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范文大全 >

《回声》教案(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高考家长帮小编精心为小伙伴们分享了《回声》教案(8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回声》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教养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能正确完成课后第二题填空。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好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热情。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第五段青蛙妈妈对小青蛙说的话。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电教平台)

多媒体电教软件(《回声》课件)

幻灯机、盛水的玻璃缸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诱导预习。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3、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4、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理解青蛙妈妈的话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听回声的录音。

2、你觉得这声音有什么特别?你想知道些什么?

3、设疑:你听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听到了的?回声是什么回事?

4、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检查预习

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 引导细读,边读边议

1、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这段话有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

⑵ 示图,用导读的方法回答思考题:

第一句告诉我们:小河上……

第二句:半圆的……和水里的……连起来,好像一个……

⑶ 指导感情朗读: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样?谁能把这美的感觉说出来?

过渡: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请同学们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完后用一、两句话告诉老师。

2、学习二、三自然段:

⑴ 小声自由读。

⑵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看谁能用一句话来告诉老师?(强调“桥洞”)

⑶ 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把小青蛙和“看不见的小青蛙”的话用“___”划出来。

⑷ 检查,示句:

“呱呱呱,多好看哪!”

“你是谁?你在哪儿?”

⑸ 指导读句 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从哪里知道的?

① 指导按标点符号读好句子。

② 分角色朗读:谁来当小青蛙?谁来当看不见的小青蛙?让我们听听"看不见的小青蛙"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提示:学话的小青蛙要比小青蛙声音要小。)

⑹ (读小青蛙妈妈的问话。)听到有人在学自己说话,小青蛙心里非常奇怪,书上怎么说。

理解:奇怪极了

板书:奇怪

示句:“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⑺ 指导读好这个句子。

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藏

过渡:多好向的小青蛙呀,桥洞里真的藏着一只小青蛙吗?让我们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

3、学习第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

思考: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⑵ 示第四自然段:

默读:把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把它点出来。

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捡 扔

(用做动作的方法学记这两个生字)

⑶ 再找出写河水变化的句子,用“___”划出来。

⑷ 做实验:利用玻璃缸投石演示,观察水面的变化。

⑸ 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

师:刚才老师做的实验,跟课文所讲的现象是一样的,让我们一边读课文的句子,一边想象刚才的情景。

⑹ 读句“……河水……荡回来”,出示生字卡读读理解:波纹 荡

⑺ 演示动画“扔石头”,进行说话训练。

⑻ 齐读这个自然段。

⑼ 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小结板书:

水的波纹 河岸

过渡: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回声到底是什么回事?看第五自然段,听听青蛙妈妈是怎样说的?

4、学习第五自然段:

⑴ 指名读。

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⑵ 示青蛙妈妈的话:

问: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什么?

⑶ 示2、3句话,引导比较,理解。

先引导学生从句子中找出相同的词,再引导悟出声音的波纹与水的波纹相似之处:碰到挡住它们前进的东西,都会回来。

⑷ 引导学生板书:

声音的波纹 石壁

⑸ 演示动画:青蛙叫的回声。

练习说话: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

⑹ 填空练习:

① 水的( )碰到( )又( )回来。

② 青蛙叫的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也要( )回来。

③ 小结板书:明白

④ 分角色朗读这段。理解:一蹦老高

过渡:回声多有趣呀,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听那有趣的回声了。

5、情景导学最后一段。

四、小结质疑。(略)

1、按板书小结。

2、质疑: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巩固练习,训练提高。

〖教学过程〗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练习说话,用"因为……所以……"说说回声的形成。

3、完成课后练习题

4、分析生字的字形,指导田字格的书写,进行扩词,说话的练习。

5、布置作业:

⑴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⑵ 抄写生字词。

6、附板书设计:

回声

水的波纹 河岸

奇怪 明白

声音的波纹 石壁

《回声》的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藏、捡、扔、波、荡”这些生字和所组成的词语。

2、引导学生体会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文两个问题:①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学他说话?②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从而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回声,知道回声产生的原因。

4、通过学习《回声》这篇课文,认识科学的有趣,从而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5、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懂得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教具准备:自制投影片、小黑板、水缸、生字卡

教学要点: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回声产生的原因。

2、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回声》的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具准备

青蛙图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自然中一种奇妙的声音——回

声,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31课——回声。

2、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复习词语

二、 研读感悟

1、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① 出示学习提示

② 大声读二自然段,说说小青蛙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他是在哪发现的?小青蛙说了几次话?

