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12篇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希望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八、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九、作业: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南靖第二实验小学 庄小惠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今天的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我想说,反思是为了提高,展示是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谢谢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二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4、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生——课前熟读古诗;收集李白的诗歌、生平资料;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
师——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加导入:
1、(播放音乐)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对诗吗?
2、能记住这么多的古诗,你们真棒。知道我们刚才所对的古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李白吗?(课件李白素描图出现)
3、(过渡)千年圣地黄鹤楼,如诗如画江南春。当时诗人李白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上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此时老朋友却要东下扬州,这真是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这首送别诗。(出示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1、师:同学们,老师写在黑板上的课题少了哪个字呀?(陵)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掌握的生字之一。现在你们观察下,有什么要给大家提个醒的?(“陵”右上是“土”,下边是折文)观察细致,请大家举起小手和老师一起把课题补充完整。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读题后所得:送的地点、谁送谁、“之”的含义、对黄鹤楼、广陵及人物的了解、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等)
3、教师随机点拨学习方法:是啊,搜集资料,也是理解古诗的一个方法!题目中的关键词我们都知道了,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生试着说题目意思)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读通读顺,整体感知
1、就是这么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我想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了吧,来自己先放声读读,读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字形,读准字音,读吧。
2、学习生字(我们先和刚才还未认识的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个别读——所有生字词语都来了,全班齐读)
3、请一个同学来读这首诗,老师给你加点伴奏,希望你能读出韵味。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你的头脑中会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4、想象得真好!正像大家说的,这首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和李白站在岸边目送孟浩然远去这两个情景。有谁知道哪几句诗描写了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李白告别的情景,哪几句诗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学生读诗句,交流:前两句描写了孟浩然告别的情景,后两句描写了李白目送孟浩然的情景)
四、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我们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方位,知道平面图上,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哪个同学能帮我贴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为什么这么贴?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 在这指谁?(孟浩然)从哪知道的?(注释)真好,结合注释是弄清古诗意思的好办法。
师:烟花给你们什么感觉?(漂亮,绽放……)为什么用烟花形容三月呢?还可以说什么样的三月?
生:百花盛开的三月,争齐斗艳的三月,阳光明媚的三月,鸟语花香的三月……
师: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现在又逢三月,这个季节去扬州,李白仿佛看见了扬州怎样的一番景象?
生:也是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
师:老师请大家欣赏下这时的江南一带的美景。(播放课件)此时此情此景,好友要去繁华都市,你有什么想说的?(小结:孟浩然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出游自然十分羡慕。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
师:有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展开想象,请想象刚才说的画面并带自己的感觉读读这两句诗。
2.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诗中哪儿告诉我们?生:孤帆。师:对!孤帆就是?生:孤孤单单的一只船。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一支孤帆。)
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3.“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能否用上我们积累过的送别诗来送送孟浩然?(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能不识君。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就像老师上课开始时介绍过的,送别诗已经成为当时一种风俗,有许多诗人都在送别他的亲人和朋友时,寄情于诗表达出自己的深情厚义。请看(出示送别诗)古诗的学习还需要平时的积累,希望大家课下能多积累、多背诵送别诗。
6、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句诗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
加上第三句诗,谁来?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8. 师:是啊!人虽分,情永在,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目送朋友远去的情景,抒发了朋友之间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一年后,李白对自己的朋友,对当时送别孟浩然的情景仍旧念念不忘。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五、小结
是啊,相见时难别亦难,从这首千古流传的送别佳诗中,我们感受着古人那浓浓的情意,其实这样的深情谁没有遇到过呢?谁没有这样的亲人朋友呢?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我们继续感受诗人王维和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六、作业
课下,背诵默写这首诗,可以搜集送别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还可以把这首古诗改编成一篇小故事,好吗?下课。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图片——扬州城图片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拓展送别诗积累扩大学生阅读量,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在操作过程中,在朗读方面效率低,范读还要多揣摩,想象力这一环节因时间关系而不能尽情发挥,有点草草收场的感觉。在表扬学生方面做得比较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赞扬学生的用词比较格式化,感觉与学生还是有点距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难点】学生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和通讯都非常的不方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方式,也成了诗人们争先歌咏的题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朗读)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诗人李白和写作背景。
3.回顾以前学诗的方法。(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4.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的大意,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作者在黄鹤楼送他的朋友孟浩然去广陵的情景)
(三)深入研读
1.学生思考诗中第一句中的“故人”是指谁?
