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页 > 知识大全 >

高中作文教案设计优秀9篇8-16-27

作文在语文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语文考试分数中有很大的占比。但是很多学生对写作文感到烦恼,很多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教。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以下是美丽的小编为大伙儿整理的高中作文教案设计优秀9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高中作文教案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打开写作思路,顺畅地成文。

2、掌握几种常用的作文开头的技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五种开头的技巧及训练。(重点)

2、“题记”的作用及拟写训练。(难点)

三、教学设想:

1、重视训练,精讲精练。

2、适当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提到作文,有的同学便会柳眉紧蹙,杏眼无光,叹息道:“老师啊,一到作文,我眼前尽是山重水复的困惑和烦闷,全没柳暗花明的豁然与惊喜。”有的同学会说:“作文呀。衣带渐宽终不悔,我为伊消得人憔悴1有同学会叹息:“作文也,你让我爱来你让我恼,爱你无选择,恼你没商量。”还有同学发出感慨:“作文之难,难于上青天!让我闻听凋朱颜——”

同学们,难道作文果真那么可怕吗?难道我们真的让作文给吓倒了吗?老师再一次告诉大家,其实作文并不可怕。同学们,请和我一起大声说一句:“作文不可怕,信心有了,可作文还得一步一步地写。同学们写作文时最感到困难的问题是什么呢?恐怕是如何开头吧。

(二)、作文开头的技巧

请问,什么样的文章开头算是好开头呢?

1、下面是古人一些有关文章开头结尾的独到见解——

a、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唐代诗人白居易)

b、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明代学者谢榛)

c、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连,若难遽别。(清代文学家李渔)

元代文人乔梦符把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分别比喻为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就是开头要点睛明目,要干净利索,要美丽奇秀。我们可以将它归纳为“三要四不要”,具体如下:

(1)、三要:

一要开门见山。国学大师梁启超说过:“文章最要让人一望而知其宗旨之所在,才容易动人。”对于考场作文来说,更是如此,就得一上来要想到点题。

二要短小精悍。开头宜短不宜长,宜简不宜繁。千万不能拐弯抹角,拖泥带水,即使为了取得某种表达效果,也要在略加修饰之后,必须迅速入题,切忌修饰过长,这不仅因为短的空间,能在视觉上引起读者的注目,还因为几行文字要求我们必须把问题提得明确而集中。

三要引人入胜。“好的开头,有如春云初展,鲜花含露,叫人一见钟情,不舍得释卷离去。”精彩的开头,确实能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索然无味的开头,谁还会读下去呢?

(2)、四不要:

一不要重复命题材料,浪费笔墨,劳而无功。

二不要肤浅的叙述自己的故事,缺少厚重感。

三不要空洞抒情,矫揉造作,华而不实。

四不要引用人们熟知的故事,让人见首而知尾。

2、怎么才能写好开头呢?下面我介绍六种方法。

(1)、单刀直入法。这是一种最常见也最适用的开头方法。开头不加任何修饰,直接进入正题。这种方法干净利落,简洁明快,易为读者接受,适用于记叙文、议论文等文体。

(2)、设置悬念法。文章一开头就设置疑问,能吸引读者往下看,让读者找出答案。

(3)、先抑后扬法。这种开头适用于散文,先借其他事物来抑一下,是为了后面更好突出所写事物的特征,进而更好地扬。

(4)借助修辞法。文章开头,适当运用一、两种恰当的修辞格,可以给人一个非常的深刻的印象。

(5)、引用名言法。开篇一二句切合题意的名言警句,一方面可以突出主题,另一方面也能为文章增添文采。

(6)、添加题记法(下面再说)。

(7)、结合文体法。可以借助一些文体的格式来开头,同样让读者觉得巧妙。

A、巧借书信开头

B、巧借日记开头

C、巧借章回体小说开头

D、访谈录开头

E、演讲词开头

3、题记的`作用和写题记的注意事项

(1)、题记的作用。题记是写在题目之后,正文之前的一段文字。题记写的精彩,常常能够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题记的作用有哪些呢?主要有以下五个作用:

