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一数学教案方差优秀5篇(高中数学比较大小的教案)

平方差公式是特殊形式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一种简便计算,它在代数运算和恒等变形中有广泛地应用。快回答分享了5篇高一数学教案方差,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方差和标准差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一数学教案方差 篇一

数学教案-方差

第一课时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数学知识的抽象美及反映在图像上的形象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岣哐?STRONG>数学美的鉴赏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方差概念。

2.教学难点 :方差概念。

3.教学疑点:学生不易理解为什么要用方差去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为什么不可以用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的来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呢?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将其平方呢?对这些问题教师在剖析方差定义时要讲清楚。

4.解决办法:教师要讲清方差,标准差的意义,即它们都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特征数,常用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我们所研究的仅是这两组数据的个数相等,平均数相等或比较接近时的情况。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前面我们学习了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它们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衡量样本(或一组数据)和总体的另一类特征数——方差、标准差及其计算。

这种开门见山式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讲解。

(二)整体感知

对于一组数据来说,我们除了关心它的集中趋势以外,还关心它的波动大小。衡量这个波动大小的最常用的特征数,就是方差和标准差。

(三)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看下面的问题:(用幻灯出示)

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毫米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各抽出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毫米)

机床甲

40

39.8

40.1

40.2

39.9

40

40.2

39.8

40.2

39.8

机床乙

40

40

39.9

40

39.9

40.2

40

40.1

40

39.9

上面表中的数据如图所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图,提出问题:怎样能说明在使所生产的10个零件的直径符合规定方面,哪个机床做得好呢?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会马上想到计算它们的平均数。教师可把学生分成两级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请两名同学到黑板计算)

计算的结果说明两组数据的平均数都等于规定尺寸40毫米。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能说明两个机床做的一样好吗?不能!我们再观察上图(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观察,找出左右两图的区别)从图中看到,机床甲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偏差较大,偏离40毫米线较多;机床乙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偏差较小,比较集中在40毫米线的附近。这

说明,在使所生产的10个零件的直径符合规定方面,机床乙比机床甲要好。

教师说明:从上面看到,对于一组数据,除需要了解它们的平均水平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大小(即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通过引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研究数据波动的大小,为提出方差概念做好了准

备。

2.方差概念

教师讲解,为了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可以采用不止一种办法,例如,可以先求得各个数据与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再取其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通常,采用的是下面的做法:

设在一组数据 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 的差的平方分别是 ,那么我们用它们的平均数,即用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一组数据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教师要剖析公式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学生理解方差概念时,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方差?(教师说明,在表示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倔离程度时,为了防止正偏差与负偏差的相互抵消)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要将它们平方?(教师说明,这主要是因为在很多问题里,含有绝对值的式子不便于运算,且在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功能”上,方差更强些)为什么要除以数据个数n?(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影响).

在学生理解了方差概念之后,再回到了引例中,通过计算机床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再根据理论说明哪个机床做得更好。

教师范解

从 知道,机床甲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比机床乙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波动要大。

这样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实践,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例1 (用幻灯出示)已知两组数据:

甲:9.9 10.3 9.8 10.1 10.4 10 9.8 9.7

乙:10.2 10 9.5 10.3 10.5 9.6 9.8 10.1

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求平均数时激发学生用简化公式计算,找一名好学生到黑板计算。

解:根据公式②(取 ),有

从 知道,乙组数据比甲组数据波动大。

4.标准差概念

在有些情况下,需要用到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标准差。它也是一个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方差与标准差的区别与联系:

计算标准差要比计算方差多开一次平方,但它的度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有时用它比较方便。

课堂练习 教材P165中(1)、(2)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我们知道了对于一组数据,有时只知道它的平均数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它的波动大小;而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不止一种,最常用的是方差和标准差。方差与标准差这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方法小结:求一组数据方差的方法;先求平均数,再利用③求方差,求一组数据标准差的方法:先求这组数据的方差,然后再求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布置作业

教材P173中1,2(1)(2)

板书设计

高一数学教案方差 篇二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利用简化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的方法。

3.使学生会根据同类问题两组数据的方差(或标准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化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公式。

难点:利用方差(或标准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是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2.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应如何计算?

引入新课

我们看到,用公式③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比较麻烦。那么,有否较简便的计算方法呢?

新课

教师应在黑板上进行如下推导:

推导上述公式后,可让学生仿①~④四个公式的方法归纳推理出如下结论:

一般地,如果一组数据的个数是n,那么它们的方差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

在这时,教师要强调:当一组数据中的数较小时,用公式⑤计算方差比公式③计算少了求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一步,因此比较方便。

例2 计算下面数据的方差(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1位):

3 -1 2 1 -3 3

教师可让学生共同来完成此例。

接下来教师按教材指出,当一组数据较大时,可按下述公式计算方差:

其中x1=x1-a,x2=x2-a,…,xn=xn-a,x1,x2,…,xn是原已知的n个数据,a是接近这组数据的平均数的一个常数。

为使学生对公式⑥加深印象,可让学生用公式⑥解下例。

例3 甲、乙两个小组各10名学生的英语口语测验成绩如下(单位:分):

哪个小组学生的成绩比较整齐?

