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之,上述九个方面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语文教研组在本学期乃至今后的一段时间里,能够走在语文教研教改的前列,在中考或联考中,无论是优秀率、及格率还是平均分都能名列前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帮大家整编的指导青年教师工作计划最新8篇,仅供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计划 篇一
一、指导思想:
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尽快建立一支高质量的,能适应我校新课程**需要的教师队伍,提高全体青年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基础教育**的能力和水*,我们将把培养青年教师的工作作为一项关系到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使青年教师能早日进入角色,尽快胜任教育教学工作,成长为我校教育教学骨干的后备力量。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二、培养目标:
根据学校提出的提高青年教师素质总体目标及要求,教龄3年以内的青年教师均为培养对象。一是引导刚进入教师行列的青年教师做好角色的转换,由学生转为教师,对他们加强工作责任***以及**能力的培训。二是狠抓教学常规,在备课与上课、作业与辅导、听课与评课等方面着重指导。三是实行师徒结对,我们对每位新教师配备1—2位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为师傅,在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班**工作、少先队工作中进行传、帮、带。四是建立学校考核**,考核项目有:写一份合格的教案、上一堂教学汇报课、写一份教学心得体会、设计一份活动方案,写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通过努力,力争使每位青年教师在**思想、师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教书育人的实际工作能力方面达到合格水*。具体要求一年常规入门,二年上课过关,三年业务达标,五年成为具有良好师德、较高学识水*和业务能力的校级以上教学能手。
三、培养措施:
1、重视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思想上积极引导,使他们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利用各种形式,**他们学习相关文件、提高认识,以先进教师的事迹,教育激励他们,使他们真正具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2、继续实施“青蓝工程”,让新教师与中青年骨干教师“师徒结对”,使青年教师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言传身教,健康成长。每一位新上岗的青年教师都要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担任师傅的教师则要切实搞好“传、帮、带”,督促青年教师在业务上尽快入门并成熟。
3、积极开展教改和教科研,树立“教学即教研,问题即专题”的意识,积极投身新课程教学研讨,反思教学行为,总结教学得失,努力培养教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继续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培训办法。**青年教师外出学习、听课、听讲座,学习外地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有关**、专家来校讲学,给青年教师提供各种教学信息。
5、抓教学基本功和教育常规,通过**三字一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教学心得)竞赛,以赛促练,掀起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的热潮,同时,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全方位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四、定期抓好几项工作:
(1)开展四查:查对《新课程标准》的熟知程度,查备课,查作业批改,查辅导学生。
(2)抓业务培训:抓教学“六认真”工作,抓达标课及创优课。
(3)抓好四赛:钢笔字比赛,粉笔字比赛,创优课比赛,说课比赛。
五、主要活动安排:
制订工作计划。
教师上岗前培训(新教材培训、新教师培训)。
拜师活动(师徒结对)。
随堂听课,指导青年教师做好教学工作。
走出去,请进来活动。
青年教师课课堂教学比武活动。
培养工作总结。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篇二
关键词:青年教师 发展现状 培养制度 激励政策
哈佛大学的校长科南特曾指出:“大学的荣誉不在他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所以对于教师的发展不容忽视,而对于年轻教师的培养更是高校教师管理者的一大重任。如何通过恰当的激励方式和管理方式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高校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
根据最新教育部统计的全国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教师总数达到110万人,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但是目前高校年轻教师的发展并没有朝着正向方向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1]
1.没有时机去模拟和练习
从大学毕业到走上讲台,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时机去熟悉业务和适应教学环境和教学任务,但是他们没有时间去模拟一边而是直接上讲台。而且当代学生对教师的要求逐渐提高,既希望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又希望课堂的教学能生动有趣。对于部分实践性强的专业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教学任务的繁重他们必须去遵循学校的安排去完成任务。[2]
2.对于科研没有经验
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的要求日益增强,而对于青年教师由于其年龄、知识、阅历、经验,科研和学术水平和基础比较薄弱,难在科研、学术上的发展比较缓慢,课题的申报成功的机会比较小,对于科研方面处于自我摸索,没有进展性的突破。这也是青年教师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之一。
