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公开课教案(优秀12篇)(公开课教案优质课)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的12篇公开课教案是由快回答精心整理的公开课范文模板,欢迎阅读参考。

公开课教案 篇一

一、活动目的

1、在感受表演游戏《三只熊》的基础上,使幼儿知道表演的名称,表演中的角色及内容。

2、引起幼儿想表演的愿望。

3、使幼儿学会用肢体动作配和游戏的玩法。

4、幼儿可以用完整的普通话进行交流。

二、准备

1、场景布置:熊的家。

2、教师活动前排好表演。

三、活动过程

(一)、交代课题名称,引起幼儿看表演的兴趣。

指导语:“今天,要请小朋友看一个表演,名字叫《三只熊》,看看表演中有谁?”

(二)、幼儿观看表演,知道主要内容,激发幼儿想表演的愿望。

1、表演第一遍。

(1)、刚才表演叫什么名字?

(2)、这个表演中有些谁?

(3)、小姑娘这样好不好?

2、表演率二遍。

(1)、为什么三只熊生气了?

(2)、小姑娘这样做,熊有没有同意?

(3)、请小朋友想办法,小姑娘怎么做熊就不会生气了?(在门口等,敲门……)

3、表演第三遍。

(1)、三只熊为什么会抓小姑娘的?

(2)、这个表演中的三只熊、小姑娘都是谁演的?

(3)、你们想不想也来表演?

4、表演第四遍。

教师表演,请四名想表演的幼儿分别扮演大、中、小熊及小姑娘,跟着老师尝试着表演。

(三)、讲评。

今天,我们看了老师表演的《三只熊》的故事,知道小姑娘改正缺点向熊道歉,熊就不抓她了。下次我们再来看好吗?

活动反思:

表演游戏是幼儿较为喜欢的游戏,故事《三只熊》形象生动有趣,深受小朋友喜爱。因此,幼儿在活动中能较快地理解故事内容及人物的简单对话,表现出很强的表演欲望。在下次活动中尽量多为幼儿提供表演的机会,让幼儿感受表演的乐趣。

2、小班语言公开课三只熊教案反思

一:活动目标

1.能区分大,中,小,并能有顺序地排序。

2.能安静地和同伴一起听故事。

3.初步记住故事内容,并能记住故事的名字。

二:活动准备

1.大,中,小熊各一只

2.故事录音

3.挂图一幅

4.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三。活动过程

(一)认识三只熊

1.教师分别出示大中小熊,让幼儿数数有几只熊。

2.区分大中小

(1)这三只熊一样大吗?

(2)让幼儿把最大的,最小的分别找出来,给它们取名字叫大熊,小熊。

(3)中间的一个,不大也不小就叫中熊。

(二)将三只熊排序

请幼儿给三只熊排队(从小到大排列,并能说出这是小熊,这是大熊,这是中熊)还能从大到小排列。

(三)欣赏故事:三只熊

1.现在我们已经和三只熊交上朋友了,下面我们就来听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就叫三只熊。(幼儿集体讲一遍故事的名字)

2.幼儿欣赏故事后提问:

(1)三只熊为什么不高兴?

(2)小姑娘到三只熊家里的时候,三只熊知道吗?他们有没有同意给她吃?

(3)小姑娘睡他们的床,熊知道吗?他们有没有同意?

3.教师小结:小姑娘到熊的家里,没有得到熊的同意,就用了他们的东西,所以熊生气了。

4.那么小姑娘怎样做熊才不会生气呢?(启发幼儿说出进入别人家里,或要用别人的东西,先要问人家同意吗?在别人同意后才能用,这样人家才不会生气)

(四)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

听完了故事,我们一起来和小熊跳个舞吧!(根据音乐,幼儿自由舞蹈)结束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这个活动最主要的是让孩子们通过故事得到大、中、小配对的概念,同时也感受大小不同的三只熊的不同的形象。按照我的预想,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时间短,只有那些生动、有趣的、形象的材料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在开展数活动时,我尽量以故事为载体,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快乐的学、快乐的玩。而熊是幼儿所熟悉、喜欢的动物,所以在此次活动中,我以熊为主角,并对三只熊的故事进行改编,通过生动的环节衔接,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感受并发现物体的数量、大小、高矮、粗细与三只熊的关系,更好的引发小班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公开课教案 篇二

