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7篇(高一必修3蜀道难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呢?快回答分享了7篇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蜀道难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蜀道难》教案 篇一

特别注意:

《《蜀道难》教案》及本站所有转载文章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所提供的学习资料,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 www.kuaihuida.com 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解题

1、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阅读课文

1、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疏通字词

五、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

(nán)安居之难

六、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攀越之难难

(nán)安居之难(nàn)

浪漫主义的现实情结

《蜀道难》 教案 篇二

教学目的:

1、理解李诗表现的思想情感,学会“知人论世”。

2、体会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方法:

诵读、研读、赏析。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我们在高二时学习过《梦游天姥吟留别》,请同学说说其特点。

明确:该诗主要记述梦境中的山水,表达诗人不与统治者合作的高洁品质。在诗中,诗人灵动飞扬,豪气纵横,象天上的云气;他神游八极,自由驰骋,象原野上的奔马。在诗里,诗人一抖世俗的尘埃,完全恢复了他仙人的姿态:上穷碧落下黄泉。今天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同神游“蜀道”吧。

二、 解题

1、 简介文体知识;

2、简析内容:本诗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道的艰险,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华,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

三、 阅读课文

1、 自由诵读;2、提名朗读;3、齐读。

注意“其险也/如此”等句的句读及一些字音。

四、 疏通字词

五、 整体把握,梳理思路,把握诗歌字面基本内容

导入:泉有泉眼,文有文眼,题也有题眼。本诗题目中的题眼是什么?

明确:难。

思考:题目即讲攀登蜀道之艰难,即是说蜀道险峻雄奇,那么哪些诗句是写这方面内容?

明确: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思考:那么此前此后又分别写的是什么?

明确:前写开辟之难,后写安居之难。

小结:本诗以“难”为核心,以时间为顺序,先写历史上开辟蜀道的艰难(时间久,代价大),继而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极写攀越蜀道之难,最后从未来人事之险的角度,写蜀地是是非之地,难以安居。

附:板书

开辟之难

难 攀越之难

(nán) 安居之难

六、 布置作业

思考:那么本诗是不是就是写蜀道之难呢?请思考完成练习三第4小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主旨,赏析特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作者字、号;2 、本诗是近体诗吗?3、齐读课文。

二、分析主旨

1、 回顾上节课内容,将上节课板书内容继续板书下来。

2、 分析主旨

思考:练习三(4)。

提示:分析诗歌的方法是多样的。《重创诗歌的艺术天地》就告诉我们一些方法。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知人论世”。本诗写于什么背景呢?看注释1。其时正是李唐王朝由盛转向衰败的过渡时期。

明确: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是在告戒李唐王朝要防止一些野心家作难(板书“难”字),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关切,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应该说,诗人的预言后来是得到印证的。755年有安史之乱,761-766年又有段子章反叛等。

可见,本诗虽说是浪漫主义之作,但还是反映了诗人关照现实的情结。

诗人少年时期即有“济苍生”、“安社稷”的大志。天宝九年,42岁的他在友人贺知章的推荐下,被玄宗皇帝招到朝廷为官。诗人非常高兴,喜不自禁,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篷藁人。”以为这下可以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了。然而玄宗只希望他成为一个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再加上诗人一向傲岸不羁,被权贵排挤,为官一年多即被赶出长安,于是从此漫游四方。但是诗人虽有道家出世的思想,但他仍然关注着现实社会。在安史之乱时期,他参加了打着……

三、赏析

思考: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险峻高大?