A、创设情境,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B、阐释题意,展示主要内容。

C、交代出写作目的,揭示文章主旨。

D、引出正文,昭示全文的走向。

E、张扬个性,展示才华。

(2)、拟写题记的注意事项。

A、题记“五要”:一要简洁精练,二要蕴涵哲理,三要饱蘸情感,四要优美精彩,五要切合文章(最重要)。

B、既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也可以自己拟写。

C、结合题记的目的,来选择拟写方法有点题式、映衬式、注释式、悬念式、交代式五种常见

D、题记的格式是开头空两格,题记内容写完后,另起一行靠右写上“——题记”。

(三)开头写作训练

练习一、给作文《给感情一把尺》(2003年全国卷)拟一个开头。

练习二、给作文《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2004年全国卷Ⅲ)拟一个开头。

练习三、给作文《拒绝空白》(2006年福建卷)拟一个开头。

练习四、给作文《勿以好恶论断之》(2003年全国卷)拟一个开头。

练习五、分别给下面两篇文章各拟一个提记。

1、题目:天籁(原文略)

2、 题目:风雨中,请侧耳倾听(原文略)

(四)教学小结: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通过作文的开头的教学,知道了作文开头的重要性,掌握了七种开头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作文训练中重视。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1. 学生理解材料,学会选题立意方法。

2.赏析范文,积累事例和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赏析范文,积累事例和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材料,学会选题立意方法。

疑难预设:选题立意方法。

模式与方法: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厅角落里的一张桌子旁,一个人闷闷地喝着咖啡。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

终于,老人走上前去,对这个人说:“你一定遇上什么难题,如果你愿意告诉我,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你。”

这个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说:“你帮不了我,我的问题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递给他,接着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这个人没有拒绝,随老人坐车来到了郊外。下车后,老人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

读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要求:自立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全文不少于800字。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立意:

①没有问题的人生是没有的。你有追求,要奋斗,想在自己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有所建树,获得辉煌,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②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打击、磨难,甚至灾难的并且一定要战胜它们的过程。

③“问题”是上帝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厚礼,我们珍视它,用好它,就一定会迎接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④从老人把一个几乎被所谓的“问题”压垮了的青年,通过故事中巧妙的方法,“使他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观点确立在:总有一种方法是最好的。

开头

1 运用类比切题的方法开头的示例:

小草要茁壮成长,那坚硬的地皮,便是她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战胜的“问题”;小溪要流向远方,一路上的沟沟坎坎、悬崖峭壁,便是它必须接受也必须战胜的“问题”……人,“志当存高远”,心事“当拿云”,请记住:鲜花永远不是用来铺路的,而是用来肯定你的勇气,你的付出,点缀辉煌的。

2 “亲爱的(或朋友)”式的开头示例:

亲爱的,请别那样忧郁,别那样眉头紧锁,别那样心事重重……我知道,你正走在“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上,迎着“问题”,迎着数不清的困难,迎着甚至足以摧垮一个人的信心意志的磨难,但请听我说,赶快乐观起来吧,因为你也正在走向喷薄的太阳。

题目

一、人生漫漫 问题多多(对偶式)

二、阳光总在风雨后(引用歌名式)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1. 德育目标:要求学生必须重视“文以载道”

2. 知识与能力目标:在比较、讨论中训练,提高学生写作思维。

3. 迁移目标:写作时要注意量体裁衣,扬长避短

教学重点

在比较讨论中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思维。

教学难点

写作时,要注意量体裁衣、扬长避短

教法

比较、讨论、点拨法

采用由学生讨论评议的方法进行评议,先让学生讨论审题和立意问题。明确应该怎样写和写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争论中提高审题和立意能力,然后再评议具体作文,以提高作文技巧。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发表主见,进行归纳小结。

学法指导

比较感悟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导入课题,摆出上次作文题目及要求(用投影仪)

作文:种子发芽需要等待,幼苗出土需要等待,花蕾绽放需要等待,果实成熟需要等待。孩子长大需要等待,冬去春来需要等待……等待是一种心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尽管诗人高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但有些事还是急不得……