一、揭题:

同学们,在俺国的中药书籍中有一部伟大的著作,已经被译成十余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它是俺国一位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整整27年的心血力作。你们了解这本书和它的作者吗?(《本草纲目》李时珍)

今天,俺们就来学习25李时珍,一起来了解这位伟大的医学家编写这一伟大的著作的历程。

板书课题:(当写到“珍”时)请大家注意,“珍”左边的“王”字旁写得稍微窄一些,右边的“人”旁下面的“三撇儿”一撇要比一撇长。请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借助拼音自由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这篇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老师请“七位”同学读一读,谁愿意来读?

(指名后,老师说:其它同学认真听,会听的同学也是会读书的同学。要听一听这些同学是不是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全读完了以后,先让同学正音,老师随机指导同学读某些音为重点的词或较长的句子。)

四、读的同学很认真,听的同学很仔细,请大家再来读读课文,边读边考虑:

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当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一点。把相关的句子或段落划下来。

多读几遍,好好体会,等会儿和全班同学交流。

五、全班交流

老师问:李时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课文当中哪一段或者哪一句话让你感受到了这一点。

1 假如同学说了“第二、三自然段”教师不做重点指导,只是边小结边相机板书:

有志气、刻苦

2 同学假如先说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文字,整段,在“突出一些山高路远,严寒酷暑,品尝”还有一些协助记忆的关联词。同学还是围绕“怎样的人和哪些句子来谈。”教师相机点拨启发。

“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出产药材的名山。“(从句子中体会到天气的恶劣,路途的艰辛,走遍了说明了地方的广。同学能说到最好,不能说到老师不要拼命分析,可以通过重点词语的理解或老师口头的叙述,是呀,山那么高,路途那么遥远,有时是雪花纷飞,有时酷暑难耐,只要是出产药材的名山,李时珍都------走遍。真是不辞辛苦呀。同学们,就让俺们读出李时珍的不怕坚辛吧)

“他有时------山上过夜”(不怕苦,不怕累)

“他走了上万里路------学到了-----没有的知识”(虚心请教。师述:向这些不同身份的人请教,实际上是为了让医学的内容更正确,更详细,更全面。)

“他还亲口品尝”------(有献身科学的精神)

师导:同学们谈得很好,都在用心读书,请大家把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读一读。

“为了写这本药书------还亲自到各地采药”(读完这句后,老师小结:李时珍为了编写这部药物书,不但“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采药”,从这件事中俺们感受到他是一个不怕辛劳,献身科学的人)

板书:不怕辛劳,献身科学

师导:那么,他这样不辞辛苦的到各地去采药,都是为了要编写一部怎样的药书呢?(完善)请大家联系上下文,也就是第四自然段说一说。

学习第四自然段,说说旧的药物书有什么缺点?同学边读相关的句子,老师边在黑板右上角做简单板书:如:说到“许多有用的药物没有记载”板书:不全面。说到“有药物没有说明形状和生长情况”板书:不详细,说到“还有一些药物记错了药性”板书:不正确。

然后老师指着板书,边说边划去了三个“不”,所以,内容全面、详细、正确的药物书就是一部完善的药物书。

(板书:全面详细正确)

完善

师小结:从)www.kuaihuida.com(李时珍下决心重编药物书,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态度严谨的人。

板书:态度严谨

老师引背第五自然段,同学们,李时珍正是为了编写一部“全面、详细、准确”的药物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还亲自到()。他不怕(),不怕(),走遍了()。他有时(),饿了(),天黑了就在()。他走了(),访问千百个(),

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他还亲口()了许多(),判断()。

学习第六自然段落

出示“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

想想带点词语的意思,去掉这些词语,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让同学体会这些词语“整整”说明时间长,“终于”说明历尽艰辛,“著名”说明这本书的价值。)

板书:有毅力,有恒心

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前景。《同学谈仿佛看见什么?》可以引导同学想象,比如说,在无数个晚上,在炎热的夏天,李时珍怎样做的等等)

六、指板书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俺们都为俺们祖国有这样伟大的医学和药物学家(板书)感到自豪,为有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感到娇傲。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李时珍和《本草纲目》的有关资料。下节课俺们继续探索。

