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大学信息 > 大学点评 >

沈阳工业大学就业信息网 沈阳工业大学就业到底怎么样?

如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大家找到的《沈阳工业大学就业信息网 沈阳工业大学就业到底怎么样?》,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沈阳工业大学就业到底怎么样?

沈阳工业大学就业还不错,但就业主要看自己的能力,不过沈阳工业大学的毕业证含金量比较高,也有利于就业。

沈阳工业大学(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哲、艺术等八大 学科门类 的多科性研究应用型大学,入选国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

学校坚持“快乐健康为基,生存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以“立德、笃学、崇新”为校训,致力于培养“正直、负责、勇敢、自信”的现代公民。

管理很严,学生成绩比很多公办学校都强,老师很负责,校风学风都不错。校园环境优美,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自成一体,布局和谐统一,各项设施配置齐全、先进,办学条件一流。

二、沈阳工业大学那么样?(学术氛围 生活 就业等方面 要...

沈阳工业大学(Sheny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沈阳市,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哲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5年由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原为国家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1998年起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

沈阳工业大学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现代化的中心城市沈阳市,是一所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经、管、文、法、哲等七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建于1949年,1985年由沈阳机电学院更名为沈阳工业大学,原为国家机械工业部所属院校,1998年起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辽宁省管理为主。   学校由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的中央校区、兴顺校区、国家大学科技园和位于辽宁省辽阳市的辽阳校区等四个校区组成。中央校区(主校区)位于沈阳市装备*业聚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校园内碧波荡漾,草木葱茏,精致典雅,如诗如画,是陶冶情操和读书治学的理想之所。   校园风光

学校总占地面积159.6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61.9万平方米,设有20个学院、3个教学部和2个工程实践中心,共设46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   学校现有普通本科生14782人,各类研究生2590人,高职专科生1711人,成人教育学生8497人,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独立学院)学生4305人。   学校具有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授予权。49个学科和学科领域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1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建有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有电机与电器国家重点学科,有4个省重点一级学科、16个省重点二级学科。建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风力发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高电压强电流与新型电机重点实验室、复杂曲面数控*技术重点实验室、镁合金及其成型技术等省级重点实验室、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国家和部省级科技创新基地。   图书馆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名师云集。现有师资队伍1188人,其中院士3人、教授186人、副教授360人、讲师538人、博士生导师41人、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25% ,具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师资队伍总数的70%。师资队伍中有全国优秀教师和劳动模范、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全国专业学会理事长、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国家和省级优秀科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和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省部级优秀人才、 学科拔尖人才、教学名师和优秀创新团队等一大批优秀人才队伍,学校还聘请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教师。   学校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将教学质量视为学校的生命线,“十五”以来,建设4个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辽宁省示范性本科专业、1个辽宁省装备*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获18门省级精品课,有7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承担一批国家和辽宁省教学改革课题,其中国家级教改课题3项、省级以上教改课题29项,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5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80篇。我校多次在省内高校基础课全省统考中连续稳定高居榜首。近几年,我校学生在国家和省、市举行的各种科技文体赛事中均取得好成绩,名列省内高校前列,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广告艺术等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29项、省级奖励247项,并获全国高校“外研社杯”英语辩论大赛全国第三名、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银奖、李宁杯全国大学生五人制足球赛冠军等。   首台自主知识产权1.5兆瓦级风电机组

“十五”以来,学校共承担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十五”攻关、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国家级计划项目122项,省部级等计划项目990项,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635项,完成了一批获得社会认同的具有较高水平和较大应用价值的科学技术成果,共取得鉴定成果、国家专利493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59项。2009 年科研经费到款1.51亿元。   学校面向世界,开放办学,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芬兰、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 34 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际合作关系。从 1985 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从 2001 年开始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美国班尼迪克大学在本科、研究生层次开展国际合作办学,已经形成 700 多名学生的培养规模,与美国班尼迪克大学联合培养的 MBA 研究生已毕业三届,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

沈阳工业大学电机与电器学科由原电机和电器两个二级学科合并而成。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电机和电器学科分别于1990年和199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国家学科调整中合并为电机与电器学科博士点。2001年设立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电机与电器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2人,教授16人,副教授6人及高级工程师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0人,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教师6人。具有省级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学术骨干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6人,千人层次4人;已经形成了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该学科已为国家培养博士36人,硕士600余人;现有博士研究生71人,硕士研究生140人,所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现有本科生900余人。电机与电器学科在注重应用基础和学科交叉研究的同时,还特别重视高科技产品开发,为国民经济主战场服务。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4项;1998年以来完成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项、面上项目12项,国家科技攻关和863项目7项,以及其他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研究经费达5100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12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收入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360余篇。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特种电机及其控制技术、电力电子电机及其控制、电气装备电磁场分析与优化设计、电气设备软件工程、现代电器理论及装备、智能化电器等。工程院院士唐任远教授是我国从事稀土永磁电机研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在稀土永磁电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与高效高力能密度永磁电机产品开发上取得了多项国内外瞩目的研究成果,在建成教育部稀土永磁应用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目前正在建设国家稀土永磁电机技术研究中心。该学科在新型风力发电机及其控制系统的研究上独具特色,20多年来先后独立开发研制了从数百瓦到数百千瓦、直到兆瓦级的风力发电机组,以及方波风力发电机和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等多种新型高效风力发电机系统,承担的国家863项目“MW级变速恒频风力发电机组”已经实现并网发电。该学科积极开展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与美国、德国、日本、英国、韩国等8个国家13所大学及相关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互派访问学者、从事国际合作研究、学术交流以及合作培养研究生等。该学科于2001年成功地主办了第五届国际电机与系统会议(ICEMS’2001),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名代表交流论文327篇,论文全部被ISTP检索收录。2005年成功举办了第十五届国际电磁场计算会议(COMPUMAG),该学术会议被认为是国际计算电磁学最具影响的系列会议,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该学科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科技产业开发条件,除技术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和专业教学实验中心外,拥有国家稀土永磁电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部稀土永磁应用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特种电机与高压电器重点实验室和省高电压强电流重点实验室等学科性研究基地

三、沈阳工业大学最好就业的专业

沈阳工业大学最好就业专业排行榜: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就业方向:主要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

就业方向: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领域内的设计*、科研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等方面工作。

3、自动化专业

就业方向:主要包括技术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通信系统、钢铁企业、工矿企业、铁道、化工、航空、海关、税务、工商、外贸、大专院校及*和科研部门等。

4、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

就业方向:从事职业有机械设计/*、材料类、机械制图、模具设计*与维修等。

5、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

就业方向:主要到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