明确:主要有:1、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2、侧面映衬:黄鹤……;3、夸张:扪参历井……连峰去天……4、烘托:鸟声悲凄。

小结:诗人正是这样以变换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蜀道的险峻高大,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四、齐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诗的寓意,《蜀道难》教案(多媒体教学)。

2、了解李白的放达。

3、感知鉴赏艺术手法。(难点)

教学步骤

一、范读——点读——齐读。

二、简介。

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蜀道难》是乐府旧题,内容多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本篇诗人袭用乐府古题而推陈出新。

三、重点词语。

词类活用:猿猱欲度愁攀援/使人听此凋朱颜/砯崖转石万壑雷/侧身西望长咨嗟通假字:所守或匪亲文言句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四、导读。

1、教材根据什么把这首诗分为三段?有哪些标志性的语句?——“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可见是送友人入蜀而作,为友人担忧。也有其他说法。)

2、三段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各出现一次,各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之“难”?各用一个字概括。——高、险、祸。

3、第一段怎样写“高”?——开篇点题,主旨句一现,用感叹、重复、夸张强调山高,奠定雄放的基调。——侧面烘托: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寓高山阻隔之意;再以五丁开山的传说说明蜀道的来由,渲染神幻雄奇的色彩;——再具体写山势的高危,突出路之难行。先用想象和夸张写山之高,水之险;又用“黄鹤”“猿猱”来衬托山势的高危惊险;然后以山道曲折难行表现山高山险;最后又用想象,人在高危的蜀道上行走,可以用手触摸到星星!

4、第二段怎样写“险”?——一问一叹,表达对友人的担忧,烘托蜀道之险;——“但见”几句渲染凄凉气氛,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教案《《蜀道难》教案(多媒体教学)》。——“连峰”几句渲染惊险气氛,运用夸张:“连峰”“枯松”“飞湍”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急流之猛,渲染惊险的气氛。

5、第三段怎样写“祸”?——从写景转而言志,从剑阁的险要地势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先写蜀中剑阁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势,易发生战祸;——再夸张地想象战乱惨景;呼唤友人,表明为友人的安全担忧,更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五、总结。

这首诗运用侧面烘托、想象、夸张、反复等手法,以雄奇的笔调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险峻的山川景色,展现了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暗喻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六、补充。

关于这首诗的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加害于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一说:为讽刺章仇而作。按:章仇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一说:为讽谏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认为这首诗中“问君西游”的“君”指的是唐玄宗。

七、作业。

背诵全篇。

蜀道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大致了解李白及其诗歌的创作风格;

2、结合创作背景,探讨诗歌的创作目的;

3、通过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探究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反复手法与内容转换;

2、想象夸张。

【教学难点】

1、如何把握课文的关键“难”?

2、如何赏析文章想象之“奇”?

【教学设想】

1、大声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2、预先播放记录片《唐之韵》第一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辅助手段】

PPT、音频、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李白则是照亮这诗国天空的一颗摧残的太白金星,他的诗歌风格如若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的话,可以是浪漫雄奇。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他的名篇名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早发白帝城》

这些诗篇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健奔放,但其中之最却当属《蜀道难》,杜甫因此诗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诗创作于李白读书山中后,游历天下时。(书P37)“李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回,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俱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二、朗读:

这首令李白誉满长安的诗究竟有何过人之处呢?让我们细听朗读带,感受这首诗的韵律与节奏。(听朗读)

这首诗与我们以往学过的唐代律诗、绝句有很大不同,因为它是一首乐府古诗,属于古体诗的范畴,只不过是在旧的诗歌形式下加入了一些新的`创造,就像现在的命题作文一样,看你能不能在其中驰骋才华,翻出新意来。

李白的这首诗显然是一篇成功之作,读来与近体诗整饬的韵味又有不同,因为句式不整齐,长短句参差错落,读来如行云流水一般收放自如,却又不显得零碎,自有一根线在其中穿引,别有一番滋味。读的时候尤其要把这种行云流水、一气贯注的诗味给读出来。(请学生自己放声摹读、感受)

(请学生师范朗读,纠正字音,划分节奏,强调语气)

三、鉴赏:

读的时候我们注意到,有哪句诗在每一自然段都反复出现过?“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全诗的主旨句。文章紧紧地围绕着哪个字来写呢?难。究竟蜀道之难,难于何处?让我们结合具体的诗句来稍做分析。(请学生抓关键语句试加分析)

