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四则运算教案【最新15篇】(四则运算教案人教版优秀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这15篇四则运算教案是快回答为您整理的四则运算教案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四则运算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含有关0的运算)

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解决问题

三、编排特点

1.增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突出对知识的梳理和总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掌握三步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答用两、三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理解“0”不能做除数的道理。 2.解决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

本单元共安排5课时(仅供参考,老师们可依据学生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建议

1.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由于本单元是将解决问题和四则混合运算有机结合起来编排的,因此,在教学中每节课都要注意在实际问题中进行数量关系分析和解答思路的教学,这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1)要注意加强审题和对数量关系的分析。

●有哪些数量?这些数量分别表示什么?

● 哪两个数量之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根据问题选择分析方法:

● 从条件入手● 从问题入手● 从关键句入手

(3)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外化形式。

●示意图 ● 线段图 ● 枝形图

(4)在训练课中要注意补充相应的习题进行训练。因为关于整数的三步的实际问题在本册中已达到最难的程度,进入了收尾。

2.将探求解题思路与理解运算顺序有机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因此,教学中要把握好要求,即在解决问题时可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然后在综合算式中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与运算顺序结合起来。但老师要明确,在解决问题中并不要求学生一定列综合算式解答。

3.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情境和空间。针对每个例题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生活情境,或现实生活创设现实情境,(知识点要保留)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研讨。在每层的教学中要注意遵循研讨的六环节。

4.关于计算方面的训练。

(1)加强口算的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一审运算符号。

二审数据特点。

三定计算方法。

(3)要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4)教给学生抄题、抄数的方法。

(5)做题时速度适中,一步一回头。

(6)关于作业的批改问题。

(7)练习要经常化。

(8)坚持弃九验算法。

学情分析:

第一课时(例1)

教学目标: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

(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

(4)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

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2)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出示)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二、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小组讨论。个别汇报)

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

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三、练习

1.“做一做” 2.练习一 1题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圃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和 - 加数 = 加数 减数 被减数 - 差

被减数 = 减数 + 差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一2、3、4、5 B层:练习一2、4、5 C层:练习一2、4

第二课时(例2、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知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理解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理解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

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

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

(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

(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

(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括: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4)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5)练习:做一做

三、0的运算

1.计算:6+0、6-0、6×0、6÷0

2.引发学生讨论:6÷0=?为什么?

讨论:0不能作除数。6÷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6。

讨论: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小结:归纳所有0的运算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

3.练习二7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作除数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二2、4、9、11、12

B层:练习二2、4、9、11

C层:练习二2、4、9

第三课时(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12+4×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12+4×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2

=96÷16×2

=6×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 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47+33÷36-16 B、(47+33)÷(36-16) 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

A、(750-25)×(20+13) 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最欣赏谁?

板书 四则运算

先乘除,后加减,遇到括号先。

作业布置

A层:练习三1、2、3、6、7 B层:练习三1、2、3、6 C层:练习三1、2、3

第四课时(例5)

则运算教案 篇二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

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课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再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课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1、p7/做一做1、2 2、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p8—9/5—9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课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p14—15/2、3、5—7

第四课时:关于0的运算

教学内容: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8)235+0= (9)99-0=(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课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

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p15—16/8—13

第五课时: 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二的第4—11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1 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教师讲评。

提问: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怎样?

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2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5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最后教师讲评

3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6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最后教师讲评

提问:如果180÷72这样列式行吗?

4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7题

学生独立分析然后列式解答,最后教师讲评

教师讲评时要求学生说出算式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5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8题

分析:“5秒航行60千米”大家通过这一句话可以求出什么?

6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9题

分析:扑克牌上4个不同的点数就代表4个不同的数,分别是6、2、4、3,通过添上四则运算符号和小括号,使运算的结果为24。

7完成课本练习二的第10题。

本题让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出购票的方案

则运算教案 篇三

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 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 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1、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 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请学生快速地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2、到校了,我们去图书室看会儿书,请听图书管理员阿姨为我们介绍:同学们,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借故事书的人特别多,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了46本,返回25本,你知道现在图书室里有多少本故事书吗?

3、小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哪里还掌握得不够好?

第二课时: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分析算式的意思,使学生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遇到乘除混合运算式题学生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要让学生来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能够看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咱们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谁能说一说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回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只有加减法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咱们来看两题,结合具体的题目咱们再来分析一下运算顺序。

2、说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25+78-91 105-58+46

(二)展开新课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大家用掌声表示对自己的鼓励。今天咱们再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那里会不会有什么新情况。

1、出示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了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2、请一位学生读题。

3、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

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解题方法,可以借助线段图来理解,列出算式,想一想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组织交流:

a、 分步列式:987÷3=329

329×6=1974

综合列式:987÷3×6

=329×6

=1974

线段图: 3天接待987人

一共接待几人?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

987÷3表示一天接待多少人。

329×6表示一天接待的人数乘天数6就能算出6天接待的人数。

比较分步列式与综合列式哪个更简便?(综合列式比较简便,他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

b、6÷3×987

6÷3表示6天里含有两个3,即2个987人。

6、小结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只有乘除法的计算式题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7、总结出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深化

1、口算。

27÷3×7    3×6÷9      25÷5×8

45+8-23     63÷7×8      24-8+10

28÷4×7    35+24-12     48÷8÷9

开小火车的方式进行,每说一个,其他同学判断是对还是错,前面的同学说错了,后面的同学进行更正。要求越快越好,如果前面的同学慢了,后面同学可以快速进行抢答。

2、一箱橙汁48元,芳芳要买三瓶,共需付多少元?

请学生按照第二题的方法进行解答。可能有的同学会问这道题做不来的,缺少条件,引导学生看图找条件。

(四)小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哪方面进步了?

第三课时: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两节课,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冰雪天地”游乐场的一些情况。今天,老师带来了“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大家来看看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下表:

这是“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

日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人数312306369

提问: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一些一步计算的题,教师可提示他们提出一些两步计算的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计算顺序。

导入新课: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大家说说到了“冰雪天地”游乐场门口,得先干什么呀?(买票)大家看,游乐场到了,牌子上都写得清清楚楚,你能看懂它的意思,会买票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谁能用语言完整地叙述问题?

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列式解答。

生1:24+24=48(元)24÷2=12(元)48+12=60(元)

生2:24+24+24÷2

生3:24×2+24÷2

师板书,提问:这三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个算式是分步列式,二、三两个算式是分步列式,后两个算式的意思其实一样,24+24和24×2都是在算两张大人票要多少钱?)

