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2023年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大全(优秀9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9篇2023年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大全,欢迎查阅与参考。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篇一

《为你打开一扇门》

知识与能力:能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生字词,丰富自己的语言;

指认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并体会其表达作用;

培养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相结合,诵读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人生的意义,能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领会有关文学方面的理论阐述,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阅读文学作品对于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提高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想:针对文字优美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学生朗读法,培养学生对优美语言的欣赏能力;配备多媒体课件中相关文学作品的片断或图片,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结合自己阅读文学作品的收获去体悟文学对于人生的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由“门”的意思导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指名回答。

2.指名5个学生上黑板听写词语,其余的在下面听写。

憧憬 裨益 诠释 斑斓 真谛

师生集体订正,组内互评。

三、新授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学习优美的语言。

(1)布置自学任务: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

①作者为谁打开一扇门;②作者要打开的是怎样的一扇门;③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扇门;④联系全文看,题目的意思是什么;⑤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进而思考的结构。

(2)学法指导: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随文圈点;然后小组讨论。

学生自学,教者巡视。

(3)讨论、启发。

题目中的“为”,引出行为的对象——“你”(青少年),从中寄寓了作者的一片诚意和良好愿望。

②作者要打开的是一扇文学之门。

③从文中第2节可知打开文学之门的条件。

④题目是讲:把你领进文学领域的入口处。

⑤的写作顺序,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是:亲近文学、领悟文学的思路,可分两部分。

以上问题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经过启发,学生作答。

2、学习第一部分(1——4节)

(1)学习第1——2节:

自由朗读本部分,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本段的话题是什么?(门)

②第1节中的1、2句的两个“世界”分别是何意思?(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的总合:领域)

③文中的“你”指什么人?(青少年读者)

④第4句与第5、6句分别写了哪两种情形?二者形成了什么?(“打开这些门”与“不想开门探寻”;对比,说明打开门的必要性)

⑤第2接中,作者认为怎样才能打开这些门?

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学习第3—4接: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讨论:

①第3节在文中的作用;(点题)

②文学的特点是什么?文学的内容、阅读的意义是什么?从第4节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序号)

③中心句;(第12句)

④怎样理解“高智商的野蛮人”?

方法指导:通过朗读,给句子标上序号,找出有关句子,再小组讨论、交流。

(3)点拨:作者写作本部分的目的在于让青少年读者明白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

(4)学生齐读第4节。

四、当堂训练:

完成《自主学习》第2页1—4题。

五、布置作业:(语言积累)

熟读第4节,力争背诵,并在组内过关。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指名三个同学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每人一节)。

二、导入本课的学习,揭示学习目标。

三、新授:

1、自学第5节,思考、讨论:本段的写作内容、作用。

指名回答。

2、学习第6---11节:

(1)学生齐读。

(2)布置自学任务:

①从内容上看,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方式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的?有什么作用?

(对话方式,从文中第5节“我和文学的对话”可见;用了拟人手法;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的感染力,便于读者接受)

②本部分的“你”指什么?(文学)

③这几段从哪几个角度分别写了哪几个内容,照应上文的哪一句话?

(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感情三个角度;写了文学的广阔性、反映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文学内容的时间性、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文学作品的真诚和忠实、文学作品爱憎分明几个方面写的;照应第4节的中心句)

④作者写这几段的用意何在?

(引起青少年读者对文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去打开文学这扇大门)

(3)学法指导: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感悟,先思考再讨论。

3、学生自由朗读,细细品味6—11节,欣赏文中优美丰富的语言。

四、当堂训练:

《自主学习》第2页的“语段研读部分”。先独立完成,后组内互评。

五、布置作业:

1、写下你学了后对文学的感受;

2、预习《冰心诗三首》。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篇二

有人说:“不读《老子》,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智慧;不读《论语》,不知道什么是中国文化。”而智慧来源于丰厚的文化功底,所以追根溯源,架起文化发展桥梁的是《论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走进孔子,去追寻中国文化的根,并汲取营养。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需要师生共同合作,开发课程资源。于是让学生课前阅读与《论语》有关的资料。结果,学生从网上、图书馆、阅览室、书店获得知识信息,远远超过老师一言堂所介绍的内容。这就是课程改革,不改不知道,一改吓一跳。弟子未必不如师!

