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优秀6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古诗教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快回答整理了6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一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95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四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

顾惠芬

古诗内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课文情境图;搜集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入境激情,师生联句

1、今天,老师要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 1、听朗诵,想象作画

倾听老师带来的一段文字,发挥你的想象,在头

脑中挥笔作画。

师诵读译文:到底是六月中的西湖哇!风光和

平时迥然不同。看哪!清波荡漾,浩淼无际,莲叶

挨挨挤挤,那怡人的绿色,无边无垠,远接天际。

一朵朵荷花,向着初升的太阳,红得那么鲜亮,

那么水灵!

2、谁来说说你的画中有什么? 2、说话训练,描述头

脑中的画面。

3、出示荷塘美景图以及译文。师:再读这精彩的 3、自由畅说:吟诗、

文字,观赏这美丽的风景,同学们想干些啥呢? 唱歌,拍照……

4、“吟诗”,是个好点子!今天,让我们做回诗

人,来一次龙虎师生观荷塘美景即兴联句如何? 4、即兴联句。写在白

纸上,注明作者,大声朗读,贴于黑板。

师范句:

绿衣一片云中来

艳赛朝阳送暖香

二、质疑欣赏,理解古诗

过渡:大家竞相联句,真是“荷塘美景现眼前,

便引诗情到碧霄”啊!说来也巧,宋朝著名诗

人杨万里也曾置身此情此景,并随即写了一首

诗,让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写的。

1、出示古诗。范读。 1、听范读。

2、学生练读

师:全诗共二十八个字,我相信经过认真的练 2、练读—指名读—齐习,你们一定能把它读得正确、流利。 读

师: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美妙的读书声?

3、研读古诗。 3、结合课前搜集的资

师:同学们一下子就把诗句读得这么流畅,真 料和工具书,自学古

是好样的!接下来,请大家带着欣赏、探究的 诗。(质疑、欣赏)

眼光,利用手中现有的资料,研读诗句,看看

能读懂什么,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小组中讨论,

解决不了的等会在全班讨论解决。

4、交流自读收获 4、交流

师:请大家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收获,以及想 理解诗意,描述杨万里

和伙伴们一起讨论解决的疑惑之处! 在送别林子方时,到底

看到了什么。在质疑讨

论中,加深理解。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把你们各自的感受用动情的朗读,恰当的 5、练读-个读-齐读

身体语言表达出来吧!

三、完成创作,比较感悟

西湖的夏日美景,让杨万里的一首佳作浑然天

成,今天,就着大诗人激起的豪情,让我们也 1、欣赏图画,在前面联

写诗填词吧,黑板上的 诗句可以选用。 的基础上完成自己的创

1、指导学生在音乐中创作。 作诗。

2、交流创作

师:有些同学已有佳作初成,不管你完成了 2、实物投示学生诗作,

几句,我们都渴望分享你的喜悦! 小作者朗读简介。

3、比较感悟。

师:有比较才有进步。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某 3、比较感悟(可小组讨

同学的诗,再读读诗人的诗,以公正的眼光 论,从对仗、压韵、用

说说它们优于对方或逊于对方之处。 词的准确优美等方面比

较,感受古诗的艺术美、意境美和技巧。)

激励学生,回归诗作

大家说得很有道理,课后都试着把自己的诗

作与诗人的诗作比较一下,然后写一写你的 4、起立,背诵《晓》诗

启发和收获,自古“长江后浪推前浪”在吸

取古人营养的基础上,我们的同学一定能写

出更优秀的作品,相信新一代的“李白”“

杜甫”将在你们中诞生!最后,让我们再次

领略杨万里这首诗的美妙吧!

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同学们,骄阳似火中吟诗,它是你解渴的一

杯清茶;月圆人欢时吟诗,它是你抒情的一

枝好花;烦恼萦绕时吟诗,它是你消愁的一

曲笙歌。就让我们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

长,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在XX年6月获《语文教学研究》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教学方案项一等奖)

本资源转载于网络。

使用本站搜索引擎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查找本课更多资料!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二、预习作业:

1、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三、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

2.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的意境。

3.通过朗读,感受西湖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教学难点:感受、欣赏西湖美景,体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欣赏西湖四时美景,导入新课。

1.南宋诗人杨万里也曾到过西湖,并写下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看老师把这首诗写下来。(板书这首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西湖,感受西湖的迷人风光。

二、读古诗,知诗意,想诗境。

1.看到同学们自信的神情,我知道同学们肯定会读会背这首诗了,谁想展示一下?