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解答。

(3)明确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

24+24+24÷2 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以上两种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进行呈现,虽然两种算式都是来求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但写法却有所不同。

(4)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

(1)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2)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

4、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第1题。

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

(1)2×9÷3 (2)36-6×5 (3)56÷7×5

2+9-3 36÷6×5 56+7×5

(三)巩固提高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  28+120×8

97-12×6+43  26×4-125÷5

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板演,其它同学在自己草稿纸上完成。完成后进行校对,有错误的及时指出。

2、解决问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3、课堂小结:自己评一评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你的同桌评一评你这节课学得棒不棒?

第四课时: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根据分析数量关系来总结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你了解了混合运算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只有加减法 从左往右

只有乘除法 从左往右

乘除法、加减法兼有 先乘除后加减

2、说说运算顺序后,快速地计算出结果。

51+16-18  67-29+15

5×15-12÷3 56÷8-2×3

请四位同学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并快速地报出答案。

(二)新知学习

近几天来“冰雪天地“的客流量很大,游客特别多,为了使”冰雪天地“保持良好的环境,服务部决定请一些保洁员协助管理卫生。上午冰雕区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1、你理解这三条信息的意思吗?“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游客30人就要派一名保洁员,下午与上午的标准是一样的,都30位游客派一名保洁员。)

教师还可以问:60位游客派几名保洁员?90位游客呢?有多少游客要派5名保洁员呢?

2、你能根据这三条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可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3、交流,板书。

4、你会解答吗?先来解决第一题。

老师请大家仔细读题后想一想,列出算式并计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如果有一种解答方法了,同桌间讨论,还有别的解题方法吗?

5、反馈。

6、你能把以上两种算式方法写成综合算式吗?

a、180÷30+270÷30

b、(270+180)÷30为什么要加上括号?(因为是先算总游客数,如果不加括号,就先算除法,就变成上午要派的保洁员加下午的游客了,意思就说不通了。)

7、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8、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

9、解决第二个问题。

上午冰雕区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请几名保洁员?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运算顺序,以及每一步的意思。

同学们真是帮了冰雕区叔叔阿姨的一个大忙,他们能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尽快地来安排保洁员了。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妈妈用一百元钱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又买了一副手套,还剩多少钱?

2、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12篇。如果每小时批改9篇,还要必小时才能批改完?

3、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四)总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今天学习的知识吗?(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

第五课时: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单刀直入 教学新知

前几天,咱们都到“冰雪天地”去寻找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就不去了,请看老师这儿有两题,你会计算吗?

1、出示:

(1)42+6×(12-4) (2)42+6×12-4

2、比较这两题的异同点。(数字、运算符号都一样,第一题有小括号,第二题没有小括号。)

3、你能用和、差、积、商来表述运算过程吗?(第一题:先求差,然后求积,最后求和。第二题:先求积、然后求和,最后求差。

4、会解答吗?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纸上。

4、反馈交流,指出不足。

42+6×(12-4)

=42+6-8

=42+48

=90

以采访的形式向板演的同学发问:在计算之前,你先干什么?(先确定运算顺序)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运算顺序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再乘除,最后加减)

42+6×12-4

=42+72-4

=114-4

=110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确定运算顺序的?

5、计算这两题后,你想说些什么?(数字、运算符号一样,就因为一个有小括号,一个没有小括号,运算顺序不一样,导致运算结果也不一样。)

6、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明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回忆混合运算的学习,小组合作总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交流,形成板书。

(二)及时练习 加深理解

1、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学生用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2)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3)交流,改错。

2、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三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1)请两位同学来读题,其他同学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说算式每一步的意思,再说说运算顺序,看看算式意思是否跟运算顺序相符合。

3、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1)先进行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列出的算式最多。

(2)交流,列出各种方法。

(6+4-2)×3 6×4÷(3-2) 6

4、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出游价格方案。

(1)分析两种方案的意思。(第一种方案是按人数买,成人和儿童的票价不一样;第二种方案按团体计价,五人以上就一口价每人100元。)

(2)共同解决第(1)小题,分别让学生按两种方案分别购票,看看哪种方案购票便宜一些?

(3)独立解答第(2)小题。(与第(1)小题是同样道理)

(三)课堂小结 结束新课

上完了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第六课时:有关0的运算

教学目标:

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0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本课的难点是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零国王勇战食数兽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零国王勇战食数兽。请同学们认真地听,仔细地思考,想一想,零国王为什么会战胜食数兽?你对0有什么看法?

故事开头:一天数字王国突然闯进来一个三只脚的怪兽,吓和数字公民纷纷逃走。怪兽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吞下数24,接着它又吞吃了44。数5吓得脚软,奇怪的是,怪兽看也没看它一眼。

(1)听故事。

(2)说说零国王为什么会战胜食数兽?你对0有什么看法?(零国王抓住了食数兽的弱点。看来大家别小看这个0,它虽然表示什么都没有,但是它的作用是不能小看的。)

(二)知识梳理

同学们真会听故事,还能听故事来进行分析。今天咱们也来学习有关0的知识。

1、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派一人记录。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加法: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举例说明:6+0=6 23+0=23 0+91=91

减法: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减去0还是这个数。

举例说明:5-5=0 60-60=0 8-0=8

0的运算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得0。

举例说明:3×0=0 0×9=0

除法: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

举例说明:0÷5=0 5÷0就无意义

(3)请几个同学来总结有关0的运算。

2、如果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a、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b、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三)数学游戏

归纳、整理了0的知识以后,咱们来轻松轻松,做一个数学游戏。出示:

(1)看清游戏要求,

(2)分组进行游戏,看看哪个小组找到又快又多,并记录下来。

(四)巩固提高

1、口算。

79+0 6×0 9-0 0-11

0+35 0÷71 6-6 4×0

0×53 54+0 54-0 0×900

以小火车的方式进行,前面的同学说不下去了,后面的同学可以进行抢答

3、破译密码。

先计算出圆圈和方框中的数来组成密码。注意计算过程的推导。

(五)总结全课

今天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运算教学设计 篇四

第一课时:

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美吗?(美)欣赏图片

(二)情景延伸复习旧知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2、交流、反馈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三)学习新知算法探究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1、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反馈交流。

(1)、72-44=28 (2)72-44+85=113

28+85=113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78+50-37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四)巩固新知总结评价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请学生快速地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2、到校了,我们去图书室看会儿书,请听图书管理员阿姨为我们介绍:同学们,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借故事书的人特别多,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了46本,返回25本,你知道现在图书室里有多少本故事书吗?

3、小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哪里还掌握得不够好?

