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桂林山水》教案【最新13篇】(桂林山水最新优秀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这13篇《桂林山水》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的范文范本,欢迎参考阅读。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一

教材分析:

本文是精读课文,讲述了绿色的漓江水平静而清澈,两岸奇峰罗列、姿态万千。青山绿水,水中有山,山中有水。全文共分四段,介绍了游览桂林的原因,介绍了山水的特点,最后概述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勾画桂林山水的美景,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教学构想:

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再反复阅读中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初步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阅读课文,看看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描绘桂林山水地,图文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让学生大胆发言,在感受到美的同时,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学习课文后,要求学生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教学准备:

投影片、本地名胜的照片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受到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你们听说过桂林吗?今天我们一起去桂林旅游一番,好吗?

2、板书课题。

二、出示投影片,听录音,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进入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而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

2、找出有关评价的语句读一读。

(1)“甲天下”为何意?

(2)你们认为在我国还有哪些地方的风景也很美,为什么单说桂林山水美呢?

四、我们来观赏桂林的水。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漓江水与别处的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特点?

2、画出漓江三个特点,想象文中是怎样介绍这三个特点的?指名说说。

3、读了最后一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4、练习感情朗读。

五、我们再来观赏漓江山。

1、找出桂林山的特点,并大声地读一读。

2、读一读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练习感情朗读。

六、你们喜欢桂林的山水吗?为什么?作者的感受怎样哪?

1、联系课文内容,读一读作者的感受。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来。

2、谈你对桂林山水的总感觉。

3、练习感情朗读。

七、朗读训练

1、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指名读

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识记生字。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

板书设计:

静:感觉不到流动

水清:可见江底沙石

绿:无暇的翡翠

1、桂林山水

奇:拔地而起、奇峰罗列

山秀:翠绿的屏障

险:危峰兀立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巩固知识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学当小导游,指导背诵课文,要求学生用语言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感情。选择当地风景名胜,仿照课文手法来描绘。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分自然段读课文。

3、试背课文,教师表扬。

4、思考: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与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第一段是总说桂林山水的美丽,引起我们的向往;后三段讲述了桂林水、山的特点,使我们对桂林的山水有了更深的认识,感慨桂林山水的与众不同之处。)

5、全班朗读课文,想象一下桂林的美景。

二、试着当小导游,把美景介绍给大家。

1、分组试验,选出优秀的小导游。

2、小导游带全班进行游览。

3、自我推荐当导游。

4、师生评价。

三、指导背诵

1、学生练习自由背诵课文。

2、指名背诵

3、让好学生感情背诵。

4、学生听录音背诵。

四、学习了本文,你喜欢桂林吗?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做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吗?

五、引申:我们美丽的青岛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你最喜欢家乡的哪处风景?抓住它的特点写出来大家交流一下,好吗?写小作文,可以模仿第二课的写法,也可自由写。

作业设计:

1、感情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或者做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感受。

3、抓住一处风景的特点写小作文。

板书设计:

1、桂林山水

总述 分述 总述

(甲天下) (画卷)

课后反思: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二

设计理念:

首先从观察入手,整体观察感知“看图学文”中生动画面。并用一个短语描述多媒体提供优美的画面。做到“文情——图景”相结合。抓住重点文句品味语言美,体会语言的节奏美,读出桂林山水的景色美。通过读,品味精美佳句,想象文句以外的优美情景,体会桂林的美景。

教学目的: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从而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方法: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情境的熏陶和感化,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漓江水“静、清、绿”和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通过读和观景移情法,感受多媒体信息以及语言提供的想象情景,让学生尽情地品味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软件一个。

过程设计:

一、 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国山河壮丽、风景秀美,有秀丽神奇的黄山、水平如镜的西湖、巧夺天工的苏州园林、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更有那甲天下的桂林山水。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你们看——————

屏显画面,现在老师给你们作导游,来介绍桂林山水。

二、 整体感知,带入情境

1、范读课文。(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江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评价激励:概括得真好,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把长句读成短句。)

3、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屏显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屏显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原句整齐,读上去有节奏,琅琅上口)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屏显动画,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4、激情点播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屏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屏显文字。

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3、朗读比赛。

谁觉得自己能够把桂林山的特点读出来,就自告奋勇来当擂主,接受同学们的挑战,挑战同学要先对擂主做出点评再朗读。

4、朗读欣赏。

比赛优胜者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看能否看到奇、秀、险的桂林山。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导语:静、清、绿的漓江水犹如一面大镜子,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奇、秀、险的桂林山环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请同学们看风光片,听老师朗读最后一段。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屏显动画,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话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 (板书:美如画)

3、屏显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我们的家乡来凤也有很多名胜。屏显:仙佛寺,酉水河的景色

2、说一说。要求: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仙佛寺山的特点,酉水河水的特点,学习用整理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3、写一写(略)

七、选择性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词语在书上画下来,抄在本子上;

(2)阅读有关描写“大海”“西湖”“泰山”“香山”的文章,并把你最喜欢的一段摘抄下来;

(3)阅读其他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以及课文的语言美,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教育,陶冶爱美的情趣。

3、学习并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和运用对比、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手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策略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受到美的熏陶。

2、图文并茂,学习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注意修辞的妙用。

3、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入情入境的去读,去体会山水的自然之美。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片、不同的课文彩图、影视彩图及资料。

2、朗读录音。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一谈自己都游览过哪些地方?感受如何?(学生各自畅谈)

教师评价小结:从各位同学的谈论中得出,我们伟大祖国的风景十分优美。可是,在我国南方有一个游览者不能不去的地方,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它就是桂林。(播放录音并放映多媒体课件)

2、教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玩一番。(板书课题:桂林山水)“坐好了,开车出发!”(学生做坐车样子)“各位同学,桂林游览胜地到了,请下车!让我们好好游览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谈感受。

a:看啊,景色真美呀!

b:真是山青水秀,优美动人!

c:有山有水,山水辉映,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4、教师肯定学生评价并引导,“桂林到底有多美,不妨亲身去体会。”

二、指导学文第一自然段。

1、教师指名读第一句。

学生读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教师引导:“都”说明桂林山水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这句话中也知道桂林以山水而闻名。(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学生:“天下第一”。

2、教师:桂林山水真是天下第一吗?让我们乘木舟来欣赏一下。

学生:集体读第一自然段。

3、思考: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

引导:从人们的话中使我们知道桂林山水总的特点,也就是“甲天下”,因此,在文中起到了总起的作用。

三、图文结合,感受水美,欣赏第二自然段。

1、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桂林漓江的水。加以情景化语言带领大家静听录音朗读,感受水之美。

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观察漓江水的特点。

2、指名带感情得度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水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

学生:“静、清、绿”

读文:“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3、投影以上片段,体会词语与句子。(板书:静、清、绿。)

教师引导学生集体朗读。注意“真”“啊”的使用,以及“啊”的不同读法;采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漓江的水真静啊——

生: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师:漓江的水真清啊——

生: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的水真绿啊——

生: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

小结:这段话由感觉、视觉、想象上展示出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用“真”“啊”来说明作者的赞美之情,再加上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漓江水绿得纯净可爱。

4、作者拿什么和漓江水相比?比得目的是什么?