——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立意自定。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题目自拟。4不少于600字。

(系陕西渭南市高三统考作文题)

二、 选读中等作文《期待辉煌》

让学生参与听力训练、思维训练

a.注意筛选信息

b.思考文章优劣得失

三、 引导学生积极讨论

利用中等作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参与讨论,研究该作优劣得失。老师也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指出在写兴趣爱好时,必须积累一些折射兴趣的“专业术语”,才能体现文章的厚度,并指出防止题材“撞车”的方法及思路。在争论中提升了学生立意层次,在切磋中提高了学生思辩能力。

注意:

1. 参与人数应多一些

2. 参与口语与思维训练,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a.注意表述是否简洁得体

b.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

3.要抓住文章的关键

4.教师要迅速根据学生发言作简短评述

四、教师小结同学的发言,谈上述作文之优劣得失:

1.文章是生活的反映

2.“专业”术语体现熟知兴趣

3.强调避免题材“撞车”

五、教师读优秀作文《等待一杯清茶》

六、 让学生谈优等作文优在何处,并让习作者自己谈谈看法

七、教师简评:

1. 情真辞切,平淡之中见真情。

2. 结尾余韵绵绵。

八、 教师读自己下水作文《品味等待》

老师应试图打破教师朗读范文后讲解写作方法的传统讲评模式,在汲取了湖南名师杨初春作文讲评的经验后,给予了针对性的改进,使之更具科学性和个性化,注重了素质教育中人文精神内涵。

九、 学生谈本节课的领悟

注意: 强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十、 教师总评:话题作文力求扬长避短。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了解开头的重要性。

2、学会方法,会在作文中运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评价归纳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具:

多媒体;作文开头材料

教学设想:从学生的习作中选取较好的作文,印发给大家,上课时讨论探究,从中总结作文开头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简析上次作文写作情况,由此引出作文开头的重要性。)人常说: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设立一个好的开头,不仅写起来顺手,而且还可使全篇文章生辉,同时它还有“先人为主”的功效,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印象。

2、作文开头的要求:

a、要向主题靠拢

b、要短小精悍

c、要有文采

3、自主学习

请从下面的作文开头中选2至4个你比较欣赏的进行评析(如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等)

1、或许,你还不知道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或许,你还不知道海水的味道是咸苦的,或许,你还不知道山的那边是海;又或许,你还不知道成功之路有蓝天……但我可以告诉你:尝试——通罗马路。(《尝试——通罗马路》)

2、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个过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题记

鲁迅散文诗《过客》中的过客不知从何而来,过客只知道要一直向西行。当他路过山坡时遇到了一位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告诉他山坡的那边是一座座的坟墓,而小女孩告诉他山坡的那边是朵朵盛开的野百合。最终过客看到的是坟墓抑或是野百合,我们无从知晓。鲁迅笔下的过客戛然而止,其实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过客看到的景象是阴人而异的。(《过客》)

3、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的翻飞盘旋,执着地追求。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生活需要主见》)

4、人生何处没有风景,生命本来就是一连串的战斗。有的人在逆境中忍一忍、熬一熬,再拿出一份勇气和信心,照样能把风景般的笑脸印进时光的底片中。(《心态与境遇》)

5、虽然你现在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相信自己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相信自己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相信自己只要心存高远,跃几个跟斗之后,终会占有蓝天。(《相信自己》)

6、繁忙的人生中,快乐不少,痛苦不多。心态平了,道路自然平。虽然《潇洒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潇洒走一回呢?(《潇洒走一回》)

7、惊叹云蒸霞蔚的山峰,却害怕荆划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这只能使人浑浑噩噩,碌碌无为。须知“无限风光在险峰”,时代需要的是凭借自信这架云梯的攀登者。(《自信——登山的云梯》)

8、风的方向,浪的方向,不一定是船要去的方向。别人的意见,大部分群体的意见,我们只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

9、“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

——题记(《你还在被他人左右》)

10、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明亮且微笑的灯盏。而面对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我更需要的是那颗勇敢跨越、敢于尝试的心。(《勇于尝试》)

