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优秀6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为了让大家更好的写作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相关内容,快回答精心整理了6篇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欢迎查阅与参考。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一

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河北省的物理教师,很荣幸有机会参加这次大赛。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们河北省是从20xx年才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教学的,所选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教材。教材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两册,包含力与运动,万有引力,机械能守恒等高中物理最基础与核心的知识,供所有学生学习。选修分三个系列,各有侧重,一系列以物理核心内容:电磁学,热学,能量等为基础,侧重物理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作用,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强调物理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二系列以电路电工,电磁与信息技术,力与机械,热与热机,光学仪器,原子与核技术为主修内容,突出技术应用角度上对物理学的展示,侧重应用性,实践性特点。三系列比较全面系统的呈现了物理学的基础内容,使学生学习理论物理力、热、电磁、光与原子物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我这次说课的内容来自必修二的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我认为,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教材与教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是一棵树。课标是这棵树生长的土壤,三维目标是树的主干,教材是枝干,教法是树叶,只有各方面都和谐发展,才能使这棵教育之树茁壮成长,开花结果。下面,我就逐一进行阐述。

一、三维目标

新科标带来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三维目标的提出。本套教材的主编张维善先生说过,物理学本身就是科学知识、科学过程和科学文化的统一,三维目标的制定,是物理学本质特征在物理教育中的反映。所以,作为教育执行者的教师,首先要理解三维目标的理念。就高中物理而言,老式的教育模式只是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要求,这样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失去了对科学的兴趣,没有了创造的热情与能力,变成只会做题考试的机械人。新课标三维目标的提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样的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的教学目标,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学什么,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意识到为什么学,怎么去学。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科学发展的过程,体会科学带来的乐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机械能这一章也是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而展开教学的。

二、教材与教法

高中物理必修二模块是共同必修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能量这一部分知识,不仅是本册书的重点,也是整个高中物理的重点知识。

大家请看,高中物理学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原子物理五大部分,在对这些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每一部分都有能量的知识出现,由此可见,能量及其守恒定律,是一个贯穿整个高中物理的重要概念,不仅如此,能量守恒定律也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定律之一,它的提出,使各种不同的物理学内容和谐统一,正如在本章章首所引用的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劳厄所言:物理学的任务是发现普遍的自然规律。因为这样的规律的最简单的形式之一表现为某种物理量的不变性,所以对守恒量的追求不仅是合理的,而且也是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一段话,足见能量守恒定律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本章知识的学习,不仅在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与掌握,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推开了物理学的一扇大门,用守恒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还会遇到如电荷量守恒,动量守恒等等知识,有了这一章的铺垫,学生在学习上述相关知识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分析问题,思考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进入这一章,课程标准对本章的内容标准做了如图所示的要求,分析后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章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诸如恒力做功的计算,动能与重力势能,动能定理及机械能守恒定律,还要使学生通过实验与探究深入理解这些知识,并能用这些知识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而且,还要通过本章的学习,是学生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认识利用能源与节约能源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依据这些,教材对本章做了如下的安排。通过对新旧教材在这一章的章节设置,我们不难发现变化,新课标教材在这一章多了四节内容,其中不包括第九节,不仅又增加,同时也有删节,原教材中的《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被删减,这样的编写,目的何在呢?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对这一章的内容,我们可以分两部分看,一部分是“功”另一部分是“能”。功的内容包括第二节《功》,和第三节《功率》在第二节中,学生将在初中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深入学习恒力做功的计算,了解功的正负,第三节学生会学习功率的计算,并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描述做功快慢。“能”包含三节,分别是第四节《重力势能》,第七节《动能和动能定理》,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在这三节中,学生将了解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表达式,学习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如果只看这些内容,新教材和旧教材似乎没什么变化,其实不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将原本旧教材中的第三节《功和能》删掉。在以前的教学中,讲完功和功率,出现的就是第三节,在这一节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只会强调一个点,即“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以往看来,这一节放在这里是理所当然的,有了这一节,就可以把前后两部分知识顺畅的联系起来,为学生理解后面的一些知识铺平了道路。但是,其实不然,我觉得旧教材这样的安排利大于弊:直接把功能关系告诉学生,使学生失去了对这一重要知识的探究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一过程的缺失,使教师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教学机会,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的发展和科学态度的形成。所以在新教材中,没有明确指出功能的关系,但是,却在之后的各节做了渗透:讲重力势能时讲到的重力做功,动能定理中的合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定律中对条件“只有重力做功”。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得到这一结论,这不仅使学生通过自己掌握到知识,更能为后面的学习,比如分子力做功对应分子势能变化;电场力做功对应电势能变化;安培力做功对应电能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实现这一过程,本章安排了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第六节《功与速度变变化的关系》,第九节《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实验的形式,使学生主动的学习,理解功能的关系,这正是新课标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第二,我们来看一下新增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这两节都是就教材中没有的,我校有些教师在拿到新教材时对这两节有很多的争论,尤其是第一节,放在这样的位置,安排这样的内容让一下教师不知所云。我觉得,这一首一尾两节内容还是很精彩的,首先,从物理学的发展来看,能量的概念,是与力的概念同一时期提出的,在第一节安排了《追寻守恒量》的内容,尤其是对伽利略实验的还原,将历史上对功能概念的认知顺序做了还原,强调了“守恒”这一重要理念,从一个更高的角度给学生提供了这一观点。而后续的章节,也是对这一内容的剥茧抽丝,使学生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特,例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逐渐认识能量守恒定律,并在最后用一节作为收尾,提升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建议

