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高考家长帮为小伙伴们分享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优秀7篇),希望能够给您的写作带来一定的帮助。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的】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学会课文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三段内容。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多媒体、两只铁球(一大、一小)。
【教学模式】
1、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2、据标自学、合作交流。
3、自由议标、点拔导学。
4、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5、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努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结合课文并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两人。
3、尝试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同学们你长大后准备做什么?(学生自由说理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科学家的故事,通过学习,老师想你一定会受到启发。这位科学家的名字叫“伽利略”故事的题目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说学:
⑴ 看了这篇课文的题目,你想说些什么?
⑵ 对于一篇新的课文,我们第一课时学习的一般步骤是什么?
3、拟标:
(根据师生的交流,共同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1、初步自学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合作交流。
3、自学生字词。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再读课文:
1、独立划分段落,归的段意。
2、小组交流,互说划分段落的依据。
3、师生交流,教师有机点拨。
导学课文一、二两段:
1、齐读第一段:
⑴ 用笔画出自己读懂和有题问的地方。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2、自学课文第二段:
⑴ 同法自学。
⑵ 小组合作。
⑶ 汇报交流,合作补充。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1、拓展延伸:
⑴ 说了自己课前所查阅了解到的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的情况。
⑵ 从两人的情况你想到了些什么?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测标总结:
2、引导预习:
⑴ 课文为什么把伽和略和亚里士多德两个不同时代的人写到一块儿?在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⑵ 尝试借助一种方法来理解第三段的内容。
⑶ 通过读课文理解“胆大妄为、固执”两词意思。
第二课时
一、设境导入,说学拟标
1、设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给课文分了段,并学习了文章第一、二两段。这节课我们将继续一起学习。首先老师检查大家课前预习的情况。
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人,课文为什么要把他们写到一块?从文中哪 句话可以看出?(指名读)
(多媒体: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产生疑问)
2、说学拟标:
⑴ 说学:
就这一句话,你想到些什么?或心中产生了哪些疑问。(学生自由说)
⑵ 拟标: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民主地加以补充整理成本节课学习目标)
(多媒体出示整理好的学习目标)
二、根据自学,合作交流
导学课文第三段:
师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三段,自己尝试能读懂哪些问题,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1、学生自学课文第三段。
2、小组合作交流自己所读懂的地方和有困难的地方。
三、自由议标,点拨导学
1、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收获。
2、点拨导学:
⑴ 学法点拨:
课文中亚里士多德的话以及伽利略的分析叙述很抽象,并不是很好理解的。如果我们借用一种方法来帮助理解,那就要简单多了。你们认为用什么方法好呢?
① 小组合作借助方法理解课文。
② 小组推选一人演示方法,并再推选一人根据方法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③ 教师对学生运用学法理解的情况进行小结。
⑵ 重点点拔:
① 把这段中最后一句话改成带句号的句子。
② 试着根据板书背诵第三段。
导学第四段:
师:用“读、想、画、议”的一般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
1、学生自学。
2、小组自由交流收获。
3、汇报交流:
你读懂了些什么?