小组讨论

交流精讲

总结学生习作的优缺点,提供方法指导。

优点及方法:⑴⑸⑽铺排文气,排比点题。

⑵故事寓言,倍感新鲜

⑶正反对比,辩证说理

⑷开门见山,点穿话题

⑹引用入题,准确得体

⑺描写开头,烘托渲染

⑻比兴开头,营造氛围

⑼引用名言,凸现文采

存在问题:

a、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

b、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

c、与主题不符,不知所云。

6、当堂检测

此时正值春天,春天的人、事、物、景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请以“春天的足迹”为话题写几段作文开头。

高三语文作文教学教案 篇五

一、知识教育目标

1、鉴赏汉、魏、晋诗歌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2、了解五言诗的特点,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这三首诗。

二、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可以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接受诗中高尚而纯真的情感熏陶,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

《涉江采芙蓉》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朗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自由朗读。

3、个人朗读。

四、(一)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二)具体分析这篇文章,看文章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主要意象是什么?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

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例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

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并没有送出去,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这两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你能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来么?“还顾”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的?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感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的表现主人公孤独、忧愁、愁怅的形象和心情。表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最后两句,除了表达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情感,想爱却不能相守,让人有“忧伤以终老”的担忧,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总结: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五、本文的表达手法

借景抒情,白描手法。

六、小结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起首四句是平缓的叙述。“芙蓉”“兰泽”“芳草”等语,让人顿感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的感情的纯洁、美好。“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这两句自问自答,语气也是较为缓和的,不过“远道”一词已为下面的情绪转折透露出一些消息。五六两句承“远道”而来,“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将“远道”的意思说尽。

“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高中作文教案设计 篇六

教学目标:

1. 学生理解材料,学会选题立意方法。

2.赏析范文,积累事例和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

赏析范文,积累事例和优美语句。

教学难点:

学生理解材料,学会选题立意方法。

疑难预设:

选题立意方法。

模式与方法:

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个神情忧郁的男子坐在咖啡厅角落里的一张桌子旁,一个人闷闷地喝着咖啡。在他不远处坐着一位老人,老人一直在关注着这个人。

终于,老人走上前去,对这个人说:“你一定遇上什么难题,如果你愿意告诉我,我希望我可以帮助你。”

这个人看老人一眼,冷冷地说:“你帮不了我,我的问题太多了。”

老人掏出名片,递给他,接着说道:“如果你愿意的话,我想带你去一个地方。”

这个人没有拒绝,随老人坐车来到了郊外。下车后,老人指着一排排的墓碑说:“你看见了吗,只有躺在这里的人,才是没有问题的。”

这个人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

读了上面的故事,引起了你怎么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

要求:自立文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全文不少于800字。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立意:

①没有问题的人生是没有的你有追求,要奋斗,想在自己短暂而漫长的一生中有所建树,获得辉煌,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②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遇到问题、困难、挫折、打击、磨难,甚至灾难的并且一定要战胜它们的过程。

③“问题”是上帝馈赠给我们的一笔厚礼,我们珍视它,用好它,就一定会迎接属于我们自己的辉煌。

④从老人把一个几乎被所谓的“问题”压垮了的青年,通过故事中巧妙的方法,“使他紧皱着的眉头松开了”的角度,我们还可以把观点确立在:总有一种方法是最好的`。

开头

1 运用类比切题的方法开头的示例:

小草要茁壮成长,那坚硬的地皮,便是她必须要面对也必须要战胜的“问题”;小溪要流向远方,一路上的沟沟坎坎、悬崖峭壁,便是它必须接受也必须战胜的“问题”……人,“志当存高远”,心事“当拿云”,请记住:鲜花永远不是用来铺路的,而是用来肯定你的勇气,你的付出,点缀辉煌的。

2 “亲爱的(或朋友)”式的开头示例:

亲爱的,请别那样忧郁,别那样眉头紧锁,别那样心事重重……我知道,你正走在“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上,迎着“问题”,迎着数不清的困难,迎着甚至足以摧垮一个人的信心意志的磨难,但请听我说,赶快乐观起来吧,因为你也正在走向喷薄的太阳。

