁氏档案的推广与之前稍有不同,除了与清华大学合作以上活动之外,匡时还准备做一些线上推广,有关梁氏精美信札的参与性活动、讨论性活动,但具体细节示时间而定。“从公司的角度而言,这是一次宣传品牌价值的机会。”谢晓东对记者表示。

“匡时知道自己的劣势。做规模做不过,我们选择做价值,尤其突出我们的文化价值观。”匡时公司董事长董国强曾在“过云楼藏书”成功拍卖之后对媒体表示。同样,谢晓东也坦言,作为公司的战略性品牌项目,不为其经济价值,更看重的是所带来的社会价值。

“目前,对梁启超的认知主要集中在学术界,而我们要通过商业运作,更多地为社会大众所认知。”匡时公司还将联合中华书局出版《南长街54号梁氏档案图录》对外,“这样操作无疑会影响内容的独有性,换做另一家机构也许不会这样做。”谢晓东对记者表示。

拍卖的秋天

自1992年,北京市政府举办“92国际拍卖会”以来,文物拍卖已从“冷宫”走出,发展了20年。但关于如何规范的进行文物交易,却一直拖延到2011年9月,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启动的第一届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标准化达标和示范企业评定工作。

当年74家参评企业,市场份额占据我国2011年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75.78%。最终公布的只有44家企业达标。经历了混乱的野蛮生长年代,存活下来的企业越来越开始思考其生存之道。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三年内,中国文物艺术品出现了新一轮火爆行情:2009年一件清代乾隆时期的宫廷纪实绘画作品《平定西域献俘礼图》,拍卖成交价高达1.34亿元人民币;2011年,元代画家王蒙的绘画作品《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人民币成交……

截至去年底,中国境内从事文物拍卖的企业数量已达309家。最近,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领军企业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还到香港拓展文物艺术品拍卖业务,而国际老牌拍卖企业苏富比也将业务拓展到北京。而类似匡时这样走专业性拍卖路线的后起之秀,也逐渐摸索一条属于自身特色的营销之路。

尽管如此,拍卖市场的冷热总是来得特别早,在2011年春拍创纪录之后,秋拍的成交马上出现了萎缩(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国艺术品拍卖全年成交总额为934亿,秋拍成交总额为428.07亿,成交率41%)而2010年全年的数据仅有573亿成交额。据中拍协提供的2012年上半年经营报告显示,今年1-6月,成交额仅有924074.7223 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47.35%。

在北京的一家古玩城里,记者观察除了两三个专程从外地赶来求鉴定的物主之外,整栋楼里都非常冷清,不少店家还未开门。记者向一位专门从事文物交易的店主质疑此事,她表示,文物买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来回博弈很多回合也未必能够成交,因此这说明不了问题。店面不是主要的,很多人长期在外跑生意。

但在该店主看来,整个市场“不可否认,自去年秋拍以来一直处于低谷状态。藏家不愿出货,基本上都是囤货,想等市场环境好一点儿之后,再拿出来。”

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在分析秋拍市场时提到,观察今年的拍卖,一定要有一个前提:由于市场信心的动摇,加大了人们对于市场风险的预期,避险情绪的蔓延逐步成为市场中一种挥之不去的气氛。

海外回流的尴尬

迄今为止,2012年秋拍的预热也未能给这个渐冷的初秋增添一丝温度。西沐认为,目前市场上好的拍品征集非常难,导致很多公司去海外征集。

事实上,海外回流藏品并不是新鲜事。很长时间以来,文物回流之后,除了部分进入博物馆之外,相当多的部分进入了艺术品流通领域,发生二次交易。如果细分的话,有相当部分进入了拍卖市场。

而进入拍卖流程的最大问题是:曲高和寡。姑且不论真伪难辨等技术问题,但是与《文物法》的冲突和高企的价格,就足以令人忧虑。

如圆明园兽首失踪多年后一个个进入公众视野。同为圆明园海晏堂御制十二生肖铜像,从2000年第一批入诸视野的7件兽首铜像文物开始,其价格总体呈现不断上扬的趋势。2000年铜牛首、铜猴首的回归,一共花去北京保利集团1593万港币;随后被拍回的铜虎首耗资1544万港元;2007年,铜马首的价格飙升至6910万港币;2009年,鼠首和兔首铜像竟又拍出了2800万欧元(含佣金当时计约3亿元人民币)。而每次圆明园文物拍卖消息传出时,国家文物局需要表态,或者禁止国内文物收藏单位参与文物竞拍。如铜马首就是澳门赌王何鸿燊拍下捐赠的,国内资本即使有实力也很难以合理的身份参与交易。