指导朗读

男女生合作读这两句话

过渡:这时,小青蛙会想什么呢?

③ 小青蛙问了妈妈什么话?(指名读,

2、 学习第四自然段。

① 指名读

② 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描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画出来。

③ 表演青蛙妈妈的动作

④ 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指生读,看动画理解河水的变化。

⑤ 用自己的话说说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⑥ 完成填空

3、 学习第五自然段。

轻声读,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① 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

② 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

③ 指名读第一句话,说说告诉了我们什么。

④ 指名读第二、三句话,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生汇报,师相机板书)

⑤ 师小结:也就是说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一样,都是碰到障碍物返回来,像这样(播放动画),返回来的声音就是小青蛙的——回声。

⑥ 亲切的语气读青蛙妈妈的话。

⑦ 填空(出示课件)

⑧ 指名读小青蛙的话,指导读。

4、 学习第六自然段。

① 指名读

② 为什么会“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呢?

③ 你从文中哪个词感受到小青蛙的心情的?

三、 拓展延伸

1、 你在哪儿听到过回声?

2、 听听大自然中的回声。(播放动画)

四、 课后作业

课后,到空旷的大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五、 总结

1、师:在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像回声一样奇妙的科学现象,他们正等着你们用智慧的头脑、科学的方法去探索它的奥妙!

2、齐读老师的话。

板书设计:略

《回声》教案 篇四

《回声》一文是科学童话故事,因此让学生弄懂这一科学道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现将课文4——5自然段的课堂实录展示如下:

师:请同学们默读4、5自然段,同时想一想,妈妈是怎么做,又是怎么说的?

默读,思考好了,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生:妈妈这样做的:她把小青蛙带到岸上,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追问)小青蛙看到了什么?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去。

师板书:水的波纹 河岸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我这里有一个小“池塘”(圆形大玻璃皿)“池塘”里装满了水。哪一位“小青蛙”来试一试。其他同学仔细看,看到了什么?

(老师把装满清水的圆形玻璃皿放到投影仪上,并请一位同学拿小石子,往水里扔,银幕上明显地出现回波现象。)

师:现在做个练习P150.2.(1),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然后自己在书上做。(等学生做好后,指读、评点,同桌互改)

师:刚才的练习是课文上的内容,比较容易,现在老师再出三道填空看看谁会做。

生:(默读、指名回答)(1)水的波纹叫(水波)。

(2)(水波)荡出去,(碰)的石壁又返回来。

(3)返回来的(水波)我们叫它(回波)。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呢?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读第五小节,其他同学找出有关的句子说一说。回声是怎么回事。

(学生说,老师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师:从妈妈的话中,我们知道回声的道理和水波一样。请再来做以下填空?

生:(答填空)(1)声音的波纹叫(声波)。

(2)(声波)传出去(碰)到石壁又返回来。

(3)返回来的(声波)叫它(回声)。

师:小青蛙听了妈妈的一番话,高兴得——生齐答:一蹦老高?

(什么是老高?一蹦老高看出了什么?他为什么一蹦老高?一连三个追问,让学生知道小青蛙明白回声这一科学道理之后的兴奋的感情。)

师:那么吗只藏在桥洞里学他说话的小青蛙到底有没有呢?

生:根本没有,他听到是自己的声音,也就是回声。

师:齐读4、5段

《回声》一课教学后记

《回声》是二年级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回声这科学的知识。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着重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形象生动的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明白这一科学的道理。

一、导语生动,激发兴趣。

二年级第四册中《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科学性很强,往往也很枯燥,我一开始打出幻灯借助书中的故事,运用生动的语言,一开始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我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联系已有知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它长成一只小青蛙,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春天真美啊!你带我出去玩玩好吗?”同时出示幻灯(书中第一幅图)问学生,他们游啊游,看到了什么?(结合学习第一小节)使学生明白,并欣赏到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像一个圆圆的月亮,十分美丽。学生此时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二、多元化手段,突破难点。

课文《回声》的知识是文章的难点。如果是嘴去讲解,必定单调枯燥、深奥,你讲为准确,学生却不明白课文是怎么回事的。可是水的回波这一知识的理解是讲清回声的关键。只要明白回波是怎么回事,回声这一难理解的科学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我首先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明白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在黑板上列出这种回波的关系。