高三语文作文教学教案 篇七

锦囊一:多音字识记技巧

1.多音字要做到据义定音。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相应改变。因此要根据一个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去判定它的读音,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将音义结合起来进行记忆。

2.注意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如“巷”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读“hàng”,而一般情况下读“xiàng”,如“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等。

3.运用记少去多的方法。“少”是指使用范围较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多”则指使用范围广、涉及词语多的读音。考生只要记住涉及词语少的读音,就可以准确区分一些多音字了。如“迫”字有两个读音“pò”和“pǎi”,只有在“迫击炮”这个词中时,“迫”才读“pǎi”,其余的都读“pò”。因此考生只要记住“迫”在“迫击炮”中读“pǎi”,就知道了它在其余词语中的读音了。

4.依据词性辨别读音。有一部分多音多义字因词性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读音。如“处”,读“chǔ”时多为动词,读“chù”时多为名词,所以,像“处理”、“处罚”、“处世”、“处变不惊”、“处心积虑”等词语中的“处”都读“chǔ”。

5.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普通话的常用字中有许多多音多义字,主要是因为词性不同和词义不同而产生了异读。所以,考生准备一个本子,把平常遇到的多音多义字分类记录下来,并经常翻阅。

锦囊二:形声字记忆绝招

形声字中那些声旁相同、字形相近、读音或同或异的词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对象。比如“剽悍、漂泊、虚无缥缈、飘忽不定”一组词语中的加点字都读“piāo”,而“悼念、泥淖、绰绰有余、掉以轻心”一组词语中各加点字的读音分别为“dào、nào、chuò、diào”。对待形声字,一方面我们不妨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认字认半边”这一说法,认识到形声字声旁表音的特点并利用它来帮助我们识记字音,例如“奖掖、阡陌、招徕、蓦然”中加点字的读音就和它们的声旁完全一致;另一方面,我们又要克服“认字认半边”的“惯性”,因为许多声旁现在不能代表该字的读音了,例如“孝悌、讣告、掣肘、对峙、炽热”中加点字的读音没有一个和它们的声旁相同。针对这两种情况,我们要反复记忆,不断积累,同时要特别注意随时整理,经常复习。

锦囊三:快速掌握形似字的技巧

区别形似字的读音关键在于注意词语书写上的细微差别,千万不可“一瞥而过”,另外要结合注音的字所在的具体词语的语境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比如“缜密、滇池、嗔怒、精卫填海、谨小慎微”这五个词语中的“缜、滇、嗔、填、慎”,从词形上看区别不是很大,但是读音差别不小,分别读作“zhěn、diān、chēn、tián、shèn”。在复习课本相关知识或解读高考试题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对一些形似字进行联想积累,〖JP+2〗举一反三,可以采用整体比较的记忆方法,也可以自己结合一些具体的语境进行辩证记忆。

锦囊四:音同异义字形题的解题技巧

1.对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要辨明其义。考生只有对字的含义有了正确的理解,做到了解形、音、义,才能准确辨别错别字。如“一筹莫展”中的“筹”意思为“计策、办法”,这个词的意思是“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或“一点办法也想不出”,若不知其义,就很容易将“筹”写成“愁”。

2.要学会对字形进行分析、比较。如果对形声字的形旁表示的意义分析、理解得比较好,就能准确判断出词语的书写正误与否。如“惩前毖后”的“毖”,它是“必”字旁,表示“谨慎、小心”,就不能写成以“死”字为形旁的“毙”。

3.了解成语典故。成语形成之初往往与某个典故相关联,因此要记准记牢成语中的字形,就必须追本溯源,这样才不会混淆。如“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而根据《史记·项羽本纪》的记载:项羽与秦兵打仗,过河后沉掉渡船,打破铁锅,只带上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不胜利不再回来。因此,只能用表示“锅”的意思的“釜”字。

