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优秀7篇(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

当我们对人生或者事物有了新的思考时,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一起来学习心得体会是如何写的吧,这里快回答为大家分享了7篇大班数学教案《测量》,希望在测量的写作这方面对您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一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

四、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测量》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教具准备

学生 用硬纸做成的圆锥体、乒乓球、直尺、三角板、五分硬币、棉线、圆柱体形铅笔,每人各一套。

教师 圆锥体、球、三角板、直尺、轮子、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线段的纸、金属丝(后二件发给学生,人手一张和一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教师 你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最大距离是多大?先自测,后请你用毫米刻度尺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 目测、实际测量、进行汇报。

(有较多同学目测与实际测量相差较大。或不能读出目测值。进行讨论分析后教师表扬目测水平高的同学并纠正读数:若用厘米为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二位数值;若用毫米做单位,应读出小数下一位数值)。

教师 用你测出的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测课桌的宽度,再用刻度尺直接测量课桌宽进行比较。

学生 实际操作。进行讨论。得出用刻度尺直接测量准确。

(复习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测能力、记住大姆指尖到小指尖的距离、用刻度尺测量的实际操作能力、记录读数的能力)

二、引入新课

教师 拿出预先印好一条无规则曲线的纸问:这条曲线如何测量?同学们准备好的锥体的高、乒乓球的直径、这根金属丝的直径(很细)又如何测量呢?让我们在这堂课中学习、解决。

(让学生稍议论一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出 二、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三、新课讲述

1.曲线长度的测量(板书)

教师 拿出刚才印好一条曲线的纸问同学:这条曲线能直接用刻度尺来测量吗?

学生 不能。

教师 那么谁能想办法测出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 可以用一条棉线沿曲线放过去,在棉线上标出曲线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把棉线放直,用刻度尺量出它的长度,就是这条曲线的长度。

(学生往往忘掉讲在棉线上标出起点和终点,让大家讨论、完整)。

把纸发下去(或预先发好),让学生实际测量,读出数值。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纠正读数记录中的错误。

教师 这条曲线比较短,我们容易想办法进行测量,那么操场跑道一圈的长度我们又怎样测量?

讨论片刻。教师引导同学看课本13页第二节的第三段后拿出轮子,请同学叙述测量方法。

(没有看书时,有的同学会说,先用刻度尺测出一步的长度,然后用走路的方法在跑道上走,记住步数n。则跑道的长就是一步的读数乘以步数n。教师应该肯定这种测量方法,进行表扬,同时指出这种方法不够准确)

教师归纳,这种方法是一种“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板书)

2.圆锥体高的测量(板书)

教师 拿出锥体问同学:锥体的高是否可以用测量一条曲线的长度的办法来进行测量呢?(学生肯定说不能)。我们可以用直尺和三角板配合的办法来测量。请你用这两个测量工具测一下你制作的圆锥体的高。

学生 先独立思考,然后二人小声讨论,进行测量。

教师 巡视,不断指出错误测量方法,让几组学生分别汇报测量锥体高的方法,指出正确的测量应如课本第十四页图1-8那样,并且在讲台上演示。(让学生注意直尺为什么放在桌子边进行测量)

(学生测量中往往出现:①三角板与直尺的位置与课本第十四页图1-8所示的位置相反放置,教师要指出,这样放置不容易使直尺水平,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②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放在锥体的顶端,进行测量,犯与①一样的问题。③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没有完全与直尺重合。④测量中没有注意直尺的零刻度)。

3.微小量的测量(板书)

教师 如果我们测量的物体很小或很薄、很细。如物理课本的一页纸的厚度、漆包线的直径。而测量的工具也只有刻度尺,那么又如何测出它们的厚度和直径呢?