第二课时:

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列出算式,分析算式的意思,使学生明确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2、遇到乘除混合运算式题学生能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要让学生来理解题目的数量关系,能够看算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昨天咱们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谁能说一说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回忆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只有加减法的算式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咱们来看两题,结合具体的题目咱们再来分析一下运算顺序。

2、说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25+78-91 105-58+46

(二)展开新课

看来同学们掌握得不错。大家用掌声表示对自己的鼓励。今天咱们再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那里会不会有什么新情况。

1、出示例2。

“冰雪天地“3天接待了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2、请一位学生读题。

3、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每天接待的人数,按3天接待987人计算。

4、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解题方法,可以借助线段图来理解,列出算式,想一想每一步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组织交流:

A、分步列式:987÷3=329

329×6=1974

综合列式:987÷3×6

=329×6

=1974

线段图:3天接待987人

一共接待几人?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线段图画在黑板上,特别是评价表示6天接待人数的线段的长短。

987÷3表示一天接待多少人。

329×6表示一天接待的人数乘天数6就能算出6天接待的人数。

比较分步列式与综合列式哪个更简便?(综合列式比较简便,他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

B、6÷3×987

6÷3表示6天里含有两个3,即2个987人。

6、小结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只有乘除法的计算式题里,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7、总结出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法或只有乘除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深化

1、口算。

27÷3×7 3×6÷9 25÷5×8

45+8-23 63÷7×8 24-8+10

28÷4×7 35+24-12 48÷8÷9

开小火车的方式进行,每说一个,其他同学判断是对还是错,前面的同学说错了,后面的同学进行更正。要求越快越好,如果前面的同学慢了,后面同学可以快速进行抢答。

2、一箱橙汁48元,芳芳要买三瓶,共需付多少元?

请学生按照第二题的方法进行解答。可能有的同学会问这道题做不来的,缺少条件,引导学生看图找条件。

(四)小结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觉得自己哪方面进步了?

第三课时:

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让学生从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两节课,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有关“冰雪天地”游乐场的一些情况。今天,老师带来了“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大家来看看这张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出示下表:

这是“冰雪天地”游乐场接待人数的统计表

日期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

人数312 306 369

提问: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会提一些一步计算的题,教师可提示他们提出一些两步计算的题)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3天一共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一周预计接待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计算顺序。

导入新课: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大家说说到了“冰雪天地”游乐场门口,得先干什么呀?(买票)大家看,游乐场到了,牌子上都写得清清楚楚,你能看懂它的意思,会买票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看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分组讨论,在组内交流获取的信息,小组汇报。

谁能用语言完整地叙述问题?

师引导,学生回答,教师课件出示: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成人票每张24元,儿童票半价。购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提问:成人票每张多少元?半价是什么意思?儿童票每张多少元?要买几张成人票?几张儿童票?要解决什么问题?

提问:要求购门票一共需要花多少钱,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列式解答。

生1:24+24=48(元)24÷2=12(元)48+12=60(元)

生2:24+24+24÷2

生3:24×2+24÷2

师板书,提问:这三个算式,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第一个算式是分步列式,二、三两个算式是分步列式,后两个算式的意思其实一样,24+24和24×2都是在算两张大人票要多少钱?)

24×2表示什么意思?24÷2表示什么意思?

让学生独立解答。

(3)明确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

24+24+24÷2 24×2+24÷2

=24+24+12 =48+12

=48+12 =60(元)

=60(元)

以上两种综合算式的解答方法进行呈现,虽然两种算式都是来求购门票需要多少钱?但写法却有所不同。

(4)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复习题的算式与例3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积商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提问: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什么?

生回答,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提问: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小组讨论并交流。

学生可能提出:

(1)买1张成人票,3张儿童票,一共要付多少钱?

(2)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解答,并说出计算顺序。

3、比较:这些算式与例题算式有什么异同?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并小结,深化运算顺序。

4、反馈练习:第7页“做一做”第1题。

运算顺序一样的画“√”,不一样的画“×”。

(1)2×9÷3 (2)36-6×5 (3)56÷7×5

2+9-3 36÷6×5 56+7×5

(三)巩固提高

1、说出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203-134÷2 28+120×8

97-12×6+43 26×4-125÷5

先说一说各题的运算顺序,请四位同学到黑板上来板演,其它同学在自己草稿纸上完成。完成后进行校对,有错误的及时指出。

2、解决问题。

(1)同学们植树,四年级140人,每人植树2棵;五年级120人,每人植树3棵。这两个年级一共植树多少棵?

(2)果园里有苹果树48棵,桃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2倍,梨树的棵数比苹果树和桃树的总数多12棵。果园里有梨树多少棵?

3、课堂小结:自己评一评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请你的同桌评一评你这节课学得棒不棒?

第四课时:

两个商(积)之和(差)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根据分析数量关系来总结出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你了解了混合运算的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只有加减法从左往右

只有乘除法从左往右

乘除法、加减法兼有先乘除后加减

2、说说运算顺序后,快速地计算出结果。

51+16-18 67-29+15

5×15-12÷3 56÷8-2×3

请四位同学先说一说运算顺序,并快速地报出答案。

(二)新知学习

近几天来“冰雪天地“的客流量很大,游客特别多,为了使”冰雪天地“保持良好的环境,服务部决定请一些保洁员协助管理卫生。上午冰雕区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

1、你理解这三条信息的意思吗?“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这句话你怎么理解?(游客30人就要派一名保洁员,下午与上午的标准是一样的,都30位游客派一名保洁员。)

教师还可以问:60位游客派几名保洁员?90位游客呢?有多少游客要派5名保洁员呢?

2、你能根据这三条信息编一道应用题吗?可自己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

3、交流,板书。

4、你会解答吗?先来解决第一题。

老师请大家仔细读题后想一想,列出算式并计算,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如果有一种解答方法了,同桌间讨论,还有别的解题方法吗?

5、反馈。

6、你能把以上两种算式方法写成综合算式吗?

A、180÷30+270÷30

B、(270+180)÷30为什么要加上括号?(因为是先算总游客数,如果不加括号,就先算除法,就变成上午要派的保洁员加下午的游客了,意思就说不通了。)

7、总结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8、比较两种方法哪一种更简便?

9、解决第二个问题。

上午冰雕区有游客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客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请几名保洁员?

列出算式,并说一说运算顺序,以及每一步的意思。

同学们真是帮了冰雕区叔叔阿姨的一个大忙,他们能根据同学们的意见尽快地来安排保洁员了。下面,我们再来解决一些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妈妈用一百元钱先给玲玲买了一件冬衣,又买了一副手套,还剩多少钱?

2、王老师要批改48篇作文,已经批改了12篇。如果每小时批改9篇,还要必小时才能批改完?