水的波纹 河岸 接着我运用幻灯做了个实验,我让全班每

一个学生都看清楚了实验,从而轻易解决了难点。用一个玻璃器皿装了满满一缸水放到幻灯上,幻灯上映出了一个小池塘,波光粼粼,我然后用小石子投入盛满水的器皿内,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幻灯银幕上水波碰到器皿壁又返回来的现象。这一实验,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回波是怎么回事。最后,我联系到回声这一现象,又从实际操作上升到文字的阐述。我出了三道填空题:(1)声音的波纹叫(声波)。(2)(声波)传出去(碰)到石壁又返回来。(3)返回来的(声波)叫它(回声)。学生对这个问题从水波入手,从幻灯实验入手,由不懂到懂,由不理解到理解,学生轻松自如。

三、扣紧词句,扎实训练。

在弄明白回波的道理,突破难点的同时,我哈注重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1. 结合幻灯 欣赏佳句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学生理解了倒影的半圆和桥半圆形成一个“圆圆的”形状,像大月亮。通过让学生说“圆圆的”,体会形状之美。大月亮在红花绿叶之中,清澈湖水之间,真美啊。再让学生体会所处环境的美。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此句,体会语言之美。

2. 换关键词 理解句子

“桥洞里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我问学生,把“一片”改成“一阵”行吗?(学生说:不行)我紧接着问: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到因为青蛙叫个不停,事业不断产生回声。回声是“一阵接一阵”连成“一片”,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不仅弄清了句子的含义,也知道了一字之差所表达的含义发生变化,所以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含义。

四、重视朗读。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首先范读,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每小节都进行朗读,采用不同形式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二小节,我采用分组读扮角色,1、2组扮小青蛙,3、4组扮藏起来的小青蛙。指导学生读出青蛙高兴得大叫的语气。在朗读中,也模拟出当时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幻灯、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轻松地点出了难点,也扎实地训练了语言文字和朗读。学生明白了回声的道理,也体会了童话故事的语言之美。

《回声》的教案 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一、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二、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二、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三、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四、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回声》教案 篇六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得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2、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练习说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理解回声的科学原理,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回声。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查阅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31课的生字,还会认吗?(重点识记“游”和“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小诗,也是一个谜语,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来。

她躲在峡谷里

她站在山崖上

你不理她

她不理你

你喊她,她喊你

你骂她,她骂你

千万不要和她吵嘴

最后一声总是她

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回声?

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请打开书翻到148页,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里的回声是谁在哪里发现的?

(三)朗读感悟课文1——3自然段

1、请看图:美不美?师述图意,生指图。谁能把这美丽的景色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这里的景色多美呀!小青蛙禁不住呱呱地唱起歌来。唱着唱着,它发现了什么?(自读第二段,思考。)

3、指名回答。

4、指名分角色读2段。

5 、小青蛙觉得怎么样?请把“奇怪极了”打上点。谁来学着小青蛙奇怪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6、小结,师生合作读1——3段,读出美感和趣味。

课文1、2、3自然段写小青蛙在美丽的桥洞底下发现了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青蛙妈妈是怎样让小青蛙弄明白的?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和朗读,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小青蛙的天真可爱。)

(四)读悟4自然段。

1、看图,妈妈把它带到岸边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第五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圆圈画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水面变化的句子。

2、小青蛙看见了什么?(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激起圈圈(   )(   ),(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2、小青蛙观察可仔细啦!他发现了什么?(板书:声波  河岸)

3、指名读,其余学生做动作;起立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是这样吗?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和水面的变化。

①练习说话。

说说你看看到了什么?老师的动作与青蛙妈妈有什么不一样?谁能学着课文第四段,把老师刚才的动作说一说?(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  扔—投   河岸—盆壁。”)

②同桌互相说一说。

③小结。瞧,小朋友们和作者一样,都会准确用词啦!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五)读悟5、6自然段。

1、青蛙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读读五自然段,仔细想想青蛙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1、2学生读。在他读之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待会儿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填空,看课件听蛙叫声及其回声。

青蛙叫的声音的(   )(   ),碰到桥洞的(  )(   ),也要(   )回来。

4、你能把声音的波纹表示出来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引导学生明白回声形成的条件。)

5、同学们真聪明!不光读懂了课文,自己还能把回声的科学道理表示出来。看看小青蛙呢,他弄明白没有?(指导读有关句子,读出高兴的语气。)

6、现在明白了吧?青蛙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小青蛙又是怎样弄明白的?