3.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
3.1自我期望高没有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一大部分年轻教师没有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有的教师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暂时的,迫于压力与利益的不满足或是冲突当了一年多的教师就选择辞职,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但是这对于学校的管理与学生的教育也是非常不利。例外的情况是高估自己,以为自己是某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就自以为应该得打更好的待遇,其实他们就没有考虑自己的实践经验不足,与学校和学生要求相差胜远。这样的情况也是年轻教师的心里存在的重要问题。
3.2年轻教师没有吃苦的毅力与创新精神
大学教师的工作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青年时期是教师人格健康成长和发挥创造性的重要时期,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多数的高校年轻教师没有创新精神与吃苦的毅力。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原因,即教师没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没有认定自己的职业,一方面是由于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原因所致。比如一些激励与评定职称的制度。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激励政策
1.高校青年教师培训制度改革
1.1岗前培训制度:增加实践岗前培训,应在岗前培训阶段,资深的教师应该指导青年教师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育模式等,从而使得教师在今后安排教育教学工作时更有实践性和目的性。不能出现留校的毕业生直接上讲台,如果有意利用留校的毕业生,那么在岗前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岗前培训。有条件的高校,还应该使用“学校-企业-学校”或者“国内-国外-国内”的模式进行对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利用假期到相关部门参观、实习或调研,进行一定时间的专业实践锻炼。例如,昆明卫生职业学院是医学类的高校就应该组织年前教师到医院进行专门的实践学习 。例外,高校应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相关行业的短期培训或学术研讨会,了解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但是这些培训与实践一定要得到学校与政府的政策与资金的支持。
1.2教学的过程中实行导师制培训:一方面针对青年教师的现状和教学、科研方面所面临的难题,学校可以通过导师制的方式,即通过成熟的中年教师、教授、副教授等资历、经验丰富的老师担任青年教师的导师,为青年教师提供双向交流和学习的通道。青年教师与导师双向选择后,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教书育人、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对青年教师传授科学的教育思想,发挥“传、帮、带”作用,使青年教师尽快熟悉业务,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根据接受指导的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计划,提出培养的措施和目标,通过有计划的听课、指导等,完成对青年教师讲课提纲、教案的撰写和课堂讲授技巧和方法的指导等。通过青年导师制的实施,可以最直接的解决青年教师业务工作上的难题,使教师队伍更加团结,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快的提高。另一方面针对青年教师对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教育方法等提高的需求,高校可以通过建立起有效的教师培训机制,有组织、有计划地对青年教师进行培训,以建立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3]
2.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中的激励政策
2.1高校青年教师激励制度改革,选择有效的激励模式 激励在组织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于青年教师激励的有效性直接决定年轻教师的成长速度,高校的管理者应选择有针对性的激励模式并加以应用,特别是要鼓励教师去钻研科研,研究教学,出台一些关于教师的创新奖励政策,专门选用一批老教师作为科研的带头人。因为有的项目没有相应的带头人,年轻教师很难申请。例外,一定得引导教师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这样利于高效的发展也利于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4]
2.2让年轻教师选择自我激励,自我激励是激励的基础和核心,管理者应认识到自我激励的重要性,尤其对于高校管理者,更应充分调动起青年教师自我激励的主动性。青年教师处于发展的特殊阶段。一方面,工作经验不丰富,对工作需求分析不明确,认为自己已获得足够的理论知识,极易产生对“学习”“培训”的疲劳和懈怠。首先,应遵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切不可将青年教师视为教学的工具,应尊重和理解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和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尽可能多地听取他们关于培养步骤和形式的意见和建议,引导他们选择自己满意的方式参与培养活动。其次,要将“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为青年教师提供宽松的、包容的成长环境,使其认识到工程教育实践性发展的过程性,调动他们自我提高和参与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提升工程实践能力的自主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海威,刘元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与大学教师发展[N].光明日报,2008-5-2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毛景焕。以团队力量促进教师发展――高校教师发展性评价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1):92-95.
