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优秀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8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希望在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这篇课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作者林海音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进一个特定的环境,追忆了自己童年视角中的几个生活片断,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之情。

课文中所攫取的几个生活片断:学骆驼咀嚼;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好奇地追问骆驼的去处,作者观察细致,叙写生动,充满情趣与童趣,读来回味无穷。

课题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有着深深地感怀。虽然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所在。林海音的童年与骆驼队紧紧相连。是骆驼队的到来,让她的童年有了更多美好回忆。像文中有那么一段:“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而且咀嚼的时候,白沫沾在胡须上……”林海音看得是那么投入,甚至也不由自主地跟着骆驼咀嚼起来。可见作者正是通过对骆驼咀嚼的样子的描写,及自己的反应来表达骆驼给她单调的生活带来的趣味,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小女孩。这几个生活片断能让学生体会到骆驼给作者带来的快乐,因而作者对骆驼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份感情,也正是对童年的怀念。

教材理清了,文章的主旨也越来越明朗起来,进而发现了课题中所蕴含着的妙不可言的意义。于是,根据我的理解就设计了这样两课时。第一课时: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写了哪四个片断,第二课时:品味几个片断,并抓住课文结尾部分的一段话:“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对童年一去不复返的伤感,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在教学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边读边想边悟,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当中,仿佛身临其境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听到缓缓悦耳的驼铃声,并进行移情体验,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学情分析】:

文中所描述的这些生活片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较大的距离,但文本本身对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关注到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之所在,调动学生平时对生活的感知和童趣。正因为本文是一种回忆,因此我们在教学上也应循着一条“忆”的线索展开教学,娓娓叙来、细细品之,营造一种温婉的课堂意境。另外,在文中有不少孩童特有的语言材质,应该让学生反复品赏咀嚼诵读,并展开想象,体会林海音的感情,达到和谐共鸣。重点指导朗读课文最后两自然段。一是让学生感受作者优美厚实的语言表达;,二是让学生体会作者真挚的情感;三是这些句子特别适合朗读训练的指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理解课文,谈谈骆驼给作者留下的印象,与同学交流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与画面,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2、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冬阳• 童年• 骆驼队(生齐读课题)。上节课,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是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的序言,童年的件件往事在林海音的笔下是那么鲜活、生动,令她难以忘怀。这就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海音女士,她的童年是在北京度过的,每每回想起那段童年生活,她心里都涌动出几丝伤感,也充满了无限的怀念,让我们来听听她的心声吧。(播放视频)

[设计意图:未成曲调先有情,用视频带学生进入那个时代,走入作者那样的内心。]

同学们,看完刚才的片段,听着林海音那略带颤抖的声音,你体会到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伤走进英子的童年故事里。

二、复习,回顾童年的几幅画面

快速阅读全文,联系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想一想,在作者林海音心灵的童年中,哪些往事重临于她的心头,让她难以忘怀呢?

[设计意图:无需过多组织课堂,提问不浮、不泛,紧扣文本,使学生进入思考状态。]

三、精读感悟,解读童年的几幅画面

(一)看咀嚼

1、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件事最有意思?

[设计意图:聚焦阅读,适时引导学生聚焦画面之一——学骆驼咀嚼,在朗读中想象,在表演中体验。更多的是在关注学生阅读中的深度。]

自由读读第四自然段,在文中找一找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 两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理解第一句:

(出示“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通读,读懂了什么。]

(1)你怎么理解句子中的三个“那样”?[揣摩去读]

比较句子:

丑的脸,长的牙,安静的态度。

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

如果把这三个“那样”去掉,再读读,感觉有什么不同呢?[比较中读]

生活在旧北京城的人是经常可以看见骆驼拉煤进出的,但小英子却从没近距离看过骆驼,这可是5岁的小英子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骆驼呀。小英子看到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读。)相机板书:惊奇 [体会中读]

(2)那样长的牙,骆驼是怎样咀嚼的?自由读相关句子。怎样磨来磨去呢?课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说明的?(师做动作理解“交错”)读句。

看到了吗?冬阳底下,骆驼的大鼻孔呼哧呼哧冒着热气,嚼着嚼着,白沫子还沾到了胡须上。(指名读。)骆驼就是这样,从不着急,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它们咀嚼的时候——(齐读)

[理解词语,设置情景,发挥想象,深情朗读。]

指导理解最后一句话:5岁的小英子有多高啊?比划比划。骆驼呢?

(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小英子,想象自己是怎么看骆驼的?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这部分最后一句话。)

现在,让我们回到英子五岁的时候,大家都成了小英子,我来问问你,小英子,你怎么看呆了呀?随学生回答相机指导朗读,并随机板书:喜欢。 [角色转换中读。]

(播放骆驼咀嚼的视频)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齐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语段,抽丝剥茧,凭借文本语言,加之视频的恰当使用,由想象到直观,激活、调取了学生本有的感性,使老北京的生活场景在他们眼前呈现,生动有趣的画面在他们头脑中深深刻下,使他们能潜心会文,读中体会文本中的情味。]

2、5岁的小英子看骆驼咀嚼的样子,看得是那么的投入,觉得是那么的有意思。可是,当林海音写下童年的这段往事时,已经42岁了,她还会再去学骆驼咀嚼吗?再也不会了——引读(课件出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设计意图:愉快轻松的气氛戛然而止,学生刚才还想象着骆驼咀嚼的有趣样子,现在被带入另一种氛围中:优美而略带感伤的音乐《送别》轻轻响起,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的黑白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教师的深情述说和音乐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转瞬间就将孩子带到了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当中。]

(二)谈铃铛

1、这驼铃声让童年的小英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5——9自然段,想想小英子和爸爸对铃铛的作用分别有着怎样的看法呢?

