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五年级数学教案《复式折线统计图》(优秀9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这9篇五年级数学教案《复式折线统计图》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做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

(1)我们学过哪些统计图

(2)出示折线统计图。这是什么类型的统计图?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你能猜一猜我们会学什么样的折线统计图吗?

二、 例题讲解

1、出示青岛市降水量图

观察:①你能说出青岛市这一年那个月降水量最多?那个月降水量最少吗?

②从图中除了能看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外,你还知道了什么?

(你能说一说青岛市这一年各月降水量的增减变化吗?)

出示昆明市降水量图

①从图中你又能了解哪些信息?

②谈话:图中各有几条折线,像这样的叫单式折线统计图

谁能说说单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多少,增减变化)

2、下面把两幅图放在一起比。

①继续观察,你能很快地回答: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那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

谈话:②你们为什么不能很快的回答?(发表意见)

指出:每幅图只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情况

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那合成的统计图叫什么统计图呢?你能想象出它的样子吗?

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说,这两幅统计图确实可以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板书的“折线统计图”前添上“复式”,完成课题书)

3、出示:逐步呈现

(添加图例-------添加折线及数据--------修改名称)

出示表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提问:

①你能看懂这幅统计图吗?

②表示青岛市、昆明市各月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

③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明确图例表示的意思

启发:④从这幅统计图上,你能很快看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吗?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⑤表示七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小,说明了什么?

⑥表示四月份降水量的两个点距离最大,又说明了什么?指出: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城市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完成“练一练”

1.学生自主阅读统计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在小组里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1)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统计图的图例告诉我们什么?男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趋势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里男生或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是指某一个男生或某一个女生吗?(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的是什么内容?你对“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是怎样理解的?)

(3)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你认为我国6-12岁的小学生,是男生身高增长的快,还是女生身高增长得快?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大约几岁的男女生平均身高是相等的?)

(4)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与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比,怎么样?当出现学生身高明显低于平均身高时,教师问其他同学:你们想对他提什么建议吗?(注意营养均衡,加强体育锻炼)

(5)从图中你还获得哪些信息?(每小格代表多少?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纵轴上的标尺一格表示多少厘米?而110厘米以下的部分是怎样表示的?这幅图为什么不从0厘米开始向上5厘米5厘米地一直画到155厘米,或者每格表示20厘米从1厘米画到160厘米?)

谈话:为了是绘制的统计图更加美观,更能突出地显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有时就像这幅图一样,把标尺省略一部分。

(二)、课件出示某家电商场a、b两种品牌彩电销售量统计图。

1、情景介绍:假设你是位苏宁电器家电柜的部门经理,“五一”期间电器比较好买,现在仓库里电器不多了,需要你到厂家进一批电器来销售。

2、问:你会选择哪一家呢?(口说无凭,要拿出数据来说话。)

3、小结:看来学习统计图还真有用。

(三)、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1、学生自主审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讨论:你打算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表示“最高气温”的这条折线应画成实线,还是虚线?你是怎么知道的?

3.学生各自在教材上画出表示两组数据的折线。

(提醒学生,先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再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多媒体出现绘图过程,问:你认为要准确无误的绘制这幅折线统计图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你来给同学们提个醒!)

4、展示学生的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再让学生根据交流的情况,进一步修改或完善所画的统计图。

5.引导学生看图回答教材提出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回答这两个问题时,你是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回答的?为什么?这说明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统计图能更加直观地表示数量的多少及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更有利于对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四)第23~28届奥运会中国和美国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枚数 第几届

国家

23

24

25

26

27

28

29

中国

15

5

16

16

28

32

美国

83

36

37

44

39

35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和本领?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五、自选作业。

1、请把你和同桌家里近六个月来的电费统计出来,作成折线统计图,并作出分析。

2、结合今天的课程,写一篇数学日记《生活中的好朋友---复式折线统计图》。

这篇教案是取自赵老师之手,我略作了修改,上完后,有几点感想:

一、统计表的内容不能太单一

二、统计表的内涵需要和生活密切联系才有意义和现实价值。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教案 篇二

教学内容:

苏教(国标)版五(下)第74~7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全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根据要求会在有横轴和纵轴的方格图上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绘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推理,解决相应问题。

3、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和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分析和预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难点:在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解决相应问题。

教学准备:

电子白板、电脑、视频展台、课件、练习纸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FLASH动画)江南春雨

说说有关“春雨”的诗句,为什么还说“春雨一滴贵如油”呢?