2.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西辞”是什么意思?
(武汉在扬州的西边,所以,西辞是西边辞行的意思,就是离开西边,顺江东下到扬州)
4.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5.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引领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四)巩固提高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小组内交流,结合实际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作业: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布置预习作业。
四、教学反思
首先,小学段的诗词的教学尤其要注重朗读,需要老师采用多种朗读手段,引导学生以读促悟。其次小学课堂应是非常活泼,充满活力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注重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寓教于乐,从而乐学、好学。此外,古诗词约义丰,教学时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 篇四
一、教学简析: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已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余味无穷。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作业设计与意图:
a、拓展阅读,深化感情。
1、生背诵课前收集的送别诗。
2、比较阅读李白的送别诗。
3、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古诗。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美国华特有句名言:知识是宝库,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农民耕而不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课后,我让学生背诵课前收录的有关送别的古诗,拓展比较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的诗,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诗,可读,可画,可写,学懂多少是多少,强调自我感悟,个性发展。学习后集中交流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以课堂为载体,以有限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
b、作业超市,选择自由。
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画一画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面。
3、写一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
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颢写的《黄鹤楼》。
[设计意图:这样自主选择或自行设计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耳目一新,又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当学习小主人的自主与快乐,并且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各取所需,每个人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诗,把握诗的节奏美,理解“西辞”“烟花三月”等词语意思。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学生会吟诵,养成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学生会根据吟诵知识吟诵,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
读中悟情,吟中生情。
教学用具:
课件吟诵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赠汪伦》
听过这首诗,老师的心中有种淡淡的哀伤,这让我不禁想起毕业时与好友分别的场面。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那么,在“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同李白一起登上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吧!
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课题。
二、解诗题,知作者。
师: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请你来说)(谁送谁、在哪里送?“之”的含义、谁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介绍李白情况(PPT),讲李白和孟浩然友谊故事。
(看来搜集资料,是我们理解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三、读诗、诵诗。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千古送别,去感受那浓浓的离情别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
3、请李然同学读古诗,师评价。
过渡:古诗有节奏美,谁来划分一下节奏。
出示古诗(划好节奏)指名朗读,齐读古诗,拍手读古诗。
四、吟诗(给诗标注平仄。要求:平长仄短,入短韵长)
指名两位同学黑板上标(口诀:135不论,246分明。)平声用“—”,仄声用“│”入声字用“!”韵字最长,用长横。(标过纠正对错,手势吟诵,明白依字行腔)
过渡:老师觉得将古诗标出平仄还不够,要想有感情地吟诵出来,还要理解它的大概意思。(这就是依义行调)请大家借助下面的注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的大概意思。
1、学习一、二两句。
师:谁来说前两句的意思?(生: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师:这里的“西辞”你怎么理解?(PPT地图)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老朋友辞别西边的黄鹤楼,去东边的扬州,所以诗人说故人—————————(生接)西辞黄鹤楼。
孟浩然要在烟花三月前往扬州,三月的扬州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播放图片)你们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美丽的景色?
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真是太美了,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却要与老朋友分别,怎能不让人心酸呢?李白心中除了伤悲,还有更多的话想要说,如果你就是李白,你会对孟浩然说什么呢?
