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以读为主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优秀12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快回答分享了12篇以读为主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一

设计理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精读课文属书信体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缅怀父亲——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并代表中国孩子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课文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文章情感强烈,语言朴实,读之催人泪下。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着重体现了一下三点:

1、反复诵读

让孩子在多次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渗透思想教育。

2、悉心揣摩

通过多揣摩,让孩子从作者的失父之痛中体会和平的可贵。

3、适当补充

适时补充实例,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从而让学生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学情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四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备了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但生活在和平年代,对战争缺少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生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利用网络搜集、处理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网络资源,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品味课文,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展开想象,体会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感情。

教具准备:图片、地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课件:美好生活片断,指名学生交流感受(鸟语花香、阳光明媚、无忧无虑……使学生感受和平的愉悦)

师: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快乐!但战争年代的生活是怎样的呢?

接下来引导学生感受战争的痛楚。学生浏览有关战争图片或视频,然后说感受。

师:是啊,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无情的。它使人们流离失所,饱受煎熬,战争使人们失去了本该拥有的幸福和快乐!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吧!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课件创设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的感受具体化、形象化、深刻化。和平的美好与战争的惨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产生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二、自主感悟

在本环节中,①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②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初步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质疑:例如联合国指什么、什么是维和部队……

【设计意图】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公民应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设计质疑问难这一环节,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

师:雷利的爸爸到底是什么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吧!请同学们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出示课件):

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把描写父亲的句子勾画出来,选择一处你最感动的地方,写上批注,写好了在组内讨论,交流。

(1)自主学习,写批注。

学生批注1: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中看出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人才。

学生批注2:从“两年以前……壮烈牺牲,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赞扬他是一名卓越的观察员”中看出父亲是一位捍卫和平的勇士。

学生批注3:从“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 中看出父亲是一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2)小组交流,讨论。教师适时指导朗读。

朗读感悟1: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读出父亲的万般柔情亦或志在必得的士气,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朗读感悟2:通过临上飞机前的美好回忆和迎接父亲遗体归来的悲痛场景,体会“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联系上下文理解“沉浸”、“巨大”的意思。

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低沉的音乐声中,让学生把所思所感写在留言板上,再与全班交流。)

留言板留言:

生1:爸爸是为维护和平而倒下的,他的死是光荣的。

生2:我不仅会大哭一场,我还会说:“可恶的战争,你不仅夺去了我爸爸的生命,你还夺去了许多无辜人的生命。……

师:同学们,骨肉分离这种痛带给雷利一家的只有无尽的悲伤。这种痛产生的不仅是悲伤,还有对战争的痛恨和对和平的呼唤。同学们,让我们用情、用心去朗读:(师生齐读)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配上低沉的音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将从“找、读、说”三个层次着手,让学生像作者一样倾诉怀念之情,达到同悲、同痛的目的。

师:爸爸壮志未酬,为和平而倒下了。那么世界太平了吗?

教师请学生默读第6至8自然段,并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是娇嫩的“和平之花”?为什么说世界并不太平?

学生理解“世界并不太平”、“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的意思,汇报观后感受,交流对“世界并不太平”和“弥漫”的理解。

生一: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市世贸大厦遭到恐怖袭击,顷刻之间倒塌,死亡3000多人。

生二:印度和巴基斯坦经常为克什米尔发生争端,长期的争端给当事国特别是当地的人民带来了灾难。

师:同学们,只要有战争,就一定会有牺牲。我们正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也许世界的某个角落正在上演着一场战争悲剧;我们正享受着和平的安宁时,也许有人却因战乱而失去了生命。和平之花是如此的娇嫩!雷利大声呼吁——(指板书,生大声说)要和平不要战争!(出示课件)

师:这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生:不,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呼声。

师:这仅仅是全中国的呼声吗?

生:不,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师:这是发自内心的呼声,这是浸满泪水的呐喊!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心声。让我们齐读这段话吧。(多媒体出示如下语段,播放《明天会更好的音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目标之一是使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指导学生通过网络进行阅读和交流,变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教学难点,从而实现了师生与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品味升华

师:请在书上留言,写下你的感想:

生1:我想对那些恐怖分子说:生命对于人来说是无价之宝,请爱惜它吧!

生2:战争是阎王派来威胁我们的恶魔,和平是上帝派来保护我们的天使,让我们赶走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

生3:和平就像一道七色彩虹:赤橙黄绿青蓝紫,如果少了人们的维护,这道七色彩虹将不再美丽,愿全世界人们共同来描绘这道彩虹,让它更绚丽,更迷人!

(教师查看留言,相机点评)

师:同学们的留言都很精彩,愿和平鸽叼着橄榄枝,在世界的各个角落自由自在地飞翔!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有效地发挥教学成果的共享性、教学反馈的实时性等特点,开展更充分、更深入的互动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沟通情感,分享智慧,将和平的种子植入学生心田。

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二

沙河口区 中山路小学 蒋文秀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录象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迁移。

课前放录像(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创设情境。

课上导入:课前大家注意到电视中的节目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通过伊拉克战事情况的介绍,联想9年前,引发学生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板书课题:22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引导读书,深入感悟。

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并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再一次回顾课文,边读边用心去体会,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来读,体会文中的情感和内容。

(1)失父之痛的感悟

A 读有关的句子,通过读、评议读的情况,体会情感。

B 比赛读,激发学生对内容的深刻的感悟、理解

C 引读,激起全体学生与小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

(2)世界并不太平。

抓住重点词句的感悟。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B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C小结,和平需要全世界人们去维护。

(3)渴望和平。

体会读。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对朗读的情况的评议,尤其是读的语气。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中的内容,掌握朗读的感情基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比赛读,深入体会情感。达到与小作者的又一次共鸣。

2、阅读小结,激发情感:

这篇文章,小雷利以书信的形式,向我们倾诉了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愤,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的强烈呼声。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放录象,通过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痛苦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定格在“和平的烛光闪动”)

三、联系生活,导向实践。

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都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不同形式来表达我们爱好和平的心声。

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1、指名展示。

2、师生点评

四、借助板书,升华主题。

世界需要和平。这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呼声,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唤。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 篇三

执教:罗云祥

一、引入课题。

(出示一幅小孩子痛哭的画面。)教师:孩子们,老师给大家看一幅画,谁能来给大家介绍这幅画的内容?(学生介绍略)

教师:战争与和平,总是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

利用画面的目的是尽快进入情景,但实际反应来看,效果不是很好。

二、学生初读课文,将体会最深的地方与同桌交流。

三、班上交流,学习课文。

1、体会“两年多来……”一节。教师的提问:你体会到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然后抽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以学定教,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但是将“评价”只是当做老师行为不是很恰当。

2、体会第三自然段,教师请学生找找有几个“听见了”,几个“和平”。体会意思并自由感情朗读。

请自认为读得好的同学起立朗读。然后全班齐读。

这段话的学习教师基本上是让学生“读”完的,反复的读。但是我们的感觉是没有很好的体现“层次性”要求,有点“泛泛”而读的感觉。

3、试着体会作者对父亲才华横溢而又英年早逝的痛苦而复杂的心情。也是先个别朗读,再全班朗读。

然后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评价:“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通过“一个劲”儿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复杂”,也将究竟怎样“复杂”的问题进行了“回避”。在学生评价之后,教师是否应该让学生说说自己评价的理由呢?

4、学生自读课文剩下的段落,用横线划出对世界局势进行描写的句子。思考:你想知道什么?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朗读“今天……”一段。教师提问:“和平之花”是指什么?

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学生展示收集的资料。

教师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这一步拓展得很好,但是稍觉肤浅。我觉得顺序应该调整为:先展示资料。(很重要的一点是:收集来的资料反应什么问题?)然后再“回头”体会文中句子。如果学生没有深刻体会思想感情,表现出的可能仅是一些虚假的激情。

三、总结课文,引导实践。

1、教师:你们说战争是什么?面对战争,你想说些什么?雷利(本文作者)怎么说?什么叫呼吁?他“呼吁”什么?读“要……不要……”。

朗读之后,学生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2、引导实践。教师:孩子们学习了课文,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做?

抽学生回答,有的谈针对目前的“美伊战争”,我们可以发倡议,给美国总统寄信,或是给伊拉克的小朋友寄去和平鸽……

其实,情至深处,学生往往能够体现出很强的背诵能力,对于“为了……为了……为了……”一段话,完全可以让学生感情背诵!我觉得更好的设计是,在同学们的提议中,选择哪些是“可行”的,让这部分同学的发言稍微具体一点,避免走形式,也就是说,尽管是公开课,还是要考虑是否能够落实的问题。

3、再读课文,放飞“和平鸽”(纸做的)。

在充满感情的朗读声中,下课铃响,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点设计得很有新意。这是本课中设计较为成功的一点。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四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课文是一篇书信体裁的文章,出自一个中国孩子痛失父亲后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小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痛失亲人罕有情感体验,只能从电影、电视中目睹一些场面,教师可利用音像呈现及影片剪辑、提供数据资料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凭藉课前的这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二)文本生长点分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语文课堂的生成应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对照教学目标,导学本课,可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达成生成的自主建构:

1、在情境中生成建构:课前借助播放《战争中的儿童》影片剪辑及让学生聆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朗诵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在学生情感受到强烈震撼之时,不失时机于上课伊始,再凭藉一组关于战争与儿童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听到的诗歌和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感受。“入境始为亲”,这里借助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及声像情境的创设, 学生“情动辞发”,畅言个性化表达。

2、在引读中生成建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时应注意抉微探幽,引领学生“抽丝剥笋”,亲历文本,努力破解语言隐含的信息。在徜徉语言之河后,学生自然生发情感及个性感悟。如:抓住“两年多来”“对妻子说”“对儿子说”“听见了”“呼唤的是”等,挖掘其情感内涵,采用想象画面、回旋复沓式的引读方式,学生切己体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最终努力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3、在“移情”中生成建构:设计“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如何?你会说些什么呢?”这一叩问,这里配哀乐,并辅之以灵柩归来的场景。教师借助“换位思考,移情体验”策略,带领学生走进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三维互动,催生心灵震撼,达到 “一石二鸟”的功效——既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又提升了学生情感。

4、在品读中生成建构: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雷利眼中的父亲——自己眼中的雷父是个怎样的人。

5、在想象中生成建构: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了强烈比照。

6、在对话中生成建构:引导学生读第 2自然段,谈谈在段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你的感受。在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并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师再引入“爸爸,我想对您说”“孩子,请听我说”这一模拟情境对话,进一步升华情感,交融情理。

[设计思路]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 。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 “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注目文本情真意挚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总策略,运用 “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教学。教学时以“情”为切入口,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中,在情感多向交流碰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使自身情感脉搏与作者情感脉搏形成强烈共振,最终求得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建,和谐发展。因此,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构想教学:

㈠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全息阅读。

教学时,可抓住“一条主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个板块”:“感悟父亲形象”和“体味丧父之痛”,凭藉“呼声”提揳全文,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以简驭繁,凸显重点,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

㈡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实现生成建构。

教学时,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学生据题质疑后,聚焦“呼声”,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与画面等的视听情境中,在品读父亲形象中,在“两年多来”, “呼唤的是”等的逻辑引读中,在对父亲履约如期而归的想象中,在“你是雷利,你想和爸爸一起干什么”的“移情换位”中,在“爸爸,我想对您说”“孩子,请听我说”的模拟情境对话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