(学生汇报)

2、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范读小英子说的话。学生边听边想象后,指名讲述想象的画面。)

3、 出示画面,引读小英子说的话:

(指名读句)所以,小英子说,耐不住寂寞的不是——骆驼,而是——拉骆驼的人啊!小英子的想法是多么富有诗意啊,你们更喜欢谁的想法?(再读小英子的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三个层次的解读:自读自悟,找出不同的观点;读中想象说话,注重积累;进行辨析,超越文本的遐想。三个层次的阅读对话,基于文本,又不拘泥于文本,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阅读空间。]

引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三)想剪毛

师引读:你看,骆驼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它的皮毛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生读: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我对骆驼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板书: 关爱)再读文段。

(四)问去处

师生对读:我就是妈妈,你们是小英子,那么喜欢骆驼,就开始问吧。这里还能看出小英子对骆驼有着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思念)引读:——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设计意图:对第三、四件事的处理上,避免繁琐的讲解,大胆略讲,只是引读课文,使学生自悟作者对骆驼的喜爱之情。构建较为开放的自读、自悟的读书课堂,使学生练一双慧眼,铸一颗真心。]

四、情感升华,体会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配乐)冬阳、骆驼队是我童年生活中最鲜明的记忆,那悦耳的驼铃声是我童年生活中最美妙的音响,但现在,它们早已离我远去,我只能在这深深的怀念中追忆—— “夏天过去……一去不还了。”。童年的故事早已不再,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岁月的流逝,童年时的那份惊奇不再了,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喜欢和关心也都不再了(边说边擦板书中的中间几个词语),一切都被岁月磨蚀了,只剩下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板书: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请读——“夏天过去……一去不还了。”

正如作者在原著中所写的

( 课件出示)

让实际的童年过去,让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生齐读)

[设计意图:以话题引领,将“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这句话作为贯穿教学的较为充实的情感铺垫,在对比中使学生的情感发生了一个180°的大转弯。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出示林海音原著中的话既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也激发了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也把那多彩的童年记录下来吧!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惊奇 喜欢 关爱 思念

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

[设计意图:板书的设计以情感变化作为主基调,随着一件件童年往事重临于心头,回忆起当时以至于现在还回味的对骆驼的一系列情感,将之擦去,童年生活也就不再了,化为现在对童年生活一去不复返的感伤和怀念。]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来自第一范文网。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二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全文的文眼,“冬阳”为文章创设了一种感伤与温暖交织的情绪基调,“童年”揭示了本文的内容主旨,而“骆驼队”则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三个词语的结合,勾画出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通过怀想童年趣事,使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

学习这篇课文,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童年生活的乐趣,懂得珍惜童年、珍惜时光;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设计理念

本文为学生把握文章写作结构,体会文章思想情感,习得文章写作方法提供了很好的典范。教学中,可从课题入手,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营造情感基调;通过自主学习一件件趣事,理清文章脉络;抓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逐渐加深情感体验;同时,结合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曾做过的傻事、趣事,曾有过的奇思、妙想,充分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简单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深情的音乐在教室里缓缓流淌,营造出淡淡的怀旧情思。教师细腻真挚的语言,“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敞开心扉,或是一件傻事,或是一个教训……都如同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新,不经意间,把大家融进了课文的意象和情感空间。]

2.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随着老师舒缓的朗读,学生身临其境。把自己当作文中的“我”,就站在骆驼的面前,看着骆驼咀嚼草料。有的觉得好笑;有的觉得很有趣;有的觉得很傻,却又傻得可爱,深刻体会“我”看得入神,喜爱之情也就不言而喻了。]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因为上文学习已明白了“我”对骆驼的喜爱,所以这里才会有不同于大人客观实际的想法,可能出于对骆驼的喜爱,而更多地加上了自己的主观情感,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 “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孩子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缠着大人追问却又常被敷衍的经历都不陌生。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想象当时的“我”还会问什么,在尽情提问中不知不觉地更接近了文中的主人公。]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联系全文内容,联系自己生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充分品读感悟,降低理解难度,获得真切感受。]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高潮。]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练习设计:

1.读一读,写一写。

毡帽、装卸、咀嚼、沙漠、寂寞、棉袄、袍子、傻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课文以____为线索,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和几个片段,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建议:

1.开篇创设情境。本文平实质朴的语言中蕴涵着作者浓浓的感伤和对童年的深深怀念。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2.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充分品读、圈划、想象、体会、交流,笑谈趣事之趣,品悟无奈和感伤。

3.重视感情朗读。

4.借鉴作者借一件件小事抒发感情的写法,学习作者观察仔细,描写生动,抒情自然的写作特色。课后,可安排一个小练笔,同学之间互评互议,自主交流。

补充资料:

时代背景:

《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一段上个世纪初北京人的生活。

《冬阳 童年 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会写个生字,正确读写“毡帽、优质、咀嚼、交错、沙漠、寂寞、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唯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贪图语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自制ppt课件、视频文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唤起学生读书的欲望

1、导入,走进童年的记忆:

师:在你们的记忆当中,小时候做过哪些有意思的事?