近年来,国内的民间资本开始参与海外会有文物的交易,但是占比并不高。据中拍协提供的资料显示,海外回流文物占全年两季大拍20%的市场份额。但精品不多,“海外文物的回流能够起到活跃市场的作用,但是需要把关。现在国内的鉴赏能力参差不齐。真正好的鉴赏家都是要活跃在一线市场上,学院派在这方面欠缺。”天雅古玩城副总经理杨实说。

同时,高达30%的进口关税、增值税的综合税负也让很多本就资金不足的企业望而却步。特别是自今年4 月以来,北京海关针对艺术品进口环节进行了持续的查税活动,震荡了整个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信心。匡时也成立了北美代表处,但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的侧重点并不在此,要依整个市场环境和政策情况而动。

杨实告诉记者,当年流通出去的文物,除了八国联军的掠夺,出口外销,建国后因财力不足先买后卖的一部分以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赚取外汇的需要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赝品。

曾作为中国赴法国追索圆明园兽首律师团首席律师的刘洋对记者表示:“我国的《文物保护法》是世界上最好的法律,但是与现实相比有点过于理想主义。很多规定并不细致,与市场不符。”他认为现在的海外文物回流基本上演变成一种市场行为,国家很少再参与其中。

文物除了具备一般鉴赏艺术品的稀有性,因其特殊的史料研究价值,也一直备受推崇,成为拍卖宣传的噱头。但其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是否有违了文物保护与文物研究的初衷呢?

“据我观察,文物拍卖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收藏投资行为,很少有永续性的收藏。”谢晓东对记者表示。

变成一场交易

一旦牵扯到利益纠纷,就不再单纯。也正因此,拍卖市场喧闹多。

梁氏档案的拍卖也未能幸免——梁启超后人认为,匡时宣传打着梁启超的招牌,但事实上拍卖这批文物与他们无关,是梁启勋后人所为。这令其感到非常气愤,“梁任公生前曾对家人交代,他离世后,他的遗作都应捐献给国家,不能出卖,作为梁任公后代,我们从未出售过梁启超的文稿和物品。这次违背梁启超意愿的拍卖行为与我们无关!”

匡时公司方面对此回应,展品的真伪不存在问题,不会影响拍价。但对存疑部分,会要求梁启勋后人给予更多的证据。

市场的浮躁与混乱让专注于收藏的杨实觉得有些惋惜,“收藏是为了研究,讲求完整性与精品。但从投资的角度而言,更多地是对利益的追逐。两者之间的出发点不同,处理方式就不同。”

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篇八

启发的含义。 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思想及实践在中外教育史上是源远流长的。在我国,“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篇。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育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也有精辟的论述:教学应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对学生引导而不牵着,鼓励而不强迫,启发而不代替,这就叫做善于自我诱导。德国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也对教育启发技巧思想的理论化做出卓越的贡献。他认为“教育就是引导”,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启发教学的含义为: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以高超的技艺适时巧妙地启迪、诱导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学会动脑筋思考和语言表达, 生动轻松愉快地获得发展。

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其实,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做出表示某种暗示,也会诱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通过实践,我总结归纳如下一些常见的启发教学方法。

1 设疑法

“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支点。会不会“设疑”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技巧的表现。一个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 、启发学生思维,即善于引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例如,有一次讲到介词后动词的变化问题时,一学生说介词后的动词全部都要用-ing形式。于是我就在黑板上写出一句:The boy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but,然后问but后用sleep还是sleeping?大多数学生认为用后者。于是,我颇具哲理地启发道:“真理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喔”。这就形成了一个“悬念”,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需要,然而,我并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让他们自己回家查资料。这样,不但启发学生思考,而且培养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2 创境法

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动词“help”的不同用法时,我利用电脑多媒体播放了一个顾客买东西时店员问他“Can I help you?”的情景片段和一个人落水后大叫“help”情景画面。让学生体会两个情景之间的不同含义并解释出来,这样学生不但理解了这一词的用法,而且由于借助于情景记忆印象很深且不易忘。