读文、看图后回答:拿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和漓江相比;衬托了漓江水奇特的美,与众不同的美,兼有大海的动和西湖的静之美。

5集体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学生练习朗读和背诵。

要求:独处漓江水的美,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漓江水的特点,同样,桂林的山也是天下第一,这节课我们再来欣赏,看看桂林的山又有什么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用多媒体课件,先播放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以及桂林的山,以情景化的语言带领学生聆听录音,展开想象。

学生:仔细看课件、听录音,以泰山和香山与桂林的山相比,发挥现象,感受桂林山的与众不同。

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从哪儿可以看出来?

2、独立作答:“奇、秀、险。”读文:

“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3、投影,引领学生集体朗读,感受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师:桂林的山真奇啊—————————

生: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师:桂林的山真秀啊——————————

生:,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

师:桂林的山真险啊——————————

生: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小结: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精妙的用词、再加上排比和比喻的修辞,使我们一下子体会出桂林山有奇、秀、险的特点,更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山的形美、色美、样子险,读起来朗朗上口。

4:作者拿什么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

回答:拿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衬托了桂林山水的美,兼有泰山的雄伟和香山的秀丽。

5、练习朗读和背诵第三自然段。

同桌互相练习,注意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书中彩图,进行朗读,想像是怎样一幅景象?

2:放映游客乘竹筏畅游桂林山水的动人画面,让学生把山和水联系起来观赏,并相机引导。

生答: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作者用一句话,真实的反映了我们的感受那就是——————

生答:“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教师板书)

4、小结:作者采用了这句话结尾,既总结了全文,有照应开头,小船在碧绿的上面上行驶,人仿佛在画卷中游览,多美的景色!以此结尾,意蕴无穷。

四、总结全文,再现景美、文美。

1: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游记,课文先由人们的话,引起对桂林山水的兴趣,再从山和水两方面抓住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那奇美无比的景色;最后,又用一句话来写出感受,也就是以“总说————分说————总说”的结构来写的,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2:在第二、三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手法来写,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景美文更美。

3:检查字词的预习。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教师纠错并强调应注意的地方。

(2)根据投影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五、指导背诵。

六、练习与作业。

七、板书设计

2、桂林山水

总桂林山水甲天下

分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总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八、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对于这一课,我并不陌生,它是原先六年级教材里的一篇文章,我曾教学过好几次。但那是针对六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已有一定的水平,课文的重点、难点很好掌握。对于四年级的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不是难事,但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模仿课文例段,学习用相同的句式写一段话却是一个难点。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首先是播放录音,让学生对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通过播放录音把他们领入文本;其次是个人读,让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此外还有小组读,男女同学读等等,让他们与文本对话,从而能有所思,有所悟,学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在深入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我随机指导,从而使学生在读中具体感受到桂林山水带给人们的美。学生通过读已经充分体会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爱,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美。这时候,我设问:那么作者又是怎样把这种情感在文字中表现出来的呢?随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特别精彩的地方。通过朗读和交流学生能体会到词语的优美,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这一处排比生动形象地把桂林水的特点描绘了出来,结合课文,我相机指导,让学生仿照写例句,结合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很好地运用在排比句,既训练了学生的遣词造句,又增加了学生的美感意识。我还抓住许多典型的句子进行讲解,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看见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让学生知道此句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及运用对比后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中受到这方面的熏陶,并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相信对今后的习作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篇四

一:

在品读“桂林山水的静、清、绿”这一部分时,我是这么处理的。

师:同学们,课文主要抓住了漓江水的哪几个特点来写的?

生:静、清、绿。

师:你能把它的静、清、绿读出来么?

生:能。(学生齐读,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师:同学们读的还不错,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

生读,可是感情还是不到位。我只好继续往下进行下面的内容。

从上面的案例不难看出,我出发动机是好的,我极力想让学生能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在情感上和文本产生共鸣,即使是在学生朗读十分不理想的情况下,我也想通过自己的表扬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但效果甚微。毕竟,学生对漓江水还是比较陌生的,在情感上不能一下子和课文融为一体。我忽略了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情境,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自然升华。所以,造成了这一教学环节的失败。

二 :

师:同学们,读了这段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感觉漓江的水真是太美了!

生2:我知道了这部分写出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

师:说得不错。你能用感叹的语气说说吗?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学生语气平淡)

师: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生读,较前面有了些感情。然后教师出示课件学生练习朗读这三个感叹句)

师:大家读得很好,可是漓江的水究竟静、清、绿到什么程度我还是想象不出来,那怎么办呢?

生:还要把它读具体才能让人感受到。

师:这样吧,老师读上半句,同学们读下半句。怎么样?

(生读得非常投入。)

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读的这么好么?

生1:我是边想象边读的。

生2:我注意了语气的变化。

生3:我是怀着深深的赞美之情读的。

生……

师:原来读好书有这么多的好方法。下面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再练一练,相信你会读的更棒。

师:漓江水这么美,你们想不想亲自去看一看?(播放课件)

师:同学们,带着你刚才的感受再把这部分美美的读一读。

(这次同学们读的非常有感情,听课老师都热烈的鼓起掌来。)

这次的教学,我2不仅为学生创设了朗读的情境,而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的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在教学时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抓住关键句让学生反复读、慢慢嚼、细细品、深深悟,让理性的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深深地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真正感悟到漓江水的美丽,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优秀《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认识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读中入景,读中悟情,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江水、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自读自悟,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桂林山水的挂图或有关录象等。学生外出旅游拍的风景照。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人,激发兴趣;

1、同学们,去年暑假,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逼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百姓的粮米,用来献给皇帝买官做。粮米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死老百姓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最后饿死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听听那神奇的故事呢?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人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2、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去观赏桂林山水,去领略它独特的美。坐稳你们的小船,我们出发了。

二、整体感知,带人情境。

1、范读课文。(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

2、此时,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让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小结,并引读第一节。怪不得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获得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加上教师与动画同步的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学生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一下子缩短了许多。)

三、精读第二节,体会感情。

1.自由朗读。

要求:把最吸引你、最美的地方用笔划出来,好好地练一练,把感受到的美用朗读表达出来,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

2.交流朗读,在读中体会水的:“静”、“清”、“绿”。

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1)通过范读、指名读、齐读等形式,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静”这句读得轻而缓慢,让人感到水在轻轻地慢慢地流;“清”这句读出惊喜,读得让大家都看见江底的沙石;“绿”这句读出赞叹之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学生不但读得有滋有味,更可贵的是能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朗读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2)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

引导学生把“无瑕的翡翠”与“碧绿的草坪、“绿色的玻璃”加以比较,体会作者描写的形象性和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悟作者表达“绿”的精妙,从而学习“读书应多揣摩,多思考,才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的读书方法。)

(3)读了这句话,你对漓扛的水有怎样的印象?请概括地说。(板书:静清、绿)

(“读进去、跳出来”是又一良好的'读书方法的两个不同的层面。此处教师的顺势一拨,学生将受益匪浅。)

1、中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1)出示文字: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这样概括地写,不是也能把特点写明白吗?

(2)和原句对比读,说说哪句话给你的印象更为深刻?

小结:是的,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不仅要说出景物的特点,还要作具体、生动、细致的描写,这样写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欲擒故纵,出示刚才同学说的概括的说法,再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领悟怎样把重点部分写具体,读写紧密结合。)

(3)出示文字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很清,还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呢!

漓江的水可真绿,多像一块无暇的翡翠。

和原句对比读,你有什么感觉?