4、重点点拨:
⑴ (多媒体出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没有关系”)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些词相当重要?所以在朗读时要注意什么?句中的“高处”具体、恰切地应该怎样说?(多媒体:请在括号里加上一个合适的词:( )高处)为什么要用这个词呢?说说原因。
⑵ 来观看伽利略做试验的人们议论伽利略的话,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教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并让学生在读中领悟“胆大妄为、固执”两个词的意思。)
四、拓展延伸,自主评价
1、拓展延伸:
⑴ 多媒体:“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联系实际说说这句话给一你的启示。
⑵ 学生试验(两个铁球)
2、自主评价、释疑问难。
五、测标总结,引导预习
1、课内测评:
填空:
⑴ 如果亚里士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伽利略带着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德的这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高处落下来,总是_________________。铁球往下落的_______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___没有关系。
⑶ 伽利略公开试验前,人们议论纷纷,都认为_____________。议论的话,我们在朗读时应读出_____________语气。当人们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大家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 通过这 篇课文的学习:___________(谁)使我深 受教育,我爱学习他那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2、课内小结:
⑴ 总结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情况。
⑵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引导探学:
教师做两次试验:一次是两只一大一小的玻璃球,一次是一大一小的纸片,都同时从高处落下,结果两玻璃球同时着地,但两纸片却是一先一后着地,这是为什么?请有兴趣的同学们翻阅有关资料,找出原因,然后告诉老师。
4、引导预习:
把本节课的学习方法有选择地引用到下文的学习当中。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篇二
教学要求: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二、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2、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3、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4、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①(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②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A、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B、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C、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三、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1、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2、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3、评价: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四、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结合课文内容,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两个同样重量的小铁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提出疑问: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家,伽利略是晚他两千多年,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却敢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提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说得对呢?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生字。
腊:l 扩词:希腊、腊梅、腊月
哲:zh 有智慧扩词:哲学、哲人、哲理
违:wi 不遵照、不依从。
近义词:违反(符合、遵守)
扩词:违背、违反、久违
释:sh “采”部,说明,解说。
扩词:释放、解释、如释重负、爱不释手
宣:xuān 公开说出来,传播,散布出去
扩词:宣布、宣传、宣告
成语:照本宣科、秘而不宣、心照不宣
斜:xi “斗”部,歪,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扩词:倾斜、斜线、斜视
胆:dǎn 胆量
扩词:胆大妄为、胆小如鼠、胆战心惊
脱:tuō (皮肤、毛发等)脱落
扩词:脱掉、脱发、脱离、脱落、脱帽
成语:脱口而出、脱胎换骨、临阵脱逃
四。交流不懂的字词。
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次?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段落还可以多读几次。
理解课文内容。
1.我们先来弄清两个问题
⑴伽利略是谁?(学习第一自然段)
⑵亚里士多德是谁?(第二自然段)
读读他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 。
他的话在人们的心中就是真理,真理不必多想,一定是正确的,有谁会对、敢对真理产生疑问,证明“真理”是错误的呢?你们敢吗?
2、伽利略就有这个勇气。这勇气从何而来呢?(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能看出什么?
3、你们相信伽利略的话吗?他的话可信吗?从哪个词哪句话能看出来?(第四段: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再读课文“伽利略带着……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
4、可是在当时,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是怎样的一种思想让人们有如此的态度?(填表)
试验前 试验后
态度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思想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5、同学们,我们现在也有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我们班有没有勇敢的伽利略敢到前面来做试验……
一场精彩的试验结束了,这场试验是成功的,在座的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一位记者,当你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一幕,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伽利略吗?
6、试验成功后人们的态度?为什么欢呼?(填上表)
7、组织学生讨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
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写一写
指名领读,每个词语写2遍。
二、找一找,连一连
可结合此题做一下拓展,结合预习讲讲科学家的故事。
三、讨论交流
成功以后,人们又会说什么?伽利略为什么要做实验?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你还能想到什么?
四、默读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要在本学期第一次默读前进行学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方法,在本课进行小结:你认为默读有什么好处?在实践中有什么困难?有没有好的建议提给大家等?
五、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让学生写则日记,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下落速度与重量没有关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 篇四
一、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
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表示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教师做两个球同时往下落的实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台桌桌面上)
2.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导学生“着”的读音。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教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他们相信到
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
3.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读出责备的语气)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1)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
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请学生动作演示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3)思考: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4)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要强调的内容。
2.理解伽俐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1)师: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25岁的
数学教授伽俐略听到了这句话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什么?还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3到6自然段)
(2)学生交流:伽俐略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错了,最后他还公开做试验)教师板书:怀疑——试验
表扬学生“试验”读得标准。理解“试验”和“实验”的不同。
(3)师;我们来品读第3自然段,看看伽俐略是怎么思考怎么试验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品读)
课件出示课文片断
a.伽俐略是怎么推导出这两个结论呢?读书并思考:怎么证明他不相信?
b.理解什么是“一个事实”
c.以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伽俐略推导的两个结论。
d.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过程,自由表述伽俐略的推理。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伽俐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读这句话思考:伽俐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2.通过情境再现,理解“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不同。从而理解伽俐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五。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导读第五自然段
2.导读第六自然段
(1)指导名第六自然段
(2)作者写伽俐略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
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欧洲带来巨大的震憾。
(3)出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
全都对的。交流并理解这句话。
六。再次整体感知全文
1.师生合作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整体感知全文。
2.思考:为什么要写第2、3自然段?