锦囊五:探源法巧解字形题

有许多词语,尤其是成语往往都有一定的来源,如来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故事。不了解出处及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就容易望文生义,造成误写。所以要识记词语的字形,能结合其最初的来源,这样有利于准确、牢固地记忆其形态。比如成语“曲突徙薪”出自《汉书·霍光传》:“人谓主人曰:‘向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亡火患。今__而请客,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曲,弯;突,烟囱;徒,迁移;薪,柴草。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锦囊六:辨析近义实词的方法

1.正确掌握词义。近义词大多具有相同的语素及相异的语素,通过辨析一组词语的相异语素可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

2.分清词义的侧重点。一组词语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深,有的词语表示的程度浅。在辨析这些词语时,一定要分清词义的侧重点,结合语境准确选择。

3.注意词语的习惯搭配。要清楚词与词的习惯搭配,不能任意改变。

4.结合语境。正确使用实词,就要分析语言情境,要综合考虑句中包括的各种情境因素,做到“词不离句”。在每一道题中都应考虑这个因素,绝不能忽视。

5.把词语代入句子中。通过默读,利用语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句意是否明确。在每一道近义词辨析题中都可用这种方法。

6.运用排除的方法。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可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

锦囊七:近义虚词的辨析技巧

辨析虚词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1.固定搭配。比如,关联词一般都是成对出现的,并且搭配固定,如“如果……那么”、“既然……就”、“既……又”等。2.语法特征。词性决定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其所修饰限制的中心词,如介词要修饰限制名词、代词等,副词要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等。3.词语意思。分析词语的意思,从词义的角度判断其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

介词、副词是考试中经常涉及的两种虚词,判断这两种词使用是否恰当有一个简单的方法。从介词的语法特性看,介词可以修饰限制名词,如果不能判定一个词语是否是介词,可以在这个词语的后面加名词。如“把”、“给”,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一个名词,如“人”,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是介词。〖JP3〗同样,判断一个词语是否是副词,可以在它的后面加动词或形容词,如“已经”“甚至”,可以在这两个词语后面加动词“笑”,如果能够表达完整的意思,就说明这两个词语都是副词。

锦囊八:修改病句的口诀

病句修改有诀窍,方法步骤要记牢。基本成分先找到,主谓宾语是否少。成分不缺看搭配,主谓动宾可搭好。搭配恰当读句子,重复之处不能要。词序不当须重排,用词不妥应换掉。再看逻辑乱不乱,自相矛盾不可靠。感情__别弄反,事情次序勿颠倒。对症下药仔细改,切莫信手胡乱搞。

锦囊九:扩展语句的解题技巧

1.看清要求,弄清语体。考生在做题时,要看清需要扩写的语段是什么语体,弄清其究竟是记叙性的、描写性的、说明性的,还是议论性的。

2.辨明情境。准确识别题目中提供的具体情境及其所体现的具体氛围,扩写的语句要符合题目规定的情境。

3.明确重点。准确把握题目中要求扩写的重点,不能偏离,更不能转移。

4.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扩写的灵魂。要根据题目中提供的情境,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将情境表现得具体而生动。

5.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在扩写的时候,除了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之外,还要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这样,不但能使语段内容丰富,而且能使扩展后的语段形象、生动。

锦囊十:压缩语段的关键

1.弄清语段的说明对象。

2.把握说明对象的要点,如说明对象的特点、性质、成因、作用等。

3.弄明白语段共说明了几个问题,并作简要概括。

4.弄清语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以便更好地归纳概括。

5.注意答案表述的严密、清晰、连贯,压缩语段时不能随意改变原文的句间关系。

锦囊十一: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类析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不仅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能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5.对偶:给人以音韵美、节奏美、对称美。

6.排比:给人以气势畅达、节奏鲜明、情感炽热之感。

7.反复:增强语言的感情__和感染力,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8.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9.反问:加重语气,加强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锦囊十二:语言表达生动的答题技巧