3、水果店运来苹果、香蕉各8箱,苹果每箱25千克,香蕉每箱18千克。一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四)总结全课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你能用简短的几句话来概括今天学习的知识吗?(含有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的。)

第五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三步计算式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四则混合运算式题,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2、通过探讨为什么参与运算的数、排列顺序及运算符号都相同,而计算结果却不一样,使学生再一次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重点:

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单刀直入教学新知

前几天,咱们都到“冰雪天地”去寻找数学问题,今天咱们就不去了,请看老师这儿有两题,你会计算吗?

1、出示:

(1)42+6×(12-4) (2)42+6×12-4

2、比较这两题的异同点。(数字、运算符号都一样,第一题有小括号,第二题没有小括号。)

3、你能用和、差、积、商来表述运算过程吗?(第一题:先求差,然后求积,最后求和。第二题:先求积、然后求和,最后求差。

4、会解答吗?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纸上。

4、反馈交流,指出不足。

42+6×(12-4)

=42+6-8

=42+48

=90

以采访的形式向板演的同学发问:在计算之前,你先干什么?(先确定运算顺序)你是根据什么来确定运算顺序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然后再乘除,最后加减)

42+6×12-4

=42+72-4

=114-4

=110

教师提问:你是怎么确定运算顺序的?

5、计算这两题后,你想说些什么?(数字、运算符号一样,就因为一个有小括号,一个没有小括号,运算顺序不一样,导致运算结果也不一样。)

6、总结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明确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2)回忆混合运算的学习,小组合作总结出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3)、交流,形成板书。

(二)及时练习加深理解

1、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请学生用和、差、积、商说说运算顺序。

(2)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3)交流,改错。

2、学校食堂买来大米850千克,运了三车,还剩100千克,平均每车运多少千克。

(1)请两位同学来读题,其他同学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说说算式每一步的意思,再说说运算顺序,看看算式意思是否跟运算顺序相符合。

3、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1)先进行小组合作,看看哪个小组列出的算式最多。

(2)交流,列出各种方法。

(6+4-2)×3 6×4÷(3-2) 6

4、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出游价格方案。

(1)分析两种方案的意思。(第一种方案是按人数买,成人和儿童的票价不一样;第二种方案按团体计价,五人以上就一口价每人100元。)

(2)共同解决第(1)小题,分别让学生按两种方案分别购票,看看哪种方案购票便宜一些?

(3)独立解答第(2)小题。(与第(1)小题是同样道理)

(三)课堂小结结束新课

上完了这一节课,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第六课时:

有关0的运算

教学目标:

1、把分散学习的有关0的运算这部分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2、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0的有关知识的回忆,使学习变得主动、积极。

本课的难点是说明0不能作除数及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零国王勇战食数兽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零国王勇战食数兽。请同学们认真地听,仔细地思考,想一想,零国王为什么会战胜食数兽?你对0有什么看法?

故事开头:一天数字王国突然闯进来一个三只脚的怪兽,吓和数字公民纷纷逃走。怪兽张开血盆大口,一口吞下数24,接着它又吞吃了44。数5吓得脚软,奇怪的是,怪兽看也没看它一眼。

(1)听故事。

(2)说说零国王为什么会战胜食数兽?你对0有什么看法?(零国王抓住了食数兽的弱点。看来大家别小看这个0,它虽然表示什么都没有,但是它的作用是不能小看的。)

(二)知识梳理

同学们真会听故事,还能听故事来进行分析。今天咱们也来学习有关0的知识。

1、想一想,你知道哪些有关0的运算?运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1)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大家在组内畅所欲言,派一人记录。

(2)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加法: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举例说明:6+0=6 23+0=23 0+91=91

减法: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一个数减去0还是这个数。

举例说明:5-5=0 60-60=0 8-0=8

0的运算

乘法:一个数和0相乘,得0。

举例说明:3×0=0 0×9=0

除法:0除以一个非零的数,还得0;0不能作除数。

举例说明:0÷5=0 5÷0就无意义

(3)请几个同学来总结有关0的运算。

2、如果0作除数结果会怎样?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A、5÷0表示一个非零的数除以0,从除法的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5,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5呢?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B、0÷0,从除法意义上说是什么意思,商是多少,引导学生说出积是0,一个因数是0,求另一个因数,要想0和几相乘得0,然后问:能找到这样的数吗?能,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这时指出0÷0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所以不研究,最后得出0不能作除数的结论。

(三)数学游戏

归纳、整理了0的知识以后,咱们来轻松轻松,做一个数学游戏。出示:

(1)看清游戏要求,

(2)分组进行游戏,看看哪个小组找到又快又多,并记录下来。

(四)巩固提高

1、口算。

79+0 6×0 9-0 0-11

0+35 0÷71 6-6 4×0

0×53 54+0 54-0 0×900

以小火车的方式进行,前面的同学说不下去了,后面的同学可以进行抢答

3、破译密码。

先计算出圆圈和方框中的数来组成密码。注意计算过程的推导。

(五)总结全课

今天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运算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计算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类型运算顺序

2让学生认识到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和整数一样

3让学生通过整数四则运算到小数四则运算的学习,培养其知识的迁移学习、应用能力

重难点

连乘、乘加、乘减题型中小数四则运算顺序

教学用具

电子幻灯PPT

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入

我们已经学过了整数的四则运算,也就是关于整数的加、减、乘、除,下面大家判断屏幕上每一小题的运算顺序(板书)

(1)连乘:103×8×9从左往右的依次计算

(2)乘加:103+8×9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乘减:103-8×9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通过复习整数的四则运算顺序

概念分析

同整数相同,连乘按照从左往右顺序依次计算;乘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例题讲解

一、新授

出示P11页“铺瓷砖”,让学生齐读题目,了解题意(a)问题是什么?100块够吗?

实际上是问→100块够铺这么大的面积吗?(b)计算面积(c)面积公式(板书)

二、学生列式计算

(1)提示:先算一块瓷砖面积,再算100块瓷砖面积连乘:0.9×0.9×100

(2)110块够吗?

A0.9×0.9×110,再和85平方米比较

B0.81×10+81乘加

课堂练习

P11做一做P14第7题

做一做

【乘加】【乘减】

72×0.81+10.47.06×2.4-5.7

=58.32+10.4=58.32+10.4

=68.72=606.528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连乘:从左往右的依次计算

(2)乘加: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3)乘减: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本课作业

一课3练

课后追记

运算教学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 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式题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能在问题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归纳只有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成问题

情境导入

1. 用多媒体展示主题图,说说图中描绘的是哪儿?人们都在做什么?

2.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怎么解决?