【设计思考:在唯美动画背景中,和学生交流关于春雨的古诗,体会春雨多; 与“春雨一滴贵如油”的谚语发生冲突。教师的解说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南北气候的差异,春季降雨量情况各不相同。课前短短几分钟,学生经历“美――疑――悟”的过程,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关于气候的一些常识为新课的引入作了铺垫。】

一、联系生活,激疑导入

1、读图辨析,复习旧知

(1)出示两张月降水量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一张是“春雨绵绵”的无锡,另一张是“春雨贵如油”的北京。

(2)判断哪张是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哪张是北京的?并说明理由。

判断交流

追问:横轴表示 ,纵轴表示 ,单位 ,每一格单位长度是 。

追问:你还能看出什么呢?

过渡:北京就是一个冬春干旱,夏季多雨的城市。

小结:像这样的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清楚地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设计思考:课前谈话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辨析两张降水量统计图,复习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名称、特点、作用,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学习打下伏笔。】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对比激疑,引出新知

谈话:从这两张单式统计图中,你能很快看出北京和无锡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学生交流得出两张图合二为一方便比较。

示范画图:借助白板把这两张图合为一体。

明确:因为是对两个城市的月降水量进行统计,图中会有两条折线。为了加以区分,可用图例说明。红色实线表示北京的月降水量。蓝色虚线表示无锡的`月降水量。统计图的名称要稍作改动,横轴仍表示月份,纵轴仍表示降水量。同样要写上制图的日期。

画图的步骤:描点写数据、连线

揭题:这就是一张完整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

【设计思考:此环节教师提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这些问题仅在一幅统计图里找不到答案。让学生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从而巧妙地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顺应学生的想法,用电子白板将两张图合二为一,与学生一起完成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制作过程。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操作后,对如何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有了较清晰的印象,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而教师的操作给学生提供了准确的示范,也为之后学生独立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打好了基础。】

2、观察比较,获取信息

谈话:你能根据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吗?你是怎么看的?

追问:从图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

小结:从整体上看1~7月的降水量呈上升趋势,7~12月的降水量逐渐减少,呈下降趋势。但每个月的降水量不同,上升和下降的幅度也不同。

师: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分析,比较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上又获得了大量的信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你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具有哪些特点?

小结: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设计思考:通过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看图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情况,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3、练习反馈,巩固新知:

谈话: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来进行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无处不有。(出示练一练1:改名称为我国男女生6岁以后平均身高统计图)

探讨: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你现在身高多少?与我国同龄的小学生平均身高比一比。

追问:为什么他们的身高和统计图中的`不一样?

4、巧妙延续,独立制图

启发提问:看了这张图你有什么问题?

谈话:同学们认为生活中男生最后基本都比女生高。这只是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事实怎样要用数据来说明。

出示:我国12~18岁男、女生平均身高的统计表。

提问:为了便于比较,我们可以把它制作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明确: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学生在练习纸上作图(一生在电子白板上直接操作画图)全班交流反馈。

交流:男生的平均身高大约在哪个年龄段开始超过女生?

请你比较男女生的身高变化有什么不同?

追问:回答刚才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看统计图?为什么?

【设计思考:此环节是对“练一练”情境的巧妙延续。对练一练名称的修改引发学生对统计图质疑,利用生活经验制造冲突,自然引出12岁之后男女生身高的发展统计图,教师出示的统计表不便于比较的弱点更烘托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便于比较的长处。此时学生迫切地想动手独立制作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需求,学习兴致再次高涨。电子白板的遮罩、双页显示等功能的合理运用,既激发了兴趣,又提供了适时的教学反馈】

三、应用新知,拓展延伸:

1、举例:复式折线统计图在生活有广泛的应用。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复式折线统计图? (展示各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图片)

2、出示: 上海和悉尼的月平均温度。

追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

追问:是02年悉尼气温又一场,还是悉尼气温一贯如此呢?