2.指名学生说诗意。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大家轻轻打开课本,读一读诗文,选择一个话题,与同桌交流。

我知道了——哪一句诗能读出这个意思?

我看到了——从哪一句诗看到的?

我想到了——哪句诗让你想到了?(评价语:你能真会读书,你真会思考,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感受很独特)

3.苏轼曾这样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是明媚的早晨,还是绚丽的黄昏,不论是晴雨雾雪,还是春夏秋冬,西湖都是那么迷人。诗人杨万里眼中,西湖什么时候最美?(六月中)

4.诗人看到这样的美景,情不自禁地这赞叹:啊!

5.诗人用哪一个词表达了对西湖的独爱?(毕竟)。(打出原诗)(读)

6.我们理解古诗,有时需要按现在的语言习惯调整词语的顺序。想一想,可以怎样调整呢?

读一读,哪一种表达方式更好?

你对古诗真有研究,是呀,诗人这样写正是为了和仄押韵和更好地表达感情。你能读出作者对六月西湖的特别喜爱吗?

7.在诗人的眼中,六月的西湖是最美的。请同学们读读后两句诗,六月的景色美在哪儿呢?

8.同学们想一想,无穷碧的莲叶,青翠欲滴的莲叶,一个挨着一个,一片连着一片,铺满了西湖,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诗中哪一个词体现了这一特点?(接天)

接天的莲叶中点缀着怎样的荷花?为什么会别样红呢?(阳光映照和绿叶衬托)

9.莲叶是美的,荷花是美的,它们相互映衬,融为一体,从眼前一直铺到天边,是多么壮观呀!让我们再读一读,去想象这样的画面,去感受这样的美。(指板书)

三、悟诗情。

学习了诗句,我们再关注诗的题目。从题目中我们读懂了什么?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而从内容看,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是不是诗人杨万里沉醉于美景而忘却了朋友?

四、古诗讲究和仄押韵,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唱起来也别有一番情趣,现在我们来唱一唱吧!

五、拓展延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意,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的丰富内涵。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2.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3.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培养读背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语“无穷碧”和“别样红”的意思。

2.理解诗意,体会表达的情感,感受意境美。

教学难点:

在创作诗与课文的比较中,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领悟一些创作的技巧,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诗题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送别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读着诗题,你知道了送别的什么?

送别的时间是早晨,从“晓”字中可以看出;

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外;

送别的人是林子方。

3.小结:净慈寺,是西湖边上的一座寺庙。林子方,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一个朋友。这一天,林子方正要到外地做官,杨万里在西湖边上送别他。按照我们过去读过的送别诗的内容来猜猜,你认为这首诗中,诗人会写些什么?

(离愁别绪、临别嘱托、牵挂不舍……)

4.过渡:那么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就让我们来走进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两三遍,注意读准生字,把诗读通读顺。(生自由读)

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读准了没有。(指名两生,师生正音)

3.古诗还要读出节奏韵律,像这样(范读首句),谁再来读读?(指名两生,评价)

4.齐读,让我们一起读出诗的节奏韵律。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找朋友

诗句诗句意思连线。

5.填写诗的内容

6.指名填空。

7.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欣赏荷叶荷花的图片,播放音乐

2.交流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3.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叶,女读花。

(4)齐读。

五、感悟诗情,深度理解。

1.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前两句说六月中的西湖,景色与其他季节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诗人认为他与林子方的感情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后两句说满湖的荷叶一直绿到天边,荷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特别娇艳红润。也就是说诗人与朋友林子方的感情就像满湖的荷叶一样,友谊一直连到天边,像荷花一样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得发亮、红得似火。

总结:说得真好,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寄情于景(板书)

2.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六、背诵古诗

1.背诵古诗。

2.同学们课外收集描写西湖美景的诗文,读一读。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无穷碧寄情于景

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优秀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比较阅读了解本诗特点(“诗中有画”、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等)。

3、通过文本细读,想象画面,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预习作业:

1、正确、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将自己对诗的理解用声音读出来(用节奏、轻重音等方式);