二、 探索交流 解决问题

1. 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学习

多媒体展示“滑冰场”情境图和例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该怎样列式计算?

(学生列式计算并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全班交流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综合算式:72-44+85=113(人)

说说是怎么想的?每一步是表示什么意义?

方法2: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吗?

72+85=157(人)

157-44=113(人)

综合算式:72+85-44=113(人)

师:谁能说说,在这两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再算什么?表示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小结得出: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三、知识巩固

1、 水果店运来95千克苹果,卖出56千克后,又运来70千克,水果店现在有苹果多少千克?

解法一:

解法二:

2、 计算:

79+58-24

79-58+24

四、技能大比拼

58+26-33+45-57

五、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归纳一下,今天所学的算式有什么特点?它们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师:对于今天的学习,你们感觉如何?

125-45-27 125+45+27

运算教案 篇七

[设计说明]

一、借助情境,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思想是借助具体情景,通过6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法则,初步了解这一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提高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与以前的教材编排有很大的不同,改变了过去通过单纯解答混合运算试题以达到掌握、记忆运算顺序的设计意图,将混合运算赋予了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通过解答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来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从而达到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尝试概括总结,直至掌握运用。

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对如何在现实情景中进行四则运算,如何把解决问题与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有机地结合作为着力点进行了研究。旨在通过对解决问题的思路交流汇报,使学生理解算式所表达的意义,初步体会“先乘除后加减”的合理性运算法则,并注意由具体特例向一般混合运算推广,最后总结、概括出四则运算法则的一般规律。

二、在准确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的例1例2是在学生已会计算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例3要使学生理解、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掌握加减两边可以同时计算的特例;例4是学习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并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我们认为例1、例2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而例3的教学任务有些重,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第一课时完成例1、例2的教学以及两步计算的二级混合运算顺序,第二课时完成“两边同时计算”的混合运算特例及例4的教学任务。这样教学不仅分散了例3的多个难点,同时能在第一课时中通过对比突出“先乘除、后加减”的教学重点,更能明确地帮助学生体会、理解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而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也能有足够的精力去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借助小括号的加入体会解决问题途径的多样性。

三、在学习活动中重视学法的指导和数学思维方法的渗透

第一课时我们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发现、总结规律的科学思维方式,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途径、并有意识地寻求依据来解释说明自己的思路的能力,在理解、掌握运算顺序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在第二课时中,我们有意识地增加了“数形结合”的思想。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线段图是以线段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大小,以线段之间的关系反映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发挥着其他手段、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低、中年级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更需要借助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化隐蔽为直观,数形结合,形象地提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启发、拓宽并优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增强判断的准确性,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这节课指导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来理解题里的数量关系,尤其是例4的第二种方法,学生对于这种方法很难理解,但通过画线段图及进一步观察、分析,学生就能较好地理解为什么先求差,实现对解题方法的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后期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1、例2以及例3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出同级运算和两级混合运算试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进行运算。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生:滑雪、打雪仗……)这是济南新开业的滑雪场(课件出示滑雪场图片)。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有关滑雪场的情况。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发现、总结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信息:滑雪场开业第一天上午有230人,中午有70人离去,又有150人到来。

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解答并指名板演:

①230-70=160(人);

160+150=310(人)。

②230-70+150=310(人)。

汇报交流:请列分步算式和综合算式的学生分别说说解答思路。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两者思路是相同的,只是第二位同学列出了一道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这样写比较简单。

师:由于数目越来越大,直接写出最后得数容易出错,如果我们把第一步的计算结果记录下来就不容易算错了。

(教学脱式书写格式,略)

2.出示信息:开业前三天共接待900人,照这样计算,5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你能根据信息列出综合算式并脱式计算吗?

指名板演:900÷3×5

=300×5

=1500(人)

师:请你给大家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生:我先算900÷3,再用它们的商乘5,因为必须先求出平均每天接待的人数才能算出5天的人数。

师:也就是说,这道乘除混合的算式你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做的。谁能说出15-8+11和40×3÷60的运算顺序?

生答略。

3.总结运算顺序。

师:观察这几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第1、3题中只有加、减法,第2、4题中只有乘除法。

生:我发现它们都是从左往右计算的。

师:在一道算式中,只有加减或者只有乘除,一般情况下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做。

(二)理解、总结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1.出示信息:

刚才有同学说想知道滑雪场的门票是多少钱,前两天我有两个朋友也去了滑雪场,看大屏幕:成人票一张60元,付给售票员200元买两张票,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列式计算,指名板演。)

200-60×2

=200-120

=80(元)

师:前几道题我们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为什么这道题先算后面的乘法呢?

生:因为我们必须先知道买两张票花了多少钱,才能再算出找回多少钱。

生:要想求出找回多少钱,必须在总钱数里去掉两张票的价钱,而不是减去一张票的价钱,所以要先算后边的乘法。

师:也就是说,这道题是求从200里减去60×2的积,差是多少,所以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对吗?

谁能说出53+7×8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生答略。

2.出示信息:

现在已经放假了,听说滑雪场对儿童还有优惠活动:成人票60元,儿童票半价。

师:如果你和妈妈一起去,一共花多少钱呢?请列式解答。

指名板演:①60÷2+60 ②60+60÷2

=30+60 =60+30

=90(元) =90(元)

第一位同学汇报思路:我是先算出儿童票多少钱,再加上成人票60元,求出一共花了多少元,所以我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第二位同学汇报思路:我跟她的想法一样,只是把60放到了前边,因为在加法中两个加数可以交换位置,但还是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师:也就是说在这个算式中,60必须与60÷2的商相加,因此不管这个除法放在哪儿,都要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3.总结规律。

师:仔细观察第二组算式,它们是按什么顺序计算的?这些算式与第一组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第一组的每道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而第二组的算式中加、减、乘、除法是混在一起的。

生:第二组算式都是先算乘法或除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在一道算式中,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一般情况下先乘除后加减。

三、反馈练习,巩固提高

直接说出先算什么:

①27÷3×7 ; ④54÷6÷9;

②45+8-23; ⑤28+120×8;

③203-135÷9; ⑥35+24+12。

这些题哪些是从左到右算的?剩下的两道题是按什么顺序做的?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板书课题),重点研究了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设计指导:常网)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例3、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两头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的算法,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总结完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借助线段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头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谁还记得,混合运算都有哪些运算规则?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大家最喜欢干什么?堆雪人、打雪仗、滑雪一定非常有趣,如果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喜欢参加吗?

