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文章除了一些具体的事情外,课文中还有更多的词表达出了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写作枣核教案,快回答整理分享了13篇《枣核》教案。
《枣核》公开课教案 篇一
[教学目的]
1、理解枣核在文中的线索作用。
2、学习本文选材具体,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学习本文围绕枣核设置悬念,使文章起伏跌宕的结构方法;
4、体会海外华人的思乡心态,培养热爱自己民族和故乡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本文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难点:理解作者通过选用细小的生活材料,曲折地表达一个有深刻意义的中心思想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学期我们都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让我们一起来试试。
(播放多媒体课件:歌曲《我的中国心》,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思想爱国)
那么,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海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
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
二、初读枣核,认字识词
1、指名朗读课文(生齐读同窗的话,其余师读,配乐)。
要求:
(1)划出文中你认为应该积累的词语;
(2)思考:文章写了什么故事?读了这篇文章,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对这篇文章如何理解?
2、词语积累:
三、读懂枣核(师设计四项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阅读方法。)
(1)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友人托我带几颗生枣核,用以在花园试种一下的事。
(2)找中心句。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3)课文中多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板书)
请生围绕枣核这一线索来概括全文的结构:( )枣核-( )枣核—( )枣核—( )枣核。思考线索的作用。
(师点明线索的作用;引导学生明白:读书时把握住文章的线索,用助于阅读理解。)
(4)这不仅是几颗深情的枣核,也是构思别致的枣核。想一想,将文章结构改为“话枣核、索枣核、得枣核、议枣核”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全篇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摇曳多姿,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使结构更精巧。
四、体悟情感
(1)这位华裔老人为什么要种枣树呢?而且不是就地取材,却是让老同学千里迢迢从中国带来枣核试种?她到底为什么要种枣树呢
明确:因为她想用几颗来自故乡的枣核种出枣树来寄托思乡之情。
(2)从哪些描写中可看出他思乡呢?齐读第七段后找关键句。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语言)
“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心理)
栽杨柳、养睡莲、堆假山,还想种枣树。(动作)
(3)老人的花园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不辞辛劳,不嫌麻烦呢?再者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有必要,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
(4)作者想借枣核表达怎样的意思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学生勾画、批注)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教师: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
五、学习写法
1、思考:这篇文章,表现的是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为什么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做了?
(1)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2)从结构上看,枣核是本文叙事线索。
(3)从写法上看,是以小见大。
师小结:感受生活,要由表及里,做深入思考;反映生活,要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俗话说,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我们要学习这种小中见大的写法。
2、“思乡之情”是一种情感,一种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东西,可在作者的笔下,美籍华人的这种感情是那么可触可感,生动感人,你认为主要妙在何处?
中国化的景物
简洁质朴的语言
六、拓展延伸
思乡爱国一直是人类众多美好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优美的诗篇,我们在课外还读到哪些思乡爱国的作品?(《乡愁》、《月之故乡》、《绿叶对根的情意》等)
七、布置作业
风烛残年的美籍华人要了几颗枣核,想把它们种在自己的花园里,以解思乡之情。我们相信它们一定会茁壮地成长。试想一下,在这些枣树下将发生怎样的故事?
请发挥想象,以《枣树下的故事》为题,写一篇300字的作文。
教学反思:导入中的歌曲《我的中国心》,很好地将学生带入思乡爱国的情感之中。课堂容量过大,故显得仓促,亦缺少恰当的衔接,过渡不够自然。
《枣核》教案 篇二
枣核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把握本文的叙事线索
体会课文通过朴实的叙事来表现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理解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海外华人对故土深切依恋的感情
教学重点: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教学难点:品味课文饱含深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一教时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我的中国心》)
正如歌词中所唱,洋装所以、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爱国情怀,大家在电视上看过海峡两岸的亲人相团聚的场面吗?那是怎样的激动人心!今天我们一起随作者带着枣核走进海外华人的心中!
介绍作者:
萧乾(1910-1999),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蹊跷 山坳 胡同 揣
掀起 镶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国籍
2.生读课文,画出与枣核有关的句子,思考全文的线索是:
【索枣核——见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二.深入探究
画出文中能够表现老人思乡的句子【再三托付我为她带几颗生枣核】
【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她托在掌心,想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着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也许是没 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
【第八九小节】
【她告诉我……在北海泛舟的日子】
三.拓展延伸
1.从文中找出句子证明:思乡之情会随着生活条件的优越、年龄增长而淡忘吗?