出示:悉尼145年间与02年平均气温统计图。

老师暑假想去悉尼旅游,你会建议老师带什么衣服呢?

探讨交流

2、谈话:第29届奥运会是什么时候在哪举办的?

追问:北京是一个夏季多雨的城市,为什么还要选在8月举办奥运会?

为了确保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此之前,国家气象部门做了周密的统计。

出示北京03~和05~8月降水量统计图。

探讨:8月中旬的降水量多吗?(虽然有,但不多。)

故事拓展:《奥运会背后的故事》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三

案例 :

出示青岛市和昆明市2003年各月降水量统计图,了解信息。

(1)师:从这两张折线统计图上,你可以知道什么?同桌说说图中表示的信息。如:各部分名称;最多(少);偏多(少);变化情况等等。

(2)师:假如要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可以怎么办?你觉得比较起来怎样?

生1:统计图可以清楚地看出每个城市各月降水量,及每月降水量的增减情况。

生2:这样虽然可以看出每一个城市的变化情况,但是两个城市之间不容易相互比较。

师:那我们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比较两个城市之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呢?

生1: 重合。

生2:把两个统计图画到一起。

师:怎么才能把两个统计图合并到一起呢?是简单的重叠呢?

生3:不是我们可以先在这个空白的统计图上画出青岛的,再画出昆明的。这样就可以了。

师:你说的真好,那就请同学们一起动手,制作一张这样的统计图吧。

学生动手操作,师生共同完成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且实物投影展示。

(3)老师还有一个问题,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青岛,哪一条代表昆明吗?如果其它同学第一次看到这个统计图,知道表示的是什么意思吗?

生:不知道。

师:那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一眼看到这个统计图就非常清楚的知道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生1:可以给统计图加上标题。

生2: 可以用不同颜色的折线表示不同的国家。如用红色表示中国,蓝色表示韩国。

师:那我们还是不知道,每个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啊?

生3:可以在统计图的上面告诉大家红色表示青岛,蓝色表示昆明。

师:你说的不错,这个呢就叫做图例,是专门用来告诉其他人各种颜色代表的含义。

(4)师:像上面画好的这种统计图我们叫它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案例分析:

教者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起点出发,先向学生完整呈现两张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统计图,从而通过老师的进一步的提问引导,引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让学生比较,不断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内在需求,这一潜心设计的细节,源自于教者对教材内容的挖掘,对教学本质的深刻领悟。然后,让学生在真实的绘制过程中体验这种统计图的具体制作方法,让学生经历了亲身体验,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问题串的方式,引出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应注意的问题。

这一知识点的顺利进行,准确的定位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走出了数学知识技能的单行道,全面指向学生数学素质的综合发展,并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心理学中认为,“疑”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在课始,通过对统计图的分析比较,引导学生通过更好的,更明了的方式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时,自然引出将两个统计图放在一起,进一步分析如何放的问题,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大门。

教学中,教者通过对文本的适度加工,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掌握统计知识的脚手架。教者通过采用问题情景串的方式,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引向深入。整个教学过程成了师生双方相互探究、相互学习,达到思维一致的一个过程,从而师生双方相互共享这个过程,学生的个性得到舒展和张扬,创造性灵感得到发挥。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体会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相关数据的多少和变化趋势进行比较。使学生能看懂简单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了解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起到一定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知道它的制作方法。

2、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进一步渗透统计思想,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3、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能对复式折线统计图作简单的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

因统计知识分散于各册教学之中,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肯定会有一些遗忘,但通过教学牵引能唤起学生对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五年级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安排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单复条形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之后教学。可通过与先前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同时五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能力。对信息技术手段也感到有兴趣。在教学时适当安排学生熟知的奥运会和贴近学生现实生活,丰富的生活素材作为学习资源,。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亲切感,激发探究欲望。

学习环境和支持说明:

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信息技术教师合作)、奥运会相关图片、展示板、白板笔(红、蓝)、课堂小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1、情景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凸现特点。

情景引入:奥运会的比赛图片和金牌榜。(课件展示)

了解了奥运会的成绩,再关注亚运会的成绩。

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课件展示)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指出成绩的好坏应和对手比较,引出第二幅第9―14届亚运会韩国获金牌情况统计图 (课件展示) (先用两幅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中国、韩国两个国家9―14届亚运会获金牌数量的折线统计图,引起对折线统计图的回忆。)

2、通过提问,引出新知。

那届两国的成绩最接近?相差几枚?