为了更好地组织开展活动,我们要了解一下每个年级活动的项目、参加的人数以及分组的情况。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理解、掌握“两边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

1.出示信息;一、二年级组织堆雪人比赛,一年级有3组参加,每组8人,二年级由2组参加,每组10人,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师: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请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第一组:

8×3+10×2

生:我们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地看出,要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二年级分别有多少人。

生:一年级每组8人,有3组,二年级每组10人有2组,所以要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列式为:8×3+10×2。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我们也是这样列式的。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你们列出的是一个三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可这样的算式我们以前没有解答过,你们会算吗?在练习本上试着计算一下。

指两名学生板书:

①8×3+10×2 ②8×3+10×2

=24+10×2 =24+20

=24+20 =44(人)

=44(人)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在小组里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我们组觉得第一位同学做的对,即符合题的意思,也符合运算顺序,每一步都是先算乘、后算加,第二位同学两个乘法一起算,不合适。

生:我们觉得第二位同学的做法是对的,先同时求出一、二年级分别有多少人,再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同样既符合题意也符合“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规则啊。

生:我们也觉得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它不仅符合题目的意思和运算规则,结果正确,写起来还简便,我们觉得第二种方法是对的。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达成共识?第二种方法行不行?

生齐:行!

师:我也赞同大家的意见,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3.小练习。

(1)板书:15÷3+16÷26×4-18÷9

师:这两道题表示什么?在小组里说说。

(交流)

生:第一题表示15除以3的商加16除以2的商得多少。

生:表示2个商加起来是多少。

生:第二个算式表示4个6的积减去18除以9的商得多少。

师:大家说得很好,应该怎样算呢?试着做做。

(生独立计算,集体反馈,略)

(2)指名口答运算顺序:

9×3-25÷5;60÷5-3×3;75+5×8+23。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有两边是乘除法、中间是加减法的算式,我们才可以将两边乘除法同时计算。

(二)理解、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则

1.出示信息:三、四年级同学准备举行扔雪球比赛,三年级的有24人参加,四年级有36人参加,如果每6人分一组,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分几组?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请你先画图,再列式解答。

2.反馈学生作业。

36÷6-24÷6

=6-4

=2(组)

师:他的想法大家能看懂吗?要求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分几组?必须先求什么?(生答略)

师:仔细看看分析图,这道题你还有别的解法吗?

生:还可以这样算:(36-24)÷6。

师: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四年级的前半部分跟三年级的人数一样多,所以我们可以不用管,只看看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多出的人数中有几个6就行了。

师:他的想法对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生:我们必须先求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才能再除以6,所以要加小括号。

师:如果不加小括号36-24÷6行不行?

生:这样不行,这样就不符合我们刚才的想法了,只有加上括号改变它的运算顺序才能算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也就是先求差。

师:我们在低年级就知道加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板书:3+2×4)这道题应先算什么?要想先算加法怎么办?(红笔加上括号)

3.完善法则。

师:看看我们前边归纳的运算规则,只有这两条够吗?还需要补充什么吗?

生:应该加上“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前边两条也应该加上“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三、练习(机动)

四、全课总结

师: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的试题时,都有哪些运算规则?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篇八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带两个班数学,一班28人,二班28人。大部分学生基础较好,学习自觉性高,其中一班在上学期市教育局组织的统一质量监测中成绩名列前茅,二班的成绩较低一些,但也居全市前列。但仍有个别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太好,基础较差!学习散慢,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习惯也不好。像宁浩、王鹏、马平等。其中张家旺、马鑫、马凯玉、罗依杰这些同学学习成绩优异,思维灵活,对待问题常常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但也有个别同学如:一班的王潇、王苗、宗文丽等这几个同学,其理解能力稍差,做题的速度也慢,加之在家里娇生惯养,稍对他们严厉些,就找借口不到学校。学习成绩只能在及格的边缘徘徊,学习习惯还未形成。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这块内容中安排了两部分的内容:数的认识和运算、式与方程。其中第一部分包括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倍数和因数;第二部分内容安排了一个单元――用字母表示数。

本册教材在“空间与图形”中用了四个单元,分三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升与毫升;第二部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第三部分:图形的对称、平移与旋转。

本册教材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安排了单式和复式统计表的学习,由方块图形到条形图、由一格表示一个单位到一格表示多个单位,逐步安排用单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在此基础上教学单式折线统计图。

本册教材还安排了四次实践活动,分别是“美妙的杯琴”、“我们去春游”、“图案的欣赏与设计”、“了解我们的生存空间”。

三、教学目标要求

1、使学生联系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的简便算法,掌握几百乘几十、几百乘几十几(不进位)和几百几十乘几十(不进位)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使学生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联系生活实际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并进行表达和交流;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发现并认识三角形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底和高,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以及等腰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4、使学生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顺序,认识中括号,能正确进行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计算。在认识和理解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数学思考能力。

5、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或梯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底、高,能正确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使学生经历对几种事物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过程,初步发现简单搭配和排列现象中的规律,能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7、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8、使学生学会用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能画出一些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沿水平和竖直方向连续平移两次,把简单图形旋转90度。

9、使学生经历探索数(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认识倍数和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以及10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因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知道奇数和偶数、素数和合数。

10、使学生借助计算器的计算,探索并掌握积的一些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能够将这些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画直观示意图、线段图等方法整理相关信息,能借助所画的只管图或线段图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确定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12、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条形统计图或折线统计图直观地表示相应的数据,并能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13、使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和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会简化形如“ax±bx”的式子。

四、教学措施

1 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

2 结合生活实际,合理组织教材,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

3 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 重视过程,激励参与

数学教学要反对“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病。现代教学要求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能力的形成必须依赖于教学过程,特别是看学生有无积极地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也不该经常以优秀学生的理解来代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过程。

5 承认差异,注意教法,面向全体。

教学不能无视差异,搞一刀切。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能逐步缩小。我们要承认学生的不同层次,并针对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要注意照顾中差生,使中差生能参与课堂的学习过程,课堂练习时,要注意对中差生辅导。对优秀生也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才能设计一些“聪明题”、“多练题”让他们更好地发展。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的方法,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6 善用评价语言,激励学生主动发展

以热切的激励,发挥学生的激励功能,在课堂上一方面要对优秀反馈信息的激励,另一方面是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的激励。以明确的导向,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教师在课堂上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巧用、善用主人语言,理解尊重学生,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四、奋斗目标

力争让现有成绩稳定下来,争取在市级和中心小学级质量监测中进入奖励名次。

则运算教案 篇九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混合运算的意义,培养学生迁移,类推和归纳,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理解和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说一说下列各题的运算顺序:

112+8-13 16-4+21 24-(18+3)

2.师指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

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顺序相同。

二、探究新知。

新课导入:这节课,我们学习新的内容——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板书课题: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一)教学例1(没有括号的算式计算方法)

【演示课件“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导学释疑,合作探究:

1.出示例1:

学生汇报:

(1) 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例1内容。

(2) 问题1:森林部分比草地部分的几分之几?书中的森林部分指的是什么?怎样列式?