(4)指导朗读,把你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以读促思,读中悟情。通过一段同学详细但不整齐的话再一次与原文对比。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排比句的整齐美、节奏美,在读中培养语感。)

(5)再次播放录象,音乐伴奏,学生有感情朗读。

(把读中感悟到的用读表达出来。因为朗读不仅是归宿,更是载体。)

4、激情点拨

既然这一节写的是漓江水的静、清、绿,为什么这节开头,还写大海和西湖呢?这不是多此一举吗?

(让学生理解对比写法可以衬托漓江水独特的美。)

5、理清叙述顺序,指导学生背诵。

(1)这段话共三句。先用大海、西湖引出漓江的水,再具体写漓江水的特点,最后一句是感受,也写出了水的静。

(2)播放画面,音乐伴奏,学生试背。

(指导学生用科学的记忆方法,理清内容层次,在条理地加以记忆,朗读成诵,厚积以待薄发。)

四、学法迁移,自学课文第三节。

1、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读读、划划、练练、说说的方法来学的,下面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自学第三节。

2、出示要求。

出示文字:读读:读第三节。

划划:划出最美的句子。

练练:读出美的感受。

说说:值得学习的写法。

(扶放结合,注重学法的迁移。)

3、朗读比赛。

要求:

①把感受到的美读出来

②读给一个老师或同学听

③记住他们对你朗读的评价。

4、全班交流,并请进步特别大的同学为画面配音,其他同学欣赏。

(让学生读给老师或同学老师听,恰似给疲劳的学生注入了兴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课堂气氛瞬间进入了高潮。与老师或同学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其效果不言而喻。另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待人接物、语言交际、心理素质等综合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真可谓一举多得,设计绝妙。)

5、谈谈值得学习的写法。

(对比;抓住特点具体地写;用整齐的句式)(板书:奇、秀、险)

(围绕教单目标,读写结合。让学生悟出写作方法。)

五、以读代讲学习第四节。

1、范读。播放录象,音乐伴奏。

2、激情点拨。

是的,桂林的水美得就像幅画,这幅画有83公里,所以说是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幅画是谁画的?(生答:大自然)大自然可真是神奇,它用手中的彩笔把桂林山水描绘得这般如诗如画、如梦如幻,让我们感到如痴如醉。(板书:美如画)

3、出示动画,文字,生齐读最后一节,音乐伴奏。

让我们把美景深深地印在心里吧!

(对于《桂林山水》这样的精品,只有多读,方能领悟文中之意,体会文中之情,让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共鸣,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六、读写结合,延伸课外。

1、其实,同学们也游览过很多名胜。让学生交流所带来的风景照或自己所了解的名胜古迹。

2、说一说,仿照第2、3节的写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学习用整齐的句式具体地描写。

2、写一写(略)

(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后,学习表达方法,有较好的效果。)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篇六

【设计理念】

在网络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技术条件下,体现学生在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各种信息的浏览、比较、感悟、加工的同时进朗读、精思、吸纳、交流的自主探索的学习过程,领悟桂山水的特点及作者的写作特色,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设计特色】

情境生动,信息丰富,平等交流,自主探索,以读促写。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伴着音乐利用播放祖国风景名胜的图片,揭题后,让学生登录桂林网站,了解桂林的历史、特点。

设计意图:在诗情画意的情境中,学生初步感悟到祖国河山的壮美,了解到桂林山水历史悠久,闻名天下,为后面的学习、朗读、理解打下良好基础。

二、观看网络视频,整体感知课文

1、围绕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让学生看网络视频,听课文朗读。然后学生再自读课文,边读边想,确定符合自己学习实际情况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学生在看、听、读、想中,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欣赏了课文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激发起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学习目标的交流与确定,使学生学有方向,学有收获,学习更主动。

2、理清课文结构,找出中心句:

围绕中心句让学生上网搜集、浏览相关资料,再口头综述所看到的资料、景象。

设计意图:对语文的学习必须建立在一个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不能把课文内容弄得支离破碎。所以,学生抓住中心句,知道了学习的重点,也可以围绕中心句收集信息,浏览资料,准确理解课文。归纳、描述所浏览的资料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同时可进行创新思维、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三、指导学习第二段

1、学生先看图、读书、质疑,利用电子邮件进行讨论:

在此基础上,找出并理解描写漓江水的特点的句子。再让学生用关联词把漓江水的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出来。最后让学生感情描述漓江水的特点,朗读课文中的感叹句和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一阶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是半扶半放,通过让学生自读、质疑、讨论,让学生充分理解漓江水的特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感情描述,对桂林山水喜爱和赞美的感情被充分激发,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了沟通和共鸣,从而使感情朗读课文做到投入而声情并茂。这里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感情朗读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2、学生上网查阅资料,自由发表对桂林水的看法,再在感情朗读中体会、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多媒体信息技术生动、形象、容量大的优势,让学生快速浏览,畅所欲言,加深对漓江水的感性认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灵气与悟性。以感情朗读、平等交流作为主要手段,体现师生平等互动的关系。

四、自主学习第三段

师生总结第二段的学习方法,并按此方法自学第三段,不明白的地方可举手或发送电子邮件向老师、同学请教。学完,自主汇报学习体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学习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在掌握学习方法后,给学生思维以导向,使他们积极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得以充分体现。

五、以读促写,完成课堂小练笔

学生通过上网调阅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资料,抓住特点,认真观察,恰当展开联想,并学习运用《桂林山水》一课中的写作方法,仿写一小段话。写完后,用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阅、修改。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才能赋予学到的课本知识以生命力。在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运用所学习过的观察方法、写作方法,使学生及时积累所学过的知识,并与伙伴享受成功的愉悦,激起了良好的学习心境。

六、自主总结,激励爱国之情

学生在网上交流天地学习感受:你最大的学习收获是什么?做的最好的是什么地方?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又是哪些方面呢?交流完毕,教师激励同学奋发学习,把祖国江山妆点得更美好。

设计意图:教育最终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在交流比较中,学生自我反省,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了清醒的认识,使今后的学习可以取长补短,有的放矢,有利于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桂林山水》教案 篇七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使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二、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漓江、无瑕、翡翠、峰峦、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连绵不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怎样引导呢?

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是拿大海、西湖的水同漓江的水相比,拿泰山、香山和桂林的山相比。比的是什么呢?比的是它们各自的特点。这两句话的意思,不是说大海、西湖都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都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们拥有的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其次,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境。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无瑕的翡翠、拔地而起、奇峰罗列、翠绿的屏障、新生的竹笋、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最好是播放能形象地展示这些词语的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地领悟到:“这就是奇峰罗列”、“这就是危峰兀立”……如不具备上述条件,可找一些图片展示给学生,或者画一些简笔画,还可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他们根据想象自己画一画。

第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词句所描述的情境。

2.指导学生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必须联系全文的内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意思是说:奇、秀、险的桂林山围绕着静、清、绿的漓江水;而静、清、绿的漓江水里又倒映着奇、秀、险的桂林山。这里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就把这幅图画点缀得更美了。观赏桂林山水,一般是从桂林市区到阳朔县,这一段的航程约80公里,沿途所见,都是这样的美景,所以说“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正是由于这样,所以作者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来概括他观赏桂林山水的整体感受。