㈢顺应言语欲求,引导潜心会文,激情诵读。

首先,开课伊始,教者可创设声像情境,实现诗歌、诵读与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其次,在文本解读中,紧扣一个“情”字,抓住一个“愤”字,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以心契心,此“情”此“愤”,感同身受。“道始于情”,教学时可用语言传情,用幸(对雷利父亲履约而归幸福场景的想象)与不幸(雷利父亲牺牲的无情现实)的比照参读铺垫,用哀乐渲染,引领学生在对文本言语材料的深度拓展中,披文入情,激情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其间的读可以有侧重情感表达的外显的有声有色的练读、演读、悟读等,也可以有侧重于思考与想象的内隐的默读、想象读等。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1、观看《战争中的儿童》影片剪辑,师生互动交流。(可抓住孩子的一句话:“爸爸,等战争一结束,我们这儿就是天堂。”交流导入本课主题。)

2、播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朗诵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一边欣赏一边轻声交流感受。)

一、 资料导入,引出“呼声”。——入情

1、屏示课件:关于战争与儿童的数据资料

2、结合课前听到的诗歌和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在学生了解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

3、谈话导入课题。

二、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据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为什么他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2、学生自学反馈。(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2)指名轮读课文。反馈:信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主释疑。

三、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四、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3自然段里,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

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但、却”“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自由读、齐读、评价读、范读、比赛读、配乐情境引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教学策略:换位思考,移情体验。)

3、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 “沉浸”“深情”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逻辑引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进一步升华情感。)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请你来当代言人:

(雷利代言人)爸爸,我想对您说: 。”

(雷利父亲代言人)孩子,请听我说: “ 。”

(设计意图:虚拟情境对话,抓住学生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七、布置作业。

1、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2、查阅、了解并收集世界动荡不安,仍然弥漫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的资料。

第二课时(简案)

一、 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

二、 拓展实践,升华情感。——延情

1、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3、总结升华。

三、 指导十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四、 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作业: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作者简介]

汤红玲,女,省级骨干教师,全国 “十五 ”重点分课题实验教师,校教研室主任。曾获“市十佳名师提名奖”“教学能手”等称号。重视学生个性化阅读,形成了“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朴实自然、情智相生”的教学特色。勤于笔耕,有7篇论文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湖南教育》《小学教学参考》等刊物。有十多篇论文在全国、省级获一等奖。先后参与主持省、市、县4个课题研究,所撰写的实验报告获省级二等奖。多次执教课改观摩课、举办专题讲座,指导多名教师教学设计获全国奖。本设计公开教学获漳州市小学课堂教学观摩评比二等奖 ,本设计发表于《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07年第五期)。

[简评]

福建云霄师范附属小学 施耀溪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是本教学设计的特色。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和情感上的视界差距;以“代言人”的形式,引发学生表达独特感受和认识;极具亲和力的魅力语言,营造宽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性的评价艺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求知欲望;借助语境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读中感悟,意文兼得;具体细微的朗读指导和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的个性解读等,均足见教师的教学创意。教师以“动态生成”理念,设计和实施本节课教学,催生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因而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和表达使教学高涨迭起,精彩不断。当然,没有教师对教材的深度把握和精心预设,就不会有精彩生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4.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1、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是教学的重点;

2、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创设情境,播放课件:一组表现幸福生活的`画面。

2、学生看了这些画面,谈谈自己有什么感受?

3、师:是的,在大街上,在公园里,在商场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幕情景。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不属于每一个孩子。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样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4.由题质疑,激发感情。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小结梳理:“一个中国孩子”是谁? 他发出什么呼声? 为什么会发出这一呼声?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播放动画课件《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学生听读课文,然后自读课文,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意思,课文讲了几部分内容?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词语,可采用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

⑵ 请读一读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段落,学生互相纠正错音。

三、自读感悟,小组交流讨论

1、自学生词,不懂的词语可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2、逐段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留待小组讨论。

3、组内质疑,讨论与交流:

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记录下来并上交给老师,在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六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现在的孩子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教学时要注意联系生活的实际,联系当前世界的局势,通过录象画面让学生亲身感受战争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引导学生体会理解,并在充分的感情朗读的基础上,体会、感悟书中的这种情感,感受和平的可贵,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来表达自己爱好和平的美好的愿望。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迁移。

课前放录像(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创设情境。

课上导入:课前大家注意到电视中的节目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通过伊拉克战事情况的介绍,联想9年前,引发学生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板书课题: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二、引导读书,深入感悟。

课前,大家都读了课文,并做了充分的预习。我们再一次回顾课文,边读边用心去体会,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1、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来读,体会文中的情感和内容。

(1)失父之痛的感悟

a读有关的句子,通过读、评议读的情况,体会情感。

b比赛读,激发学生对内容的深刻的感悟、理解

c引读,激起全体学生与小作者达到心灵的共鸣。

(2)世界并不太平。

抓住重点词句的感悟。

“今天,我们中国孩子虽然生活在和平环境之中,但是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

a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体会重点句的意思

b引导学生举出具体事例,让学生具体感受“世界并不太平”。

“具体事例”可以是图片的展示、文字的说明等。

c小结,和平需要全世界人们去维护。

(3)渴望和平。

体会读。学生在读的时候,通过对朗读的情况的评议,尤其是读的语气。从而让学生更好的体会文中的内容,掌握朗读的感情基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板书:要和平不要战争

比赛读,深入体会情感。达到与小作者的又一次共鸣。

2、阅读小结,激发情感:

这篇文章,小雷利以书信的形式,向我们倾诉了一个孩子失去父亲的悲愤,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的强烈呼声。情感真挚、催人泪下。

(放录象,通过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痛苦画面,激发学生的情感,最后定格在“和平的烛光闪动”)

三、联系生活,导向实践。

此时此刻,大家一定都想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不同形式来表达我们爱好和平的心声。

