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最新6篇)(乘法分配律这节课教案)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这里的6篇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是快回答小编为您分享的乘法分配律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

探索乘法分配律,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课文第45页的内容,及第46页的“试一试”,“练一练”等)

重点: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关键:指导观察分析算式的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中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或挂图(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导入谈话:

教师:同学们,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数学规律,并应用如乘法结合律等解决问题。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探索,看看我们又会发现什么规律。

板书:探索与发现(三)

今天,又有什么发现呢?让我们一起走上探索之路。

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呈现课文插图(实物投影或挂图)

教师:一共贴了多少块瓷砖?你怎么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小组中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反馈交流情况。

由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结果(有选择地板书)。

学生A:6×9+4×9=54+36=90(块)

学生B:(6+4)×9=10×9=90(块)

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说明算式的意义。

指导学生结合观察算式的特点。

举例验证。

让学生根据算式特征,再举一些类似的例子。

如:(40+4)×25和40×25+4×25

42×64+42×36和42×(64+36)

讨论交流:

交流学生的`举例是否符合要求:

交流不同算式的共同特点;

还有什么发现?(简便计算)

字母表示。

教师:如果用a、b、c分别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你的发现吗?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小组交流。最后教师板书。

(a+b)×c=a×c+b×c

提示课题。

教师在未完成的板书中添上:乘法分配律。

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文第46页的“试一试”。

1、(80+4)×25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能否应用乘法分配律计算简便。

鼓励学生独自计算。

2、34×72+34×28

呈现题目。

指导观察算式特点,看是否符合要求。

简便计算过程,并得出结果。

巩固练习

课文第46页的“练一练”。

第1题,简单的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第2题,注意指导一些算式的计算方法。

99×11:可以看成(100-1)×11=1100-11或看成99×(10+1)=990+99

38×29+38应该把算式看作:38×29+38×1

第3题,这是一道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在计算中可以应用乘法的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多少瓶?”可以直接扳书让学生进行练习,然后进行交流。

第二个问题“付1500元够吗?”学生可以算出这些饮料的总价,然后与1500元进行比较,可以用估算的方法。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乘法结合律

3×(5×4)=60 15×25×4=1500

(3×5)×4=60 15×(25×4)=1500

乘法结合律:(a×b)×c=a×(b×c)

教学挂图

乘法分配律教师教学反思 篇二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理解其意义。教学中,我从解决实际问题(买衣服)引入,通过交流两种解法,把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并找出它们的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举出几组类似的算式,通过计算得出等式。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组等式,发现有什么规律?

这里我化了一些时间,我发现学生在用语言文字叙述方面有些困难,新教材上也没有要求,因此,只要学生意思说到即可,后来,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阐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有用字母的,有用符号的,大部分学生会说,没问题。对于应用这一乘法分配律进行后面的练习还可以。

如:书上第55页的第5题,学生都想到用简便方法去列式计算。整节课,学生还是学的比较轻松的。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

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 B

(2+8)5 25+85

(2+10)3 23+103

(9+11)6 96+116

(12+18)5 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 +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 648+368

(28+32)7 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 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比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乘法分配律 篇四

课题五: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4页例7,练习十四的第3一10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进行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计算

教具准备:将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试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 32×(200+3) 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练功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的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的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上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上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况,首先,要计算的是要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2.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3.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4题,5.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题先把算式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3、第7题,7.先让学生独立做,8.然后集体核对,9.核对的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当核对“26×3”时,10.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后,11.再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学生发言后,12.教师说明:26乘以3可以写作(20+6)×3,13.根据乘法分配律等于20乘以3的积再加6乘以3的积,14.这实际上是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就是说,15.我们过去学过的乘法口算有些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这道题中的第7小题应用乘法结合律比较简便,16.第4、6、8、9题应用乘法分配律比较简便。

4、 第9题和第10题,18.先让学生独立做,19.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可以做第l9*题。当学生想出一种算法后,还要引导学生想一想其它的做法。这道题的做法有:(80—30)×110一30×110;

(80—30—30)×110;

(80—30×2)×110。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5、6、8题。

乘法分配律 篇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一)锚垫孕伏

1.口算:(卡片)

25× 17×4 125×24

引导学生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这样计算有什么好处?

