册第七单元《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让学生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1、 能够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很高兴!初次见面,给大家带来一件礼物,这件礼物是老师精心准备的,大家请看屏幕: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句话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愿意收下它?读读看。要想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懂老师的心,咱们还要把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好好读一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指导书写矛和盾。)
二、读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读书的声音好吗?如果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指名回答识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家开始吧。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幻灯出示
集 合 难以招架 固然 乌龟 坦 克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长 处 胜利者
3、谁来读?(师可以根据学生识读情况鼓励、正音,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听听别人怎么读?再试试看!等。)
三、悟
1、接下来,咱们换一种读书方法,默读课文。如果大家能够潜心地默读,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其中。)
2、读完课文后,谁尝试根据屏幕上的提纲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激励:很会读书!善于在别人总结的基础上概括!这就是合二为一。等等。)
四、品
1、会学习的孩子善于发现!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是:
幻灯出示:
“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2、读读看。为什么这样读?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表示对盾的不满、埋怨。第二个“!”欣喜、高兴。)
3、请大家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五、拓
1、课文学习到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谁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谁就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谁就会收下这份不一般的礼物!(师板书: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3、能否用上“取长补短”造句?试试看!
六、结
这句话不好理解;这句话却很受用,这句话很贵重,它给人以启发。我想你们已经收下这个珍贵的礼物了。大家齐读该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够把这份珍贵的礼物送给你的朋友,送给需要的人,好吗?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取长补短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简析
《矛和盾的集合》是一篇新课文,全文在大家已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的基础上加以深化,一改以往“矛”和“盾”不能并存的观念,不仅使“矛”与“盾”同时存在,而且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进而形象地介绍了现代新式武器——坦克的诞生,使学生在这通俗易懂的故事中明白“只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会集中各事物的优点,才能创造出新事物”的深刻道理。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依据新的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矛和盾的集合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矛和盾的集合》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坦克、左抵右挡”等词语。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同学们好!上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矛和盾的集合》,齐读课题
矛和盾你们认识吗?能在图中找到它们吗?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呢?那么集合这个词你们了解吗?谁来说说?
二、初读感知:
1、矛、盾它们是简单的集合在一起吗?读了课题你们还想了解些什么?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
3、出示生词:检验:指名读、齐读?
4、再读课文:熟悉文本,
5、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受。
1、回顾问题:了解发明家是发明坦克的过程。
2、出示自学交流要求:(读,画、话,)
3、生生交流,教师巡视。
4、全班交流。
(1)交流比赛场景。
在读与情境中理解: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感受当时的紧张场面。
(2)交流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在读中理清发明家的思路:盾太小——铁屋子——想进攻——开小洞——装轮子——成坦克。
(3)交流坦克的大显神威,体会发明家智慧的力量。
在读中烘托坦克的威力,进而体会集合的力量。引出道理。
(4)收获道理。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四、课堂拓展:
1、回顾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思考:( )和( )集合成( )
2、综合实践作业: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类似"矛"+"盾"的发明呢?