板书: 25 李时珍(伟大的医学和药物学家)

一心为民,处处留心

(不详细、不全面、不具体)不完善-----态度严谨

不辞辛劳 献身科学

有毅力,有恒心

公开课教案 篇三

一、教学目标

学会a o e三个单韵母,认识声调符号,学会a o e的四个声调,能正确读出带调韵母。认识爸、妈两个字。

二、教学时数: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很多故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听……讲的)那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汉语拼音,它能协助我们读书,让我们知道更多的故事,了解更多的知识。

(二)学会a o e三个单韵母。

1、谈话导入:星期天公园里真热闹,我们看谁来到了公园,出示情境图,首先让学生整体观察画面,鼓励学生用语言把看到的内容说出来:(从情景图入手,由图到音)

让学生充沛观察图画,根据学生说的情况,教师将带有a o e的拼音和图片列举在一起。一边出示图,一边出示a o e。

2、老师示范读,领读,指名读,分组读,充沛认识a o e 这三个字母。

(①示范读的时候,指动身音的部位方法张大嘴巴a a a,嘴巴拢圆o o o,小嘴一咧e e e。

②o的发音是教学难点。教给学生发音的要点,嘴要张圆,发音时口形不要动。让小朋友观察,老师的双唇张得多圆啊,再学老师发音,口诀:"大公鸡,喔喔叫,嘴张圆,不许笑,o o o"。

③韵母的发音要读得长一些,声音响亮,并注意"a o e"口形由大到小,声音由强到弱的变化。)

(三)学习儿歌,带调读韵母。

1、我们根据这个故事编了一首儿歌。(出示儿歌《做早操》)读一读。(老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2、找一找这首儿歌中我们刚学的韵母(指名说一说)告诉学生韵母声调有高低升降的不同变化,(例:a的教学。学生找到“大”“马”,让学生说一说他们一样吗?学生会认识到它们有不同的“小帽子”,用"—/∨\"四种符号表示,进而引出不同读法,教师领读。学生读的时候要求边读边用手势画调号。)

3、课外拓展:

(1)读一读:布娃娃

(2)读一读:握手

(3)读一读:鹅大哥

(五)作业:认读a o e。

第二课时

教师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单韵母,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拼音的四声,先请同学们读卡片,看谁读的准。

一、复习三个单韵母,要求读准音

a o e

二、学习拼音的四声

(一)学习a的四声

讲:a有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用音调符号来表示写在字母的上头。

讲:依照顺序把它们叫作: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读作:1234。

(教师边讲边用手势来协助学生掌握高、低、升、降的变化,手势是用右手依照声调符号的写法,做夸大动作。注意:教师要面向黑板,与学生一致。)

读:1.按顺序教师范读,速度要慢。

2.按顺序学生学读,音要准确。

3.按顺序指名读,检查学生读准确。

(这四个音中,二声与三声是难点,发现问题要给予纠正。)

同学们为了读准四声,我们来学一首儿歌:

一声平,二声扬,三声一拐弯,四声往下降1234。4.打乱顺序练习读。

(对读不准的小朋友,教师要耐心启发协助,方法可采用动作提示或口形提示。)

(二)学习o的四个声调(方法基本同上)

讲:o和a一样,也有四个声调。

问:谁能像读a的四声那样,试着读o的四声?

练习读:从有序到无序地读,从齐读到个人读。注意读准二声与三声。

课中休息:听音乐拍手

(三)学习e的四个声调

学生练读:从有序到无序,从齐读到个人读。

三、巩固练习:

1.读卡片:(进行读的练习,带调单韵母的二声和三声要反复练,读准两个生子)。

2.誊写带调韵母,调号写在上格。

3.练习书写。

板书设计:

(a o e规范书写和四声)

公开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利用形声字特点,结合自己的发现,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

2.会写“倒影”2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欢快、奇怪的语气。

4.通过水波的动画演示,初步了解回声的原理。

教学重难点

1. 利用形声字特点,结合自己的发现,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

2.会写“倒影”2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这么多老师们在听课,你们紧张吗?老师准备了一段有趣的动画,我们一起来放松一下。(动画视频《山里的回声》)三分钟。

2、看了这个动画,你有什么问题呢?