[4]刘献君等编著。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9.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范文 篇三
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中青年教师比例不断加大,大批中青年教师已成为或将成为各高校教育和科研的骨干。目前,高校新入职中青年教师普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快。但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就是:新入职中青年教师在经济收入、生活、专业技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压力,不可避免会影响中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使中青年教师能较快成长,已成为高校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国务院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鼓励中青年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同时,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将加强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全力打造高校中青年教师成长发展空间作为重要工作之一。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各高校在中青年教师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中青年教师特点,积极制定相应策略,从各方面予以倾斜。
高校中青年教师的特点
(一)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
刚刚参加工作的中青年教师,经济收入不高,面临住房、成家立业、养儿育女等方面压力,生活负担较重。从工作上来说,中青年教师承担课程较多,备课量较高,尤其是在教学能力上还没有太多经验的教师,会倍感压力。另外,角色转变也需要时间,中青年教师通常都是从学生转变到教师不久,初期会存在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导致中青年教师自我认同需要一个转化过程。
(二)中青年教师职业素养相对不够
目前,中青年教师大都具备高学历、高智商的特点,但在专业化发展、教师职业素养方面显得不够。教师作为一种专业工作者,需要具备高超的教育教学能力,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教育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修养,这些都需要一定时间去培养和训练。
(三)中青年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困惑
高校教师具备三个责任,即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这三方面责任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教育教学能力就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依据相关学科理论、教育心理、教学技能等的能力。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的训练和培训才能胜任。科学研究需要教师长期积淀,不断思考、淡泊名利、静心研究,但是,中青年教师在职称评聘、课题申报等压力下,思考能力和深度都在减弱,在学术研究中急功近利,缺乏长期坚守的科学精神。
综合以上特点,高校在制定政策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中青年教师发展的特点和困惑,制定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符合中青年教师发展的政策体系。本文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探讨高校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如何构建。
学校中青年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
从全校情况看,学校目前有专任教师1,599人,其中45周岁有1,103人,约占总数的69%,40周岁以下有814人,约占总数的51%。这些中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针对其发展,学校设计和实施了一套完整的培养和资助支持政策与工作实施体系。
(一)宏观层面――围绕学校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发展战略
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非常重视学校人才工作,围绕“十一五”“十二五”发展规划,于2010年、2012年分别召开了两次人才工作大会,尤其是第二次人才工作大会明确提出,重点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十二五”规划中,学校提出要自主培养100名具有创新意识、素质精良、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明确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明确学校和学院在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工作上的责权利,配套考核措施、办法。制定学院在学科建设、本科生教学、竞争性教科研经费取得、教科研项目得奖以及学生教育、管理等方面可以量化的考核目标。为了体现对中青年教师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的政策倾斜,学校2010年开通“博士通道”,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单独投放“副高”指标,从效果上看,通过“博士通道”评上副教授的教师,与一般途径评上副教授的教师相比,数比平均数多3篇,其中第一作者多3篇、核心期刊多两篇。
(二)中观层面――重视人才建设工作,实施人才强校计划
学校制定“十二五”时期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计划实施方案。人才强校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引智计划实施方案》《人才提升计划实施方案》《优秀团队扶持计划实施方案》。其中,针对学校中青年教师占有较大比例的特点,专门制定了《人才(中青年教师)培育计划实施方案》。该实施方案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支持体系。
1.建立完善的新进校中青年教师培育体系
第一,规范教育培训。以教师培训学校为主体,采取校院两级培训的形式,从适应应用型办学和国际化办学的要求入手,进一步规范统一全校新教师培训的内容、方式和要求,增加培训内容,9月~10月集中统一完成。
第二,实施助教制。中青年教师入校第一年实施助教制,主要任务是选准发展方向、拟订见习计划和实施方案、跟随主讲教师听课、参与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备课等。坚持试讲制,每名新教师新开课前要进行试讲,实行教研室、系(部)二级试讲过关,规范教学行为、强化育人意识;坚持听课制,以教研室为主体,开展中青年教师观摩课活动;坚持督导制,教学督导委员会要对青年教师的授课情况跟踪调查,加强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提高执教能力。
第三,深化导师制。指定具有丰富教学及科研经验的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做导师,用两年的时间对中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指导,帮助中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发展教学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第一年主要侧重于教学方面的指导,协助导师参与课程的教学,承担课程的辅导、批改作业、课堂讨论的组织等工作。第二年通过科研立项资助的形式(设立苗圃工程)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新教师提高科研能力。