3.这篇课文,写的景是美的,描述美景的语言也是美的,而贯穿于美景、美文之中的是作者被祖国壮丽山河的美激荡起来的情感。因此,本课的教学应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要使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好课文,主要方法是引导学生多读,并在读的过程中想象课文所描述的情景,进而进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仿佛在跟随作者游览,一起观赏桂林山水的美景。如果学生自己难以进入这种境界,教师要给以必要的指导,可展示画面,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描绘文中展现的情境,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或用悠扬舒缓的音乐渲染情境,激发起学生心中的美感,还可通过教师入情入境的范读,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

当学生已经体会到课文表达的感情,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而不能充分表达出来时,教师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做一些必要的指点。比如,讲漓江水、桂林山特点的几个句子,如果把“真静、真清、真绿、真奇、真秀、真险”等加以强调,就可以突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4.本课适合背诵。指导背诵应注意两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先把课文读熟,在学生基本读熟的基础上再提出背诵的要求,达到“熟读成诵”。二是指点一下背诵的方法。根据本课的特点,应引导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并注意第二、三自然段中结构相似的句子。

5.课后“思考练习”第二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并了解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指导学生完成这个练习,可先让学生反复读读最后一段,然后联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具体说说“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指的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再说说“这样的山”和“这样的水”怎样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第三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表达自己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可以写几句话,也可以吟一首小诗,不拘形式,不论长短,写一句可以,写几句也可以。教师可选写得较有特色的读给大家听。

至于选做题,目的是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次练笔的机会。可鼓励学生做,但不作为统一要求。

6.本课生词较多,大多数生词,只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并联系上下文去思考、体会,就可基本理解;个别词语,可在引导学生查阅字典、词典之后,稍作一些指点。下面的解释仅供教师参考,一般不宜原封不动地讲给学生。

观赏:观看欣赏。

翡翠:绿色的硬玉,半透明,有光泽。

瑕:玉石上的斑点;无瑕,是说玉很纯净,没有斑点。

拔地而起:从地面高出。一般的山脉都是从地面逐渐高上去,而且连绵不断,桂林的一座座山互不相连,都是平地崛起的。

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各种各样奇特的山峰排列在漓江两岸。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地立着。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四、参考资料

桂林山水桂林在广西壮族自治区。1985年,桂林山水被评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据考证,大约在3?6亿到3?4亿年前,桂林一带是汪洋大海,海水深达 2000米。今天遍布这一带的石灰岩,就是那时候在海水中形成的。约3?2亿年前,这里上升为陆地。后来,经过地壳运动,到距今几百万年前,才形成了目前的水陆形势。坚硬的石灰岩经过几百万年的风化和水流作用,形成了无数突兀奇峰,流经石灰岩地区的漓江泥沙很少,江水特别清澈,再加上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植物生长。这样诸多因素,使得桂林水清山秀峰奇,成为天下少有的奇观。

从桂林市区南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头伸长鼻子在江边吸水的“大象”,现在一般都称它为象山、象鼻山。课文中说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只是举例说明桂林的山形态各异。实际上,在漓江两岸,独秀峰、叠彩山、洑波山、南溪山、芦笛岩、七星岩等都很有名。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北,海拔1532米。泰山以通天拔地之势被古人列为五岳之首。古代帝王登基多来泰山祭天地。名胜古迹众多,有古建筑群2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2000余处,是我国著名风景区。

香山在北京市西北郊。此地重峦叠嶂,景色清幽,故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在此营建离宫别苑,为各朝皇家游幸驻跸之所。清乾隆十年(1745年)在此大兴土木增建亭台楼阁,共成28景。香山秋来漫山红遍,有“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胜景。双清别墅因毛 东同志从西柏坡进城前曾住这里指挥全国解放战争和筹建新中国,这给香山更加增添了光彩。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篇八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画出自然段。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理解词意。

二、教学课题

1、会认七个生字,会写九个生字,掌握七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

4、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语文s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6课,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按总—分—总的写法,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的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自然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百度搜索的课文朗读视频,课件及背景音乐)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桂林山水》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教学朗读,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使学生更好地感受词句所描述的情景。

四、教学方法

这篇课文意境美,语言美。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了课文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朗读和感悟相结合,让学生在多层次,不同方式的朗读训练中理解语言,领悟和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学法迁移,重点讲读第二自然段,指导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在我国广西有一个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亨有“山水甲天下”美誉的桂林山水更是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 板书课题,齐读。

2、你们想去那游玩吗?出示课件

【百度视频】桂林山水配乐朗诵

3、你有什么感受呢?

二、新课

(一)、学习字词

过渡:通过课前预习,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出示课件

1、指名读,齐读,重点指导“骆驼”的“驼”单字念第二声,在该词中念轻声。

2、识记字形,指导“漾、瑕”的书写

3、理解词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三个同学分别读第1、第2和3、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专心听,看他们的字音准不准?并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课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2、生汇报,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结构:

(1)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

(2-3)分别具体描写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

(4)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

板书 1 总

2

3∕

4 总

(三)学习第一自然

1、齐读

2、“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用了什么标点符号?最早是谁说的?师讲述王正功的小故事。板书诗句,理解诗意。

3、“人们”指哪些人呢?引导学生领悟古今中外的人们都会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四)精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他看见的是怎样的江水呢?出示课件

【百度视频】桂林山水教学朗读中描写漓江水的部分

1、 作者用什么同漓江的水相比? 生汇报, 出示课件

【百度搜索】桂林山水的课件

2 、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呢?

3、指导读:大海(雄壮有气势)西湖(宁静甜美)

4、体会漓江水特点

1)、用“——”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用“. ”标出体现漓江水特点的词。

2)、生汇报,出示课件 板书 水 静 清 绿

【百度搜索】桂林山水课件

3)、指导读:①啊的音变 ②“真静、真清、真绿”加以强调 ③师范读 ④女生引读,男生接读。

4)、作者是用什么句式写的?

5)、作者是怎样具体形象地描写这些特点的?出示课件

【百度搜索】桂林山水课件

a怎样描写水静? 指名读句子,作者为什么说“好像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呢?

b怎样描写水清?指名读句子,假如你就坐在船上,泛舟漓江,再看水面,还可以看到什么?引导学生用下面句式练习说话:

出示课件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___

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引导学生用排比的句式练习说话:

出示课件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___清得___清___

c怎样描写水绿?指名读句子,这是什么句?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范读第3句话,通过写自己坐在木船上的感觉,再现了漓江水的哪个特点?

5、漓江的水可真迷人啊!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吧!师生合作读

(五)自学第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抓住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细细品读,就感受到了水的美。同样,我们对描写桂林山特点的句子细细品读,也一定能感受到山的美。现在,就让我们赶快随作者去欣赏两岸的山吧!

1、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学法先自学第三自然段,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学习,完成以下要求:

a用“——”画出描写山特点的句子,用“. ”标出最能体现特点的词。

b作者是怎样描写山的特点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c说说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有什么不同?

d桂林的山形态万千,请发挥你的想象,说说桂林的山还像什么?

2、生汇报交流,师适时点拨引导,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山的特点。板书 山 奇 秀 险

【百度搜索】桂林山水课件

让我们一起读出对山的喜爱之情吧,指名引读,全班接读。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想象这段文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画出作者感受最深的句子,理解“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引用诗句做结尾与开头的哪句相呼应?有什么作用?