生答,老师做恰当的评价。

师:刚才大家谈了很多小时候有意思的事。一个人,一个玩具,一件事情,甚至一座房子,都能够唤起我们童年的记忆,这些记忆将成为我们一生的财富和珍藏。可是不同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生活在不同的地方,他们关于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中国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中国台湾,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先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2、解题激趣: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做恰当的评价及引导。

师:这一群小孩子中也许就有文章的作者林海音。刚才大家在头脑中想象的画面,其实也是林海音女士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响着悦耳的铜铃声。这一幅画面成为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最为清晰的记忆,正如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所说的“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的心头”。那么当作者的脑海中无数次地浮现出这一画面的时候,童年的哪些往事又重临于“我”的心头呢?请同学们读一读这篇文章。

二、充分自读,读熟课文,了解内容

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

1、生读文,掌握字词。

2、指名朗读,纠正字音。

3、交流:

体味童年的往事。

师: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的往事?

生自由回答。

4、再读课文:

师:是啊,童年的林海音什么都要问一问。刚才大家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大家是不是觉得都很有意思?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生同桌互相听读课文。

5、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初步走进了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的童年生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入她的童年,走入她的《城南旧事》,走进她的《冬阳·童年·骆驼队》。

教师板书课题: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二、品赏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师:在这篇文章中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品读句子:

出示课件: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生读。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答。

师:林海音当时看到的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呢?假如你就是林海音,你现在就站在骆驼的面前,你正在看骆驼是怎样咀嚼草料的。请闭上眼睛,老师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你想象骆驼的样子,想象骆驼在咀嚼的时候,牙齿是怎样在动的。

师朗读“我站在骆驼的面前……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这一段文字。

交流:

师:同学们,你的牙齿动起来了吗?你们看见了什么?

生答

生观看视频。

师:看的时间久了,太入神了,觉得太有趣了,所以就看得呆了。看着看着,她好象就忘记了什么,觉得自己就是什么?

生齐答:骆驼。

师: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觉得自己就是那头骆驼,所以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了。这一切让童年的林海音都看得呆了。可是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见过骆驼,老师就觉得看骆驼咀嚼没什么意思,挺平常的事儿嘛!

生答师引导。

师:各种原因使得已是成年的我对这种事情已经不感兴趣了,尽管我也是从儿童时代走过来的。林海音女士在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已经四十二岁了,比老师的年龄还要大十几岁,你觉得她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还会去学骆驼咀嚼吗?

生齐答:不会。

师:正如作者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写到:“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请读一读这段文字。

出示下列文字,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2、“讨论铃铛的问题”:

师:童年的往事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还有哪些事你还会觉得有意思?

生答“她和爸爸争论铃铛的用途”。

师:从中你想到了什么?

生答。

师: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而童年的林海音想法是天真的,是充满诗意的。现在你们就是林海音,我是爸爸,让我们共同来再现当时父女两人的对话吧!

师生对读这段对话。

师:同学们,如果这时有人问你,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的,你打算怎样回答?

生回答。

师:铃好听,实际上也是增加一种行路的情趣。同学觉得这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就是为了增加情趣,这说明在你们的眼睛里,一切还是那么美好,那么充满诗意,那么充满情趣。为你们还拥有这一份诗意的眼光,我要祝贺你们!刚才很多同学也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骆驼脖子上的铃铛,比较同意爸爸的想法,那么,我也很高兴!为什么呢?因为你们已经开始学会用现实的眼光来看待生活的一切了,这说明你们在逐渐地长大。人总需要长大,为你们的逐渐长大,我要祝贺你们!同学们,请想一想,当四十二岁的林海音在写下这段往事的时候,你觉得她还同意当年的想法吗?

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师:现实的答案虽然是正确的,但是却不那么美,而美的答案却是不那么现实,我们的现实世界就是这么充满矛盾。你看爸爸听了“我”当时的想法,想了想,笑了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想了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生:他认为他的女儿是天真的,活泼的,纯真的,所以觉得很高兴,也勾起他对童年的怀念,觉得他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儿童时代的一些天真的想法,他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

师:他用很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女儿的想法,是吗?所以他说“你的想法更美些。”当中年时期的林海音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她当时的想法可能从现实的眼光来看已经不再有了,这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已经不会再做了。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3、品读“剪驼绒”这件事:

师:还有哪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很深?

生:“林海音看着骆驼把脱下的驼绒袍子垂在肚皮底下,她想拿起剪刀帮骆驼剪整齐这件事”

师:你从中看出了什么?

看见骆驼那肚皮底下长长的毛,她就觉得──

生答:感觉不整洁,要剪一剪。

师:很有道理,从小爸爸妈妈就教育我们整洁,看到骆驼的毛不整齐,她就也想剪一剪了。

师:大家想,已是中年的林海音女士,她还会想给骆驼剪剪不整齐的毛吗?

