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优秀1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14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欢迎查阅与参考。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2、会拓印树皮的图案;画出树叶的形状。

3、能搜集一些实物的标本。 教学重点: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描述树。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树皮的拓印、几张大树的照片。

2、学生准备:白纸若干。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大家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快回答 m.kuaihuida.com…,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观察的那棵树是什么样的?”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师:“请你用动作告诉别人你看到的树的树冠形状;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学生进行交流。

2、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师:“你看到的树的树皮是什么样的?” (生说师板书:粗 细 干…) “你能拓下来给大家看一看吗?”

3、学生到教室外拓印树皮。

(1)指导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 师:“除了拓树皮,还有其他描述大树的方法吗?”

(2)画画树叶的形状。

(3)展示从树上掉下来的果实。 师小结:用图画、拓印做记录,搜集一些实物标本,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师:“我们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 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这课树。

三、课后研究。 试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相同食盐的速度。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加快溶解的速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认识到通过搅拌和提高水的温度,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小组准备:相同质量的'食盐4份、四杯水(三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玻璃棒1根、秒表1只、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食盐1份,一杯水]

1.出示食盐和水。

提问:把食盐放入水中会如何?(预设:食盐会溶解在水里。)

提问:这些食盐完全溶解在水中大约需要多少时间?(预设:5分钟、6分钟、10分钟)

提问:谁有办法使食盐更快的溶解?(预设: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

2.揭示课题:加快溶解(板书)

二、探索:加快溶解(预设30分钟)

活动一:如何进行实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用热的水、用玻璃棒搅拌可以加快食盐的溶解?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而保持其它条件不变。

活动二:探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一杯自来水、一杯热水)、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温度与溶解快慢的关系,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冷水、热水)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介绍实验要求以及学生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1.小组合作;2.分步进行;3.及时记录。)

6.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活动三:探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

[材料准备:每组相同质量的食盐2份、两杯水、玻璃棒1根、秒表、学生活动手册等。]

1.提问:要研究搅拌与溶解快慢的关系,又需要哪些材料?(预设:食盐、烧杯、水、玻璃棒、秒表)

2.出示实验记录表

3.组织学生结合上一个实验,完成上面的实验记录表。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6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你是怎么知道的?

2.学生反馈交流。

小结: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3.提问:如果要让食盐更快地溶解在水里,还可以怎样做?

四、拓展:请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加快溶解的方法。(预设2分钟)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加快食盐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2.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不止两个,你们还想做实验研究其它影响食盐溶解快慢的因素吗?

【板书设计】

6.加快溶解

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加快溶解的方法:用热水

搅拌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时间: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 学生活动。

(2) 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知道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包括明确问题、确定方案、设计制作、改进完善等。

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已有材料,针对“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按照工程设计的基本步骤完成指定的任务。

2.能对自己小组或他人设计的想法、模型等提出改进建议,在制作过程中及完成后进行相应的测试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愿意跟同伴合作探究完成指定任务,并乐于反思和改进,体验设计产品的成就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科技创造中运用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体验工程项目的建成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融合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过山车轨道路线并且根据设计图拼搭过山车模型。

难点:制作过程中轨道铺设及曲线轨道的调整。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积木套件(或铁架台和泡沫保温管)、小球、细绳、软尺、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过山车视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17各种过山车的图片。)大家认识这些游乐设施吗?(预设:它们是过山车。)

2.提问:请大家仔细观察,过山车由哪几部分组成?(预设:轨道、支架和车。)它的轨道有什么特点?(预设:有些地方是直线,有些地方是曲线;有些地方高,有些地方低。)

3.追问:(教学提示:播放游乐场里过山车运动的视频,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过山车的运动有哪些特点呢?(预设:有时在爬升,有时在滑落;有时做直线运动,有时做曲线运动;在坡度大的地方下滑得快,在坡度小的地方下滑得慢;……)

4.揭题:过山车看起来可真有趣。今天,我们就来设计和搭建一座自己的“过山车”吧!(板书:我们的“过山车”)

【设计意图】由于3年级的学生缺乏乘坐过山车的经历,因此通过图片和视频来丰富学生的直观认识,同时也为后续设计“过山车”的运动路线做铺垫。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1.过渡:我们知道过山车的轨道主要由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组成,现在,我们先来尝试建造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