解后,指出解题步骤有如下三步:

(3)代入公式⑥计算方差并比较得解。

小结

1.本课介绍了当一组数据中的数值较小时,用以计算方差的简化计算公式⑤.

2.本课又学习了当一组数据中的数值较大时,用以计算方差的简化公式⑥.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题。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补充作业

2.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之和为13,标准差之和为5,且甲的波动比乙的波动大,求它们各自的标准差。(答案:S甲=3,S乙=2.)

3.在某次数学考试中,甲、乙两校各8个班,不及格的人数分别如下:

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给学生讲如下三点:

1.方差与标准差是衡量样本和总体波动大小的特征数。

2.用简化计算公式求方差较为方便。

3.对同类问题的两组数据,方差小的波动小、方差大的波动大。

高一数学教案方差 篇三

《标准差与方差》数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

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教学建议

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

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

教学设计示例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四)养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

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

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

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

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

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

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

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 、标准差 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 ,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

(三)教学过程

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

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下输入。

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 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 ,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 ,就得到方差值 .

(四)总结、扩展

知识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

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

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

布置作业

教材P179中A组

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

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

1.60,40,30,45,70,58

2.9,8,7,6,9,7,8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

高一数学教案方差 篇四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

2.使学生了解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总体方差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方差、标准差、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总体方差的意义。

难点:样本方差、样本标准差的计算。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有哪些方法?

引入新课

在很多实际问题中,只知道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不够的,还需要知道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如何了解数据的波动大小?这正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

引例 两台机床同时生产直径是40毫米的零件。为了检验产品质量,从产品中抽出10件进行测量,结果如下(单位:毫米):

表中数据表成如下形式:

可在此处让学生用公式②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平均数(还可提问学生a取什么值最好,这样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到a=40最合适).当学生算出如下平均数:

让学生思考,两组数据的平均数都等于规定尺寸40毫米时,甲、乙两机床性能是否都一样好?提出问题让学生议议后,再引导学生看图1,让学生认识到“机床甲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编差较大,偏离40毫米线较多;机床乙生产的零件的直径与规定尺寸的偏差较小,比较集中在40毫米线的附近。”这说明,在使所生产的10个零件的直径符合规定方面,机床乙比机床甲要好。

这反映出,对一组数据,除需要了解它们的平均水平以外,还常常需要了解它们的波动大小(即偏离平均数的大小).

在此处要告诉学生: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可以采用不止一种办法。本课介绍“方差”即是一种方法。即:

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并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方差。

要强调“一组数据方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波动越大”。条件许可时,还可介绍③式可表示为:

接下来可以请两个学生计算引例中机床甲、乙两组数据的方差。

从0.026>0.008可以比较出,机床甲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比机床乙生产的10个零件直径波动要大。(接下来教师再给出如下例题。)

例1 已知两组数据:

分别计算这两组数据的方差。

讲此例后,要强调求解步骤为:

(1)求平均数;(2)求方差;(3)比较方差得出结论。

此后接前面问题说,用来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的方法还可用一组数据的标准差,即

公式④(即标准差)也是用来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重要的量。

在本节引例中,两组数据的标准差,可让学生算一下,得出:

说明:计算标准差要比计算方差多开一次平方,但它的度量单位与原数据一致,有时用它比较方便。

小结

1.本课学了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的公式③.

2.本课在方差的基础上又学了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的公式④.

练习:选用课本练习题。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要注意通过例题讲好求方差题目的解题格式。

高一数学教案方差 篇五

平方差公式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公式的结构特征及正确运用公式。难点是公式推导的理解及字母的广泛含义。平方差公式是进一步学习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相关代数运算与变形的重要知识基础。

1.平方差公式是由多项式乘法直接计算得出的:

与一般式多项式的乘法一样,积的项数是多项式项数的积,即四项。合并同类项后仅得两项。

2.这一公式的结构特征: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差。公式中的字母可以表示具体的数(正数和负数),也可以表示单项式或多项式等代数式。

只要符合公式的结构特征,就可运用这一公式。例如

在运用公式的过程中,有时需要变形,例如,变形为,两个数就可以看清楚了。

3.关于平方差公式的特征,在学习时应注意:

(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并且这两上二项式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2)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3)公式中的和可以是具体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4)对于形如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相乘,就可以运用上述公式来计算。

三、教法建议

1.可以将“两个二项式相乘,积可能有几项”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入,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可能为四项、三项、两项中找出积为两项的特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认识,加以实践检验,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2.通过学生自己的试算、观察、发现、总结、归纳,得出为什么有的两个二项式相乘,其积为两项,因为其中两项是两个数的平方差,而另两项恰是互为相反数,合并同类项时为零,即

(a+b)(a-b)=a2+ab-ab-b2=a2-b2.

