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三峡》教案优秀8篇(三峡教案一等奖第一课时)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为了让您对于三峡教案的写作了解的更为全面,下面快回答给大家分享了8篇《三峡》教案,希望可以给予您一定的参考与启发。

《三峡》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掌握游踪顺序。

2 、把握各峡山水的特点及景物特色。

3、品味文章的语言。

4、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教学准备

1、制作三峡地名卡片;

2、地理教学挂图“祖国地形图”

3、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三峡

1、背诵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2、提问:①这首诗所写的地点在哪里?

②他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行呢?你的理由是什么?

③白帝城是处于长江中的哪个地段吗?

3、教师向学生介绍三峡。

长江三峡以其险峻的地形、绮丽的风光、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是我国的旅游热点。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它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的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宜昌市的南津关,跨奉节、巫山、巴东、秭归、宜昌五县市,全长约200公里。

4、以前我们学过一篇文言文——郦道元写的《三峡》,文中让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

5、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介绍“巴东三峡”的现代游记,让作者刘大杰带着大家逆流而上,游览三峡。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将课文快速读一遍,找出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2、出示地名卡片,分组讨论,谈谈这些卡片该怎样排列?

3、由学生上台把卡片贴到黑板上,并说明理由。

三、细读课文,口语训练

1、老师示范担任“总导游”,对三峡作简单介绍。

2、同学们,我们现在乘坐着“神州1号”豪华游轮,从宜昌出发了。你,是“新星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假如你是安排在“西陵峡”中的一位小导游,请你选择其中一段准备向游客解说介绍。布置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解说。

3、由学生进行解说。

第二课时

四、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在三峡中,最吸引游客的应该是巫峡。听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的朗读录音,找出这两段所写的内容,看看巫峡的美体现在什么地方?

这两段主要写了巫峡的江水、山和云。

2、自由读七、八段,分别找出一个排比、拟人和比喻句。

①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②拟人句:“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

③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云雾的奇幻多变。

3、在第七段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巫峡特点的句子。

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

4、齐读这两段。

五、积累知识,拓展迁移

1、读第十自然段。找出游完山峡后,游客们的心情怎样?抓出文中关键词语。

愉快、轻松

2、联系全文,说说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

3、本文还引用了许多诗句、谚语、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请找出来并展开讨论,说说它们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柳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此外,文中写香溪,引用昭君浣妆;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都是为了突出三峡的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三峡风景更吸引人,更耐人寻味。

4、由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今天的三峡。

5、比较阅读:将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相对照,想想游记一般记叙文有什么区别?

游记要将游览过程交代清楚(点明时间、地点,反映游踪。),要写出景点的特色。

《三峡》教案 篇二

学情分析

1、学生对长江三峡的地理特征不太了解,或者没有直观的印象。他们大多生活在平原和极其低矮的丘陵,对山脉、高原和海拔高差,没有切实体验。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

2、学生受困于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思维定势,他们可能会把落脚点放在抒情上,而不是放在景物本身(文本本身),比如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等等空泛的情感上。这时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重点词语,分析表现技法,把握好景物特点,进而整体领略到景物的诗意美。

3、学生可能会缺乏上述理性分析的能力,对“四美”的感受不深刻。这时要适当使用配乐朗读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用感性手段弥补理性分析的不足。

4、学生可能整体把握能力不足,感受支离破碎,缺乏语境意识,不能有效整合阅读感受。这时要注意发挥集体阅读的优势,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在师生切磋中,形成班级共同的体验成果。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熟读成诵。

2、品味精彩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体会郦道元笔下《三峡》的文笔美。

3、能整合感受,理解“三峡”的景色特征,领略三峡多姿多彩的四种诗意美。

教学方法

作为常态的精读课,本文至少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完成基础性目标,老师收集分析学情;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完成鉴赏性目标。具体方法:

一是“以学为主”,以“学的活动”设计问题情境、组织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流程。主要方法是创设情境、变换角色、激发想象力、模拟体验。二是品析精彩语句,欣赏多样的表现手法。主要方法是“以读为线”,多样化的朗读和细致的品读是主要读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说课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老师期待同学们能把握好两方面:一是感受到三峡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二是体会到郦道元摇曳多姿的文笔美。

从学习方法上来看,一是发挥想象,“神游”三峡。变换一下角色,把自己当做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音乐家,这样就能比较轻松的感受到三峡多姿多彩的景色美了。二是朗读和品读。个人读、集体读、听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品味重点语句默默的用心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来读去,就能体会到郦道元摇曳多姿的文笔美了。

二、预习检测

1、请四位同学分段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老师范读,注意朗读的停顿。

3、自由读,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4、语文常识填空

郦道元是 (时期) 家,他撰写了《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三峡, 、 和 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三、整体把握

齐读课文,圈词,分别概括四段主要内容。

助读问题:

1、第一段以什么景物为主? --山。

2、第二段以什么景物为主? --水。

3、第三段是哪两个季节的景色? --春冬之时。

4、第四段是哪两种天气状况下的景色? --晴初霜旦。

四、局部品析

活动情境设计:

下面,我们变换一下角色,让我们化身为小画家、小诗人、小摄影师、小作曲家,根据第1、2、3、4段文意描绘、吟诵、拍摄、谱写郦道元笔下的三峡美吧。

请大家注意:我们虽然不是画家、诗人、摄影师、作曲家,但是,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灵--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同学们还记得七年级上册的《童趣》吧?一种平常的景物,通过联想和想象,会变得美丽而神奇,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让我们用“心”去感受,用“心”去描绘三峡美、吟诵三峡美、拍摄三峡美、谱写三峡美。一定要结合课文的语句,用“心”感受哦。让我们开始吧!

首先,让我们当一回小画家,描绘第一段的三峡美。

先来朗读一遍课文第一段。

让我们先来选择一下画布吧?国画的尺幅有大有小,有一种大的叫做“长卷”有一种小的叫“小品”如果请你选择一种画布描绘第一段,你选哪一种?为什么?

(选择“长卷”:引导学生品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小结: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

(选择“小品”:引导学生品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学生不选“小品”,老师来选,请学生用语言描绘这种情景。可以提问:是不是应该重点描绘阳光灿烂或皓月当空呢?应该重点突出什么景物?然后点拨这句话是侧面描写三峡的“山高峡窄”)

总结:第一段全景式的宏观勾勒,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画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出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雄壮美。仿佛一幅雄伟壮丽的长卷。

下面,让我们当一回小诗人,吟诵第二段的三峡美。

诗人都是感情充沛的,他们的感情真的就像长江大河一样,自由奔放的。比如,后世的唐代有位诗人--李白,就很符合第二段三峡的美。

先来朗读一遍课文第二段。

李白的个性很像三峡的水,李白还写过一首描写三峡的诗歌,也和第二段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哪一首?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提问: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印证了第二段的哪些语句?

明确:“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提问:这句话是不是说:要急速传达皇帝的旨意,所以划船划得快呢?

明确:不是,是写江水流速急。这也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

总结:更重要的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与“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样,写出了作者自由奔放的情感。郦道元不是诗人胜似诗人,你听他吟诵的三峡水,自由不羁,万古奔流,充满了奔放美,也充分表达了郦道元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你能读出来吗?

齐读第二段。

接下来,让我们当一回小摄像师,拍摄第三段的三峡美。

先介绍一下拍摄的术语:“推拉摇移”,也就是镜头推近、镜头拉远、镜头摇上、镜头摇下、镜头平移。

大家读镜头里看到的景色,老师来操作摄像机。

镜头推近,然后镜头摇下,看到什么?“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啊。

镜头摇上,看到什么?“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

镜头摇下,看到什么?“飞漱其间”。“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镜头摇上,然后镜头拉远,看到什么?“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总结:“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你看,春冬季的三峡就不像前面那样雄壮奔放了,而是“清荣峻茂”,呈现出一派清悠美。“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

齐读第三段。

最后,让我们当一回小作曲家,谱写第四段的三峡美。

来听听晴初霜旦的秋季,三峡里传来什么声音吧!

齐读第四段。

如果你为第四段配一段背景音乐,你想采用怎样风格的音乐?(ROP肯定不行,)结合课文的情境描写,谈谈你配乐的理由。

(学生自由谈,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语句谈理由。)

小结:作者从听觉的角度写秋季的三峡,表现出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那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秋季的三峡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凄婉美。那“泪沾裳”的渔歌中不也暗含郦道元打鱼人的同情吗?

齐读第四段。

五、整体归纳

学完本文,你会发现《三峡》实际上为我们展现了三峡多姿多态的“诗意美”,选文共描写四组景物群落,对应编者分的四个自然段,第一段景物以山为,全景式展现三峡的“雄壮美”;第二段景物以夏水为主,展现三峡的“奔放美”;第三段侧重描写春冬季节特征,展现三峡的“清悠美”;第四段描写三峡特定天气状况“晴初霜旦”,展现三峡的“凄婉美”。

郦道元笔下的三峡,集“四美”于一身,给人以“山旋水转、四季变幻、奇境迭出”的审美感受,令人在惊叹之余,产生“山水如人”的错觉:“作者笔下的三峡,简直就是一位魁伟人云的奇男子:盛夏的奔放和热情,春冬的俊逸和闲远,秋日的忧伤和啸叹,构成了它多么丰满而多姿多态的性格”。