生齐答:不会。

师:这种想法她已经不再有了,就像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也不会再做了。再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做了,给骆驼剪毛的想法我也不会再有了。这篇文章中还写到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4、品读“问妈妈”这件事:

师:在作者描述的童年往事当中,有一件事大家有没有注意?

生:与妈妈一起谈论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师:谁来把这段文字读一读?

生自由朗读这几段文字。

师: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这篇文章,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她除了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还问了什么?

师:那么既然是“总是问总是问”,你再把课文内容游览一遍,想一想,林海音可能还会问什么?

生答。

师:这些问题你们问得并不奇怪。的确是这样,作者在她的《城南旧事》这本书当中,也写到了自己“总是问、总是问”的情景。我们来看一看这段话,师朗读。

课件出示文字:

“爸,什么叫做贼!”

“贼?”爸爸奇怪地望着我。“偷人东西的就叫贼。”

“贼是什么样子?”

“人的样子呀!一个鼻子俩眼睛。”妈回答着,她也奇怪地望着我:

“怎么问起这个来了?”

“随便问问!”

我说着拿了小板凳来放在妈妈的脚下,妈妈就赶我:

“去,屋里跟小妹妹玩去,不要在这里打岔。”

我忍不住又问妈:

“妈,贼偷了东西,他放在哪里去呢?”

“把那些东西卖给专收贼赃的人。”

“收贼赃的人什么样儿?”

“人都是一个样儿,谁脑门子上也没刻着哪个是贼,哪个又不是。”

“所以我不明白!”我心里正在纳闷儿一件事。

“你不明白的事情多着呢!上学去吧,我的傻丫头!”

师:童年的林海音真的是什么都问,就像妈妈说的“总是问、总是问”。哎,为什么童年时的林海音“总是问、总是问”呢?

生答。

师: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

师: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她的问题那么有耐心,而且能回答。你看这些问题,妈妈她怎么说的──“你不明白的事多着呢,上学去吧,傻丫头。”这所有的问题,当作者中年时再想起来,你觉得她还想问吗?

生摇摇头:可能不会了!

师:此时哪些问题不会再问了?

生答。

师:很多问题可能已经不会再问,有些问题即使到中年也仍然没有找到答案,但是可能她也不会再问了。就像作者在文中所写的,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不会做了,满脑子的童年时代的问题也不会问了。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练笔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当她已是人在中国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课堂练习本上。

生写话,师巡视。

交流:

师:所有从前做的傻事都不会再做了,所有童年时非常幼稚的想法都不会再有了,那满脑子的问题现在也不会再问了。从同学们的练笔里也自然流露出一种伤感,这种感伤是那么淡,那么轻,就像一缕烟,流动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在这淡淡的感伤背后,我们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什么?

生:对童年生活的留恋!

师:是的,一种深深的怀念。

师板书:

深深的怀念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文章的最后一段文字,来感受这一份淡淡的感伤和深深的怀念。

生齐读,课件出示: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四、拓展阅读

师: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了,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一切是作者无数次在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最为清晰的记忆。我们还记得课文的题目吗?

生齐读: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再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生深情地,舒缓地:冬阳·童年·骆驼队。

师:在作者的记忆当中,这一幅画面已经成为作者童年生活的象征。品读此文,我们就像是在静静地品尝一杯淡淡的清茶,又像是在欣赏一朵淡淡的小花。我们在感受到童心、童真、童趣的同时,也感受到了那份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如果我们有第二个童年,如果人生可以重来,也许我们就不会有这么多的人生感触。可是,每个人都要长大。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也许这种感受对作者来说太值得珍惜了,所以被写进了小说里,后来又被拍进了电影里。

推荐:

小说《城南旧事》;电影《城南旧事》。

师:如果我们的心灵都有一个故乡的话,这个故乡可能就是我们的童年。我搜集到了一首诗,和大家共同来分享,这首诗的题目就是《童年,我心灵的故乡》。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生齐读: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

踏碎了一地温暖的冬阳

悦耳的铃声打破了旅途的寂寞

至今还在遥远的梦中回荡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双清澈透明的眼睛

充满了好奇、天真和向往

在冬阳下学着骆驼咀嚼

驼背上载满了彩色的疑问与幻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那旧驼绒的袍子是否还需剪裁

只是那把童年的剪刀

连同城南的干冷的空气

早已不知去向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心底流淌着深深的怀念

还有一丝淡淡的感伤

不管身处何地,走向何方

我依然执著地把美好珍藏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师:下课!