学生 思考、讨论。

教师 引导学生看课本第十四页最后一段,指出,用毫米刻度尺测不出一张纸的厚度,也测不出二张纸厚度,但是能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而一张纸的厚度只要把测出的厚度除以总张数就可以知道了,这种测量称累计法测量法。然后让学生测物理课本一张纸的厚度,并且提出,在累计法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 ①与课本内的纸厚度不一样的不能测进去。如课本的面、底、彩图纸。②张数最好凑成容易计算的数。③每页都要压紧。

学生实际测量,教师巡视,指出测量中的错误。如看刻度时视线与刻度尺要垂直;刻度要贴近被测物体;刻度不能斜放等,为下一节课伏笔。(因为在微小量测量过程中容易暴露这几方面的错误测量)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化薄为厚”的累计测量法。(板书)

四、巩固新课

教师 引导学生看黑板一起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化曲为直”的曲线长度测量方法、用直尺和三角板组合对锥体高进行测量。“化薄为厚”的累计法对微小量进行了测量。同时对认真测量的同学进行表扬。号召同学们学习他们积极思考,认真进行科学测量的学习态度,调动同学们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五、目标达成实际测量题

1.用五分硬币和毫米刻度尺测量刚发下的那张纸上的曲线。

(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曲线的长度,是曲线测量的反馈题)。

2.用毫米刻度尺和直角三角形测量乒乓球的直径、圆形铅笔的直径。

(用相同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的物体的直径,是锥体高测量的反馈题)。

3.用一支圆柱形的铅笔和刻度尺测量金属丝的直径。

(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的微小长度,是测量微小量的反馈题)。

通过测量,学生对前二个反馈题,做得较好,而第三个反馈题,开始时有不少同学无法着手测量,通过讨论,引导,也能较好完成,但是有的同学绕线时,一圈圈不能紧压,教师要指出为什么一圈圈要压紧。

六、布置作业

1.思考题:

①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进行正确测量?

今天的测量中你做得怎么样?

②误差与错误有什么区别?

③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④怎样可以减小误差?

2.课本第14页练习二(1)、(3)做在练习本上,(4)要求同学去实际测量,下节课汇报讨论。(指定一个篮球场)。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三

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会进行看图列式计算。

准备:

1.确定场地,绳子、圈、尺子等测量工具若干。

2.笔、纸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单。

过程:

1.目测物体的远近:游戏"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幼儿按教师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跷跷板等,听到停止信号,幼儿立定。

2.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远近。

3.幼儿在次测量并进行记录。启发幼儿相互验证远近。

4.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测量同一物体,发现测量工具

与测得数据之间的关系。

5.看图列8以内的算式。

(1)看图列加法算式。

(2)看图列减法算式。

(3)教师提供其他操作单,供幼儿练习。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四

活动目标:

1、学习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习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五

活动目标:

1.学习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近,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感受测量的乐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具:大图纸和记录表,记号笔。

2.操作材料:人手一张操作纸,一支笔。每桌一份操作材料(围棋子、方积木、吸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故事里谁赢了?”

教师:“兔子不服气,今天约了乌龟进行三项全能比赛,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二、目测远近。

第一场:游泳比赛。

比赛规则:一分钟,谁游得远,谁就获胜。

教师:“谁游得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小结:“用眼睛一下子就能看出来谁远谁近,这种测量方法叫目测。”

现学现用。

第一局:乌龟获胜。

五、结束。

三局两胜,兔子赢得比赛。

教师:“除了刚才我们使用的'这些工具,还有很多其他工具,我们的小脚、小手也能用来测量!我们下楼去试一试!”

活动反思:

《纲要》提出的:“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篇六

设计意图:

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即通过眼睛观察感知比较量的差异。大班的幼儿观察力、思维能力逐渐增强,他们乐于思考,愿意动手探究并解决疑问。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问题,他们会利用目测去进行判断,也会用手、脚、辅助物进行比较,有了初步的测量的经验与愿望。大班幼儿的测量是自然测量,即利用自然物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学习测量可以加深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有助于幼儿对不同量的测量工具的初步认识;加深幼儿对数的理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对测量活动的兴趣。本节活动符合幼儿数学发展的需要。

活动目标:

1、学习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尝试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进行测量。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结果也不同。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重点:

学会用首尾相接(做标记、平铺、交替)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同,结果不同。

活动准备:

1、地面上八条长短不一的线段。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吸管和冰棍棒。

3、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用目测的方法测量地上的路段。

二、探索使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1、幼儿自由选择路段,进行测量,师提醒首位相接的进行测量。

