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高考家长帮为朋友们整编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论语八则》精选教案优秀6篇,希望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论语》的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类的基础上,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况课文所选内容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2、联系自身,说说对文中有关“学习之道”以及个人修养论述的理解。
3、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视和热爱。
【教学重、难点】联系实际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及现实意义,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引导法和讲授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但你们知道吗?孔子生非其时,一生屡遭打击,从没有获得过实现自己理想的机会。如果我们细考孔子的一生,会发现他的一生无权无势,只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过治理国家之权。但那些声名显赫的王公贵族们早已在历史的长空中灰飞烟灭,而孔子留下的那些宝贵思想直至今天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守丧三年方才洒泪而去,而子贡则整整为他守丧六年。孔子到底有怎样的人格魅力,使得人们对他这样崇敬景仰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走近他的《论语》,来探寻其深邃的思想内涵。
出示任务:对《论语》十二章课文内容的简单回顾。
(二)再读课文,迁移阐发
出示任务:
1、在上节课学习基础上,学生自读课文,用较为简练的语言概括所选的这几则语录中孔子谈到的学习方法及态度,以及人格修养方面的思想观点。
反馈指导:注意语言的简洁准确。
2、结合自身在学习方法和态度方面存在的问题,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态度,并谈谈你对“学习之道”的理解。
反馈指导:注意与自身实际相联系
3、围绕课文中阐述关于修身的章节,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谈谈对这些词的理解,并讨论这些关于修身的论述在今天是否有其现实意义?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反馈指导:理解词语含义与探究现实意义相结合
(三)延读《论语》,拓展提升
出示任务:
1、教师出示几个《论语》中的小故事,并引出相关语句或章节,安排学生分组探究这些语句或章节的思想内容。
2、结合对本课的学习,你认为孔子身上最打动你的是什么?今天我们读《论语》有什么现实意义?
反馈指导:将本课所学内容结合到探究中
(四)诵读课文,情蕴其中
带有感情地齐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音韵美,并在诵读中进一步品悟课文内容,同时感受古代典籍的无穷魅力。
(五)小结与作业
小结:《论语》完整而充分地反映了被我们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的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的政治思想,诚信处事、智慧生存的人道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等等。所有牵涉到人类生存与社会安定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和卓有成就的论述,堪称人生的百科全书。虽然有些篇章仅仅是只言片语,但却精辟微妙,发人深省。虽历经两千多年,今天读来仍激荡着我们的胸怀,启迪着我们的智慧,给予我们丰厚的人生营养。
作业:1.课后自主阅读《论语》,将自己最喜欢的部分摘抄下来,并且说说对它们的理解。
2、《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至今仍活跃在现代汉语中,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后生可畏”“当仁不让”等。你还知道哪些?课文搜集积累,与同学分享。
论语八则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
3、背诵课文
《论语》的教案 篇三
课 题: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教学目的:
1、研读课文,诵读名句,积累文言知识
2、通过学习孔孟的言行,了解他们的为人和境界,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
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明确学习的目的、态度和方法
教 法:
读析、质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三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课文
1、导语:
在学习上要“温故而知新”,还要不满足,不厌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下一节内容。
2、板书课题:学问之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二、初读感知
1、识记:默而识( )之 悱( ) 行( )彀( )
2、初步感知: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三、读析、讨论、质疑
1、学生自读,找出自己的疑点,以备讨论交流
2、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1)识:音zhì,记住的意思。
(2)诲:教诲。
(3)何有于我哉:对我有什么难呢?
(4)束修:修,音xiū,干肉,又叫脯。束修就是十条干肉。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初次见面时要拿十余干肉作为学费。后来,就把学生送给老师的学费叫做“束修”。
(5)愤:苦思冥想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样子。
(6)悱:想说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样子。
(7)隅:角落。
(8)文:文献、古籍等。
(9)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10)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11)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12)喟:音kuì,叹息的样子。
(13)弥:更加,越发。
(14)钻:钻研。
(15)瞻:音zhān,视、看。
(16)循循然善诱人:循循然,有次序地。诱,劝导,引导。
(17)卓尔:高大、超群的样子。
(18)末由:末,无、没有。由,途径,路径。这里是没有办法的意思。
(19)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20)兼人:好勇过人。
3、学生概括各节主要内容,教师点拨明确。
(24)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2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侧面。这对中国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至于在今天,我们仍在宣传他的这一教育学说。
(26)孔子所说的这段话,表明了他诲人不倦的精神,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27)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29)本章主要讲孔子教学的内容。当然,这仅是他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并不包括全部内容。孔子注重历代古籍、文献资料的学习,但仅有书本知识还不够,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所以,从《论语》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经常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一方面向各国统治者进行游说,一方面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但书本知识和实践活动仍不够,还要养成忠、信的德行,即对待别人的忠心和与人交际的信实。概括起来讲,就是书本知识,社会实践和道德修养三个方面。
(30)颜渊在本章里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把孔子的学问与道德说成是高不可攀。此外,他还谈到孔子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
(31)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33)孔子的教育对象、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都有自己的独特 性。他办教育,反映了当时文化下移的现实,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除了出身贵族的子弟可以受教育外,其他各阶级、阶层都有了受教育的可能性和某种机会。他广招门徒,不分种族、氏族,都可以到他的门下受教育。所以,我们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开创了中国古代私学的先例,奠定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思想。
(34)所谓‘学海无涯’!别人向自己讨教,不得已而回答是必要的。如果喜欢随意指点别人,就会自以为是,甚至产生自满而不再进去、追求。这是阻碍我们自身发展的一大忧患!现在很多人喜欢充当别人的老师,对别人的举动、言论横加指责。其实,不知道别人他们的举动都是经过考虑的。这种立场上的区别由于出发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行为是应该理解的。
(3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矩,教师不能教,学生无法学,小至手工技巧,大至治国安邦,凡事都有法可依,有规矩可循
(36)不屑而教的奥妙在于,我之所以不屑于教诲他,是让他羞愧而奋发向上。因此,不屑于教诲只是不从正面讲道理而已,是从反面激发他的自尊心
四、练习巩固
1、掌握文中重点的字词句
2、翻译第30、31段文字
3、整理特殊句式
五、积累与应用
1、名句诵读: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⑤、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六、教后感悟
长春版论语八则教学教案 篇四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孔子及《论语》全面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
2、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并背诵课文。
3、提升思想品德修养水平,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为人处世的思想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
2、教学难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2、写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3、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4、题目解说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5、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6、全文分析
1、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2、难点如何理解孔子的理欲观?