3 激情法

课堂教学中不仅有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理学研究表明: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有助于思泉喷涌,而苦闷的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像个音乐指挥那样激起学生的情绪:使之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而为进一步启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常见的激情启发方法有:1.通过放录像、录音或生动讲述,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情不自禁地去思考、去探索。例如在教“Air pollution”一课时,我就放了一段关于污染的录像,那些由污染产生的可怕后果深深地触动了学生,为我进一步启发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2.找些能引起学生丰富想象的实物,使学生睹物思情。如教“My famliy”时,让学生拿出自己家庭的合影,然后用英语介绍,借以激发学生的家庭观念及热爱父母的心情。

4 研讨法

随着“探究。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大量推广和开展,启发教学显著地体现了自身的重要性。教师将启发贯穿于讲练中,通过循循善诱,步步启发,调动全体学生的思维,共同研究、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或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自己分组讨论,利用集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这一方法在理解课文和处理难点问题上较为常用,且效果明显,特别在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思维能力方面尤为有效。

5 类比法

利用某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之处,启发学生从甲物联想到乙物,并学会运用甲物的分析方法来分析乙物。例如,我在给学生讲“the other与another”的区别时,我就先在“another”的“an”与other之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冠词the、an之间的区别去思考the other与another之间的区别,即通过分析两个冠词与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的共同特征,进而从不定代词和定冠词之间的不同迁移思维出两个不定代词之间类似的区别。这样,不但帮助学生通过类比法解决了问题而且又教会了学生一种思维方法。

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篇九

〔关键词〕神圣;世俗;神话;显圣物;《神仙传》

〔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1)06-0124-04

①对于道教神仙的塑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将现实中的人物加以道教式的加工改造。纯粹“史”的意义上的描述,圈囿了道教的特性,恰恰是“传”才使道教神仙丰满起来。道教神仙传记是道教史传中的非常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叙事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宗教自身的显现方式,而恰恰是显现,才使一门宗教具备了长期传承的可能。将葛洪的《神仙传》作为第一部道教意义上的神仙传记,以道教徒的信仰作为它的奠基,生成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神仙的显现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神仙传》对于道教的意义就非比寻常。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资助科研项目“道教与四川民俗文化”(06DFWH008)

〔作者简介〕阳淼,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4。

一、前言

宗教学现象学大师伊利亚德在《神圣与世俗》中,基于对宗教本质的“整体理解”,通过排除价值判断的“客观性”,以“神圣”一词来概括宗教的本质。于伊利亚德而言,“神圣”作为一种在宗教中所特有的整体状态,是对神既敬畏又向往的情感交织,而这种整体状态“只有在神圣与世俗之辨证关系的框架中才能得到完全的揭示。”(1)

“神圣”,是不可言说的,任何概念或定义的强行给予反而对它形成遮蔽。伊利亚德秉循着现象学“回到事情本身”的原则,通过对诸多宗教现象的描述,使“神圣”翩然到场。他认为,“宗教的全部历史正是建基于‘圣显’即无数神圣实体的显现之上,从初民对石头、树木的崇拜到基督徒对耶稣道成肉身的信仰,均显示了同样超自然的神秘行动,就是不属于此世的实体通过世俗事物的中介显示出全然相异的价值秩序。” (2)“显圣物”原是俗世中物,却因为“圣显”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显圣物。显圣物既是“神圣”的,又是“世俗”的,作为石头或树木,原本在大千世界中平淡无奇,从它们本身来说,是看不到世界的被创造,生命的再生,或是力量的永存,但 “神圣”一旦降临,它便以“显圣物”的身份生成,承受着“神圣”的被赋予,不断形成某种超越于自身的东西。“神圣”便随着显圣物的甫一生成,便源源不断地涌出,弥漫于自身所营造的境域之内。它虽与“世俗”相异,但并不与其割裂,但却最终,显示出与“世俗”的截然不同来,并在每一次的“神显”中它们总会不期而遇。