练习说话:
生:孟兄,在这繁花似锦的烟花三月,我们本可以在这黄鹤楼上饮酒作诗,可如今你却要离我而去,心中真不是滋味啊?(孟浩然听了又会怎么说呢)
生:李兄,不要太过伤感,王勃曾经说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师:是啊!千言万语都难以诉说自己心中的那份离别之痛,带着这种情感再来吟诵这两句诗。
2、学习三、四两句。
师:后面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千古传诵,其中蕴含的深意你能读明白吗?
生: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水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孤船”是谁的船?(孟浩然的船)自古长江就是交通要道,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有许多,为什么诗人只看到了一只船呢?(因为诗人把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的身上了)
师: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吟诵这两句诗。
师:从你的吟诵中老师听出来了,好友的船虽已消失,但是对孟浩然的(思念、友谊)却没有消失?
过渡:是啊,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所以在李白的眼中:离别就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不舍;
过渡:同学们眼看孤帆渐渐消逝,李白仍然伫立在江边,久久不忍离去,此时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李白的心情吗?(依依不舍、难舍难分、依依惜别)
师:你能吟诵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吗?(板书:依依惜别)(两名学生吟,师评价)
3、手势齐吟全诗。提问吟诵。
五、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在古代,因为交通的不便,人们一旦分别,相聚就遥遥无期,所以很多的文人墨客都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送别诗。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出示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用刚才学习吟诵的方法唱出来。
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一段情,离别是一首诗,离别是一支歌,古人离别赠诗,我们再来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吧。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六
一、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诵全诗。
2、 利用课本注解理解“之、故人、烟花三月”意思,在具体语境中理解“烟花三月、孤、尽、唯”的丰富内涵。
3、 创设诗境,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人复杂心情,感受朋友之间真挚深厚的友情。
4、 掌握学习古诗的基本方法。(步骤、借助工具书等理解诗意。)
二、 设计意图及教学思路:
1、 从诗题入手,理解这首诗讲的内容,初知大意。
2、 通过贴黄鹤楼和扬州位置,感知方位,理解西辞。自东向西,顺流而下,理解“下”。
3、 抓住关键词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展开想象体会心情及和友人的感情。“烟花三月”既写出离别时节,又透露出诗人对于孟浩然此行既带着羡慕和向往又有不舍,即诗意的送别。“孤帆、唯见”借景抒情,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友人的帆已消失却还伫立在楼上目送,想象话别场面,感悟深情。
4、悟中读,读中悟,达到感情的升华。
三、 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课前积累本回顾摘录送别诗;了解孟浩然,及李白写诗背景,两人相识故事。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送别诗
这是一首名为《送别》的乐曲,边看边听,你心中是否会飞溅起几朵情感的浪花,想起几首曾经读过的古诗来。
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师:白居易的送别名篇。
《赠汪伦》 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厚吗?能读出来吗?(生进步)这样是不是有诗的味道了?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的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代呀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送行时以作诗表达深情厚谊就成了当时一种习俗!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师板书)
(师写到陵时)请同学们留意看老师写这个陵。指导“陵”的写法。请同学们写两个。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题目当中就有两个生字是带后鼻音的,谁能读准确?(课件出示二词)
请你带大家读一读。
师:他后鼻音读得特别好听读准了音,诗句就读得更好听了,我们一起来读题目,黄鹤楼,齐——
2、读懂诗题
同学们,从诗体题中读懂了什么呢?
☆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
(你知道黄鹤楼在什么地方吗?)
☆要远行的人是孟浩然。
☆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师:广陵是扬州的旧名。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在古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用法不同,请你选一选在这儿是哪个意思?
题目告诉我们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为他送行。
4、 感性读题
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他们之间的相识相知还有段小故事呢!通过预习谁知道?