(3) 对于分步通分和一次通分你更喜欢哪一种?

(4) 问题2“裸露地面”储存的地下水是降水量的几分之几?书中把什么看作单位“1”?7/20是什么意思?

(5) 列式后比较良种方法有什么不同?带小括号的分数在混合运算中该怎样计算?

2. 小结: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与整数加减的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也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有小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的。

3. 质疑

三、巩固练习

1. 基本题:

完成118页“做一做”

第120页练习二十三的1----4题。

2. 拓展练习:

大屏幕。

则运算教案 篇十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练习本

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 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 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 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 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 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 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四则运算》教案 第十一篇

一、教材分析

本册四年级数学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更大的数、乘法、除法、生活中的负数、线与角、图形的变换、方向与位置统计等教学内容。

1、第一单元"认识更大的数"。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

2、第三单元"乘法"。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一些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认识计算器以及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第五单元"除法"。本单元的学习是小学阶段整数运算的最后一个章节内容。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位数除以整十数,三位数除以两位数,速度、时间与路程的数量关系,探索商的运算规律以及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第七单元"生活中的负数"。本单元主要是使学生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负数,对此学生已经积累了比较多的生活经验。

5、第二单元"线与角"。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主要有:直线、线段、射线的认识,平行线与垂线的认识,平角、周角的认识,以及用量角器量角与画角。

6、第四单元"图形的变换"。在第一学段的学习中,学生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作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本单元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体会一个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平移,可以设计出一个美丽图案。

7、第六单元"方向与位置"。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根据方向(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第一学段中,学生已经认识了8个方向和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而本单元的学习则又是第一学段学习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8、第八单元"统计"。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从中年级迈向高年级,他们的思维已经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较以前上升了一个层次,已经会用归纳概括的方法认识事物及解决问题,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学知识,为学好本册教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段的学习方法,师生之间也由陌生到熟悉。大部分学生学习常规好,喜欢学习数学,对所学知识掌握较好,并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是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

三、教学目标

1、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2、学生将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估计;掌握计算器的运用方法,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3、学生将理解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地计算;在实际情境中,理解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探索商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初步掌握探索的方法,并能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体会中括号运用在计算中的必要性,并能正确计算带有中括号的三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4、学生能认识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5、学生将能识别直线、线段与射线,会用字母表示直线、线段与射线;认识平面上的平行线和垂线,能用三角尺画平行线、垂线,知道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理解平角、周角;会用量角器量(画)指定度数的角。

6、学生将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变换制作美丽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能在方格纸上进行图形变换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变换中的平移或旋转的过程。

7、学生将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物体位置;在具体的情境中,用方向和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

8、学生将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并进一步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的实际意义,并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复式统计图;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能从折线统计图上预测事物变化的趋势。

运算教学设计 第十二篇

教学内容:

P58、59

教学目标:

1、能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题。

2、根据文字计算题,选择正确的算式。

3、结合树状算图,用逆推的思想探索文字计算题的结构。

4、运用树状算图,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分析数量关系时,采用树状算图来展示逆推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文字题的问题出发,用逆推的思想分析文字题的结构,提高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口答一步计算文字题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90乘90加上90,结果是多少?(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题意)(可以先讨论找到等量关系)

(2)反馈:先想什么?再想什么?数量关系是什么?

(板书:90?和=积或积+ 90=和)

(3)问:积怎么求,和怎么求?根据题意你能画出树状算图,列出综合算式并计算出结果吗??(集体练习)

汇报出示:90×(90+90) 90×90+90

=90×180 =8100+90

=16200 =8190

(4)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

2、小结,揭示课题

3、试一试:(口答)

(1)650减去34乘15的积,差是多少?

(2)320减去68的差除以4,是多少?

二、继续探索

1、出示:先比较下面两题的区别,再画树状算图。

①23除1058的商减去46,差是多少?

②23除1058减去46的差,商是多少?

(1)问:这两题要注意哪个字?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讨论)

(2)在练习纸上可以先画出树状算图,再列综合式(不计算)。(集体练习)

2、汇报出示:

1058÷46-23 (1058–46 )÷23

问:第二题为什么加括号?

3、小结: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了两步计算文字题的计算方法,在解答两步计算文字题时,可以从问题出发分析数量关系,通过逆推的方法用树状图表示出计算顺序,然后列出综合式,最后还要再检查,先将所列的算式用数学的语言读一读,与原题比较一下,计算顺序是否一致。

三、课内练习

1、选择题

(1) 400除以23减去15的差,商是多少?算式是( B )

A、400÷25-15 B、400÷(25-15) C、(25-15)÷400

(2) 40个25的和比45乘8的积大多少?算式是( A )

A、40×25-45×8 B、(40+25)-45×8 C、45×8-40×25

问:为什么这样选?

2、(1)说出下列各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0÷(20-2)×5

360÷(20-2×5)

360÷20-2×5

(2)找朋友,他们的朋友分别是谁?用线连一连。(书P59)

360÷(20-2)×5 360除以20的商减去2乘5的积,差是多少?

360÷(20-2×5) 360除以20减去2的差,所得的商再乘5,积是多少?

360÷20-2×5 20减去2乘5的积所得的差除360,商是多少?

(3)集体练习,反馈。

3、只列式不计算。(练习纸)

(1)72与16的和,除128与40的差,结果是多少?

(2)203减去650除以25的商,所得的差乘5,积是多少?

4、拓展题:(练习纸)

一个数与16的积减去34,所得的差除以15,商是18,求这个数。

四、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在解答文字题的时候,我们可以从问题出发想最后一步要求的是什么,并且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如“除”、“去除”、“被…除”等,还可以借助数状算图进行计算。

五、课后作业:用下面的卡片编题,并列式计算。

2个50相加的和2个10相乘的积除100

除以商是多少?