2、幼儿示范并小结测量的方法(平铺、交替或做标记)。

三、幼儿选择测量工具,两人一组进行测量

1、介绍记录表格:记录表上的数字和图案都是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组合,两人一组分别用冰棍棒和吸管进行测量。

3、交流测量结果。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结果越大。

四、延伸活动

1、测量班级的桌子的边长。

2、区域活动中投放相关材料进行测量。

《测量》教案 篇七

五年级科学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教案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1、时间在流逝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时间有时指某一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知道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和现象可以估计时间。

过程与方法:经历各种活动,感知、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进而合理估计10 分钟、1小时持续的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流逝的时间,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意识到只凭主观感受有时是不正确的。

【教学重点】感受时间流逝;合理估计时间。

【教学难点】客观合理的估计时间。

【教学准备】大时钟一个,学生自带钟表(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带领阅读单元导语。

2、揭题:时间在流逝。(板书课题)

二、现在几点了:

1、如果不看钟表,你能知道现在大约几点钟吗?(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

2、可以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来估计现在几点了?(分组讨论估计的方法。)

3、汇报、交流估计方法。

4、要准确地知道现在的时间,该怎么办?(看钟表)

5、请看看钟表,现在几点了?你们小组谁估计的最接近?

三、1分钟有多长?

1、师出示大时钟,结合叙述:教材p50黑底部分文字。

2、体验一分钟有多长?

a、集体闭上眼睛,体验一分钟,师看时间。

b、你们还可以找哪些活动,来体验一分钟?小组里面先讨论下,然后拿出时钟或手表,开始体验活动。

3、汇报交流体验方法和结果。

4、我们体验了 1 分钟有多长,那如果让我们估计 10 分钟持续的时间,或者是1小时持续的时间,你打算用那些方法?

四、过去多少时间了?

1、从上课到现在已经过去多长时间了?离这节课下课还有多长时间?

2、在学生估计后,师出示正确时间进行对照,让学生发现有时自己的估计居然这么不准确。

3、引导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什么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

4、讨论:时间是否真的如我们的感受一样,有时候快有时候慢呢?

5、小结: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的,我们之所以会对时间有快慢的感觉,原因就是有些事情我们会很投入,而有些事情我们没兴趣。

五、延伸:

1、完全依靠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呢?

2、完成作业本作业。

板书设计:

时间在流逝……

体验:

一分钟有多长?

时间有快慢吗?

2、太阳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知道在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度会慢慢的变化,日晷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计时器。

过程与方法:观察太阳光影在一定时间内长短和方向的变化;讨论太阳光影是怎么用来记录一天的时间的;学习使用简易日晷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古人探索时间的过程,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探究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太阳钟计时的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使用太阳钟计时。

【教学准备】关于日晷计时的资料、立竿、制作太阳钟的套材(小组)。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如今,我们只需要看一看钟表就能知道现在几点了。可过去的人们并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钟表,在时钟发明之前,古人是用什么来计量时间的呢?(学生充分交流)

2、揭题: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用太阳来计时:

1、关于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资料交流。

如:一天是怎么确定的?(古人用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就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如:古时候一天分为几小时?是怎样划分的?阅读课本p52资料等等。

三、用光影来计时:

1、师: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光影来计时。他们是怎样做的呢?

2、引导思考:在太阳下,将一根木棒竖直地插在地上,地面上会有一个木棒的影子。随着时间的变化,影子的方向、长短会花生变化吗?

3、组织观察活动。(课前老师画一次影子,课中和学生再去画一次,使用太阳钟时还可以画一次。)

4、如有录象片段,可适当代替上面的观察光影的活动。

5、讨论:古人是怎么利用太阳的光影来计时的?

6、出示日晷及日晷面图,解释怎样计时。

7、师结合日晷面介绍“时辰”资料。

8、师提供太阳钟套材,小组合作组装。

9、师介绍使用方法,学生尝试计时。

四、延伸:

1、为什么古人选用太阳来记录一天时间的流逝呢?

2、太阳钟在实际使用中会有哪些弊端?