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人合作。

1、指名展示。

2、师生点评

四、借助板书,升华主题。

世界需要和平。这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呼声,这是全世界人民的呼唤。

四年级下册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七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文章以书信的形式通过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信,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维护和平,制止战争。作者在文中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表达了作者渴望和平的强烈情感。

根据中年级学段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和本册阅读教学的目标,结合本课的特点将“初步感知书信格式,通过感情朗读、联系上下文、联系现实等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达情意的作用,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情感”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战争与和平”,因此,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及热爱和平的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有了一些阅读积累,但本文内容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他们没有因战争失去亲人的经历和感受,因此在把握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上可能有一定难度。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师采用借助图片再现情景、加配音乐、列举生活实例、联系课文具体事例、各种形式的读、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等形式,缩小学生对本篇课文理解的情感差、时间差,以使学生能和作者产生共鸣,理解这个写信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学习课文。

二、教学目标

⒈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写“牺牲”两个生字,初步感知书信格式。

⒉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两处关键语句和重点词语的意思。

⒊ 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热爱和平的感情,以及语意转折句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通过查找资料,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相关音乐。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明意理序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了解书信基本格式,练习生字书写。

⑵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向全世界发出呼吁的内容和发出呼吁的原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引领学生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点拨学生学写“牺牲”两个生字。

⑶引领学生了解呼吁的内容和呼吁的原因。

⑷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学生学习活动

⑴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练习书写“牺牲”两个生字。

⑶认真读课文,了解一个中国孩子发出了什么呼吁,理解发出呼吁的原因,画出相关句子。

⑷练习归纳这封信的主要内容。

师生交互活动

⑴学生根据老师的引导了解书信的基本格式。

⑵针对学生学写“牺牲”两个生字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加以评价,相互交流。

⑶通过互动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呼吁的内容和呼吁的原因。

⑷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练习用简练的语言归纳主要内容,教师予以点拨指导。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书写“牺牲”一词,学生可能把握不好生字右半部分的位置和宽窄。

⑵课文主要内容可能一下子难以全面把握。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生字的特点,适时予以点拨,并且互动评价。

⑵引导学生结合板书归纳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书信格式,落实课标对中年级学段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要求。】

(二)品读重点,学习表达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⑵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的含义。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结合上下文,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

⑵提出默读要求:画出其他语意转折的句子。

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并示范朗读。

⑷点拨学生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学生学习活动

⑴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⑵动笔画出语意转折的句子,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后全班交流阅读理解,读出体会。

⑶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

⑷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师生交互活动

⑴结合上下文,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意转折的句子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学生读书感悟,教师相机进行点拨指导。

⑵教师提出默读要求:画出其他语意转折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与学生交流。

⑶学生动笔画出语意转折的句子,同桌或小组合作朗读后全班交流阅读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并示范朗读。穿插引导学生对别人的朗读进行评价。

⑷引导学生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学生朗读语意转折的句子有困难,可能把握不好轻重缓急,表达不出句子特有的情感。

⑵学生可能对“和平之花”,娇嫩的“和平之花”理解有偏差。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通过看图片、听音乐以及师生合作读的形式体会语意转折的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⑵联系现实和课文内容理解书中的“小泡泡”和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一个句子。

【设计意图:落实课标中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这一要求,提高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并体现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个性化的独特感受、体验的尊重。】

(三)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⒈环节预设内容

⑴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的含义。

⑵背诵积累语言。

⒉环节预设方式

教师指导活动

⑴引读“呼吁”。

⑵点拨学生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指导背诵。

学生学习活动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背诵。

师生交互活动

⑴教师引读“呼吁”,学生跟读“呼吁”内容。

⑵教师帮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后思考题中所举出的第二个句子并指导背诵。

⒊环节难点预设

⑴学生可能对句中“为战争敲响丧钟”“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的含义不太理解。

⑵短时间内积累语言可能有难度。

⒋突破难点策略

⑴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⑵提示有效的背诵方法。

【设计意图:完成书后练习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积累词句,落实课标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爸爸维和牺牲 ↘

要和平不要战争! 语意转折

世界并不太平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八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搜集相关资料和课堂中品析重点词句,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世界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孕育感情

1.播放课件,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

(1)配有轻松愉快音乐的一组画面,反映我国人民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幸福地生活着;

(2)一群儿童在轰炸声中显露惶恐和绝望神态的画面。

导语: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在安宁、幸福的环境中。你可知道,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的孩子无法拥有这一切!你们看,这些都是生活在战争环境中的儿童!他们中有的被战争夺去了亲人,有的房屋被炸,无家可归,无粮充饥。战争,这个恶魔,时刻都在夺走无数无辜的生命。战争是多么残酷呀!今天,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个被战争夺去父亲的中国孩子,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吧。(板书: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2.自学课文,与文本对话。

(1)把课文读通、读顺。生字词多读几遍,并把它们画出来,再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理解词义。

(2)小组同学间相互说说,雷利发出了什么呼声?为什么要发出这样的呼声?

(3)再读课文,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并请教同组同学。

(4)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在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学生在幸福与悲惨景象的强烈对照中,产生心灵震撼,为本课的学习情感定下“基调”;自主学习给了学生独立地、充分地与文本、与伙伴、与所搜集的资料和与老师对话的时间和空间;读通、读顺课文,运用学过的理解词句的方法,初步把握了课文的内容。为情感激发及深入理解课文内涵做了铺垫。]

二、探究“呼声”,彰显亲情

1.再现幸福生活场景。

(1)雷利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他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如果爸爸活着回来了,父子相处将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2)飞机已经在机场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此时在想些什么?