板书:

来历-开路难

高危-行路难 (夸张、神话传说、反衬、摹写神态动作)

险恶-行路难 (由静及动)

战烈-安居难

(分段落限时速记)

四、分析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歌“奇之又奇”在于李白以变幻莫测的笔法,从多层角度,运用多种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蜀道高峻崎岖的面貌。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得如此动人,他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参考: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笔法、流转的韵律,更重要的是融贯诗中的浪漫主义激情,可谓是“寄情山水之间,放浪形骸之外”,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地观赏,而是热情地赞颂,所以景物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玮的姿态。这对我们的创作当有所启迪。(再次朗诵)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人说是担忧入蜀的友人,有人说是担忧国事,也有人说是“即事成篇,别无寓意”。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五、拓展: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展示蜀道图片),查阅资料,驰骋想象,发挥激情,试写一篇白话版的《蜀道游记》,愈奇愈妙。写在创作本上。

六、作业:

抄写课下注释,完成《名师一号》。

教学反思

这篇诗歌是本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如若能讲解得有声有色,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所以我在讲授课文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因为准备充分,所以我的教态较为自然大方,信心十足,语言也清晰流畅。在讲解诗歌单元时,我有意识地把它与文言文单元区别开来,注意到不拘于字词的释义,能深入地挖掘教材,提出的问题也很明晰,难度适中。

但是还存在明显的缺点。我在介绍李白诗句导出诗风时比较成功,让学生畅所欲言,可是在讲解主体部分时,我看似在引导他们得出结论,但实际上是在暗示他们得出我所想要的结论,只是为了形成一个规整的板书,这点应当格外注意。以后我教学中,我会用心随堂,根据学生的讲解来形成提纲,正确的答案虽然用词不同也应写入板书,增强他们的自信,而不正确的,让学生们自己来谈理解,来加以纠正。

在讲解艺术手法的时候,我只是枯燥地讲解本诗运用了些什么手法,学生理解不到位。我应该给学生列出具体的诗句,让他们根据诗文自然而然地推导而出,千万不要脱离课文空讲空授。

因此,我应当在上课之前,备课之时,先备学生学情。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方案,而非想当然地脱离实际地闭门造车,这是我在教学上存在的误区。另外,在上完一节课后,我应当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课程的反馈意见,从而做出改进,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更快。

《蜀道难》 教案 篇五

李由富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叹高蜀道来历

难行蜀道高峻

二叹险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畏山水险恶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叹战祸之烈剑阁险要

申戒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1.诵读本诗2.翻译本诗(转)

蜀道难教案 篇六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把握结构上回旋往复的特色

教学难点

分析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过程

一、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评述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关于李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三、关于《蜀道难》

在预习的基础上,课堂上给学生2—3分钟速读一遍课文,之后找一名同学范读,订正字音,断句。

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及开辟历史,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讲了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写蜀道的高峻。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纤曲,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上扪星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连峰去天不盈尺……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端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历险者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提问:李白的想象上天入地,搜古寻今,这种惊人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相结合,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气氛和奇险壮观的景象。那么李白此诗只是为了写景吗?

明确:明人胡震亨说“言其险,更著其戒”,诗人的用意其实在此。

学生体会全文,诵读全诗。

《蜀道难》主题思想探源

研究方法:

(1)分小组探究,然后综合。

(2)查阅资料,整理不同说法。

(3)小组讨论,确定比较合适的观点。

(4)上网查询,多方求证。

参读书目:

(1)《唐诗别裁》。

(2)《唐宋诗醇》,作家出版社1986年版。

(3)《中华活页文选》(成人版),1998年第24期。

(4)顾炎武《日知录》。

《蜀道难》 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章法、气象、基调;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进行的诵读要求。