第四,加强社会实践。要求专业教师入校两年内完成为期半年的社会(企业、行业)实践。通过实践熟悉社会各种活动及生产、经营、开发和管理等环节,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专业实际应用能力。
2.建立完善的中青年教师素质提升计划体系
第一,加强师德教育。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倡导教书育人、严谨求实的良好师德师风。结合中青年教师的特点,利用中青年教师喜欢的载体和形式,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教育活动。定期举办中青年教师师德论坛、组织中青年教师参加校内外实践等。
第二,设立专项资助项目。针对学校中青年教师的实际,在35周岁以下,中级及以下职称、具有博士学位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中设立专项资助项目,采取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滚动淘汰的管理办法,用于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立项、发表高水平论文、社会实践、进修培训等,为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发展搭建新的平台,提高其教学、科研水平,树立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进而带动中青年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
第三,设立突出人才培养工程。建立优秀青年人才库,制定相关规定,从严遴选,每个市级以上重点学科(专业)选拔2名~3名35周岁以下具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师进入青年突出人才培养工程,三年一批,结合市“人才强教”“三年行动”等项目,以校级教学研究立项的形式进行资助。
第四,设立出国培训项目。学校积极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新形势,建立师资交流制度。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与合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拓宽中青年教师的国际视野。“十二五”期间选派了100名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大学进行三个月以上进修学习,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吸收和消化国外优质的教学资源,了解本学科专业的前沿,促进教学、研究与国际接轨。同时多渠道地聘请外籍教师来校开展多种形式的讲学和学术交流。
3.建立完善的保障措施和服务支持体系
为了保障人才强校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保障体系。
第一,领导重视,全员重视。形成各级领导重视,校院齐抓共管,师生员工关心和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协作、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为中青年教师培育计划的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为中青年教师搭建成长的平台。
第二,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培养项目经费的支出,学校设立中青年教师培养专项经费,为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有关经费的资助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式按相关规定执行。
第三,“传、帮、带”相结合。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教学科研团队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对中青年教师思想政治、业务进修、教学科研的指导和帮助,从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对中青年教师全面指导和多方帮助,为中青年教师的培育提供大力支持和有力保证。
第四,指导中青年教师做好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从服务支持层面,助力中青年教师成长。中心以“提升效能,规划发展;崇尚师德,成就卓越”为宗旨,打造了新教师研习营、专题培训班、教师发展论坛、职业发展导航等系列品牌活动,建立了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和机制,发挥教学名师和教授对中青年教师的指导作用,帮助中青年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三)微观层面――制定培养资助意见,助力中青年教师成长
2013年,学校通过了《加强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资助工作意见》,并根据该意见制定了《中青年教师专业培养和资助细则》《博士学位中青年教师培养和资助细则》《对博士后出站人员资助细则》和《中青年教师配备导师细则》等四项具体实施细则,采取的途径和措施主要有:
1.学校设立博士津贴,纳入政策性补贴范围。年龄在40周岁(含)以下具有博士学位,且专业技术职务在中级及以下(行政职务在副处级以下,不含副处级)的专职教师,可享有博士津贴。
2.建立中青年教师该级别项目配套支持制度。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获批的省部级青年项目,若确需配套经费支持,在申报时可以明确提出,可选取奖励或由所在学院从科研业务经费中予以配套支持。
3.完善中青年教师学历进修资助制度。对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资助,鼓励其进修博士学位(已具有博士学位的可去国内外进修或做博士后研究工作),对其攻读博士学位(或到国外进修)期间的绩效工资和待遇将给予适当保留。
4.完善中青年教师企业或国外“游学”制度。鼓励中青年教师进入企业、科研院所实践或任职,担任行业社团(或组织)的领导工作;鼓励中青年教师采取自费的方式到国外进行留学、短期学术交流或访问学者;对以上事项有关学院(教学单位)要积极支持,并核算为相应的教学、科研工作量,学校也给予一定经费资助。
5.加强中青年教师配导师的组织、落实和检查监督工作。每学年各学院(教学单位)要将本单位配备导师的情况报校人事处备案,且对导师要制定具体的指导任务和目标要求以及每月、每学期听所指导中青年教师授课的次数;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配备企业(行业)导师,实行双导师;对指导的中青年教师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或争取到相关级别教学科研项目(且经费到账)的导师,学校将给予一定的物质(资金)奖励。
高校的发展关键在人才,中青年教师对高校发展至关重要,根据中青年教师特点制定完备的发展支持体系和政策支持,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最大限度实现中青年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的“双赢”。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篇四
关键词:全民健身社会体育作用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的实施重点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造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实施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这一良好机遇来促进本专业的全面发展,均是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促进高师体育院系面向21世纪求发展,均有十分重意义。
2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2.1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建立全民健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全民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