“课外阅读—课堂展示”这一环节,对我教学启示很大。实验证明,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占有者,而是课堂的组织者、点拨者。师生是共同求取新知识的合作伙伴。一篇经典文章,大家动手,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庭藏书、电脑都用上了,上课时一人一本资料,各抒己见,谁有道理听谁的。学生都成了课堂的主人。现在,我们的课堂不是一言堂皇,而是共同活动的场地。学生的课外阅读,促使我转变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挖掘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候像力、思维力、创造力、表现力,培养学生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杜威说:“有了知识的饥渴,则知识的控求随之。”

课外阅读带给教学最大的转变,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和老师一起探索,一道思考。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展自我,感受到人格的自由和尊严,感受到独特创造性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谁资料查得充分,谁课外阅读读得深刻,谁主课堂上就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小池》教学案例及感悟 篇三

作者:李白艳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出示学习要求:

1、了解诗人生平。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

出示:4、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

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

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

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

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出示第五个学习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七、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习要求一步一步的学习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习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习方法。

八、打开计算机,按要求做练习。

“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小池》教学案例及感悟 篇四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幼儿园中班语言领域《小池》,古诗诵读教学是新课改课题“德育园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比较重要的一项研究。也是对学龄前儿童实施素质教育,倡导传统文化的有效方法。但是,由于幼儿园教学的特殊性和3~6岁儿童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幼儿园古诗诵读教学应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单纯的死记硬背,枯燥的重复朗读,不仅不能使幼儿爱上古诗的活动反而容易产生厌倦的心理。在下面的活动方法中会为大家一一讲述我选择这节课所使用的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材

依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幼儿的认知基础和本节课的活动内容,我拟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情感目标:对古诗有兴趣,萌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趣。

2、能力目标:感受古诗所表达的美好意境。

3、知识目标:理解古诗的内容,学习用舒缓的语速吟诵古诗。

根据以上活动目标,我认为本节课的活动重难点是:

活动重点:理解古诗所描写的夏季景色,学会朗诵。

活动难点:感受古寺所表达的美好意境。

二、活动方法

教法:遵循以教师为主导,幼儿为主体,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我采用情景教学法,观察法,谈话法等方法开展本课的活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配上古典音乐和名家朗诵,古诗新唱等,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古诗。

学法:引导幼儿通过参与、讨论、模仿、展示等活动方式,逐步完成活动任务,引导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丰富幼儿的情感,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等。

根据活动目标和幼儿的认知基础,我做了如下准备:

空间准备,物质准备,知识准备(ppt、视频、音乐等)

三、活动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活动内容以及幼儿的认知基础,围绕活动目标、重难点,我把活动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激趣导课

幼儿背诵已学古诗,引出课题。

师:“小朋友,你们会背古诗吗?”

(二)自主探索

1、出示课件(ppt),引导幼儿观察讲述,了解古诗的内容。

师:“图上是什么地方?都有什么啊?”(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2、示范朗诵,讲解诗意,介绍作者。

名师朗诵视频,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泉眼无声惜细流--泉眼悄悄无声是爱惜细细的流水。

树荫照水爱晴柔--树荫倒映在水面是它喜欢晴天柔和的风光。

小荷才露尖尖角--小小的嫩嫩的荷叶刚露出紧裹的叶尖。

早有蜻蜓立上头--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面。

介绍古诗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是我国古代写诗最多的作家之一。他的诗以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朴实清新,流畅自然。

3、不同形式的朗诵古诗《小池》,加以巩固练习。

(三)活动延伸:

我运用的是《古诗新唱》,在轻松的音乐下,熟记这首古诗。

总之,在设计本次活动的过程中,我运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教育理念,积极为幼儿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氛围,充分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望,为幼儿的一生奠定基础。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 篇五

《爸爸的花儿落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从中感受至爱亲情。

课前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在学习的过程中,你可能也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父爱的事件很多,准备好说给大家听听。

教师:

1、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2、有条件的,可提前为学生播放影碟《城南旧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导入

(1)可以用深情的语言为学生讲朱自清的《背影》中"望父买楠"的片断,以创设情境。

(2)也可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儿子一步步脱险的经历导人。

(3)还可用以下话语导人: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亲的父亲吧!