三、朗读全文,指导背诵

1、配乐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百度mp3】

,,,[%c1%f5%c8%fd%bd%e3%b4%bf%d2%f4%c0%d6]&cat=0&ct=134217728&tn=baidusg,%c1%f5%c8%fd%bd%e3++&si=%c1%f5%c8%fd%bd%e3;;%b4%bf%d2%f4%c0%d6;;0;;0&lm=-1&sgid=1&size=11010048&attr=0,0&titlekey=597311544,728953778

2、指导背诵:抓重点词语、想象画面

四、拓展性学习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赞美桂林山水,可以写广告词,可以吟一首小诗,可以画一幅画……

2、生汇报,展示成果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课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给我们美的享受。作者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具体形象地进行描写,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写一段话介绍一处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1 总 桂林山水甲天下

2 水 静 清 绿

3 ∕ 山 奇 秀 险

4 总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六、教学反思

《桂林山水》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美景,是一篇写景的佳作。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了桂林山水的美

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情境中说,情境中描绘,即认识了文字所反映的内容,又理解了作者是怎样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的。这节课让学生感受了山水之美,语言之美。

2、重视指导朗读,感悟文字魅力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品味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了学生内心深处对美景美文的由衷赞叹。

3、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对第二自然段的重点讲读,使学生领悟学法,正确迁移,自学第三自然段,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和谐统一。

4、写作方法指导比较到位

作者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对比、比喻、排比等手法具体形象地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都做了必要的指导。排比句式的练习发展了语言能力。

小学语文《桂林山水》优秀教案 篇九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生字“漓、谰、瑕、翡、桨、峦、筏”。

2.理解“竹筏、奇峰罗列、屏障、兀立、怪石嶙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细致观察的能力。

2.训练学生学习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通过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多姿,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读文和品词析句,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陶冶学生的爱美情操,深人体会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二、学法引导

1.预习:在学习新课之前,独立自学新课内容,搜集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独立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

2.课堂上自学与小组讨论相结合,在自学过程中运用各种圈点和批注的方法来阅读文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重点

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像其美景。

2.运用多媒体技术,图文结合、品词析句,人情人境地朗读去体会。

(二)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疑点

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知道它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四)解决办法

通过课前预习和查找资料,反复入境地朗读去体会美景;通过教师介绍,小组交流讨论的方法来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在读读、议议、写写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方法。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优美、舒缓的音乐伴奏带。

2.“桂林山水”全景图及插图。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引导观察画面,谈感受。

2.质疑问题,独立解决生字、新词。

3.思考、讨论,勾画重点词句。

4.再观察插图,发挥想像,进行表达练习。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图文对照,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培养想像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画面,再想想人们为什么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三)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导入。

(板书课题)通过预习,谁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2.出示桂林山水图,指导学生按照先局部后整体、先山水后其他的顺序观察画面,谈感受(水平静、清澈,山姿态万千,远处云雾迷蒙,近处小船、竹筏浮在江面)。

3.配乐范读全文、学生图文对照找出课文中与画面相对应的语句。

4.按要求自读课文。

(1)字音读准,解决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

(2)质疑问难。

5.检查自读效果。

(1)重点纠正下列字音:

漓江

波澜

峰峦雄伟

翡翠

竹筏

(2)解决新词,引导学生体会。

竹筏——竹排,可当船用。

泰山——在山东省中部,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县城北。古称东岳,海拔1524米,主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

香山——在北京西郊。风景秀丽,以秋天的红叶著称。

6.学习第二自然段。

(1)出示“漓江水”的单幅图。

看图,思考:漓江的水到底与别处有什么不同呢?

多媒体显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同桌互谈感受。

(2)自读这一段,概括一下漓江的水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静、清、绿)

(3)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描绘出来的?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①带着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自读揣摩。

②指名读,并评点。

③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7.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由读文,出示画面。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概括漓江的山的特点)。

(3)小组交流,反馈。

(4)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疑。

①体会“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②多媒体展示漓江的山,再对比泰山和香山。

③学生自己总结漓江山的特点(板书:奇、秀、险)。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啊”的读法不同。

真奇“啊”读ya

真秀“啊”读wa

真险“啊”读na

8.出示“全景图

(1)在欣赏了桂林的山水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2)走进课文,了解作者的感受。

(3)在读了最后一段,你从这段话中感悟到了什么。

体会“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4)此时,我们已被桂林山水的美丽、神奇所陶醉,带着对它的神往再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练习背诵课文

1.自背。

2.交流背诵方法。

(二)谈收获

1.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桂林山水的特点。

2.学生以导游身份为大家深情地介绍桂林山水的美。

3.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及课文的写作结构。

(1)作者的写作方式:抓住特点,层次井然。课文按观察的顺序,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开头先用“桂林山水甲天下”总的赞美桂林山水,然后分述了山和水的特点,最后概述山水的全景,层次井然。

语言优美、合理想像,写出了景物的特色。文中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实现了桂林山美、水美,并展开合理想像,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也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课文结构:

课文按总起——分述——总结的方式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为什么去观赏桂林山水。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观赏漓江的水。

第三段(第3自然段):写观赏桂林的山。

第四段(第4自然段):写桂林山水之美。

4.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漓”:右边是“离”最后两笔是“乙”和“、”。

“澜”:右边“门”里是“柬”。·

区分“瑕”与“暇”

“峦”与“恋”

“桨”与“浆”。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体会到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名不虚传。

2.读了本课,你可能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可以试着吟一首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八、布置作业

1.写一段话介绍当地的一处风景,使读的人能了解这处景物的特点。(可以选用本课的句式或词语)

2.阅读《自读课本》中的《墨城的云和月》。

3.读下面的句子,先解释带点的词,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桂林山水甲天下。

甲:————

2.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碧:————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 篇十

预设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风景,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培养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会读“啊”的变音,理解峰峦雄伟、奇峰罗列等词语的意思。

学习过程:

一、欣赏音乐、图片,揭示课题

1、学生欣赏音乐《我想去桂林》,试问:那位歌手为什么这么想去桂林呀?(桂林的山水非常的美;桂林的山水甲天下)你们去过桂林吗?看过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吗?老师这里有桂林山水的图片,想不想看呀?

2、学生欣赏配乐图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美感。

师:美吗?你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或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这几幅图或其中一幅图吗?

3、揭题,板书课题:

过渡:是呀,多美的山山水水,这就是桂林,一提到桂林,在人们的脑子里就出现那挺拔峻峭的孤峰,倒影清翠的漓江,一切都像神话中的故事那样奇特,怎不令人神往。自古以来,文学家以脍炙人口的诗句吟咏它,绘画家以使人迷恋的丹青描绘它,摄影师以令人神往的镜头记录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和作者一道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好吗?(板书课题:桂林山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找出作者游览桂林后的感受的句子。

2、反馈:(1)检查生字、新词。

(2)指名分段读课文(再思考作者游览桂林后感受)

(3)交流反馈:(课件出示最后一段内容)

三、欣赏图片,感悟文本

1、自读自悟,感受文本之美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桂林的山水到底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再次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描绘桂林山水的特点的。找出相关句子,喜欢的可以多读几遍。

(2)反馈:(板书:奇、秀、险;静、清、绿)

2、图文结合,欣赏文本之美

(1)思考:桂林山水真有这样的特点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你能从这些图中感受到吗?感受到哪些特点?(结合课件学习桂林山的特点)

(2)反馈:

句1: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奇在哪里?理解:奇、拔地面起、奇峰罗列、开态万千,想像:还会像些什么?)