2.2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科队伍中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门类广,人才齐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2.3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是高师体育院系的基本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青少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体育活动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通过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否胜此重任,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的实施效果,是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作用。
2.4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全社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高师体育院系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才培训作用。
3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促进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
3.1改变教学观念p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促进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增设群众体育课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体育健身方法等有关课程),加强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专业方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扩大高师体育院系的办学面,增强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健身为目的教学观,教师除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外,教学中也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师体育院系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3.4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高师体育院系应发挥教学单位教学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效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4结束语
4.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本专业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发展自己,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2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作为当前高师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计划 篇五
从20xx年的9月,带着满腔的热情和些许的兴奋,我走**我的三尺讲台,构筑起我的教师梦。
尽管大学所修的专业也是师范类的,但毕竟学校注重理论学习,在实际的工作中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老师”,在自己的第一步上看来不是那么的得心应手。
重新审视自己近两年的工作过程,似乎一直在不停地忙备课,“抓”学生,“盯”学生……可是,结果却差强人意。这一切在警示我,我的工作中存在偏差。与其说今天写下的是我对自己今后近三年的规划,不如说这是重新认识和调整自己的一次深思。
辛苦的工作,不尽如人意的成绩;课堂上的热烈的气氛,作业不够完善的答案;学生口口声声喜欢语文课,却没有很大的进步。这种种的矛盾让我发现了自己教学中的一大忌:教而不实,我的教学缺乏系统性。语文学科的'学习,需要的是细水长流,水道渠成。我恰在这点上做得不够稳扎。我想我的今后发展规划就该从这里入手吧。
为了能有效的“对症下药”,我仔细地观看了指导老师讲授的内容,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了使自己快速的成长,在师德、业务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进步,快速跟上新课程。新教育思想的步伐,特为自己制定一份专业成长计划:
一、要加强自身的修养
这种修养既包括学识方面,也包括道德方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自身修养欠缺,何谈对学生进行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相对于其他科老师而言,知识面要更广,要多读书,多思考,勤练笔,要让自己显得比较渊博,比较有涵养。同时,语文教师还应在道德方面作出表率,为学生率先垂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师德方面。
1、加强道德理论的学习。
教师要认真学习***列宁**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认真学习**民族传统的道德理论,吸取其精华,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认真学习*道德理论,用先进的道德理论,武装自己,教育自己,树立正确的道德理想;认真学习一般的道德理论和教师的职业道德理论,从多方面获取道德知识,为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衡量教师道德是非、指导教师道德行为、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标准,是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具体地向教师表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正确回答了教师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有力保障。要将教师的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心信念,需要教师有一个自觉学习、接受教育的过程。加强师德规范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遵守师德规范的自觉性。
3、加强教育科学理论的学习。
学习教育理论,掌握教育规律,按教育规律办事,能更好地完成教书育人的职责,增强教书育人的本领。
(二)学识方面。
现代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发展潜力。所谓广博的知识,是教师要有当代科学和人文的基本知识以及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和熟练运用的技能、技巧,对1—2门学科的专门性知识与技能。除对本学科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要准确、熟练之外,还要旁通相关学科的必要知识与内在联系,以便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了解其发展缘由和社会意义及其蕴含的科学精神,一边教学中能够深刻揭示其人文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品质。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否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师本身是否见多识广,知识丰富。而理解掌握教材,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教学过程是,学生会提出许多问题,解答这些问题并非易事。如果教师见识广,对诸如这些问题就能应对自如,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做出解答,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如果教师阅历少,见解肤浅,甚至以“以后再告诉你”来敷衍学生,无疑会给学生泼冷水,既降低了自身形象,又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要广通博览,在脑子中建立一个“活书库”,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