【板书设计】

6、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   深深

怀念

铃铛

剪驼绒

找骆驼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四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地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样表达的好处。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城南旧事》的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搜集林海音《城南旧事》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先听支歌,会唱的跟着唱,注意歌词。(课件播放歌曲:《童年》)这歌词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2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老师读题目,同学们闭眼感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联系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令我们产生了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她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3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二、初读课文,理清叙述顺序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了哪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第5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第 7~11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第12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第13~16段〕。)

三、细读课文,感悟童真童趣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读第5段,画出感受最深的词句,细细地品味,并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到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中,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2学习后三个片断。在后三个片断中,选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同学自愿结成小组,互相交流、探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四、精读课文,感悟对童年的怀念

1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2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便重临我的心头”的含义。

五、拓展延伸——说童年

光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这正是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此时,你想起了自己哪些有趣的经历呢?(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六、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姿多彩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微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我们应该把握好美好时光,让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都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很棒,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吃食

谈驼铃作用

想替骆驼剪毛

询问骆驼去处 一去不还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说明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3个生字,会写9个认识的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喜爱,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3.背诵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小说《城南旧事》。

教学重点

能从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之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歌曲《送别》

简单制作课件

课前思考:

1自学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围绕童年生活,作者写了哪几个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营造氛围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趣的事呢?(《送别》的音乐轻轻响起)

导语:

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再一起走进中国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出示课题,生齐读课题。)

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从这三个词语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学生联想到冬日的暖阳,一队队的骆驼,清脆的驼铃,好奇的孩子……虽说与真正理解课文还有一定的差距,但为下面的深入学习作出了铺垫。]

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

二、交流信息,了解作者与背景

1.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结合“资料袋”,总结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思考: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

2.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1)注意“嚼”字的读音和写法。

(2)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四个片断。

四、品读课文,体会童年趣事

刚才我们一起说了作者童年的往事,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那就拿起笔来,把你觉得最有趣的一件事用笔划一划,然后在旁边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或一个词写下你的感受。

(1)再读课文,边读边划,体会感悟。

(2)汇报、交流

A.“学骆驼咀嚼”

①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

②“我看得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想到这时候我龇牙咧嘴的样子,怪怪的、傻傻的,体会我看得很投入。)

③教师范读,学生想象。

④生交流:想象到的“我”学骆驼咀嚼的画面。

⑤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想象驼铃用处”

①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总会到的;慢慢地嚼,

总会吃饱的。

②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为什么要系一个铃铛?”我不懂的事就要问一问。(体会“我”对骆驼的关注。)

③“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

④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

在这里,爸爸会想些什么?笑的是什么?

[女儿的话可能也勾起了父亲的童年回忆,天真、可爱的想法可能也令他似曾相识。所以,从他的话中体现出对女儿的宽容、呵护。]

⑤我的幼稚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不同的想法。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地去理解,如:不希望骆驼遇到危险;不希望骆驼旅程太孤单;希望铃铛可以给骆驼和拉骆驼的人增加情趣等等,进一步说明了“我”对骆驼的喜爱。同时,也令人深切感受到了“我”的天真、可爱。]

⑥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学法,布置作业

1.学生归纳,教师总结:反复品读→画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2.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写写自己观察小动物的一个场面。

第二课时

一、回顾学法,复习导入

回忆本课主要内容,复习学习方法。

二、迁移学法,回忆童年

A.“想替骆驼剪毛”

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暧和……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

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又看出了什么?

(1)看出“我”很爱整洁,想把骆驼弄干净一点。

(2)从这个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B.“追问骆驼去处”

(1)自由朗读这个片段。

(www.kuaihuida.com2)从“总是问,总是问”联系全文内容,想想,“我”可能还会问些什么?

(3)从“追问骆驼去处”这个片段体会到“我”的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

(4)分角色感情朗读。

三、继续品读,怀念童年

这么多的为什么,长大后的“我”还会再问吗?“学骆驼咀嚼”、“想替骆驼剪毛”这些事还会再做吗?请找出文中相应的自然段。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全班交流:

A.“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①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每个人都得长大,童年也就一去不还了。

②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长大后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③那些童年往事仅管傻,仅管幼稚,却都是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B.“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驼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触景生情,就又想起了那段难忘的童年生活。)

C.细细品读这两个句子,体会作者情感。

D.带着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

四、总结全文,珍惜童年

正是和这篇课文一样,《城南旧事》写出了我们每个人的共同感受,所以才能深深地打动读者。后来,它被拍成了电影,又深受观众的喜爱。(再次响起《送别》)

让我们伴着深情的音乐,再来读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话。

[照应开头,再次深化本课主旨。在配乐朗读中,共同把情感推向了*。]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小说《城南旧事》。

板书:

6 冬阳童年骆驼队

看骆驼咀嚼

童年重临心头 想象骆驼系铃铛

冬春之交骆驼脱毛

夏天不见骆驼影子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说明 篇六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歌曲《送别》,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听过这首歌吗?

生:我知道,它的名字叫《送别》。

师:对,这就是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系列小说《城南旧事》中的主题曲《送别》。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啊。今天,我们来学习林海音的另一篇作品《冬阳。童年。骆驼队》。

(板书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脑中出现的是在冬天暖暖的阳光下,一队骆驼缓缓的走过……

生:一只只高大的骆驼走在冬天里的阳光下,洒下一路铃声……

生:……

二、自读自悟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学生读文),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课文写的是作者的童年生活。

生:我知道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几个片段。

师:哪些事情呢?