五、总结课文: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发明家。只要我们遇到问题,去想、去做。想的不一样做的就不一样,最后的结果就不一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六、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发明家 进攻 自卫 合二为一 坦克
长处 集于一身 胜利者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三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意图,一是让学生懂得作者借坦克发明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二是初步了解用事实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二、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自卫、进攻、炮口、坦克、合二为一、战场、大显神威、首次、乱成一团、长处、胜利者”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
3.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课前准备
①生字卡片。
②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认识“矛”和“盾”。
2、讲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可由学生讲)
3、谈话:在人们纷纷嘲笑商人自相矛盾时,更有聪明人想到了什么?(把矛和盾集合起来)
4、出示课题:矛和盾的集合。
指导书写生字:“矛”、“盾”。
“矛”和“盾”本身就是一个词语,齐读“矛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划自己的生字新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出示词语: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再次默读课文,借助部分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对方的来势凶猛,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想到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发明了坦克,英军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吓退了德国兵。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三]、感受比赛场面,品读佳句
1、出示课文插图,谈话:原来坦克的发明源于一场比赛,谁愿意当任现场解说员,为大家现场直播?(说话训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这个场面的。
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①比——把你自己对比赛场面的解说与书上的描写比一比,你有什么感觉?(体会用词)
②读——自由读一读,感受比赛的紧张激烈。
③演——指名演,同桌互演,亲身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理解“矛如雨点般”、“左抵右挡、难以招架”
④悟——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矛如雨点般”、发明家“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读出了双方身手敏捷、技术高超,发明家身处于十分紧张危急的关头……)
⑤读——把你体会到的读出来。
过渡:虽然只是朋友间的比赛,但依然十分紧张,就是这样一场比赛,让发明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最终发明了坦克。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四]、记字写字
1、出示本课的生字,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住它们。
2、重点指导两个上下结构的字:集和架。提醒学生注意:下面的“木”一定要写好,稳稳托住上半部。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五]、拓展阅读
搜集阅读发明家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听写词语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二]、研读讨论,感悟课文
1、出示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结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默读思考。
2、反馈交流:
⑴相机出示句一: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①请大家用心去读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读懂什么?
②交流:
a、盾的缺点是什么?(太小啦!)哪些地方写出了盾的缺点?
b、从第一个“!”,你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不满、可惜)从第二个“!”,你又读出了发明家怎样的心情?(盾可以改变的喜悦心情)
c、你能不能把发明家的这种心情读出来?指导朗读。
d、目前还存在着什么问题?
⑵相机出示句二: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
用 “如果……就……”来说说发明家的设想。
⑶出示坦克图,自由读第五自然段,领略坦克的神威,理解“合二为一”、“大显神威”、“庞然大物”。
此时发明家就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三]、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1、默读课文,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①用心读,反复读,反复思考,你能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②交流。(师及时引导学生语言的准确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你为什么要向他学习?因为……所以……)
……
③发明家用集合的方法发明了坦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到处都能见到集合的影子,如橡皮头铅笔、双层汽车等等。小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运用了集合的方法来发明的。
交流。(电风扇和取暖器——空调、水笔、小灵通、电动自行车、高速公路、电视电话、蛋卷冰淇淋、鸡尾酒……。)
[四]、升华理解,总结全文
出示小诗:
矛和盾
尖尖矛,攻敌人。
大大盾,护自己。
矛对盾,两俱伤。
优点集,长补短,
善利用,迎胜利。
集合是一种思考方法,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生活中集合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获得成功的例子很多,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上、生活中,像发明家那样,多观察、多思考,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合在自己的身上,你就会是胜利者。
[五]、课外拓展
举办小制作小发明比赛。
五、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坦克
矛(进攻)
盾(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而成坦克,形象展示它的神威做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制作ftp课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紧抓,学字疑题。
1.师课件出示两个手持矛和盾的人,询问学生:他们在干嘛?
生:———
2.师再让学生从图片中得知矛与盾的图象,可问:他们手持的是什么兵器?(课件出示矛、盾)
3.听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看师书写“矛”与“盾”。
边写边指导记忆:
矛:(最后一笔撇,好锋利呀!)
盾:开始两撇,真像是勇敢的小卫士。
4.紧接着再让学生仔细看图,矛和盾分别有什么作用?(课件演示)攻击、防守(进攻、自卫)
5.师激疑:矛和盾谁厉害?
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总之我们清楚了,矛和盾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它们是相对立的两种兵器,现在有人要把它们团结在一起,用我们文中的新词来说,就是——集合。(课件出示词语),这集是生字,我们看,有那么多的笔画,好团结呀,跟老师书写一次。“集”跟“合”意思是一样的,他们组合在一起,似乎力量更大了。(再让学生齐读这个词)
6.师激疑: 似乎是像敌人的矛和盾现在被集合在一起,你们不觉得奇怪吗?谁来把自己的疑问告诉老师?