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就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
师: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让我们一起再读诗题——
读懂题目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让我们从具体诗句中来体会李白送别好友时的那种真挚情感。
(三)自主学习,读通句子
1、自由读
学习古诗的第二步就是读通句子。在咬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诗的节奏。自己试试。
2、反馈,指名读并随机指导
谁能读?(指导:生字辞的读音平舌音读准)
再指一名。师总结: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刚才这位同学是按“故人/西辞/黄鹤楼”停顿,这是二二三节奏。老师读一句你们接一句。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就变成四三节奏(范读),老师读前四个字,后三个同学们读。
同学们前四个字,老师后三个字。
就这种感觉,一起读。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句读通了,第三步就是理解诗句的意思。同学们可以一边默读一边借助书中和词语手册的注释,初步了解这首诗的意思。
2、理解“西辞、故人、下扬州”的意思。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故人在这是指谁?(孟浩然)
由于长江水势是自西向东,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这个下就是指——
再一起读读这两句诗。
3、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谁还能用读过的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是诗人向往之地。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4、理解“孤帆、尽、唯见”,感悟离别之情。
师:看来三月的扬州是令人神往的地方,作为喜欢游玩、善于游玩的李白来说,在这美好的时光里,不能去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他的心中有的是一种羡慕,但和感情笃厚的好朋友分别,心中更多的会感到——
(生:孤独、舍不得)
默读后两句,边在书上做记号,诗中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种情感?
重点:
(①“尽”、“唯”字衬托了李白送别孟浩然的过程以及对孟浩然无限深情。老朋友走了,李白仍独立江楼,目送友人。李白一直盯着孟浩然的船,直到从视线里消失,船都看不见了,他仍不肯离去,孤独的站在那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东边流去。仿佛要把孟浩然目送到扬州一样。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目送之中!读。
机动点拨:我们知道,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客人告别需要送送。一般关系的客人只是送出房门,而关系密切的要送到大门口,亲近的朋友就送到街口,非常密切的朋友就送上车,等到车开动,也就回头了。(李白怎么送)李白不是这样,他不仅送到江边,送上船,等到开船,而且一直站在江边不回头,直到看不见朋友的船。这是什么样的朋友离开,这是怎么样的友谊?
②孤帆。长江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道,可以说是过江千帆,怎么会只有一只帆船呢?(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只关注友人的这只船,江帆点点,只见一船。)读。 孤还有什么意思?(孤独、寂寞。没有了好朋友的亲密相处,人再多,帆再多,心都是孤独寂寞的。)读。读出孤独。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帆不见了,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这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
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指名读。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延长起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后两句。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
(五)、展开想象,多元感悟。
1、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来。
2、(放音乐)道不尽的千言万语,这深深的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
男同学站起来吧。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六)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作业:课外摘录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理解三首古诗,结合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了解诗句意思。
2、多诵读,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人怎样在写景、叙事中抒发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李白吗?哪位同学能够起来为大家背一首他的诗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李白写的又一首表现朋友相送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黄鹤楼最早建于三国时期,有“天下绝景”之称,历代诗人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
孟浩然,是唐朝一位很有名的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可指名背诵孟浩然的诗,如《春晓》。
之:往,去。
广陵:地名,现在的江苏省扬州市,汉朝时称“广陵”,隋唐时称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之一。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
(提示:是谁送谁,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去)
三、自学古诗、自主探究
1、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2、借助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自学古诗,记下不懂的问题。
3、小组合作学习。
4、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相机引导、点拨:
⑴故人西辞黄鹤楼:
“西辞”,如图,由图可见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
第一句点明送别地点。
⑵烟花三月下扬州:
“烟花三月”,三月,过去人们称之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如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去好像有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第二句点明送别的时间。
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正值繁花似锦的春天,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在碧波荡漾的江面上,一只帆船逐渐向前移动,直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帆船不见了,老朋友不见了,只有江水层层涌向天边,李白仍呆立江边。
⑷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5、指导感情朗读,体会老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6、练习背诵。
四、总结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五、作业
1、课外阅读李白、孟浩然写的其他诗。
2、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完成一幅古诗配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 篇八
【设计意图】
诗的语言的独特性决定了,在教学古诗时,要充分感受诗的语言的魅力。如何挖掘简单的字眼背后的东西,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笔者认为,在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过程中,应该创设诗中的情景,品悟诗中的蕴涵的深情。让古诗教学既充满灵动飘逸、洒脱不羁,又洋溢书画香气,且蕴涵深情,是笔者追求的古诗教学的境界。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多角度欣赏诗的能力。
3、感悟送别的不舍情结。
【课前准备】
收集写送别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初步感受离别诗的情
1、唤起对离别的感受:
过渡:有过与人别离的经历吗?当时的感受如何?