有什么困难?怎样比较更方便?

总结学生的意见

将两幅统计图合并成一幅。更改、完善这幅统计图。(课件展示)

讲解图例

再回答上述问题。

补充课题:复式折线统计图

(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这一部分的安排能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本堂课的主题,也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知识的准备。)

进一步讨论:从图中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分别从每个国家金牌量的变化情况以及两个国家获金牌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让学生初步感受复式统计图与单式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完善例图,引出画法。

演示绘制方法 (课件展示)

(通过对已经合成的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逐步完善,进行标题、图例的讲解说明,突出各部分的作用。强调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画法。)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五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0~61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正确确定竖线间隔。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 学 过 程 说 明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

师:你们回想近3个月深圳的下雨情况。

生:9月只下过一、两场雨雨量不大。

生:7、8月雨量较多,还有台风。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

2、 回顾旧知

出示2005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师问: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

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生:折线统计图。

师: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

生:易于看清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怎样制作?

生:先描点,还应标数,数不会标错。

生:画线要用尺子。

3、 引出新知

老师又提供了2005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好,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思考,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全班交流,形成方法

1、学生交流:(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想想,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生:报纸上、股市上、父母单位、电视里…

四、巩固练习,复习小结:

1、完成课本第62页的“试一试”。

2、小结:

师: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复式折线统计图,它帮助我们便于看出事物发展的变化趋势。而且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逐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发现最佳的统计方法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P126―P128复式折线统计图。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根据需要,合理选择单式折线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等能力。

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 根据统计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

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具与学具:

课件、统计图、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复式统计表。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幅图片。(课件出示亚运会会徽)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

师:这是今年的11月12日即将在中国广州举行的第16届亚运会会徽,在这里让我们预祝亚运会圆满成功!

师:同学们,在亚运会中我们中国有几个强劲的对手,你知道是哪个国家吗?

(韩国和日本)

二、探究新知

1、师: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统计表。请认真观察,看看能哪些信息。

生观察统计表说获得的信息。

小结:这是一个复式统计表,它向我们展示了中韩二国在这几届亚运会中获得金牌的数量,那么要想看出二个国家金牌数的`增减变化情况,该用什么把数据呈现出来呢?(折线统计图)

2、师:大家的知识学得很扎实,这是四年级下学期学的知识。那么老师已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它做出来了。(出示课件中的二张单式折线统计图)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试着分析一下金牌数量变化情况。

生大致能说出三种情况:哪一届最多;哪一届最少;总体呈上升均势。

接着出示韩国的统计图,同上处理。

小结:中韩二国金牌数量的变化总体都呈上升趋势,那么怎样做才能更方便、更直观地比较出两国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全二为一)

3、师:请同学试试看,把书翻到127页,看中间的折线统计图,这幅统计图展示的是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看标头。问:图上已有的折线表示的是哪个国家,为什么?

自然引出图例。点击大屏幕,出现图例标志。

学生完成统计图。展示学生作品,订正错误。

师:老师也画了一个和你们一样的统计图。我们把这种统计图叫做复式折线统计图。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4、问:它与单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小组内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汇报。

A、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B、两个量之间的对比更加直观清晰。

5、师:那么你能根据这幅图回答课后的问题吗,把书翻到127页,同桌互相说一说,然后全班汇报。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7、根据这幅图,你能推测出第15届亚运会的情况吗?中韩二国较量的结果会怎样呢?(渗透德育)

师:第十五届亚运会已经于在卡塔尔的多哈成功举办,我们已经获悉中韩二国获得的金牌情况。课件展示十五届亚运会二国金牌数量。

小结:从两条折线统计图的变化趋势我们才能做出正确推断。

三、拓展延伸

师:生活中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应用还有很多。大屏幕出示陈明8―12岁体重与标准体重对比统计图。