下面我说一下这一章的教学建议。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是最核心的四个发面。只有把其中的关系处理好,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旧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过程是单方向的,教师理解教材,决定教法,再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有一定的效率,但却取得不了好的效果的。在新课标下,就必须打破这样的格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其主动的学习。

对于本章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注意物理和实际的联系。在教材中,也有这样的体现,各位可以看到这几张截图,都是学生生活中的例子。通过对这样一些例子的分析,不仅是学生更清晰的理解知识,也会拉近物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觉得物理有用,有趣。第二,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本章在各节都可以看到一些小栏目,如“做一做”,“说一说”,“思考与讨论”,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完全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研习,合作探究来解决。第

三、重视实验的作用,物理学本身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不仅可以使学生验证学习的知识(如机械能守恒),更可以通过探究性实验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我们学校一直很重视学生实验,不仅会按教材安排相关的实验课,还会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创新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评价建议

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在旧的教学体制下,评价观并不科学,大家可以看一下我总结的这张表,比较之下,性课程的评价理念更加适应教育发展的要求。

五、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课程资源

首先要说的是教材,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教师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但是却不能依赖教材,简单的讲,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所以,在用好教材的同时,也要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在这里,我说一下我们学校的资源开发,第一,要用好网络资源,获取最新最丰富的内容;第二,学校中的教师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我们经常会请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展开学术论坛,提高学生的水平;第三,要用好实验室资源,开放实验室,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掌握知识,体会过程;第四,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这两张图,一副是我校的机器人制作活动,一副是我们都宣工车间实际了解机械的相关问题的活动;第五,在用好国家教材的同时,针对我们自身的发展,编写校本教材,比如在本章之后教材安排的课题研究:潮汐现象,我们宣化地处内陆,虽然老师们觉得这一个研究活动对学生认识自然,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包括对本章知识中的能源问题都有很大的帮助,但开展活动难度较大,所以我们就从校本教材中选择了一个类似的课题:“张家口风力资源与风力发电”提供给学生,效果非常好。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由于我们学校刚刚进入新课标教学,说课标、说教材的活动也是初涉,不足之处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大家,最后,祝各位老师生活幸福,工作顺利!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二