3.如何让课文中亚里士多德的话更严谨?(同一高度)质疑课文的严谨性。
七。导入新课
1.师: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表示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么样?我们来看一下。(教师做两个球同时往下落的实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台桌桌面上)
2.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指导学生“着”的读音。
八。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师: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
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教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2.对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人们不是一般的相信,他们相信到
了什么程度?理解:信奉。
3.指导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信奉的程度。(读出责备的语气)
九。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1)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2)请学生动作演示亚里士多德说的话。
(3)思考: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
(4)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要强调的内容。
2.理解伽俐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1)师: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有一位25岁的数学教授伽俐略听到了这句话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什么?还做了什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3到6自然段)
(2)学生交流:伽俐略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错了,最后他还公开做试验)教师板书:怀疑——试验
表扬学生“试验”读得标准。理解“试验”和“实验”的不同。
(3)师;我们来品读第3自然段,看看伽俐略是怎么思考怎么试验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品读)
课件出示课文片断
a.伽俐略是怎么推导出这两个结论呢?读书并思考:怎么证明他不相信?
b.理解什么是“一个事实”
c.以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解伽俐略推导的两个结论。
d.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过程,自由表述伽俐略的推理。
十。导读第四自然段
出示:伽俐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
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读这句话思考:伽俐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2.通过情境再现,理解“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不同。从而理解伽俐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十一。 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导读第五自然段
2.导读第六自然段
(1)指导名第六自然段
(2)作者写伽俐略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
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欧洲带来巨大的震憾。
(3)出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
全都对的。交流并理解这句话。
十二。 再次整体感知全文
1.师生合作概括课文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整体感知全文。
2.思考:为什么要写第2、3自然段?
3.如何让课文中亚里士多德的话更严谨?(同一高度)质疑课文的严谨性。
评析:
这是一节比较理性的课,也是教师们比较害怕公开执教的课型。从今天的课堂反映来看,学生的情感好像没有被激发,台下的教师听得也有些迷茫,但是细细品味却不难发现,李老师的设计李老师的教学更重视的是思维的过程,让我和台上的学生真正进入文本,认识了那个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伽俐略。
李老师在上午的讲座中提到,学习语文应该扎扎实实,注重语文本色。在这篇理性的文章中,找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很好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片断一:
出示了亚里士多德的话后李老师问人们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当时的人们非常相信亚里士多德的话。
李老师:课文中是用哪个词来说明人们非常相信的?
学生回答:信奉。
李老师让学生比较:“信奉”和“相信”有什么区别?用信奉这个词好在了哪里?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就明白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是多么的崇拜。从而更佩服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话。随即学生对于人们的”责备”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随机进行朗读训练,学生读的非常到位。把人们的这种深信不疑表现得淋漓尽致。似乎一切都很圆满,偏偏有个年轻的数学家伽利略提出了疑问。李老师又不惜花时间,再一次引领学生在伽利略的实验上咬文嚼字。
片断二:
李老师: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
学生:他一次又一次地做,做了许多次。板书:许多次
学生:他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李老师:他每一次试验的过程怎样的呢?谁能从文中找到答案。
学生:每一次做的试验都是由区别的。因为书上有个词说:反复做。
李老师:你太会读书了,真正读懂了这个词语。反复和重复是不同的。那一次和一次的实验会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的思路完全打开了,说了许多不同的试验方法,比如说试验的场地不同,试验的材质不同,形状、大小等等。学生也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反复”。李老师又马上一引,伽利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引导学生推敲“如果”。伽利略也只是怀疑,所以他必须用无数的不同实验去求正自己的想法,毕竟亚里士多德是个伟大的哲学家。
在这篇文章中,伽利略是个爱探究的数学家,而我们的李老师也带着我们学生进行了一番推敲和探究语言文字的心路历程。实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
纵观整节课,我发现李老师的教学设计真的考虑很周到,只是如果在设计的时候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许这节课会更完美无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 篇五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反复进行试验,以认真的态度研究科学的过程。
2、对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这两个人进行联系比较,理解伽利略可贵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相关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置境引入
1、(出示课件)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塔吗?对,这就是“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意大利人伽利略就是在这座塔上做了著名的试验,使这座塔名声大噪。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这个试验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课题)
2、请同学齐读课题,质疑。
二、联结感悟
a.初读课文,了解人物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从刚才这位同学的途述中,他提到了两个著名的人物,是谁?(板书:伽利略、亚里士多德)你能从书中找到对他们的介绍吗?