生:看骆驼咀嚼。

看骆驼脱皮毛。

关于铃铛的遐想。

怀念骆驼队。

三、品读感悟。

师:在刚才的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概内容,现在请大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片段,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品读感悟,再在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师:在刚才的自主合作学习中,同学们都积极参与了。现在就请大家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我喜欢课文中描写作者看骆驼咀嚼的这个片段,小英子在学骆驼咀嚼时的样子很可笑,写出了小孩子爱模仿的特点,很像我们。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它描写骆驼的样子很细致,使我懂得了写文章要善于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的是关于铃铛的联想的这段,作者的想象力很丰富,同时也写出了孩子天真烂漫,富于幻想的特点。

师:是呀,大人的总是比较客观,在他们眼里,驼铃响是为了驱赶狼,而小英子却不同,她觉得是拉骆驼的人是因为旅途太寂寞,在漫漫黄沙里摇响铃铛可以增添情趣。同学们说的精彩极了,好,大家继续畅所欲言。

生:我喜欢作者问妈妈骆驼的去向,妈妈回答不上来,骂了她这一段。它让我想到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有不明白的事情,可大人对我们的发问却没有太大的耐性,不但没有好好引导我们,反而是对我们加与训斥,结果我们怕了就不敢问了。

师:你说的话真令我感触,说到这里我也很惭愧,我也是一个孩子的妈妈,可是对孩子的问题往往因为工作太忙的缘故,没有好好的去引导他,有时候甚至很不耐烦的呵斥他。爱发问是孩子的天性,也许我们无意间的一声呵斥,就把一个伟大天才给扼杀了。现在真的觉得大人真的应该多走近孩子,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好,谢谢你说出了孩子们真心话,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提了一个醒了。

生:我喜欢课文的最后一段。它写出了时间匆匆,一去不复返。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时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我们现在已经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了,转眼间童年也会离我们远去,所以我们应该珍惜美好时间,珍惜美好童年。

生:……

(品读、欣赏优美文段)

四、拓展延伸

师:光阴是宝贵的,童年是美好的,林海音的这篇优美得散文正向我们揭示了这个主题。学习了这篇散文,你又想到自己童年生活中那些有趣或者难忘的经历呢?

(同桌互相说说,再派代表汇报)

生:我想起了五岁那年,有一次妈妈买了西瓜,我谗极了,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把西瓜籽也吞进去,妈妈说西瓜籽会在肚子里生长,把肚皮撑破的,外急得哭起来……

生:我想起九岁那年,我看《猫和老鼠》的卡通片,看到猫披着一张毛巾居然能当翅膀飞起来,我也就披着床单学着猫的样子,站在衣柜顶上飞下来,结果把自己摔惨了。

师:你的冒险精神真令我钦佩哦,不过话又说回来,我们鼓励大家要又创新和实践精神,但也要注意安全,因为生命无价啊,你明白了吗?

生:知道。

生:我也想起了几年前的一件傻事,那是过春节的时候,我看到过年这么热闹,怕它过去,就死活不让家里人把日历撕掉,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留住春节。

师:今天我们不仅学了林海音这篇写她童年往事的散文,还听到了同学们好多真真切切的童年趣事。童年的故事总是让人难忘的,因为童真,因为有趣,因为幼稚,故事往往就多了几分色彩。童年是美好的,可它有是匆匆易去的,所以才令人难忘。希望同学们把握好我们的美好童年,让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今天,我们的学习就到这里结束了,请同学们回家后积累本课的好词佳句,并写写自己的童年往事。

附: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关于铃铛的遐想

看骆驼脱皮毛

怀念骆驼队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电脑。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本文的作者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生活中,有过难忘或有趣的经历吗?

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师:今天,我们跟随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女士,一起回到她的童年时光,领略与众不同的另一种童年生活。

板书课题:

6、冬阳·童年·骆驼队

生:齐读课题。

3、师:简介作者的资料,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随父母返台,后举家迁居北京。后同丈夫带着三个孩子回到故乡中国台湾。1953年开始创作,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二、初读课文

1、生自由通读全文,扫清文字障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生:开火车一人读一个自然段。

师:正音,指导读好句子。

三、自学课文

1、电脑出示自学引导题:

⑴ 读读课文,看看作者围绕童年生活写了哪几个片段?

⑵ 请你想想,在自己的童年生活中是不是也有一些有趣或难忘的经历。

2、生熟读课文,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⑴ 问题1:

作者围绕自己的童年生活写了以下几个片段:

① 冬天,骆驼队拉着煤停在我家跟前,当父亲与他们讨价还价时,“我”看到了骆驼咀嚼的样子,不禁模仿起来。

② 我看到系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忍不住问爸爸,爸爸正确的回答引出了“我”幼稚的想法。

③ 冬去春来,骆驼脱去了它的旧驼绒袍子,我真想为它剪一剪。

④ 多年后,当“我”长大了,“我”又一次听见悦耳的驼铃声时,回忆起一去不还的童年。

⑵ 问题2:

生:自由谈谈自己的童年生活,把生活中有趣或难忘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四、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1、师:在作者回忆的四个童年生活场景中,你对哪个内容最感兴趣?选择你感兴趣的学习,体会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2、第一个内容:

师问:冬日里送煤的骆驼队给“我”留下了什么印象?

(骆驼咀嚼的样子,显示了它们安静的态度。尤其是它的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骆驼的双峰上驼着两袋煤、从遥远的门头沟一步步走来与它们的安静神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第二个内容:

师问:骆驼的脖子下面为什么会挂一个铃铛?爸爸和我的解释一样吗?为什么?