2.感悟父亲的形象。画出课文描写爸爸的语句,想想爸爸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引导学生明白:

(1)从“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好的父亲和丈夫。

(2)从联合国秘书长赞扬爸爸的话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卓越的人。

(3)从爸爸临上飞机时对“我”说的话中,看出爸爸对维和行动充满信心。

(4)从“染红了”、“浸满了”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勇敢的、尽职尽责的人。

(5)从“精通四国语言”,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非常能干的。

(6)从“仿佛呼唤着什么”,可以看出爸爸是一个用生命捍卫世界和平的人。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的幸福生活场景,彰显了亲情,使教学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的、递进的新情境。学生的正义情感在强烈反差中得以充分激发,维护和平的观念自然产生。同时,幸福与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也为突破重点词句的理解奠定了基础。这样,课堂教学始终让学生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基础上感悟父亲的形象,学生对课文内涵的把握和对人物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三、感悟“呼声”,体味悲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学生静听教师范读正文第4自然段,在脑海中再现灵柩归来的情景。

2.此时此刻,假如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正文第3自然段,画出最能打动你的句子,说说你的感受。

4.感情朗读指导:如,读“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鲜血”一句,应用低沉、缓慢的语调,表达“我”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说:“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这一句应用坚定的语气读,表达爸爸的坚强信念;“我仿佛听见爸爸的‘呼唤’……”是一个长句,层层递进,朗读时音调要提高,特别是连用的三个“和平”更要重读,以表达强烈的感情,读出小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愤,读出大家对世界和平的渴望。

[设计意图:灵柩归来场景的再现,语境的想象和移情体验,为学生走进文本,实现与文本所透露的感情交流,与人物内心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创造了条件。实际上,这是营造一个语言和精神底色极为鲜明的教学情境,以求达到语文课堂应“突出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要求。]

四、直面“呼声”,呼唤真情

1.出示句子:“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你知道现在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图片或资料,认识到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如,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美国轰炸南联盟、美国轰炸阿富汗、巴以冲突、伊拉克战争……

(2)教师播放一段美国轰炸伊拉克城镇的电视报道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战争的残酷以及人民的苦难。再让学生谈谈看到这些血淋淋的战争画面有什么感想?

2.雷利的呼声,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3.作为小学生,为了制止战争,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升华学生的情感。

5.小练笔,道心声: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表达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6.播放“让世界充满爱”歌曲结束教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课教学的高潮。它融师生情、文本情、作者情于一体。这又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进一步的感知、感悟中,又一次受到情感的熏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意在强化学生情感,让他们由衷地发出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小练笔,道心声”环节的安排,目的在于读写结合,让学生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情感得以升华,初步树立维护世界和平的观念。]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

通过资料查阅,信息分析,激发起让世界远离战争,成为充满阳光、鲜花与爱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

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动情引入,感受战争

引入:请大家看一组镜头:

(多媒体放映)

解说:这是一个不平静的新世纪,“9·11”引起的连锁反应彻底击碎了世界的宁静,伊拉克的土地上硝烟四起,昔日的学校成了废墟,就在昨天,或是今天,地球另一端的孩子们正在遭受着生命的威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1、读题质疑。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呼唤?

(2)他的呼声是什么?

(3)他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2、读通课文

同学们,带着我们想知道的问题,仔细入神地读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读的情况

3、交流讨论,主要解决问题:

这个中国孩子是谁?他向谁发出呼唤?为什么发出这样的呼声?

二、畅游网络,自主合作,解决问题

1、进入“网海采集”了解有关维和行动,蓝盔部队的资料。

2、交流自己得到的信息。

3、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过渡:两年以前,让我们跟随着雷利的思绪回到两年以前,爸爸临上飞机的那一刻,在爸爸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中看到了什么?

为什么父亲要送我蓝盔?

“蓝盔‘:荣誉的象征

齐读最后一句(感情上很肯定坚信爸爸会回来带着蓝盔)

对蓝盔的期待中转向失落

4、教师范读第三自然段的“……鲜血“(音乐)此时此刻,面对爸爸的遗体,你会怎么做?

(扑到爸爸的身体上大哭)为什么哭的这么伤心?(对话)

再也看不到父亲深情的母光

我们日也盼,夜也盼,高高兴兴地捧着鲜花去迎接爸爸,没想到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

很伤心。仅仅就是伤心?

是什么让雷利失去了父亲?战争!

爸爸的嘴张着,似乎还有未了的心愿要传达给大家,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们都听见了,你们听见了吗?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重点朗读)

5、了解战争的罪恶

雷利的爸爸为什么这么强烈的呼唤和平,他看到了什么?

(看战争的视频)

教师解说:战争的罪恶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性大战,波及六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二十多亿人口被迫卷入战争。

那些死去的战士们,他们也是有父母、有爱人,有朋友,他们也是人,他们也是一个个的生命。只是战争让他们走进了罪恶!

许多年前迈克杰克逊唱了一首叫《Heal the world》的歌。歌前有这样一段童声的旁白:

拯救这个世界,是为现在也是为未来。

我们需要一场灵魂的忏悔!然后要做的正如迈克杰克逊所唱“创造一个没有恐惧的世界……拯救这个世界/把她变的更美好/为了你也是为了外我/为了全世界!”

三、点题明理拓展升华

1、小结:是的,是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许许多多的生命,为了孩子们,为了地球的未来让我们和雷利一同呼吁:“(生齐)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这是谁的呼声?

雷利。

仅仅是雷利的呼声吗?

是所有孩子的呼声。

仅仅是孩子的呼声吗?

是全世界的呼声。

过渡:是的,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而是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民的呼声啊!

(生自由读)

2、创设情景呼吁

(1)现在你就站在曼哈顿联合国会议大厦内,面对各会员国代表呼吁。(听了你的呼吁,各国代表一定会向人民传达你的呼声)

(2)现在你正在CCTV中文国际频道直播现场,摄象机正面对着你,要你向全球亿万观众呼吁。

(3)现在请你们面对的是那些蓄意挑起战争的人,请大声疾呼!