句2: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什么叫秀,桂林的山秀表现在哪里?理解:翠绿的屏障)

句3: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为什么说桂林的山“真险”,理解: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3)、练习:给图片配音(有感情的朗读)

3、写法揣摩,仿写练习

(1)出示整段句子,有感情的读一读,问:这里,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作者在描绘桂林山的特点时,写法上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把桂林的山与泰山、香山进行比较,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的山奇、秀、险等与众不同的特点。)

(2)仿写:这种写法好吗?你们也游过不少地方吧?你们能用这样的方法写一段话吗?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背诵第3段

● 教学模式:质疑问难,主动求解

围绕课题 初悟课文 扣重难点 总结质疑

产生疑惑 解决初疑 质疑释难 拓宽思维

引疑 疏导 点拨

● 教学目标:

1、 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2、 学会9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 理解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4、 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 重点难点: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会列提纲背诵课文。

●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 教学时间:2课时

●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细读课文第2、3自然段,理解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

3、 感情朗读第2、3自然段,初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前组织教学: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过呢?

一、 欣赏录象,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去过桂林吗?想去吗?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去桂林游览一番。

出示课件。(桂林山水风光录象)

2、 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3、 揭示课题。齐读。读了课题,你认为作者会写些什么内容?(围绕课题质疑)

估计:桂林山水的特点怎样?

课文怎样具体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的?

二、 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欣赏桂林水“美”。

1、 听录音。思考:桂林的水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句话写得最“美”,划出来,朗读体会“美”在哪里?

2、 根据学生的发现,随机学习。

讨论:(1)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

(2)学习第1句,水“美”在哪里?“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体会水的独特“美”。

再读第1句,质疑。(估计)看似这句与文章联系不很密切,为什么要写这句话?释疑想象:“波澜壮阔”、“水平如静”的景象。通过对比体会漓江水的独特“美”。(出示课件:“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的水”的画面)

(3)学习第2句,水究竟“美”再哪里?指名读,自由说。

a、比较句子,你认为哪句话写得好,为什么?

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道它在流动。

讨论,比较意思相同但感情不同。第2句含有赞美漓江水得思想感情。

指导朗读:你认为该怎么读?试读,指名读,齐读。

感情朗读课文第2句话。

b、填空练习,体会写法。

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得水真清啊,(        );漓江的水真绿啊,(        )。

先填空,再体会所填内容,哪些写法值得我们学习?

讨论:从不同角度(感觉、视觉、想象)对重点词(静、清、绿)的具体描写。

(出示漓江水的课件画面,体会静、清、绿的程度)引读整句话。

c、 课堂练习,照第2句样子说句子。

公园里的花香

校园里干净

树林里的空气清新

3、 感情朗读第2自然段。试读、齐读。(配上音乐画面)

4、 小结。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怎样读懂的。

三、 自主学习第3自然段,欣赏桂林山“美”。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用简洁的语言或画面表达出来。(每人发一张白纸)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自主学习。

2、 交流讨论。

(1) 你有什么发现?讨论时把练习纸放在实物投影仪上,共同评议。

a、 写作方法上:(比较简单,学生大多能发现)

泰山 桂 奇

林 秀

香山 山 险

b、 理解词意。(较难理解,主要通过学生简笔画、桂林山的照片和老师的提示帮助结合理解。)

如:奇峰罗列

拔地而起各不相连

屏障色彩明丽(出示课件,“屏障”的样子与桂林山比较)

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栽

3、 听课文录音,欣赏桂林山的画面,感受桂林山的“美”。

4、 配乐有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ü 总结。质疑问难,开拓思维。

ü 再次欣赏配乐、配画的课文朗诵材料,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

四、 作业。1、作业本(1)第4题。

2、根据板书试背2-3自然段。

板书:19 桂林山水

大 海    静…..

水 清……

西 湖    绿……

(美)

泰 山    奇……

山 秀……

香 山    险……

一、设计理念

积累是创新的前提,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有较丰

富的积累;扩大知识面,增加阅读量;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进行字、词等知识的积累就是集“米”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可能有文章之“炊”。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可以积累许多精词妙句,积累许多体式、结构、佳篇,似蜜蜂采蜜,广收博取。人们认为:语文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死去活来”的过程。其实“死去”的过程就是大量记忆、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最终翻出新意。日常的积累越丰富,我们就越能汲取知识的养料,在运用中便会“心有灵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是“死去活来”之“活来”——创新过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识积累和创新的关系,大胆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知识积累。但是单单依*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积累是很有限的, “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新标准也同样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的积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等。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教给学生更多的还应该是进行积累的方法。学生掌握了多种学习语文、积累语文知识的方法,在有教师时会学得更好,无教师的时候同样学得轻松。

二、设计思路

《桂林山水》位于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它文

质兼美,在谴辞造句上也富有特色,尤其适合学生进行朗读、背诵,进行知识、方法的积累。本文是精读文章,但通俗易懂,我用两个教时完成。

第一教时:以学习课文,进行积累为主。

第二教时:以理解写作方法,进行练笔为主。

1、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和突破

因本文适合进行积累,而且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也是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积累,所以本文的学习重点定位在学习列提纲背诵的方法和运用已学的方法进行积累。

在第一教时中,穿插了富阳市小学乡土教材第十二册课文《中沙落雁》的了解学习,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外读懂它并不难,但要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里,读懂它显然是有困难的,尤其是一部分语文学习能力并不强的学生遇到的阻力更大。因此我采用文下标注释帮助学生达到读懂、理解文章的目的,在发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下提供生字注音、难懂词语的注解等,不仅使学生更轻松、更迅速地进行了了解、积累,更让学生学习、积累一个新的阅读方法:运用文下注解来帮助自己阅读。

2、教学方法的选择

新标准要求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语文素养。在发

展学生语言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自能读书、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未来意识,激发创造力。

大胆地把文章放给学生,采用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学生自主初读文章,要求学会生字、词语,读通课文,不能独立解决的写到黑板上,反馈时共同讨论解决,尽量使每个学生都能过好这一关,为学习课文内容打好基础。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地深入学习文章,教师提供学习小目标,是为学生在选择学习方法、时间的调控等方面充分自主的基础上,提供了学习导向,保证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提高学习效率。接着是穿插学习课外选段《中沙落雁》,在介绍新的阅读的方法后,给予充分的时间空间学习,既积累了知识和方法,有对自己的家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最后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喜好自行选择练习。

纵观整堂课,学生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在大量积累知识、积累方法,尤其是比较明确地进行了方法的积累:已学背诵方法的交流;新的背诵方法的学习;通过理解感悟来提高朗读效果的方法的了解;运用文下注解来进行阅读理解的方法的初步感知等等,在学生大量进行词、句、篇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提供了他们课外进行广收博取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山水秀丽,是祖国锦绣山河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年都有众多的游人慕名而来,领略其旖旎风光。去过桂林的人都会用一句话赞叹,那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

板书:桂林山水甲天下

揭题:桂林山水

进入情境

理解“甲”字

自由读题

记住你是怎样读的

激发兴趣和学习欲望

为下面了解学习方法作好铺垫

初读

课文

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适当引导、评价

小结

① 读准生字读音,难写的生字在本子上写1—2遍。

② 用自己最拿手的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 大声地读通课文。

读不准的生字和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学习结果交流:

① 一起解决黑板上问题

② 说说你读懂了那些词语,掌握了哪些生字

便于在反馈中交流,也使教师能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

再读

课文

提供学习目标

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介绍背诵新方法——列提纲背诵。

小结,过渡

小结方法:正确地理解文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情感,产生共鸣。

根据学习建议自主学习:

注:不懂的用“?”标出

读:大声朗读课文,争取有感情

背:选择文中最欣赏的1—2个小节背诵。

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背诵的?