2、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利用多媒体课件)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大屏幕技影出示问题组:

a.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b."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7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研读与赏析(上)

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篇六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 “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 “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 “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 “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 “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 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 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十则》 ,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悠”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 “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 “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 “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小池》教学案例及感悟 篇七

《古诗两首》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中《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以读为本,读通读熟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因此,在学习这首古诗的第一步就是要求把古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每一句。接着用课件展示本首古诗中要求认识的6个生字,采用带拼音读、打乱顺序读,去掉拼音读,个别读、领读等多种形式来读准字音后,再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古诗,把古诗读熟,读得琅琅上口。

二、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面对天性好动的一年级小朋友,繁琐的讲解、过多的斟字酌句,只会适得其反,产生厌学情绪。对于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插图,明白大意即可。在学生提出疑问的地方,如“尖尖角”、“泉眼”、“晴柔”等字词,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指点迷津。在节奏轻快的古筝乐曲中,教师用娓娓动听的话语描绘诗中的景色,让学生领略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

三、多认少写,自主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识字、写字是重点。因此,在学生理解课文后,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学生与生字直接对话,用不同的方法识记生字,组织学生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并让学生进行扩词、说话练习,增加词汇量,拓宽思路。留出5~8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写字,教师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美,并养成认真写字的良好习惯。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篇八

教学目标:

1.积累“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死而后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2.翻译十则名言警句,深入理解其。

3.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是9月23日,再有5天就是一个“圣人”2562周年华诞。每年的这个时候,都会有很多很多人去山东省曲阜fù市“朝圣”!这个圣人是谁呢?(ppt1:“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我们在成都狮子山上,就不大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62年。(PPT2:“论语”。)学习该课的目标是(PPT3:“展标”。齐读目标。)

二、诵读课文

学生齐读;正音。

三、直译、理解(弄清每一则谈的主要是哪个方面。板: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以下随机PPT4:“直译理解”)

第一、二则:抽生解释红色的字并直译;抽生判断每句谈的各是哪个方面。

第三则:抽生解释、直译后强调“可”“以”及省略的“之”。

第四www.kuaihuida.com、五则:抽生解释、直译。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和通假字“女”“知”

第六、七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为什么把两则合在一起解释翻译。

第八则:抽生解释、直译。思考并回答前后三句的关系。理解“仁以为”。

第九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处于乱世,君子能坚守道义,洁身自好。

第十则:抽生解释、直译。启发学生理解正面阐释“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与反面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自由朗读

1.把文中的成语找出来。

2.把自己最喜欢的格言、警句背一背。

五、分读课文(男、女轮流,捕捉感受)

六、分享感受(围绕三方面)

1.自己感受最深或收获的是什么?

2.自己过去做得不好的是什么,今后怎么办?

七、结束语:

同学们,让我们积累相关的成语、格言、警句,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并把它内化为我们的文化和修养,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就是我们对孔子的纪念!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教学案例分析 篇九

记得温曾在《仰望星空》中写道:“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人,总是需要仰望点什么,仰望高山,会更加坚定你前行的目标:;仰望星空,会让你的胸襟更加开阔;仰望明月, 会让自己的心灵有所归依。 一直以来,很喜欢于丹,喜欢她的厚重与渊博,喜欢她的风韵与大气,喜欢她的侃侃而谈,喜欢她的娓娓道来。因为喜欢于丹酣畅淋漓的讲解,而喜欢上一直仰视的孔子,一直昂首观之的《论语》。教《论语十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五年前,都曾经教过。然而以前的教似乎只是为了工作,只是为了上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已。而今的教,却是一种仰望之下的思索,一种与圣贤之人对话的平和。在百家讲坛的影响下,重新审视《论语》,真的有一种常读常新之感,有一种春风扑面之感,一种“不亦乐乎”之感,有一种心底说不出来的感动与温暖。重新翻阅《论语》,你会发现,每句话都是那样的浅显,又是那样的深奥,朴素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9篇2023年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大全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