教学重点:散文化诗句欣赏。

教学难点:诗歌内容的鉴赏。

教学类型:鉴赏课。

电教或实物展示手段:推荐《全唐诗》光碟和《大唐诗录》光碟,并请学生介绍自己有否类似电子产品。

教学过程与步骤:

学生读诗(至少3遍)

鉴赏要点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兹分述如下:

先说章法。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它,跟回旋曲的主部之后还有一个副部颇有几分相似。具体地说,诗的开头是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噫吁嘻!危乎高哉”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地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正是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等张本。诗的中间则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使人听此凋朱颜”颇有“谈虎色变”之叹,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前一层说蜀道凄凉万状,后一层说蜀道极其险恶——这些都是旅游者心理上难以承受的。结尾也是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侧身西望长咨嗟”既形象地概括了上文说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又跟开篇“噫吁嘻!危乎高哉”一句相照应,更显得意味深长,以此结束全诗,可以使读者兴无穷之叹,将“蜀道之难”的全部内容概括无余。

主旨句的重复出现及其副句的变化,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对全诗的基调的形成影响也很大,但这一点要放到后面去讲。

再说气象。

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人的想象中,他仿佛将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千里不绝的图景一望无余。如此雄奇的地貌,真是罕有其匹啊!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16个字就将民间传说中关于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出来,使我们仿佛听到了五丁拽蛇时的大声呼喊以及随后一声使山河改观的巨响,也仿佛看到无数勇敢的人在高山上开辟道路、架设栈道的情形,不禁要赞叹神力和人工的伟大!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这是诗人想象自己在蜀道中的所见:当仰望眼前的最高峰时,他看见六条龙拉着的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再俯视下面,只见波涛汹涌的急流为大山所阻而激起无数的漩涡——这幅画又是多么神奇而美妙!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砍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砍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最后说说这首诗的基调。

这首诗以主旨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贯穿始终,已经显示了它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例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这是叹蜀道之高,因为黄鹤之飞至高,猿猱动作最灵,二者皆不得过,人又何能翻越?再如“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这是叹蜀道之险,用劝游者的口吻写出,意味尤为深长。又如“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是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用具体描写方式,再现了“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的图景,有不忍目睹之意。

一鉴于这首诗较长,且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之始不宜要求学生背诵,所以先设计此题,而将背诵练习置于最后,体例与本单元其余话课异。目的是使学生初步适应这首诗节奏的变化,读出一点韵味来,不要把某些句子读成散文,这对领会诗人炽烈奔放的感情和飘逸的风格极为必要。

这是一首杂言体诗,但跟其他诗人的这类体裁作品和李白的另一些这类体裁作品(如《将进酒》《梁甫吟》《庐山摇寄卢待御虚舟》等)相比,都有显著的不同。这不同就在于;其中的某些句子(如练习中所列举的)如果孤立地看,确属散文句。但我们不这样称它们,因为它们毕竟是诗的整体中的一部分,只能说它们是散文化的诗句,或句法与散文近似。这当然不能随意而为,没有李白那样的气概,那样的英才,是驾驭不了的。

附:自购练习答案要点:一、这些诗句都仿佛是诗人在炽烈感情的驱动下,不能自已,脱口而出,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奔放豪迈的风格。

二、这道题是为鉴赏诗的内容设计的。重点是前一问,后一问是对前一问的补充,意思是可以从形式入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当先问后一问,然后分析“蜀道之难”一句的含义。

此题有一定的难度,不宜过早提出。答题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1)课文基本成诵;(2)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3)了解诗的大意。

李白善于从民歌中吸取养料。这首诗中“一咏三叹”的写法,明显地是对《诗经》中复沓形式的继承,同时又有很大的发展。如果时间允许,无妨让学生复习一下已学过的《诗经》作品如《君子于役》《无衣》等,再做一番比较——这就从内容的鉴赏延伸到形式的鉴赏上来了。