同桌互相说一说获得了哪些信息,回答问题。

四、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全课总结:统计知识在生活中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项知识,正确地对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判断事情的发展趋势,预知未来。希望在座的老师和同学们都能拥有一个美好人生!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七

复式折线统计图经过昨天的学习,今天上了一节练习课,我就是以书本为本,直接利用书本上的练习题来进行训练。正所谓刺激多了,学生也有些麻木了,感觉练习题虽然设计得很好,但是由于形式的呈现不具有神秘感和新鲜感,练习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因此,数学练习也要讲究些策略,讲究些新鲜度,讲究心理效应。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中的思考

但随后一位学生的发言打破了课堂的沉默,出现了本节课的亮点。

第2题中说统计的内容是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增长情况统计图。之后在解答第(2)小题“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更快一些?”问学生怎样计算时,学生回答:用2004年电话用户数减去1999年电话用户数。这时陈吉如同学站起来回答:老师,错了!图中的数据是增长的电话户数。“哦!为什么?”因为题目中说了是增长情况统计表!“你真细心!”果然题目说的清清楚楚,是增长情况统计图,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敏锐地注意到此等细微之处,值得表扬,说实在的,我对此也没有心理准备,虽然课前也精心备过课,但对于教材的信任,还是让我忽略了这一细节。“对于陈吉如同学的想法,你们有什么意见!”张终南同学起立发言:老师,这里的数据指的是这一年总的电话户数,因为第(1)小题问的是“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间增长幅度最大?”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这里的数据指的是拥有电话的家庭用户数,而不是增长的用户数。师:你也是个很细心的孩子,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两位同学谁的意见正确呢?又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老师,如果将数字加在一起的话,都接近13亿了,整个中国才13亿人口,所以这里的数量指的是总的电话用户数。听着两位同学精彩的剖析,我非常高兴: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教科书在这里出现了错误,你们用一丝不苟的好学精神发现了这个错误,避免了误解,老师都没注意到,老师要感谢你们,编者也会感谢你们的。老师要表扬你们这种敢于质疑,勇于提问的好学精神,我们的学习就应该这样。(自发的,同学们鼓起了掌)从掌声中,我读到了自豪,也读出了自信,更感受到了一种精神的勃发,我相信那——是对数学的热爱。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合理的。推测。

2、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知道统计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和方法。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难点:

能根据数据的变化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合理的预测。

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每个学生一张画有折线统计图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对北京奥运会的哪些地方印象最深?

(开幕式、闭幕式、比赛现场)

你知道这是第多少届夏季奥运会吗?

你知道这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队取得多少枚金牌吗?

其实,我国自1984年第一次参加夏季奥运会以来,经历了连续7届比赛,在这7届比赛中,我国奥运健儿获得了许多金牌。

二、探究新知

1.单式折线统计图

(1)出示1

请看,这是1984—2008年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1984—2008年奥运会中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教师:以上统计表可以做成哪种统计图?理由是什么?

如果想看出数据的变化趋势,制成哪种统计图比较合适?

你能说说怎样画吗?(描点、标数据、连线)

(2)小组合作

要求:二人共同商量,一人执笔,一人检查。

展示:投影出示。

(3)回答问题。(为了便于观看,课件出示)

教师:中国在哪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最多?哪届做少?

最多的一届和最少的一届相差多少?

中国代表队在历届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数的总体趋势怎样?

(4)你知道在奥运会上中国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是哪国吗?

这是“金牌大户”美国在这7届比赛中,获得金牌数的情况。

1984—2008年奥运会美国获得金牌数统计表

教师:从这个统计表中你能获得有关美国的哪些信息?

2.复式折线统计图

(1)质疑

教师:中国和美国在哪一届奥运会上奖牌相差最多?

在哪一届奥运会上奖牌相差最少?

教师:同学们这样容易比较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容易比较?

(把两幅图合为一幅)

(2)合并

教师:为了方便比较,我们就将两幅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为一幅。

(3)细化要求:(进一步质疑)

教师: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还有没有值得我们进一步修改的地方?(学生如果能想到,最好。如果不能,则教师引导)

①图例

教师:这个复式折线统计图上有两条折线,你能分出哪一条代表中国,哪一条表示美国吗?怎么办呢?