(为什么有回声,什么是回声……)那就让我们带上问题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文,要求:借助下面的枫叶宝宝,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同们读得真好,一定在家预习过了。那现在告诉老师,课文共几个自然段?

3.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给予评价。

4.同学们生字学得真好,小青蛙和青蛙妈妈可喜欢你们了,这不,他们邀请你们一起游玩呢!想去吗?

三、学习课文1-4自然段

(一)

出示桥洞的图片

1.小青蛙和妈妈带着大家游到了哪里?

(桥洞底下)

2.描写桥洞的是第几段呢?(第一段),好,那请你大声地读一读第一段,然后说说你觉得这个地方怎么样?

3、请学生读。

一起看一看,这个地方怎么样?(美丽极了)出示桥洞图,美在哪里呢?(有花有草,有清澈的河水流过,有美丽的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就像一个大月亮)

4、老师觉得这一句写的真好!(出示月亮和桥洞的图片)能用你的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种美吗?出示第一段,指名朗读。(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5、这一段中还藏了一个多音字呢,谁能把他找出来?

突出多音字“倒”。他还可以读什么音?给他们找个朋友?

倒,三声时,意思是原本树立着的东西横躺过来了,比如,人横躺过来了就是“跌倒”“摔倒”;

四声时,意思是前后位置互换、向相反的方向前进,比如倒车,或者容器里面的东西倾倒出来,比如“倒水”。

6、我们文中读第四声。一起再读一读。

7、在这样美丽的地方,小青蛙的心情怎么样?(高兴极了)板书“高兴”;你从哪里看出小青蛙很高兴的?(高兴地“叫”起来;“多”好看;“哪”;“!”)说得真对!

那你能学学小青蛙的样子,高兴地读起来吗?

(指名读: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地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哪!”)

8、随文识字“呱”

(出示生字卡片)这个字是我们要认识的字。一起来叫叫它。

仔细观察,有什么简单的办法记住它?

(二)初识回声

1.小青蛙正陶醉在这美景中呢,突然发生了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什么?赶紧到第二自然段中找一找,仔细读一读。

2.请你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儿?(有一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在学小青蛙说话。) 小青蛙说“呱呱呱,多好看哪!”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跟着说:“呱呱呱,多好看哪!”小青蛙问:“( ) ”,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跟着问:“( )”总之,小青蛙说什么,他就跟着学什么。多有趣啊,请大家分角色练习读一读这一段吧!指明朗读。

3.小青蛙真的是遇到另一只小青蛙了吗?对呀,那其实是回声。我们一起合作读一读吧。男生读小青蛙,女孩子读回声。

(三)解读回声

1.小青蛙可不知道这是回声,所以他觉得——奇怪极了。“奇怪极了”是怎样?(十分奇怪,非常奇怪。)谁能把小青蛙的奇怪读出来?指名读。

2.随文识字“哩”

这个句子中有个有趣的语气词——“哩”。同学们轻声读得很好,一起再来读一读。 仔细观察,有什么好办法牢牢记住它?

3.可是小青蛙妈妈并没有直接告诉小青蛙答案,而是做了个实验给小青蛙看。她是怎么做的呢?请你到书上去找找青蛙妈妈的做法,用——画出来,并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4.青蛙妈妈的做法在第几段啊?(第四段)谁愿意来读一下?

5.扔进去之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一起看看。(播放水波动画)

随文识字“圈”“纹”“碰”

6.老师把青蛙妈妈的动作都擦掉了,谁能把他们都找回来呢?课文填空。

青蛙妈妈( )着小青蛙( )到岸上她()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7.做得真棒!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她又会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去研究。

四、复习生字

1.一起回忆我们这节课所学的生字吧。

读生字卡片。

2.出示组成,齐读组词。

五、指导

“倒”和“影”

左中右结构字相比左右结构更瘦长,更紧靠。

影字三撇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三撇较长。

板书:小青蛙(高兴----奇怪-----高兴)

4.听大家读的那么认真,小青蛙也忍不住跳过来和大家见面呢!快看,他来了。(图片)他想考考大家,课文里的生字有没有读准确,谁愿意读给他听听?