2、学习古诗:
王维的《渭城曲》。
过渡:古人与友人相别是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学过一首关于送别的诗,诗是王维写的,诗名叫作《渭城曲》谁来背一背?
出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谈感受:你能感受王维的心情吗?
3、小结启发:
离别之际有千言万语,送别总是件难过的事情!
二、揭示诗题、解题
过渡:今天我们又要去目睹两个好朋友之间的离别。
1、出示诗题并读诗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解诗题:
⑴ 通过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⑵ 补充介绍“黄鹤楼”、“ 广陵”的知识。
三、读通诗句,初感诗的意境
过渡:这首诗到底写了些什么呢?让我们自己去读读!
1、单个自渎。
2、正音朗读。
3、齐读。
四、再读探索──明诗眼、寻依据
过渡:通过多次的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1、交流肯定所学。
2、小结提示:全文就记述了自己送别孟浩然的情景。
3、合作探索诗眼:
过渡:本诗是围绕哪个字写的?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引导归纳:
⑴ 静态:
① 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② 送别的地点──黄鹤楼。
③ 送别的人物──故人(孟浩然)。
④ 送别的情景──长江天际流。
⑤ 送别的心情──孤。
⑶ 动态:
① 送别的原因──故人西辞下扬州。
② 送别的经过──孤帆远影。
③ 送别的结果──长江天际流。
4、理解感知,配乐读诗句:
过渡:既然诗是围绕“送”写,那就让我们一起送别这样一位故友,齐读!
五、炼情品诗意
1、感受诗中的画意:
过渡:喜欢这首诗吗?能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吗?
注意引导诗的美: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似乎让你看到了什么?
⑵ 烟花是什么季节,她让你又想到了什么?
⑶ 孤帆远去,你还能见到什么?
⑷ 长江是怎样在天际流的?
2、感受诗中的情意:
过渡: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哪里让你感受到了情?
⑴ 缓缓西辞,随江南下,那是不舍。
⑵ 在烟花中送别,那是无可奈何。
⑶ 孤帆远去,那是孤独寂寞。
⑷ 长江独自在天际流,那是怅惘,失落。
注意:可画意先上,然后上情意,(对称结合上),也可边说诗中画意边说情意(结合)。
六、延伸巩固入诗境
1、过渡:
这样的别离,真的让人难过!古诗中有很多“送别”的诗。你找到了吗?
2、交流:
⑴ 自读: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⑵ 四人小组,合作研究一首诗,解决这是怎样的别离!
作业:将古诗改写成现代的散文。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设计 篇九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末两句诗的情感。
体会诗的意境。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诗歌。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1、学生自学古诗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篇十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歌曲《送别》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
二、谈话导入课题。
刚才听到的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图画,猜一猜这是哪一首诗的内容?出示:《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送别诗,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李白去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生:(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题,指导书写生字。
师:诗题中有一个特殊的字,是哪一个字呢?之”是什么意思呢?
生:(去,到)
自己再轻声读读课题,看看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送的内容。
生:送别的地方是黄鹤楼,要去的目的地是广陵,送的友人是孟浩然。
师:你真能干!一下子找到了三处!黄鹤楼了解吗?(课件播放黄鹤楼片断,学生观赏。)
生:江南三大名楼之一。
师:滕王阁,岳阳楼是另外两个。
生:它在武汉。
师:而且位于长江边上。
生:崔颢还为黄鹤楼题过一首诗呢!