【沿途美丽的风光,优越的家庭条件】
【朋友不好意思】
【年纪越大,思乡越切】2.朋友是通过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 思乡之情的?
【栽垂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北海泛舟的情景、打算种家乡的枣树】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朋友是常居海外,当因为种种原因(上学、探亲、旅游等)而离家之后,时间稍长一点,你会有什么感受?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呢?】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四.学法探究
1.本文表现的是海外华人的浓浓思乡之情,这是个大主题,但为何却以几颗普通、平常的'枣核命题呢?
【从内容上看,枣核形象生动地寄托了思乡之情。
从结构上看,枣核又是本文叙事线索。
从写法上看,以小(枣核)写大(思乡之情)。】
2.现在我们知道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几颗枣核的真正原因了吧。文章的谜底一开始就交代了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3.友人对祖国的思念,主要是通过枣核及文中重点字词表现出来的,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特点:
【用词精当,线索清晰】
五.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的《同步导学》。
六.结束语
祖国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家乡更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一根弦,轻轻拨动,思乡之情满心间。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背景歌曲《我的中国心》)
附板书:
枣核
﹙萧乾
字词注音
易写错的字:
蹊跷 山坳 揣镶 嵌 衣兜 嫣红 玛瑙
线索:枣核(索-见-话-议)
主题:海外华人的爱国思乡之情!
《枣核》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分析
《枣核》是当代著名作家萧乾表现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美文,《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文章紧紧扣住思乡这一主题,以"枣核"为线索,一一记述了友人的思乡之情之恋之举,写友人"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描写友人在异国他乡居住地精心设计修造"北海"的情景。所有的这一切都写得那么真切,那么精巧,无一句华丽的辞藻,却把这位友人依恋故土之心写得那么细致,那么深刻,感人肺腑。作者选材独具慧眼,裁剪精当,表现了深邃感人的主题:"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编者将其安排在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爱国情怀单元,本单元主要是让学生倾听爱国主义的赞歌,感受志士仁人的爱国情怀,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本文旨在让学生了解作品叙述的具体事件,倾听海外游子的爱国心声,进而引发学生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情思。同时学习写人记事的方法:剪裁精当,结构精巧。
学情预估
由于八年级学生缺乏特定的情感体验,所以难以理解所谓的"游子心境",教师宜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体验,进而联系课文中同窗思乡的心理活动和表达思乡心切的独特方式来体会海外游子的心境:身处异国他乡,心恋故国故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是学生了解设计悬念的巧妙构思。
2.把握本文明晰的线索,
3.通过理解重点语句进而明白富有含义的词语中透出的拳拳爱国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枣核这一线索来带动全篇。通过引导学生品味文章重点语句,对其精神实质加以理解,进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理解文章主题之目的。整体感知,明确主人公在枣核上所寄托的思乡之情,找出有意义的、难以理解的语句;品读课文,明确重点语句的含义,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能力迁移,培养发散思维和联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它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思念和热爱。通过学习本文,是学生从小事、小文章中发现爱国这个大主题,倾听到爱国华侨爱国主义的心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我们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把握构思上的特点即设置悬念,把握文章思家恋国这一爱国主义主题。
二、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一些重点词语的字面意思,联系具体语境,体味和推敲他们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突破
由全文结构入手,理清文章结构,发现构思上的特点;通过对人物语言等的分析,发现海外游子对几颗生枣核的盼望与爱惜,进而把握爱国之情。对个别难懂的句子,以分组讨论等形式,发现其内在的意义和感情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单元主题
"即使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谁怜爱国千行泪""一寸山河一寸金"从古到今,多少仁人志士用各种方式倾诉着崇高的爱国情感,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凯歌,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走进第二单元"爱国主义"篇章,感受先驱们的爱国情怀。
二、导入课题
老师先来朗诵一首诗,有知道的同学一起来。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光如水的夜晚,使人难以压抑思乡之情,仰天望月,对着月亮倾诉者自己深切的思乡之情。有这么一个人,他用不同无言文字的方式寄托着同样的思乡之情,教案《《枣核》教学设计与反思》。好!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走进现代作家萧乾的《枣核》,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
三、整体感知
课文老师已经布置让同学们预习了,现在就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朗读课文或其中的段落,完成两个任务:1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感情?2圈画出生字新词。
同窗离开故乡50年,在美国家庭,事业都如意的情况下,托"我"捎带几颗生枣核试种,表现了身在异国,心恋故土之情。
四、研读课文
课题是《枣核》请同学们思考:作者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板书: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课文一开始,我们不免产生疑问:这位远在大洋彼岸的同窗,为什么再三托付"我"带几颗生枣核呢?用途蹊跷,这是一个悬念。刚见面,分手半个世纪的同窗好友,竟来不及寒暄一阵劈头就问作者索要枣核,得到后,竟如获至宝。令人一头雾水,这是悬念之二。由于好奇心的驱使,作者忍不住探问究竟,但同窗由于作者玩起了"太极推拿大法",更令人摸不着头脑,这是悬念之三。只到后来,参观了同窗小院以及他家的北海后,揭开了悬念。原来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文章的主旨便在作者情感起伏中得到了强有力的表现。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像这样层层设疑,最后拨云见日的手法就是设置悬念,本文构思巧设悬念,吊足了作者的胃口,读到最后才知道,要枣核是为了试种枣树,以解乡愁啊!