7、学到这里,你想夸夸谁呢?

8、总结:看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要虚心请教,留心观察,开动脑筋,一定会学到更多知识的!我们来分角色读4、5自然段。(指名;师、男女生分角色;)

9、弄懂了回声是怎么回事,小青蛙多高兴啊!让我们高兴地齐读第六段。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水面波纹变化和充分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回声”。这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又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青蛙妈妈和小青蛙的夸奖,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受到人文熏陶。)

(六)总结全文,交流资料,拓展课外。

1、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2、那你们听到过回声吗?谁来说一说。(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回声的知识呢?

是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知识,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呢!衷心祝愿同学们能在生活中会观察,会思考,学到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回声》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课文的生字新词,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展示“桥景图”)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读第一段吧。

2.过度: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小青蛙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感悟。

(一)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二段,我们想想小青蛙发现了什么?(在桥洞底下发现的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那只小青蛙学它说了什么话,请你用    画下来读一读。请注意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3.谁能给大家演一演呢?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4.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疑问的语气。)

5.引读第三段:这时候,小青蛙——,于是他——,妈妈——

6.过度: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三、四组同学读第四段。想想: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青蛙妈妈怎样做呢?它有哪几个动作,你能找出来吗?

3.青蛙妈妈把石子扔进小河里,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碰到河岸)(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4.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课件演示青蛙妈妈把石子小河里)

5.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水波  河岸  荡)

6.过度:青蛙妈妈为什么让小青蛙观察水波纹呢?请看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想想青蛙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2.大家数一数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你明白吗?

3.引导理解: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叫声像水的波纹)(师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一边指图一边范读)第二、三句: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板书:声波  石壁  返)师引导比较:水波一起一伏地在动,因此是——(生答:“荡” 回来);而声波是直接——(生答:“返” 回来。)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生配动作读)第四句: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回声)

4.青蛙妈妈可真会讲道理,我们把它的话再完整地读一遍。

5.(课件演示“回声图”)引导学生边看边说: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6.小拓展:关于回声和声波的知识资料城也有介绍,大家快来读一读p139~140第6、7篇小短文。

7.除了课文讲的桥洞里,在生活中,我们还会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呢?

8.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我们回到课文里看,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这句该怎样读呢?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六段。

2.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3.小结:小青蛙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

三、总结拓展。

1.你还想知道更多关于回声的故事吗?小青蛙邀请大家到资料城里阅读p137~139第3、4、5篇故事。

2.过度:这些回声的小故事有趣吗?老师相信你们编的会更有趣!现在我们进入“小作家天地:回声的小故事可真有趣,我也来编一个!”

提示:(一)小青蛙学会了回声的知识,高兴极了。他要去告诉小伙伴。他去找谁了?他怎么找?他们说了什么话,还做了哪些有趣的事?

(二)哪些人或者小动物来到什么地方听到回声?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3.评议习作。

4.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后继续寻找吧!

四、板书设计。

《回声》的教案 篇八

对教学目标的设计:

1、能够初步听辩声音的强弱,寻找自然界音响的'强弱,并能在打击乐器上奏出强音,弱音。

2、演唱歌曲《山谷回声真好听》,并能够用歌声表现强弱。

3、 从中体验到大自然中充满的乐趣。

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听音乐进教室

1、 听音乐,根据节奏拍手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感受、引导、掌握

1、 听音乐,感受强弱。

2、 理解“强弱”定义。

3、 再听,分辨强弱,认识“f”和“p”。

4、 奏出强弱,并能根据弱音,做出相应手势。

5、 想象自然界中的音响。

三、听赏、表现

1、 导入新课(播放动画片中带回音)。

2、 学回声

3、 欣赏歌曲

4、 师生合作学唱歌曲

(1) 师生互唱

(2) 模唱

(3) 分组接龙唱

(4) 齐唱

四、小结

大家玩的高兴吗?从中都学到了一些什么?

对教学评价的设计:

在掌握知识目标方面 ,利用各种手段,淡化音乐知识概念,注重了教学的感受性。整堂课,学生能和老师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合作和创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