2.演示:出示搭建“过山车”轨道模型的材料,简单介绍并演示不同材料的作用及拼接方法。

3.活动:将相关材料分发给小组,指导学生建造一条直线轨道和一条曲线轨道。确认各小组均完成建造以后,收回材料。(教学提示:此环节用时不能太长,使学生对材料及其拼接方式有直观感受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搭建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让学生熟悉材料的特性,为后续的设计环节服务。

探索二:设计“过山车”的轨道路线

1.过渡:熟悉了我们将使用的建造材料,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设计。让我们看看设计要求。(教学提示:出示“过山车”的设计要求。)

2.布置任务:要怎样设计才能达到这些要求呢?请大家在组内进行研讨。

3.过渡:现在各小组组内都达成了一致意见,接下来,大家去动手实践吧!

【设计意图】明确设计要求,再引导学生组内讨论设计方案,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到有效的设计活动中来。

小实践

1.设计:出示“过山车”设计图绘制要求和轨道设计图范例,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先独自完成设计,再组内交流,确定其中一份作为小组拼搭“过山车”的设计图,并对其进行优化。

2.制作:分发制作材料,提示学生根据设计图从低到高拼搭。如果拼搭和设计有一定的出入,指导学生适当调整设计。完成制作的小组,分发小球进行测试并指导调整。

3.评价:根据“过山车”的设计要求,指导学生先完成对“过山车”的组内自评,再组织学生进行组间互评。(教学提示:提示学生,测量轨道长度时可以用软尺直接测量;如果曲线轨道较多,不方便直接用软尺测量,也可以先用细绳量出轨道长度,再用软尺测量这段细绳的长度。)

4.布置任务:大家已经完成了“过山车”的轨道制作,请将“过山车”轨道放置在桌子中央,并将多余的材料整理好后交还至材料箱。(教学提示:若第7、8两课不安排连上,则要求学生给自己小组的“过山车”轨道贴上标签并放置在指定位置,确保轨道不被损坏,可供下节课使用。)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设计、制作和评价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时间优化,确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过山车”轨道的拼搭和评价。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科学探究目标

1.给冰块加热,观察冰块的变化。

2.观察并记录冰融化成水的变化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

2.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里,水蒸气、水、冰三态共存,水的三态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现象的观察。

难点:感知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结冰的试管(或碎碎冰)、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1.这是一块冰,如果我们给冰加热,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2.揭示课题:冰融化了(板书)

二、科学探索:观察冰融化成水(预设18分钟)

[材料准备:冰块、吸管、蒸发皿]

1.吸管吹冰块(预设8分钟)

(1)科学家研究表明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就会开始融化。

我们可以怎样加快冰块的融化?如果给你一台吹风机,你可以怎么做?如果给你一根吸管,可以怎么做?(预设:让每一位学生体验用吸管吹热气让冰融化)

(2)学生用吸管朝冰块一个部位吹气。

(3)交流现象:被吹热气的部位冰融化的快。

(4)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热量增加,可以加快冰块的融化速度。

[材料准备: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2.将结冰的试管放入热水中(预设10分钟)

(1)讨论:你知道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有哪些变化?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结冰的试管、烧杯、热水、记号笔、学生活动手册

(3)提问:怎么利用以上材料做这个实验?

(4)教师在学生的基础上补充、完善后实验方法。

提示:

a.用记号笔在冰面位置做好记号,再把试管放入有热水的烧杯里。

b.冰在融化过程中用眼睛观察,不能动手触摸移动试管和烧杯。

c.冰完全融化后再在水面做好记号。

d.讨论补充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3.讨论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1.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1)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预设:吸收热量)

(板书:吸收热量)

(2)冰融化前是什么状态的?(预设:固态)

(3)冰融化一半是什么状态的?(预设:一半水一半冰的冰水混合物)

(4)冰完全融化后是什么状态的?冰在融化过程中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液态;固态转化成液态)

(5)除此之外你还观察到其它什么现象?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预设:试管外面有小水珠,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

(6)冰完全融化成水体积有什么变化吗?(预设:体积变小)

2.学生补充。

3.学生观察水状态的各种图片。它们之间能不能相互转化?

4.水、水蒸气、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它们是同一种物质吗?