(爸爸的回答是骆驼怕狼,带着铃铛,狼就不敢侵犯了。我却认为给骆驼带上铃铛,给人们的长途旅行增加一些情趣。说明骆驼耐得住长途旅行的寂寞和干渴的折磨。因此,“我”由衷地敬佩骆驼这种稳重、耐劳的特性。)

4、第三个内容:

师问: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对骆驼的关注?这说明了什么?

(春天就要来临时,“我”看到骆驼的毛皮大块大块地脱掉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剪刀替它们剪一剪。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了。夏天到了,再也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就问妈妈它们的踪影。冬天又来了,“我”又看到了骆驼队,听到了驼铃声。这说明了“我”对自己童年生活的无限留念。)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五、作业布置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外练笔:

选择你童年生活中的经历或趣事写下来。

【板书设计】

冬阳·童年·骆驼队

咀嚼

怀念童年 驼铃声

驼绒掉了

踏实、稳重

任劳任怨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说明 篇八

一、说教材

本文是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序言。作者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梦境般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一个特定的环境,去看一个孩子童年的侧影,其中景和情既清晰,又那么朦胧。骆驼队是留在作者童年里鲜明的记忆,它们脖子上的铃声,则是童年中美妙的音响。课文围绕着骆驼队,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些看似小小的却很有童趣的事,像一个一个的镜头,随着作者娓娓的叙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就在这种淡淡的回忆中,我们真切地看到了作者对童年的魂牵梦萦,对早已走远的童年的依依流连。

【单元训练重点】

阅读课文,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并学习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根据课文特点和单元训练要求,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地读写“毡帽、优质、咀嚼、铃铛、交错、沙漠、棉袄、驼绒、袍子、傻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怀念童年的思想感情,并揣摩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4、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抄写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围绕“骆驼队”的回忆来表现童年生活的表达方法。

2、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体会童年的美好,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特点。

【授课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    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谈话法、重点突破教学法。

三、说学法    联想、感情朗读、默读、做批注。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轻轻地走进童年的记忆

1、创设情景,走进自己的童年。

激发“共鸣”应成为语文教学中的上乘境界。教师若能善设机巧,让学生与作品之间产生“共鸣”。如此学习课文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林海音童年在老北京的生活,现在的小学生却不太容易领悟得深刻。所以我安排了笑谈自己的童年趣事来导课,进而欣赏作者的童年趣事,一下子拉近了学生和文本的距离。

这样导入: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无忧无虑又充满幻想。你小时候做过哪些有趣得事,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2、激发想象,走进作者的童年。

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应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结合词语进行联想训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课题是文眼,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包容量如此大、又如此具有审美特质的题目,却是不多见的。要抓住这一素材,展开一个凝练的、对全课的展开都具有重要意义的联想环节,能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1)林海音的童年是在老北京的城南度过的。她的童年里又有哪些有趣的事呢?今天,我们学习《冬阳·童年·骆驼队》。

(2)这种形式的题目以前见过吗?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看实际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得到了不错的落实。学生凭借这三个意象鲜明的词语,个性化的理解,基本上都把握住了一点一——童年的快乐。应该说,这一理解与课文真正要表达的那种怀念而感伤的情绪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但是这种距离,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们之间的差距为后面的学习,无论是在内容理解上还是在情绪体验上,既提供了一种铺垫,又提供了相当的增容空间,使得下文的展开和深入变得更容易而自然。

多媒体能再现一种失去的场景,我用形象优美的画面,让人伤感的《送别》的音乐,转瞬间就把孩子们带回到几十年前的老北京城南,带入了课文所勾勒的童年生活、所营造的怀旧气氛中。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

接着设问,其实,在作家林海音女士的脑海中也无数次浮现出这样的画面。你看,冬阳下的骆驼队缓缓地走来,(课件1: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照片并配有《送别》伴奏)。一张充满历史厚重感的骆驼队照片呈现在大家面前。

(二)诵读感悟,深深地体味童年的往事

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随时巩固运用以前学过的读书方法。查字典,解决字、词的一些简单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都是我经常布置的预习内容。本课对于常识性的知识,应放手让学生在预习时自行解决。在检查朗读的过程中,我除了正音和范读一些难读的句子外,相机解决一些常识性问题问题。这些已经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自行解决:

(1)拉骆驼的;(2)毡帽;(3)骆驼的反刍现象;(4)反穿大羊皮等。

有很多人认为语文是感性的,我更认同钱正权教授的观点,语文教学中也要重视理性的培养。本课条理非常清晰是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的好素材。我这样设问: “作者的心头又浮现出哪些童年往事?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能概括出,课文是以季节交替的顺序,围绕着骆驼队来写的,写了怎样看骆驼咀嚼,怎样和爸爸谈关于骆驼脖子上挂铃铛的事,怎样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怎样好奇地问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这么几件事。从而领悟到了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俗话说,会讲的讲成一条线,不会讲的讲成一大片。所以阅读教学,一定要找好“切入点”,良好的切入点能“牵一发而动全文”,能“切”出兴趣,“切”出能力,“切”出高效课堂。我选择了这样的切入点:“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反反复复多读几遍,好好品味品味,简单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课堂教学实际证明是可行的,能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能紧扣文本特点,突出教学重点;能解决教学难点;能引导(ben文由wuyanrenjia收集整理)学生去自主学习,深入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坚持个性化理解,个性化感悟,个性化朗读。关注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阅读情趣。体会词句表达的感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在四个片段的教学中,都采取了“默读——做批注——谈感悟——感情朗读”的教学模式。例:

<一>学骆驼咀嚼

师:骆驼咀嚼有趣吗?来一起读一读。

师:看骆驼咀嚼,林海音的牙齿怎么也动起来了呢?