郦道元的文笔不也像三峡那样美吗?不也像三峡美得多姿多彩吗?点面结合、正侧相衬、有静有动、有声有色、俯仰生辉……而这一切,都来源于郦道元那颗隐藏着中国山水文化奥秘的“好奇”的心灵。郦道元不仅以地理学家的目光探寻自然,而且以文学家的心灵感受自然,那流动的江河,挺峙的山峦,仿佛都是有生命的。他发现了自然山水的生命之美,并且神游其中,乐以忘忧。

美丽的景色,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就是要向郦道元学习的。

《三峡》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背诵并默写全文。

2、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3、感受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辅助】多媒体教学平台2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1、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

2、《水经》及《水经注》

《水经》是我国古代比较完整的一部记载全国水系的地理著作。郦道元为《水经》补订作注,名曰《水经注》,共40巻,它不但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水经注》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二、朗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

1、读准字音。

阙(quē)叠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素湍(tuān)

飞漱(shù)长啸(xiào)属(zhǔ)引哀转(zhuǎn)乘(chéng)奔御(yù)风

2、指导学生朗读、划分句子停顿。

第一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二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三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第四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略无阙处略无阙处重岩叠嶂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素湍绿潭绝巘飞漱其间良多趣味林寒涧肃属引凄异

4、解释四字词语。

略无阙处回清倒影清荣峻茂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属引凄异

哀转久绝重岩叠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乘奔御风素湍绿潭

5、课文翻译。(略)

二、课文分析。

1、阅读第一段,思考:

①三峡多少里?两岸怎样?何时能见日月?(七百里,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七百里”表现三峡什么特点?(表现峡之长。)

③“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表现什么特点?(表现山之连绵。)

④第一段中表现山之高、峡之窄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一层:写三峡两岸的山。

七百里———山长略无阙处——山多

重、叠、隐藏——山陡、高峻自非——侧面写山高峻,暗示江面狭窄

→→→→铺垫→→夏水的迅猛

2、阅读第二段,思考:

①“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这几句表现三峡水什么特点?(“夏水襄陵”一句说明水位高、水势大;其余几句说明水情险、水流急。)

②和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相同的八个字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③只有“王命急宣”,才“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吗?别的船是否也这样快?(只有“王命”,而且是“急宣”,才会有航船。其余情况下“沿溯阻绝”,根本没有船航行。)

④采用衬托手法表现水流急速的一句是: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三峡夏天的水怎样?船只怎样?(夏水襄陵、朝发白帝,暮至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及也。)

◎这一层写水,顺上层山势的高峻,江面的狭窄之势先写最盛的夏水。

襄陵、阻绝————凶险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迅疾(对比)

3、阅读第三段,思考:

①“清荣峻茂”指代的对象分别是什么?(水、树、山、草)

②概括春冬之时峡水特点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③三峡春冬之时有哪些美景?(素湍碧潭、回清倒影、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这一层急转之下,文气由上一层的紧张激烈变得轻松晓畅,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有动有静,色彩斑谰的山水画卷。

俯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仰视:绝巘多生怪柏———飞漱其间

色彩:素湍、绿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

4、阅读第四段,思考:

①第四段写了哪个季节的景物?主要写了什么?(林寒涧肃、高猿长啸。)

②概括:《三峡》怎样抓住特点描绘三峡的自然景观?(写山,突出山势连绵、山高峡窄。写水,分别写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水大、水急。春冬:水清、水静。秋天:林寒、涧肃)

◎这一层和上一层欢快明朗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到处笼罩着悲寂、凄凉的气氛。用渔歌作结,“泪沾裳”把自然景物与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

三峡秋景:悲寂、凄凉(对比)

当地渔歌: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联想)

三、问题探究。

1、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

2、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描写江水,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本文重在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长江在三峡段的迅疾凶险之特征亦体现得尤为突出,故作者将“夏水”置于首位。相较而言,春冬二季的长江皆有“清荣峻茂“的盎然情趣。故而合为一体描绘。)

3、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绝”、“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4、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渔者歌的主要意思是说三峡之中,巫峡最长,而巫峡两岸的猿声,只要听到“三声”,“泪水”就沾裳,“三声”极言鸣声之少,“沾裳”极言泪水之多,而泪水是从“悲”中来;“峡长”,于是猿声“哀转久绝”,越发增添了凄哀,这是歌者之心声,又是旅者的切身感受。)

5、本文写作特点上既有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又有视角的变化,还做到了动静结合、声色俱备请从文中品评探究。

(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正面写山“连”的特点,侧面烘托山高用“隐天蔽日”;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渲染猿鸣凄异、山谷空旷,既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渔者歌”以其凄凉写猿鸣。②视角变化:俯视:“素湍……倒影”;仰视:“绝……飞漱其间”③动静声色:飞、回、倒、素、绿、清、)

四、总结课文。(略)