五、难点探究
读到此,我相信大家对课文内容大致以了解。
1、第七自然段中有这些内容:有人家庭事业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可心里总像缺点什么,也许是我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老人到底缺什么呢?照常理说,越是家庭事业如意,越是无忧无虑,心情越是呀!游子缺的是故乡的温暖,游子心境无法填补的缺憾是优越条件,优美环境,高度物质生活无法取代的乡土乡恋呀!正如友人所说"是改了国籍,也不等于改了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现在,友人还时时沉寂在"我家的北海之中",思乡爱国之情深切感人,些家庭事业、经济更反衬出美籍华人朋友思乡之苦之切。
2、有人说:"几颗枣核,作者就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种枣树的人已是风烛残年,到哪一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所以根本没有种枣树的必要。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分析。能不能看到枣树长大,友人一点也不在乎。她种枣树是为了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只是借枣树来寄托他的感情,消除一点愁绪而已。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你们不觉得乡愁就是这样。种枣树也好,堆北海也罢,甚至可以坐飞机回几次乡,还有许许多多的方式,却只是一种寄托。游子对故乡的思恋又哪里是几颗枣核,几次回乡能够化解得了的,更何况"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依恋故土"的。所以试种枣树是为了慰藉思乡之情。枣核是小,可它是凝聚乡情的感情线索。这种写法叫做"以小见大"。
六、深情总结。
读完本文,久别故园的海外赤子的桑梓恋使我们动容,让我们震撼。虽然我们不能与美籍华人朋友面对面交流,但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电子贺卡等捎去我们的祝福。封面老师已设计好了:一轮明月高照,一株枣树枝繁叶茂。请同学们将读完这篇文章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作为网页祝福感言送给他,让海外游子倾听来自故园的美妙乡音吧!例如:你是这棵树上的一叶碧绿,由浓浓的乡情染成这一树思乡的情愫啊,是永远不会老去的乡愁。
《枣核》教案 篇四
【教学重点】
1.理解海外游子深切的思乡之情,认识这种感情是人类的一种崇高情感,《枣核》教案2。2.借助于上下文推断词语的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我的中国心》导入。
教师:上一学期我们一起学习了《歌词三首》,其中有一首《我的中国心》,大家还记得吗?这首歌很多同学应该都会唱的,会唱的同学一起来试试啊(全班齐唱)
这首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学生回答后强调)这首诗表达的是思念祖国、思念家乡的感情。如果一个人离开家乡很久,又很远,时间的流逝、高山大河的阻隔,会磨灭他的这种思乡之情吗?——这,就是萧乾先生在《枣核》里所要告诉我们的。(板书:课题,作者)
二、熟悉课文,认字识词。
1.教师:请同学朗读这篇课文。
2.教师:正音(学生回答)
三、理清课文线索、结构。
1.教师: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学生再默读课文后回答]
明确:课文中有三处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这三处分别是:第一段,带枣核;第三段、托(枣核)在掌心;第七段,种枣树。[板书:带枣核、托在掌心、种枣树] 由此可见,“枣核”是这篇文章的线索
围绕枣核,文章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索枣核、得枣核、话枣核、议枣核)
四、分析思乡的心理活动,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枣核》教案2》。
1.教师: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他想做什么呢?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学生回答,教师点拨)这位友人想在自己的家园中种下一颗枣树——因为他思念家乡。
2.教师: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齐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明确:第七自然段中“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胡同枣树”等词语就集中表达了这种思乡之情。[板书: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想厂甸、想隆福寺、想旧历年、想枣树]
3.教师:除了这些词、句外,课文前几段中还有没有表达这种思乡之情的词语?