生: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
矛和盾集合,厉害吗?(课件显示)
二。初读课文,质疑寻疑。
1.师:a.这两个问题,我们都可以从课文中学到,来,齐读一次课题。
b.这篇课文有很多的词语要我们积累,老师先把一部分词带来,跟同学们见个面,会读它们吗?
c.哪个词不顺口?(课件出示:指名读、齐读)
2.师:现在老师放心你们去读课文啦!让我们带着刚才的?去读课文吧!(再次出现刚才的问题)
3.初步理解课文。
1)矛和盾互相集合会变成什么呢?——坦克
2)见识过坦克的威力吗?
三。深读课文,解疑生情。
(一)学习第5自然段。
1.课件展示坦克的威力。
2.能说说对坦克的认识吗?
3.我们课文是怎么展现坦克的风采?请同学们朗读第5自然段。
1)学生朗读。
2)用“~~~”划出坦克厉害,神威的句子。
3)让学生读。(评:a.句子是找出来了,但坦克的神威在你的口中没有展现。b.你不光找得好,还把我们带到了坦克的威猛中。)
4)你觉得哪几个词让我们充分感受坦克的神威。
5)适当点评并进行多种方式进行课文朗读。
6)师:学到这儿,我们不得不对那个发明坦克的人致敬。能夸夸发明坦克的人吗?
生:聪明,会思考……
(二).学习课文1—4自然段。
师:同学们真会夸,现在让我们了解一下,发明家是如何想到发明坦克的?
1)看录相(资料)师:老师让你们静静地欣赏一段录相。
2)默读1—4自然段。
3)用——划出发明家的具体想法。
4)让学生读出发明家的想法。可指导学生用上“先……再……接着……然后……最后……”来说。
5)指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发明家是怎么把矛和盾集合成坦克。
6)课件展现发明家的想法。(运用坦克图片加以解说)
师:我们看,发明家就这样集合了矛和盾,发明了坦克。从这个故事中,你们懂得了什么?
生:……
四。课外延伸,易于悟理。
师:是呀,课文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精典,跟同学们说得差不多。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理解这句吗?之后,(课件点击“善于、集于、胜利”)
2)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事例,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变成新的事物。让人耳目一新,同学们能想到吗?
3)师:同学们,刚才同学们举的事例,让老师想到了这么几个词。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博采众长” (课件出示)
4)齐读最后一节。
五。课外延伸,易于悟理。
1.你能不能想一个合二为一的妙计改变你身边的小物品。(课件)
2.把你的想法写在本子上,交给我们喜欢人的手里。(课件)
六。深情小结,跃于实践。
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实
践,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
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第二课时
一。再学习1--4自然段。感受发明家的思考过程。
二。小练笔《我的奇思妙想》
1.要求学生细读1—4自然段,大胆放飞自己的想像。
2.在班内交流,点评谁想得奇说得清。
《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 篇五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 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分析周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是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分三个方面组织教学。
第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初读感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的侧重点,从生字的读音、字形、以及词语之间,词语在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了解生字词的意义。这一步教师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从会意的角度出发,提醒学生写字的注意点,“坦克和履带”的关系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履带的作用,从而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伏笔。至于“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这一组词教师又以现成的铅笔和书本作道具,创设课文情境,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形象地理解词的含义。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本课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字词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重视研读感悟,重视对语文文字的表达方式的探究,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振。这节课,教师重点抓住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心理历程,让学生潜心会文,找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几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读读议议。对这几个句子的教学,教师也各有侧重点。第一处:着重引导“你从哪儿看出这只是发明家的一个想法,非真实存在。”由此了解“如果````就```”这对关联词的用法。第二处:在想到自卫的基础上,发明家又想到了“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两种想法是如何巧妙连接,了解“可是````”这个转则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第三处:抓住“对了,当然”等词,通过朗读,体验发明家思考问题的执着和灵感突现所产生的快乐感。