板书设计:

太阳钟

资料: 日晷

“天”

“时辰”

3、用水测量时间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过程与方法: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根据记录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实验观察的重要性;激发研究用水计时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滴漏实验

【教学难点】滴漏实验

【教学准备】有关水钟的资料、每个小组一个铁架台、一个漏杯、一个量筒、装300毫升水的烧杯、电子表,实验记录单,毛巾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在古代,人们还曾经利用流水来计时,他们是怎样设计这种计时工具的呢?

2、揭题:用水测量时间。(板书课题)

二、古代的水钟:

1、播放用水计时的录象资料。

2、学生独立阅读课本p54有关古代水钟的内容。

3、尝试解释这些水钟是怎样计时的?

4、讨论:古人是怎样想到用流水来制作计时工具的?水钟的字捉必须解决什么问题?

三、滴漏实验:

1、师出示滴漏实验装置,介绍课本p55上的滴漏实验。

2、实验一:记录100毫升水缓慢流完需要多少时间。

3、汇报交流实验结果。讨论:结果为什么会存在差异。

4、根据自己小组的记录结果,推测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5、实验二:测量记录流10毫升、50毫升、300毫升分别需要多少时间?

6、反馈:我们的推测与实验结果接近吗?想一想:为什么?

7、引导思考:水是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吗?

能让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吗?

古人是怎样保持水钟里的水以固定的速度往下流的?

四、延伸:

在同样的瓶子里装水,如果水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漏,漏完100毫升水,所需要的时间将怎样变化?

板书设计:

用水测量时间

古代的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滴漏实验:流100毫升水需要( ),

推测:流10毫升水需要( ),流50毫升水需要( ),流300毫升水需要( )。

4、我的水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装置里,流水能够用来计时;通过控制滴漏的速度可以使水钟更加准确的计时。

过程与方法:设计制作一个自己的水钟;并用自己制作的水钟尝试计时。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制作带来的乐趣;意识到分工合作的重要性;体会到科学制作是一个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水钟

【教学难点】控制漏水速度

【教学准备】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实物、学生自带制作水钟工具材料、钟表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古代水钟和滴漏实验。

2、师介绍以前学生制作的水钟。

3、揭题:我的水钟。(板书课题)我们能用两个塑料瓶制成一个能够计时10分钟的水钟吗?

二、设计“水钟”:

1、我准备做一个什么类型的水钟?

2、怎样控制漏水的速度?

3、如何来划分10分钟的时间刻度呢?

4、用画图的方法把我们的设计方案表示出来。

三、做一个“水钟”:

1、制作一个滴漏。思考:怎样制作一个能以固定的速度滴水的滴漏?

2、标出时间刻度。

确定合适的滴水速度,用手表计时,在容器壁上标出水流出或接水1分钟和5分钟时的水位刻度。

然后,依水位老推算时间,分别标出1分钟~10分钟的时间刻度。

3、小组讨论后,进行制作。

四、用水钟计时:

1、用做好的水钟与钟表对照,我们的水钟计时准确吗?

2、讨论: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如: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漏速度的控制、刻度划分的准确度等。

3、思考: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4、实践尝试、改进。

板书设计:

我的水钟

设计水钟:受水型?泄水型?

制作水钟:滴漏?刻度?

使用水钟:准确吗?

改进水钟:哪些因素?

5、机械摆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么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过程与方法:重复观察和测量摆钟每分钟的摆动次数;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理解重复进行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计时工具的快乐。

【教学重点】动手制作一个单摆并观察和测量单摆在相同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教学难点】通过观测理解摆的等时性。

【教学准备】摆钟一个或摆钟的录象、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镙帽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前几节课学习的几种古老的计时方法,如:太阳钟、水钟等。同时指出还有很多类似的计时方法,如:一柱香、一个沙漏等等。

2、师:虽然计时方法很多,但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揭题:机械摆钟。(板书课题)

二、观察钟摆:

1、师出示摆钟,设疑:摆钟计时为什么可以这么精确呢?

2、观察讨论:摆钟是怎样来计量时间的?