师:你认为这个时候的林海音怎么样?

师:这份天真,这份好奇,你能读出来吗?

师:林海音写下这篇文章时已经42岁了,你认为42岁的林海音再看到骆驼,还会学它们咀嚼吗?为什么?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二>和爸爸争论骆驼脖子上系铃铛的原因

(1)爸爸的见解是理性的、现实的,而当时林海音的想法是天真的、充满诗意的。来读一读,读出这份天真、幻想和诗意。

(2)爸爸想了想,笑笑说:“也许,你的想法更美些。”在这里,爸爸在想什么,笑得又是什么?

(3)你同意谁的观点?

(4)我们来对读一遍这个片段。

(5)42岁的林海音再看到骆驼,再听到驼铃声,还这样想吗?读这一段话: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三>想为骆驼剪垂在肚子底下的毛

<四>好奇地问妈妈,夏天骆驼到哪儿去了。

语文学习有一个广阔的空间,拓展材料的运用有时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总是问,总是问!”最能体现童年林海音的天真好奇,但文中却寥寥数语带过,学生不好体会,所以再次增设了一份《我们看还去》中的问爸爸妈妈什么是贼的材料。这份拓展材料在不遏制学生想象力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了生动形象的信息,解决了难点。

1、大家看这件事:谁来读读?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妈:“夏天它们到哪里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2、妈妈说:“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看看课文,林海音都问了些什么?

生:

3、既然“总是问,总是问!”想一想,她还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

1、既然“总是问,总是问!”她的问题肯定不仅仅是关于骆驼的。在《城南旧事》里,有这么一个情景,指名读一读。

课件5:

2、林海音为什么“总是问,总是问!”呢?

3、人到中年的林海音,这样的问题还会再问吗?

这一在每个片段反复追问的问题,把原文中因为人生沧桑而造成的,那份隐约的沉重感一扫而光。使学生和文章、和作者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一个个消逝的问题,其实代表的是一段段消逝的童年,一份份消逝的童真。课堂上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神情变得凝重起来。学生的理解和心灵的感悟,在这一片段中,和文章、作者靠近了,结合了。种种感情交织在字里行间,弥漫课堂,充溢心灵。

4、再读这段话。

齐读:“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这段话是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主旋律,覆盖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整堂课,学生主要就是在笑谈趣事的过程中,品悟“童年一去不返”的无奈和感伤。这段话不只是形式的简单重复,学生的理解感悟也在一次次地加深、升华。这是一种回环旋绕的递进。在教学中,这段话一共让学生朗读了四次,达到了熟能成诵的效果,丰富了语言积累。应该说,开始时学生的诵读是比较被生硬的,一定程度上游离在课文情绪场之外。而到后来,当学生一次次地与文本与作者做着心灵上的对话,一次次地感受着童年那份遥远美好的童真童趣,他们的朗读也渐入情味味。这种感悟和朗读的提升,应该说是水到渠成地实现的。

(三)提炼主题,感伤与怀念

适时地引导学生提炼出文章的主题,既是理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又能交给他们一定的表达方法。我是这样引导的:齐读:“……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哪些景色和人物啊!”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结合课文,这里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童年的一种什么情感?

生:(板)深深的怀念淡淡的感伤

阅读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我总是适时抓住一切机会向学生推荐经典图书。《城南旧事》当然在推荐之列。这本书老师看过,里边有生活悲惨的妞儿,有命运凄惨的秀贞,有她想念着的荡悠悠的秋千,还有那那毛茸茸的小鸡,希望大家有机会好好读读这本书。

最后,再一次回归主题,读出感悟:这篇文章就是《城南旧事》的序言。冬阳下的骆驼队走来了,响着悦耳的驼铃声,这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的抹不去的记忆。请大家再来读读课题,读出作者这一份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

五、说板书:

冬阳·童年·骆驼队

淡淡的感伤

深深的怀念

好的板书是教学内容的浓缩,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林海音的《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得非常美,散文的形式下洋溢着诗般的情愫。这种遥远的回忆、感伤的情绪,似乎必是(如佛经所言吧)经历过后方能领悟得了的。学生能感悟到几分,开始我心中也没有底,但是在课堂上,裆学生的朗读中已渗入了那么多的不可名状的感触,文中那种无法言表的情绪被学生充分地体贴着。它们自然而然也就总结出了“淡淡的感伤、深深的怀念”这一主题。这正是文章所要揭示的主题,也是我力求想让学生感悟到的主题。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8篇《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就到这里了,希望在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