第三方面:巧用文中空白,探究发明家的下一步的思考过程,同时迁移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发明家是如何想到给带“枪口和炮口”的“铁屋子”装上轮子、按上履带的,课文没有具体展开,这便为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提供了平台。教师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激励学生也来做一回发明家,模仿课文中“如果````就`` ”“可是````”等的表达方式,阐述发明的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从读到说到自由写,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但是我觉得这一步可以做得更好些:1、板书中的两个问号到底是什么,可先让学生先想一想。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再提升一点,情趣可以调动得更好些。3、教师可能更多的关注了学生是否解决了问号,是否套用了句式,对说话时出现语病,就来不及注意了。4、如果句式中加上“于是”可能会更通畅些。
作为“我是学生的角度”给周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1、文中的发明家是谁?我想知道。2、当周老师提问: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的?对我来说,有些听不懂。
《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认“矛、盾”等六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词语。
正确朗读课文,继续学习默读课文,积累语言。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讨论交流,懂得课文阐明的道理,初步了解和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对识字、写字、阅读有兴趣,有初步的独立识字的意识。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
课前准备与课时设置
1、课前搜集有关“矛”和“盾”“坦克”的资料、图片。
2、课文插图、课文文字课件,坦克作战的录像。
3、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1、介绍“矛”和“盾”这两种兵器。
它们各有什么优点?
把他们的优点集合起来就发明了什么?
板书:矛 进攻
坦克
盾 自卫
2、出示坦克录像:
你们在电视或电影中,看过坦克在战场上作战的情景吗?(出示坦克在战场作战的情景。感受坦克的威力。)
坦克在战场上勇往直前,发射出猛烈的炮火,真是威力无比。
3、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同学们打开书,看看书中哪个自然段是描述这么有威力的坦克的?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五自然段: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2、指读第5自然段。
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大显神威
从哪看出坦克大显神威的?
你是抓住哪些词来理解的?
庞然大物,凸现特别神气,特别威武。
吓得哇哇直叫 怎样叫,叫什么?
乱成一团 德国士兵乱成一团,有的抱着头掉头就跑,有撞到了别人,有的几个人压在了一起。
一下子 十公里 退的速度快,距离远
介绍背景 :1916年9月15日,英国和德国军队在索姆河上进行着大规模的战斗,双方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谁也没有突破对方阵地。索姆河两岸到处是沼泽地,炮弹不时在河岸四周爆炸,一股股泥浪被抛上天空,浓烟笼罩着河岸。
突然,从英军阵地上传来隆隆的巨大响声,一群钢铁碉堡似的怪物,冲出阵地,向德军阵地压去。德军士兵见到这些怪物,拼命朝它射击,用炮轰击,可是那怪物刀枪不入,一边还击一边照样隆隆朝前压来。德国士兵一看这巨大怪物就要把自己碾成肉饼,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英国军队利用这些钢铁怪物,其实就是坦克,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次战斗的胜利。
(2)你能把德国兵这种恐惧、害怕、混乱的局面读出来吗?
(3)指读句子。评价读的情况。
(4)齐读第二三两句。
(5)那么发明家是怎么想到发明大显神威的坦克的呢?课文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这个内容?
三、学习1-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2出示第1-4自然段:
理解第二自然段:
紧张危急的关头具体指怎样的情况?谁能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情况紧张危急的句子来读一读。
出示: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
从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矛进攻的厉害。
(如雨点般 左抵右挡 难以招架)
感情朗读。
师:在这紧张危机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什么想法?
这个想法好吗?为什么?(能够自卫)
你读读书,把这个办法好的地方读出来。指导读好两个感叹号。
(2)他还怎么想的?第四自然段
解决:“矛”引号的作用。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又产生这个想法?第三自然段
那么现在这样的方法好不好呢?(既可自卫,又可进攻)
师:现在,发明家把既能自卫,又能进攻的坦克发明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从它身上你还能发现矛和盾的影子吗?