2.先口算,再把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投影片)

(6+4)×5 6×4+4×5

(二)探究新知

1.导人新课: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并且知道应用这些定律可使

一些计算简便。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乘法的分配律。(板书课题)

2.教学例5:

(1)出示例5: ·

(2)引导学生观察、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两种算式,发现了什么?使学生懂得:

①两个算式相等。

②两个算式可用等号连接。

学生答,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二150

(]8+7)×6二18×6+7×6 .

(4)教师出示:20×(15+9)

20× 15+20×9=480

20×(15+9)二20×15+20×9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使学生明确: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反馈练习:按题目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

学生答,教师填写投影。

(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初感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填空题的发

散思维训练,让学生拥有足量的感性材料,使得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知识的获捐

达到水到渠成。)

教师;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使学生明确:

①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乘”指不固定被乘

数和乘数的位置。)

②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③等号左右两边两个算式相等。

3.概括定律:

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启发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乘法分配律的内容。让学生

结合板书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然后再引导学生回答其内容,加以巩固。

4.反馈练习: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二——×4+——×4

(62+12)×3=——×——+——×——

教师:启发学生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并指名板演,提示学生3个

数可分别用o、b、c表示。然后,让学生说明算式的意义。这时,教师再提醒学

生还有没有别的写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答出a×b×c=a×(b×c)问学生根据是什么?(乘法交换律,或用相乘来解释)

5.我们知道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比较简便。同学

们观察我们练习的乘法结合律,在运算上有什么特点?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

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6.教学例7:

(1)出示例7: ·

102×43

=(100+2)×43

=4300+86

=4386

想:把102看成(100+2),再用43分别去乘100和2,可以用口算

用了乘法结合律。

教师说明:熟练后第二步可以不写,画上虚线。

(2)出示9×37+9×63

①组织同学讨论。

②组织同学阅读教科书第65页。

③启发学生明白了什么?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学生有些经验,再加上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学习,学

生知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能够自己学会新知。)

(三)巩固发晨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四)课堂小结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乘法分配律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教材第54到55页例题,完成“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通过计算说理,理解乘法分配律。

2、让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培养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态度,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

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鼓号队又增加了新成员,辅导员柳老师正在为他们准备服装呢!(课件出示商店场景)

二、展开探索过程

1、初步感知。

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列式后交流反馈解题思路,并借助图形加深学生对两种解题思路的体会。

提问:猜一猜,这两种方法的计算结果会怎么样?

计算验证:算一算,来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

板书等式:(30+25)x4=30x4+25x4

2、类比展开。

(1)出示图形,让学生说说你想到了什么?你能用两种方法求出6套衣服一共要付多少元吗?板书:(30+25)x6=30x6+25x6

(2)除了把长方形看成上衣,梯形看成裤子,把它们看成6套衣服,还可以看成什么?

要求6套课桌椅多少元,你准备怎么解决?

板书:(100+60)x6=100x6+60x6

3、体验感悟。

(1)类似这样的等式还有吗?你能写出第4组吗?

学生举例后,挑3组板书。

(2)提问:这3组算式相等吗?怎么证明?(计算、乘法的意义)

同桌互相检查刚才写的算式是否相等。

(3)交流:介绍你写成功的经验

引导:你是怎么根据左边的算式写出右边的算式的?

4、提示规律。

(1)提问:像这样的等式能写完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在小组里交流。展示。

板书:(a+b)xc=axc+bxc

(3)板书: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字母式子表示什么,师小结。

三、巩固内化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x2=42x□+35x□

27x12+43x12=(27+□)x□

15x26+15x14=□○(□○□)

学生独立填写,指名报答案,全班共同校对。指出后两题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向应用。

出示:72x(30+6)=齐说答案。

出示:(25—12)x4=可能等于什么?怎样才能确认?你能联想到什么?小结。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48+52)x1348x13+52x13□

40x5+2x55x(40+2)□

75x(19+1)75x19+75□

40x50+50x9040x(50+90)□

27x(16+30)27x16+30□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

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6篇乘法分配律教案设计,希望能够让您对于乘法分配律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