2、熟读,争取上课前能够做到接近背诵的程度;

3、对不理解意思的字与词,查一查工具书;

4、若有条件,可在网上百度网站中分别输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赏析”(中间是空格)以及“诚斋体”,有选择地查阅一两篇对这两首诗的鉴赏文章。结合着对重点词语的圈点,选择最重要的词句赏析,直接摘录在课本空白处。对感兴趣的,以及你认为特别精彩的赏析语句,可作摘抄。

5、制作一张简单的表格,比较一下这两首诗的异同,可从时间、地点、颜色、景物、诗人当时心情等你认为值得比较的方面来进行。

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利用比较阅读简析本诗,兼巩固前诗,初读本诗。

用表格对前面一课所学的诗歌《望湖楼醉书》进行简单分析。

朗读诗歌《晓出》。(抽加齐读)

解决重点字词,相互解释诗句,全班交流。

交流预习表,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第二板块——分析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明示“诗中有画”,告知这是中国相当部分古诗的典型特点。

欣赏诗——出示画《江雪》;

欣赏画——出示本诗。

讨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你看到了什么?

在讨论中,将对诗句的理解融为一个整体。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板块——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

通过和《饮湖上初晴后雨》比较,了解本诗先直抒胸臆,再具体描述的写法特点,这也是本诗流传千古的原因之一;通过和《望湖楼醉书》比较了解本诗夸张手法的运用。

第四板块——精细化朗读诗歌。

教师出示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本诗的朗读;

个人揣摩朗读;

小组交流朗读;

全班交流朗读——要说出如此朗读的理由。

第五板块——作业

可以搜集描写西湖和荷花的诗歌,尝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进行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篇六

这首诗很奇怪,它是一首送别诗,从题目中可以解读出,它的中心词是“送”可是,看破这二十八个字,却难以找到一点送别时的气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课前也浏览了网友的一些相关的帖子,有的说是写景是为了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依恋之情,有的更离奇,说是杨万里这是话中有话,明摆着是暗中教林子方平步青去之术,只可惜林子方不喑其道……真是众说纷纭,究竟应该把哪种解读,带给学生,思前想后,我觉得还是应该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来玩味一番。既然是因课文而得来的问题,还是让学生到课文里去找吧?

在教授这首诗时,按照常规教学,从诗题入手,先解读诗题,找出题目的中心词“送”,确定它是一首送别诗,由送别开始回忆、复习曾经学过的送别诗,学生尽数了所学过的所有送别诗如《赠汪沦》、《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接着再让学生设疑,眼明手快的同学就提出问题:老师,既然是一首送别诗,为什么它和我们刚才背诵的一些不同呢,从中找不到一点送别的场景和情感?我没有马上顺着她的思路展开,而是先肯定她的提问,鼓励学生好好学学这首诗,理解了字词,理解了诗意,品出诗情了,再来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教学最后,我把刚才学生提问拎了出来,既然是送别诗,为什么找不到送别的气息呢?

理解了诗意,学生开始议论开来:

生一:我想诗人一定是想让林子方再看看这西湖美景,“接天莲叶”、“映日荷花”,多美啊,希望他不要忘了这西湖边的美景,更不要忘了西湖边有他的老朋友,记得常来观景叙旧。

生二:我觉得是借景抒情,借西湖边的美景,来表达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感同样美好。

生三:我也觉得是借景抒情,西湖边的荷叶多美啊,映日荷花,别样红,接天莲叶,无穷一碧,好花还得绿叶配,没有绿叶,花就显得孤单,没有花,光有叶也显得单调,诗人与友人的关系就像花和叶的关系,彼此是相互依恋,相互陪衬。

……

看着学生侃侃而谈,我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荷花和莲叶他们想到映衬才体现出了没有,眼前的荷花是美丽了,“无穷碧”以外的荷花也是美丽的,因为有荷叶在映衬,诗人与友人的关系,就似这莲叶与荷花,无论是眼前还是以后,都是美好的,不会因为距离的改变而疏谈,正所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一堂课最后以同学的解疑而结束,虽然我们的答案可能会有所牵强,但课堂本生就是一个思想的迸发的场所,没有好与不好,只有想与不想,只要学生投入地思考了,思维得到启迪与锻炼,也就完成了这堂课的任务。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6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案。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