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教学艺术是教师永无止境的追求,如何让自己的教学达到完美的境地,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这是每位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专业技能包括教材的解读能力、与学生的交往能力、课堂**管理能力、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升了,教学水*也就提高了,学生也就能乐学,易学了。
1、“教材的解读能力”。
我一直认为,画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美术老师,作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语文老师,数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数学老师,原因就在于他们还不具备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一个教师,其专业能力的最根本之处在于,他阅读教材的时候能自觉地从学生学的角度、教师教的角度以及训练价值的角度、人文熏陶的角度、难度把握的角度、坡度设置的角度,去审视教材,从而筛选出最具科学性、艺术性和有价值的教学要素来。这种能力必须成为教师的基本功,它是教师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志。
2、“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成年人一般都和成年人打交道,由于年龄相仿,就较容易设身处地地沟通和共鸣。教师却不同,是与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打交道,**的价值观和孩子的价值观有很大区别,这种价值取向上的差别,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目前师生间的感情隔阂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师生无法享受教育幸福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良好的与学生的交往能力的缺失,正直接影响着师生的生活质量。因此我认为,把教师与学生交往的能力纳入教师的基本功,是十分迫切的,每一个青年教师都要注意和学生多交往,在交往中掌握交往的技术、获得交往的能力。
3、“课堂**管理能力”。
课堂的**管理需要一定的管理艺术和能力,这种艺术的本质是要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比如某个学生上课不专心听讲,提醒了,又分神了,那可能是他在课外或课间,遇到了烦心事,你意识到这些,就能正确地处理,有效地**了。
4、“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学生间或师生间会有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教师要具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像一个****要有处理突发战机变化的能力一样。战争,事关人的生命;教育,事关人的灵魂。之所以提出这个能力,是因为我们经常能看到,众多教师经常简单乃至粗暴地处理各种课堂上和课堂外的突发事件,一些研讨课上,我们还能看到青年教师面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不了了之,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堂生活质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成长。
三、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
1、写作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使我们获得成就感。
杜甫诗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说明写作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如果能够看到自己的文章能变成铅字见诸于报刊,说明你的心血和努力获得了回报,其中的成就感与快意只有自己能感受得到。别人投过来的赞许与羡慕的目光,又何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2、写作能帮助我们更加用心去品味生活。
古人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捕捉生活和工作中有意味的现象和信息。使自己的感官变得敏锐和机灵。
3、写作会帮助我们深化认识。
表达是认识的更进一步深化,要想把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表达出来,就必须使自己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有鲜明的观点,有可读的价值。
4、写作能帮助我们梳理思绪,使自己的头脑变得清晰,思维变得井井有条。
培根说过“写作使人精确”。一篇文章能条理分明地表达出来,少不了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
5、写作能提升我们语言表达的能力。
口头语言由于可以借助手势、表情和交谈对象及随时反馈与沟通。因此,有时口头语就显得不完整、不准确。这就是生活中常见到的有的人很健谈却不会写。而书面语言就必须要求十分完整和精写。文章中若出现用字不当,语意不通这类现象,就很容易让人感觉到。因此,当我们在写作中练就了用完整和精当的语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受时,自然而然,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就得到提高。课堂上一个语意清晰、出口成章的老师一定会深受学生们喜爱。教学效果自不待言喻。
6、写作也能提升我们的阅读品质。
当一个人有了写作的习惯时,那么在阅读上就不会满足于泛泛浏览,你一定会去不自觉地地品味别人是如何遣词造句的,揣摩别人是怎么立意的,探讨别人是如何谋篇布局的,想法从别人的佳作中汲取值得学习的东西。阅读的层次很自然地得到升华。
因此,每一位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的道路上,必须学会调整自己,摆脱工于心计的市井之气,找到属于自己的有专业尊严感的幸福,这样语文教师就走向了大气象——努力成为一个***,而不是教书匠。这个时候,语文教师就成为三尺讲台上,学生百读不厌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书香四溢的大书!
文品高了,人品高了;人品高了,教品自然也就高了。一句话,什么样的教师也就带出了什么样的磁场,什么样的深度也就拥有了什么样的深度课堂。高度不一定是目标,向上才是语文教师应有的姿态。真正的彼岸也许永远无法抵达,但是凭着对教育、对孩子的良心,我想,我们会渐行渐远。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篇六
1. 要想做好“传、帮、带”工作,言传身教,率先垂范很重要。在教学上,在师德上,在业务技能上都要做出表率作用。我将会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新教师,在年轻教师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关心与帮助,扶持他们走出困境。
2. 同研同备:上好课的关键是备好课,研究吃透教材,领会编者意图,所以我准备和刘建平老师一起进行新课的同备同研。帮助她对教材进行有效的梳理,以达到在课堂教学中的有的放矢,共同提高教学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3. 跟踪刘建平老师的教学过程,并作好讲评分析,帮助她逐步掌握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除此之外也要多利用空课的时间与刘建平老师进行即时教研,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刘建平老师的教学行为,并提出改进建议。
指导青年教师计划 篇七
[论文关键词]继续教育 高校青年教师 访问学者