师:嗯!李白还夸过这首诗呢: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指导书写)那我们先来看看“鹤”这个字。这是一个形声字,它是左右结构。黄鹤楼就留下了仙人乘鹤升天的传说。著名诗人崔颢曾经写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就在这充满神奇色彩的天下名楼,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分别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吧,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师:好,让我们打开课本100页,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歌,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来。
生:朗读
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字正腔圆的读读这首诗?听的同学有个任务,他把5个生字读准了吗?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不但字音准确,而且还颇有韵味。我们把这种韵味再来感受一下。
(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富有韵味啊!让我们来自由的练读这首诗吧,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四、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自读这两句诗,想一想哪一句诗用词更准确?对比练习: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故人辞别黄鹤楼,烟花三月去扬州。这两句诗有什么地方不同?
“故人西辞黄鹤楼”:故人?辞?何谓西辞?西辞准确指出送别的位置(简笔画:长江、黄鹤楼、扬州)老朋友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下?(相当于诗题中的之?为什么用“下”比如说我们去北京说不说下北京?用“下”可以看得出孟浩然乘船顺流而下,从“西”和“下”看得出来作者用词特别准确。)
李白是什么时候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生: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李白说是“烟花三月”,三月份正是春天,我们来想象一下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是什么样子的?请同学们用一个词、一句诗或者一段话描述春天的美景。
生:三月的长江两岸鲜花盛开,绿树成荫。
生:三月的长江,江水是碧绿碧绿的。
师: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千里莺啼绿映红……春色满园关不住。(播放课件)一枝红杏出墙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刚才同学们说到春天来了,提到的都和鲜花有关,那就说“鲜花三月”好了,为什么说“烟花三月”呢?先议一议。
生:因为花多,像浮动的烟雾。
师:对!注释中提到的。
生:李白当时在长江边送孟浩然,江边水气大,映衬着蓝天的水气像“烟”一样。
师:这就叫发现!这就叫智慧!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两位情深意重的朋友分别了。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别诗诞生了,让我们放声读读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去的是什么地方?
生:孟浩然去的是扬州。
师:你了解唐代扬州吗?那时的扬州是我国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城市,是当时的大上海,是一座东方名城。扬州的繁华热闹吸引了许多诗人,同时也留下了许多诗文,老师收集了两句描写当时扬州城的。(课件出示: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王建)生读诗句。
师:孟浩然在烟花三月乘船去游赏一个繁花似锦。热闹非凡的扬州,此时李白会产生一种怎样的情感?
生:我认为李白此时非常羡慕孟浩然。(板书:羡慕)
生:李白此时肯定在想:要是我能去美丽的扬州那该多好啊!
师:这就叫向往。(板书:向往)
师:是啊,李白此时充满羡慕,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李白此时满怀向往,所以他在诗中写到:(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师:李白伫立江边,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是看到了一叶孤帆,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他还会看到什么?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孟浩然“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师:是啊,长江上一定会有千帆竞渡,长江两岸一定是繁花似锦,但是,此时此刻,诗人看不见,他能看到的,只有——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师: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如果让我们把这个分别记下来,我想大概至少要用到好几十个图板。可是诗人李白用了多少笔墨呢?数一数用了多少个字?
生:28个字。
师:让我们字字入目,句句用心的领悟,全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生:(女)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
生:(男)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在《赠汪伦》中说:(师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今天我们要说,这流向天际的长江水也不及李白与孟浩然的情深意长。请再带着深情齐读这首诗。
五、师拓展其它送别诗。
六、请学生欣赏古诗新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六、教师总结
在人世间,有很多情,有一旦与他人结交就产生的友情,有你每日来到学校,要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恩情、亲情;有同学们成家之后,就产生的爱情,无论哪种情感,我们都要好好珍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12篇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就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的范文模板,感谢您的查阅。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