学习结果交流:

① 说说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共同帮助解决。

② 自告奋勇读你欣赏的小节。

③ 指名背诵—愿意站起来背诵的站起来美美地背你最喜欢的小节。

④ 说说你用了什么好办法背诵的?

⑤ 选择一个小节根据课后的提纲进行背诵。

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读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再自由地读课题

说说你两次读题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给予充分的学习时空,训练学生自主读书、自主积累

使语言文字的训练扎实

交流方法、促使积累

积累新方法

以情促领悟

介绍新方法积累新方法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拓展

延伸

提供学习资料

介绍文下注解的用途

小结方法:结合生活实际,结合文下注解来阅读理解

学习课外选段《中沙落雁》

思考:读了这段文章,你最想说什么?

讨论交流:你还有什么收获吗?

知识积累

便于学生形成学习系统,也便于知识、方法的积累

小结

练习

课堂小结 畅所欲言: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练习:(任选一题完成)

① 用所学的列提纲的方法再背诵一个小节文章。

② 画画桂林山水,贴到学习园地,合作组成“桂林百里山水画”。

巩固方法

加深理解文章内容,增添学习兴趣

一、导练内容:

丁有宽教材第十一册的第十六课《桂林山水》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

二、导练目的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同时理解“荡漾”、“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读成诵。

三、导练重点:

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三、导练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来作一次遐想旅行:我们乘上隆隆的飞机,穿过密密的云层,很快就到了目的地。请你们睁开眼睛,看!我们已经到了什么地方?(老师引导的同时播放着音乐,此时画面出现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1、说说“甲”是什么意思?

2、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异的风光。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中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2、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学文,体会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旖旎的桂林风光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荡舟漓江上的录像,并配以课文录音。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请有画出句子。

(3)、引说:正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可以说我们是慕名而来的。现在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先来观赏漓江的水。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录像中的漓江的水,问;漓江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图画或录像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分析后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却从没看见地漓江这样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样写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着什么特点呢?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圈出有关的关键词语,想想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的?

(出示第二句话,体会三个分句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纯,那么可爱。释“无瑕裴翠”)

(3)、句子比较,体会a、b两句哪一句好?b、c两句哪一句好?c句为什么好?说说好在哪里。(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描写漓江水“清、绿”两句)

a、漓江的水很静。

b、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c、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注意“啊”的读音以及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用赞叹的语气,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5)、读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写作者游览漓江水的什么?说明了漓江水怎么样?(分析后指导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课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然后用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最后还写了人的感受,你能按这样的顺序把这段文字背下来吗?

(四)、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1)比较下面句子,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啊!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2)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a、公园里的花多香。

公园里的花___________,香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节日时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妈妈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漓江水,体会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同时还学习了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自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澜壮阔)       静

漓江的水  清

西湖(水平如镜)       绿

(本教案获镇丁有宽教案评比优秀奖)

《桂林山水》教学教案设计 第十一篇

【教学目标】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4、渗透导游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当一回小导游。

【教学设想】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组织安排材料的。开篇引用“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赞语,作为全文的总起句,既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出后文,又说明了“我们”来观赏的原因。

接着分述桂林的山和水。分述山和水,都运用了“总──分”的写法。写水,用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与漓江对比;令人神往的大海和西湖衬托出漓江的独特与美,之后分述漓江水“静、清、绿”的三个特点。写山,用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与桂林的山对比;风景名胜泰山、香山的衬托突出桂林群山的与众不同,然后分述桂林群山“奇、秀、险”的三个特点。

最后,总起来描写桂林山水:

山绕水,水映山,云雾、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卷看不完的画卷。篇末的两句诗──“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句。总结句与总起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应,即总结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点明了中心思想,又照应了前文“我们乘着木船”和“竹筏小舟”,使得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考虑到桂林山和水这两个自然段的结构相同,所以在教学完漓江水的特点时,让学生自己学会学桂林山的内容。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今天,老师先带领大家欣赏祖国的名山大川。出示图片。感受祖国山水美。接下来,咱们要去的就是被誉为“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听录音范读。

2、自由读文,要求读通课文。

3、指名读文,从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很美……

4、桂林山水美,水美指的是漓江的水美。哪里写出漓江的水美,哪里又写到桂林山的美?

三、精读课文,学习水美

1、自由读第2自然段,说说漓江水的特点,并圈出表示漓江水特点的词。(静、清、绿)

2、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漓江水静、清、绿的?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朗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齐读。

4、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排比。使文章结构非常严谨。

5、练习:

校园的花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校园的花____________。

6、再读第2自然段,想想第1句话写了什么?对于漓江的水来说有什么用?

7、小结学法:

在这一个自然段里,我们学习了漓江水,接下来,让你们自己动手动脑来学习桂林山的美。不过在学习之前,我们要先明确一下学习方法及步骤:

⑴ 找出表示桂林山的特点的词。

⑵ 想想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桂林山美的。找出有关句子,并试着有感情朗读。

⑶ 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方法?

⑷ 写大海与西湖,对漓江水来说有什么作用?

四、迁移运用,自学新知

1、出示:

⑴ 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圈出概括特点的词。

⑵ 找出句子,说明桂林山的特点。

⑶ 想想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⑷ 写泰山与香山,又是为了什么?

2、检查学习结果。

五、整合山水,学习背诵

1、你认为漓江的水美,还是桂林的山美?

2、出示: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读这段话,作者是怎么概括桂林山水的?

4、“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5、作者用怎么样的语句构成了这连绵不断的画卷?在这里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写作有顺序,空中──山间──江上。句子对称。)

6、试背诵课文。

六、拓展知识,学习导游

1、今天,我们已经游览了桂林山水,现在有一批老师要去桂林,你可是现成的导游啊。

说一说作为一名导游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2、出示资料:

桂林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

桂林地区属岩溶地貌。特殊的地貌与景象万千的漓江及其周围美丽迷人的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驰名中外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山水”。

桂林美最美的是漓江。它发源于桂林东北兴安县的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170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犹如一幅百里画卷。

这一景区的主要景点有象鼻山、斗鸡山、净瓶卧江、奇峰林立、父子岩、龙门古榕、大圩古镇、磨盘山等。

3、想一想该怎么样来导游桂林山水?自由试说。

4、指名导游。

七、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漓江水: 静、清、绿

山绕水, 水映山。

桂林山: 奇、秀、险

《桂林山水》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3)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析题引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桂林山水》,(板书:桂林山水)一看到这个“林”字,你就会想到什么多?(树多)。

那么,顾名思义,“桂林”是什么树多呢? (桂树多)桂林位于我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我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那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今天我们就去了解桂林的山水。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检查预习:词语掌握得怎么样?