3、谁先来读读介绍伽利略的语段?(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4、从这段话中,你对他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
5、师小结:是啊,伽利略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放大倍数为33倍的天文望远镜,发现月球表面并不平滑,而是呈现不规则的凹凸起伏。发现银河也不是人们所说的银白的云彩,而是由千千万万颗暗淡的星星所组成的……在科学领域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真不愧为伟大的科学家!
6、那课文中又是怎样描述亚里士多德的?谁来读读?(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师:对,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成了百科全书,他的思想影响了人类近两千年,人类历史上没有第二个人像他那样对人类的启蒙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他死后的一千多年里,人们遇见解答不了的难题还是会从他的著作中去寻找答案。他就是西洋人眼中无人匹敌的领袖。所以,人们把他的话当成是不容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这样责备他:(出示:“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责备的话。
b.感悟理解“信奉”
假如你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生物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这样大声地责备他:老师手指着那句话,让学生读。
假如你是两千多年前的一位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医学家,当听到有人怀疑他的理论的时候,你会毫不客气地这样责备他:老师手指着那句话,让学生读。
c.品读课文,深入探究,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师:就在人们狂热的信奉亚里士多德的时候,伽利略却对他的一句话产生了怀疑。哪句话?找出来。(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话)谁来读?
1、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的?(说明重球比轻球先着地,速度是轻球的十倍。)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
3、亚里士多德凭着“自信的直觉”,提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的速度要快些”的观点,这种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近两千年,人们对此毫不怀疑。而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疑问,但这并不是简单草率的怀疑,而是以假设正确为前提,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板书:不迷信权威)
4、过渡:带着这样的疑问,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看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划出相关语句。
(1)(出示:伽利略带着……)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2)再来读这句话,看看有什么不同?(少“反复”和“许多次”)(课件,点红)
(3)体会两句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4)从这里,你认为伽利略还是个什么样的人?(板书:严谨治学,认真求实)
5、过渡: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成功,一次次的证明自己推断的正确性,他很清楚同为科学家的布鲁诺曾因为坚持“日心说”而触怒教廷被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上。但伽利略为了打破当时科学界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科学的态度,他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三、生成
1、(出示课件)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到比萨塔去观看一场举世闻名的试验。瞧,比萨斜塔多热闹啊!斜塔周围的人议论纷纷,他们都在说什么呢?
2、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指导朗读,体会人们对伽利略的不满和嘲讽。
3、过渡:就在这一片讥讽声中,伽利略登上了斜塔顶端,请看:出示试验的课件。
你看到了什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
你听到了什么?(人们的惊呼声)
这时你想说些什么?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体会。
5、师总结:
是啊,发生在比萨斜塔的这场扣人心弦的试验结束了,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却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里。我希望同学们能以伽利略为榜样,认真地对待学习,严谨地对待科学!
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大哲学家 人人信奉) (不迷信权威 认真求实)
10磅 1磅 10磅 1磅
先着地 后着地 总是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六
【备课思路】
本文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和试验,学生较难理解,特设计cai课件辅助教学,在教学中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创设情境,突破难点,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
【目的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的精神。
3、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授课方法】
1、采取自主、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
2、运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25课的第一课时,这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1、学生自主读书。(读书的形式不限)
2、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讲授新课
1、同学们,如果条件许可,你们谁有勇气像伽利略那样站在比萨斜塔上为我们做一做这项试验呢?