(3)出示坦克图:
发明家在与朋友的对打中,为了 ,由盾 ; 为了 ,由矛 ,发明了威力无比的坦克。
(4)我们再把他思考的过程完整地读读吧。指读1-4
(5) 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读书,我们知道发明家就是这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坦克的。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道理,那就是……(三)学习第六自然段
1.出示:第六自然段,指名读。
2.齐读第六自然段
3.师:是啊,由于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坦克的发明,在后来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威力。
三、总结全文 课外拓展
1、其实像这种集合了其他事物身上的优点,因此,使得自己优势倍增的例子随处可见。
老师介绍带橡皮的铅笔
2.生活中,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事例,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变成新的事物。让人耳目一新,同学们能想到吗?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敢于实践,一定能够解决我们生活中的许许多多的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矛 进攻
坦克
盾 自卫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七
a组 基础知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12分)
jí hé jǐn zhānɡ wū ɡuī
( ) ( ) ( )
pào kǒu zhàn chǎnɡ bǐ sài
( ) ( ) ( )
二、汉字小游戏(给下列字加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12分)
加 ( ) 申 ( )
( ) ( )
召 ( ) 至 ( )
( ) ( )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16分)
予( ) 攻( )
矛( ) 功( )
船( ) 炮( )
般( ) 饱( )
四、精彩回放(按原文填空)。(9分)
1.对方的矛如 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
,还是 。
2.坦克把盾的 、矛的
,在战场上
。
3.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 一身,谁就
会是 。
五、句子创作沙龙(按要求改写下面的句子)。(18分)
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改为“被”字句)
2.无情的大火把那片树林烧得精光。(改为反问句)
b组 综合能力
六、给句子排排队(把下列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
话,标上序号)。(6分)
( )强强种了一棵丝瓜,细长的丝瓜秧上长满了绿
色的叶子,不久开出了几朵黄色的小花。
( )小丝瓜长得可好了,强强每天都要去看看它们。
( )花谢了以后,秧上挂着几个小丝瓜。
七、阅读乐园。(20分)
用脑想 用心说
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看得(持 特)别快,一目十行,囤(hú)固吞枣。他读过的书一本又一本,花(废 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象 像)。这使得他十分苦(恼 脑),疑心自己是不是记忆力不好。
有一次,他向著名学者朱熹(xī)请教,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番忠告:“以后读书不要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这样要比一味往前赶效果好。读书一定要用脑想,用心记。”
听了朱熹的忠告,陈正之这才明白,他读书记不住,不是因为记性不好,而是读书目的不明确,方法不对头。他把读书多当成了目的,忽视了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样匆忙草率(shuài)地读书,不但不能消化书中的内容,而且不能有重点地进行记忆。因此,读书的效果很差。
陈正之接受了朱熹的忠告。他每读完一本书,.就想想这本书讲了什么人,有几个主要问题,并且留心把重要的内容记住,经过日积月累,他终于成了二个有学问的人。
1.划去第1自然段括号中用得不恰当的字。(4分)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4分)
疑心——( ) 忠告——( )
忽视——( ) 明确——( )
3.根据意思写词语(在文中找)。(4分)
(1)粗枝大叶,敷衍了事。( )
(2)阅读时,一眼便可看十行字。比喻看书速度
快。( )
(3)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把整个的枣吞下去。
( )
(4)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
( )
4.陈正之读书记不住的原因是:
。(4分)
5.陈正之成为有学问的人的原因是:
。(4分)
c 组 智力发散
八、人名填空(在括号中填入相应的人名,把成语补
充完整)。(15分)
1.( )好龙 2.名落( )
3.( )移山 4.( )失马
5.( )自荐
《矛和盾的集合》教案 篇八
问题的提出: 《矛和盾的集合》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案例的描述:首先我在揭题时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结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留下伏笔: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其次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最后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教学反思:新课标中具体的3~4年级阅读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本课的3、4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目标。“大显神威”词语的理解能为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过程复述,即训练学生的思维,又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8篇《矛和盾的集合》教学案例,希望能够让您对于矛和盾的集合教学设计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