“世界存在的本身即‘意味着’某种东西,‘要说出’某种东西。” (3)“神圣”不仅是可以“所示”的,更是可“说出”的,通过“说出”与“示”来听无声之声,观无形之象。“说出”是不需要客观理性的估量,它仅仅是对当下的一种原初的领悟。“神话揭示神并展示它的力量。人通过讲述神话不仅仅是学到某些东西,而且是通过讲述神话而成为某种东西。换句话说,神话通过被重述而展示出神圣的力量。”(4)神话在叙述中展示出“神圣”的力量,带着敬畏与向往,“说出”的过程,就是“神圣”的再创造或再现的过程。首先,“神话一旦被传诵,一旦被展现,便成了毋庸置疑的真理,就能确立了一个绝对的真理。”(5)它是其所是,并惟其所示!“神圣”通过“说出”,在时间的延绵与空间的转换中得以传承,乃至显现,神话的展示也是一种“圣显”。

神话的形成早于宗教的成形,它“说出”了初民在蒙昧之初对“神圣”的最初感悟,展示了“神圣”是如何穿越了时光与事件织就的帷幕,回到了原初的意义,回到了开端,回到它的本真状态,“神圣”在“说出”的勾勒中显现。作为一门宗教,道教有其自身对“神圣”的言说方式,而《神仙传》作为道教史上第一部由道教徒所著的神仙传记,它对“神圣”的展示,不仅承接于神话,还通过为神仙作“传”这种通俗而更有信仰力的方式令其到场自行显现,这种富于民族性而又原生态的显现,更加浓墨了“神圣”的二重性,更有力地体现了道教徒之为道教徒的信仰。

二、神话 与“神圣”

在宗教研究中,伊利亚德对神话的作用非常看重,将其看作打开本源性奠基大门的一把钥匙。首先,神话承载着“神圣”的存在,“神话把本质保留在显现中。神话现象不是一种表象,而是一种真正的出现。”(6)神话是一种心灵自发的创造,对超越性存在者的涌出,源于众存在者对于当下生存的领会与解释,或是说对本源生活的触动与感悟。在他们看来,天地间的一切都打上了“神圣”的烙印,生活就是“神圣”本身,对“神圣”有着天然的亲近。“同时,这是对神圣的渴望,也是对存在的依依不舍。……确实,这不仅仅是一种乐观的存在观,而且也是一种对存在的执着。通过自己的一举一动,宗教徒已经表明:他仅仅信任存在;他对存在的参与,是通过他一直坚守着的原初启示而得以确保的。全部原初启示都是由他的神话组成。”(7)神话构造了对生命及世界的创造,对神话的皈依不仅是对“神圣”的皈依,也是对存在的皈依,对生命的皈依。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神话,都对自己原初的生活有着本源性的领会与解释。它们无一例外地表达了:神圣生活就是世俗生活,宗教人既自然地作为世俗的存在,又分享着一种超越的生命,因为只有超越者的存在,“神圣”及其样态的显现才能成为可能。

其次,神话构成了“神圣”的开端, 开端如何开始,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后来如何发生。对于初民,甚至宗教徒而言,神话讲述着神圣的时间和历史,奠定了信仰,乃至生存的基石,它是“神圣”最早的存在和对世界的参与。“对于早期的人类而言,神圣就是力量,而且归根到底,神圣就是现实。这种神圣被赋予现实的存在之中。神圣的力量意味着现实,同时也意味着不朽,意味着灵验。……宗教徒在内心中对生存、对参与存在和被赋予力量的殷切渴望。” (8)神话里盛满了“宗教乡愁”的喜悦与哀怨,奠定了“神圣”后来的显现范式,牵引着过往的开端,神话在述说中“圣显”,是“神圣”的说出与表达。神话中的开端与世界及其秩序的创造紧密相连,跟生命的起始密不可分,跟人类的出场息息相关。

“神圣”是存在的基础,神话创造出了存在的“范式”,营造了对产生存在“真实的开端”的意义域。“开端作为一种‘质’的存在之可能性,涵摄并统握着后起的开端之‘存在’,故而一切研究本质上首先以及最终都不得不‘援引’或者‘重温’事情的开端,以逼近乃至进入‘事情本身’”。(9)对开端的一次次溯求,构成了对“神圣”的一次次更新与延续,“神圣”是永恒的,就在于一次次的重现或重述中,一而再的现身。中国也有神话,也有童稚时期的“摇篮曲”,并在神话的土壤里,开出了如《神仙传》之类的奇葩来,成就了神话与它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在神话中所形成的长生不死、呼风唤雨等主题,构成了神仙显现方式的核心,奠定了其开端。对道教来说。《神仙传》是信仰的“神话”, 敞现了自身“神圣”的意义域。