(预设: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所以它们是同一种物质。)

(板书:冰固态水液态水蒸气气态)

5.水的状态变化与什么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否可以互相转化?(预设: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如水遇冷转化成冰,冰加热转化成水……)

6.教师小结:水在自然界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存在状态,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有关,水的三种状态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板书:互相转化热量)

四、课后拓展(预设4分钟)

你们喜欢吃冰激凌吗?

我们课后如果要研究“在相同的条件下,冰和冰激凌哪一个融化得更块一些?”应该怎么做?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请同学们回家后认真准备,完成实验。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的体积多少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比较和测量的;非标准单位的测量会导致结果的多样,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使用标准和非标准单位测量液体的体积;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比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统一,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标准。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方法比较不同容器中水的多少;经历人类发明量筒的过程;对毫升产生的意义有所认识,能较规范地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认识到测量需标准工具,明确用标准单位测量使信息交流成为可能。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材料:

多媒体课件;3个大小不同装有水的塑料瓶、量筒、各种容量的容器等。

给每组的材料: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记录纸若干、一次性纸杯。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我们先来看一段,(《西游记35被困火焰山》片段)同学们看到,猪八戒实在是太热了,现在他叫喊着要喝水,唐僧就拿出了三瓶水,(出示三个不同的瓶子,里面装有不等量的`水)八戒要拿装水最多的一瓶,但却挑不出来,大家能帮他猜出来吗?

2、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摆了三个瓶子,里面装的水和老师讲台上的都一样,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猜测一下,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多,哪个瓶子里的水最少,并说明理由。

(板书课题)

二、比较水的多少,体验探究过程。

1、同意x号瓶中水多的人明显占优势,那我们就认定x号瓶中的水最多,这样可以吗?那要怎样才能比较出水的多少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吧。(师可适当提示前面所学的关于水的特性,如会流动、有重量、有体积等,鼓励方法的多样性)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3、学生汇报想出的办法,师根据汇报板书。可能的方法有:比高低、注射器、互换瓶、比杯数、比重量、漏斗滴、用尺子、刻度杯等(板书)

4、同学们想出的办法可真不少,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呢?我们在研究科学问题时,要选择最简便,最科学的方法。

5、小组确定实验方法,思考所需的实验材料,明确分工后由实验员到教师处领取材料。

6、学生小组实验,汇报结果。

(如出现结果差异较大或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板书)

三、比较水多多少,重演量筒发明过程。

同学们找到了装水最多的瓶子,到底它比其他两个瓶子里的水多多少呢?你们能说出来吗?

1、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水多多少呢?

2、学生讨论测量方法这时学生可能一时想不到,教师要引导。

预设1:生可能会直接说用有刻度的杯子,师需追问:杯子上的刻度有什么用?假如没有有刻度的杯子,该怎么办?

预设2:生可能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办法,师可直接出示小杯子、瓶盖等材料提示、引导,交流这些材料可怎么用。

预设3(可接预设2):生知道借助一些更小的容器帮助测量。教师可追问:“用小杯子量了,还多出半杯怎么办?我们如何测出更精确的数据呢?可提示学生想到刻度线。

3、自制刻度线测量。

(1)如果我们要给一个杯子画刻度线,这些刻度线有什么用?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刻度间距要相同)

(2)学生实践:自制刻度条,并贴到一个玻璃杯上,再次比较三个不同瓶子里的水,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3)交流测量结果,发现并讨论问题:测量的结果相同吗?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同呢?我们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没有什么办法能使结果统一?

四、认识使用量筒,建立毫升概念。

(一)、认识量筒及单位毫升。

1、师介绍量筒:为了比较精确地知道水的多少,我们就需要使用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量筒。

(出示量筒)每个小组的实验桌里面都放着一个量筒,请材料员拿出来,大家仔细观察它,你发现了什么?(玻璃做的,有刻度,字母ML,还有一个嘴)

2、介绍毫升:谁知道ML又叫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毫升是液体的体积单位)

3、提示测量要求:数一数大刻度之间有几个小刻度?算算每一小刻度是多少毫升?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呢?(多媒体课件出示正确读数方法)

(二)、使用量筒。

1、请学生到讲台前用量筒测量讲台上三瓶水的多少,并汇报测量结果。(板书)

2、孩子们真聪明,知道应该怎么使用量筒了,其他同学想亲自量一量吗?我们来量一量一次性纸杯能装多少毫升水。

3、测量后汇报结果。

五、总结拓展,课后延伸。

1、同学们,我们能说出一些常见液体的体积吗?(课件出示酱油、矿泉水、橙汁,估算一下能装多少毫升)

2、课后调查:不关紧的水龙头1分钟滴几滴水,1滴水有多少毫升?