2、同学们,光有勇气是不够的,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吧!
⑴ 谁愿意读一读。
⑵ 当时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态度如何?
⑶ 当时意大利的年轻数学家伽利略也信奉亚里士多德的话吗?
3、后来伽利略又是怎样做的呢?请看思考题,讨论。
4、当人们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人们会怎么说?
5、现在让我们去亲身体验一下,当年伽利略做公开试验时的情景吧!谁愿意当伽利略?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呢?
6、出示cai课件,演示公开试验:
⑴ 你们看到了什么?
⑵ 听到了什么?
⑶ 这时人们会怎么说?
7、从这件事中,人们明白了什么?
8、从这句话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四、教师小结
谁能用“先写……接着写……最后写……”说说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
五、课外延伸
【板书设计】
www.xiaozongshi.com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俐略 大胆怀疑 勇于实践
亚里士多德 先后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二类字,学会8个一类字,结合课文内容,领悟“胆大妄为”“固执”“惊讶”等词语。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 通过理解课文,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使学生弄清伽利略产生疑问的根据,即由一个事实推导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进而渗透“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两个同样重量的小铁球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提出疑问:亚里士多德是希腊哲学家,伽利略是晚他两千多年,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却敢对亚里士多德的真理提出疑问,这是怎么回事呢?谁说得对呢?学习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学习生字。
腊:l 扩词:希腊、腊梅、腊月
哲:zh 有智慧扩词:哲学、哲人、哲理
违:wi 不遵照、不依从。
近义词:违反(符合、遵守)
扩词:违背、违反、久违
释:sh “采”部,说明,解说。
扩词:释放、解释、如释重负、爱不释手
宣:xuān 公开说出来,传播,散布出去
扩词:宣布、宣传、宣告
成语:照本宣科、秘而不宣、心照不宣
斜:xi “斗”部,歪,不正,跟平面或直线既不平行也不垂直的。扩词:倾斜、斜线、斜视
胆:dǎn 胆量
扩词:胆大妄为、胆小如鼠、胆战心惊
脱:tuō (皮肤、毛发等)脱落
扩词:脱掉、脱发、脱离、脱落、脱帽
成语:脱口而出、脱胎换骨、临阵脱逃
四。交流不懂的字词。
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一次?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段落还可以多读几次。
理解课文内容。
1.我们先来弄清两个问题
⑴伽利略是谁?(学习第一自然段)
⑵亚里士多德是谁?(第二自然段)
读读他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句话是谁说的?这句话是说物体落下的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有,没有)关系,物体越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 。
他的话在人们的心中就是真理,真理不必多想,一定是正确的,有谁会对、敢对真理产生疑问,证明“真理”是错误的呢?你们敢吗?
2、伽利略就有这个勇气。这勇气从何而来呢?(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能看出什么?
3、你们相信伽利略的话吗?他的话可信吗?从哪个词哪句话能看出来?(第四段:反复、许多次、都、的确、总是、同时)再读课文“伽利略带着……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
4、可是在当时,人们听到这个消息,他们的态度是怎样的?是怎样的一种思想让人们有如此的态度?(填表)
试验前 试验后
态度胆大妄为,固执,会让他丢尽了脸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思想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对的。
5、同学们,我们现在也有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我们班有没有勇敢的伽利略敢到前面来做试验……
一场精彩的试验结束了,这场试验是成功的,在座的同学们,现在你们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一位记者,当你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一幕,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伽利略吗?
6、试验成功后人们的态度?为什么欢呼?(填上表)
7、组织学生讨论:“原来像亚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写一写
指名领读,每个词语写2遍。
二、找一找,连一连
可结合此题做一下拓展,结合预习讲讲科学家的故事。
三、讨论交流
成功以后,人们又会说什么?伽利略为什么要做实验?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你还能想到什么?
四、默读的方法
这部分内容要在本学期第一次默读前进行学习,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方法,在本课进行小结:你认为默读有什么好处?在实践中有什么困难?有没有好的建议提给大家等?
五、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让学生写则日记,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
下落速度与重量没有关系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