教师:在数学上,我们往往会用线的虚实、折线的颜色、对应点的形状等方法来区分各条折线。并把区分的方法用简单的图例表示在折线统计图上。

②标题

教师:你能告诉大家这是一幅表示什么内容的统计图吗?(加标题)

3、点明课题

只用一条折线表示的叫做单式折线统计图。像这样,一个统计图中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数据的,我们称它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

4、回答问题(为了便于观看,出示教师做的统计图)

教师:这次我们可以轻松回答问题了。

(1)哪一届奥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多?哪一届相差最少?

(2)复式折线统计图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5、教师小结

同学们今天开动脑筋,学会了一种新的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三、巩固提高

教师:为了增强体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天穆小学开展了以“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为主题的秋季运动会,你愿意来天穆小学看看吗?

1、以下是穆欣和回媛媛为了参加学校运动会1分钟跳绳比赛提前一个星期进行训练的情况。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穆欣和回媛媛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7天呢?

(3)穆欣和回媛媛的跳绳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

(4)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

(5)揭示结果:穆欣获胜。

2、这是“奥运我先行”学生运动会上五(1)班、五(2)班参加篮球比赛前4场的成绩。

(1)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制成哪种统计图合适?

(2)如何制作呢?你能不能提示给同学们制作时应该注意什么。

(3)小组制作

提出要求

根据自己组内情况可以一人制作,一人检查:也可以每人制作一个班级的折线。

(4)回答问题

两个班的篮球队第一场比赛时成绩相差多少?第四场呢?

两个班级的变化呈怎样的趋势?

从图中看到两队的比分怎样?

你能预测第五场决胜局的成绩吗?

揭示比赛结果。

预测只是根据事物的变化趋势进行合理的推断,但并不是最终的结果。最后的结果还要取决于运动员在比赛时的身体、心情等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吗!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一样,不能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否定自己,只要相信自己,你就会成为人生旅途中的胜者。

四、课堂小结

说说这节课后,你对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认识?

简短的师生、生生评价。

《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内容: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03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03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四、自主探索,巩固深化

1、完成“练一练”:让我们来了解我国6~12岁小学男、女生平均身高。

(1)学生看图理解,组织全班交流:

①图中哪条折线表示男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哪条折线表示女生平均身高的变化情况?

②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提问:

①从图上看,从几岁到几岁之间男生平均身高比女生高?从几岁开始,女生平均身高超过了男生?

②你现在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比同龄男生(或女生)的平均身高,怎么样?

③对低于平均身高的同学,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教育:不挑食,使营养均衡,并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3)强调:在6—9岁,男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9—10岁女生的平均身高比男生的平均身高增长要快,10—12岁女生的平均身高就超过了男生。

(4)拓展:对于这张图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老师有一个问题:这两条折线会一直往上升吗?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三的第1题:

下面再用折线统计图来研究北京市2004年4月份一周中的气温变化情况。

(1)指明读题。提问:这道题让我们做什么?你有信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统计图吗?

(2)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

1、怎样确定表示每个数据的点的位置?

2、先画表示哪组数据的折线?画成“实线”还是“虚线”?

(3)指名学生口答问题,并展示学生作业,引导互相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4)提问: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①描点;②标数;③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④统计时间。)

相机板书:描点、标数、连线、统计时间

(5)提醒学生:完成复式统计图时,要认真细心地确定表示每天最高气温数据的点的位置,用实线连接各点;同样,要认真细致地确定表示每天最低气温数据点的位置,用虚线连接各点。画好折线后,不要忘记填写制图日期。

(6)媒体出示折线统计图:看看老师是怎么画的!

(7)看图回答三个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①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②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8)回答上面的问题时,你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为什么?

五、总结质疑,拓展延伸

1、总结——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复式折线统计图要用两条折线表示,与普通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相比,它不但能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情况,而且能方便两组相关的数据进行比较。

质疑:复式折线统计图只能用两条折线吗?(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有时也可能有三组数据,用三条折线来描述。)

2、课堂作业:小练习册

板书:

复式折线统计图

表示数量的多少 增减变化情况 便于比较

描点、标数、连线、 日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上面这9篇五年级数学教案《复式折线统计图》就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复式折线统计图教案范文模板,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