1.恰当选用词语。

(1)选用表现力强的词语。选用生动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把词语用活。

(2)选用色彩浓重的词语,这里的色彩主要指词语的感情__和词语的语体色彩。

2.恰当选用句式。语言表达中,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就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在句式的选择中,应注意特殊句式与常用句式、长句与短句、陈述句与疑问句的交错使用,注意语句的整散、语气、倒装等方面的问题。

3.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语言更生动、准确、鲜明,还能增强语势。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案 篇八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作文互赏互评的兴趣和能力。

2、让学生掌握赏评作文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赏评同学作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评文章的角度选择及语言表达。

教学步骤及其设计

一、导语设计

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在《马说》一文中叹息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是在痛惜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而至于千里马一般的人才不能被发现,而被埋没了。法国艺术家罗丹曾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学们想啊,如果你创作了一篇得意的美文,就肯定希望有人来阅读,来欣赏,来评说。那么,这一节课,我就来赏评同学们上星期所写的作文佳篇。借我们一双慧眼吧,让我们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二、指点迷津

如何上评作文呢?从何处下手呢?光凭热情还不够,还要掌握一些方法。我这里集同学们的智慧,归纳出一些来,便于记忆,我就将它简称为:“四五六”,即四个准备,五个方法,六个角度。

展示多媒体课件。一边展示,一边解说。

四个准备:

1、一支红笔

2、基本的文体常识和文学常识

3、必要的审美知识和审美方法

4、若干段名师的作文赏评文字

五个方法:

1、词句点评法

2、整篇总评法

3、对话交流法

4、成句引用法

5、对照比较法

六个角度:

1、审题立意角度

2、选材构思角度

3、层次结构角度

4、手法技巧角度

5、遣词造句角度

6、题目题记角度

三、美文共赏

1、佳作亮相:课前由同学推荐出来的作文佳作若干篇,老师再从中挑选几篇有代表性的有示范作用的,让作者本人在到前面讲台上朗读。比如,高一(9)班的作文佳篇有耿晴晴的《走笔抒写多情的秋》、汤锦楠的《秋月抒怀》、戴玉梅的《秋之意蕴》、周文静的《快

乐的秋》、黄涛涛的《秋天不回来》等。

2、文心畅谈:让那些被推荐出来的文章的作者畅谈写作体验、写作感悟和写作得失,给其他同学以启发和鼓励。

3、师生赏评:这个环节是,在每一位同学朗读和谈心得之后,老师和同学一起来分别点评,赏析。以学生赏评为主,老师适时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老师要鼓励同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还要运用上面所提示的方法和角度。

四、教师下水

老师本人也应该参与写作,和同学们写同题作文,现身说法,会更有针对性,会更能拉近师生之间距离,也更有利于老师给学生以示范作用。我也写了一篇以“秋”为话题的下水作文《秋怀》。我当堂读给学生听,欢迎学生也对老师作文加以评点,说真话,说实话。

五、新题展示

练习资料《名师一号》第55页六则材料,任选其一,发挥合理的联想想象,进行适当的虚构,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要求:

1、故事情节完整,情节要有波澜;

2、突出人物个性特征,多角度塑造人物;3、以“爱国”或者“节气”为中心立意。

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案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对比论证的相关知识及其类型

(2)学生从所学《师说》《过秦论》课文中找到对比论证,并在写作时借鉴

2、能力目标

树立文体规范意识,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能力,灵活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3、情感目标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通过使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是非善恶,能明确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点

1、学习《师说》《过秦论》两篇古文中对比的论证方法

2、辨析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三、教学难点

学生在具体写作时能借鉴古文中的对比论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议论文是考生在考试中选用频率最高的一种文体,许多学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运用常见的议论文论证方法。从多次作文阅卷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只是使用例证法,论证方法很单一。其实,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议论性散文《师说》《过秦论》《劝学》等名篇,已经为我们展示了精妙的论证方法,今天,我们就从这些古文当中学习论证方法中的对比论证。

(二)对比论证的定义

什么是对比论证?