2.理解词语: “波澜壮阔”

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同法理解“峰峦雄伟”

3、 出示: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真奇啊 真秀啊 真险啊教师指导读好“啊”字的变音。3.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理清楚了课文的'结构。(边引领学生小结边板书)

三、细读课文,品味文字,积累语言

1、整体把握特点:

文章的重点部分就是第二大段——分述这部分,、概括: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分别有哪些特点?

过渡: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大概是有意而为之,分别用三个字来概括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用得那么精当,让我们读起来清晰、明了,甚至可以说过目不忘。

2、品读漓江的水

我们先来读读第二自然段,作者是怎样具体漓江的水的静、清、绿的? (指名一人读)

(1)、找依据理解“静”

船桨激起的微波,扩散出一道道水纹,才让你感觉到船在前进、岸在后移。

(2)、找依据理解“清”

作者在谈到漓江水清的时候,说“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说话训练:

假设是你站在这漓江的游船上,你还可以看见什么呢?你能不能也用作者这样的表达句式来说?(出示: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

现在把我们看到的这些事物用一个排比句表达出来?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读表现漓江“绿”的句子。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理解“无瑕”的意思

观察,这个“瑕”字是王字旁,王字旁的字通常和宝贝有关系。这漓江的水啊,在作者的眼里就像一块宝玉一样,绿得晶莹、绿得圆润。谁能读出这种美?

(4)、把三个特点连起来读,感受排比句的特点。

(5)抓对比

作者既然是写漓江水,为什么开头分别写大海、西湖,这是否浪费笔墨呢?

小结:作者这样写是有目的,是为了突出桂林山水的独特之美啊!(板书:对比)

(6)集体有感情朗读第二段。练习背诵。

3、自读桂林的山,练习背诵。

刚才,我们了解了桂林的水,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走近桂林的山。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它的“奇”“秀”“险”的。(课件)快速浏览这段话,和第二段比较一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结构基本相同,简直像第二段的孪生姐妹。那这一段用不用集体学了?那就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第三段,一边朗读一边品味,看看能不能用你生动的朗读把山的特点表现出来?

四、拓展研读,感受文化

1、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桂林,欣赏这迷人的风光(配乐播放一组桂林山水图片:下面配《桂林山水歌》)

过渡:百闻不如一见,作者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欣赏着这如梦似幻的人间仙境,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齐读)

这哪里是流淌在笔尖的文字,这分明是作者一颗灵动的心啊,让我们发自肺腑地由衷赞叹——(齐读)

2、 学习“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一段中哪—句话最能够起到总结的作用呢?

这句话,为什么用引号引起来呢?

小结:这是一种修辞方法,就叫“引用”。(板书:引用)可是自己写文章,为什么要引用别人的话啊?

(如果别人说的话刚好能够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能够代表你的观点,就可以引用过来。当然,用引号标注上,也表示对原作者的尊重。)

3、学习“桂林山水甲天下”

课文中还能发现这样的例子吗?( “桂林山水甲天下。)

资料:这句话最早是距今800多年前的宋朝,一个叫王正功的人说的。

课文并没有说“王正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是说“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知道都有谁在这样说吗?

作者、读者、游客、诗人、中国人、外国人、……

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4、课文小结:

古语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够走进桂林的话,一定别忘了去感受它甲天下的风景之美,领略它的文化之美。

板书设计:

2、 桂林山水

总述 桂林山水甲天下

漓江的水 静、清、绿

分述

桂林的山 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第十三篇

【设计理念】

《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虽是精读课文,但通俗易懂。尤其适合学生朗读和背诵。同时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写生动逼真,同时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因此本课教学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采取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内容,想象画面,体味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说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游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比喻方法描述了漓江水和桂林山突出的特点。最后把桂林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的面前。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课文感受祖国山水的美,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二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景物。

【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少,再加上身边日益受到污染的环境,可能无法想象桂林山水的秀美。因此,尽可能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媒体资源,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述结合直观的视觉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目标】

根据我班学情与教材内容我设定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桂林山水的特点及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了解本文的表达方式是“引经据典”和表达顺序是总分结构。

3、 小练笔:用一段话写一写家乡的某处景物,要写出特点来。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以读代讲、读议结合法、理解想象法、

【教学流程】

第二课时

一、 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谁能为大家背诵几句?

2、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甲天下:天下第一。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天下第一美。现在就让我们荡舟漓江,仔细观赏桂林山水。

(板书:桂林山水)

二、 品读感悟,畅游山水

在上节课的阅读中,很多同学被桂林的美景深深吸引了。谁能说说课文的哪部分写得最精彩?(山、水)老师赞成你的想法。

(一) 观赏漓江的水

1、我们先通过看视频来观赏漓江的水。

播放漓江水的风光图片。 (板书:水)

2、看完了视频,谈谈漓江的水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自己的话来讲。

3、同学们眼中的漓江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漓江水更是独具丰韵。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并思考:“漓江的水有哪些特点?”

(板书:静、清、绿)

播放漓江的水静、清、绿特点的风光片。

4、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很美,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美美地读一读。(练读—指名读—范读—赛读)

课件出示: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带点的字应该重读)

5、看看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很快地把描写水的特点的句子背出来。

课件出示:漓江的水真 ,静得 ;漓江的水真 ,清得 ;漓江的水真 ,绿得 。

6、作者是如何把漓江的水的特点写具体的。(采用了排比句的表达方法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你能不能模仿作者的方法把下面的事物写具体。

课件出示:公园里的花真多啊! ; 公园里的花真美啊! ; 公园里的花真香啊! 。

7、这一段,主要描写了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那么,作者在开头为什么先写大海和西湖的水的特点呢? (采用对比的写法,更能突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

8、总结学习方法。

同学们,我们是如何学习第2自然段的?

(看视频—说特点—读句子—背一背—写一写)

(二)品读山美,迁移能力。

过渡: 漓江的水很美,桂林的山又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习第2 自然段的方法,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去发现桂林的山的美吧!

1、 通过看视频来观赏桂林的山。问:桂林的山有哪些特点?

(板书:奇、秀、险)

2、课件出示: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

(1)品读:读一读,想象画面。

“奇”, 桂林的山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会像什么?(播放桂林山的图片,让学生给山取名。)所以说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不仅如此,这里的山并不是群山环绕、连绵起伏,每一座都是拔地而起,没有那两座是连在一起的。让我们不得不说“桂林的山真奇啊!”

“秀”,从两句比喻句可已看出“秀”指山的色彩美。

“险”,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直的耸立着,感觉很危险的样子。怪石嶙峋:形容山石形状奇特、重叠高耸。

(2) 作者描写桂林山的特点时采用了什么方法?(排比、比喻)

(3)指导朗读

1、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指名读

3、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想象画面

(3)根据提示背诵,课件出示:

桂林的山真奇啊, ;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

三、欣赏画卷,体会意境。

过渡:刚才我们欣赏了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再看看山水相互辉映是又是怎样的意境?

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相互辉映的图片

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理解: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从桂林到阳朔。全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说桂林是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十分贴切。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道出了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是一种美的享受,让人流连忘返,怪不得人们发出感叹,桂林山水甲天下!(板书:甲天下)

四、总结延伸

作者通过观察,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用比喻、想象、对比的手法把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其实,祖国还有很多风景优美的地方,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欣赏、去感受。

五、作业布置。

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一个物体。

考括坟籍,博采群议。快回答为大家分享的13篇《桂林山水》教案就到这里了,希望在桂林山水教学设计的写作方面给予您相应的帮助。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