三、“神圣”与《神仙传》

(一)《神仙传》――一部基于信仰的“传说”

“神仙传乃信仰的栖居之所,乃信仰传递自身、显示自身以及守护自身的基本方式。所以,一切形式的‘神仙传’,都是信仰成其为信仰的自身开启方式,是信仰之为信仰的生存性签名。” (10)“传”本有“驿站”的意思,特指辗转相传,不期于湮。经过东汉经学的洗礼,“传”在世人心目中,拥有了较高的地位,在道教徒那里,《神仙传》具有“传”而咏之的价值。葛仙君以儒道思想之通透,通过“传”的形式来为神仙著书立说,其意在于为神仙张目,将从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或是经过道教式“过滤”的民间的传说,通过信仰的“加工”,以“传”为钥匙,开启道教自身的启示方式。

与神话不同,《神仙传》里的主人翁大多是后天而“神圣”的,没有直接参与对宇宙的创造,对宇宙“原初时间”和“原初事件”有着天然的疏离。就超越性而言,它似乎先天不足,关于宇宙秩序的创造,他们自然而然地被“被给予”。

“神圣”之所以能被既敬畏又向往,一是由于“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易•说卦传》),《说文》里说:“天神,引出万物者也。从示申声。”(11)它首先是赋予了万物的生命,并在这“赋予”的样态中显现自身。“神”是作为世界样态及其秩序的最终确立者,自身的原初样态决定了后世对其“神圣”内核的阐释与维护,因循神话而来的庆典仪式,其表达方式都是在神话的“启示”中被给予的。“圣,通也,从耳呈声。”(《说文》) (12)“圣”,有“通”的意思,耳聪目明,通“神”而为“圣”,早期的“巫”就是圣的雏形。在中国神话中,民神杂糅并非罕见,半人半神的人物也是常见的。“绝地天通”之前,人神混杂,“绝地天通”之后,“人神异业”,才缓缓拉开了“神圣”与“世俗”的两重帷幕。在原初的语境下,“神圣”一开始就具有了“神”和“人”的两重维度。而道教的神仙从一开始就承接了早期的“圣人”传统,上承天,下连地,先天性地连接着“神圣”与“世俗”。

“同其它信仰形态一样,作为信仰的道教,是人类此在[xviii]的一种在‘见证’中参与着、在‘启示’中当场发生着的生存方式;而作为‘神仙信仰’的道教,则是民族性此在的一种在其见证或参与中的经由‘神仙’启示出来的独特生存方式。对于道教神仙信仰来说,源始切己地启示且仅仅启示给道教信仰,并且作为启示才构成道教信仰的,就是‘神仙’”。 (13)“神仙”一词的构成及显现,是合乎道教的宗教语境的,是信徒对“道”的深刻领会。仅从字义上来看,“神”先天而神圣,“仙”乃后天而神圣,“仙”的“神圣”被给予乃是由于“神”的恩赐,但“仙”自身的“寿考之迹”和“长生仙去”,乃是向启示绽放出了自身,从而自身也成为启示的启示,让人衍生出了既敬畏又向往的情感交织。如同“一座神庙能够通过敞开的门厅让神的形象现身在场,从而开启出神圣的领域。这领域作为一种尺度,能够把各种道路和关联聚于一体,从而使诞生和死亡、灾祸和福祉等等事件成为人类命运的表现形态。”(14)

毋庸置疑,神仙信仰作为一种宗教的信仰,它从自身之中绽放出了“神”的本质,人从己身中释放出了“神”性,回到了“神圣”的“原初开端”,尽管先天性有所缺乏,却光辉流溢。

《神仙传》,作为信仰的“传说”,是道教的显圣物,它可以使关于信仰的诸种事件成为人的本质的显现形式,从而显现出人的存在,一种可以“肉身成道”的存在,由此,才有 “神圣”的到场。而在神话中,却总是不期然地表现出“道成肉身”来,“神圣”不证自明。《神仙传》所构建的“神圣” 之维,在生命的永恒性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空间。与神话不同,它不执着于对宇宙神圣秩序的开创,而是积极参与对宇宙神圣秩序的持守,对它而言,宇宙秩序是自然而然神圣地存在着的。