过渡:你们的呼声正代表了全世界人民的呼声。

四、课外拓展

1、看有关与战争的诗歌,

2、讨论交流“为了制止战争,保卫和平,我们能够做点什么?”

3、在留言班板上写下你的呼声。

4、指名读呼声。

5、师小结: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们今天一定将“要和平,不要战争”的信念深深地刻在了心里,将来你们就是和平的使者!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篇十

课前:教师为学生讲述两个真实的故事,其中一个是自己小时侯失去父亲的故事。

一、引入。

1、观看央视国际4套上播放的伊拉克专题,加上教师录制的音乐和旁白。

2、抽学生说说自己看了之后自己的感想。

3、教师小结:战争是无情的,战争是残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去聆听一个中国孩子的呐喊吧!

学生齐读课题,再读。

效果很好,哀婉的音乐与悲惨的景象呼应,很快就为本课的学习定下了“基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做了一些铺垫。

二、按要求自读课文。

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思考并勾画句子:

1、作者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用横线勾出)

2、当今的和平环境怎样?(用波浪线勾出)

3、作者为谁呼吁?(用着重符号标出)

学生自由读课文,勾画相应句子。

这几个问题提得比较好,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把握了课文的重点。只是从实际操作来看,学生受前面“哀婉”基调的影响,虽是让自由朗读,学生却都是默默地朗读,不管怎样,只要学生是在“读”,就是可以的,不一定非要出声。

三、交流问题,学习课文。

1、教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学生:爸爸是个出色的人。我们能够从“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看出来。

教师:请你再读一读,读出自豪的感情。

学生:我的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我们可以从“两年以前,我亲爱的爸爸作为……”看出来。

教师:还有什么地方能够看出爸爸是个热爱和平的人。

学生:“爸爸的嘴张着……”

教师:还有要补充的吗?

……(略)

教师:罗老师找到一个句子。“我至今都忘不了……”。你能看出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是个爱妻子,爱孩子的人。

教师: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教师:“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我能从这里体会到爸爸的尽职尽责。

教师:请同学们互读互评。(学生读,较有感情。)

教师用学生“找”和自己“引”的办法初步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部分内容,“拉”得比较快。目的显然是为后面“突出重点”——感情朗读做一些准备。

2、教师: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的三至五自然段,要读得好象在和父亲面对面地交流。

学生读,比较好,全体学生自发鼓掌。

教师:我们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体会低沉、坚定的思想。(学生读)

教师:可是当作者看到爸爸的灵柩时,心情怎样?(由激动到悲伤),请大家再读“现在……浸满了凝固的血。”(齐读)

教师:嘴张着,在呼唤什么?我们该怎样读?谁来给大家示范一下。

抽读,一学生读得很到位。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心底的呼唤。

全班再读。

教师:“我”的爸爸本来还可以作出更大的贡献,因为他是精通四国语言的……(学生回答:经济学硕士)。请大家读四自然段。

教师:自豪的“味儿”不够,请大家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很有感情。

展示“万人送英雄,鲜花赠英模”的画面。加上背景音乐和一个孩子对爸爸缅怀的旁白,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

罗老师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是很精彩的,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以读悟情。我觉得也可以从爸爸和我们“相约”,到我们“如约”前往,再到爸爸的“失约”,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理清文章的线索,后面探讨爸爸“失约”的原因。这和重点指导朗读并无矛盾。

教师:爸爸为和平献出自己的生命,却“死不瞑目”,原因是什么?

多媒体出示:“世界并不太平……”一段。学生齐读。

教师:这些话是什么意思?你通过什么方式来理解?(学生发言,略)你知道哪些地方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

学生列举自己收集的资料。

教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组数据。(主要是一些战争中带来灾难的数据统计。)

教师:同学们,如此娇嫩的和平之花怎么经得起战争的摧残?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地球的呻吟》。

地球的呻吟

地球把它的一切都给了我们,

它从来不懂得自私和吝啬,

总是倾其所有。

可是人类,

曾经和正在做着多少惭愧的事情——

在共同的家园里厮杀,

为野心和贪欲去争斗,

用刀枪去撕裂土地,让马蹄去践踏丰收,

硝烟窒息儿童的歌声,

鲜血染红清澈的河流……

教师:地球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我们,可罪恶的战争却……(引用上面诗句中的话)。所以,这个中国孩子会向国际社会呼吁。想想,他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学生回答)

抽读课文七自然段。

教师:让我们和小作者一同呐喊、呼吁!(学生再读七自然段)让我们和地球一同呼吁!出示诗歌——

地球的呼声

隔海相望的陆地,

都伸出友谊之手,

相视一笑,

泯灭旧日的怨仇。

没有掠夺者的咆哮,

也没有反抗者的怒吼。

人们彼此赠送的礼物,

是平等、自由。

齐读。

教师:孩子们,为了制止战争,让世界充满爱,我们能够做点什么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孩子们有的说,我想给布什写一封信,想质问他究竟是想制止灾难还是制造灾难?(很精彩,全体自发鼓掌),还有的说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我们要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建设强大的祖国去制止战争……

多媒体出示:让和平驻人间,让世界充满爱!(音乐响起,《让世界充满爱》)

教师:让我们一起呼吁,一起疾呼!连读两遍。

罗老师的这节课上得非常精彩,也非常感人。许多听课的老师也不禁落泪。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景的创设,还有感情朗读的导引。另外,拓展阅读也做得不错。只是我觉得教师的“导引”多了一些,学生“自主”的空间相对被压缩了,如果从倡导互动学习的角度,本课可以尝试另外一种强调互动学习的方案。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第十一篇

一、板书课题,回顾内容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文章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了解了文章的哪些内容呢?

3、引导学生把大家说的连起来说一说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板书雷利的呼声: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二、细读课文,体会悲情

1、学生自由读全文,想一想雷利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了这样的呼声的?