答案要点;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三、这道题共含四小题:前三小题用于鉴赏诗的艺术特色,是按照课文段落顺序命题的,可以讨论一题,背诵一段,把鉴赏和记诵结合在一起;命题的原则是就诗论诗,不用文学史上的综合方式;讨论过后,教师可参考“鉴赏要点”中关于“气象”的分析做一个小结,将鉴赏提到稍高的水平上。第4小题用于鉴赏诗的寓意,因为涉及历史背景和历来的不同看法(见“整体感知”),难度大些,在水平较低的教学班可以不予讨论。

l,此题涉及诗人的夸张叙述和运用民间传说的写法。重点是第二间。

答案要点:

第一问: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已寓高山阻隔之意,“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叙述;第二层描述秦蜀之间重山叠岭的地貌,“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第三层叙述蜀道来由。

第二问: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

2.此题涉及点面结合的写法和夸张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想象的丰富和奇特。

答案要点:①“上有”四句写的是“面”即蜀道的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这是点面结合。②“六龙回日”“们参历井”是诗人的想象。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3.此题涉及细节的运用和夸张写法。

答案要点:“但见”四句渲染了凄清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惊险的气氛。详见“课文鉴赏说明”。

4.剑阁为蜀之门户,写剑阁,正如胡震亨所说,是为了“著其戒”。此题涉及诗的寓意,应当联系全篇内容和时代背景进行分析,使学生对这一段内容获得正确的认识。在思想比较活跃的教学班上,也可稍带说说某些错误的解释,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作出自己的结论。

答案:见“课文鉴赏说明”。

四背诵这首诗既要口熟,又要懂得它的章法;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使记诵达到完美的程度。“课文鉴赏说明”中的“诵读提示”和有关基调的解释可供参考。

这篇课文拟用3课时教读。教学进程设想如下;

第1课时:本诗写作年代简介。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诵读前两段:先试读两三遍,再划分层次并归纳大意,然后练习背诵。

第2课时:学生练习背诵第三段,方式如前。鉴赏诗的章法并归纳主旨。师生共同探讨诗的基调。学生试背全诗。

第3课时:鉴赏诗的艺术特色。略说诗的寓意。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全诗。

几条供课上参考的资料:

一、对经典艺术作品的解释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现象。对于有争论的问题,我们应当本着有利于学生鉴赏的原则要善地加以解决。例如:①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根据王定保的材料可以确定为不会晚于天宝三载(744)诗人离开长安以前。这自然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因此我们再据诗的内容说它作于诗人身居长安之时,这样讲起来就比较方便。当然,也有可能比这更早,但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不宜作这样的假设。这个问题在“有关资料”中有进一步的说明,但只提供教师参考,不要讲给学生听。②诗中的“君”可能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也可能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二说并通。为便于学生接受,可以采用前一种说法;如采用后一种说法,则应作一番解释,说说这样写的好处。③诗的寓意只宜采取胡震亭的说法,言“险”即所以申“戒”,“险”“戒”二字高度概括了诗中要旨,这样来理解,对鉴赏也十分有利。

二、结构的分析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了结构,则诗的主旨、章法等都极易明白,对记诵全诗也很有帮助。分析结构可分两步走:第一步,在试读两三遍之后归纳各层大意;第二步,探究各层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结构应当是点拨式的,点到为止,切忌讲得过多,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自行领悟。最好能设计一个简明的图表,边讲边画。下面的示意图可供参考: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照应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三、课文后的练习可以灵活处理。例如第一大题,可以在学生试读前后作简要提示,而后在指导学生作表情诵读时作比较详细的分析。

四、解释难句当力求简明。涉及古代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的,也要讲一点,但不要把“补充注释”里说的那些照搬给学生。讲,要有利于鉴赏。

作业:1.诵读本诗 2.翻译本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上面的7篇高一语文下册《蜀道难》教案设计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蜀道难教案范文范本,感谢您的阅读与参考。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