(1)认读带拼音词语:呱呱叫、返回来、碰到、一圈圈 波纹 说话哩。小老师带读,指名读。

(2)咦,生字的好朋友都逃走了,你还能把他们读出来吗?(读生字卡片,读完后贴黑板上)开小火车读。

(3)真厉害,那老师忍不住想问问了,你们是怎么把生字记住的呢?(出示:呱、哩、返、纹、圈,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住)

(4)其中有个字很有趣,出示呱。呱呱呱是谁的叫声啊?那你能说更多这样的词吗?生根据提示说出小猫、小羊、小蜜蜂等的叫声。

(5)老师把其中一个字的甲骨文带过来了,你能猜出他是哪个字吗?(碰,长得像两个人走在一起,还碰到了石头。)给他组个词?

(6)老师这里还有个谜语,能猜出来吗?

像圆不是圆,专门绕弯弯。(圈)

(7)说得真好,我们一起来再把这些词语读出来吧!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感受到文化家庭和乐融融的氛围。

【教学重难点】

诵读课文,积累常见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刘禹锡的《乌衣巷》,最有名的是后面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是当时最有名、最显赫的两个大家族,有“王与谢共天下”的说法。这两个家族人才辈出。而谢安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淝水之战,就是时任东晋宰相的谢安指挥的。

本课要学习的就是有关谢安与他子侄辈讲论文义的一篇文章,也就是《咏雪》。

二、作家与作品

1、结合课文注释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和刘义庆的知识。

《世说新语》,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全书按内容分类记事,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节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读音。

(2)听课文录音,要求听清停顿,注意节奏。

(3)去标点读,读出停顿,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2、再读课文,读懂文义:

(1)借助课本注释,同桌口头互译。

(2)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强调重点字词。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时间:寒雪日地点:家里人物:谢太傅、儿女们事件:与儿女讲论文义

提问:家庭聚会的氛围怎样?从哪里看出来。

明确:融洽、愉快、轻松和谐且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气氛。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

四、问题探究

1、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谢太傅更倾向哪个?编者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谢太傅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在谢道韫回答之后,“公大笑乐”。

编者也倾向于后者。从最后一句话“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看出,编者很正式地介绍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他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补充谢道韫的相关知识)

2、合作讨论:两个比喻你觉得哪一个更好呢?

明确:“撒盐空中”——盐的颜色与下落之态都跟雪接近,比喻很恰当,但是,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柳絮因风起”——不仅比喻贴切,表现出雪的轻盈之态,既有美的意象,又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更深刻。形、神、韵兼备。正如英国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五、拓展思维

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六、看关键字背诵

寒雪日讲论文义欣然撒盐柳絮大笑乐

板书:咏雪

盐:色、形

柳絮:色、意境(春意)

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

公开课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的:

1、使同学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同学笼统概括能力。

3、使同学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同学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局部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同学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同学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同学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和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同学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同学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同学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同学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同学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需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同学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假如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同学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同学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同学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身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同学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同学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局部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局部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同学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局部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同学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一起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同学回答后,教师强调:假如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 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1、判断。

(1)假如3×a=5×b,那么5:a=3:b。

(2) : 和 : 中,能与 : 组成比例的是 : 。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8、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的比例。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内容:画角

教学目标:学会画角

教学重点:1,画角的一般步骤

2,如何画钝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会了量角的度数,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来画一个指定度数的角呢?如:你能画一个65°的角吗?请同学们把这个角画在草稿本上,并记住你画的。过程。

二,新授课

1,画角

2,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把这个角画出来的?

3,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出这个角,并板书出画角的步骤。

(1)画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度线和射线重合。

(2)在量角器的65°刻度线的地方点一个点

(3)以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4,学生读一下画角的步骤。

5,特别注意画角时应找到相对应的刻度(因为有两圈刻度)

三,画一画

画出下列度数的角

1,学生画,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全班集体纠正。

2,指明学生板画

3,处理学生出现的问题。

四,做一做

课后练习第2题

五,作业

画出下面的角

55°95°130°40°

公开课教案 篇八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中“武将”“战利品”的意义。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俺”童年时赶海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指导同学通过朗读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设疑解题

1。播放歌曲《大海啊,故乡》,课件相应显示大海的动画画面。

师:这首歌听过吗?这里面唱的就是大海,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大海是什么样的呢?[出示:()的大海]

2、板书:海,用海口头组词。

3、揭示课题,今天俺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与海有关的,题目叫赶海,板书:赶海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下面俺们就来学习课文,你准备怎么学习呢?