2、默读正文的1~4自然段,画出感动的句子,并把自己的感受记在旁边。

3、学生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

⑴ 当学生读到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教师要做如下的导学:

①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蓝盔”这个词语,它是和平的标志,送孩子蓝盔,表达了爸爸对和平的向往。

② 两年多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雷利都在思念着爸爸,思念着和爸爸在一起每一个时光。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想想雷利都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事呢?(学生想象说话)

③ 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这个句子。

⑶ 当学生读到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师做如下的引导:

① 让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如约”的含义。

② 想象一下,我和妈妈当时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受读。

⑶ 当学生读到──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师做如下引导:

① 你们觉得爸爸的这一声声和平是在向谁呼唤呢? ② 引导学生读出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4、生再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了解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失去这样一位优秀的爸爸让人多么悲痛。

5、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把心放进文本,再读课文的2、3、4、自然段,读出内心的悲痛之情。这里可以采用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指名读、评价读等方式。

三、信息链接,呼吁和平

1、爸爸为和平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我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时,回望今天的世界又是什么样的?学生自己读5、6自然段,找出相关的句子。

2、当学生汇报到:51年后的今天,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文中学习伙伴的话。鼓励学生联系现实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3、当学生汇报到:

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迷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时,教师要扩展相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对和平的渴望。如果学生在汇报时联系了下文,为了母亲不再失去儿子,为了妻子不再失去丈夫,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读这句话。并进行语言训练,试着让学生用“为了……为了……为了……”说话。

4、借助前边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让学生谈谈对“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这句话的理解,从而使学生理解信中“我”的呼吁。

5、出示句子:

让那已经能够听到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而且要让学生体会到21世纪的今天,他的这一愿望并没实现,世界仍然存在着战争。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五、说话训练,加强实践

师:你们读了这篇感人的文章,特别是雷利的呼声,你们肯定有很多话想说。你可以对侵略者说,可以对战争中苦难的人们说,也可以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让学生在课堂上简单地述说,在课下把说的内容也象雷利这样以书信的形式写一写。

【板书设计】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教材分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属书信体的文章,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信中深切地缅怀父亲,并代表中国孩子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本文情感强烈,饱含着一个孩子失去亲人的悲愤和对和平无比渴望的真挚情感,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这篇课文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局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进一步学习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体会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一)学情分析:

课文是一篇书信体裁的文章,出自一个中国孩子痛失父亲后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和平的真挚情感。由于小学生对战争特别是战争中痛失亲人罕有情感体验,只能从电影、电视中目睹一些场面,教师可利用音像呈现及影片剪辑、提供数据资料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文本在内容、时空、情感上的视界差距,凭藉课前的这一精心预设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提供平台。

(二)文本生长点分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语文课堂的生成应是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根据学生的阅读心理特征,对照教学目标,导学本课,可抓住以下几个生长点达成生成的自主建构:

1、在情境中生成建构:课前借助播放《战争中的儿童》影片剪辑及让学生聆听《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朗诵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在学生情感受到强烈震撼之时,不失时机于上课伊始,再凭藉一组关于战争与儿童的数据资料,引导学生结合课前听到的诗歌和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感受。“入境始为亲”,这里借助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及声像情境的创设, 学生“情动辞发”,畅言个性化表达。

2、在引读中生成建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教学时应注意抉微探幽,引领学生“抽丝剥笋”,亲历文本,努力破解语言隐含的信息。在徜徉语言之河后,学生自然生发情感及个性感悟。如:抓住“两年多来”“对妻子说”“对儿子说”“听见了”“呼唤的是”等,挖掘其情感内涵,采用想象画面、回旋复沓式的引读方式,学生切己体察,从不同角度、不同对象、不同方式展开多维体验,把对文章的内涵理解引向深入,最终努力达到人文合一的境界。

3、在“移情”中生成建构:设计“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此时此刻,你的心情会如何?你会说些什么呢?”这一叩问,这里配哀乐,并辅之以灵柩归来的场景。教师借助“换位思考,移情体验”策略,带领学生走进角色,实现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产生三维互动,催生心灵震撼,达到 “一石二鸟”的功效——既有效开发教学资源,又提升了学生情感。

4、在品读中生成建构: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全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说说:雷利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父亲?学生在潜心会文之后,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雷利眼中的父亲——自己眼中的雷父是个怎样的人。

5、在想象中生成建构:教师抓点辐射,唤起共鸣: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了强烈比照。

6、在对话中生成建构:引导学生读第 2自然段,谈谈在段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并说说你的感受。在学生展开与文本深入对话,并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悟之后,师再引入“爸爸,我想对您说”“孩子,请听我说”这一模拟情境对话,进一步升华情感,交融情理。

[设计思路]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重要理念 。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以“呼声”起首,以“悲愤”贯之,以“渴盼”作结。全文落点在“呼声”,“呼声”承载的“惋惜”、“悲痛”、“愤恨”、 “渴盼”等情感意向如一红线贯穿全文始终。基于这样的理念,再注目文本情真意挚的写作特色,我设想本课第一课时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言”,采取 “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教学总策略,运用 “以疑导引,细读文本,互动生成”这一模式进行本课时教学。教学时以“情”为切入口,顺学而导,让学生在师生多元互动对话中,在情感多向交流碰撞中,受到人文精神的浸染,使自身情感脉搏与作者情感脉搏形成强烈共振,最终求得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建,和谐发展。因此,我试图从以下三方面构想教学:

㈠一条主线,两个板块,全息阅读。

教学时,可抓住“一条主线”: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要和平,不要战争!”“两个板块”:“感悟父亲形象”和“体味丧父之痛”,凭藉“呼声”提揳全文,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以简驭繁,凸显重点,做到“有所不为有所为”。