无论对于人或是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能给人带来更源初的体验呢,生命是一切存在者得以存在的根本。生死问题是宗教的根本所在,也是一切“神圣”得以向人敞开的奠基,它使人对这神圣世界的参与成为可能。而《神仙传》正是因为置身于这种对生命的最原始的切入,构成了“重生”与“永恒”的二重主题,也是承袭神话而来的恒久不变的吟诵。

(二)“生”与“力”――《神仙传》的“圣显”

正是在“生命”和“力”的意义上,《神仙传》才具有可以生成“神圣”的诸种可能性,并使可能性成为现实,因为它直接面向了生死本身,它的“域”是生死之“域”,也是源始之“域”。

“神圣”之所以被向往、被敬畏,乃是由于它对宇宙秩序的开创与持守,以及“力”的赋予,赏罚之力、呼风唤雨之力、“天垂象,见吉凶”(15)之力,以及对生命的持守与回归。在神话中,“永生”只属于神,在《神仙传》中,永生还属于半人半神,因为他通过对“道”的靠近而通“神”,让“神圣”的显现成为一种现实,并让自身也成为对“神圣”的启示。生死构成了人类最本真的神圣之域,也是人作为存在者的不可回避之域。

人出于对存在的持守与依恋,总是不由自主地抗拒死亡。生死,连接着神圣与世俗的两重空间,神或半神的存在,凸显出在神圣空间里对生死的超越,世俗的生命可以终止,但生命势必向超越之维绽放。“对精神生命的进入总是需要对世俗状态的中止,这样一个新的出生才会紧随其后而生。”(16)神仙的长生就是面向“再生(重生)”,他的再生不仅身体“接着生”,从表面上看,仅仅是肉身在世的延长。其实不然,他早已通过道教的“化”,蜕去了凡俗的皮,面向再生的“永生”。在《神仙传》中,即便通过死亡的方式来终止“世俗”的生命,但面向的却是超越的“神圣”之维。李少君的“蝉蜕”、左慈的“尸解”等皆以形体 “死亡”的方式告别尘世,把“死”看作对“生”的成全与解脱。这些不同形式的仙人之“死”,并不是走向世俗意义上的“死亡”,恰恰越过了这个“坎”,他们便以另一种方式达到永生!死亡,就是他们的一个仪式,一个回到原初生命的仪式,或是再生的仪式。死亡,不仅是世俗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也是神圣人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范式”,通过对此“范式”永恒的复归,他回到了重生的“原初时间”,经历着如第一次拥有生命的神圣时刻。他此时的重生,已经得到了质的飞跃,充满了天地间生机活力。通过《神仙传》可以看到,神仙得以实现对生命的绵延,不仅是“精神性”的,更是现实性的,且不乏“实证”的范例,这便是道教之为道教的根基所在。

“对于宗教人而言,超自然性与自然性是恒久的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也总是表现出某种超越自己地东西。因为宗教人通过世界的自然方面来理解的正是它的‘超自然性’方面”。 (17)除了寿考和长生以外的神迹,神仙的到场又与突如其来的诸种异象联系在一起,或又寓身于万物的变化之中,完成诸多人力所不及的事情。在神话中,这些本是神的“专利”,但在仙传中,它们被转让了,或者被分享了。因为神仙不寻常的到场也是一种“圣显”,只有天要所示,人才有所知,才能对“神圣”有所领会。神的“力”是与生俱来的,而神仙之“力”却是求而得之的,是人性中神性的又一升华!

在《神仙传》中,神仙因“化”而积聚了“力量”,并随着述说的推进层层涌现开来,在地上的名山大川中有着洞天福地,在天上也有着凌霄宝殿,通过辽阔而高远的居所来昭示其力量的强大与永恒。在《神仙传》中,早期的神都被逐渐“仙”化了,有的以新的身份行使着以往的职能。神仙被淡化了对创世之功的张扬,却有着对天地间最神圣的生命的绵亘之功,宇宙神圣秩序的持守与维护。对于世俗空间,他们超越而不超离,以自己的方式践履着人间伦理,维护着人间正义,罚恶扬善,甚至肉身,也可和光同尘。它启示着对生命再生(永生)意义的开启,生命的降临与护世之功紧密相联,混沌中孕育着生命,而生命中却孕育了“神圣”。没有对生命的期望与守候,“神圣”的存在与绵延便不可能,神仙虽超越于“世俗”,但与“世俗”有着超乎寻常的贴近。