2、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自同学字新词。

(3)标好自然段序号。

3、检查。

(1)认读生字新词,师相机正音。

一支歌暑假 舅舅 东逃西窜

夹住 痒痒的大虾一捏 俘虏

似的螃蟹努努嘴儿 嘿哩

束手就擒哎哟大螯 长须

(2)你觉得哪几个生字特别难写,能想个方法记住它吗?

(3)哪些词的意思你理解了,你又是用什么方法来理解的呢?

4、同学们已经读准了生字,刚才你们提了许多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哪些问题能自身解决。

5、交流。

6、把你最喜欢的段落练着读一读,待会儿老师帮你们配上音乐。一边读,一边还要想想这一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7、配乐朗读,再说说每小节的大意。

8、配乐齐读。

三、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誊写生字词语。

公开课教案 篇九

知识与技能:

1、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老王人物形象的刻画。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又创造性的见解;通过自由朗读,独立思考,问题探究等过程,学会运用诵读法、圈点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研习文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如何刻画老王的人物形象,并且体会老王的“苦”与“善良”。

难点:领会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渗透出来的爱的博大。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启发评价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ppt出示:课间播放相关图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共鸣

同学们,看了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一组图片,你心里会有哪些感想呢?(生答)是的,这些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也许没有耀眼的光环,没有非凡的成就,但他们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杨绛先生的《老王》(ppt出示课题),去感受这个普通人身上的善心和善行。

(二)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师:老王是一个普通人,而写《老王》的作家却不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ppt出示:杨绛(jiang),现代女作家,文学翻译家。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和《将饮茶》,译著有《堂?吉诃德》。是著名学者、作家,长篇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的夫人。师:“xx”期间,作者夫妇被认作“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参加劳动。这个时候,结识了三轮车夫老王。

(三)走进文本,细品人物。

1、跳读课文——理解老王生活之苦

师: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这样写到:“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请跳读课文的1—4自然段,从老王的姓名、外貌特征、职业、家庭、居住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不知道名字

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xx”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

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师:请用一句话概括,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用一个字概括:苦如果让你结合老王的生活处境用苦组个词:“艰苦、悲苦、凄苦”

2、浏览课文——理解老王心地之善

师:“本文写于1984年,作者杨绛当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了,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她一直记着老王,仅仅只是因为老王生活得很苦吗?”请用一个字回答。

明确:善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的剩下段落,思考: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要求用尽可能简洁、精炼的语言概括)“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大家拿起笔在课文中划记出老王为我们做了哪些事。”

明确:主动半价送冰,送钱先生看病,加高三轮平板,临终送香油鸡蛋。”

师:从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用一句话概括)老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善良的人。

3、精读课文——体验感动。

师:老王就是这样一个普通而又善良的人。病入膏肓的他送的香油和鸡蛋,温暖了杨绛苦难的岁月。作者看似平淡简洁语言,字里行间却有着丰富的意蕴,悄悄地触动你我的心弦。

让我们精读课文8—16段,请同学们抓住课文中一些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细细地品味,想一想:哪个词语触动了我的心弦,为什么?请一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拿出笔圈点,同桌讨论。 “好文不厌百回读”,好文章每读一遍都会有很多收获。 ppt出示:触动了我,因为。

词语赏析:

预设:

①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采用造句法,改变语境品析)

“直僵僵”表现老王最后一次登门时的身体虚弱,四肢不能灵活活动的样子。 “镶嵌”突出老王像是门框上嵌入的一个器物一般瘦弱无力,身体僵直的形态,表明他病已经很严重了,完全失去了力量和活气,行动已经不方便了。

②他“唔”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采用创设情境法品析)

“直”字用得好,表现老王的行动之苦,然而,行动如此艰难的老王,还要登“我”的门给“我”送物品,表现了老王的人性光芒。

③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他只说:“我不吃。”(采用换词法品析)

示例:“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地透露出作者见到老王病成这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说不出的辛酸和感动。

④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采用创设情境法品析)