概述:本节课时物理规律的教学,新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物理概念的和规律的教学,同时还要加`强能力的培养。因此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规律,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但也要注意防止把方法和能力当成新的知识向学生灌输。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

从前后联系来看,这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进一步认识;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有利于强化学生对动能订立的理解;从思维方式上分析,有利于学生建立守恒的观念,为今后学习动量守恒、电荷守恒等守恒定律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这样的安排,较好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使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2、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具体问题中能判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

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信心以及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点

通过严密的理论推导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理性认识,正确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以及定律是否成立的判定条件。

4、教学难点

学生抽象思维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功、能等物理量理解不够深刻,要从功能转化关系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有一定难度。

二、说教法

本节主要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一起探索得出物理规律及适用条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方法

1、为适应高一学生的认识和思维发展水平,根据新课内容要求,创设“自由落体、平抛、沿斜面下滑”三个物理情境作为铺垫,由易到难,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2、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考

在归纳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使用条件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能加以评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物理学习的自信心。

四、教学程序

分为引入、新课、联系巩固、作业四个步骤。

以生活中常见情境为例,让学生分析动能、势能的相互转化,提出机械能如何变化的问题,顺势引入新课;

创设三个不同情境(同前),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在师生共同探讨下得出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以三个情境为例,让学生自由讨论定律成立的条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最后共同得到适用条件。

然后通过适当的课堂练习让学生对新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理解。

五、研究性课题的提出

通过以下实例让学生课后去进行探讨

让A球拉到相同高度,分析A到达右侧所能到达的高度。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三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机械能守恒定律》,下面我从教材的特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的设计、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作简要的说明。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物理》第一册第七章第六节的内容,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守恒定律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这是我们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重要性。

课程教授对象:县城普通高中高中一年级学生,学生总体思维能力、基础知识较薄弱。为此,我设定了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了解机械能守恒时能量是如何进行转化的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二)过程方法与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协调合作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任务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自信心。

重点、难点分析 解决对策

1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条件 任务对比法、实例演示法

2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的推导 任务对比法、实例推导

二、说教法

本节课采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任务驱动”和“实例分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分小组进行教学,中间采用小游戏来攻克重点、难点。

教学媒体设计:

1.演示法——多媒体演示身边实例,如蹦极、坐滑梯、铅球运动等。

2.任务驱动——通过任务表格,明确知识方向,引导学生去探索。

三、说学法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并通过完成一系列的表格任务来完成学习任务。整个过程以任务表格为基础,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学生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攻克重点。

2.学生自主学习-检验所学成效,得出经验。

3.师生合作学习-师生共同分析实例,共同攻克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45分钟/课)

教学过程 设计思路及多媒本应用

(一)导入部分

1.根据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要创造最近发展区,因此首先进行

[知识回顾] 回顾本章第三节功能关系的内容。

2.[多媒体演示] 用课件演示一些生活中有关机械能守恒的实例。(如蹦极、平抛运动等)

3.[提出问题] 以上实例中能量的转化关系如何?

使前后知识形成连贯,不脱节。

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引出新课。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在已经学习有关机械能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掌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掌握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学习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能够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能够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有关问题。

2.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是本节学习的难点之一。在教学中应让学生认识到,物体重力势能大小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零势面)有关;而重力势能的变化量是与所选取的参考平面无关的。在讨论物体系统的机械能时,应先确定参考平面。

3.能否正确选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是本节学习的另一难点。通过本节学习应让学生认识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进一步明确,在对问题作具体分析的条件下,要能够正确选用适当的物理规律分析、处理问题。

三、教具

演示物体在运动中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

器材包括: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弹簧振子。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结合复习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知识。在初中学习时我们就了解到,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下面我们观察演示实验中物体动能与势能转化的情况。

[演示实验] 依次演示麦克斯韦滚摆、单摆和弹簧振子,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学生回答物体运动中动能、势能变化情况,教师小结:

物体运动过程中,随动能增大,物体的势能减小;反之,随动能减小,物体的势能增大。

提出问题:上述运动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这是我们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设计

在观察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我们从理论上分析物理动能与势能相互转化的情况。先考虑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的理想情况。

1.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

问题: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过程中,经过高度h1处速度为v1,下落至高度h2处速度为v2,不计空气阻力,分析由h1下落到h2过程中机械能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分析:根据动能定理,有

下落过程中重力对物体做功,重力做功在数值上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有

WG=mgh1-mgh2

由以上两式可以得到

引导学生分析上面式子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并小结:下落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此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指出问题:上述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作为课后作业,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分析物体做平抛和竖直上抛运动时的情况。

明确:可以证明,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提出问题: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变化呢?

2.弹簧和物体组成的系统的机械能

以弹簧振子为例(未讲振动,不必给出弹簧振子名称,只需讲清系统特点即可),简要分析系统势能与动能的转化。

明确:进一步定量研究可以证明,在只有弹簧弹力做功条件下,物体的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

综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3.机械能守恒定律

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物体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这个结论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提出问题: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要能应用它分析、解决问题。下面我们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来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在具体问题分析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问题分析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与认识。

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1.在距离地面20m高处以15m/s的初速度水平抛出一小球,不计空气阻力,取g=10m/s2,求小球落地速度大小。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提出问题:

(1)前面学习过应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处理平抛运动,现在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

(2)小球抛出后至落地之前的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下落过程中,只有重力对小球做功,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可以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应明确所选取的运动过程,明确初、末状态小球所具有的机械能。

例题求解过程:

取地面为参考平面,抛出时小球具有的重力势能Ep1=mgh,动能

落地时小球的速度大小为

提出问题:请考虑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与用运动合成解决问题的差异是什么?

例2.小球沿光滑的斜轨道由静止开始滑下,并进入在竖直平面内的离心轨道运动,如图所示,为保持小球能够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而不落下来,求小球至少应从多高处开始滑下?已知离心圆轨道半径为R,不计各处摩擦。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1)小球能够在离心轨道内完成完整的圆周运动,对小球通过圆轨道最高点的速度有何要求?

(2)从小球沿斜轨道滑下,到小球在离心轨道内运动的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3)如何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这一问题?如何选取物体运动的初、末状态?

归纳学生分析的结果,明确:

(1)小球能够通过圆轨道最高点,要求小球在最高点具有一定速度,即此时小球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恰好等于小球所受重力;

(2)运动中小球的机械能守恒;

(3)选小球开始下滑为初状态,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为末状态,研究小球这一运动过程。

例题求解过程:

取离心轨道最低点所在平面为参考平面,开始时小球具有的机械能E1=mgh。通过离心轨道最高点时,小球速度为v,此时小球的机械能

成完整的圆周运动。

进一步说明:在中学阶段,由于数学工具的限制,我们无法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小球在离心圆轨道内的运动。但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很简单地解决这类问题。

例3.长l=80cm的细绳上端固定,下端系一个质量 m=100g的小球。将小球拉起至细绳与竖直方向成60°角的位置,然后无初速释放。不计各处阻力,求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细绳对小球拉力多大?取g=10m/s2。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1)释放后小球做何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是否等于小球的重力?

(2)能否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出小球通过最低点时的速度?

归纳学生分析结果,明确:

(1)小球做圆周运动,通过最低点时,绳的拉力大于小球的重力,此二力的合力等于小球在最低点时所需向心力;

(2)绳对小球的拉力不对小球做功,运动中只有重力对球做功,小球机械能守恒。

例题求解过程:

小球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ΔEp=-mgh=-mgl(1-cos60°),

在最低点时绳对小球的拉力大小为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各例题,总结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归纳学生的分析,作课堂小结。

五、小结

1.在只有重力做功的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总量不变。通过例题分析要加深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