五、课堂训练。

(一)解释下列字词的含义。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自非亭午夜分

3、沿溯阻绝

4、哀转久绝

5、绝巘多生怪柏

6、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7、或王命急宣

8、飞漱其间

9、至于夏水襄陵

10、属引凄异

1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二)说出下列句子的大概意思。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④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三)理解性背诵默写。

1、表现山之连绵的句子: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表现山高峡窄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表现水位高、水势大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4、说明水情险、水流急的句子:沿溯阻绝……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5、采用衬托手法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概括春冬之时峡水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三峡》教案 篇四

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熟练朗读课文。

2、正确解释关键词语,句子。

3、描述三峡壮美的景色。

4、抒发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

二、教学重点:

学习简练、生动的语言。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

图片投影。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中国河山壮丽,每一处自然景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貌,你都对哪些景观有了解呢?

(由全国各地的自然风貌引入对三峡的了解、向往)

出示三峡投影片。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默读课文,注意作者,读谁字音。

2、请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人。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地理志,还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3、出示生字投影片,让学生注音。

quē   zhãngxīxiāngsùyǎnzhǔ

阙嶂曦襄溯属引

4、学生练习自读,并进行指导,达至熟练。

三、文意理解。

1、小组共同解释文意,教师答疑。

2、出示投影片,指出解释重点。

<1>词语:

自;阙;嶂;曦;至于;襄;沿;溯;或;虽;以;疾;湍;漱;良;肃;属引;

<2>句子

①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③至于夏襄陵,沿溯阻绝。

④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⑤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⑥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熟练解释词,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四位学生各背一段课文,然后齐背。

二、分析课文。

1、讨论:文中描绘了三峡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归纳并板书:

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三峡夏:急

水春冬:清荣峻茂

秋:哀婉凄异。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1)动静结合。

(2)有张有弛。

3、再次齐读课文,读出韵味。

三、作业:搜集描述三峡的其它文学作品,小组交流。

《三峡》教案 篇五

二 长江三峡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本文抓住三峡特点,描绘景物,抒发感情的写法。

(二)学习体会本文在景物的描绘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三)了解三峡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这篇课文描写了在三峡航行时所见到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景象,各自从哪一段写到哪一段?全文可分几个部分?

分析:本文在描写三个峡的具体景象之前,有一段总写感受,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在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第二部分(第2段)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第三部分(第3~5段),写穿过巫峡时所见的奇秀景观;第四部分(第6~9段),写船在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二)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分析: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三)本文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

(1)善于抓住三峡的特点,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段,描形、绘色、拟声来状写三峡奇观。

(2)诗情、画意、哲理完美的结合和统一。

本文引用了许多古人诗句、神话传说及民歌民谣,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增添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创造出神奇美妙的意境。作者从三峡雄奇瑰丽的景色中得出:“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是其哲理。

(四)本文是如何按照散文写景状物的写作特点来写长江三峡的?

(1)在课文中,作者紧紧抓住三个峡各自的特点加以描绘。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重点写其“雄”;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重点写其“秀”;西陵峡处处急流,处处险滩,主要突出其“险”。因此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写景有序。按作者游踪顺序写。

(3)《长江三峡》除了抒发对祖国山河的深情热爱外,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力,更感受到了人类的伟大。文章更着意在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工作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

(4)《长江三峡》中写巫峡,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阳光、云雾、山峰和江水的美貌,美女峰的传说,不但增添了巫峡迂回曲折、画廊神奇美妙的色彩,并且引起了人们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一般游记、写景状物散文都有以上四个特点,阅读时应全面把握,也可就其中一两方面作深入理解。

(五)如何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的能力?

如将《雨中登泰山》与《长江三峡》在景物描写上作一个比较。两篇文章相同的都是“移步换景”的写法,不同的是《雨中登泰山》以登山进程为序,空间感强,而《长江三峡》是日记体游记,随着时间的推移,以航船进程为序,时间、空间感都很强。[来源:高考资源网]

比较阅读通常是把大的方面相同,又有某些方面相异的文章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如将选材、立意、布局、写法、语言等诸方面加以比较,讨论异同。比较阅读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板书文题及作者;导入新课。

问:关于长江三峡同学们都有哪些了解呢?