3、测量:用秒表测一测:摆钟的摆每分钟摆动几次?

4、集体测量一次后反馈,问: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5、讨论:课本中的记录表为什么要让我们测三次或更多次呢?

三、观察我们的钟摆:

1、师:我也做了一个单摆(出示单摆),它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

2、学生猜测后,师带领学生集体测量三次。

3、设疑:是不是所有的单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都是一样的呢?

4、老师给你提供铁架台、棉线、镙帽,你能做一个摆吗?

5、小组合作制作一个单摆,并开始测量固定时间内,单摆摆动的次数。(课本记录表上的时间间隔可以让各小组决定,只要相同间隔就可以了)

6、反馈交流结果。

7、讨论:你有什么发现?

8、结合学生发现的(相同间隔时间段里,单摆摆动的次数是固定的),指出:单摆的这个特性就是等时性。利用这个特性,人类发明了摆钟,大大提高了计时的精确度。

四、延伸思考:

师可结合学生汇报:虽然每个小组的单摆都具有等时性,但不同的单摆之间,摆动的速度确是不一样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机械摆钟

单摆:等时性

6、摆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 ;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6、小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

板书设计:

摆的研究

预测: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摆绳长度 摆锤重量? 摆动幅度大小?

实验验证

结论:摆的快慢与摆绳长度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摆长

7、做一个钟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在不断尝试中,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心观察和准确测量的重要性;体会制作钟摆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真实情境中研究摆长如何影响摆的快慢。

【教学难点】调制出每分钟摆动30次的钟摆。

【教学准备】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棉线、一根宽1厘米长30厘米的木条、稍大金属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上节课内容,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2、阅读课本p62上图和文字,并作出预测。师出示上节课的实验单摆再次演示。

3、小结:摆长不等同与绳长。

二、摆长怎样影响摆动次数:

1、师出示金属圆片,问:假如把它固定到木条上,这个摆的摆动快慢会变化吗?为什么?

2、学生小组实验,把金属片固定在底部,三次实验记录15秒内摆动的次数。 记录表见课本p62。

3、反馈数据。

4、思考:我们观察到了什么变化?怎样解释这种变化呢?

5、师问: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的快慢有影响吗?

6、小组三次实验并记录金属片挂在上、中、下处时,15秒内摆动的次数。

7、反馈数据。

8、解释变化原因并小结。

三、做个钟摆:

1、提出要求:利用刚才的材料,我们能做一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钟摆吗?

2、板书课题:做一个钟摆。

3、小组尝试调整制作。

4、请成功的小组展示钟摆。

板书设计:

做一个钟摆

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长则慢,短则快。

每分钟摆动30次

8、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过程与方法:观察摆钟内部构造;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体会到探究摆钟计时的乐趣;感受到科学与技术结合带给人类的进步。

【教学重点】认识摆钟的内部结构,理解其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制作一个计时一分钟的简易摆钟。

【教学准备】摆钟内部结构示意图或录象片段、学生自带制作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通过近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摆具有等时性,我们还知道了通过控制摆长,可以控制摆的快慢。那么摆钟又是怎样把摆的这个特性应用进去,制造出摆钟的呢?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利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摆钟的摆锤是怎样带动指针一直以相同的快慢移动的?

二、观察摆钟齿轮操纵器: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学课本p64——65内容。

2、交流自学成果。

3、师指出摆钟的几个重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并结合插图引导学生发现这些部件在摆钟工作时是怎样运动的?

4、要求学生进行描述。小组内描述到独立描述。

5、播放收集到的相关录象资料,加深学生理解。

三、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看了摆钟的内部结构,知道了摆钟的工作原理后,我们也来做一个简易摆钟吧。

揭题: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2、引导思考:摆锤只需要摆动30次,摆钟就是一分钟,也就是60秒。这是为什么呢?

3、用自带卡纸等其他材料进行仿制。

4、请成功的小组进行展示。不能完成的可后继续完成。

板书设计:

做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摆钟的主要部件:摆锤、垂体、齿轮操纵器、齿轮等

每分钟摆动30次 → 时钟走60秒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7篇大班数学教案《测量》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测量。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