殷切(第三段) 劈头(第七段)
(引导学生体会)
4.教师小结:通过老人这番朴实的话语,通过作者这些朴实的描写,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老人在想家了。真是:朴实的话语,浓浓的乡情。[板书:抒发殷殷思乡之情]
五、分析思乡的表达方式。
1.教师:我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座的同学,有哪些或者因为探亲、旅游等原因而离开过家的'?
(调动学生去体验老人的感情)离开家后,时间稍长一点,会有什么感受?你会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2.教师:我们看看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他做了些什么?他还急切地想做什么?
(学生齐读8——10段后讨论)
3.教师:(学生回答后归纳)这位老人亲手栽了垂杨柳、种了睡莲、堆叠了假山,还想再种下枣树。[板书:栽杨柳、种睡莲、堆假山、种枣树]
4.教师:我不知细心的同学有没有发现老人把垂柳栽在什么地方?睡莲池修在什么位置?北海是怎样堆叠起来的?
明确:垂柳——花园的台阶两旁
睡莲池——草坪中央
北海——挑选、买下、拉回、堆砌
5.教师小结:老人的花园里既有垂柳、睡莲,还有北海,还即将种下枣树,老人何以这样不辞辛苦,不嫌麻烦?而且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到哪年才能看到枣树长大?有种枣树的必要吗?
明确:老人是把思乡的感情寄托在这些事物上,寄托在这几颗看来普通平常的枣核上,真是满园景色,满园乡情——这就是老人表达思乡之情的独特的方式。[板书:寄托切切思乡之意]
六.总结
《枣核》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从质朴而富于抒情色彩的语言中体会海外华人依恋故土的民族感情;(重点)
2、学习用枣核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方法;(重点、难点)
3、体会以小见大,借物抒情的写法;(重点、难点)
4、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深刻含义。(难点)
教学思路:
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原名萧秉乾,曾用名萧若萍。毕业于燕京大学新闻系。二战期间,曾作为《大公报》的记者,奔波在西欧反法西斯战场上,创作了许多优秀的特写报道。主要作品集有:《篱下集》、《栗子》、《 人生采访》等。著作选编为《萧乾选集》(六卷本)。
悬念:在文学作品中故意设置“疑问”或矛盾冲突,造成并维持读者期待、关切的心情的方法。
期待是一种艺术享受。作者一旦把矛盾摆在读者面前,他们就会对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变化产生期待的心理。期待心理是悬念的实质,因此,悬念的设置要尽量早,而其消释则宜尽量晚些。
读者明确感到问题的存在,但对后事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是悬念设置的条件。
(一)走进课本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① 用拇指掐着别的指头来计算。 ( )
② 比喻老年人所剩的日子不多了,随时会死去。 ( )
③ 故意地玩弄花招,使人莫测高深。 ( )
3、找出一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
故弄悬虚 ( )风烛残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茶( )
姹紫焉红( )感慨良深( )不约而同( )再接再励( )
4、在“枣核”前加一个合适的修饰语,说说你加这个词语的理由。
一颗 的枣核。
(二)合作、探究
活动一:课文的题目是《枣核》,请同学们看看课文中有哪些地方直接写到枣核或与枣核有关的事? 活动二: 这位友人不远万里,再三托付“我”带去几颗普通的枣核,她想做什么呢?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活动三:那么,我们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位老人思念故乡呢?(读第七自然段后找关键字词、句) 活动四:这位老人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她做了些什么?(读8——10段后回答)
活动五:课文语言很有情感,请找出一处加以赏析。
如:
1. 她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
2.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你就明白啦!”
(三)巩固、拓展延伸
1、除了文中提及的通过布置家乡味道的环境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外,你认为海外游子还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寄托爱国思乡之情呢?
2、古往今来,我们人类有着许多崇高而美好的情感,思乡爱国是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在这方面,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宝库给我们保留了众多的优美诗篇,请同学们联想一下:在我们课内外还读到过哪些表现思乡爱国这一主题的作品?