“早埋了”同属社会底层的人们人性的冷漠、麻木。作者对于老王的关心还不够,对于老王的死竟然毫不知情,关心海不够。

4、回视课文——理解杨绛一家的善。

师:杨绛看似平淡的寥寥数语,把善良的老王牢牢地刻在我们心中,可能一辈子你都无法忘却。面对生活如此苦,心地如此善的不幸者老王,杨绛一家为他做了些什么呢?请大家回视课文,迅速找出杨绛一家为老王做的事。

明确: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

B 、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也如她一样善良,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

师:由此可见,杨绛一家人也是善良的。

(三)真情碰撞,叩问良知。

1、师:是的,不幸者老王和幸运的杨绛一家就是这样用善良

体察善良,用爱心交换爱心。老王去世以后,我有着怎样的感受?文中那句话最能够充分的表现出来?

明确“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生答,全体齐读)作者为什么会感到“愧怍”呢?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小组讨论)明确: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不够(对于死的不知情),和自己无力改善老王的境遇(孤苦伶仃的死去),所以感到“愧怍”。

2、师: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三轮车夫,老王是不幸的,因为他经受着无知无识的物质痛苦,也承受着社会畸变的精神枷锁。然而,他又是幸运的,因为他去世几年以后,却得到了杨绛真心的愧怍,更受到到我们一代一代人的深深铭记。不幸的老王因为善良而充盈了他的人生,他又是何其有幸啊!

同学们,相信对于老王、对于身边任何一个不幸者你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让我们书写出爱心和善意吧!(配乐歌曲《爱的奉献》)

屏显: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假如我是一颗星,就要给他人送去光明。假如我是_________,就为他人_____________。假如我是_________,就为他人_____________。假如我是_________,就为他人_____________。

师:学完完杨绛的《老王》,我被老王流淌在心间的善良深深地感动了,也被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真情深深地打动了。更被你们感动了。孩子们,不论何时,不论何地,请记住,让善良之心永存,让善良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你将是一个最幸运的人。

公开课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深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思乡的情感。

2.品味文中的细节和关键词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点

配乐朗读、默读课文,品味细节和关键词句。

课前准备

同学

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搜集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准备与同学交流。想一想自身过年的故事和体会,讲给同学听。查阅有关琦君的生平,课外阅读她的作品《琦君说童年》。

教师

准备思乡的音乐。准备古今中外表达游子思乡之情的文学作品。

教学内容

《春酒》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作者对童年、对故乡、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课文中的细节写得很有情趣,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同学细细品味,体会文中的人情民风之美,丰富同学的精神世界。

公开课教案

整体感知

1.导入建议

同学谈自身过年的故事、感受,或说一说当地有哪些民风民俗;或教师谈自身小时候在家乡过年的故事……

2.导语示例

青岛的啤酒不只是青岛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每年的青岛啤酒节都迎来许多国内外的客人,这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民风民俗。每逢过节,人们也都要喝啤酒以示庆祝。好多离乡在外的青岛人总是忘不了啤酒的滋味,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今天学习《春酒》一文可能会给你带来一些启迪。

3.教师投影学习目标和字词

同学自查“读一读,写一写”,根据查找的资料交流琦君的事迹。教师或同学配乐朗读课文,同学听读、考虑问题。

4.教师投影出示考虑题

a.本文记叙了作者童年的哪几件事?表达怎样的感情?

b.课文题目是“春酒”,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5.同学小组交流,教师引导同学明确

本文记叙了作者儿时在故乡过新年、吃春酒、吃会酒的几件事,表达作者对故乡民风、人情的赞美。就像琦君曾说过的一样:“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作者对故乡亲友的怀念,对母亲的追思,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渗透在本文的字里行间。

6.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由浅入深地引导同学掌握课文主旨。

研读赏析

1.教师引导同学精读课文

优美的散文,经常是精巧构思的结果。本文围绕“思乡”的主旨,交叉了许多有“家乡味道”的细节、关键词语,使文中几个人物生动形象,尤其是对母亲的描写极为传神。

2.教师投影出示考虑题

请同学们朗读或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有情趣的细节或词语,与同学们合作交流,以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同学阅读,小组讨论交流)