2.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时,应首先分析物体运动过程中是否满足机械能守恒条件,其次要正确选择所研究的物理过程,正确写出初、末状态物体的机械能表达式。

3.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和途径。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逐步培养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4.应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处理的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例如与圆周运动或动量知识相结合,要注意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综合应用,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明

势能是相互作用的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同样,机械能也应是物体系统所共有的。在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必过份强调这点,平时我们所说物体的机械能,可以理解为是对物体系统所具有的机械能的一种简便而通俗的说法。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五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我说课的内容包括四部分: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七章第九节。本节内容安排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理论上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测量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对机械能守恒定律及条件有深刻的认识。

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动能、重力势能等概念以及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等定理、定律;知道功是能量转换的量度以及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能力层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会用打点计时器以及直尺等实验仪器。具备一定的数据处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过程与方法:1、经历实验设计的过程体会所采用的科学方法;

2、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协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2、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

3、体会守恒思想的重要意义。

重点:1.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方案以及设计思路

2.操作实验以及记录和处理数据

难点:1.实验设计的思路2.实验误差的分析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探究法、讨论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法

学法:互动交流、讨论归纳法、合作试验

四、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引入、实验教学、总结、反馈与检测四部分

引入:十米跳台跳水是种技术性较强的运动,如果不计空气阻力,思考:机械能是否守恒?怎样验证?

实验教学: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注意事项、

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总结:本节主要学习了:

1.实验目的: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

2.纸带的选取及重物速度的测量方法。

3.实验的误差来源及注意事项。

反馈与检测

为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有下列器材可供选用:铁架台,打点计时器,复写纸,纸带,秒表,低压直流电源,导线,电键,天平。其中不必要的器材有:_____;缺少的器材是_____。

板书设计

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实验方法:比较mgh与mv2/2的大小关系

二、速度测量: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这一段的平均速度大小

三、注意事项:

1.实验结果受阻力的影响

2.重物的质量可以不必测量

3.多做几次实验,反复测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 篇六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掌握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体验验证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验证,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原理。

2.实验原理及方法的选择及掌握。

教学难点

实验误差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表达式以及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地位。一个规律的提出,不但要有理论的支持,还要由实验的验证,今天我们就设计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二、新课教学

(一)实验方法

在图1中,质量为m的物体从O点自由下落,以地作零重力势能面,下落过程中任意两点A和B的机械能分别为:

EA=,EB=

如果忽略空气阻力,物体下落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于是有

EA=EB,即=

上式亦可写成

该式左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动能的增加,右边表示物体由A到B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等式说明,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等于动能的增加。为了方便,可以直接从开始下落的O点至任意一点(如图1中A点)来进行研究,这时应有:——本实验要验证的表达式,式中h是物体从O点下落至A点的高度,vA是物体在A点的瞬时速度。

(二)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79“要注意的问题”部分,思考一下问题:

1.重物选取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2.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是什么?怎样有效地减小误差?

3.为了利用重物下落的某个过程验证机械能守恒,如何恰当的选取重物下落的初末位置?

4.重物的质量是否需要测量?为什么?

学生看书思考、讨论并回答:

1.重物和纸带下落过程中要克服阻力,主要是纸带和计时器之间的摩擦力,计时器平面不在竖直方向上,为减小误差,固定打点计时器时,计时器平面要竖直以利于减小纸带与计时器的摩擦力。

2.实验用的纸带一般小于1m,从起始点开始大约能打出20个左右的计数点,终结位置的点可以选择倒数第一个点或者倒数第二个点,从这一个点向前数4~6个点当开始的点。这样选取的目的是可以减小这两个点瞬时速度和两点之间的距离(高度h)测量的误差。一般情况下,打的第一个点作为起始点,这样测量和计算方便一些。