教学后反思:
在美国新泽西州郊外的一幢白色的房子里,每天黄昏,她总是百无聊赖地站在窗前眺望远方。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棕色的山峦映衬着暗蓝的天。屋里响着的中国古典音乐,如流水般淌在她的心里。她预感今晚又将梦见中国。自从移居美国后,晚上做梦常常回到故乡,和父母、朋友们在一起。这样多少可以缓解思乡的情绪。
夜幕降临时,先生问她今晚吃什么,她决定自己动手做。她实在厌倦了那些美国的食物:牛排、猪排、火鸡和厚厚的番茄酱……
美国人吃起肉来兴致勃勃,并不断和朋友、亲戚交流食谱,获得新的口味。他们“憎恨”蔬菜,也不知道如何烹调,总是把蔬菜放在一大锅清水里煮半个小时,最后加进一块黄油,连盐也不放。
她总算是幸运的。她在美国的家舒适宽敞,上下三层,屋外有开阔的阳台,花园里她先生亲手栽种的苹果树和樱桃树,环绕在碧蓝的游泳池旁。那是一个美国人一生的梦想和奋斗的目标。
虽然如此,她感到美国人并不比中国人幸福。他们一生都在承受压力和竞争,连、睡梦中都无法放松。她想起有一天她先生的感慨:“你知道我想念中国的是什么吗?那里的人们的轻松自如和那些令人激动的变化,那里的活力!别担心,我们会回去!”
是的,她相信他们会回去!
《枣核》教案 篇六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1)指名读,齐读。
(2)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3.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2)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板书设计:
28.枣核
名字来历
勤快能干
救出牲口
顺利脱险
《枣核》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感受人物思乡恋土的思想感情,引发爱家报国的情思。
教学重点: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达。
教学难点:
认识课文设置悬念的构思特点。
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课文写作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导入。围绕标题提出两个问题。
1、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想知道什么?
2、看到“枣核”这一标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生字词在文中圈出来,借助工具书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证读前预设,交流互补。
3、教师归纳。
(1)概述故事,枣核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
(2)枣核的用途是慰藉思乡之情。
(3)以枣核为题,既表明了文章的线索,又揭示了思乡的主题。
三、再读课文
讨论“几枚小小的枣核,就能充分的表达美籍华人朋友的浓浓的思乡之情吗?”
学生阅读后探究讨论,终于达成共识:美籍华人朋友对故乡枣核的珍视可以看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在美国生活如此富有,还想着故乡,也能看这种情感;还有自己亲自建造故乡模样的“北海”,也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三读课文,归纳课文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确。
1、以小见大、以物传情。
作者借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将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融化在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细节中。烘托手法。
2、反衬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惜笔墨,写“同窗”在美国的居住环境的美丽(“一片嫣红”、“定会有枫城之称”等);写“同窗”生活条件的现代、优越(“三层小楼”、“车库门……自动开启”、“后花园”);写“同窗”全家事业有成(“老伴儿在研究所做营养试验”、儿子在潜艇当总机械长、女儿在哈弗教书),但仍感不足,“年纪越大,思乡越切”。显然,课文以对“同窗”生活情况的介绍为背景,烘托了她强烈的思乡之心,爱国之情,突显了故土、祖国在她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五、齐读末节,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学生简介课文写作背景及作者,并归结全文
1、有关背景及作者。
2、有关主题。
3、设置悬念。
4、有关以小见大,以物传情,及烘托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要求搜集、摘抄、表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歌词并作一点点评。
2、语言积累。收集整理鉴赏本课好词佳句。
《枣核》教案 篇八
一、学习目标
1、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学习本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
3、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难点:品味饱含深情的语言。
三、文本引读
作者简介:萧乾,1910年生,现代作家,翻译家、记者,1939年赴美讲学,开始了七年的欧美生活,他的《美国之行》是40年代对美国的真实记录。它犹如大西洋彼岸吹来的一缕春风,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
四、整体感知
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蹊跷( )( ) qiā( ) 指一算 故弄xuán( )虚
mǎ nǎo( )( ) 姹紫yān( )红 殷切( )
匀称 ( ) 镶嵌( ) lí ba( )( )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枣核写了哪几件事?
3、读完全文,你认为能表达文章中心的一句话是文中的哪一句?
五、研读探究
1、文章的前六段有没有交待同窗要枣核的用途?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在同窗的后花园里,具体的思乡行动表现在哪里?
3、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为什么却以“枣核”命题?而且就这么几颗枣核,作者这样反复渲染,是不是有些小题大作了?
六、品读鉴赏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句中的“就”字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1、拥抱之后,她就殷切地问我:“带来了吗?”