在以往对孔子的研究中,人们往往忽略了对孔子理欲观的研究,通常认为孔子主张只要仁、义,不要利、欲。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能够富贵安逸。因此,孔子并不反对人们去获取财富,只是孔子认为获取财富必须通过正当的方式。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里仁》中传达的正确思想,通过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君子和小人对待“利”的不同态度,从而告诉人们无论致富达贵还是摆脱贫贱,虽然都是人的正常欲求,但是均不能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这是孔子对义利关系的基本看法。在义利关系面前,是见利思义、见义勇为还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确实可以检验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低,孔子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来表达这种判断。
3、通过学习《论语十二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非常看重对《诗》的学习,那么《诗》真的'是一个人提高修养所必须研读的吗?
观点一:是必须研读的。孔子认为,不学习《诗》,就没有办法说话,学《诗》能知言善语,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
观点二:不是必须研读的。孔子只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要学习《诗》的建议,孔子看重《诗》,其本质是对教化和德行的重视。如果一个人通过其他途径能够获得相关的教育,不一定必须研读这部书。
7、写作特点
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2、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论语》的教案 篇五
一、 教学目的:
1. 体会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2. 了解古代语录体散文的特点。
3. 诵读欣赏。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基本字词的含义
2. 理解其中蕴涵的思想内容。
三、 课前准备:
1.准备本课的朗读磁带,收录机。
2. 《论语》、孔子等有关文化常识。
四、 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 学法指导: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含义。背诵、积累,要求熟读成诵,正确默写,并能灵活运用。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演讲,由学生的理想引入教师职业,进而介绍孔子及《论语》。
二、教师简介孔子及《论语》等有关文化常识(结合注释)
1、孔子(前551~前479),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誉为“万世师表”、“千古圣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书,共20篇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三、诵读欣赏。
(一)诵读篇
1、一读文句,读准节奏。
(1)教师范读,学生听清字音、节奏、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节奏
(3)全班齐读
2、二读文句,读懂内容。
(1)指名学生朗读喜爱的文句并翻译意思,教师适当点拨,归纳总结。
a、 “子曰”——“ 孔子说”
b、逐则梳理句意
(2)男女生赛读:男生读1—4则;女生读5—8则。
3、三读文句,读出感悟。
这八则语录哪句给你的启发最大?指名学生朗读感受最深的文句。(参考句式)
“我喜爱,因为这句话让我懂得了(感受到了) ”
4、四读文句,读浓情味。
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自由朗读,读浓情味。
(二)欣赏篇
1、这八则语录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态度。请同学们小组探究:哪几条是说学习方法?哪几条
是说学习态度的?(学生互助完成、教师归纳)
明确: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2、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
明确: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归纳文中“而”的用法。
明确:“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类:
表示修饰关系 默而识之
①表示顺接 表示并列关系 敏而好学学而不厌
表示承接关系 学而时习之
②表示转折 学而不思则罔 人不知而不愠
(三)朗读欣赏:全班齐读。
四、课外拓展
1、还有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在科学上面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宋·朱熹
2、你还知道《论语》里其他的名句吗?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师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五、巩固练习:
学生自由诵读,试背诵其中几则。
论语八则教案 篇六
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了解孔子的“仁”的基本意义
3、掌握文中出现的常用虚词和实词
4、引导学生阅读、背诵《论语》的有关章节
5、对判断句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重点
1.孔子的思想
2.仁的意思的解读
难点
孔子言论中提出的加强人格修养方面的重要观点。
教学方法
自学法、感情诵读法、
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过程
一、经典回放:
看课本第1—3页原文和文意
二、简介《论语》。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温馨点击:第3页
七、活动广角:第4页
八、成长阶梯:第4页
九、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学生们早对论语有所熟悉,所以学起来挺轻松的,说的又是与学生的学习、做人很紧密的事,所以,学生们学得很高涨。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