3.不需要测量重物的质量,因为这个物理量在式子两边可以约掉。

(三)速度的测量和重物下落的高度的确定

1.速度的测量

根据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可求出A点的瞬时速度vA。

图2(见下页)是竖直纸带由下而上实际打点后的情况。从O点开始依次取点1,2,3,图中s1,s2,s3,……分别为0~2点,1~3点,2~4点……各段间的距离。

根据公式,t=2×0.02s(纸带上任意两个相邻的点间所表示的时间都是0.02s),可求出各段的平均速度。这些平均速度就等于是1,2,3,……各点相对应的瞬时速度v1,v2,v3,……。例如:量出0~2点间距离s1,则在这段时间里的平均速度,这就是点1处的瞬时速度v1。依次类推可求出点2,3,……处的瞬时速度v2,v3,……。

2.重物下落的高度的确定

图2中h1,h2,h3,……分别为纸带从O点下落的高度。

(四)实验步骤

1.把打点计时器安装在铁架台上,用导线将学生电源和打点计时器接好。

2.把纸带的一端用夹子固定在重锤上,另一端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用手竖直提起纸带,使重锤停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

3.接通电源,待计时器打点稳定后再松开纸带,让重锤自由下落,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4.重复上一步的过程,打三到五条纸带。

5.选择一条点迹清晰且第l、2点间距离接近2mm的纸带,在起始点标上0,以后各点依次为1、2、3……用刻度尺测量对应下落的高度h1、h2、h3……记录在表格中。

6.用公式vn=(hn+1–hn–1)/2t,计算出各点的瞬时速度v1、v2、v3……并记录在表格中。

(五)数据处理

1.列表处理数据(见下页)

各计数点

l

2

3

4

5

6

下落高度

速度

势能

动能

结论

2.图像处理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如果以v2/2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的图线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如果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就能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

(六)实验结论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验证了机械能守恒定律。

(七)误差分析

实际上,重物拖着纸带在下落过程中,受到阻力作用,机械能在不断减小,故有EB>ED。又因为在初始点时重物的机械能为0,所以有0>EB>ED,mvB2–mghB<0>,–mghD<0>,说明重物在实际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减少量大于动能的增加量。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

1.实验目的:用自由落体运动验证机械能守恒。

2.纸带的选取及重物速度的测量方法。

3.实验的误差来源及注意事项。

四、课堂练习

1.用自由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面哪些测量工具是必需的()。

A.天平B.弹簧测力计C.刻度尺D.秒表

答案:C

2.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实验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选用重锤时,重的比轻的好

B.选用重锤时,密度大的比密度小的好

C.选用重锤后要称质量

D.重锤所受重力要远大于它所受的空气阻力和打点计时器对纸带的阻力

答案:D

3.在做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需要用工具测量的是();通过计算得到的是()。

A.重锤的质量B.重力加速度C.重锤下落的高度D.重锤下落的瞬时速度

答案:C;D

4.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由于打点计时器两限位孔不在同一竖直线上,使纸带通过时受到较大阻力,这样的结果会有()。

A.B.

C.D.以上都有可能

答案:B

5.关于“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重物的质量测量不准会产生误差

B.重物的质量大一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C.重物的质量小一些,有利于减小误差

D.先释放重物,后接通电源会造成较大误差

答案:B

6.本实验中,若以为纵轴,以h为横轴,根据实验数据绘出-h图像应是,才能验证机械能守恒;-h图像的斜率等于的数值。

答案:一条过原点的倾斜直线;重力加速度

7.在用落体法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所用重锤的质量m=1.0kg,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频率50Hz,打下的纸带如图所示(图中的数据为从起始点O到该点的距离),则在打B点时,重锤的速度vB=m/s,重锤的动能Ek=J,从开始下落到打B点时,重锤的势能减小量是J(取两位有效数字)。

答案:0.79;0.31;0.31

五、布置作业

书写实验报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上就是快回答给大家分享的6篇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说课稿的写作更加的得心应手。

本站内容由网友提供,版权归原作者本人所有,本网站不对网站真实性负责,如有违反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