用相反或相对的两方面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

(三)学习《师说》《过秦论》的对比论证

《师说》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造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使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值得同学们学习借鉴。而《过秦论》运用对比论证方法也堪称精彩绝伦————通篇的对比: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九国之师的对比;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通过这样的对比,让人对秦的灭亡感到触目惊心,对秦灭亡的原因认识得更加深刻透彻。也让我们看到对比论证这一平常普通的论证方法运用得当,其作用多么神奇而强大。

(四)对比论证主要有两种类型:

(1)纵向对比,就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内属于同一类的不同事物,或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是非得失,一目了然。

学生查找,教师概括

如《师说》第二段中: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首先阐明观点“师道不传,人而有惑”,接着从纵向选定具备相反行为属性的古之圣人和今之众人,即古之圣人从师、今之众人耻师的对比点进行分析论证:古之圣人“从师而问”,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结果是“圣益圣,愚益愚”。对待从师完全不同的态度,引出截然相反的结果,在正反对比中作者“人必从师”的观点更具典型性和说服力。

又如《过秦论》中纵向对比————秦国和秦朝的对比:

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横向对比,则是对同一时期的同一类事物,或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各个方面进行“横向”对比,好坏优劣,不言自明。

学生查找,教师概括

如《师说》第二段中: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作者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两类人即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进行的横向对比。将“君子不齿”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自恃高贵的“士大夫之族”截然不同的从师态度及其结果加以对比,深入分析“师道”难复、耻师成风的社会根源,让读者充分认识到“从师”的必要性,从而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

又如《过秦论》中的横向对比:

首先拿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紧接着拿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

(五)写作中常见问题

在阅卷中发现,学生运用对比论证时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不会“议”例:举出正反事例后,不再作半点分析和拓展,呈现出“论点+正反例子”的简单模式,这样使论证缺少了说服力。

如下面片段:

诗意地生活,源自人们内心的和谐。(观点)如水般澄澈的林妹妹幽居在潇湘馆,在那一丛青翠的绿竹下迎风洒泪,对月抒怀,吟出一句句清巧奇谲的诗。(正面例子)而浑身散发着酒肉臭的薛蟠却只懂得猜拳行令,信口开河胡诌些“一个蚊子哼哼哼”的段子。(反面例子)内心和谐,充溢着对万物的爱的人才可以诗意地生活。(结论)(《诗意地生活》)

补充:试想,一个内心浑浊不堪的人怎能让生活充满诗意呢?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往往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

(六)运用对比论证的操作步骤:

确定文段所要阐述的观点————→为自己的观点选定具有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人或事(先正面举例后反面举例或者相反)————→找出对比点紧扣观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具体格式:论点→甲事物+对比事物→对比点→结论

(七)【拓展学习】

以“双赢”为话题,写一段对比论证的练笔。

双赢,是一种人伦的智慧之美。(观点)郑和是一个航海家,率领船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他带着天朝上谕,所到之处,送陶瓷,送丝绸,送茶叶。他送去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的文化,也受到异域的礼赞和膜拜,同时也学习了异域文化。他用的是东方的“礼”,是东方的智慧。(正面例子)当哥伦布带着他远洋的发现,成为西方殖民者在海上旅行的明灯时,他只不过是一个殖民者的先驱,为了东方的黄金,为了东方的丝绸而来。所到之处,带给土著居民的是灾难。带走了车载斗量的财富,留下了殖民地人民泣血的控诉。(反面例子)所以郑和的航海史是金色的,处处焕发着“双赢”所带来的人伦光辉;所以哥伦布的航海史是血色的,处处浸染着贪婪所带来的罪恶。(抓住对比点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八)板书设计

纵向对比横向对比

《师说》

对象: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

从师态度:从师而问耻学于师不耻相师群聚而笑之

结果:圣益圣愚益愚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论述中心: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过秦论》

秦国→由弱到强秦国——九国之师→仁义不失而攻守之势异也←秦朝——陈涉

秦朝→有强到弱陈涉——九国之师

(九)小结

学生在论证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其实在语文课本中就可以得到解决《过秦论》《师说》就是两篇运用对比论证的典范。我们只要认真研读揣摩,在具体写作时借鉴其论证方法,那么就可以克服在写作上的毛病,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将不是一件难事。