3.教师小结

精读文章,才干品味出其中的情感和趣味,才干更加深刻地理解作者对童年、对故乡的无限眷恋,才干提升自身的美好的生活情趣。

4.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通过对细节和词语的品味,加深对文中作者情感和课文主旨的理解。让同学自主阅读,珍视同学的独特感受和考虑,提高阅读的质量。

拓展延伸

1.教师引导

古往今来,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写过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露从今夜白。”你读过这些作品吗?把课前准备的文学作品与同学们交流一下,看谁积累的资料多,交流得好。

(同学小组交流,推举1~2名班级交流。同学可以吟颂诗歌,也可以以唱诗的形式)

2.设计此教学环节的目的

引导同学开展课外阅读,积累知识,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3.延伸练习

把与同学交流的作品摘抄到练笔本上,并试着仿写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歌。

公开课教案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学习2、3、4自然段,运用“单元提示”中的方法读懂长句;背诵第4自然段。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学默读第二自然段,考虑: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写的是什么?(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

2、俺们先来学习第二句,齐读。

(1)这句句子是句长句子,用学习提示中的方法,怎么学?

(2)说得很对,那么“黄绿眉眼”指的是什么?(再读句子“黄绿眉眼”指的就是柳芽)

(3)作者为什么把柳芽比作“黄绿眉眼”,为什么不就说嫩芽?

(柳树睡了一冬天,发的芽就像睁开的眼睛)

3、学习第三句句子。

(1)俺们再来看看第三句写什么?指名同学读句子。

(2)要求同学用理解长句子的方法来理解。

(3)指名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长句子的。

师:什么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是怎样形成的?其它词语有什么作用?

(4)什么叫“赶集”?

师:去买的,还有卖的,都叫赶集——请说说赶集的情况,再想想赶集和春天的草、叶、花生长和开放有什么相似之处。

师:古人说:“红杏枝头春意闹”,春天,万花盛开,确实给人以热闹的感觉。

(5)齐读第三句。

4、学习第四句。

这么热闹、美丽的春天,少了燕子可不行,请大家朗读第四句。

(1)谁能简单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增添”是什么意思,“生趣”是什么意思?

(3)师:同学们,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诗人写春天少不了燕子,歌唱家歌唱春天也少不了燕子,可以这样说,少了燕子,春天会失去一半的美,下面让俺们以赞美的语气来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大家再读第三自然段,从这一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燕子飞行的情景,燕子飞得很快,很轻)

2、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再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

(板书:斜、掠过、唧)

3、师:一个“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以又轻又快的感觉,而且写出了小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掠过”这个词字典里怎么解释的?

4、你从中看出了什么?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体会体会。

5、俺们从“唧”这个字也可以看出什么?

6、还有哪些地方看出燕子飞得“轻快”?

7、大家把第三自然段朗读一遍,看谁读得让人感觉到燕子飞得轻快,姿态优美。(同学练读)

8、师:“那小圆晕就一圈圈地荡漾开去”要读得慢一点,要有个想象的余地,谁再把这句读一读?

师:“小圆晕”是什么?想过吗?

师:作者为什么不说“小圆圈”而说“小圆晕”“晕”是什么意思?想过吗?

师:“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你们见过日晕或者月晕吗?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的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咱们再读读这一句,领略一下其中的美。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读了第三自然段,俺们知道燕子飞得很轻快,姿态很优美。俺们接着读第四自然段,看看写的是什么,谁读懂了谁说。

2、指名说。(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的样子)

3、读懂了,哪些语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读读、划划。

4、“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这”指的是什么?看看书上的插图。

5、老师这里有一段五线谱,也就是曲谱,请想象一下,并对照一下插图,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的燕子连同电线,像不像五线谱?

师: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又生动的比喻!俺们不能不佩服作者惊人的想象力!同学们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俺们去演奏的曲谱?(这一定是赞美春天,赞美小燕子的曲谱)

6、同学齐读第四自然段。

7、从课文中,俺们进一步领略了燕子的美。这一自然段还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8、这里的“痕”字用得好,为什么不用“条”?(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一丝痕迹)

9、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自然段,再自身细细体会。

10、看图试背。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作业本第5、7、8题。

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呢?

三、实验探究:

1、 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后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就是快回答给大家整理的12篇公开课教案,希望可以加深您对于写作公开课的相关认知。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