(学生讨论,自由举手回答。教师简略介绍。)

教师启发讲解。

1.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

2.读预习提示第2段。三峡是瞿塘陕、巫峡、西陵峡的合称。三峡山陡、流急、滩险。

3.《辞海》注解。长江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简称三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长193公里(其中狭谷段合长90公里,宽谷段合长103公里),滩峡相间,由地盘上升河流深切而成。两岸是悬崖绝壁,江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是世界最大的峡谷之一。

4.教师参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里的有关文字,适当引用。“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请学生朗读)

要求:1.声音响亮,读准字音。

2.注意文章的段落划分。

(三)文章字词讲解及训练。

1.课本上有注解的字词处理。

(1)启碇,“碇”可与“淀”作比较,做注音、组词训练。

(2)滟滪,课本只有注音,还可作如下补充:

滟滪堆原在四川奉节县东瞿塘峡塘峡口的江心,是横亘江中的一座大礁石,长约40米,宽约15米。夏季水涨大部没入江中,冬春水枯露出水面高达20余米。岩上刻有“对我来”三字。据说船对石行,则随水旁流,可以避石;若避石而行,则被漩涡卷入,触石而船碎。1958年冬已被炸掉。

——摘自《中国名胜词典》

(3)绛紫,“绛”,ji4ng

(4)云蒸霞蔚,可以从词的结构上分析,它是由两个主谓结构的双音词构成的一个并列结构的短语。还可再引导学生举例,加深对“蔚”字的理解。如“蔚为大观”。

(5)峨冠博带,可再从词的结构讲解,以加强对这个词的理解。

(6)“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应对“壑”字的音、形、义作必要的讲解:

“壑”,he山沟。

杜甫《咏怀古迹》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补充注解。[来源:高考资源网]

(1)雷霆万钧:比喻威力巨大。雷霆,暴雷、疾雷,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

(2)缤纷:繁多而交杂的样子。

(3)亭亭:高耸的样子。课文用“亭亭笔立”形容一座高峰。“亭亭玉立”一词的“亭亭”形容女子身材细长秀美或花木形体挺拔,也可以写作“婷婷”。

(4)婀娜:姿态柔美的样子。

(5)眺望:往远处看。“眺”,ti4o

(6)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一点不敢疏忽。

(四)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

1.根据课文后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引导学生划出文章的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第二部分:第2段。

第三部分:第3~5段。

第四部分:第6~9段。

2.讲解本文的分段原则。(当学生划分有错误时,可以根据下面几点进行启发。)

(1)本文记叙了作者乘“江津号”轮船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每过一峡都可独立成段。分段落时要注意过渡的段落和语句。例如第3段的首句,“抬头望处,已是巫山。”再如第6段:“十点……穿过了巫峡。……却又冲入第三峡——西陵峡了。”

(2)关于第5段的归属。第5段的首句,“如果说瞿塘峡像一道闸门,那么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样的概括性语句,往往是划分段落的地方。可文章接下去写的是巫峡岸山峰的景象,因此仍要把这一段归到上文部分。

(3)课文的思考和练习第一题,提示我们分四部分。这样看来,除了作者对三个峡的描写之外,还应该在开头或结尾分出一部分。文章开头是总写作者过三峡的感受,文章结尾写“江津号”过西陵峡的崆岭滩,这段当然要归到过西陵峡部分。

(五)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启发思考的几个问题:

(1)文章第一部分写了什么?

(2)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这一段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2.分析讲解要点。

(1)第一部分(即第1段)总写1960年11月18日这一天在长江三峡中航行的强烈而新奇的感受:“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2)这一感受运用的是“通感”修辞方法。所谓“通感”就是指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的沟通交融。“雄伟”、“瑰丽”的三峡风光是人的视觉感受,而“交响乐”则是人的听觉感受,这种感觉的转移就能“通感”。

(3)文章第一段总领全篇,“雄伟”、“瑰丽”概括了三峡的主要特征,“大自然的伟力”是作者对三峡的赞美,“母亲河流”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的真挚感情。从全文看,作者就是通过对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的描写,抒发自己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激情的。

作者在《长江三日》11月17日这样写道:“我一个人走到甲板上,这时江风猎猎,上下前后,一片黑森森的,而无数道强烈的探照灯光,从船顶上射向江面,天空江上一片云雾迷蒙,电光闪闪,风声水声,不但使人深深体会到‘高江急峡雷霆斗”的赫赫声势,而且你觉得你自己和大自然是那样贴近,就像整个宇宙,都罗列在你胸中。水天,风雾,浑然融为一体,好像不是一只船,而是你自己在和江流搏斗而前。‘曙光就在前面,我们应当努力’。这时一种庄严而又美好的情感充溢我的心灵,我觉得这是我所经历的大时代突然一下集中地体现在这奔腾的长江之上。是的,我们的全部生活不就是这样战斗、航进、穿过黑夜走向黎明的吗?”我想,一个作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对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充满深情;只有热爱生活,才能产生创作的灵感。作者在谈到《长江三日》的创作过程时就这样写道:“因为我平时就非常向往长江,一旦身临其境,这种感情就越发切实、强烈了。我在船上细心观察了三天,甚至夜晚也在观察,产生了一些感触。我把看到的与想到的及感情所渗透的都记了下来,就产生了《长江三日》。”

(六)分析文章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指出描绘瞿塘峡的语句。

2.教师讲解,启发学生学习描写景物和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

三峡的景物主要是山和水,如何写出气象万千的景致变幻呢?作者在安排自己所见的景物时又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学生研究讨论的基础上,可以总结提出以下几点:

(1)景随时异。作者乘船过瞿塘峡是从“天已微明”到“早晨八点二十分”,景物也随着“时间一分钟一分钟过去”而变幻着。开始看到的只是“灰蒙蒙的轮廓”、“各处还是云海茫茫”;往后看到的则是“色彩缤纷”、“一高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作者在写景时,注意到了时间的交待。

(2)步移景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乘船观景,立足点虽然都在船上,但是船不断行进,立足点也就随之而变了,作者所看到的景物也就各有特色了。古人云“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万群。”就是讲的船上观景变幻无穷的特点。作者对自己观察景物的立足点交待是清楚的:如“‘江津号’停泊时”、“启碇续行”、“瞿塘峡口”“瞿塘峡中”、“过了八里长的瞿塘峡”、“船越驶越近”等等。

(3)同景换角。这就是变换视觉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作者的视角有时放眼望去写远景,如“远远前方”、“你朝江流上望去”;有时收住视线写近景,如“近处山峦”、“船越驰越近”,有时仰视描写峡顶的蓝天、白云;有时俯视描写激流澎湃的江水,作者左顾右盼,景物也就各不相同。

(4)两个引用突出瞿塘峡口的特征。文章在写到“船已进入瞿塘峡了”以后,首先概括介绍瞿塘峡口的特点:“瞿塘峡口为三峡最险处”。然后引用杜甫《夔州歌》的诗句和古时歌谣,让读者去想象瞿塘峡口的险要气势。现在,对准峡口的滟滪堆巨礁虽然已被炸掉,但是“瞿塘峡中依然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这“依然”一词告诉读者瞿塘峡的险要气势依然如故。

(5)在拟声绘色地描写基础之上,恰当地抒发情感,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文中“……真美极了,……令人仿佛进入了神话境界。”“我们来到这一片明朗的金黄色朝晖之中。”“瞿塘峡像一道闸门。”等就是点睛之笔。有的直抒其情,有的通过比喻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

3.用一句话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

参考答案:写船过雄奇的瞿塘峡所见的万千气象。

(七)分析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3、4、5段)。

要求思考的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2)巫峡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作者是怎样把巫峡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2.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下面几个要点。

(1)这一部分主要写作者穿过巫峡时所见的俊秀景象。

(2)这一部分作者重点写了巫峡两岸山峰的秀美。

文章两处写到巫山十二峰。作者着重写了在巫峡口上的第一峰、充满神奇色彩的传说的美女峰和各具情态又变化无穷的群峰。

作者描绘神女峰,着重写那“万仞高峰之巅”的一耸立的细石,并介绍了它的有关传说,这就更突出了它的神奇色彩。

以上是“点”的介绍,紧接着,作者用巫峡和瞿塘峡作比较,突出巫峡“简直像江上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这一特点,从“面”上描绘巫峡两岸群峰。

这一段,作者先概括写“山势左一弯,右一转”,“两岸山峰连绵不断,山势奇绝,巫山十二峰各有各的姿态”。再用丰富的想象,贴切的比喻,具体描绘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群峰特色。文中用两个“突然”写出巫峡的迂回曲折。有人说:舟行巫峡,好像处处被大山挡住去路,但驰到跟前,峰回路转,前面又展现出一段水道。所以,作者乘“江津号”过巫峡,所见群山并非一览无余,而是“突然是深灰色石岩从高空直垂而下,浸入江心”,“突然是绿茸茸的草板”。在一条画廊中,一幅一幅地欣赏这莽莽苍苍、浩浩荡荡长江上大自然的壮美。

(3)从写法上分析可以指出以下几点:

a.运用大量的比喻。(让学生自己画出比喻句,指出本体和喻体。)

b.点面结合。

c.按时间和航行的顺序安排文章结构。

(八)分析第四部分。

1.用一句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参考答案:这部分写的是船在险恶的西陵峡上航进的情景和作者的感想。

2.西陵峡的特点是什么?(要求用原句回答。)

“西陵峡比较宽阔、但是江流至此变得特别凶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这是总写西陵峡特点。

“最著名的三个险滩是:泄滩、青滩和崆岭滩。”下面是分述各滩的特点:

泄滩:“万马奔腾的江水,到这里突然变成千万个漩涡。你会感到江水简直是在旋转不前。”

青滩:“江面陡然下降,波涛汹涌,浪花四溅……江水像滚沸了一样,到处是泡沫,到处是浪花。”

崆岭滩:“泄滩青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作者通过引用来写出其凶险。

3.作者除了这样直接描摹西陵峡的自然景视以外,还用什么方法来写出西陵峡的凶险?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总结:

通过作者乘船的感受突出西陵峡流急和滩险。如:“船一下像流星随着怒涛冲去,一下又绕着险滩迂回浮进。”“‘江津号’剧烈地震动起来。”“‘江津号’用尽全副精力,战抖着、震颤着前进。”“船已像箭一样迅速飞下。”“看起来这青滩的声势十分吓人,”“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4.这部分着重介绍了“秭归”和“香溪”两个县城,并引用有关屈原的传说和杜甫的诗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把读者带进了神妙奇幻的境界,使神奇秀丽的三峡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更加增添情趣和美感。

(2)告诉人们,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流”,长江养育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3)使行文更富于起伏变化。

5.关于第八段结尾“人们只要从汹涌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一句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处理。

(1)提出此句引起学生注意。

(2)结合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生活中的风浪并不可怕,要勇于在风浪中锻炼自己,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

(九)总结。

1.归纳中心:课文描写了作者在长江三峡航行时看到的气象万千的瑰丽景象,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识:生活和革命的前程就是在急流险滩中开拓前进。

2.提示游记散文的写法:

(1)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熟悉被记叙和描写的事物,还要准备大量的有关材料。

(2)描写景物要注意自己的立足点和视察角度。

(3)文章结构安排一般以游程或时间为序。

(4)根据表达需要安排详略,可用“广角镜”描绘场面,也可用“长焦镜”展示“特写”,有远有近,有面有点,使文章错落有致。

(5)选取准确、鲜明的语言,善用各种修辞方法突出景物的特征,使读者也如身临其境。

(注: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平日习作问题提出若干要点。)

《三峡》教案 篇六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夏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素湍绿潭摇曳生姿

清荣峻茂

林寒涧肃

哀猿凄清

有形有色、有声有情

《三峡》教案 篇七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咱们安阳是汉字的故乡,中国的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比如"峡"字,从字面上看,你看到了峡中有什么?(生答"山"。)往深层里想,你联想到峡中还有什么?(生答"水"。)对,词典上解释:两山夹水的地方称之为"峡"。水因山而活泼,山因水而灵秀。今天,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中国的峡中极品--长江三峡。

(板书题目及作者:三峡 郦道元。)

二、出示目标

心中有目标,学习效率会更高。让我们一起来明确今天的学习目标。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1.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2.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3.感悟作者三峡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读好三峡文

我们已经接触到的几篇文言文,那么读好一篇文言文要做哪几步:读准、读懂、读美。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我来挑战

读准 齐读:屏显 读准字音我能行。

认读生字:襄陵? 沿溯 素湍? 属引? 泪沾裳(释“裳”齐读)

读懂 齐读:屏显 准确解释我能行

1.掌握下列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自 阙? 奔 霜? 绝? 三(释“通假字”“一词多义”现象)

2.重点点拨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三生分)

读美:疏通了文意,大家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谁愿意把课文美美的读一遍?一生朗读(配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认真听,把听到的内容转化为美的画面。这位同学读得真美。大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不是像屏幕上显示的一样美呢?(画面一组)

过渡,如此美不胜收的风景,怎能不让我们佩服造化的鬼斧神工呢!

(二)读赏三峡景

1、(寻找美)思考:

1)本文主要写了三峡的哪几种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你能各用一个词概括出每种景物所体现出的美的意境吗?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展示,品读 明确? 提示

山:怎样的山? 连绵高峻 高峻美(雄壮美)

夏水:有什么特征 凶险迅疾(师范读指导)? 奔放美? 《早发白帝城》春冬:景色如何?清静幽美 清幽美

秋景:给你什么感觉? 凄凉寂静 凄婉美

2、(欣赏美)在郦道元的笔下三峡景色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除了抓住特点写景之外,还采用动静结合的笔法,使文章显得张弛有度,舒缓自然。你能具体说说吗?可以用下面的格式

“我发现了三峡的----是静态美或动态美,你看——。他(她)多像一个——啊。”

有一定的难度,启发、归纳、思考写出来,展示欣赏

例 :我发现了三峡的山是 静态美,你看,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高耸入云,遮蔽天空,挡住阳光。他多像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啊。

山---高峻美、夏水---奔放美、春冬-----清幽美 秋景---凄婉美

男子汉? 英雄汉、美少女 怨妇

顶天立地、风风火火、 清秀文静 忧伤孤独

高大壮实、闯九州 色彩艳丽 望穿秋水

平静舒缓 激烈紧张? 静中微动 静寂忧伤

过渡:动静结合,美妙无比

(三)读透三峡妙

好文章总是百读不厌的,再看课文,你认为作者的写作笔法之妙还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给大家分享一下。(小组交流展示)

例:文章结尾去掉引用的渔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明确:融情于景;突出三峡渔夫的悲惨生活;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也渲染了三峡秋景凄凉肃杀的特点。)