㈡以疑导引,细读文本,实现生成建构。

教学时,可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在学生据题质疑后,聚焦“呼声”,细读文本,充分把握言意融合的文本生长点。引导学生在诗歌与画面等的视听情境中,在品读父亲形象中,在“两年多来”, “呼唤的是”等的逻辑引读中,在对父亲履约如期而归的想象中,在“你是雷利,你想和爸爸一起干什么”的“移情换位”中,在“爸爸,我想对您说”“孩子,请听我说”的模拟情境对话中自主建构,逐层推进,把多元理解与语言品味紧密结合起来。

㈢顺应言语欲求,引导潜心会文,激情诵读。

首先,开课伊始,教者可创设声像情境,实现诗歌、诵读与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其次,在文本解读中,紧扣一个“情”字,抓住一个“愤”字,引导学生含英咀华,以心契心,此“情”此“愤”,感同身受。“道始于情”,教学时可用语言传情,用幸(对雷利父亲履约而归幸福场景的想象)与不幸(雷利父亲牺牲的无情现实)的比照参读铺垫,用哀乐渲染,引领学生在对文本言语材料的深度拓展中,披文入情,激情诵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其间的读可以有侧重情感表达的外显的有声有色的练读、演读、悟读等,也可以有侧重于思考与想象的内隐的默读、想象读等。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正确读写 “执行、维护、给予、素质、沉浸、凯旋、遗体、硕士、贡献、圣坛、威胁、呼吁、妻子、充满”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和获取的材料等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雷利失去亲人的悲愤、对和平的无比渴望和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4、能联系实际谈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重点词句的诵读导引、涵咏品味,感悟爸爸为维护和平壮烈牺牲的英勇形象和失去亲人的悲愤,从而体会和平的可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以及热切呼吁和平的真挚感情。

难点:理解“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等含义深刻的句子,树立维护和平的观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活动:

1、观看《战争中的儿童》影片剪辑,师生互动交流。(可抓住孩子的一句话:“爸爸,等战争一结束,我们这儿就是天堂。”交流导入本课主题。)

2、播放《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诗歌朗诵并同步观看一组有关战争的画面,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可一边欣赏一边轻声交流感受。)

一、 资料导入,引出“呼声”。——入情

1、屏示课件:关于战争与儿童的数据资料

2、结合课前听到的诗歌和看到的画面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设计意图:由于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中国这片和平的圣土上,对于战争,他们缺乏深入的了解。为此,教者创设声像情境,努力实现诗歌、诵读、战争画面的整合,借助视听冲击,达到拓展课程资源,铺垫史实背景,缩小情感落差,把握情绪基调,营造解读期待的目的。在学生了解了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是何等的痛苦,自身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后,学生畅言个性化表达。)

3、谈话导入课题。

二、以疑导引,聚焦“呼声”。——传情

1、据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质疑。

预设问题一: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预设问题二:他发出什么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三:为什么他会发出这样的呼声?

预设问题四:难道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教学策略:以学定教。)

2、学生自学反馈。(依据学情,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1)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2)指名轮读课文。反馈:信中讲了一件什么事?

(3)自主释疑。

三、探究“呼声”,感悟父亲形象。——动情

1、层递性拓展训练:爸爸在战争中牺牲了,那他是个怎样的父亲?

(设计意图:以加利先生评价爸爸的一句话中的“卓越”一词为支点,进行层递性拓展:在学生通读课文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出有关语句,抓住关键词,运用语言多角度多层面谈谈自己眼中的雷利的父亲是个怎样的人。)

2、情境创设:

①雷利多么热切地盼望爸爸凯旋回来,把那顶蓝盔戴在自己头上。爸爸回来了,可以和雷利一起干什么?

②飞机已经在机场的上空盘旋,近了,更近了……雷利仿佛看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再现雷利一家其乐融融的幸福生活场景,形成蕴生活、引导、想象于一体的多元、递进的新情境,与下文的不幸形成强烈的对照。)

四、潜心会文,体味丧父之痛。——煽情

1、多媒体播放哀乐,并再现灵枢归来的场景。

2、学生自由读文,思考:在第3自然段里,哪些词语深深打动了你?为什么?说说你的感受。

(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

语段一:“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

语段二:“ 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和平!和平!和平!”

(抓住“但、却”“染红”“浸满”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自由读、齐读、评价读、范读、比赛读、配乐情境引读等多种形式读。)

2、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雷利,面对爸爸的遗体,你的心情如何?你会说些什么?

(教学策略:换位思考,移情体验。)

3、依据学情,重点感悟:

相机出示语段:“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抓住 “沉浸”“深情”等关键词,揣摩体味,采用想象逻辑引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学生对雷利的“丧父之痛”有了深切体会,进一步升华情感。)

五、激发想象,训练表达。——激情

请你来当代言人:

(雷利代言人)爸爸,我想对您说: 。”

(雷利父亲代言人)孩子,请听我说: “ 。”

(设计意图:虚拟情境对话,抓住学生内在多元、鲜明的感受,内化为情感,转化为写作迁移训练。)

六、总结并预告下节课学习内容。

七、布置作业。

1、把你印象深刻的词句摘抄下来。

2、查阅、了解并收集世界动荡不安,仍然弥漫战争硝烟的地区局势的资料。

第二课时(简案)

一、 自主探究,体会世界并不太平。

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

二、 拓展实践,升华情感。——延情

1、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少年儿童,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能做些什么?

2、同桌讨论,汇报交流。

3、总结升华。

三、 指导十四个生字的书写。

1、指导观察字形,说说写时要注意什么?

2、学生自由书写。

3、小结书写情况。

四、 拓展与作业。

1、学生质疑。

2、作业:给那些深受战争苦难的外国小朋友写封信。

阅读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时创造。以上这12篇以读为主以情动人《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是来自于快回答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