这样得出平方差公式,并且把这类乘法的实质讲清楚了。

3.通过例题、练习与小结,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这里特别要求学生注意公式的结构,教师可以用对应思想来加强对公式结构的理解和训练,如计算(1+2x)(1-2x),

(1+2x)(1-2x)=12-(2x)2=1-4x2

↓ ↓ ↓ ↓ ↑ ↑

(a + b)(a - b)=a2- b2.

这样,学生就能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不容易出差错。

另外,在计算中不一定用一种模式刻板地应用公式,可以结合以前学过的运算法则,经过变形后灵活应用公式,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方差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计算;

2.注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概括以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难点:用公式的结构特征判断题目能否使用公式。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师生共同研究平方差公式

我们已经学过了多项式的乘法,两个二项式相乘,在合并同类项前应该有几项?合并同类项以后,积可能会是三项吗?积可能是二项吗?请举出例子。

让学生动脑、动笔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两个二项式相乘,乘式具备什么特征时,积才会是二项式?为什么具备这些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会是两项呢?而它们的积又有什么特征?

(当乘式是两个数之和以及这两个数之差相乘时,积是二项式。这是因为具备这样特点的两个二项式相乘,积的四项中,会出现互为相反数的两项,合并这两项的结果为零,于是就剩下两项了。而它们的积等于乘式中这两个数的平方差)

继而指出,在多项式的乘法中,对于某些特殊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我们把它写成公式,并加以熟记,以便遇到类似形式的多项式相乘时就可以直接运用公式进行计算。以后经常遇到(a+b)(a-b)这种乘法,所以把(a+b)(a-b)=a2-b2作为公式,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语言叙述公式。

二、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计算(1+2x)(1-2x).

解:(1+2x)(1-2x)

=12-(2x)2

=1-4x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并让学生说出本题中a,b分别表示什么。

例2 计算(b2+2a3)(2a3-b2).

解:(b2+2a3)(2a3-b2)

=(2a3+b2)(2a3-b2)

=(2a3)2-(b2)2

=4a6-b4.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只需将(b2+2a3)中的两项交换位置,就可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课堂练习

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l)(x+a)(x-a); (2)(m+n)(m-n);

(3)(a+3b)(a-3b); (4)(1-5y)(l+5y).

例3 计算(-4a-1)(-4a+1).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教师巡视学生解题情况,让采用不同解法的两个学生进行板演。

解法1:(-4a-1)(-4a+1)

=[-(4a+l)][-(4a-l)]

=(4a+1)(4a-l)

=(4a)2-l2

=16a2-1.

解法2:(-4a-l)(-4a+l)

=(-4a)2-l

=16a2-1.

根据学生板演,教师指出两种解法都很正确,解法1先用了提出负号的办法,使两乘式首项都变成正的,而后看出两数的和与这两数的差相乘的形式,应用平方差公式,写出结果。解法2把-4a看成一个数,把1看成另一个数,直接写出(-4a)2-l2后得出结果。采用解法2的同学比较注意平方差公式的特征,能看到问题的本质,运算简捷。因此,我们在计算中,先要分析题目的数字特征,然后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就能比较简捷地得到答案。

课堂练习

1.口答下列各题:

(l)(-a+b)(a+b); (2)(a-b)(b+a);

(3)(-a-b)(-a+b); (4)(a-b)(-a-b).

2.计算下列各题:

(1)(4x-5y)(4x+5y); (2)(-2x2+5)(-2x2-5);

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请不同解法的学生,或发生错误的学生板演,教师和学生一起分析解法。

三、小结

1.什么是平方差公式?

2.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

(1)要符合公式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2)有些式子表面不能应用公式,但实质能应用公式,要注意变形。

四、作业

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l)(x+2y)(x-2y); (2)(2a-3b)(3b+2a);

(3)(-1+3x)(-1-3x); (4)(-2b-5)(2b-5);

(5)(2x3+15)(2x3-15); (6)(0.3x-0.l)(0.3x+l);

2.计算:

(1)(x+y)(x-y)+(2x+y)(2x+y); (2)(2a-b)(2a+b)-(2b-3a)(3a+2b);

(3)x(x-3)-(x+7)(x-7); (4)(2x-5)(x-2)+(3x-4)(3x+4).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快回答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一数学教案方差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可以帮助您更好的写作方差和标准差。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