(四)读懂三峡情

动静结合,写作笔法灵活多样,有一句名言说得好“文似看山不喜平”,这在郦道元的笔下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我提议大家把这篇美文美美的再读一遍,再领略三峡的无穷魅力,男生读前两节,要读出阳刚之美;女生读后两节,要读出阴柔之美。

非常棒,男生读的气势磅礴;女生读的宛转悠长,把老师都陶醉了,(掌声鼓励自己)我只想说:此景未必天上有,人间只应三峡寻,本文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三峡的热爱之情,作者郦道元在文中也有一句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大家找一找(明确:良多趣味),正是作者对三峡的真诚赞美,热爱之情,才成就了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五)拓展延伸

如今的三峡可以说是高峡平湖,景象更加壮美,想看看吗?大家来欣赏一组图片,看后为三峡写一则广告语。

是呀,我们的祖国自然美景比比皆是,有张家界的索溪峪,桂林的漓江,还有五岳、黄山……数不胜数,老师想起了省实验中学顾少强老师那封最具情怀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我想说:中国那么美,我想去看看。我们大家呢?欢迎到内黄游玩,感受枣乡风情,祭拜人文始祖。

《三峡》教案 篇八

初中语文三峡教案是教学设计的文本表现形式,是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用来支撑课堂实践的理论基础。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三峡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三峡教案

教材分析

《三峡》一文中,作者首先干脆利落直接勾勒了三峡峰峦重叠的景观,再用或浓烈或淡雅的笔调,凝炼生动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不过,无论写什么季节的江水,又都与三峡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山的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至于三峡的其他景观作者均未触及。所以,《三峡》是一篇以“山”为首,以“水”为纲,描述流经三峡的长江之水四季变化及其所带来的沿江壮丽景色的游记散文。

教学目标

1、利用书中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掌握生字,学会翻译,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进而达到快乐背诵的目的。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

二、三峡简介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 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 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三、作者简介

郦道元(公元470——520xx年),南北朝时北魏著名的散文家、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学的重要著作,也是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散文名作。

四、初读课文

1、对照注释,小声自由朗读,初步理解文句。

阙(quē) 叠嶂(zhàng) 曦(xī)月 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 绝巘(yǎn) 长啸(xiào) 属(zhǔ)引 哀转(zhuǎn)

2、辨明词义。

(1)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缺);哀转久绝(通“啭”声音转折)

(2)古今异义。

夏水襄陵(襄:冲上);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良:实在)

(3)一词多义。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自:如果)

(4)重点词语。

重岩叠嶂(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飞奔的马,衬托夏水顺流行船之快)

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

清荣峻茂(清:指水;荣:指树;峻:指山;茂:指草)

哀转久绝(绝:消失)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沿//溯/阻绝。

(3)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

(5)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理清课文的层次及主要意思

第一段:山:两岸连山,隐天蔽日——高峻美

第二段:夏水:夏水襄陵,乘奔御风——奔放美

第三段:春冬之景:素湍绿潭,悬泉瀑布,清荣峻茂——清幽美

第四段:秋峡:林寒涧肃,高猿长啸——凄婉美

小结:本文先写山,再写水,抓住景物特征,以不同季节表现三峡的美景。

5、体会作者情感和情景交融的写法

第一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高峻美)

第二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第三段:想像三峡的秀美、挺拔,感受其清幽美。

第四段:感受秋峡萧瑟凄凉的氛围。

五、译一译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试译课文,并在全班交流。

初中语文三峡教案的反思

《三峡》一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一个入情入境的教学氛围,实现了情境互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并通过朗读进行文意疏通,重点引导学生疏通“重岩叠嶂,隐天蔽日”“林寒涧肃”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因为这些是学生翻译中初次遇到的句式,虽然互文和并提的修辞不要求学生掌握,但稍加提示会便于学生掌握句式。

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思路,明确本文的构思之妙。

然后让学生“找寻景物的特点,领悟自然的魅力。”并进行交流,从中感受体验三峡独特的美。运用“读”、“写”、“说”的方式让学生深入课文,品味课文,体悟课文意境。启发学生拓展延伸,通过联想和想象,拓展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审美情趣,锻炼了言语表达能力。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领略三峡景物的独特之美。接着通过“找寻写作的美点,感受艺术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文章中的写景方法,并为随后的写作打基础。

整个教学过程努力体现着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由此迸发了些许火花。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用学生自身的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去感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思考、评价及审美追求,让学生学会发现,发现知识,发现感受,从而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说,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努力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见解,丰富教学内容,从而求得新的发现。

当然,本课教学也留下很多遗憾。比如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何可以更好的落实文言的字词句,还有容量与时间的更好处理,这些都有待进一步探索。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这8篇《三峡》教案是来自于快回答的三峡教案的相关范文,希望能有给予您一定的启发。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