在通常意义上讲,继续教育是指适应现代社会、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在终身教育战略思想直接影响和运用中所出现的一种教育职能活动。它属于学历教育后的一种多层追加型教育。继续教育是社会成员持续更新知识、拓展技能、提高素质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终身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国内访问学者制度是继续教育的一种针对性强、实效性好的教育形式。
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是通过将青年教师派往国内有优势学科的一流科研院所、教育机构进行专项培训或者短期深造的一种制度。它是高等院校强化学术、优化师资、提升竞争力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的类型:以地域为标准可分为国内访问学者和国外访问学者,以规格为标准可分为一般访问学者和高级访问学者,以经费来源为标准可分为国家、地方、行业或者单位资助的公派访问学者和邀请单位资助的自费访问学者。本文着眼于青年教师的继续教育和自我成长,探讨的主要是国家资助的国内一般访问学者。
一、在继续教育理念下审视高校青年教师访学制度
高校青年教师的国内访学制度既有利于青年教师个人的快速成长与未来发展,也有利于派出学校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储备,还有利于接收访问学者学校的健康发展。
(一)国内访学制度是青年教师实现继续教育的重要捷径
1.优化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幅度缩短,不少学科的“升级换代”已经真正实现了日新月异。传统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逐渐凸显出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青年教师虽然都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但往往囿于学科的狭窄视野,而且对自己毕业后本学科最新的前沿动态缺乏系统的了解。青年教师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阅历,有着较强的补缺意识,能够理性地把握自己的强弱优劣,有针对性地利用做访问学者的机会,快速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可以说,接受继续教育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所必需的。
2.提升青年教师的工作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力度的加大,高校在管理、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变革与调整,对师资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学历与职称上,更多地随着学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而转变为青年教师在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上。教学与科研是青年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体现教师职业价值的主要依据。参与学校建设与学生管理,是青年教师工作能力全面发展的要求。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逐步培养,其中,访学被认为是青年教师完成上述能力积累的“速成班”。
3.为青年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准备条件。做访问学者是青年教师人生历程中的一段特殊经历,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使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及管理能力上得到快速提升,也能够拓展青年教师的视野,搭建他们成长的宽广平台。一些访问学者在访学期间确定或者调整了自己的研究方向,有些找到了自己进一步深造的专业或导师,有一些结识了在科研道路上志趣相投、能够相互砥砺的诤友,还有一些充分利用访学单位优越的学术资源整理收集了大量的科研基础资料。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强了青年教师的发展后劲,为他们快速成长为学校的科研骨干、学术带头人或后备干部准备了条件。
(二)国内访学制度是派出学校参与继续教育的基本渠道
派出访问学者并不仅仅有益于青年教师个人的成长,对于派出单位来说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高校学术交流与学科建设所必需的,也是学校长远发展的重要步骤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形式。特别是对于一些新兴学科来说,派出青年教师去拥有强势学科的相关院所做访问学者,是快速高效地进行学科建设的不二法门。青年教师访学制度拓展了派出学校继续教育的渠道,使师资培养有了有力的平台与手段。
(三)国内访学制度是接收学校推动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
接收访问学者的学校往往是“211工程”或者“985工程”重点院校,在某些学科或专项上有着明显的优势与强项。通过开展继续教育,接收院校不仅体现了自己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还向社会传播了其办学理念与人文精神。尤其是北大等一流高校开展的继续教育,特别是面对社会精英的高端培训,无论是对增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访学制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青年教师国内访学计划已经在繁荣学术、促进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理性地审视当前的青年教师访学制度,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访问学者制度功能发挥的瓶颈。
(一)青年访问学者制度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调整访问学者制度的法律规范相对滞后,主要是各地方在1986年原国家教委的《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试行办法》的基础上自行制定的实施细则。上述办法规定得非常原则,缺乏实际的可执行性。而部分地方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从而使青年教师通过访学途径实现深造的模式缺乏制度保障,导致一些高校在实施青年教师访学计划时也相对随意化。一些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虽然出台了实施细则来对访问学者制度进行规范,但不少内容没能够及时调整修订,时效性差。加之受地域因素影响,此类细则只能够调整派出学校与青年教师问的权利义务关系,但往往对外地的接收学校缺乏约束力,最终使访问学者制度的功效大打折扣。
(二)青年访问学者的接收单位疏于管理
《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试行办法》规定:“接受学校应按不低于博士研究生的标准提供学习条件、工作条件,尽可能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访问学者并不能直接为接收单位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接收方对这一制度缺乏足够的热情。个别接收单位为了其教学管理秩序甚至对访学者设置诸多限制,比如严禁访问学者跨院系听课,不解决访学者的食宿、图书借阅等问题,不允许访问学者参与特定的课题。指导访问学者的导师均为博导,他们自身教学科研任务重,社会活动多,一些导师长期在国内外游历讲学,师生间很难真正建立起紧密的学术关系和亲密的师生情谊。接收单位对导师的指导工作缺乏有效监督,使导师对访学者的指导与考核沦为了形式。即使个别访问学者参与导师的学术研究,大多也局限于琐碎的事务性工作或资料收集等的学术活动,青年教师从中获取的教益极小。
(三)青年访问学者的派出单位怠于支持
青年访问学者制度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理应鼓励并资助青年教师参与访学。但事实上,一些学校往往将青年教师的访学视为个人行为,没能够上升到学校发展、师资建设的高度来对待。学校常以师资紧张、经费有限为由阻止或变相阻止青年教师参与访学。尤其是时限为一年的访问学者很难通过所在院校的审批。另外,青年教师财力薄弱、访学期间开支巨大,他们无法获得学校相应的资助或补贴。相反,一些学校还以青年教师外出访学而未能完成工作量为由扣除其部分甚至全部津贴,致使青年教师不敢轻易参与访问学者的遴选,即使有幸成为访问学者也可能会在访学期间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 转贴于