讨论:比一比,哪一组编得多。

板书设计:三步计算式题

90×和=积积+90=和

90×(90+90) 90×90+90

=90×180 =8100+90

=16200 =8190

则运算教案 第十三篇

(一)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 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 “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 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1.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1. 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1)71-44+85

=27+85

=113(人)

71-44表示中午44人离去后还剩多少人,在加上到来的85人,就是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

(2)987÷3×6 6÷3×987

=329×6 =2×987

=1974(人) =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情景编题。a加减混合。乘车时的上下车问题,图书馆的借书还书问题,b速度、单价、工作效率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2)p5/做一做1、2

三、小结

学生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汇报。

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报选择性地板书。(尤其是关于运算顺序的)

运算顺序为已有知识基础,让学生进行回忆概括。

四、作业

p8/1—4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一)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

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72-44+85 (1)987÷3×6 (2)6÷3×987

=27+85 =329×6 =2×987

=113(人) =1974(人) =1974(人)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

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p6/例3 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就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例3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出示例4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1)270÷30-180÷30

=9-6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2)(270-180)÷30

=90÷30

=3(名)

270-180算出下午比上午多出游人多少人,再除以30就算出了下午要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 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 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 (2)24×2+24÷2 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24+24+12 =48+12 (1)270÷30-180÷30 (2)(270-180)÷30

=48+12 =60(元) =9-6 =90÷30

=60(元) =3(名) =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面的。

课后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 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 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前面我们学习了几种不同的四则运算,你们还记得吗?谁能说说你在前面都学会了哪些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p14—15/2、3、5—7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 (2)42+6×12-4 运算顺序:

=42+6×8 =42+72-4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 =114-4 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 =110 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p13/例6(0的运算)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0不能做除数及原因。

教学过程:

一、口算引入

快速口算

出示:

(1)100+0=

(2)0+568=

(3)0×78=

(4)154-0=

(5)0÷23=

(6)128-128=

(7)0÷76=

(8)235+0=

(9)99-0=

(10)49-49=

(11)0+319=

(12)0×29=

二、新授

将上面的口算进行分类

请你们根据分类的结果说一说关于0的运算都有哪些。

学生分类后进行概括总结关于0的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关于0的运算你还有什么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学生提出0是否可以做除数。

小组讨论:0能否做除数?全班辩论。各自讲明自己的理由。

教师小结:0不能做除数。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小结

学生小结关于0的运算应该注意的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四、作业

p15—16/8—13

板书设计:

关于“0”的运算

100+0=100 235+0=235 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 0能否做除数?

0+319=319 0+568=568 0不能做除数。

99-0=99 154-0=154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0×29=0 0×78=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还得0。

0÷76=0 0÷23=0 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

49-49=0 128-128=0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四则运算教案(二)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 教学目标:

1、 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 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 教具、学具准备:主题图 练习本

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 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 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 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 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 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 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 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

运算教案 第十四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2——5页

一、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一、二级运算单列式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

2、培养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教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同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发现并总结概括出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三、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练习本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冬天你最喜欢什么运动?(堆雪人、打雪仗、滑冰、滑雪)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认识有关滑冰场情况。(出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认真观察图。

根据主题图和提示提出问题。

1、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引导学生回顾和本节内容相关的旧知识。

2、出示信息,多媒体展示问题。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1)天山滑雪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雪?

a: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下午有多少人?

生:滑雪场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能有什么解决办法?

师:引导学生交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b: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列算式,然后求解,师生共同总结。

c:表扬表现积极的学生,多媒体展示问题二:“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d:请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然后相互讨论。

e:强调算式的多样化,帮助学生理解。例如:问题二中算式987÷3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再乘以6表示6天总共接待的人数,他们的现实意义是相同的,所以两种算法都是正确的。

3、结运算规律,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4、请学生做书中的小练习。

(三) 总结与反思,布置思考题

1、检查学生练习情况,请同学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再做适当补充。

2、教师进一步强调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并谈谈收获和体会。

3、布置思考题及课后作业。

思考题:如果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法,应如何计算?

课后作业:练习一第1、2、5题

运算教学设计 第十五篇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25-126页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良好的检验意识和习惯,认真地审题,正确地进行口算、笔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认真做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深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熟练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和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培养学生良好计算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难点:

会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方法:

教法:质疑引导,组织练习;学法:小组合作,独立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同学们,我们要想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且能够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就必须要牢固掌握哪些知?(必须掌握好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请积极举手说一说想起了哪些知识点?看谁想得多?

教师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然后指出上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用一个知识结构图描述上述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复习状态。)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情况。

请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各小组建构的知识网络图。

3、师生共同分析建构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保罗更多相关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让每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讨论构建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一)、复习小数四则运算。

1.出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律,即都满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小数的加减法需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必须将两个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才能相加减。

4.同学们,要想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做到什么?

教师讲明:首先要认真细心地进行审题,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要进行检验。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检验呢?

师(出示教科书第125页第4题):请同学们看这一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

这一题正确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师生交流。

6、出示练习题

计算并且验算。

7.83+1.6780×6.4

6.12—3.581435÷35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检验。

集体订正。

7.出示:4000÷25一13×12

64一(7.2+5.9)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属于什么运算?指名学生回答。

那么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

师小结: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上面两题。

8、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使学生巩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还注意了复习验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习惯。)

(二)、复习运算定律。

1、复习运算定律。

我们学过那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怎样用字母表示出这些运算定律?

指名学生回答。

利用运算定律有什么好处?

(使运算简便)。

2、出示练习二十一第7题。

请同学们根据正确的运算定律进行填空。

你是怎样填的?是根据什么运算定律填的?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3、用简便方法计算。

312×4十188×4101×87

135×50×225×33×4

学生独立完成。

集体交流,让学生说出根据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运算。

4、完成练习二十一第5题。

题目中的图给我们绘出了太阳系的几大行星,请同学们说一说有哪几大行星?

学生观察回答。

看了这个图,你想到了什么问题?

教科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数据表,表中的数据是各个行星和太阳的距离。根据这个表格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同学们想办法计算出你的问题的答案。

5、完成练习二十一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说明题意,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的练习题复习学过的几种常用的简便运算的方法,并让学生说明进行简便运算时运用了哪些运算定律,这样更加巩固了运算定律的运用。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教师下发作业纸,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题目如下:

1、运算下列各题,怎样计算简便就怎样计算。

36+95+74+105188×35-188×34

67÷2.5÷0.04

0.32×12.5×250

5+13.7+45+6.3+50

2、填空。

6020千克=()吨()千克

5千米9米=()米

350分=()时()分

560000平方米=()公顷

3、水果店运来一批水果,苹果23筐,梨27筐,每筐水果重37千克,一共重多少千克?

学生完成后,进行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检测的情况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独立完成三个题目,自我评价,自我鉴定,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教师根据检测情况进行总结,使学生知道哪些知识已经掌握,哪些知识还有待加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

熟记顺序

四则混合运算认真审题保证正确率

进行检验

加法交换律

加法结合律

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使运算简便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教学反思:

通过复习整理使学生进一步深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正确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以上这15篇四则运算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四则运算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