2、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
3、睡莲的清香迎风扑来,眼前仿佛就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七、应用拓展:
积累游子思乡的千古名句: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却东西门行》
人情重怀土,飞鸟思故乡。——欧阳修《送惠勒归余杭》
孤客一身千里外,未知归日是何年。——崔涤《望韩公堆》
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以伤怀。——班彪《北征赋》
一时今夕会,万里故乡情。——杜甫
《枣核》公开课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积累“折、涨”2个多音字。
2、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重难点]
默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体会枣核的聪明勇敢。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朋友(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他只有一个枣核那么小,他的名字叫“枣核”。别看他人长得小,但是非常聪明勇敢。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新朋友的故事。(板书课题:枣核)
二、品读课文,交流感受
(一)明确初读要求。(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并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山脚下一户人家生了个枣核那么大的孩子,取名“枣核”,枣核不但勤快,也很聪明。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帮人们牵回了牛、驴,还戏弄了县官。)
3、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觉得最有意思。从课文中找出来,然后和同学交流。
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将你认为有意思的部分复述一遍。
5、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二)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1、交流一: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1)枣核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生的?
(2)枣核出生后,爹娘的心情怎样?
(3)面对爹娘的发愁,枣核是怎么说的?从他的话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有志向)
(4)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迫切希望——欢喜、激动的心情变化)
2、交流二: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1)“邻居们都夸枣核,枣核的爹娘非常高兴。”邻居们会怎样夸枣核?枣核的爹娘又会怎样说?(学生各抒己见)
(2)对枣核学会的这些本领你有什么看法?(学生各抒己见)
(3)教师小结:同学们,故事发生在古时候,那时候没有高科技产物,人们用人力、牛马驴等畜力拉犁种地。枣核这样的山村孩子能学到那么多本领,真的很了不起。(指导朗读,读出对枣核的赞美和敬佩)
3、交流三: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1)快速浏览课文第4—7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全班交流,教师评议)
师小结:有一年大旱,庄稼人纳不上粮,衙役就把牛、驴都牵走了,枣核靠自己的本领,折腾得衙役们筋疲力尽,困倦地睡着了。枣核趁机把乡亲们的牛、驴牵回了村子。从中可以看出枣核是个不畏权贵、善良、为乡亲们着想的孩子。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崇敬之情。
4、交流四:枣核戏弄县官。
(1)快速浏览课文第8—13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部分内容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这部分课文主要描写了枣核戏弄了县官,表现了枣核超人的胆识、超强的本领和无穷的智慧。)
(2)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达出对枣核的赞美、崇敬。
5、举手自荐,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6、集体交流、点评。
三、拓展交流,练习续编
同学们都能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喜欢的故事情节,让老师听得津津有味,枣核戏弄县官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发挥想象说一说吧!
[教学板书]
枣核出生,爹娘发愁。
枣核干活勤快,学了很多本领。
枣核帮大家牵回牛、驴。
枣核戏弄县官。
聪明勇敢
[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首先帮助学生理清故事结构和主要情节,以便学生以此为导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并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故事,从而加深学生对民间故事的阅读、探究的兴趣。语文课堂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创作欲望,我想这节课就能完成教学目标了。
《枣核》教案 篇十
[教学目标]
1、掌握朴实的叙述表现人物深沉感情的方法。
2、增加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体会文中人物强烈的民族感,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朴实的叙述,精巧的结构。
2、难点:思乡之情的具体化。
[教学时数]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1、作者简介
萧乾,出生在一个汉化了的蒙族贫民家庭,当代著名作家、翻译家、记者。
2、导语
今天我们来学习作家萧乾写的《枣核》一文,看看作者怎样用一个老新闻记者的眼光,冷静客观地审视美国的现代社会生活及其心态,以及发展与扭曲相交织所带给我们思考的现实。
二、教师放课文录音,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思考:边读边思考,全文贯穿的一条线索是什么?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三、分析课文,理解思路
1、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枣核
2、理清段落,列出文章结构提纲。
⑴学生围绕段落、文章结构提纲进行阅读讨论。⑵学生发言交流。
第一部分(1)写朋友托我为他带几颗枣核。
第二部分(2—4)写朋友见到枣核,如获至宝。
第三部分(5—10)写朋友倾吐思乡之情。
第四部分(11)提示文章中心思想。
本文结构精巧,首先表现在用“枣核”设置悬念。作者由索要枣核起笔,开篇设个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却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人关注,直到踏访后花园谈话中才说明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结构精巧还表现在用“枣核”作贯穿全文的线索。枣核,把相距万里的人连在一起,把朋友的心和故乡连在一起。几枚生枣核在异国的土地上,“总布胡同”那座小院将同“北海”一道出现在朋友眼前,给游子的心添一点慰藉。读到后来,谁都能看出,在美籍华人的心目中,这几枚枣核的“分量”简直等于故乡故土,枣核是一条叙事的线索,更是一条凝聚着乡情的感情线索。
板书设计:
枣核
索枣核——用途蹊跷
见枣核——如获至宝
说枣核——为解乡愁
议枣核——民族之情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阅读第一段。
提问:段中“再三”的意思是什么?有何作用?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一次又一次。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服务。
2、阅读2—4段。
提问:风烛残年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风中的蜡烛,比喻人已到了晚年。
提问:“他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运用了比喻了修辞手法,表明了美籍华人珍惜的态度,得枣核如获至宝的激动心情。
提问:“殷切”是什么意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意思是深厚而激动,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增强悬念感,为下文表现人物的感情作铺垫。
提问:美籍华人与分别快半个世纪的朋友见了面,第一句话说的是什么?这一句话表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一句话是“带来了吗?”表明了美籍华人急于得到枣核的心情。
3、学生根据下列问题读5—11段。
⑴写沿途风光的目的是什么?