四、结束语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神圣是一种真实的实在,因此它同时也是一种力量,一种灵验,以及是生命和生命繁衍的源泉。”(18)透过《神仙传》的所示与说出,看到了人与“道”的诸种关联,是生命,是“力”。

宗教的形成,不可避免地对本源性的“神圣”形成了遮蔽,道教也不例外。《神仙传》的“神圣”之显现在很大程度上承袭于神话,它“启示”着道教信仰本身,将这两重空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动地“显示”着自己的生命。它是“神圣”的,又是“世俗”的,“神圣”即在“世俗”中,那么《神仙传》则形成于宗教逐渐形成,二者拉开距离之中。它传承着“神圣”,但又与“世俗”有着超乎寻常的密切,它不苦苦寻觅一个创世的开端,而是在现实的再生或是永生的呼唤中令“神圣”到场!“作品之建立开启了一片神圣的领域,召唤着神的到场,正是在神的光辉的返照中,存在者的存在才得以显现出来,从而开启出一个世界。”(19)无怪乎,南朝的陶弘景“至十岁,得葛洪《神仙传》,昼夜研寻,便有养生之志。谓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觉为远矣。’” (20)生命是永不枯竭的神显,道教之于“神圣”的启示与传承,源于对生命的持守与维护,以及对人“神性”的开启和“人性”的保留,它直接活泼泼地面向了生命本身,永恒的生命之门由此而向人敞开,向肉身成道者敞开。

〔参考文献〕

〔1〕〔2〕沙湄。宗教现象学方法的两难―〈圣与俗〉读后〔EB/OL〕.省略。

〔3〕〔5〕〔7〕〔8〕〔16〕〔18〕〔罗马利亚〕米尔恰•伊利亚德。 神圣与世俗〔M〕.王建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94,49,48-49,4,117,6.

〔4〕〔意大利〕马利亚苏塞•达瓦马尼。宗教现象学〔M〕.高秉江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8.

〔6〕〔法〕莫里斯•梅洛―庞蒂著。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68.

〔9〕余平。汉魏晋神仙信仰的现象学诠释―对几部早期道经的纵深解读〔D〕.四川大学,2006.20.

〔10〕余平。葛洪《神仙传》神学位格的现象学分析〔EB/OL〕.省略/xxlr1.asp?id=2196.

〔11〕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161.

〔12〕〔15〕〔清〕阮元。经籍纂诂〔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 ,1982.838.

〔13〕余平。神仙观念与神仙信仰的现象学思考〔EB/OL〕.省略/xxlr1.asp.

〔14〕〔19〕苏宏斌。现象学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08,109.

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的启示 篇十

团结便为力量,独行易遭到袭击

在生活在几千年地球中的人类还只是会拿着石头做工具的时候,便开始观察动物,想从动物上学到什么了,不久后他们发现,一些狮子在面对一些难以对付的猎物时,就会开始团队好做,每一只狮子开始把自己负责的步骤做好,一只强大无比的猎物也架不住“双拳难敌四手”的围攻,最终只能饮恨与狮子的嘴边。

同时绵羊也一样,单独一只羊面对狼的时候,纵然能够跑的多快,只要被狼追上了也只是死路一条,但是当一群羊面对一只狼的时候,分散而不是聚集在一起,那么狼就难以发现目标与做去选择,无奈之下也只能被羊群耗尽体力,放弃追捕绵羊。无论是狮子还是绵羊都传授着团结就是力量的理论,人类明白这个启示后,便开始逐步强盛起来,进入了历史的舞台上,此后便开始了“人类时代”

游击之役,利用自然的屏障

在近代时期,我国由于落后,无法正面对抗敌人的火力袭击,聪明的领导人观察到了身边的动物;一条小蛇在草丛中隐藏着,而他的猎物是一只公鸡,两者体型相差太多,而蛇则是躲在了暗处,寻找自然的天然屏障里面隐藏着自己,乘公鸡不注意的时候,咬了公鸡一口,将体内的毒液注入进去,不久公鸡便倒下去了。领导人利用从蛇等动物给人们的启示,发明了游击战:不断的利用大自然的屏障,来击退敌人,保证我方的安全,这一个启示,造就了许多战争的胜利。

随遇而安,从不会为明天担忧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