(四)青年访问学者本身对访学认识上存在偏差
访学是一次弥足珍贵的深造机会和人生体验。但不少青年访问学者没能带着明确的目的出发,仅仅将访学视为短暂脱离工作苦海的避风港,或者盲目地跟风式访学。他们在访学期间既不按照访学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术研究活动,也不致力于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这样的访学历程完全被当成为了一次公费游玩,既虚掷了自己的大好时光,也浪费了宝贵的访学资源。
三、改进高校青年教师访学制度的探讨
笔者曾经有过在中国人民大学的访学经历,对当前青年教师的访学问题有一些直观的感受与体会。笔者以为,要着力改进青年教师国内访学制度,真正体现这一制度的现实意义,还需要在以下方面着力。
(一)将青年教师国内访学计划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
鉴于目前规范访问学者制度的法律文件的不完备,有必要通过教育部门的行政规章来从源头上建立访问学者制度的长效机制。
1.强化接收单位的监管义务。可以在《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试行办法》的基础上出台一些更具体、更有操作性的规范,来约束接收访问学者的科研院所。从而明确其在培养青年学者方面的义务与责任,以使国家重点投入的科研与教学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尤其要强调接收单位对青年访问学者的考核与管理义务,要完善对访问学者导师的遴选与监督制度,真正将导师指导青年访问学者的情况纳入到学校对导师及其学院的绩效考核标准之中。
2.细化派出单位与访问学者的法律关系。通过制定具体的访问学者制度与规范,明确划分派出学校与青年学者之间关于访学问题的责、权、利关系,甚至可以借鉴人事合同关系的模式处理访问期间的权利义务及纠纷。高校自身也要通过学校层面的人才制度的创新来推动访学计划的实施。比如说,在资助政策方面,鉴于青年教师的访学是一种带着研究性质的学习,所以可以将其访学计划作为一个校立课题给予立项,使其学习研究更有针对性,也便于以科研成果的方式考核验收其访学成效。
3.深化科技、人事制度改革。通过改革现行的人事与科研制度,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尤其是西部高校和二本、三本院校的青年教师)申报访问学者计划,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项目、计划向高校青年教师倾斜,为青年教师参与访问学者计划搭建平台。特别是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信息、新技能等,能够给予青年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机会。
(二)青年教师在参与访学过程中的着力点
1.访学的目标要明确。青年教师在申报访学计划前应当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此行的目的、意义及具体步骤。访学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人生经历的组成部分,所以应当将访学计划放置在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整体框架下来安排设计。尤其要有强烈的补缺意识,要认真梳理自己的弱势与缺陷,确定自己在访学中最需要学习什么、最需要弥补什么、最需要提升什么。同时还要将自己所需与教研室所需、学科所需、学校所需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发展与派出学校的发展同步。
2.教学与科研是访学的重点“功课”。接受访问学者的大学通常都是“211工程”或“985工程”的重点发展名校,办学资源和学术氛围都有优势。指导访问学者的教师通常都是在该学科领域有着较高学术造诣与较好学术声誉的博士生导师,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宽阔的学术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能够言传声教地影响到青年教师的成长。访学中要特别强调对教学与科研能力的培养。
其一,课堂观摩。大多导师同时在给本科、硕士、博士开设不同层次的课程。访问学者旁听导师的课堂教学,学习课堂组织、传道授业的一些技巧与方法,再通过反思归纳,就能够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能力。除了导师的课以外,所在学院相关课程也应当适当旁听观摩,甚至与自己专业关系较少但授课教师的评价度特别高的课程也应当去旁听取经,以便博采众家之长。另外,名校的讲座大都由社会名流主讲,其“含金量”较高,要更多地参与。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工作计划 篇八
近几年来,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青年教师的成长关系着我校的前途,学校也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成长,作为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和指导老师,深感肩负责任重大。
一、青年教师现状分析
本组的xxx老师知识水准起点较高,思想观念较新,思维定势较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无论是备课、教学都很积极,虚心向老教师请教。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驾驭教材和大纲的能力亟待提高;备课时对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不准;课堂调控上,不敢放开,放开后又收不回来;在课后反思环节上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xxx老师的业务水*高,在软件应用方面有独到之处,但在教学中缺乏教学热情,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以上现象,我制定了以下措施,使青年教师更明确自己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做法需要修正。
二、青年教师培训措施
1、在每学期开学初制定计划,坚持每周听xxx老师和xxx教师一节课,并认真分析,与他们讨论,共同提高。
2、对他们的备课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
3、**青年教师进行业务学习。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共同学习教学工作理论和经验材料,探讨信息技术课的教改方案。
4、每两周写一篇教学反思或体会。通过教学反思,思考在教学中的不足,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多注意。
5、开展研讨课、竞赛课活动,正确导向,相互学习,在竞争中提高。
三、青年教师培养目标
1、使xxx老师迅速成长为信息技术教学骨干教师,能在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中获奖。
2、使xxx老师利用自己的优点,在指导学生作品及课件制作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四、青年教师培养效果
经过一年的培养和指导,xxx老师在课堂教学、备课和授课等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在x省电教优质课评选中获二等奖。所写的论文发表在中小学电脑报上。xxx老师在**广播电视大学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优秀多**网络课件集锦》光盘中,承担了其中的课件制作任务,撰写的论文《谈FLASH在物理课件制作中的应用》在x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育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二等奖,撰写的论文《用FlashMX制作激光和电演示光的折射》在x省中学教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二等奖。作为指导教师我要认真负责,通过教研组老师们相互学习,相互切磋,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使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再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