⑵“一座两层小楼”,“车库的门就像认识主人似的自动掀启”,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以上这些话语表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
⑷“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中的“一……就……”有什么表达效果?
⑸列出文中美籍华人倾诉心里活动和借助谈话写人物行动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在语言方面有何特点?体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阅读思考后明确:
⑴写沿途风光,目的一是再次造成悬念,二是为下文作暗示。
⑵这些话语表明美籍华人朋友事业家庭都如意,更深沉地体现了游子的思乡之情。⑶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具体通过栽种杨柳、养睡莲、堆叠北海,追忆当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试种家乡的枣树来体现的。
⑷“一……就……”这个词语起强调的作用,“一”过圣诞,“就”自然而然想旧历年,把游子之情表达得自然深沉。
⑸美籍华人直接倾诉内心活动的句子有:“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可是我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我想厂甸,想隆福寺,这里一过圣诞,我就想旧历年。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这些句子语言的特点是朴实,“心上总像缺点什么”是对游子心境最朴实的描述,身在异国,心永远系着故乡,“都如意”也无法代替故乡的温暖,无法弥补心上的缺憾,一连串的想,把故乡的形象再现得多么真切!这位美籍华人朋友情不自禁地用京腔京味述说对故乡的思念句句是思乡之苦。
二、小结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美籍华人朋友领“我”踏访后花园时的谈话,作者用看似“实录”的笔法记叙了谈话经过,不加修饰,朴朴实实,却把这位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深切感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三、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
《枣核》教案 第十一篇
设计说明本文讲了一个身体只有枣核那么大的小孩子,帮助父母干活,帮助乡亲们追回牲口、智斗县官的故事,表现了枣核的勤快、聪明。教学时,让学生先读文,再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特点。
学前准备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目标1.认识10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学习重点了解枣核的勤快和聪明,能复述故事。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板书课题,谈话揭题。(用时:3分钟)1.教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想到什么?
2.揭示课题的含义。1.师生交流,说说自己由课题想到的。
2.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理解“枣核”在文中的意思。
二、自读课文,了解内容。(用时: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生字,把句子读通顺。
2.师要求:找出文中的过渡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1.学生边读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句。
(枣核不光勤快,也很聪明。)
3.学生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枣核夫妻扶犁
折腾牲口官府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用时: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枣核的勤快。
2.默读第4~13自然段,了解枣核的聪明。
3.安排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相关内容。1.学生相互交流表现枣核勤快的段落。
2.学生默读课文第4~13自然段,抓住枣核的语言、动作,理解枣核智斗县官的'经过,体会枣核的聪明。2.枣核的勤快具体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后一段中的“大摇大摆”写出了枣核的什么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复述故事。(用时:12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本课的写作顺序。
2.请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1.学生自读课文,列出本文的写作顺序。
(枣核出生→枣核勤快→枣核帮乡亲们追回牲口→枣核智斗县官)
2.学生按顺序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主要抓住了文中的过渡句进行,让学生弄清课文从两个方面介绍了枣核的特点,然后通过读文,学生抓住了重点词句,深入体会到了枣核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复述故事的环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学习效果不错。
《枣核》公开课教案 第十二篇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认识爹、勤等7个生字,重点指导读好“衙”字。
2.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3.试着续编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体会枣核的机智和勇敢。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读了课题,你能想到什么?