3、算一算:照这样计算,不关水龙头1天,1个月会浪费多少水?。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食盐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中析出来,明白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科学探究目标

学生通过使用过滤装置来达到分离沙子和盐水的目标。通过进行蒸发操作来达到分离食盐和水的目的,最终达到分离食盐和沙子的目的'。

科学态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溶解前的食盐和析出后的食盐的特点来多角度的认识物体,从而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学生通过分离食盐和沙子来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对于一些混合的物体,我们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离,从而避免丢弃和浪费。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习单。小组准备:1份食盐、1份清洗干净的细沙、1份食盐与沙混合物、1根玻璃棒、一个酒精灯、一个三脚架、一盒火柴、一个过滤杯、一个烧杯。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任务,揭示课题(预设3-5分钟)

1.学生观看视频,你有办法帮助叔叔们把食盐和沙子分离吗?

2.揭示课题,混合与分离

二、引导探索,科学实验(预设25-30分钟)

1.ppt出示图片,学生自由想象并回答。

生:把他们按颜色一粒一粒分。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按颗粒大小分,筛网筛一下

学生上台分离并让大家一起判断可行性。

生:把他们放在水中。

学生上台把食盐和沙子倒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他们溶解在水中

师:那怎样把沙子从盐水中取出来呢?

展示过滤装置

师:那怎样把食盐水中的水除去呢?

展示蒸发装置

2、任务一:分离盐水和沙子

a.展示过滤装置

b.ppt出示溶解、过滤流程

c.学生领取材料做溶解和过滤实验。

d.交流汇报。

师:在这个过程中,水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溶解。(板书:溶解、贴画)

师:纱布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把沙子从食盐水中分离出来

师:那就是过滤(板书:过滤、贴)

3、任务二:分离食盐和水

a.认识蒸发装置。

b.学生微视频学习蒸发操作。

c.Ppt展示流程图。

d.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①戴上护目镜可以防止在蒸发过程中食盐水飞溅入眼睛

②千万不要用手去碰蒸发皿,整理过程中手拿三脚架,防止烫伤

e.学生,实验,交流汇报

师:水到哪里去了

生:蒸发了(板书:蒸发、贴)

三、积极思考,研讨发现(预设5分钟)

师:我们是怎样帮助叔叔们将沙子和食盐分离的?(ppt)

生:先用水把食盐溶解,再用过滤把盐水和沙子分开,再进行蒸发将盐和水分开。

四、课后拓展,知识延伸

师:木屑、铁屑、和食盐混合了可以怎么分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篇十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十一篇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十二篇

一、认识多种多样的动物。

1、出示挂图。

2、提问:你见过这些动物吗?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3、小组讨论,汇报: (蜂鸟、丹顶鹤、牦牛、犀牛、羚羊、蝎子、鸽子、龙虾、熊猫、热带鱼、青蛙……)

4、提问:你还认识哪些动物?

5、小组讨论,汇报。 实物投影 多媒体 知道大自然中动物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游戏:猜动物。

1、 讲述: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不许直接猜动物的名称,只能问关于动物的特征,而回答只能是“是”或“不是”。 2、 游戏:请一同学上前,其他同学问动物的特征。 例如:(老虎) 问:它长毛吗? 答:是。

问:它是吃肉的动物吗? 答:是。

问:它会生蛋吗? 答:不会。

问:它有四条腿吗? 答:是。

问:它生活在陆地上吗? 答:是。

问:…… 答:……

知道常见动物的特征。

三、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1、出示(挂图)。

2、提问:狗和兔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3、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板书)

5、发给学生动物卡,讲述:在动物卡中另选两种动物,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把结果记录在课本76页活动记录中。

6、 交流汇报。知道动物的相同之处;会观察、比较动物的不同与相同。

四、给动物分类。

1、 提问:根据我们刚才的观察和比较,你能给你手中的动物卡分类吗?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2、 小组活动:给动物分类。

3、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

4、 填写活动结果。 学会按不同标准给动物分类;喜欢小动物。

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优秀教案 第十三篇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流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重点】

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流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

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学习准备】

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学习流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流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流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流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十四篇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上面这14篇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