(枣核就是枣的核。)
2.启发谈话: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的故事。
大家想知道这个孩子为什么叫枣核,这个孩子身上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28课《枣核》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词。
爹娘勤快扶犁衙役牲口官府
指名读,齐读。
重点指导“衙”的读音,读yá,旧时官署的称呼。
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枣核是一个像()一般大小的孩子。他既()又(),比正常的孩子还()。但有一次,他帮乡亲们将县官()夺了回来,可闯下()了,被官府()。最后,枣核凭着自己的()和()成功地离开官府。
【设计意图:由于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还不够强,采取填空法可降低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难度,降低学习的难度。】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想一想:枣核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讨论。
【设计意图: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但是篇幅较长,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3.汇报交流:
(1)枣核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孩子,从哪里能看出来?
出示相关句子:
枣核很勤快,天天干活,学了很多的本领。他能扶犁,能赶驴,柴比别人打得多,因为别人上不去的地方他也能上去,他一蹦就能蹦到屋脊那么高。
枣核是一个机智、勇敢的孩子,从哪些事情中能看出来?
(从帮乡亲们夺回牲口和机智脱险两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来。)
(3)枣核是怎样帮乡亲们夺回牲口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等衙役们睡着了,枣核解开缰绳,又一蹦蹦到驴耳朵里,“哦喝!哦喝!”大声吆喝着赶驴。
b.闹腾了一阵,衙役们什么也没搜着,刚刚躺下,又听到了吆喝声:“哦喝!哦喝!”
c.折腾了大半夜,衙役们困得很,有一个衙役头子说:“不用管它,不知是个什么东西在作怪,咱们睡咱们的觉吧。”这时候枣核从驴耳朵里跳了出来,把门开开,赶着牲口回到了村子。
(4)枣核是怎样机智脱险的?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a.衙役们拿出铁链来绑枣核,噗的一声,枣核从铁链缝里蹦了出来,站在那里哈哈大笑。
b.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c.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县官直喊:“快打!快打!”衙役一棍打下去,没打着枣核,却打着县官的下巴骨啦,把县官的牙都打了下来。满堂的人都慌了起来,跑上前去照顾县官去,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
四、深入体验,深入理解
1.你喜欢枣核吗?为什么?
2.读了这一篇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五、梳理内容,复述故事
1.这个故事非常有趣,你能根据板书提示,加上自己的想象讲一讲这个故事吗?
2.学生复述故事。
六、回顾课文,续编故事
1.枣核大摇大摆地走了之后,还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你能接着往下讲吗?
2.学生练习,续编故事。
《枣核》教案 第十三篇
[教学目标]
1、体味海外华人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2、分析并学习课文设置悬念的巧妙构思(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炎黄子孙历来有着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又往往集中在表现为对故乡的思念和热爱。李白的《静夜思》是直白而又最朴素的抒怀。“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这首《我的中国心》更是牵动着千千万万的海外游子的心。这一节我们要学的《枣核》一文,抒写的就是一个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二、要求学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全文内容。
明确:课文写的是一位远在大洋彼岸的风烛残年的老人,越到晚年思乡越切,以试种枣树来寄托自己思乡这情的故事。全文洋溢着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
三、解决教学重点过程
1、爱国,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大事,小事情也能反映出爱国之情。课文就是用几颗小小的枣核来寄托浓浓的思乡爱国深情,请同学们将与“枣核”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2、请同学们再把有关“枣核”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将全文结构用简短的文字表述出来。
明确:
枣核穿全文的线索。文章结构是:要枣核——见枣核——谈枣核——点主题
3、小小的不起眼的几颗枣核却能把一个海外赤子的拳拳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作者利用它来组织文章,也把一件平凡的小事写得迭宕起伏,这都归功于本文精巧的构思,这就是层层设置悬念,引人入胜。作者由朋友索要枣核起笔,开笔就设下悬念:用途蹊跷。朋友得到枣核如获至宝,用途仍秘而不宣,还“故弄玄虚”,使悬念更吸引读者。直到踏访后花园,在谈话中才说明索要枣核的原因,解开悬念。用枣核设置悬念,使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写得有张有弛,始终紧紧吸引着读者。
4、小结
海外老人的浓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让同是炎黄子孙的我们热情澎湃,作者巧设悬念的手法让我们受益匪浅。
5、课外作业
1、搜集两三首表达思乡爱国之情的诗歌。
2、试用设置悬念的手法记一件小事,不少于600字。
汉屈群策,策屈群力。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13篇《枣核》教案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枣核教案。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